食品添加剂分类大全39441

合集下载

食品添加剂有哪些种类和作用

食品添加剂有哪些种类和作用

食品添加剂有哪些种类和作用【概述】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主要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剂、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食品用香料、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及其他。

食品添加剂在现代食品工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主要功用在于:改善和提高食品色、香、味及口感等感官指标;保持和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和延长保质期,维护食品安全;增加食品的花色品种——色香味形,提高食品的质量和档次;改进食品加工条件;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调整营养结构等。

【概念】我国食品添加剂的定义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及防腐、保鲜、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世界各国对食品添加剂的概念界定不同,具体概念见表1。

表1为各国或组织对食品添加剂的概念界定【分类】1.依据获得途径进行分类。

依据获得途径不同,可将食品添加剂划分为两大类:一是天然食品添加剂,二是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

所谓天然食品添加剂,是“以动、植物或微生物代谢产物为原料,经萃取、蒸馏、沉降、干燥、粉碎等物理方法得到”的食品添加剂;所谓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则是“指由元素或化合物经化学合成而制成”的食品添加剂。

2.依据功能作用进行分类。

现在世界各国的差异较大,通常按其在食品中的功能大体分成六类:(1)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添加剂;(2)改善食品感官性状的添加剂,如鲜味剂、甜味剂、着色剂、护色剂、漂白剂、抗结剂等;(3)保持和提高食品质量的添加剂;(4)提高食品营养的添加剂;(5)便于食品加工制造的添加剂;(6)其他。

功能分类法在不同国家具有不同表现。

在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中,功能分类法将食品添加剂划分为23个种类。

食品添加剂的分类

食品添加剂的分类

食品添加剂的分类1、根据食品添加剂来源分类:一,天然食品添加剂:包括天然提取物和生物合成(发酵法和酶法等)制取的物质。

其中,天然提取物是以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为原料提取得到,例如,茶多酚、食用明胶、卡拉胶、果胶、大豆磷脂。

而生物合成法包括发酵法和酶法,由生物合成法制取得到的物质,例如,在食品添加剂总量中占很大比例的柠檬酸、乳酸、维生素C、黄原胶等。

这些生物合成的产品,它们的化学结构和天然提取的完全一样,在人体中能够吸收和代谢,具有同样的营养和生理活性功能,国际上也称之为天然等同物或等同天然物。

二、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在全部食品添加剂中占大多数。

它们是采用化学手段,使元素或化合物通过氧化、还原、缩合、聚合等合成反应得到的物质。

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又可细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一般化学合成品,它们在自然界中本身是不存在的。

例如甜蜜素、柠檬黄等。

第二种是人工合成天然等同物质,包括天然等同香料、天然等同色素等。

例如从桂皮、丁香、豆蔻这些自然界的原料中提取得到的精油、浸膏、树脂、酊剂等。

2、根据食品添加剂功能来分:这也是最常用的分类方法。

根据国标GB 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食品添加剂分为22大类: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防腐剂、稳定剂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香精香料、加工助剂、其他。

再加上食品安全法里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还有营养强化剂,这样算下来是22+1,总共是23种食品添加剂。

从这些食品添加剂的名称上,我们就很容易看出它们的作用,例如膨松剂就是使食品体积增大又松软的物质,要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食品添加剂同时具有多种功能,在这里,是根据它们的主要功能进行划分的。

例如亚硝酸钠既是护色剂又是防腐剂,但它的主要功能是护色剂,所以将它归类在护色剂里。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里规定,所有的食品添加剂功能类别名称不再冠以“食品”二字。

食品添加剂分类

食品添加剂分类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在逐年增加,据最新统计,共有22类,近2000个品种,其中香料有1000多种。

按《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附录E列举了食品添加剂功能类别有: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剂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食品用香料、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还有其他类别。

1.酸度调节剂。

酸度调节剂亦称pH调节剂,是用以维持或改变食品酸碱度的物质。

它主要有用以控制食品所需的酸化剂、碱剂以及具有缓冲作用的盐类。

酸化剂具有增进食品质量的许多功能特性,例如改变和维持食品的酸度并改善其风味;增进抗氧化作用,防止食品酸败;与重金属离子络合,具有阻止氧化或褐变反应、稳定颜色、降低浊度、增强胶凝特性等作用。

我国现已批准许可使用的酸度调节剂有:柠檬酸、乳酸、酒石酸、苹果酸、偏酒石酸、磷酸、乙酸、盐酸、己二酸、富马酸、氢氧化钠、碳酸钾、碳酸钠、柠檬酸钠、柠檬酸钾、碳酸氢三钠、柠檬酸一钠、磷酸三钾等18种。

酸度调节剂除可调节食品的pH、控制酸度、改善风味之外,尚有许多其他功能特性。

其有效应用主要受食品所需特性控制,通常以有机酸及具有缓冲作用的盐为主。

又由于很多有机酸都是食品的正常成分,或参与人体正常代谢,因而安全性高,使用广泛。

2.抗结剂。

抗结剂又称抗结块剂,是用来防止颗粒或粉状食品聚集结块,保持其松散或自由流动的物质。

其颗粒细微、松散多孔、吸附力强。

易吸附导致形成结块的水分、油脂等,使食品保持粉末或颗粒状态。

我国许可使用的抗结剂目前有5种:亚铁氰化钾、硅铝酸钠、磷酸三钙、二氧化硅和微晶纤维素。

3.消泡剂。

消泡剂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降低表面张力,消除泡沫的物质。

在食品加工时,如发酵、搅拌、煮沸、浓缩等过程中可产生大量气泡,影响正常操作的进行,必须及时消除或使之不致产生。

消泡剂大致可分两类:一类能消除已产生的气泡,如乙醇等;另一类则能抑制气泡的形成如乳化硅油等。

常用食品添加剂种类大全,一次给你讲清楚,让你吃得“心知肚明”

常用食品添加剂种类大全,一次给你讲清楚,让你吃得“心知肚明”

常用食品添加剂种类大全,一次给你讲清楚,让你吃得“心知肚明”中国商品分类中的食品添加剂种类共有35类,包括增味剂、消泡剂、膨松剂、着色剂、防腐剂等,含添加剂的食品达万种以上。

其中,《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和卫生部公告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分为23类,共2400多种,制定了国家或行业质量标准的有364种。

今天将日常较常用的食品添加剂给大家做个介绍,让大家吃得明明白白。

按照GB2760的规定,按照功能划分,食品添加剂主要分类如下:1、防腐剂——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储存期的物质。

常用的有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二氧化硫、乳酸等。

用于果酱、蜜饯等的食品加工中。

2、抗氧化剂——与防腐剂类似,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常用的有维C、异维C等。

3、着色剂——常用的合成色素有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靛蓝等。

它可改变食品的外观,使其增强食欲。

4、增稠剂和稳定剂——可以改善或稳定冷饮食品的物理性状,使食品外观润滑细腻。

他们使冰淇淋等冷冻食品长期保持柔软、疏松的组织结构。

5、营养强化剂——可增强和补充食品的某些营养成分如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无机盐等)。

各种婴幼儿配方奶粉就含有各种营养强化剂。

6、膨松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加入的,能使产品发起形成致密多孔组织,从而使制品具有膨松、柔软或酥脆的物质。

部分糖果和巧克力中添加膨松剂,可促使糖体产生二氧化碳,从而起到膨松的作用,常用的膨松剂有碳酸氢钠、碳酸氢铵、复合膨松剂等。

7、甜味剂——赋予食品以甜味的物质。

常用的人工合成的甜味剂有糖精钠、甜蜜素等。

目的是增加甜味感。

8、酸味剂——部分饮料、糖果等常采用酸味剂来调节和改善香味效果。

常用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等。

9、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是面粉增白剂的主要成分。

我国食品在面粉中允许添加最大剂量为0.06g/kg。

增白剂超标,会破坏面粉的营养,水解后产生的苯甲酸会对肝脏造成损害,过氧化苯甲酰在欧盟等发达国家已被禁止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

食品添加剂分类汇总参考国家标准完整

食品添加剂分类汇总参考国家标准完整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着色剂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着色剂
护色剂
水分保持剂
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酯(司盘20) 聚氧乙烯( 20 ) - 山梨醇酐单月 桂酸酯(吐温20) 聚氧乙烯( 20 ) - 山梨醇酐单棕 榈酸酯(吐温40) 乙酰化单甘油脂肪酸酯 硬脂酸钾 聚甘油蓖麻醇酯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 磷酸三钠 六偏磷酸钠 三聚磷酸钠 焦磷酸钠 磷酸二氢钠 磷酸氢二钠(钾) 磷酸二氢钙(磷酸钙) 焦磷酸二氢二钠 磷酸氢二钾 磷酸二氢钾 乳酸钠60% 乳酸钾 L-盐酸赖氨酸 牛磺酸 维生素 A (视黄醇或醋酸视黄醇 或棕榈酸视黄醇) 稳定性维生素A 维生素B1(盐酸硫胺素) 稳定性维生素B1 维生素B2(核黄素) 稳定性维生素B2 维生素 B6( 盐酸吡哆醇或 5 ’ - 磷 酸吡哆醇) 维生素B12(氰钴胺或羟钴胺) 左旋肉碱(左旋酒石酸盐)(维 生素BT)(微生物法制备) 左旋肉碱(化学合成法) 维生素C(L-抗坏血酸) 稳定性维生素C 维 生 素 D D2( 麦 角 钙 化 醇 ) D3(胆钙化醇) 维生素E(d-α 生育酚) 天然维生素E 稳定性维生素E 烟酸或烟酰胺 维生素K(植物甲萘醌) 胆碱 肌醇

添加剂分类表(食品)

添加剂分类表(食品)

添加剂分类表(食品)食品添加剂分类表1 酸度调节剂柠檬酸乳酸酒石酸苹果酸偏酒石酸磷酸乙酸(醋酸)柠檬酸钠柠檬酸钾碳酸氢三钠(倍半碳酸钠)己二酸富马酸氢氧化钠碳酸钾碳酸钠(包括无水碳酸钠)柠檬酸一钠磷酸三钾磷酸钙2 抗结剂亚铁氰化钾硅铝酸钠磷酸三钙二氧化硅(矽)微晶纤维素硬脂酸镁3 消泡剂乳化硅油高碳醇脂肪酸酯复合物(DSA-5)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戊四醇醚(PPE)聚氧乙烯聚氧丙醇胺醚(BAPE)聚氧丙烯甘油醚聚氧丙烯氧化乙烯甘油醚聚二甲基硅氧烷4 抗氧化剂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HT)没食子酸丙酯(PG)D-异抗坏血酸钠茶多酚(维多酚)植酸(肌醇六磷酸)植酸钠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甘草抗氧物抗坏血酸钙磷脂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4-己基间苯二酚抗坏血酸(维生素C)迷迭香提取物5 漂白剂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钾焦亚硫酸钠亚硫酸钠低亚硫酸钠(保险粉)亚硫酸氢钠硫磺6 膨松剂碳酸氢钠(钾)碳酸氢铵轻质碳酸钙(碳酸钙)硫酸铝钾(钾明矾)硫酸铝铵(铵明矾)磷酸氢钙酒石酸氢钾7 胶姆糖基础剂聚乙酸乙烯酯丁苯橡胶8 着色剂苋菜红苋菜红铝色淀胭脂红胭脂红铝色淀赤藓红赤藓红铝色淀新红新红铝色淀柠檬黄柠檬黄铝色淀日落黄日落黄铝色淀亮蓝亮蓝铝色淀靛蓝靛蓝铝色淀β-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发酵法)二氧化钛叶绿素铜钠盐诱惑红甜菜红姜黄红花黄紫胶红(虫胶红)越桔红辣椒红辣椒橙焦搪色(不加氨生产)焦糖色(加氨生产)红米红栀子黄菊花黄浸膏黑豆红高粱红玉米黄萝卜红可可壳色红曲米红曲红落葵红黑加仑红栀子蓝沙棘黄玫瑰茄红橡子壳棕NP红多穗柯棕桑椹红天然苋菜红金樱子棕姜黄素酸枣色花生衣红葡萄皮红兰锭果红藻蓝(淡、海水)植物炭黑密蒙黄紫草红茶黄色素茶绿色素柑桔黄胭脂树橙(红木素/降红木素)胭脂虫红酸性红9 护色剂硝酸钠(钾)亚硝酸钠(钾)10 乳化剂蔗糖脂肪酸酯酪蛋白酸钠(酪朊酸钠)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司盘60)山梨醇酐三硬脂酸酯山梨醇酐单油酸酯单硬脂酸甘油酯(单、双、三甘油酯)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山梨醇酐单棕榈酸酯(司盘40)硬脂酰乳酸钙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硬脂酰乳酸钠松香甘油酯(酯胶)氢化松香甘油酯乙酸异丁酸蔗糖酯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吐温60)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油酸酯(吐温80)聚氧乙烯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辛、癸酸甘油酸酯改性大豆磷脂丙二醇脂肪酸酯三聚甘油单硬脂酸酯聚甘油单硬脂酸酯聚甘油单油酸酯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酯(司盘20)乙酰化单甘油脂肪酸酯硬脂酸钾聚甘油蓖麻醇酯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聚氧乙烯(20)-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酯(吐温20)聚氧乙烯(20)-山梨醇酐单棕榈酸酯(吐温40)11 酶制剂木瓜蛋白酶蛋白酶(地衣芽孢杆菌)蛋白酶(米曲霉)蛋白酶(枯草芽孢杆菌)固定化葡萄糖异构酶制剂α-淀粉酶制剂糖化酶制剂精制果胶酶β-葡聚糖酶葡萄糖氧化酶α-乙酰乳酸脱羧酶木聚糖酶(米曲霉)真菌淀粉制剂脂肪酶(米曲霉)磷酸酯酶A2 乳糖酶谷氨酰胺转胺酶(品质改良剂)转移葡萄糖苷酶(黑曲霉)真菌淀粉酶(米曲霉)12 增味剂谷氨酸钠 5’-鸟苷酸二钠5’-呈味核苷酸二钠琥珀酸二钠L-丙氨酸氨基乙酸(甘氨酸)13 面粉处理剂过氧化苯甲酰溴酸钾L-半胱氨酸盐酸盐偶氮甲酰胺碳酸镁碳酸钙过氧化钙14 被膜剂紫胶(虫胶)石蜡白色油(液体石蜡)吗啉脂肪酸盐(果蜡)松香己戊四醇酯辛基苯氧聚(乙烯氧基)二甲基聚硅氧烷巴西棕榈蜡硬脂酸硬脂酸镁15 水分保持剂磷酸三钠六偏磷酸钠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钾)磷酸二氢钙(磷酸钙)焦磷酸二氢二钠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钾乳酸钠60%乳酸钾16 营养强化剂L-盐酸赖氨酸牛磺酸维生素A(视黄醇或醋酸视黄醇或棕榈酸视黄醇)稳定性维生素A维生素B1(盐酸硫胺素)稳定性维生素B1维生素B2(核黄素)稳定性维生素B2维生素B6(盐酸吡哆醇或5’-磷酸吡哆醇) 维生素B12(氰钴胺或羟钴胺)左旋肉碱(左旋酒石酸盐)(维生素BT)(微生物法制备)左旋肉碱(化学合成法)维生素C(L-抗坏血酸)稳定性维生素C维生素 D D2(麦角钙化醇) D3(胆钙化醇)维生素E(d-α生育酚)天然维生素E稳定性维生素E烟酸或烟酰胺维生素K(植物甲萘醌)胆碱肌醇叶酸泛酸生物素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柠檬酸铁富马酸亚铁柠檬酸铁铵氯化高铁血红素焦磷酸铁铁卟啉乙二胺四乙酸铁钠甘氨酸亚铁柠檬酸钙葡萄糖酸钙碳酸钙或生物碳酸钙乳酸钙L-乳酸钙(生产用菌珠:米根霉TL-527-9)磷酸氢钙活性钙天门冬氨酸钙(鳌合型)L-苏糖酸钙甘氨酸钙枸橼酸苹果酸钙骨质磷酸钙珍珠乳酸钙硫酸锌葡萄糖酸锌乳酸锌甘氨酸锌柠檬酸锌碘化钾碘酸钾海藻碘葡萄糖酸钾(酶法生产)亚硒酸钠硒酸钠硒蛋白氟化钠富硒酵母富硒食用菌粉硒化卡拉胶硫酸镁葡萄糖酸镁(酶法生产)硫酸铜硫酸锰γ-亚麻油酸花生四烯酸(廿碳四烯酸)(AR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双鞭甲藻)二十二碳六烯酸(DHA23)(金枪鱼油)核甘酸5’单磷酸胞苷(5’-CMP) 5’单磷酸尿苷(5’-UMP) 5’单磷酸腺苷(5’-AM P)17 防腐剂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山梨酸钾丙酸钙丙酸钠对羟基苯甲酸一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脱氢乙酸脱氢醋酸钠乙氧基喹仲丁胺桂醛双乙酸钠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酒精发酵法)二氧化碳(石灰窑法)二氧化碳(合成氨尾气法)二氧化碳(甲醇裂解法)噻苯米唑乳酸链球菌素过氧化氢(或过碳酸钠)乙萘酚联苯醚2-苯基苯酚钠盐4-苯基苯酚五碳双缩醛(戊二醛)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胺(新洁尔灭)2,4-二氯苯氧乙酸稳定态二氧化氯纳他霉素(微生物发酵法)单辛酸甘油酯18 稳定和凝固剂硫酸钙(石膏)氯化钙氯化镁(盐卤,卤片)丙二醇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柠檬酸亚锡二钠葡萄糖酸δ内酯不溶性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19 甜味剂糖精钠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环己基氨基磺酸钙异麦芽酮糖醇(氢化帕拉金糖)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又名甜味素)麦芽糖醇山梨糖醇(液)D-甘露糖醇木糖醇赤藓糖醇(生产用菌珠:解脂假丝酵母)甜菊糖甙甘草甘草酸一钾及三钾乙酰磺氨酸钾(安赛蜜)甘草酸胺L-α-天冬氨酰-N-(2,2,4,4-四甲基-3-硫化三亚甲基)-D-丙氨酰胺(阿力甜)乳糖醇(4-β-D-吡喃半乳糖-D-山梨醇罗汉果甜甙三氯蔗糖(蔗糖素)20 增稠剂琼脂明胶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海藻酸钾果胶卡拉胶阿拉伯胶黄原胶(汉生胶)海藻酸丙二醇酯罗望子多糖胶羧甲基淀粉钠淀粉磷酸酯钠羟丙基淀粉醚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甲壳素(几丁质)黄蜀葵胶亚麻籽胶(富兰克胶)田菁胶聚葡萄糖槐豆胶β-环状糊精瓜尔胶结冷胶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皂荚糖胶氧化淀粉乙酰化己二酸双淀粉钠酸处理淀粉氧化羟丙基淀粉磷酸酯双淀粉葫芦巴胶聚丙烯酸钠沙蒿胶辛烯基琥珀酸铝淀粉醋酸酯淀粉其他高锰酸钾4-氯苯氧乙酸钠异构化乳糖液食品工业用机械润滑油蔗糖聚丙烯醚(糖助剂10)固化单宁咖啡因氯化钾6-苄基腺嘌呤凹凸棒粘土月桂酸松香季戊四醇酯辛基苯氧聚乙烯氧基二甲基巯硅氧烷白油半乳甘露聚糖酪蛋白钙肽酪蛋白磷酸肽羟基硬脂精己二酸辣椒油树脂乙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钙硫酸锌。

详解食物添加剂

详解食物添加剂

详解食物添加剂2013-02-21 06:36:19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

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23个类别,2000多个品种,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

添加剂分类第一组:安全第二组:不使用也可以第三组:通过努力能够避免第四组:毒性高1、反式脂肪:植物起酥油、氢化植物油、局部氢化植物油、植物牛油、固体菜油、遡太脂肪等。

Hydrogenaedfat、vegetable shortening、Partially Hydrogenated fat、Margarine、transfatty acid、Trans fat、2、色素:(添加剂编号有E自首即EuropeanUnion)100-199色素(colour)分三类物质:从植物或昆虫提取天然的、化学合成等同天然的、又或化学合成的人造色素(没有等同的天然物质)200-299防腐剂(preaervative)、推进剂(propellant)、300-399酸度调节剂(acidity regulator)、酸味剂(acid)、抗氧化剂(antioxidant)、护色剂(colour retention agent)、400-495乳化剂(emulsifier)、乳化盐(emulsifying salt)、稳定剂(stabilizer)、500-585增稠剂(thickener)、胶凝剂(gelling agent)、固化剂(firming agent)、抗结剂(anti-caking agent)、增体剂(bulking agent)、620-640增味剂(flavour enhancer)900-1520上光剂(glazing agent)、甜味剂(sweetener)、消泡剂(antifoaming agent)、水分保持剂(hemectant)、发泡剂(foaming agent)、面粉处理剂(flour trwatment agent)好的添加剂(防止食物氧化,有防腐作用的维他命C和E,编号是E300-304和E306-309)3、防腐剂苯甲酸(benzoate)210-219致癌、硝酸盐、亚硝酸盐(Nitrate、Nitrite)249-252致癌、亚硫酸盐(Sulphite)220-228、抗氧化剂丁基羟基甲氧苯、二丁基羟基甲氧苯(Butylated hydroxyanisole,BHA)、Butylated hydroxytoluene,BHT)320、321-积多了致癌,用在薯片和面包上。

(完整版)食品添加剂分类大全

(完整版)食品添加剂分类大全

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是指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

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23个类别,2000多个品种,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

一、标准定义品添加剂定义为:食品添加剂是有意识地一般以少量添加于食品,以改善食品的外观、风味和组织结构或贮存性质的非品添加剂定义为: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和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食品添加剂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为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质,因此,它一般不单独作为食品来食用;二是既包括人工合成的物质,郝利平,夏延斌,陈永泉,廖小军.食品添加剂.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2. 食品级添加剂白色素.白色素[引用日期2013-05-25]3. 郑晔; 王皓; 刘震华;.浅析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食品工业, TheFood Industry, 编辑部邮箱,2012年07期4. “勾兑”代人受过消费者对餐饮标准化存三误区5. 添加剂恐慌——谈《食品真相大揭秘》.书汇网[引用日期2013-04-1]6. 那些添加剂在食品中不得添加.食品安全检测[引用日期2014-11-24]也包括天然物质;三是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二、主要作用食品添加剂大大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并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这主要是它给食品工业带来许多好处,其主要作用大致如下:1、利于保存,防止变质例如:防腐剂可以防止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同时还具有防止由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作用。

又如:抗氧化剂则可阻止或推迟食品的氧化变质,以提供食品的稳定性和耐藏性,同时也可防止可能有害的油脂自动氧化物质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是指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

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23个类别,2000多个品种,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

一、标准定义世界各国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不尽相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食品法规委员会对食品添加剂定义为:食品添加剂是有意识地一般以少量添加于食品,以改善食品的外观、风味和组织结构或贮存性质的非营养物质。

按照这一定义,以增强食品营养成分为目的的食品强化剂不应该包括在食品添加剂范围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条,中国对食品添加剂定义为: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和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食品添加剂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为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质,因此,它一般不单独作为食品来食用;二是既包括人工合成的物质,也包括天然物质;三是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二、主要作用食品添加剂大大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并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这主要是它给食品工业带来许多好处,其主要作用大致如下:1、利于保存,防止变质例如:防腐剂可以防止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同时还具有防止由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作用。

又如:抗氧化剂则可阻止或推迟食品的氧化变质,以提供食品的稳定性和耐藏性,同时也可防止可能有害的油脂自动氧化物质的形成。

此外,还可用来防止食品,特别是水果、蔬菜的酶促褐变与非酶褐变。

这些对食品的保藏都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2、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食品的色、香、味、形态和质地等是衡量食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适当使用着色剂、护色剂、漂白剂、食用香料以及乳化剂、增稠剂等食品添加剂,可以明显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3、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在食品加工时适当地添加某些属于天然营养范围的食品营养强化剂,可以大大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这对防止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促进营养平衡、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4、增加食品的品种和方便性现在市场上已拥有多达20000种以上的食品可供消费者选择,尽管这些食品的生产大多通过一定包装及不同加工方法处理,但在生产工程中,一些色、香、味具全的产品,大都不同程度地添加了着色、增香、调味乃至其他食品添加剂。

正是这些众多的食品,尤其是方便食品的供应,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

5、有利食品加工,适应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在食品加工中使用消泡剂、助滤剂、稳定和凝固剂等,可有利于食品的加工操作。

例如,当使用葡萄糖酸δ内酯作为豆腐凝固剂时,可有利于豆腐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6、满足其他特殊需要食品应尽可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例如,糖尿病人不能吃糖,则可用无营养甜味剂或低热能甜味剂,如三氯蔗糖或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制成无糖食品供应。

主要分类抗氧化剂1、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是比较复杂的,存在着多种可能性。

如有的抗氧化剂是由于本身极易被氧化,首先与氧反应,从而保护了食品。

如VE。

有的抗氧化剂可以放出氢离子将油脂在自动氧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过氧化物分解破坏,使其不能形成醛或酮的产物如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等。

有些抗氧化剂可能与其所产生的过氧化物结合,形成氢过氧化物,使油脂氧化过程中断,从而阻止氧化过程的进行,而本身则形成抗氧化剂自由基,但抗氧化剂自由基可形成稳定的二聚体,或与过氧化自由基ROO-。

结合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如BHA、BHT、TBHQ、PG、茶多酚等。

2、几种常用的脂溶性抗氧化剂(1)BHA:丁基羟基茴香醚。

因为加热后效果保持性好,在保存食品上有效,它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抗氧化剂之一,也是我国常用的抗氧化剂之一。

和其它抗氧化剂有协同作用,并与增效剂如柠檬酸等使用,其抗氧化效果更为显著。

一般认为BHA毒性很小,较为安全。

(2)BHT:二丁基羟基甲苯。

与其它抗氧化剂相比,稳定性较高,耐热性好,在普通烹调温度下影响不大,抗氧化效果也好,用于长期保存的食品与焙烤食品很有效。

是目前国际上特别是在水产加工方面广泛应用的廉价抗氧化剂。

一般与BHA并用,并以柠檬酸或其他有机酸为增效剂。

相对BHA来说,毒性稍高一些。

(3)PG:没食子酸丙酯。

对热比较稳定。

PG对猪油的抗氧化作用较BHA和BHT强些,毒性较低。

(4)TBHQ:特丁基对苯二酚。

是较新的一类酚类抗氧化剂,其抗氧化效果较好。

漂白剂这类物质均能产生二氧化硫(SO2),二氧化硫遇水则形成亚硫酸(H2SO3)。

除具有漂白作用外,还具有防腐作用。

此外,由于亚硫酸的强还原性,能消耗果蔬组织中的氧,抑制氧化酶的活性,可防止果蔬中的维生素C的氧化破坏。

亚硫酸盐在人体内可被代谢成为硫酸盐,通过解毒过程从尿中排出。

亚硫酸盐这类化合物不适用于动物性食品,以免产生不愉快的气味。

亚硫酸盐对维生素B1有破坏作用,故B1含量较多的食品如肉类、谷物、乳制品及坚果类食品也不适合。

因其能导致过敏反应而在美国等国家的使用受到严格限制。

着色剂又称色素,是使食品着色后提高其感官性状的一类物质。

食用色素按其性质和来源,可分为食用天然色素和食用合成色素两大类。

1、食用合成色素,属于人工合成色素。

食用合成色素的特点:色彩鲜艳、性质稳定、着色力强、牢固度大、可取得任意色彩,加上成本低廉,使用方便。

但合成色素大多数对人体有害。

合成色素的毒性有的为本身的化学性能对人体有直接毒性;有的或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在生产过程还可能被砷、铅或其它有害化合物污染。

在我国目前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有苋菜红、胭脂红、赤鲜红(樱桃红)、新红、诱惑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靛蓝和它们各自的铝色淀。

以及合成的β-胡萝卜素、叶绿素铜钠和二氧化钛。

2、食用天然色素,使用天然色素主要是由动植物组织中提取的色素,人天然色素成分较为复杂,经过纯化后的天然色素,其作用也有可能和原来的不同。

而且在精制的过程中,其化学结构也可能发生变化;此外在加工的过程中,还有被污染的可能,故不能认为天然色素就一定是纯净无害的。

合成食用色素同其它食品添加剂一样,为达到安全使用的目的,需进行严格的毒理学评价。

包括①化学结构、理化性质、纯度、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以及降解过程和降解产物;②随同食品被机体吸收后,在组织器官内的潴留分布、代谢转变和及排泄状况;③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在机体内引起的生物学变化,亦及对机体可能造成的毒害及其机理。

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对生育繁殖的影响、胚胎毒性、致畸性、致突变性、致癌性、致敏性等。

护色剂护色剂又称发色剂。

在食品的加工过程中,为了改善或保护食品的色泽,除了使用色素直接对食品进行着色外,有时还需要添加适量的发色剂,使制品呈现良好的色泽。

1、发色剂的发色原理和其他作用:①发色作用,为使肉制品呈鲜艳的红色,在加工过程中多添加硝酸盐(钠或钾)或亚硝酸盐。

硝酸盐在细菌硝酸盐还原酶的作用下,还原成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在酸性条件下会生成亚硝酸。

在常温下,也可分解产生亚硝基(NO),此时生成的亚硝基会很快的与肌红蛋白反应生成,稳定的、鲜艳的、亮红色的亚硝化肌红蛋白。

故使肉可保持稳定的鲜艳。

②抑菌作用:亚硝酸盐在肉制品中,对抑制微生物的增殖有一定的作用。

2、发色剂的应用亚硝酸盐是添加剂中急性毒性较强的物质之一,是一种剧毒药,可使正常的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的能力,导致组织缺氧。

其次亚硝酸盐为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其致癌性引起了国际性的注意,因此各方面要求把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添加量,在保证发色酶制剂酶制剂指从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中提取具有生物催化能力酶特性的物质。

主要用于加速食品加工过程和提高食品产品质量。

我国允许使用的酶制剂有:木瓜蛋白酶——来自未成熟的木瓜的胶乳中提取;以及由米曲霉、枯草芽孢杆菌等所制得的蛋白酶;α-淀粉酶——多来自枯草杆菌;糖化型淀粉酶——我国用于生产本酶制剂的菌种有黑曲霉、根酶、红曲酶、拟内孢酶;由黑曲霉、米曲霉、黄曲霉生产的果胶酶等。

增味剂是指为补充、增强、改进食品中的原有口味或滋味的物质。

有的称为鲜味剂或品味剂。

我国目前允许使用的增味剂有谷氨酸钠、-鸟苷酸二钠和5’-肌苷酸二钠5’-呈味核甘酸二钠、琥珀酸二钠和L-丙氨酸。

谷氨酸钠为含有一分子结晶水的L-谷氨酸一钠。

易溶于水,在150℃时失去结晶水,210℃时发生吡咯烷酮化,生成焦谷氨酸,270℃左右时则分解。

对光稳定,在碱性条件下加热发生消旋作用,呈味力降低。

在PH为5以下的酸性条件下加热时易可发生吡咯烷酮化,变成焦谷氨酸,呈味力降低。

在中性时加热则很少发生变化。

谷氨酸属于低毒物质。

在一般用量条件下不存在毒性问题,而核甘酸系列的增味剂均广泛的存在于各种食品中。

不需要特殊规定。

近年来,有开发了许多肉类提取物、酵母抽提物、水解动物蛋白和水解植物蛋白等。

防腐剂是指能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繁殖,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存期的物质。

防腐剂一般分为酸型防腐剂、酯型防腐剂和生物防腐剂。

一、酸型防腐剂常用的有苯甲酸、山梨酸和丙酸(及其盐类)。

这类防腐剂的抑菌效果主要取决于它们未解离的酸分子,其效力随PH 而定,酸性越大,效果越好,在碱性环境中几乎无效。

1、苯甲酸及其钠盐:苯甲酸又名安息香酸。

由于其在水中溶解度低,故多使用其钠盐。

成本低廉。

苯甲酸进入机体后,大部分在9~15小时内与甘氨酸化合成马尿酸而从尿中排出,剩余部分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解毒。

但由于苯甲酸钠有一定的毒性,目前已逐步被山梨酸钠替代。

2、山梨酸及其盐类:又名花楸酸。

由于在水中的溶解度有限,故常使用其钾盐。

山梨酸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可参与机体的正常代谢过程,并被同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故山梨酸可看成是食品的成分,按照目前的资料可以认为对人体是无害的。

3、丙酸及其盐类:抑菌作用较弱,使用量较高。

常用于面包糕点类,价格也较低廉。

丙酸及其盐类,其毒性低,可认为是食品的正常成分,也是人体内代谢的正常中间产物。

4、脱氢醋酸(dehydroacetic acid)及其钠盐:为广谱防腐剂,特别是对霉菌和酵母的抑菌能力较强,为苯甲酸钠的2~10倍。

本品能迅速被人体吸收,并分布于血液和许多组织中。

但有抑制体内多种氧化酶的作用,其安全性受到怀疑,故已逐步被山梨酸所取代,其ADI值尚未规定。

二、酯型防腐剂包括对羟基苯甲酸酯类(有甲、乙、丙、异丙、丁、异丁、庚等)。

成本较高。

对霉菌、酵母与细菌有广泛的抗菌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