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理论辅导:厌食、积滞、疳证的鉴别

合集下载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1.稚阴稚阳: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稚”指幼嫩而未曾成熟。

“阴”,是指机体的精、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等有形之物;“阳”指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

2.纯阳:所谓“纯阳”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得生机旺盛,正说明了“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这一生理特点。

3.针四缝疗法:是通过点刺四缝穴以治疗小儿疳积症的一种方法。

可以用于清热、除烦、止咳化痰、通畅百脉、调和脏腑等,常用来治疗疳证、厌食、积滞、咳喘、顿嗽等疾病。

4.积滞:是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病,以不思乳食、腹部胀满,嗳腐酸馊,大便不调为临床特征。

5.疳证:是由喂养不当或当多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不能濡养脏腑、经脉、筋骨、肌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临床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大便不调为特征。

6.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

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

7.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以及缺乏任何原因为特征。

8.麻疹:是感受麻疹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泪水汪汪,口腔两颊近臼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周身皮肤按序泛发麻粒样大小的红色斑丘疹,疹退时皮肤有糠麸样脱屑和色素沉着斑为特征。

9.风疹:风疹是感受风热时邪引起的急性肺系时行疾病。

以轻度发热、咳嗽,皮肤.出现细沙样玫瑰色斑丘疹,耳后及枕部臖核肿大为特征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

10.猩红热:是因感受痧毒疫疠之邪所引起的急性肺系时行疾病,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发猩红色皮疹,疹后脱皮为特征。

又名疫痧、烂喉痧,2~8岁发病率较高。

11.手足口病:是由于感受手足口病时邪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临床以手足口肌肤、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常见于5岁以下小儿。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修订)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修订)

1 说明本指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之一,项目负责部门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和儿科专家指导组的指导、监督下实施。

1.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以“疳证”“疳积”“疳症”“病因”“诊断”“治疗”“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等作为检索词组合,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检索年限从建库到2016年2月,以“营养不良”“innutr it ion”“malnutrition”“cacotrophy”“dystrophia”“cacotrophia”等作为关键词,检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 Trial、美国国立指南库(the National Gui deline Clearing house,NGC)等,检索年限近25年内,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性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手工检索:文献主要来源于诊疗指南、标准、规范、药品说明书、专利说明书以及中医儿科教材、西医儿科教材、相关专著。

同时注意搜集未公开发表的科研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灰色文献。

在形成草案前,以“健胃消食口服液”“健脾八珍糕”“肥儿丸”“人参养荣丸”“十全大补颗粒”“明目地黄丸”“石斛夜光丸”等作为检索词,补充检索至2016年2月的文献,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类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对于来自同一单位同一时间段的研究和报道以及署名为同一作者的实质内容重复的研究和报道,则选择其中1篇作为目标文献。

根据以上检索策略,项目工作组在文献检索阶段共搜集到与本病相关的文献555篇。

1.2 文献评价具体内容见《中医儿科杂志》2016年第12卷第1期第1~2页相关内容。

1.3 证据评价分级和文献推荐级别[1]具体内容见《中医儿科杂志》2016年第12卷第1期第1~2页相关内容。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修订)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小儿疳证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疳证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疳证infantile malnutrition疳证是儿科常见的脾系疾病之一,临床以小儿形体虚弱羸瘦,饮食异常,大便不调,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营养不良疾病。

又名“疳病”“疳症”。

与西医学的“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维生素营养障碍”“微量元素缺乏”等疾病相关。

3 诊断[1,3]3.1 病史及年龄特点多见于5岁以下婴幼儿,多有喂养不当史、病后饮食失调史、寄生虫病史、消化系统疾病史、慢性消耗性疾病史、厌食及偏食史。

3.2 临床表现形体明显消瘦,严重者干枯羸痩,腹凹如舟,饮食异常,大便不调,兼有面色无华,毛发稀疏枯黄,精神不振,或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3.3 需与疳证鉴别的病种厌食,积滞。

4 辨证[1-2]4.1 主证4.1.1疳气证形体略瘦,或体重不增,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稀疏,不思饮食,性急易怒,精神欠佳,大便不调,舌淡红,苔薄微腻,脉细,指纹淡。

4.1.2疳积证形体明显消瘦,面色萎黄、无华,脘腹膨胀,青筋暴露,毛发稀疏结穗,饮食异常如嗜食异物等,揉眉挖鼻,吮指磨牙,烦躁,夜卧不宁,舌淡,苔腻,脉沉细而滑,指纹紫滞。

4.1.3干疳证形体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起皱,面色萎黄或苍白,头大项细,毛发干枯,目无神采,腹凹如舟,啼哭无力,精神萎靡,懒言少动,表情呆滞,杳不思食,大便稀溏或便秘,舌淡,苔剥脱或无,脉沉细弱,指纹隐伏不显。

4.2 兼证4.2.1眼疳证夜盲,两目干涩,畏光羞明,眼角赤烂,黑睛浑浊,白翳遮睛,眼痒,舌红少苔,脉细。

4.2.2口疳证口舌生疮、糜烂,口臭,面赤心烦,夜卧不宁,小便短黄,吐舌,弄舌,舌质红,苔薄黄或苔少,脉细数。

疳证(中医儿科学)

疳证(中医儿科学)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是因饮食失调、喂养不当、疾病 影响或先天禀赋不足,导致脾胃受损,气液 耗伤,气血生化无源,脏腑肌肉、四肢百骸 失于濡养而成。
1.喂养不当
●饮食失调、喂养不当是本病的最常见病因。包括乳食太过和乳食 不及两方面。小儿时期“脾常不足”,乳食不能自节,若乳食无 度,过食肥甘厚味、生冷坚硬难化之物,或妄投滋补食品,以致 食物内停,损伤脾胃,积久不愈,影响气血生化而成疳证。若因 母乳不足,或断奶过早,或未及时添加辅食,或偏食、挑食,则 致气血生化乏源,不能濡养全身,日渐消瘦成疳。
●(2)积滞本病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腕腹胀满,大便酸臭为特 征。无形体消瘦。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本病有主证、兼证之不同,主证重在辨轻重, 应以八纲辨证为主;兼证应分清所累及脏腑, 宜以脏腑辨证为纲。同时还应注意辨别病因。
(1)辨轻重
●主要根据病程长短及临床表现辨别。初期病见面黄发疏,食欲不 佳,形体略瘦,大便不调,易发脾气,此时病尚轻浅,未涉他脏, 称为疳气;病情进展,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隆,烦躁多啼,夜 卧不宁,此为脾胃虚弱、积滞内停、虚实夹杂之疳积;病情进一 步进展,形体极度消瘦,貌似老人,杳不思食,腹凹如舟,精神 萎靡,为脾胃衰败、津液消亡之干疳,此期极易发生脱证,危及 生命。
2.疾病影响
●小儿长期吐泻,或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后失调,或失治、误治, 药物损伤,或肠道虫证,导致脾胃受损,津液耗伤,气血亏损, 肌肉失养,形体消瘦,日久成疳。
3.禀赋不足
●若因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双胎、多胎,或孕母多病,或药物损 伤胎元,胎禀失养,均可致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功能薄弱。若出 生后喂养调护失宜,乳食摄入不足,水谷精微不能吸收转化,气 血生化乏源,脏腑失养而形成疳证。

小儿疳积

小儿疳积

儿科病症之 小 儿 疳 积
积和疳不仅有困晨关系,而且在 临床上有轻重之别,二者关系密切难 以分开,故统称为疳积。
现代医学所说的“小儿营养不良” 与疳症的临床表现相似,小儿营养不 良是摄食不足或摄入食物不能充分利 用的结果。
儿科病症之 小 儿 疳 积
【 病
(一)乳食不节、伤及脾胃:脾主运
因 化,胃主受纳,小儿乳食不节,过食
或烦躁,睡卧不宁,哭声低微,四肢
不温,发育障碍,腹部凹陷,大便溏
泄,舌淡苔薄,指纹色淡。
儿科病症之 小 儿 疳 积
【 治 疗
(一)积滞伤脾 1、治则:消积导滞,调理脾胃。
】 2、处方: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
纹、运内八卦、揉中脘、分腹阴阳、
揉天枢、按揉足三里。
3、方义:揉板门、揉中脘、分腹阴 阳、揉天枢消食导滞,疏调肠胃积滞;
推四横纹、运内八卦加强以上作用,
并能理气调中;补脾经、按揉足三里 以健脾开胃,消食和中。
儿科病症之 小 儿 疳 积
【 治 疗
(二)气血两亏 1、治则:温中健脾,补益气血。
】 2、处方: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
宫、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按揉足
三里、揉中脘、捏脊。
3、方义:补脾经、推三关、揉中脘、 捏脊温中健脾,补益气血,增进饮食;
泪,隐涩难睁者,加清肝经、揉肾纹;
若兼见咳嗽痰喘,加推肺经、推揉膻
中、肺俞;便溏加补大肠;便秘加清
大肠、推下七节骨。
儿科病症之 小 儿 疳 积
【 注 意
(一)治疗同时必须注意饮食调节,合理 喂养。进食要定时、定量、及时添加辅助
事 食品,多吃含维生素丰富的水果、蔬菜,
项 纠正挑食、偏食、吃零食等不良习惯,提

中医儿科学-3-2 (1)

中医儿科学-3-2 (1)

中医儿科学-3-2(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1型题(总题数:50,分数:50.00)1.舌疳的病机是∙A.脾病及肝∙B.脾病及心∙C.脾病及肺∙D.脾病及肾∙E.以上均不是(分数:1.00)A.B. √C.D.E.解析:[评析] 病机为乳食停滞不化,气滞不行。

病因主要由于乳食内积,脾胃虚弱。

2.厌食、积滞、疳证的鉴别错误的是∙A.厌食预后较差∙B.厌食无明显消瘦∙C.疳证形体消瘦,面黄发枯∙D.积滞不思乳食,腹胀嗳腐∙E.积滞常在感冒、泄泻、疳证中合并出现(分数:1.00)A. √B.C.D.E.解析:[评析]1.厌食也属于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由于喂养不当,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所致,主要症状为长时期食欲不振,无明显消瘦,精神状态尚好,一般病在脾胃,不涉及他脏,预后良好。

2.疳证足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慢性病证。

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

3.积滞是由乳食喂养不当,停积脾胃,运化失健引起的一种病证。

以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大便不调为特征。

多见于婴幼儿。

常在感冒、泄泻、疳证中合并出现。

脾胃虚弱,先天不足以及人工喂养的婴幼儿容易反复发病。

3.明显消瘦,肚皮膨胀,甚则青筋暴露,多是∙A.干疳∙B.疳气∙C.疳肿胀∙D.疳积∙E.眼疳(分数:1.00)A.B.C.D. √E.解析:[评析] 症状:形体明显消瘦,肚皮膨胀,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如穗,精神不振或易烦躁激动,睡眠不宁,或伴动作异常,食欲不振或多食多便,舌淡,苔薄腻,脉细。

治法:消积理脾。

方药:肥儿丸加减。

4.不属于汗证病机的是∙A.表虚不固∙B.营卫失和∙C.气阴两虚∙D.阴虚火旺∙E.肾阳不足(分数:1.00)A.B.C.D.E. √解析:[评析] 汗证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匪,以全身或局部无故山汗很多,甚至大汗淋漓为特征。

汗证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表虚不固,营卫不和,气阴两虚。

疳 证

疳   证

营养失调 生化乏源
疳 证
脾胃不合(疳气) 脾虚夹积(疳积) 气血两虚(干疳)



疳 肿 胀
紫 癜
口 舌 生
夜 盲 目












诊断
一、诊断要点
▪ 1、饮食异常,疳证患儿的饮食不同于正常小儿,
常有3种异常的不同表现: ➢ 不思乳食,食欲不振,甚则拒食。这种情况应与厌
食病相区别。 ➢ 偏食、异食。偏食多为不良饮食习惯所为,也可能
预防与调护
1、大力提倡母乳喂养,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定时定 量,防止偏食,嗜食,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 惯。
2、按时添加辅食,采取从一种到各种,循序渐进的原 则。
3、及时定期体格检查,注意小儿生长发育是否正常, 一经发现存在问题,及时去医院检查,做到早诊断早 治疗。
4、科学合理的喂养,10-12个月时宜断乳,断乳后,应 加强喂养,给予易消化又富于营养的食物,保证小儿 营养的需求。

9.患儿,1岁6个月。体重9 kg,纳呆,面色少华,性急易怒,大便干稀
不调,舌质淡,苔薄微腻,指纹淡。其诊断是( )
A.厌食
B.疳气
C.疳积
D.干疳
E.积滞
10 .患儿,10个月。出生4个月添加辅食时出现泄泻,纳差,形体日渐消
瘦,面色萎黄,毛发稀疏发黄,烦躁哭闹,夜眠不安,腹大如鼓,喜揉眉挖
鼻,吮指磨牙,舌质淡,苔腻,指纹紫滞。治疗应首选( )
6 .C。答案分析:疳证患儿体重较正常同龄儿平均值低
15%以上。 7 .A。答案分析:疳肿胀是疳证兼证之一由脾病及肾, 阳气虚衰,气不化水,水湿泛滥肌肤所致,故病位在脾 肾。 8 . A。答案分析:疳气为疳证的初起阶段,发病机制为 脾胃失和,纳化失健,故治疗选用调脾健运之资生健脾 丸加减。 9 . B。答案分析:患儿体重减轻,且有不思饮食、大便 不调等表现,应考虑疳证诊断,因病情尚轻,且无腹满 症状,故证候诊断为疳气。 10 .A。答案分析:辨证为疳积,故选用肥儿丸。 11. D。答案分析:血清白蛋白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 重要成分,疳证时因摄入少,消耗多,合成减少,常伴 有低蛋白血症。若出现肢体浮肿,血清白蛋白一般在 20g/L以下。

中医儿科学――第五章 脾系病证

中医儿科学――第五章 脾系病证

中医儿科学――第五章脾系病证第一节鹅口疮【目的要求】1.了解鹅口疮发病情况。

2.熟悉鹅口疮的病因病机。

3.掌握鹅口疮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1.鹅口疮的概念,发病情况。

2.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染秽毒之邪的病因。

秽毒蕴结,心脾积热,或虚火上浮,熏蒸口舌的病机。

3.鹅口疮实火、虚火辨证要点。

4.证治分类:心脾积热证治以清心泻脾;虚火上浮证治以滋阴降火。

5.鹅口疮内治、外治、护理的配合使用。

【教学时数】课堂讲授1学时。

第二节口疮【目的要求】1.了解口疮发病情况。

2.熟悉口疮的病因病机。

3.掌握口疮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1.口疮的概念,发病情况。

2.口疮的诊断要点。

3.风热邪毒侵犯的病因。

风热内乘,心脾积热上攻,或阴虚虚火上炎,熏蒸口舌的病机。

4.口疮实火、虚火辨证要点。

5.证治分类:风热乘脾证治以疏风散火,清热解毒;心火上炎证治以清心凉血,泻火解毒;虚火上浮证治以滋阴降火,引火归元。

6.口疮内治、外治、护理的配合使用。

【教学时数】课堂讲授1学时。

第三节呕吐【目的要求】1.了解呕吐证和溢乳、其他疾病中出现呕吐症状的区别。

2.熟悉小儿呕吐的常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1.呕吐证的概念,呕吐证和溢乳的区别,呕吐证和其他疾病中出现呕吐症状的鉴别。

2.呕吐的食积、胃热、胃寒、肝气病因,胃气上逆病机。

3.呕吐的实、虚,寒、热辨证。

4.证治分类:乳食积滞证治以消乳消食,和胃降逆;胃热气逆证治以清热泻火,和胃降逆;脾胃虚寒证治以温中散寒,和胃降逆;肝气犯胃证治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5.呕吐的推拿、针灸治疗。

6.呕吐的调护。

【教学时数】自学1学时。

第四节腹痛【目的要求】1.了解腹痛证的概念。

2.熟悉腹痛证的常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1.腹痛证的概念,腹痛证和其他疾病中出现腹痛症状的鉴别。

2.腹痛的中寒、伤食、脾寒、瘀滞病因,气机壅滞病机。

3.腹痛的寒、食、瘀,实、虚辨证。

4.证治分类:腹部中寒证治以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乳食积滞证治以消食导滞,行气止痛;胃肠积热证治以通腑泄热,行气止痛;脾胃虚寒证治以温中理脾,缓急止痛;气滞血瘀证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