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唐诗五首》
唐诗五首(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教案(统编版)

3.培养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唐诗进行个性化解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4.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词朗诵、仿写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语感。
5.培养合作精神:在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互相尊重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唐诗的魅力和学生们对古典文化的热情。通过《唐诗五首》的教学,我发现以下几点值得反思和总结:
1.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们体验诗人的情感,引导他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这种情感体验使得学生们更容易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也使得课堂氛围更加生动和有趣。
3.王之涣《登鹳雀楼》:领略黄河壮丽景色,体会诗人胸怀天下的豪情。
4.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解析诗中的景物描绘,感悟诗人对朋友离别的不舍。
5.王维《鹿柴》:通过诗句分析,感受诗人在山林中寻找心灵宁静的意境。
二、核心素养目标
《唐诗五首》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语文核心素养: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感受唐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唐诗的格律、意境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诗人的作品和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2.诗词朗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诵活动。通过朗诵,让学生们感受唐诗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2.分组讨论的实效性:在分组讨论环节,我观察到学生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这种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还有助于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感悟唐诗。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诗词五首》教学反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本课,我力求使自己的课堂呈现出“语文味”来。
主要做到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在情境中生发。
学生在前一天预习了整首诗,对全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于是抓住“妻子”的音义、“涕泪”的古今异义,我就放手让学生说了,学生逐字逐句理解的时候,能差不多说到位,我就没再去“唠叨”。
可课后,经提醒我知道我错了,学古诗不能满足于仅仅理解诗的意思,更不能满足于仅仅把诗句中逐字意思简单串联。
比如“初闻涕泪满衣裳”学生说刚刚听到就激动得泪水沾湿了衣服。
可是单单听这句话,是别扭的,是什么让诗人情绪如此反常?脱离了对杜甫曾经“悲”的感悟,摆脱了当时的情境,这样的理解是可笑的。
如果学生走进情境,就不会就字论字,简单地把单个字的意思联起来说说了事。
他们头脑里会出现:杜甫一听到这个好消息,高兴得手足无措,万分激动,不由任泪水沾湿了衣服!《约客》教学反思学古诗,学语言,学表达,作为师者,我应该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在头脑中想像画面,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走进画面让学生利用各自的文化积淀表达诗歌的意思。
这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才是有“语文味”的。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一朵奇葩,其语言精练、传神,同时“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作为生活在诗歌的国度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爱诗。
但随着“快餐文化”的兴起,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渐渐地被人们所淡忘。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让文学的瑰宝传承下去,因此,诗歌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五年的教学生涯,却发觉古诗教学是自己课堂教学中难以攻克的难关。
如此诗意的语言、形象的画面、细腻的情感,在课堂中却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淡而无味,学生也不能很好地领悟其中的悠长意蕴。
慢慢地,觉得自己有点畏惧诗歌教学,有时也不愿意再去尝试或探索。
而今天,“新苗杯”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使我重新审视诗歌教学、思考教学方式,找寻一条适合诗歌教学的有效途径。
唐诗五首教学反思设计一等奖

唐诗五首教学反思反思第1篇知识与能力1.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学习鉴赏律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格律美。
2.在分析品味诗歌语言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格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反复诵读古诗,培养阅读兴趣,理解每首古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难点积蓄文化沉淀,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点拨法1.录音机、范读带。
(正字正音,感受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投影仪、胶片。
(显示内容:生字注音、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文体知识、精美插图、相关诗词等。
)3.课件。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撷取唐诗中的几颗明珠,一睹唐诗的风采。
先看第一首《野望》。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性简傲,嗜酒,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3.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4.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
还讲究平仄。
王绩《野望》1.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朗读节奏。
(新)部编版八上13 唐诗五首 教学反思

《唐诗五首》教学反思古诗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从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的诗句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确实有一定难度。
而且,稍不留神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为了让学生爱学,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的环节:1.通过优美的语言、配乐朗诵、启发想象、多种朗读、演演评评等手段,让学生在听听、读读、说说、演演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教案紧扣古诗特点,把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
从抓字词的翻译,抓词序的排练,抓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以提高学生组词造词、遣词造句和语言思维能力。
3.在上课前,有目的的安排学生查阅诗人的有关资料,为理解诗意创造条件。
在课后举办“小小诗歌朗诵会〞以提高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学生在这种迁移、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经典散文,语文课本几经变异,这篇课文仍然被编排进来,可见它的魅力,并且它也是我初中时代就很喜欢的一篇课文。
本学期伊始,我们就学习了这篇文章。
虽然总体看,教学效果还不错,但是,教完了之后,发现许多环节还没有尽善尽美,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要把反思写一写,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也希望在教学之路上能够钻研得更深入。
1.反思备课一直以来,我的备课十分认真,这节课也一样,我把知识点备得十分详尽,按照课文的组织顺序,从作者、题目、体裁、选自篇目入手,一滴不漏地进行讲解。
由于课文写的十分吸引人,所以学生也十分爱学,刚讲完时觉得还不错,可是课后在回忆时就发现了问题,因为刚开学,小组合作探究我利用地不好,有些应该交给学生解决地问题,我却没有放手。
比方:第二段的写景为什么吸引人,从这你觉得鲁迅先生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
另外,我不知道其他老师怎么处理长妈妈讲的故事的,我是一语带过的。
在研究学情上,我忽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薄弱,尤其是刚开学,有些同学还没有从假期的懒散中调整过来,以至于字词夯的不实。
唐诗五首教学反思设计二等奖

唐诗五首教学反思反思第3篇【知识与能力】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一、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五首》。
二、《野望》1.资料助读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王绩爱好广泛,最突出的成就在诗歌。
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鸢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王绩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基础知识东皋(gāo)徙倚(xǐyǐ)犊(dú)东皋:地名,诗人隐居的地方。
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薄,接近。
徙倚:徘徊。
犊:小牛。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相视;互看。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3.诗歌赏析(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高地。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反思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反思第1 篇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让我们感受到陈子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感受到杜甫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会到王安石不畏艰险、自信向上,主动进取的人生态度。
今日,我们将观赏两首古诗,连续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二、学习《游山西村》1、激发兴趣,导入古诗同学们,我们学过两个成语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它们是什么意思呢?山重水复指山峦重叠,水流盘曲。
柳暗花明原指前面花红柳绿,树木花草繁茂锦盛的景象,之后又比方绝处之中找到出路,突然消失的好形势。
这两个成语最早出自同一首古诗,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陆游的这首诗。
板书课题《游山西村》。
2、展现自学,夯实基础1)简介陆游,宋代爱国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人。
幼年时正值金兵向南入侵,随家逃难,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训练。
中年时期,曾到四川、陕西一带,参与军队生活,由于他坚决主见抗战,政治上常常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
但他坚持抗金主见,始终不渝。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
他晚年失去了官职,回到了家乡,报国信念始终没有衰退。
一生留下九千多首诗,大都洋溢着爱国热忱,布满收复失地的信念。
风格豪迈是他诗歌的特色。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2)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
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主动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
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心情,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盼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诗词五首》教学反思 (1)

《诗词五首》教学反思
说实话,到现在为止,对于诗歌教学,自己心中依旧没底,它没有一个可行的教学模式。
我自己认为,读,首先是重中之重,其次就是揣摩诗歌语言基础之上,还原画面,体会诗歌意境,感受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对于这一节课,除了以读为重要手段与形式,还得借助品读语言,再现画面,领会情感,从而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整节课,自我感觉后者做的很欠缺,最主要恐怕是自己准备较为仓促。
在课上,给出相应提醒后,生表现的依旧不自如,现在反思一下:后面赏析,遇到困难时,可以做个示例,降低点难度。
此首诗不太好赏析,虽然画面感很强,但是直接流露作者情感诗句又不太明显,即使从修辞、用词也不好赏析,不如换词,如“直”可否换成“飘”或“斜”,赏析效果会更好。
不管怎样,这次上课的确不尽人意,整节课,除了赏析指导不到位外,部分教学环节设计也不够合理,出现重复,衔接上也有点不自然。
但我会继续努力的。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反思在教授古代诗歌五首的过程中,我仿佛踏上了一场充满诗意与挑战的旅程。
这五首古诗就像五个神秘的宝箱,每一首都藏着独特的珍宝,等待着学生们去发掘。
在备课的时候,我就像是一个小心翼翼的探险家,仔细研究每一首诗的背景、词句和情感。
比如《登幽州台歌》,陈子昂那孤独悲愤的呐喊,让我反复琢磨如何能让学生感同身受。
我找了很多相关的资料,想象着他站在幽州台上,望着苍茫天地,那种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寂寞。
课堂上,我努力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氛围。
当讲到《望岳》时,我问学生们:“你们能想象杜甫站在泰山脚下,抬头仰望那雄伟的山峰时,心中是怎样的豪情壮志吗?”有的学生说能感受到杜甫的雄心,有的则一脸迷茫。
这让我意识到,对于古代诗歌的理解,每个学生的感受和接受程度是不同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韵味,我带着他们反复诵读。
就像《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我能看到一些学生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仿佛他们真的站在了那高高的飞来峰上,心中充满了无畏和自信。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比如在讲解《游山西村》中一些较为生僻的字词时,尽管我解释得很详细,但还是有部分学生理解得不够透彻。
这让我反思,是不是我的讲解方式不够生动形象,没有让这些知识真正“活”起来。
还有一次,在讨论《己亥杂诗》的主题时,有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很独特的观点,与教材的解读有些不同。
一开始我有些惊讶,但随后我意识到,这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我鼓励他分享自己的想法,并引导大家一起讨论,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热烈起来。
通过这次教学,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古代诗歌就像是一座丰富的宝藏,每一次挖掘都能有新的发现。
而作为教师,我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工具和引导,让他们能够在这座宝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珍宝。
就像有一次我在公园里散步,看到一位老者在亭子里吟诵古诗,那种陶醉的神情让我深受触动。
诗歌的魅力可以跨越时空,影响着每一个热爱它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唐诗五首》
教学反思
自从在课堂上以训练学生为主,以实践活动为主以后,课堂的进度陡然慢了许多。
《唐诗五首》整整进行了五节课,可是这五节课跟初一的五节课相比,有了很多的进步。
根据目标定任务,本课的阅读提示中说要学习唐诗的相关常识,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感受律师的格律之美,因此读唐诗成为我们的一大任务。
格律诗的韵味成为我们学习的重点。
看看课后题,每一题扣住了一个方面,第一题扣画面美,第二题虚实结合、起承转合写法,第三题扣住了炼字来问,第四题扣住写景角度的转换,第五题则是抓住景物的特点。
在年级组备课的时候我们把朗读作为必须训练的点,根据课后题给每一首定了一个重要的训练点,这样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有重难点。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唐诗格律平仄的讲解就是一个问题,规律好讲,但是《野望》《黄鹤楼》都出现了失粘的情况,尽管我们不用对初中生讲解太多,可是对于我们的老师,这是备课的一大难点,课前查阅资料,课前备课,所有老师在一起讨论,才基本了解规律。
不由得感叹,教学不是靠经验,我们需要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给学生更好的知识,更好的训练。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找每首诗的韵脚,设计了二二一、二一二、四三、二二三的节奏,让学生感受节奏美,但是感觉做得还是不够,这些东西好像小学老师也都讲过,那作为初中老师如何再拔高一些呢?我不由得想到了吟诵,不由得想到了歌曲、想到打节拍,四分之一节奏还是二分之一节奏呢?可是因为备课太仓促了,这些手段都没有来得及用上,再教唐诗,一定要试着拔高难度,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唐诗的韵律美!
让学生动起来,翻译我交给了学生,一开始学生不说,不说就逼着他们写,写着写着就形成了习惯。
到最后一首诗《钱塘湖春行》的时候,已经完全可以脱离老师的帮助,同学们就能基本写出诗歌的大致意思。
(虽然《钱塘湖春行》比较简单,但是能做到这一步这也是进步了)。
让学生自己赏析,前四首,针对性地训练了如下方面给:描绘画面,赏析字词,整体分析。
最后学习《钱塘湖春行》的时候呈现的都是学生们思想的闪光。
截取一二来分享。
“争字写出黄莺争抢向阳树的情态,一排喧闹的景象;啄字写出燕子的动作,衔泥筑巢忙忙碌碌的情景,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
“诗人在颔联写动物,仰视的角度,且是动景;颈联写植物,是俯视,且是静景,动静结合,俯仰结合。
”
“浅草的浅字,写出早春草儿颜色之浅,是嫩绿,且写出春草之小之短。
突出了早春草的特点。
”
……
闪光的思想,有条理的表述,整个一首诗都是同学们在赏析,学习就在课堂中发生。
值得一说的是,我以前从来觉得“浅”字是说草之短,之小,没有想到过颜色这方面的问题,现在看来,真是教学相长啊。
五首诗,经过四首诗的训练,到最后一首就可以水到渠成,学生就已经养成了很好的思维习惯,这是一大进步。
这五首诗的学习中,我的设计有待进步,有待优化,但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自己也能在教学中不断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