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物研究综述
抗抑郁症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研究

抗抑郁症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研究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人们的精神状况备受打击,抑郁症正在呈现递增的趋势。
本文查阅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临床抗抑郁类药物的应用情况,对抗抑郁类药物的研究新进展作综述。
标签:抑郁症;抗抑郁类药物;临床应用;研究新进展本文探讨国内外抗抑郁症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研究新进展,具体综述如下。
1 MAOI(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RIMA(选择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是经典的抗抑郁症类药物,有苯乙肼、异唑肼、异卡波肼少数几种。
但因疗效不如后来的药物且有肝损害现象,所以现为次选药物。
RIMA有吗氯贝胺,是广谱的抗抑郁类药物,可以改善内源性和外源性抑郁。
具有改善睡眠、副作用少、不增加体重、过量无生命危险的特点。
适用于精神运动迟滞患者、三环类抗抑郁药治疗无效患者、合并躯体疼痛患者、伴焦虑老年患者[1]。
2 TCA(三环类抗抑郁药)TCA是第一代单胺再摄取抑制药物,临床常用有阿米替林、氯米帕明、丙咪嗪、多虑平等。
作用机制是抑制5-HT(突触前膜5-羟色胺)和NE(去甲肾上腺素)。
具有抗胆碱的作用特点。
适用各类抑郁症,但老年伴有心脏病及躯体疼痛的患者限制使用。
3 SSRI(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是新药研发中最多的一类抗抑郁药物,临床常用有氟西汀、氟伏沙明、帕罗西汀、西酞普兰、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几种。
SSRI作用机制是选择性抑制5-HT的再摄取。
具有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依从性好、不良反应少的特点。
适用于各类抑郁症患者。
氟西汀(优克、开克、百忧解、奥麦伦)具有口服吸收好、药物半衰期长的特点,适用于伴心血管疾病抑郁患者、老年抑郁症患者及躯体疾病的抑郁患者;氟伏沙明(氟戊草胺、兰释)具有无单胺氧化酶影响作用,青少年及儿童用药安全、可治疗强迫症的特点,适用于各类抑郁症患者;帕罗西汀(赛乐特、乐友)具有起效快、耐受性好的特点,适用于严重型及其他药物疗效不明显时的患者。
注意,使用量;西酞普兰(喜普妙)具有选择性强、半衰期长的特点,适用于伴躯体疾病的抑郁患者并且要多种药物合用的患者;舍曲林(左乐复、左洛复、郁乐复)具有特异性神经突触前膜。
抗精神失常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精神失常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姓名:张璐学号:20090341 班级:生工一班【摘要】:抗精神失常药,即抗精神失常的药物,共分为四类:抗精神病药、抗躁狂症药、抗抑郁症药、抗焦虑症药。
本文介绍抗精神失常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精神类药物的分类,以及各类精神失常药物的常用治疗药物。
【关键词】:第一代常用药物第二代常用药物抗躁狂药物躁狂症急性躁狂【正文】一概述抗精神失常药,即抗精神失常的药物,共分为四类:抗精神病药、抗躁狂症药、抗抑郁症药、抗焦虑症药。
常用抗精神病药物通常有一下几类:1吩噻嗪类,如氯丙嗪(chlorpromazine),主要治疗:Ⅰ型精神分裂症,呕吐和顽固性呃逆,低温麻醉与人工冬眠,神经症;2硫杂蒽类,如泰尔登(tardan),主要治疗:带有强迫状态或焦虑、抑郁情绪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性神经官能症以及更年期抑郁症;3丁酰苯类,如氟哌啶醇(haloperido),主要治疗:各种精神运动兴奋及慢性症状;4其他抗精神病类,如五氟利多(penfluridol),主要治疗适用于急、慢性精神分裂症,尤其适用于慢性患者,对幻觉、妄想、退缩均有较好疗效。
亦可用于镇吐。
二抗精神失常类药物(一)抗精神病类药物抗精神病药(Antipsychotic drugs)又称强安定药或神经阻滞剂(Neuroleptic)。
是一组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及其它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药物。
在通常的治疗剂量并不影响患者的智力和意识,却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精神运动兴奋、幻觉、妄想、敌对情绪、思维障碍和异常行为等精神症状。
氟奋乃静抗精神病作用强于氯丙嗪,锥体外系的副作用也很显著,镇静作用较弱。
第一代常用药物有硫利达嗪,哌泊噻嗪,氯普噻吨,氟哌啶醇(haloperidol),五氟利多和舒必利。
第二代常用药物有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和齐拉西酮。
目前认为,几乎所有的抗精神病药物都能阻断脑内多巴胺受(尤其是多巴胺D2受体)而具有抗精神病作用。
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方式和副作用

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方式和副作用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方式和副作用抗精神病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精神病和相关疾病的药物,它们通过调整脑内特定的神经递质,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精神状态和功能。
然而,正因为其对大脑的直接影响,这类药物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
本文将探讨抗精神病药物的主要作用方式和常见副作用。
一、作用方式1. 调整神经递质水平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通过调整神经递质水平来发挥作用。
神经递质是大脑中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它们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影响大脑的功能和行为。
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谷氨酸、5-羟色胺等。
2. 阻断多巴胺受体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与精神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抗精神病药物中的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和奋乃静,作用于多巴胺D2受体,通过阻断其作用来改善精神病症状。
3. 调整谷氨酸水平谷氨酸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与记忆和思维功能有关。
某些抗精神病药物,如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和利培酮,通过调整谷氨酸受体的活性,来改善认知功能和负性症状。
二、常见副作用1. 运动障碍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中,运动障碍是最常见的之一。
其中,帕金森样症状是典型的运动副作用,表现为僵直、震颤和运动迟缓。
其他运动障碍还包括锥体外系症状(如肌肉强直和震颤)、舞蹈样运动症状(如扭动和肌肉痉挛)等。
2. 代谢紊乱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导致代谢紊乱,包括体重增加、血脂升高、糖代谢异常等。
这些副作用增加了患者患上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 内分泌紊乱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还会引起内分泌紊乱。
药物可能影响垂体和下丘脑的功能,导致催乳素水平升高,女性患者可能会出现月经失调、乳房增大等问题。
4. 心血管影响部分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这些药物可能引起心率增快、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副作用,增加心脏疾病的风险。
5. 精神状态变化抗精神病药物在调节精神状态的同时,也可能引发一些不良反应,例如嗜睡、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抑郁和焦虑等。
抑郁症的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基于抗抑郁症药物科普分析

30科技视界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引言抑郁症(depression )临床上又称抑郁障碍,是一种显著的以心境低落为特征的心理类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少、思维迟缓、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
另外还有食欲减少,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抑郁症严重困扰着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WHO 指出,21世纪精神疾病是人类的强敌,其中抑郁症占据重要地位,若无法控制该疾病的发展,全人类的身心健康将受到严重危害[1]。
根据WHO 统计,目前全球约有3.5亿名抑郁症患者,每年有超过100万人因抑郁症而自杀,但其中仅仅不到一半的患者接受过有效专业的治疗[2]。
目前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晰,但却发现了一些治疗抑郁症疾病的有效方式,其中药物治疗占据主要地位[3]。
本文就近年来抗抑郁的药物治疗及研究进展进行科普式分析和综述。
◼1 西药治疗抑郁症在20世纪50年代,异丙嗪与丙咪嗪被意外发现可显著缓解抑郁症状,揭开了人类对抗抑郁症治疗的新篇章,并由此诞生了单胺氧化酶抗抑郁药与三环类抗抑郁药。
但随着对抑郁症的相关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相继登上治疗抑郁症的舞台,并伴随着更好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
近些年,NMDA 受体阻断剂氯胺酮等对抑郁症的积极作用也为治疗抑郁症提供新方向与新思路。
1.1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代表—异丙嗪,它曾是一种抗结核病药,后被偶然发现可以缓解结核病患者的抑郁症状[4]。
随后50年代上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 )作为抗抑郁药被广泛使用。
单胺氧化酶(MAO )是人体内天然存在的一种酶,具有催化单胺类物质氧化脱氨和调节神经细胞内及突触间隙单胺浓度的作用。
MAOIs 主要通过抑制体内单胺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儿茶酚胺的代谢灭活,促使突触部位儿茶酚胺的含量增多,产生抗抑郁的作用,并有降压作用。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治疗抑郁障碍临床研究进展

・53・・综述・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治疗抑郁障碍临床研究进展黄啸季建林抑郁障碍一般包括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发作,两者的治疗原则截然不同,尤其是双相抑郁障碍的治疗主要是以心境稳定剂治疗为主。
所谓心境稳定剂,不仅能有效治疗躁狂或抑郁症状,同时不引起转相,而且长期治疗能有效预防复发,其代表药物为碳酸锂与抗惊厥药(如丙戊酸钠等)。
10余年来,随着第二代抗精神病药(SgA)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SGA不仅具有安全性高、肯定的抗精神病作用,而且也具备心境稳定剂的作用特点,对于双相障碍的治疗与预防也有较好的效果…,如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近年来批准的喹硫平可用于治疗双相抑郁发作和单相抑郁发作。
本文将围绕SGA治疗抑郁障碍的近期临床研究进展作一文献复习,提高对该领域的重视。
l双相抑郁的治疗对双相障碍的病程观察发现,抑郁发作的时间明显多于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的时间,抑郁发作的次数一般是轻躁狂和躁狂发作的3倍,治疗难度也明显高于躁狂发作【2J。
双相抑郁发作原则上不主张单纯使用抗抑郁药,尤其是双受体作用机制或多受体作用机制的抗抑郁药,因其容易引起患者症状的转相(转为躁狂相),而应使用心境稳定剂治疗或在此基础上酌情使用单一受体作用机制的抗抑郁药。
不过,近年来文献报道,SGA亦可起到心境稳定剂的作用,能有效治疗双相障碍的抑郁发作。
有影响的研究如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RCT)大样本双相抑郁研究(bipolardepression,BOLDER)I[31和IIE41。
这两项研究评估了喹硫平治疗双相I型和Ⅱ型抑郁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治疗第1周末,喹硫平300mg/d或600me/d治疗组的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ADRS)减分值均高于安慰剂组(P<0.001),且与镇静、嗜睡等药物作用无关。
治疗第8周末,这两项研究均显示喹硫平有较好的抗抑郁疗效,其中喹硫平300mg/d组MADRS评分的效应值分别为0.67和0.61;600mg/d组效应值分别为0.81和0.54。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疾病的重要药物,但其使用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其中最常见的是锥体外系反应(extrapyramidal symptoms, EPS)。
这些反应包括运动障碍、肌肉僵直、震颤、唾液分泌增加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很多研究致力于发展新的药物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些研究聚焦于寻找新的抗精神病药物,其治疗效果更好,并且导致更少的锥体外系反应。
利培酮、奥氮平等二代抗精神病药物被证实在减轻EPS方面更优于一代药物。
一些研究还关注于改善药物的选择性,以减少对多巴胺D2受体的阻断,从而降低患者出现EPS 的概率。
另一些研究致力于寻找对抗EPS的药物治疗策略。
一种常见的策略是联合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和抗胆碱能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莫达非尼等。
这些药物可以减轻EPS症状,但其不良反应也较为显著,如木僵、口干等。
寻找更安全、有效的抗胆碱能药物成为了研究的重点之一。
还有一些研究尝试使用其他药物治疗EPS。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如普萘洛尔被证实可以改善一部分患者的EPS。
一些研究还尝试使用氨酮和乙酰丙酮作为治疗EPS的选择,但其疗效尚未得到明确的证据支持。
一些研究还关注于非药物治疗策略,如物理疗法和心理疗法等。
物理疗法包括针灸、电刺激等,可以改善患者的EPS症状。
心理疗法可以帮助患者应对EPS带来的心理压力,并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对于该问题的研究进展包括开发新的抗精神病药物、联合使用药物治疗、寻找其他药物治疗方法以及非药物治疗策略等。
这些研究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了一些新的治疗选择。
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包括该反应的发病机制、药物治疗的剂量和时机等。
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为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抗精神病药研究进展文献综述初稿

目录抗精神疾病药物研究进展 (2)1 前言 (2)2精神疾病的分类与治疗 (3)2.1 精神疾病的分类 (3)2.1.1 轻型精神疾病 (3)2.1.2 重型精神疾病 (3)2.2 精神疾病的治疗 (3)3 精神疾病的社会现状 (4)4 抗精神疾病药物作用机制 (5)5 抗精神病药物分类 (6)5.1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 (6)5.1.1 吩噻嗪类 (7)5.1.2 硫杂蒽类 (8)5.1.3 丁酰苯类 (8)5.1.4 苯甲酰胺类 (8)5.2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9)5.2.1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 (10)5.2.2三环类抗抑郁药 (11)5.2.3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 (11)6 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 (13)6.1 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13)6.2 体位性低血压 (14)6.3 QT间期延长 (14)6.4 抗胆碱能不良反应 (14)6.5 肝脏方面的不良反应 (14)6.6 其他不良反应 (15)7 抗精神病药物的研究展望 (15)7.1 寻找新的作用靶点 (15)7.2 开发长效制剂 (16)7.3 开发小规格药物 (16)参考文献 (16)抗精神疾病药物研究进展1 前言精神疾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 ,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影响下,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
按发病症状来划分,精神疾病又可以分为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抑郁症、焦虑症、躁狂症等等,这些疾病往往在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对患者自身或者他人造成严重的伤害。
精神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大致包括以下方面,(1) 感觉障碍,包括为感觉过敏、减退、倒错、内感性不足等;(2) 知觉障碍,包括错觉、错视、幻觉和感知综合征;(3)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奔逸、迟缓、贫乏、松弛、病理性赘述,思维不连贯,中断,云集,象征性思维。
逻辑倒错性思维,诡辩性思维,持续重复模仿,刻板性等言语,以及思维妄想,释意妄想,形象性妄想。
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XXX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lthough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was the main method of treatment in the past。
drug treatment has e the dominant approach in the last 20 years due to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n logy。
Antidepressant drugs。
including chemical-synthetic drugs。
plant extracts。
and proprietary Chinese medicine。
XXX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ntidepressants.Keywords: n。
antidepressants。
research progress.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通常表现为长时间情绪低落或悲痛欲绝,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减退。
据统计,中国有大约3000万抑郁症患者,全球范围内有超过5亿人正在遭受抑郁症的折磨。
抑郁症对人们身心健康、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极大,因此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很多,以往主要采用心理治疗,而近20年来,药物治疗逐渐成为主导地位。
目前认为,抑郁症与遗传、心理、神经、内分泌等因素诱发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E)或(和)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和神经肽等神经递质含量降低及其受体功能下降有关,近年来还发现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负反馈失调、谷氨酸传导障碍、神经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
这些新发现的病机制促进了新药的研发。
临床上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产品主要由以下五大类构成:选择性的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SSRIs)、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定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NaSSAs)、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T)、五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aR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精神病药物研究【摘要】抗精神病药分为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和第二代抗精神病。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主要有氯丙嗪、氟哌啶醇、氯普噻吨、舒必利等。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阻断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通路中的多巴胺受体而发挥其抗精神病作用。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包括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等。
其作用机制除了对多巴胺系统有抑制作用,还对5-HT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作用机制不良反应中医机理【正文】一、概述抗精神病药分为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又称典型抗精神病药)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又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故又称抗精神分裂症药。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精神失常,更是一种严重致残性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 % 占疾病总负担的1. 0 % ,且每年以1 %的速度增长。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疾病,目前主要靠药物控制精神症状,其治疗过程长,有的甚至须终身服药,因此需要选择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药物。
[1]自1954 年抗精神病药氯丙嗪问世,在过去的50 多年里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有了较长足的进步。
[2]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到目前为止尚未完全阑明,现在有多种理论和假说。
长久以来,抗精神病药的开发是都是建立在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功能亢进假说”基础上,抗精神病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部分减弱多巴胺能神经信息传递的作用,缓解精神分裂症状。
[7,17]二、抗精神病药(一)第一代(典型)抗精神病药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具有悠久的临床应用历史。
主要有氯丙嗪、氟哌啶醇、氯普噻吨、舒必利等。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阻断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通路中的多巴胺受体而发挥其抗精神病作用。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存在于脑内,有4条多巴胺通路:黑质纹状体通路、中脑边缘系统通路、中脑皮层通路和结节漏斗通路。
黑质纹状体多巴胺通路与运动功能有关,所以当抗精神病药物阻断时会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即ESP;而中脑边缘系统与抗精神病作用有关,阻断时可缓解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中脑皮层多巴胺功能阻断会增加病人的阴性症状;结节漏斗系统常与内分泌调节有关,产生泌乳素分泌过高的不良反应。
【11,14】1. 氯丙嗪 以氯丙嗪为代表并开创了药物治疗的新时代。
自从1952 年发现了第一个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结束了没有一种对精神分裂症的某些特征性症状如联想障碍、幻觉妄想、思维内向性有效的药物,氯丙嗪也成为精神疾病治疗史上的里程碑,现在虽然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不断涌现,氯丙嗪等吩噻嗪类药物依然是精神科医生的主要选择药物,临床运用非常广泛。
[9]氯丙嗪阻断脑内DA受体、M受体。
它对中枢神经系统, 植物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均有作用, 其中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三种作用, 分别是抗精神病作用, 镇吐作用, 和对体温调节的影响。
[8]口服或肌注均易吸收, 与食物和碱性药同服吸收明显减少。
血浆蛋白结合率约96%。
主要在肝脏由细胞色素氧化酶催化进行氧化或结合代谢生成去甲氯丙嗪、氯吩噻嗪、甲氧基化或经化产物及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等160余种代谢产物, 代谢产物中除7—羟基氯丙嗪外, 其余均无药理活性。
[3]因为它为DA 受体的阻滞剂,具有较强的镇静作用,所以能较好控制阳性症状,但对阴性症状的作用少,并且会损害患者的认知功能。
不良反应是长期治疗导致迟发性运动障碍和药源性抑郁。
2.氟哌啶醇氟哌啶醇是目前对D2 受体选择性最强的阻断剂,对自主神经系统有弱的抗胆碱能及抗α2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精神科常用其来控制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症状,适用于以躁动、幻觉、妄想等为主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但长期使用对认知功能亦有损害,尤其是记忆功能。
[12]3.舒必利 于20 世纪80 年代应用于临床,被公认为对患者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均有效。
属于苯甲酰胺类药,是选择性D2受体阻断剂主要作用于边缘DA系统,至少与氯丙嗪、氟哌啶醇等效。
其优点是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治疗费用较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低。
但临床使用发现有可能引起女性月经紊乱,闭经,溢乳及EPS 等。
4. 氯普噻吨氯普噻吨为传统的硫杂蒽类抗精神病药,可通过阻断脑内神经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而改善精神障碍,也可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引起镇静作用,抗肾上腺素作用及抗胆碱作用较弱,并有抗抑郁抗焦虑作用,既往只有口服制剂。
适用于伴有焦虑或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13](二)第二代(非典型) 抗精神病药继1952 年发现氯丙嗪具有抗精神病特性而开创了精神病性障碍的现代治疗。
由于发现抗精神病作用与阻断多巴胺D2 受体有关,随之发展了一系列D2 受体阻断剂的传统抗精神病药。
它们的治疗作用与其不良反应——锥体外系症状( EPS) 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服药的患者大约有60 %出现急性EPS ,长期服药而发生迟发性运动障碍( TD) 。
D2 受体阻断也引起持续的高催乳素血症。
这些不良反应导致了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增加了复发和反复住院的危险性,也引起永久残疾和社会对患者的歧视。
20 世纪60 年代末开发了氯氮平,发现其有较强的抗精神病作用,但引起EPS 的危险性大大减少。
因其与多种神经受体具亲和力,又称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包括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等。
其作用机制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有所不同,除了对多巴胺系统有抑制作用,还对5-HT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由此降低了药物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同时对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有明显的改善[11,15]1.氯氮平 氯氮平是广谱抗精神病药,于1952 年在瑞典等国上市,应用于临床,它能有效控制精神分裂症的发病。
1975 年因发现可致粒细胞缺乏的严重不良反应,为此基本停止临床应用。
至20 世纪80年代后期,发现它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优于氯丙嗪,且很少出现EPS 和TD ,1990 年美国FDA 批准用于难治性和严重EPS 和TD 的精神分裂症。
和经典的抗精神病药不同, 氯氮平在中脑边缘和中脑皮质区域较多地和DA受体相结合, 对D1受体的亲和力相对地比D2受体大,其具有较强的5-HT受体阻断作用及较强的镇静、抗焦虑作用。
[6,10]一直应用至今,被公认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有效;但对认知功能的改善轻微。
2.利培酮 是苯乙唑衍生物。
该药为氟哌啶醇与利坦色林的化学结构组合而成,以达到对阳性与阴性分裂症状都有效,又能减少EPS 的目的。
它主要阻滞5 - HT2和D2 ,对α1 ,α2 和H1受体有较低亲和力,可称谓DA - 5HT 平衡拮抗剂。
[15,16]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和阴性症状有效,低剂量就能改善老年精神分裂症和分裂情感性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
利培酮与三环类、SSRIs、其他抗精神病药物等合用时,会减低代谢,血药浓度升高;当与卡马西平等合用时,则加速代谢,降低血药浓度。
Kinon (2003)研究服用利培酮1~15 mg/ d 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70 %的男性和88 %女性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都于正常值上限。
Cse2mansky(2002) 将与氯哌啶醇作对照,发现利培酮治疗组的复发危险低,复发间期延长,症状改善好,不良反应小,但服药依从性与经典抗精神病药无差异。
[23]3.奥氮平 为氯氮平衍生物。
1996 年应用于临床,药理作用类似氯氮平,通过5HT - DA 受体阻断产生治疗作用。
发现能改善精神症状的各个方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较小,已成为治疗精神分裂症最具希望的药物之一。
有报道用奥氮平10~40 mg/ d 治疗使用氯氮平、利培酮或经典抗精神病药无效的患者,仍有16. 7 %者产生疗效。
在认知功能方面, Tonmoy(2003) 将奥氮平与氯氮平分别用于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现从6 星期到6 个月内两治疗组在口头学习和记忆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另外乙醇能增加其吸收,导致嗜睡增加和体位性低血压,吸烟会降低其血浆浓度,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会加剧代谢,西咪替丁则减慢代谢。
[20]4.奎硫平 为二苯并噻氯类衍生物。
该药对5-HT2A,α1 和H1 受体有高度亲和力,对D2 与α2受体有中度亲和力,对D1 和M1 受体亲和力较低。
奎硫平对边缘系统有选择性作用。
[15] 1998 年首先在英国上市,2002 年进口中国。
该药对精神分裂症阳性和阴性症状均有疗效,有效血浓度100~400μg/ L ,较安慰剂能显著直接地改善阴性症状,其次能改善阳性症状。
较氟哌啶醇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能更好地改善执行功能、注意力和口头记忆力,并随着剂量的增加而效果增强。
与苯妥英钠合用会降低血浓度,需调整剂量。
食物与吸烟对药物代谢无明显影响。
但目前尚缺少长期治疗与预防复发作用的证实。
其特点是有效改善精神病的正性及负性症状。
[18]5.阿立哌唑 为喹诺酮类衍生物,也是第一个被称为多巴胺系统稳定剂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它是突触后DA 受体的阻滞剂,同时又是突触前自主受体的激动剂,与D2 和D3 受体的亲和力较强。
2002 年11 月用于精神分裂症治疗,发现其日剂量与血浓度之间有线性关系,30 mg/ d与氟哌啶醇10mg/ d 对长期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是等效的。
能更好地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对阴性症状的改善有直接作用,而对阳性症状或抑郁症状的改善是非直接的。
阿立哌唑30 mg/ d 比奥氮平15 mg/ d 能更好地改善口头记忆。
[17,19]6.齐拉西酮 是哌嗪类衍生物,可口服或静脉给药。
快速肌注治疗,起效比口服迅速,且耐受性良好,EPS 发生率低。
国外研究显示,本品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情感症状及认知功能都有较好的疗效。
而且很少或者不引起体质量增加,对血糖、血脂代谢的影响也很小。
[21](三)祖国医学对精神病的辨证论治祖国医学关于精神病的论述, 历代积累了不少经验。
精神活动是整个生命活动的重要形态(属狭义之神的范畴,包括魂、魄、意志及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活动),来源于人体物质结构,是脏腑生理功能的反映。
《素问·宣明五气篇》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
[22]精神病属祖国医学“癫狂”范畴。
其发病原因, 大都为七情所伤, 其病机多由内脏功能失调, 痰浊聚结为患,癫多偏于痰气郁结重在肝郁。
狂多偏于痰热, 重在肝火。
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对精神病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一般采用辨病与辨证结合原则, 即以西医诊断分型结合中医辨证论治, 其治法方药有清热泻火法、活血化瘀法、涤疚开窍法、安神定志法、补血养心法等等。
[23]三、结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发理想新药刻不容缓, 当然希望尽可能接近理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