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过程的网络分析ppt课件
互联网政策法规课件

互联网政策法规
4
淘宝广告收 入1年半内 从TOP5上升 至TOP2
互联网政策法规
颜色创造环境
COLOURS CREATE AN ENVIRONMENT
5
问 网络隐患 PROB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EM OF INTERNET 题
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网上购物 网上交友,信息收集等等)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 也存在问题:网络犯罪
定义
现状
政策
互联网政策法规
问题
(案例)
1
互联网(internet),是由一些使用 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 成的全球网络,即广域网、局域网 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 国际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是一种公 用信息的载体。
互联网政策法规
2
现 INTERNET OF CHINA 中国互联网
状
中国网民规模继续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
网络犯罪定义:是指行为人运用计算机技术,借 助于网络对其系统或信息进行攻击,破坏或利用 网络进行其他犯罪的总称。是针对和利用网络犯 罪的本质特征是危害网络及其信息的安全与秩序
互联网政策法规
6
分 析
网络犯罪存在的主要原因:
•本身的缺陷 •黑客软件的泛滥互联网 •互联网的CO跨LOU地RS域CR、EAT跨E A国N E界NVI性RONMENT 4. 网上商务存在的弊端 5.互联网性质的不确定性 6.司法标准不一,钻了法律的漏洞 7.多数国家对计算打击不力
互联网已成为我国舆论监督的主力军
中国正加速步入世界网购大国,购物网站,将成为下一 个杀手级媒体
中国互联网政策与法规日趋完善,2000年9月20日 国务院第31次常务会议通过《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 法》,2011年发布《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
政策过程的网络分析--教案教材

• 综上所述,政策网络可视为利害关系者与国家机关各部门 之间建立例行化的互动模式,对关心的议题进行沟通与协 商,使得参与者的政策偏好被满足或是政策诉求获得重视, 以增进彼此的政策利益。通常政策网络内的行动者包括行 政人员、国会议员、学者专家、利益集团等与该政策有利 害关系的个人或团体,这些个别行动者或团体因为法定权 威、资金、信息、专业技术与知识等资源的相互依赖,而 结合成行动联盟或是利益共同体。
• (3)结合专业知识与技术;丁仁方结合统合主义与政 策网络概念,应用分析我国在威权转型过程的残障 福利政策之形成与发展,以残障福利网络概念说明 国家机关(行政部门的社政单位)与残疾人团体之间的 互动关系与行为,及对于残障福利政策推动的影响; 李允杰、丘昌泰将政策网络界定为在一群互赖行动 者之间建立某种稳定程度的社会关系型态,以促成 政策问题或方案的形成或发展);林玉华认为政策网 络是跳脱传统官僚层级结构及自由市场机制两种治 理结构的另类「政治制度」,逐渐成为解释政策执 行的重要因素,也架构了一九七○年代与一九九○ 年代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桥梁。
• 第二、 德国学者卓尔(Marian Dhler)在研究英国、 德国与美国医疗政策网络型态后,指出医疗政策网 络(health policy networks)的特性,包括 • ⑴网络的结构:如集中程度、部门化、系统整合情 形,例如英国卫生政策网络结构呈现集权化与层级 节制的形式。 • ⑵网络中行动者及其联盟:如行动者的数目,例如 美国医疗政策网络的行动者众多,彼此之间形成稳 定的联盟关系。
• (2)由于网络成员之间资源交换的协议与达成共同目 标的共识,促使内部成员持续互动与合作;(3)网络 成员之间的互动基础,建立在相互信任与遵守协议 的游戏规则上;(4)政策网络是一种自我规范的组织, 相当程度地独立于国家机关之外,但国家机关仍能 某种程度地加以主导。因此,罗茨将网络分析层次 着重在政策部门,而不是政策次级部门。此外,罗 茨并以政策网络概念分析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政 府间关系(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以下简称 IGR模型),认为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呈现出多元竞 争与复杂的博弈形式。
社会政策过程

敌国当时的评论:
甲午战争期间一日本将领的评价:“至清 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 盖其墨守常经,不谙通变之所由致也。夫 取士必以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 政之大臣,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陛 擢。文艺乃为显荣之梯阶耳,岂夫济足实 效?”(《中日战争》,第一册,196页)
特殊的发展水平:外向型
从部分项目和地区的优惠到普惠于全体公 民;
从善于试点到善于普及 从满足于抓典型到下功夫于抓整体
管理方式
从被动地安全管理和监督到面向社会的公 开与透明
发展社会对话 关注社会舆论 以社会接受的方式与社会进行沟通
(九)我国社会政策制定的改革和完善之三:技 术、程序与细节的不断改善
细节决定成败的意义; 关键细节:标准、统计、通报与程序设计;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 细节性管理规范的建立。
从最需要的地方开始 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开始 从最有能力解决的地方开始 从最有效果的地方开始 从最有战略意义的细节开始
(八)我国社会政策制定的改革和完善之二:政策制定机 制的创新
1.政策管理从一般原则指导到日常管理; 2.从部分项目和地区的优惠到普惠于全体公民; 3.从被动地安全管理和监督到面向社会的公开与透明
(二)社会政策制定的四类要素:根据参与 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的作用划分:
行政管理机构:政策产出的整体组织;
不同类型的领导者:提供政策的方向;
不同级别的管理者:决定政策的执行力;
各个利益集团:以不同的方式给予政策的 制定过程发生影响。
(三)社会政策制定的六个阶段: 社会问题产生:问题为政策之母; 政府机构做出反应:反应方式决定质量; 行政人员讨论方案:讨论办法决定公平度 决策者通过政策:通过的程序决定权威性 行政机构贯彻执行:执行规则决定普及度 全社会综合评估:实践的检验。 问题→反应→方案→决策→执行→检验
第五章 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公共政策学》PPT课件)

五、政策支持系统
政策支持系统是指“整合了公共政策、群 体支援系统、指标管理系统、策略规划系统、 专家系统、人工智慧及系统模拟诸领域,所发 展出来的可以支援公共政策之规划、制定、执 行、评估、模拟等功用的一套系统。”
从中国大陆的政策实践来看,我们认为政 策支持系统一般由信息传播系统、政策咨询系 统、政策监控系统、政策评估系统四个子系统 构成。
与影响的公众群体或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
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不 同,社会分工不同,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性 质、不同层次的利益需求。
公共政策所要调整和规范的对象就 是这些具有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利益要求 的社会成员间的关系。
(三) 客体系统 由公共政策的客体组成的系统就是
政策行为者也称为政策参与者 , 它们既是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的组成 部分,也是政策支持系统和政策反馈 系统的构成部分,以及形形色色的利 益相关者和由他们组成的政策网络。
3、政策行为者与政策系统的关系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 一方面,作为政策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任 何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反馈,都是相关政策 行为者频繁互动的结果。
政策网络的兴起源于政策环境的快速变化: 不确定性、模糊性、关联性、动态性。
这种环境反映的是后现代社会政治主体 日益多元化、决策范围日益扩大化、决策过 程日益社会化的趋势和现实,单纯依靠传统 的官僚体制无法有效解决复杂的公共问题, 而是需要多主体、多组织直接或间接参与到 政策过程中来。
从决策参与主体的相互依赖来说, 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1) 交流信息和意见的需要。 (2) 交换资源的需要。 (3) 结盟的需要。 (4) 追逐权力的需要。 (5) 协调的需要。
《社会医学》PPT课件:第十一章 社会卫生政策分析

系统性
卫生政策的特征
卫生政策的功能
特征
正(负)导向
利益相关者 信息不对称
价值和技术 层面
引导卫生资源的配置,影响 导向功能 人们的预期和行为。
协调功能
使利益相关者协调一 致,形成政策合力。
控制功能
规范、约束卫生行为,保 证政策目标的实现。
对卫生资源实行公平、合
分配功能 理的分配。
卫生政策分析的框架
使之有序、可利用。 4 进行SWOT分析
4. 进行SWOT分析
• 进行SWOT分析的步骤
SWOT 分析
01 构成SWOT矩阵
02 判断内外环境的机会
与威胁
03
制定针对性的行 动策略
SO策略 ST策略 WO策略 WT策略
(三)SWOT分析的方法
通过头脑风暴法找出该组织的所有优势、劣势、机会 和挑战;
浴盆模型
▪ 早期失效 ▪ 偶然失效 ▪ 耗损失效
史密斯模型
理想化的政策
合法、合理、可行的政策方案
政策执行机构
政策的执行权应该交给卫生政 策的支持者,或者至少是与当 事者无关的第三方机构。
目标群体
政策执行者需与目标群体经常互 动
环境因素
政治、社会制度、经济、文化 等因素。
四、卫生政策效果评价
评价标准Add Title
(二)利益相关集团分析的四个步骤
确定利益相关 集团
从与某一政策有关的大量机构和团体中寻找 ,如:卫生行政部门、卫生服务提供者群体
等。
通过深入的研究进行评估
估计政策目标对 利益相关集团的
可能影响
评价运用资源能力 动员其资源来支持或者反对政策目标的实现
根据利益相关集团的利益与政策目标的关系 判断各利益相
政策过程的网络分析

一、政策网络的概念和发展
• 政策网络(PolicyNetwork或Policy Community) 理论的产生,就是基于以上两种研究方法之间的裂痕和紧张 关系。政策网络理论的最初发展,就是试图填补宏观和微观 两种研究方法之间的空间。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 一些美国学者强调研究在政府、官僚机构和利益团体中个 人之间的常规化的联系。
一、政策网络的概念和发展
• 政策网络(Policy Network)概念在公共政策或政治科学领 域的出现与应用,其产生的现实原因是现代国家机关(Sta te)推行公共政策时,越来越不易通过相关部门动员到所 有必要的政策资源,往往必须依赖政策利益相关者的合作, 结合与动员原本分散的社会资源,以期能在和谐的集体行 动过程解决政策问题,而政策网络正是这种稳定与持续关 系所形成的互动型态。
• ㈢欧洲学者的观点 • 欧洲学者的观点系以德国学者作为代表,他们的观点与英 国研究途径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差异在于欧洲学者视政 策网络为一种治理结构,英国学者视其为一种利益集团中 介模型。 • 第一、 肯尼斯与薛奈德(Patrick Kenis and Volke r Schneider)认为现代社会功能高度分化的结果,私人 部门控制许多重要的资源,在政策形成与执行时扮演不可 或缺的角色。他们认为政策的制订相当程度地依赖参与者 之间非层级节制形式的互动关系。政策网络即是由一群具 有自主性,且彼此之间有共同利益的相互依赖的行动者所 组成的关系。
• ㈣我国台湾学者的观点 • 我国台湾公共政策学者对于政策网络的研究也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例 如,张世贤由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传统权力关系的缺失角度,提出应 以政策网络概念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合作关系;林钟沂认为现代国家 面临的政策问题,相当复杂与专业化,需以专业知识来解决专门性问 题,故与此种政策问题相关利害关系者形成的政策网络便应运而生, 并透过三种途径使政策顺利运作:(1)整合不同的利益,(2)设定政策 优先级,(3)结合专业知识与技术;丁仁方结合统合主义与政策网络 概念,应用分析我国在威权转型过程的残障福利政策之形成与发展, 以残障福利网络概念说明国家机关(行政部门的社政单位)与残疾人团 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与行为,及对于残障福利政策推动的影响;李允杰、 丘昌泰将政策网络界定为在一群互赖行动者之间建立某种稳定程度的 社会关系型态,以促成政策问题或方案的形成或发展);林玉华认为 政策网络是跳脱传统官僚层级结构及自由市场机制两种治理结构的另 类「政治制度」,逐渐成为解释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也架构了一九 七○年代与一九九○年代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桥梁。
奎德政策分析理论

9
3
要素
8
4
7
5
6
4.标准
四、政策分析的过程
5.测试检 验 4.说明解释 3.多方比较
2.广泛探索 1.总体概述
阐明问题
确定目标和 标准
提出新的备 选方案
对假设进行 分析
政策分析的重 复过程图
找出并设计备 选方案
收集材料和 情报
说明结果
对成本和收 益进行评估
检验备选方 案的可行性
建构并检验 模型
( 二 )运筹学,系统分析和政策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政策分析的必要性
1.决策失误
①可避免的决策失误; ②难以避免的决策失误。
2.决策机构的 低效
①代表不同利益的决策者 众多; ②使用决策程序和方法落 后; ③政府工作人员不称职。
1.目标 2.备选方案 3.效果
5.模型
12
11
1
10
2
政策分析的
归纳了政策分析的要素和过程;
由于奎德所处的社会背景和阶级立场不同,所以政策分析理论也并非 十全十美。
谢谢观看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五、政治分析与政治因素
(一)政治可行性
(二)谁是真正的委 托人
影响政治可行性的四个政治因素: ①政治家、政府官员和政策分析人员因各自的利益、追 求不同,他们考虑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同。 定义 政机受治构解可和决行政问性治题是组的指织方某内式②并则项部、政不更政的方策都急策 政 案分是功在治和析当近政,结希务利治也果望之,上包。事急更被括先,讲接选考不眼受择虑值前的的的得的可政问现利能治题在害性,,就得,即从考失这当政虑。既事治,包人的而括是角政政否度治府接看的往考往虑
保障性住房政策过程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政策网络理论的分析与应用

保障性住房政策过程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政策网络理论的分析与应用保障性住房政策过程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政策网络理论的分析与应用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保障性住房政策成为解决城市贫困和住房问题的重要手段。
中央与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政策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本文运用政策网络理论对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与应用,旨在深入了解这一过程中各种利益相关者的相互作用,为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参考。
1. 引言保障性住房政策作为解决城市住房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央与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政策网络理论通过分析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深入了解中央与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政策过程中的关系。
本文将通过对政策网络理论的分析与应用,揭示中央与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政策中的协同发展和合作机制。
2. 政策网络理论的基本概念与模型政策网络理论将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视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合作过程。
在保障性住房政策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社会组织等。
这些利益相关者在政策制定、资源分配和实施过程中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
3. 中央与地方政府在政策网络中的角色中央与地方政府是保障性住房政策过程中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
中央政府负责制定整体的政策方针和目标,提供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
地方政府负责具体的实施工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政策的调整和改进。
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需要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机制,保障政策的顺利实施。
4. 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影响因素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政策目标的一致性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基础。
如果双方对政策目标存在分歧,将会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其次,资源的分配也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合作的重要因素。
中央政府需要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各地方政府,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㈡英国学者的观点
• 2.罗茨(R. A. W. Rhodes)认为自1980年以来英国政治出现一种新的 治理结构,即在各个政策领域出现由多元组织组成相互关联的网络。 他根据权力依赖观点,将政策网络定义为各个组织(包括国家机关相 关行政部门)基于权威、资金、正当性、信息、人员、技术、设备等 资源依赖基础,结合成一种联盟或利益共同体。其内部运作过程是一 种资源交换的过程,如同博弈(game),其特征包括:(1)国家机关治 理的范围更为广泛,以及公、私与民间志愿部门三者之间相互依赖; (2)由于网络成员之间资源交换的协议与达成共同目标的共识,促使内 部成员持续互动与合作;(3)网络成员之间的互动基础,建立在相互信 任与遵守协议的游戏规则上;(4)政策网络是一种自我规范的组织,相 当程度地独立于国家机关之外,但国家机关仍能某种程度地加以主导。 因此,罗茨将网络分析层次着重在政策部门,而不是政策次级部门。 此外,罗茨并以政策网络概念分析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政府间关系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以下简称IGR模型),认为两者之间的 互动关系呈现出多元竞争与复杂的博弈形式。
• ⑵政策网络途径视公共决策过程为多元行动者之间权力互动的结果,政策过 程不再只是行政部门纯理性的规划活动,不宜将政策过程明确地分割为截然 不同的阶段,而政策网络途径可以避免传统公共政策研究阶段论的迷惘。
• ⑶政策网络参与者各自拥有其政策需求与资源,基于协商的逻辑(the logic of negotiation),参与者必须就政策内容进行交涉,使政策在规划与形成阶段必 须负担较高的成本,包括协议、资源交换与行政成本。
3
一、政策网络的概念和发展
• 政策网络(Policy Network)概念在公共政策或政治科学领 域的出现与应用,其产生的现实原因是现代国家机关(Sta te)推行公共政策时,越来越不易通过相关部门动员到所 有必要的政策资源,往往必须依赖政策利益相关者的合作, 结合与动员原本分散的社会资源,以期能在和谐的集体行 动过程解决政策问题,而政策网络正是这种稳定与持续关 系所形成的互动型态。
8
英国学者的观点
• 3.威克与怀特(Stephan Wilks and Maurice Wright)以社 会中心途径提出政府与产业界之间的网络关系(governmen t-industry relations,以下简称GIR模型),强调政策网络中 的人际互动关系,而非制度结构关系,并进一步提出GIR 模型特性,包括:
• ⑴公共行政部门与私人产业部门均呈现功能专业分化的情 形;
• ⑵专业化组织与政策制定机构普遍出现; • ⑶互动关系频繁与密切。
9
• 罗茨IGR模型与威克与怀特GIR模型的主要不同处,在于 前者强调将政策网络研究焦点置于政府部门层次(sectoral l evel),分析政策领域中个别行动者的利益如何汇集为团体 利益;而后者认为将研究焦点置于部门层次时,涉入的行 动者过多,造成分析时的困扰,因而将分析层次置于政策 次级部门,并集中在网络间人际互动关系的讨论。
4
政策网络对于公共政策研究的影响
• ⑴传统政策研究者倾向于视国家机关为政策偏好一致的行动者,以英国传统 政策研究的“威斯敏斯特模式”(Westminster model)为例,将国家机关视作 一个具有层级节制的同构型机构,在议会权威独大的情况下,官僚机构仅仅 是政策执行工具。但政策网络概念挑战“威斯敏斯特模式”的观点,强调各 行政机构因为拥有不同的政策责任与权力基础,在与民间社会不同利害相关 团体互动时,也呈现不同的行动与政策偏好。
• ⑷当决策权力与行政结构相互依赖时,而且政策资源是高度分散时,行政部 门透过与民间团体建立政策网络形式的互动关系,得到民间社会的协助与合 作,以利于政策顺利推动,并降低政策监测与控制成本。
5
美国学者的观点
• 1.贺可(H. Heclo)认为多数政策议题的决策方式并非铁三角的封闭关 系,而是在政党系统、国会、行政系统等正式组织结构之外,所形成 的一种非正式的、复杂的议题网络(issue network)型态。
政策过程的网络分析
政策网络理论概述 马文义 行政管理 200406009
1
一、政策网络的概念和发展
• 在西方的政治学和政府的研究中,有两种方法为我们所熟 悉。一是通过分析权利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分配,明确国 家与社会之间的边界,这属于一种宏观的结构研究方法,其 方法论基础为整体主义;
• 二是通过分析个人和单个组织在政治过程中的功能和行为 机制,这是一种微观的研究方法,其基本的理论依据是理性 选择,个人主义是其主要的方法论基础 。
• 2.本森(J. K. Benson)以政府间关系概念界定政策网络,他认为因为 资源的互赖而使行政与利益结构形成一体,以确保共同的政策偏好被 满足,并排除其它异议团体。 3.麦克法兰(A. McFarland)认为议题网络是在政策领域中,与该政策 有利害关系的团体或个人形成的持续沟通网络,参与者包括行政官僚、 国会议员、游说团体、学者专家与大众传播业者,并指出议题网络不 同于铁三角关系,其是开放途径且有多元参与者。
6
英国学者的观点
• 英国立法部门在决策过程的政治重要性与美国立法部门不 同。因此,英国政策网络的主要参与者,通常仅包括政府 官员与政策利益相关者。
• 1.理查德森与乔丹(J. J. Richardson and A. G. Jordan)认 为政策社群是由特定利益团体与国家机关相对应部门形成 的持续互动关系,指出英国政策可说都是在次级政府中透 过政府机构与利益团体之间的协商而形成,并强调政府部 门中有许多决策部分的特性。
• 这两种方法对偏重与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我们很难协调 沟通这两种研究方法对社会生活做出整体性的解释。
2
一、政策网络的概念和发展
• 政策网络(PolicyNetwork或Policy Community)理论的产生, 就是基于以上两种研究方法之间的裂痕和紧张关系。政策 网络理论的最初发展,就是试图填补宏观和微观两种研究方 法之间的空间。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一些美国学者 强调研究在政府、官僚机构和利益团体中个人之间的常规 化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