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画毕业论文

合集下载

美术鉴赏论文花鸟画

美术鉴赏论文花鸟画

美术鉴赏论文花鸟画花鸟画随处可见,尽管如此,大多数人对着艺术家的作品往往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美术鉴赏论文花鸟画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美术鉴赏论文花鸟画篇1刍议民间美术与中国花鸟画摘要:美玉出自丑璞,中国花鸟画来自民间美术。

中国花鸟画是东方绘画系统中特有成就的一个画种,它是我们祖先勤劳智慧的创造,是民间艺人和民间美术家长期逐渐积累的结晶,它起源于民间,发展在民间,由民间美术哺育成长、壮大。

在世界绘画史上称得上一门画科,这门绘画必然经历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花鸟画民间美术意境形式中国花鸟画始于何时?因远古时候缺乏文献记载尚无法考证,但从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彩的陶花纹上面,发现画有多种植物叶、花及动物的斑纹,考古学家在“殷墟”发现公元前1388年刻有鸟首形的骨钗,表明了在彩陶、灰陶品上和其他民间工艺品上已有鸟、花、鱼、叶样式的图案纹样,这些仅仅是最原始的花画鸟,是花鸟画的胚胎,属于萌芽状态。

春秋战国时期画花画鸟的应用较为广泛,当时有以“熊虎为旗,鸟隼为,龟蛇为,全羽为┸,析羽为旌”之说,它使原始的画花画鸟得到了巩固发展,同时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对花鸟的描绘。

秦汉时期花鸟图案则应用于建筑壁画,汉砖,瓦档,在内蒙古和林格尔的汉墓中发现了壁画凤凰,河北望都汉墓中发现了壁画羊群,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中有鱼、龙、鹤、神马、扶桑等等。

到了魏晋南北朝,将花鸟画作为山水、人物画的配景,在寺庙、石窟和墓葬中较多见,除历代文字记载中提到的寺观壁上的石竹、松鸡、鹰、鸭、犬、兽、水雁、昂鸟等外,现存的新疆库车的森木塞姆千佛洞,拜城的唐代花和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已经占有一定的地位。

民间逐渐出现了专门的艺人,薜稷画鹤、肖悦画竹、姜皎画鹰、卫宪画蜂蝶、边鸾画孔雀的故事,迄今传为佳话。

并涌现了许多诗人画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道。

唐时画分六科,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和花鸟,这在我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提到了花鸟画。

【毕业论文】浅谈现代工笔花鸟画

【毕业论文】浅谈现代工笔花鸟画

【毕业论文】浅谈现代工笔花鸟画【标题】浅谈现代工笔花鸟画【作者】赵淑君【关键词】现代工笔花鸟画发展【指导老师】陈琼【专业】美术学【正文】引言中国工笔花鸟画作为我国民族绘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形成于唐代?成熟于五代?兴盛于两宋。

并以其精工细腻形神逼肖的描绘、鲜明的色彩、装饰性的风格?为花写照?为鸟传神。

具有东方文明的独特性和鲜明的艺术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传统工笔画在两宋时期达到了精绝典雅的高峰?而后开始走向技法上的程序化?形象上片面追求工、细、真?过分强调形似的极端?削弱对画“意”的追求?不可避免地结束了其主流地位?被从元代勃兴起来的文人画取代?转入了低潮。

直至八十年代。

在追求视觉美感的美术潮流中?工笔花鸟画以其兼具自然美与装饰美的优势经长期沉寂之后再度兴起。

进入九十年代后?这一势头有增无减?大批画家投入精心创作。

工笔花鸟画正以蓬勃的生机?创造着中国工笔画的新秩序。

我国花鸟画有悠久的历史?原来花鸟画依附于装饰绘画之中?花鸟画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始于初唐?成熟于五代和两宋。

我国古代工笔花鸟画曾盛极一时?在宋代已达到巅峰?后渐趋衰落。

进入二十世纪后?革新中国画成为历史的使命?一些有识之士创办美术院校?引入西学?从写生入手?学习解剖、透视、色彩等科学造型方法?提倡写实主义。

由于工笔画本身具有线、形、色三大造型要素?语言丰富?又有写实主义的传统?宜于融合西方写生造型手法。

所以?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很自然地完成了向现代形态的转变。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在艺术上形成思想大解放的局面?强调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和情感?尝试多样的艺术语言?工笔花鸟画发生了很大变化。

作品从文化风格来看?出现了有别于古代的明显特征(从审美形态来看?现代工笔花鸟画与传统工笔花鸟画在艺术意象、内涵、形式、语言等方面也都有所不同。

这一时期工笔花鸟画家的艺术独创意识空前活跃?艺术个性得到尊重?创造了新的审美境界?给工笔花鸟画带来了空前的繁荣。

工笔花鸟论文(6篇)

工笔花鸟论文(6篇)

工笔花鸟论文(6篇)现如今,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

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小伙伴们带来的工笔花鸟论文(6篇),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帮助到朋友们。

当代工笔花鸟画之诗意空间花鸟画在中国画上千年的发展史中,逐渐构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和哲学范畴。

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资料,所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都是以儒释道的哲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

主张虚无、崇尚虚境,在有限的空间里追求无限的意义。

因而,意象、意境成为衡量花鸟画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

如果说花鸟画“师造化”、“写真”有其内在的必然性,那么“重趣”、“尚意”,追求“神与物游”、“象外之境”,以及诗意空间的表达,则更契合花鸟画“以物喻志”、“以画喻理”、“诗中有画,画巾有诗”的审美主张。

从宋代院体花鸟画,到近代于非闇、俞致贞、陈之佛等工笔花鸟画大师的诗意空问表现概莫能外。

正如文艺复兴晚期样式主义画家面临的困境一般,当代工笔花鸟画家也被“影响的焦虑”所困扰,而“空间”正是他们的突破口。

艺术作品中的空问表达是艺术家对于存在的感知,如今,全新的生命体验带来了不一样以往的诗意空间,或清灵梦幻、或凝重丰蕴、或安谧孤独……工笔花鸟画中亘古的留白最终不再盘桓不去,多变的空间语言成为新一代工笔画家诠释内在感受、传达个人体验的新工具。

在这类作品中,空间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行云流水般的柔润过渡,时而温厚、时而轻盈。

满构图和水墨淋漓的大面积渲染一改传统工笔花鸟画中均质单调的白色虚空,将它变得流动、柔软。

画面的主体被蕴藏着生命动感的虚灵背景绵绵密密地包裹,仿佛在鸿蒙的混沌里。

流动空间既是当代时间、空间碎片化的隐晦表达,又是绵延不绝生命体验的象征形式。

它是当代空间语言中最具古意和文化积淀的一种,因为从形式看,它借用了写意画水墨渲染的效果,依旧坚持了传统画面的虚实关系;从审美看,则秉承道家“阴阳相感,化生万物”的哲学理念。

工笔花鸟画的发展毕业论文

工笔花鸟画的发展毕业论文

工笔花鸟画的发展毕业论文【标题】工笔花鸟画的发展【作者】张燕【关键词】工笔花鸟现代未来发展【指导老师】陈琼【专业】美术学【正文】引言工笔花鸟画在中国画门类中具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从两千余年前的帛画到六朝时期这一时期是由形成到基本定型的过渡时期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

在唐代即已成为独立的画科而至五代则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徐熙、黄筌为代表画家。

而其鼎盛时期则在宋代由于宋徽宗赵佶的大力倡导和扶持宫廷画院的建设与画家的待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尤其是工笔花鸟画发展到极致一批高水准的画家应运而生如赵佶、崔白、林椿等其影响延续至今。

在近现代中国花鸟画画家中许多画家继承并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他们或以模仿、传承前代画家技巧、风范为原则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力图变革在保存、发展传统的同时形成自己的风格。

前者有金城、顾麟士等人后者以陈之佛将中外装饰艺术中的色彩融入工笔花鸟画为代表。

陈之佛的工笔花鸟画继承了我国历代花鸟画的优秀传统并用现代装饰与设计的目光审视传统的花鸟画推陈出新其作品富有蓬勃的生命力和欣欣向荣的时代气息。

一、古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工笔花鸟就是其中的一枝奇葩。

它兴起于魏晋成熟于五代北宋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与人物画、山水画并存而发展并以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反映着大自然的花虫草木及人的精神情感。

要了解工笔花鸟画首先应该了解它的发展历史。

工笔花鸟画的起源应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早在五千年前人们就在日常使用的陶器上描绘游鱼、飞鸟、走兽等动物图案这可以说是花鸟画的最早雏形。

这些花鸟纹样多是几何图案主要是用于装饰。

魏晋以后花鸟画逐渐淡化以前的工艺装饰作用加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审美效能。

六朝诸大家中顾恺之、陆探微、顾景秀等都曾以花鸟作为绘画题材。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了花鸟画的发展花鸟画由最初的工艺装饰发展成独立的画种。

特别是唐代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对外交流频繁文人思想活跃使这一时期的绘画呈现出绚丽辉煌的面貌。

[论文]大写意花鸟画

[论文]大写意花鸟画

中国花鸟画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适应中国人的社会审美需要,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

所谓写生就是“移生动质”,就是“变态不穷”地传达花鸟的生命力与各不相同的特性。

所谓寓兴,通过花鸟草木的描写,寄寓作者的独特感处,以类似于中国诗歌“赋、比、兴”的手段,缘物寄情,托物言志。

所 谓 写意 ,就是强调以意为之的主导作用,就是追求象 中国书法艺术 一样淋漓尽致地抒写作者情意,就是不因对物像的描头画脚束缚思想感情的表达。

为此,中国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它不是为了描花绘鸟而描花绘鸟,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遭际、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强化的表现。

它既重视真,要求花鸟画具有“识夫鸟兽木之名”的认识作用,又非常注意美与善的观念的表达,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张通过花鸟画的创作与欣赏影响人们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表达作者的内在思想与追求。

表现在造型上,中国花鸟画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 不 似之似 ”与“似与不似之间”,借以实现对象的神采与作者的情意。

在构图上,它突出主体,善于剪裁,时画折技,讲求布局中的虚实对比与顾盼呼应,而且在写意花鸟画中,尤善于把发挥画意的诗歌题句,用与画风相协调的书法在适当的位置书写出来,辅以印章,成为一种以画为主的综合艺术形式。

在画法上,花鸟画因对象较山水画具体而微,又比人物画丰富,所以工笔设色更具写实色彩或带有一定的装饰意味,而写意花鸟画则笔墨更加简练,更具有程序性与不可更易性。

写意花鸟画的形成和发展 ( 1 )花鸟形象比人物、山水出现要早,如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出现的花木鸟兽、虫鱼、龙凤等纹样。

如长沙马王堆的帛画《人物夔凤图》等,当时还没有产生专门从事花鸟画创作的画家和理论,花鸟画也多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的。

这些作品或是常有较多的装饰性,或是主要表现人物生活环境。

( 2 )唐代经济繁荣, 统治者 生活奢侈豪华,社会习俗与审美观念都有新的要求(此期间出现不少花鸟画高手,如画鹤的 薛稷 ,画马专家 曹霸 、韩干,还有如 韦偃 画龙,戴嵩画牛等)。

工笔花鸟论文(通用篇)

工笔花鸟论文(通用篇)

工笔花鸟论文(通用篇)一、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发展之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工笔花鸟画是花鸟画中能够生动、形象表现事物的一个画种,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不仅见证了朝代的更替,也目睹了由朝代更替所衍生的历史文化的巨大差异,工笔花鸟画领域产生了很多杰出的画家,诞生了许多传世佳作。

1.中国古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花鸟画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约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

而使工笔画这一画种初见雏形的则是帛画《人物龙凤图》,它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楚墓。

在帛上作画,尽管线条粗硬,但能较好地表现人和动物的形象。

秦汉时期,工笔画造型生动,赋色与线条配合得当,如墓室壁画《二桃杀三士》。

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八描”的工笔画创作手法得到发展,线条运用到位。

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这一时期花鸟画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

在唐人研究的基础上,五代十国时期涌现出众多具有专长的画师,逐步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

宋代是工笔花鸟画发展的鼎盛时期,技法成熟,而且创造出多种风格流派的画法,如勾填法、白描墨染法等。

元代,工笔花鸟画的画风由艳丽转为清丽,配色更加雅致。

明朝,以梅、兰、竹、石为题材的工笔花鸟画占据主流。

清代,受西式画法的影响,明暗法广泛运用到工笔花鸟画中。

2.近现代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受到战争的影响,工笔花鸟画从清末逐渐呈现衰微的趋势,即便在这一不利于工笔花鸟画发展的时期,仍有很多画家为创作不懈努力,如陈之佛等。

清朝灭亡以后,中国绘画进入了中国艺术史的近现代时期,东西方文化碰撞剧烈,工笔花鸟画挣脱了落后的思想枷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改变也影响着工笔花鸟画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稳定为艺术的繁荣提供了保障。

3.当代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当代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基于市场经济极其繁荣的背景,绘画艺术多元化态势显着。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激发了工笔花鸟画家强烈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是人们思想意识改变,对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更多持支持态度,推动工笔花鸟画不断呈现出新的发展风貌。

工笔花鸟小论文

工笔花鸟小论文

工笔花鸟小论文经过五周的工笔课程已经结束了,通过这几周的学习和了解,我对工笔些许的了解,让我知道学好工笔是个巨大的工程。

其中在画工笔的时候,因为以前学习过白描都懂得要自己心情要平稳,不能起伏太大,要有足够的耐心。

花鸟画是以花早虫鱼蔬果鸟兽为题材和内容的绘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翻开中国绘画史可以看出来花鸟画的产生和发展是先有工笔,后有写意。

作为中国画的一部分花鸟画所经历的革新之路总体来说与其他题材的中国是一致的。

学习花鸟画,过去一直是师带徒的传承式,大都是从临摹开始入手。

实践证明,这是学习花鸟画的较佳途径。

要具有较强的写生和造型能力也就可以从写生入手,在熟悉和掌握写生对象之后,在进行临摹跟创作。

起初,老师要我们临摹宋代小品名画,介绍了工笔画的作画步骤。

画工笔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又因为以前学过白描,现在画起来就比较容易。

工笔画是一种以单线勾勒和设色的描画方法,它既是考验我们练习中对于线描技法的基本功掌握,也是一种独立的绘画表现形式。

起初我以为也就是随意勾勒和上上颜色这么简单可就在上色上,,我就遇到了困难,上色的浓浅,调色上,我就掌握不好,呈现颜色没有层次感,但我看了钟老师试画后和有些同学的上色,我在用色上,就懂了些,要巧用底色,在用颜料上要掌握浓浅程度,在重彩上,要渲染滋润设色时要层层渲染,不能一气就成,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中国工笔画,不仅能坚持继承和研究工笔画艺术的优秀传统,同时也是吸取其画种的优点,让工笔画艺术的语言、语汇更具有时代精神。

而且能帮助我在今后的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应用的更灵活。

对我来说临摹是向传统学习写生是到生活中去,观察生活,熟悉生活,表现生活,为创作积累素材,学习花鸟画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创作,技法训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都是为了花鸟创作做准备。

课业结束,我的作业也完成了,或许作业的水平不是很高。

但我想我在努力了我享受画画的那个过程,也享受作品完成后的喜悦。

论花鸟画的趣味性-毕业论文

论花鸟画的趣味性-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花鸟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一种独有表现形式,它有着中国文化独有的审美趣味性。

花鸟画是以“意”为先,重视审美情趣,并且审美趣味性是花鸟画创作的一个源泉,是花鸟画精神向导和美感的表达方式。

花鸟画作为我国传统绘画画种之一,有着独有的一种表现形式,画家通过笔墨来描绘竹石、鸟兽、虫鱼等作为画的主体,借物抒怀、寄情言志,有着独特的审美内蕴。

画家笔下的奇花异草等等,我们在画中国画的时候不能只局限于对物象本身的客观摹写和复制,要通过自己的认识来理解它,我们用笔墨来抒写它的美,来抒写画家的情意、情趣、心境等等。

我将从中国花鸟画的笔墨语言、艺术情趣、审美趣味兴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从而表达出我对花鸟画的趣味性的认识研究。

关键词:花鸟画;意蕴;审美趣味性;笔墨意境AbstractKeywords:The income distribution;The gini coefficient;Total population; Disparity目录TOC \o "1-3" \h \u 摘要IAbstract II一、中国花鸟画趣味性的特点1二、花鸟画趣味性的艺术语言1三、花鸟画趣味性的笔墨意境2(一)花鸟画笔墨意境的特点2(二)花鸟画笔墨趣味的技法探究31、花鸟画中工具材料和技法的运用32、花鸟画中肌理的表现4(三)中国花鸟画笔墨意境情趣的表现4四、花鸟画趣味性的构图形式5(一)构图·形式·节奏5(二)构图·势·节奏5结论6参考文献7谢辞8一、中国花鸟画趣味性的特点花鸟画的趣味性是作品的情趣,意味,是我们感受艺术作品的情感。

花鸟画的趣味性主要是我们在观看作品时,内心寻找到其有意思的东西,以此对作品发出的感慨。

优秀的作品带给人们愉悦,让人产生感想,但一定很有趣味性。

正是如此绘画作品才能让人回味无穷,才能让欣赏者产生鉴赏品味和深层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鸟画毕业论文花鸟画毕业论文篇1:【摘要】自南北朝开始,由于地理位置的异同,出现了不同的绘画风格,于是有了南北的分野。

在明代,董其昌提出了“山水画南北宗论”,其实,花鸟画也有南北不同山风格分野。

中国画花鸟画始于唐代,它先有工笔,五代时才有“黄宗富贵,徐熙野逸”之说。

从此出现了,两种不同绘画风格。

本文就南宗花鸟画的嬗变,发表一些作者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南宗花鸟;风格;表现手段;美学精神一、南宗花鸟画兴起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云:“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1]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

”纵观历代花鸟画家人才辈出,如唐代薛稷的鹤、刁光胤的花竹、边鸾的孔雀;五代郭乾晖的鹰,徐熙、黄筌的花鸟;北宋赵昌的花、崔白的雀、吴元瑜的花鸟;南宋吴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张守中的鸳鸯、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陈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鱼、恽寿平的荷、华喦的鸟;近代吴昌硕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绵延不绝。

在中国画史上,花鸟画图式的成熟相对要比人物、山水晚一些,然而花鸟画作为文人表达寄兴喻志的载体,则更要迟些,史上记载最早的一幅花鸟画为顾恺之的《凫雁水鸟图》,现虽已遗失不可考证,但仍被史家作为花鸟从山水画中脱离出来独立成科的依据。

直到唐代,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花鸟画名家,如阎立本、韩干、薛稷、边鸾等等。

尽管他们作品的真迹现在已属罕见,但是还是可以从文献得知,[2]唐代花鸟画尚未形成普遍的象征意义,所以也无法传达艺术家对现实的关注。

《全唐诗》录戴叙伦的一首画蝉诗云:“饮霞身何洁,吟风韵更长。

叙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该诗借吟画蝉,自矜高洁,有讽世之意。

但唐代题画诗多非画家本人所作,且尚未见直题画上,实为观者所感,确切来说是一种赞画诗,或画赞。

如大诗人白居易称赞肖悦的竹子言:“古来植物竹难写,肖郎下笔独通真。

”杜甫赞韩[3]干马:“韩干画骨不画肉。

”花鸟画的兴盛期是五代两宋,题材画法日趋多样化,并形成了自己院体画上得到继承与发扬,但在文人画重意的影响下,画家们普遍追求诗歌惯用的比兴技巧,把艺术家的生活感性,人生观念注入创作当中去。

于是,画院内外,出现了一大批“兴起人意”的作品。

如《寒雁图》,通过描写雪天寒雁的场景,抒写了艺术家对下层穷苦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至使欣赏者写出观感:“冻饥饿鸣不忍观,使人[4]一看即心酸!”关于人事,正是艺术家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呈现吗?”随着南宗画的兴起,画家遣兴寄情的兴趣往往集中于几种植物上,如“梅、兰、竹、菊、松、柏”等,使此类本身在文学上便具有象征意义的物类成为花鸟画永恒的主题。

“在文化史上,早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价值符号”了。

题材的]固化和变异,反映出民族价值观的持久和时代需要。

”正是“文人画”花鸟价值符号体系的建立,使中国传统花鸟画作为现实主义题材另辟一隅成为可能。

梅、兰、竹、菊四君子题材,体现在苏轼、文同等文人画家的作品中,是“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本。

”苏轼晚年远谪岭南,生活孤独凄凉,时时泛起报国事君之心,日夜盼望北归。

一次画喜鹊,[5]题诗曰:“早知臭腐即神奇,海北天南总是归。

九万里风直税驾,云鹏今悔不卑飞。

”画家通过画雪中喜鹊,借喻自己身在樊笼,穷荒落魄,欲留不忍,欲仙不能,犹如雪鹊,有翅难以高飞。

而与苏轼同为好友的文同画竹则将竹人格化,他赞美竹子“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

群居不倚,独立不惧。

”苏轼也指出文同之竹:“而况我友似君者,素节凛凛欺霜秋。

”苏轼在宦海沉浮中体验到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并未给画家予信念上幻灭感,而是通过一种隐喻的表达方式,曲折地表达出画家坚守操守的高贵品质。

南宋郑思肖画墨兰疏花简叶,根不着土,有人问他为什么如此画,他说:“土为番人夺,忍着耶?”[6]此乃何等壮烈的爱国气节?黄公望解释说:“松树不见根,喻文人在野。

”他曾在一幅菊花图上题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作者借菊花之傲霜表达了自已不屈的爱国之情。

郑思肖在留下的唯一作品《墨兰》中题诗曰:“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7]香。

”作者借兰花的自叙,表达了自己高尚的操守。

在另一首画墨兰中,他题诗曰:“纯是君子,绝无小人。

深山之中,以天为春。

”可谓他一生养身立德的写照。

可见,在中国画中,一花一鸟,通过比兴的寄喻,亦可表达画家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同样是表现爱国主义的艺术表现力不及李唐的《采薇图》呢?明中叶至清末,宫廷花鸟画日渐没落,进入了写意花鸟画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

在沈周、徐渭、陈淳之后,清初的朱耷、石涛,清中叶的郑燮,金农等“扬州八怪”以及清末的虚谷、赵之谦、吴昌硕等“海派”,近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徐悲鸿、前踵后续,把写意花鸟画推向一座座高峰。

同时,花鸟画作为画家对现实生活的愤懑之情的宣泄之所更加淋漓痛快,尤其是在郑板桥的画中,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直接流露,标志着花鸟现实主义风格的成熟,而郑板桥则当之无愧于花鸟画领域的现实主义大师。

二、南宗花鸟画艺术的特点南宗花鸟画在题材内容、笔墨技巧、思想情趣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

山水画科和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涌现出许多不同风格的流派。

其画风有两种,一种用浓郁的重彩画成,源于黄体,另一种用清淡的水墨画成,源于徐熙。

其作风又有两种:一种工笔细勾淡染,与院体无异,只是变色为墨而另一种粗笔,连勾带染,点垛兼施,但依然恪守形象的真实性。

人物画有“疏体”和“密体”之分。

山水画有青绿水墨之分,即以中国花鸟画有院体和水墨之分。

中国南宗花鸟画的表现风格以水墨的表现形式为主,色彩为辅的。

除工笔设色的一路之外,当时的禅林,亦以花鸟画画坛化为顿悟的机缘形式,画法用水墨大写意,极其恣肆奔放,完全脱略形似以神韵为尚,然而其意境又在徐熙落墨法之外。

当时的禅林之中亦以花鸟画画坛化为顿悟的机缘,画法用水墨大写意,极其恣肆奔放,完全脱略形似以神韵为最高追求,其意境又在徐熙落墨法之外。

他们所推崇的是赵孟坚工整清淡的墨画一路,同时受到水墨四君子画的深刻影响,开创了墨花雅玩禽的风气,既对院体花鸟作了大跨度的改造,又扩大了文人画在花鸟画领域的表现题材,为以后文人花鸟的兴起,起到了先声的铺垫作用。

南宗花鸟画重墨趣,运用墨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

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思想、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推崇。

水墨写意的花鸟画派真正进入了文人画的审美范畴的标志是笔墨习性的这一改变,八大山人和石涛代表着这一画派的最高成就。

石涛花卉画法虽也属大写意,但所抒发的情绪却无亡国后的悲凉,豪爽的笔墨,清新的才华,天真的气氛,洋溢着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与八大的幻心境,形成对照。

另外一位遗民画家寿平,则以精细清丽的笔调,开创了宋元明以来不曾有的写生风格,是陈洪之后又一浓于文人书卷气息的工笔设色画派,没骨渍染逸气横溢,脱尽院体的富贵萎靡之习。

特点有三:一是以极其的类似逼真为花传神;二是色彩的渲染淡雅传神,三是笔法的运用妩媚刚劲,评者譬为“天侧化人”,当时推崇众多,由此传入宫廷画院,如蒋廷锡,邹一桂等均传其衣钵,世称“写生正派”。

在乾隆之际,宫廷花鸟除写生正派的板刻艳俗之外,还有以郎世宁为代表的“中西合壁”的画法,该画体用西方的观念、手法,以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来作画,形象的刻画如同摄影,但韵味全无,所以“虽不亦匠,不入画品”。

倒是宫外的扬州画坛,花鸟画创作盛极一时,明显压倒了当时山水、人物的势头。

晚清花鸟画坛,海派的赵之谦、四任、虚谷、吴昌硕均称巨擘,其共同的特点是特别讲究金石书法的。

用笔挥洒浓丽清新的色彩,描画吉祥的题材,作为中国画商品化的最佳形式之一,提供了传统绘画向近现代转变的成功契机。

开启了近现代花鸟画的先河。

三、南宗花鸟画的审美功能“言为心声,画为心印”南宗花鸟画的功能论。

(1)“托物言志”。

中国文人受儒家思想影响非常注重道德的修行,并且善于运用自然之物来比拟君子的德行,孔子说“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以芝兰的品性来喻君子立德,为后世文人“托物言志”树立了榜样,从“竹”身上同样可以看到“竹”的品德和气节正是文人所追求的,“得志遂茂而不娇,不[8]得志瘁瘐而不辱。

群居不倚,独立不俱。

”苏轼的这种描述正是一个出仕的文官所拥有的操守,苏轼一生,在官场几经沉浮,屡遭打击,但其宠辱不惊,始终保持文人的气节和精神,而“竹”的气节和精神正符合苏轼的立德追求,于是苏轼在欣赏文同墨竹时谓其“可谓得其情而尽其性矣”。

托物言志,是文人阶层在治国平天下的治政梦想遭遇封建专制强权的尴尬产物,是文人阶层在失意时的精神寄托,从苏轼在《送文与可出守陵州》诗中可见一斑:“壁上墨君不解语,见之尚可消百忧。

而况我友似君者,素节凛凛欺霜秋。

清诗健笔何足数,逍遥齐物追庄周。

夺官遣去不自沉,晓梳脱发谁能收。

江边乱山赤如赭,陵阳正在千山头。

君知远别怀抱恶,时遣墨君消我愁。

”(2)在画中,表明自己的气节和操守。

为此,南宗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它不是为了描花绘鸟而描花绘鸟,不是照抄生活中的自然,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遭际、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强化的表现。

通过艺术的手段“因物喻志”,表明自己的气节和操守。

它既重视真,要求花鸟画具有“识夫鸟兽木之名”的认识作用,又非常注意美与善的观念的表达,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张通过花鸟画的创作与欣赏影响人们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表达作者的内在思想与追求。

(3)在绘画中“怡情悦性,抒发情怀”。

绘画艺术其本身就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绘画艺术的魅力通过绘画的欣赏和创作两个方面来体现,文人阶层在把玩绘画时,从绘画格调角度以“逸格”为最高,其次“神、妙、能”,“逸格”作品“超凡脱俗”,一副自然之态,在把玩之中文人心中自然“怡情悦性,抒发情怀”,从绘画题材角度,南朝宗炳就已经提出了山水画“卧游”的功能,通过“卧游”来体悟圣人之道,并因此而“畅神”,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更进一步表明山水的乐趣:“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之本意也。

不此之主而轻心临之,岂不芜杂神观,溷浊清风也哉!画山水有体,铺舒为宏图而无馀,消缩为小景而不少。

看山水亦有体,以[9]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

”除欣赏之外,南宗花鸟画创作过程中亦能体会绘画的乐趣。

文人绘画从创作机能上而言,文人画家以毛笔参合书法用笔,将形象写出,文人绘画以气见长,每一笔皆凝气写出,绘画的过程皆是运气的过程,文人画家心中的情皆可随气而运,运气顺畅时,自然可“怡情悦性,抒发情怀”,当作品完成时,亦可带来创作的喜悦和成就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