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孟浩然对陶渊明田园诗的继承与发展

合集下载

浅论陶渊明的隐逸情怀与其田园诗的融合及影响(5篇)

浅论陶渊明的隐逸情怀与其田园诗的融合及影响(5篇)

浅论陶渊明的隐逸情怀与其田园诗的融合及影响(5篇)第一篇:浅论陶渊明的隐逸情怀与其田园诗的融合及影响浅论陶渊明的隐逸情怀与其田园诗的融合及影响中文摘要:陶渊明不仅是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还是隐逸诗人的最高成就者。

陶渊明把田园诗作为自己人生的理想和归宿,把自己融入田园中,用朴实的话语表达了自己的心情的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陶渊明的后半生离开了黑暗腐朽的官场,诗人获得了宁静、自由、酣畅、舒怡的心境,在淳朴的田园中找到了自己人生归属。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主要表现对象是田园风光,并且这种形式使其在诗歌写作艺术上展现出独特的视角,从而成为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

关键词:田园诗人隐逸情怀生存环境安贫乐道自然和谐Abstract:TaoYuanming is not only the founder of Chinese pastoral poetry, or is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of the reclusive poet.Tao Yuanming put the pastoral poetry as his life ideal and goal, put themselves into the countryside, use simple words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of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so as to achieve the unity of the realm of.After the life of Tao Yuanming from the darkness and decay of the officialdom, the poet was quiet, freedom, hearty, Shu Yi's state of mind, to find their own home in the simple life in the garden.He put the pastoral scenery as the main object of poetry, an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art, thus becoming the founder of Chinese pastoral poetry.Key Words:Pastoral poetThe hermit feelings The living environmentBe contented in poverty and devoted to things spiritualNatural harmony在东晋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填充了他的理想,虽然社会黑暗,但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更没有随波逐流;他归隐田园后过着和农人般的田间生活,在自己的隐居生活里写下了不少优秀的田园诗章,一首首动人的诗篇都融入了隐逸的情怀。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内容及特色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内容及特色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内容及特色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他的诗大部分是五言短篇,七言歌行一首也没有,七言绝句只有六首。

这在盛唐诗人中是少见的。

孟浩然的田园、隐逸诗,向来以韵致飘逸、风格恬淡见称。

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此诗通过对农村风光和田家朋友欢聚宴饮情景的描写,表达了宾主之间纯真深厚的友情,也流露出作者对田园宁静生活的向往,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农村风味。

在艺术上,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不事雕琢,毫无渲染,如叙家常,看上去极为平淡,几乎“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唐诗杂论》)。

然而,“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一),平淡中蕴藏着深情和诗意。

又如《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在这首诗里,诗人用清幽的境界来表现隐居的闲逸和对友人的怀念,笔法细腻,风格淡雅。

尤其是“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一句,晚唐诗人皮日休认为可“与古人争胜毫厘”(《皮子文薮》卷七《郢州孟亭记》)。

孟浩然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继承了陶渊明的风格,意境恬淡闲适,语言自然朴素,诗意冲淡平和又温情脉脉,有着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双重亲切感。

他的冲淡平和的风格重点表现在用口头语言入诗,组合连缀普通的山水田园农家现象,一气呵成。

不讲究堆砌辞藻,也不刻意去营造一两个名句,而是平均用力,突出全篇。

浅论孟浩然对陶渊明田园诗的继承与发展

浅论孟浩然对陶渊明田园诗的继承与发展

浅论孟浩然对陶渊明田园诗的继承与发展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和土地息息相连。

走进中国文学的百花园,你会发现,描写土地、讴歌田园生活的诗歌——田园诗独占一隅,且清幽淡雅,使人赏心悦目。

在这块土地上,先是陶渊明辛勤耕耘,首开奇葩;而后,孟浩然移花接木,悉心培养,遂使田园诗——这道独特的风景花海如潮,香飘千古。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陶渊明(公元365—427年),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

少时贫孤,加上当时晋室衰微,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他虽然“猛志逸四海”,但终“有志不获聘”。

于是产生“归园田居”的思想,最终“不为五斗米折腰”,归田不仕了。

陶渊明的田园诗大致可分四类:(一)描写恬美静穆的田园风光,抒发诗人闲适自得的心情。

如《归园田居》其一;(二)歌咏农业劳动,抒写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

如《归园田居》其二、其三、《葵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三)反映农村的凋敝和村民生活的贫困。

如《归园田居》其四、《示庞主薄邓治中》、《饮酒》二十、《有会而作》、《乞食》等,在这些诗中,诗人虽然描述的是自己的人生遭遇,但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悲惨的情景;(四)表现诗人美好的社会理想,如《桃花源诗并记》。

陶渊明第一个把“俚俗”的田园生活带入“圣洁”的诗歌大雅之堂,创造性地开辟了“田园诗”这一独特的领域,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意味淳厚,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两偕的艺术境界,称其为中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是当之无愧的,其流韵遗风对后世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唐代开元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加上佛老思想广泛传播,“终南捷径”渐成风气,于是山水田园便成了文人墨客流连徘徊的地方,并成为他们吟咏的对象,田园诗再度兴起。

孟浩然便是唐代田园诗人中成就较高的一位。

孟浩然(公元689-740年)襄阳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入京举进士,不第而归。

他隐居本为出仕,但又不肯巴结权贵,因此不得不放弃做官的念头,以布衣终身。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研究稿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研究稿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研究黄辉刚綦江县东溪镇福林中学,重庆綦江401434摘要:天地有大美,其美不言。

祖国处处名山大川、风景胜地。

历代诗人的无数诗篇绘出一幅幅色彩絢丽的画卷,是我国珍贵的文学遗产。

山水诗数量众多,且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历代的山水诗,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人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孟浩然是盛唐六家之一,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人们困惑于孟浩然是否乃真隐士,对他本人及其作品或褒或贬。

本文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将孟诗置于历史长河与诗人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构成的经纬网中进行考察,力争公正客观地为孟浩然及其诗作给予评价。

孟浩然是盛唐第一个大量写自然山水诗的诗人。

他上承陶谢,让田园诗和山水诗走向融合;他“诗中有画”,下启王维,以“清淡”、“高旷”的独特风格,为我国山水诗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仕隐思想审美评价历史地位一、人物生平及成就简介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

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卓有诗名。

仕途失意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纵情人生。

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

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羁旅等内容。

杂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

孟诗语言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意境中生活气息浓厚,感受亲切真实,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现《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

其为人熟知的代表作有:《过故人庄》[1]、《春晓》[1][2][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2]《夏日南亭怀辛大》[1][4]、《宿建德江》[1][4]等。

二、孟诗艺术思想溯源对于孟诗,传统的分析方法总从“语言”这件外衣去了解“思想”,进一步者再反过来用所得的“思想”和“语言”相互应证,殊不知这“思想”本就是其借用“语言”抽象感悟而来,这样的应证实际意义是有限的。

孟浩然对陶渊明的敬慕:从前期到后期的变化

孟浩然对陶渊明的敬慕:从前期到后期的变化

得病 , 因此此 诗 前 四句 吸 收 、 化用 陶诗 , 自己 将
的生 活 幻 想 成 陶 渊 明 式 的 田园 生 活 而 安 慰 自 己。但 下 面咏 出 的却 是与 友人离 别 的悲哀 与两 人怀 才不 遇 的愤 懑 。 这似 乎让人 有 点 费解 : 如若 敬 慕 陶渊 明式
他本来 敬慕 陶渊 明 闲雅 的生 活 , 之 此 时 加
合 , 山郭 外 斜 。 开 筵 面 场 圃 , 酒话 桑 青 把
麻 。待 到重 阳 日, 来就 菊花 。 还
( 过故人庄》 《 )
诗 约作 于诗人 隐读 襄 阳之 时 , 是 一首 写 这
诗 人应邀 去做 客 的诗歌 。此诗 也 明显地 表示 出 孟 对 陶渊 明 田园生 活 的亲 近感 情 。“ 人 具 鸡 故
孟 浩然 十分 敬慕 陶渊 明 , 说 :我 爱 陶 家 他 “
趣, 园林无俗情” 《 氏园卧疾》 、尝读高士 (李 )“ 传, 最嘉陶征君” 《 ( 仲夏归南园寄京邑旧游》 。 ) 终 其一 生 他都 保 持着 对 陶渊 明 的敬慕 之 念 , 但
其敬 慕 的态度 , 前 期 与后 期 之 间有 明显 的不 在 同。拙文 旨在 以孟浩 然诗 歌 中与陶 渊 明及其 诗 歌 有关 联 的 表现 为 材料 , 察孟 浩 然 从前 期 到 考
孟 浩然 对 陶 渊 明 的敬 慕 : 前 期 到 后 期 的变 化 从
[ 日本 ] 下定雅 弘

要: 孟浩然一生都 保持 着对陶渊明的敬慕之念 , 但是 , 其敬慕 态度 以应试 不第为分界线有前后
不 同 的 明显 变化 。前 期 , 往 往 把 自 己比作 陶 渊 明 , 粹 地 表 达 出 对 陶 渊 明 的 亲 密感 情 , 他 纯 以及 在 陶 渊 明

孟浩然与陶渊明比较

孟浩然与陶渊明比较

孟浩然与陶渊明比较第一篇:孟浩然与陶渊明比较陶渊明和王维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出名的田园诗人。

一个是晋代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一个是唐朝山水田园诗的代表。

陶渊明的田园诗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尽管都有写田园农家的成分,但他们所表达的田园情结尽不相同。

由于社会背境、人生际遇和性格修养的原因,在这个方面上无论是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特点上,都有相同之处,但又具有明显的不同。

现以与田园情怀相关的异同在陶诗《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和王诗《渭川田家》中作一分析。

两首诗的不同点1.思想内容上的不同: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战乱不断,政治上门阀制度森严,显赫的祖业轮到他时,家境已衰落。

据《宋书》本传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

”辞官归隐后,返回田园躬耕。

《归园田居》(其一)描写了恬美幽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归园后恬淡的愉悦心情和对污浊官场的憎恶。

全诗共二十句,前八句叙写了自己性格志向及误入尘网,最后远离官场,返回田园;接下来的八句,都是描写宁静的田园风光及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最后四句,写的是清静的生活乐趣和返朴自然的心情。

诗人以简约的二十句诗,就描绘出田园风光的诗情画意,字里行间无不表达出诗人归隐后喜悦之情。

王维活动在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繁荣的盛唐时期,过着一种亦仕亦隐的生活。

《渭川田家》描写的是山村景色和农家生活。

这首诗写的是在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之际,写出恬静自然的田家晚归的情境。

读毕《渭》,全诗的重心自然而然就落在一个“归”字。

在诗人笔下,夕阳西下、牛羊归来、老人候人、牧童归来、麦田鸡鸣等这些农家平常随处可见的景色,显得诗情画意盎然,简直就是妙笔生花,别具一番牧歌情调。

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与诗人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之下,农夫显得更加安然、更加自由,故闲逸之情溢于诗中。

诗中前大半部分都是写那么多“归”,实际写的就是人人有得归,反衬出诗人自己无随归;人人归得亲切、安然,反衬出诗人自己归隐得太迟以及自己官场上的孤单苦闷。

浅谈孟浩然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浅谈孟浩然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山水田园诗派是在天宝之际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以描写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艺术风格大致相近的一个诗歌流派。

从内容上讲,王孟山水田园诗是那个社会安宁、富裕、和平以及士人从容、恬适、优裕心境的真实写照。

从形式上讲,和以上几个方面相适应,它们的风格或明快秀丽,或冲和淡远,只有少数诗歌才显气象阔大。

不过,他们也自有不同之处。

从意境上讲,孟诗单纯明净、冲和闲逸,王诗含蓄空灵、富有禅趣;从语言上讲,孟诗平淡朴素、多用“兴象”,王诗讲求画意、绝冠五言;从风格上讲,孟诗孤怀散朗、高旷幽雅,王诗静穆淡泊、清幽自然。

盛唐山水田园诗是六朝山水田园诗的继承和发展,既注重对山水形象作精工的描绘,也注重陶渊明那样通过山水田园表现主体的品格与精神,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又一次发展。

关键词:山水田园、意境、语言、风格、单纯明净、平淡朴素、禅趣、静穆淡泊、讲求画意山水田园诗派是在天宝之际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以描写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艺术风格大致相近的一个诗歌流派。

从内容上讲,王孟山水田园诗是那个社会安宁、富裕、和平以及士人从容、恬适、优裕心境的真实写照。

从形式上讲,和以上几个方面相适应,它们的风格或明快秀丽,或冲和淡远,只有少数诗歌才显气象阔大。

不过,他们也自有不同之处,以下从意境、语言、风格特色等方面简要谈谈。

一、意境孟浩然:单纯明净、冲和闲逸孟浩然写景喜用简淡的笔墨,随意点染的表现手法,追求一种单纯明净、浑然一体的意境。

如《万山潭作》:“垂钓作盘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无论是沐浴在夕阳清辉中的人物,还是嬉戏于水下岸边的鱼兽,都给人一种单纯的感觉,在整体上给人一种冲和闲淡、闲适安逸、潇洒从容的意境。

王维:含蓄空灵、富有禅趣被人称为“诗佛”的王维,偏向于清、幽、空、寂的审美趣味,他的诗歌常常使用宁静、枯寂的物象,以及由淡泊之情和枯寂之景结合而成的一种空寂的诗歌意境,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禅趣”。

陶渊明田园诗继承发展

陶渊明田园诗继承发展

陶渊明田园诗继承发展
标题:陶渊明田园诗的继承与发展
一、引言
陶渊明,字元亮,是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自然为主题,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朴素。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对汉代以来山水田园诗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继承
1. 继承了古代田园诗的主题:陶渊明的田园诗继承了古代田园诗对自然和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田野、山川、草木的赞美,以及对农民勤劳、朴实、善良品质的歌颂。

2. 继承了古代田园诗的艺术手法:陶渊明的田园诗继承了古代田园诗的写实主义手法,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农村生活的各种细节,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发展
1. 发展了田园诗的主题: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表现了对自然和农村生活的热爱,还融入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他通过描绘田园生活,表达了对官场黑暗和社会不公的不满,以及对自由、平等、和谐社会的理想追求。

2. 发展了田园诗的艺术手法:陶渊明的田园诗在继承写实主义的基础上,发展了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使诗歌更加深沉含蓄,富有哲理性。

四、结论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对他所处时代的深刻反映,也是他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他的诗歌既有对古代田园诗的继承,也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孟浩然对陶渊明田园诗的继承与发展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和土地息息相连。

走进中国文学的百花园,你会发现,描写土地、讴歌田园生活的诗歌——田园诗独占一隅,且清幽淡雅,使人赏心悦目。

在这块土地上,先是陶渊明辛勤耕耘,首开奇葩;而后,孟浩然移花接木,悉心培养,遂使田园诗——这道独特的风景花海如潮,香飘千古。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

少时贫孤,加上当时晋室衰微,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他虽然“猛志逸四海”,但终“有志不获聘”。

于是产生“归园田居”的思想,最终“不为五斗米折腰”,归田不仕了。

陶渊明的田园诗大致可分四类:(一)描写恬美静穆的田园风光,抒发诗人闲适自得的心情。

如《归园田居》其一;(二)歌咏农业劳动,抒写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

如《归园田居》其二、其三、《葵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三)反映农村的凋敝和村民生活的贫困。

如《归园田居》其四、《示庞主薄邓治中》、《饮酒》二十、《有会而作》、《乞食》等,在这些诗中,诗人虽然描述的是自己的人生遭遇,但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悲惨的情景;(四)表现诗人美好的社会理想,如《桃花源诗并记》。

陶渊明第一个把“俚俗”的田园生活带入“圣洁”的诗歌大雅之堂,创造性地开辟了“田园诗”这一独特的领域,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意味淳厚,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两偕的艺术境界,称其为中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是当之无愧的,其流韵遗风对后世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唐代开元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加上佛老思想广泛传播,“终南捷径”渐成风气,于是山水田园便成了文人墨客流连徘徊的地方,并成为他们吟咏的对象,田园诗再度兴起。

孟浩然便是唐代田园诗人中成就较高的一位。

孟浩然(公元689-740年)襄阳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入京举进士,不第而归。

他隐居本为出仕,但又不肯巴结权贵,因此不得不放弃做官的念头,以布衣终身。

孟浩然一生基本上是在隐居和漫游中渡过的,因此写下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

如《过故人庄》、《夏日南亭怀辛大》、《夜归鹿门歌》等都能把幽居之情融入平凡的景物之中,白描淡写,不雕不绘,而意境自呈。

沈德潜评孟诗“从静悟中得出,故语淡而味不薄”。

三、孟浩然对陶渊明田园诗的继承与发展
(一)孟浩然对陶诗的继承
比较陶渊明《归园田居》和孟浩然的《夏日兰亭怀辛大》等诗,便会发现孟浩然的山水田园之作,处处留有陶渊明的影子。

在诗歌内容方面,陶渊明“采菊
东篱下”,孟浩然“还来就菊花”;陶渊明有“山气日夕佳”,孟浩然则“烟鸟初定栖”;陶渊明与农人相遇“但道桑麻长”,孟浩然与田家共饮“把酒话桑麻”;陶渊明归田“心远地自偏”,孟浩然归隐“隐者自怡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孟浩然不仅从陶诗那里得到丰富的营养,以润膏自己,而且就陶令的行为举止也极力模仿,“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俨然一个羲皇上人,魏晋名士。

就语言特色而论,陶渊明的田园诗语淡味淳,于平淡中见营造之工而不见斧痕;孟浩然诗则天然浑成而不“钩奇抉异”(皮日休语),大得陶诗之趣,且看《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虽淡淡几笔,却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如行云流水,悠远深厚,独臻妙境,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样的漫不经心,一样的意味深长。

(二)孟浩然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发展
孟浩然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发展,主要指他拓宽了田园诗的领域,并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有所突破。

陶渊明第一个闯入田园地带,他特别对田园生活流连忘返,其诗大多是对自己躬耕自资的劳动生活的记叙和自由欢快、矢志不渝的心态描述。

孟浩然隐居,更多的是流连于田园风光,或籍以派遣自己的苦闷。

孟浩然把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结合起来,将单纯的描写农民生活拓展到士大夫的田园乐趣,不但寓情于事,而且寓情于景,大大地开拓了陶渊明田园诗的范围。

孟浩然继承了陶渊明田园诗质朴无华的风格而又有所创新,清新幽雅而冲淡平和,如《过故人庄》,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写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然和灵便了,每一个句子看似平淡,无精心锤炼之痕,实则奇崛,有嚼之不尽的意味,而所有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皮日休语)。

孟浩然用律诗的形式描写田园生活是一个创举。

律诗讲求格律,讲求音韵的和谐,极富形式美,把它和极富内容美的田园生活结合起来,当然是珠联璧合。

但茅盾的是,田园生活是浪漫而充满自由的,而律诗却有严格的限制。

孟浩然的高明处就在于用格律诗写田园生活而如行云流水,无拘无碍,达到了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