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装电梯的对重与缓冲器间距

合集下载

3.8 电梯安装调试-对重的安装

3.8 电梯安装调试-对重的安装
第3章 电梯的安装与调试
讲授:马老师
第3章 电梯的安装与调试
12Biblioteka 电梯安装前准备 零部件开箱及现场管理
3
搭设样板架
10
9
底坑设备的安装 曳引钢丝绳的安装
8
对重的安装
4
机房部件的安装
7
轿厢的安装
11
12
电梯电气设备的安装 无脚手架电梯安装
13
电梯调试准备
14
慢车调试
5
导轨的安装
6
层门的安装
15
快车调试
。对于一般规格的普通电梯,起吊点选择在距离底坑地面5~6m的高度上。 利用选定高度处的对重导轨支架固定一根直径2.5~3in(1in=2.54cm)的钢管 ,固定位置应尽量靠近导轨,用作起吊支承梁。在支承钢管上绕起吊用千斤 钢丝绳,并挂上手拉链条葫芦。
a
2.对重架就位
• 将对重架导靴安装上去,使对重架导入对重导轨。准备两根长度合适、牢度 可靠的圆木或方木作为撑木。撑木截面若为圆形,要求其直径为70mm以上 ;若截面为方形,则要求边长大于70mm。
• (3)对重铁块的堆放数量按轿厢半载时的总重对重框架量进行估算,或按配 置量减去2~3块,精确值在调试平衡系数时确定。
• (4)对重铁块安装完毕后必须用压板进行固定,以保证运行时对重铁块不会 产生碰撞或移动位置。
a
4.安装对重防护网
(1)以对重导轨为安装基点,将对重防护网支架用压板、螺栓固定于对重两侧。 (2)将防护网移入底坑,用螺栓与支架连接起来。 (3)安装位置。防护网上边至少移升到2.5m高,网下空档不高于300mm 。 (4)对于配有补偿链的电梯,防护网底部需要采取防刮擦措施,尽管安装手册 或设计上不做明确规定,但采取防刮擦措施可以减少电梯运行时链节刮擦防 护网发出的噪声。

关于电梯对重越程距离的探讨

关于电梯对重越程距离的探讨

关于电梯对重越程距离的探讨在电梯的检验过程中经常需要我们计算对重越程距离的允许范围,以及判断电梯顶层空间是否满足要求,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本文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就电梯的对重越程距离进行详细的阐述。

标签:电梯检验;对重越程距离1 引言当前,我国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机构)主要依据《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TSG T7001—2009,含第1 号修改单和第2 号修改单)(以下简称检规)对使用单位的在用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进行检验检测。

《检规》附件A第3.15-(5)项:“对重缓冲器附近应当设置永久性的明显标识,标明当轿厢位于顶层端站平层位置时,对重装置撞板与其缓冲器顶面间的最大允许垂直距离;并且该垂直距离不超过最大允许值。

”同时《检规》中附件A第3.2项也规定了当对重完全压在缓冲器上时,电梯井道顶部空间应满足的条件:①轿厢导轨提供不小于0.1+0.035v2(m)的进一步制导行程;②轿顶可以站人的最高面积的水平面与位于轿厢投影部分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小于 1.0+0.035v2(m);③井道顶的最低部件与轿顶设备的最高部件之间的间距(不包括导靴、钢丝绳附件等)不小于0.3+0.035v2(m),与导靴或者滚轮、曳引绳附件、垂直滑动门的横梁或部件的最高部分之间的间距不小于0.1+0.035v2(m);④轿顶上方有一个不小于0.50m×0.60m×0.80m 的空间(任意平面朝下即可)。

上文提到的“最大允许值”为满足《检规》中附件A第3.2项的要求,通过现场尺寸测量及计算可得。

此值在电梯安装完毕就固定,一般不会改变。

而“最大允许垂直距离”只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在计算值的基础上适当缩小,为电梯顶部多留安全空间,尽量不要触及顶部空间的“安全底线”。

而最多能缩小多少呢?即“最小允许垂直距离”,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规定曳引驱动电梯对重越程距离的最小值。

电梯井道顶部间距对对重缓冲器距离要求

电梯井道顶部间距对对重缓冲器距离要求

电梯井道顶部间距对对重缓冲器距离要求为防止电梯冲顶,在电梯上都设置有:上端站强迫减速开关、上限位保护开关、上极限保护开关、上行超速保护装置、对重缓冲器等作为安全保护装置。

其中,上限位保护开关及上极限保护开关均是通过制动器制动来达到保护电梯安全的。

当电梯轿厢在最高层站平层位置制动器失效、对重重量又大于轿厢重量时,电梯将向上溜车发生冲顶事故,这时GB10060-1993《电梯安装验收规范》中4.5.1条"当轿厢在最高层站平层位置时,对于蓄能型缓冲器,缓冲器顶面与对重装置撞板之间的距离应为200mm~350mm,对于耗能型缓冲器,此距离应为150mm~400mm"。

此规定中对重与缓冲器距离能否满足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中5.7.1、5.7.1.1条规定的电梯井道顶部间距,能否保证轿厢和乘客安全呢?现就此进行分析论证。

一、GB7588-2003标准对对重缓冲器距离的要求对重缓冲器距离是指:电梯轿厢在最高层站平层时,对重装置撞板与缓冲器顶面之间的距离。

根据GB7588-2003 《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5.7.1、5.7.1.1条规定:"曳引驱动电梯的井道顶部间距应满足下列要求,当对重完全压在它的缓冲器上时,应同时满足下面四个条件:a)、轿厢导轨长度应能提供不小于0.1+0.035V2m的进一步制导行程;b)、轿顶最高面积的水平面,与位于轿厢投影部分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1.0+0.035V2m;c)、井道顶的最低部件与:1)、固定在轿厢顶上的设备的最高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0.3+0.035V2m;2)、导靴或滚轮、曳引绳附件和垂直滑动门的横梁或部件的最高部分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0.1+0.035V2m;d)、轿厢上方应有足够的空间,该空间的大小以能容纳一个不小于0.50m×0.60m×0.80m的长方体为准......。

曳引式电梯对重缓冲距最大允许值的相关规定及计算方法

曳引式电梯对重缓冲距最大允许值的相关规定及计算方法

曳引式电梯对重缓冲距最大允许值的相关规定及计算方法作者:秦宜奋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5年第19期【摘要】本文以《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TSG T7001-2009中对电梯对重最大缓冲距的要求和《电梯制造和安装安全规范》GB7588-2003对电梯顶部空间和极限开关的相关技术要求为依据,分析计算对重缓冲距最大允许值。

【关键词】曳引驱动电梯对重缓冲距最大允许值1 概述电梯是现代高层建筑常用的一种交通工具,电梯轿厢冲顶的事件时有发生,这就要求电梯井道的顶部空间满足安全要求。

对于曳引驱动电梯电梯井道顶部足够大的空间可以有效防止电梯轿厢生冲顶时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事故。

如果电梯井道的顶部空间不满足技术要求,在电梯冲顶时电梯会与井道顶面发生碰撞造成人员伤害和设备损坏的严重后果。

因此在安装人员安装电梯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当对重完全压在缓冲器上时井道顶部空间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TSG T7001-2009自2010年4月1日开始实施后,对重缓冲距的确定较与2002版检规有很大不同,在满足井道顶部空间要求和极限开关在接触缓冲器之前动作的前提下,对重缓冲距已不再需要区别蓄能型和耗能型,只要电梯井道有足够的顶部空间,对重缓冲距可以足够大,如顶层高度不够充足但又能满足极限开关在接触缓冲器之前动作,对重缓冲距也可以小于150mm,甚至更小。

2 标准和安全技术规范相关要求GB7588-2003《电梯制造和安装安全规范》5.7.1.1对曳引驱动电梯的顶部间距有以下规定,当对重完全压在它的缓冲器上时,应同时满足下面四个条件:(1)轿厢导轨长度应能提供不小于0.1+0.035υ 2(m)的进一步的制导行程;(2)符合8.13.2尺寸要求的轿顶最高面积的水平面[不包括5.7.1.1c]所述的部件面积],与位于轿厢投影部分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包括梁和固定在井道顶下的零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1.0+0.035υ2(m);(3)井道顶的最低部件与:1)固定在轿厢顶上的设备的最高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包括下面2]所述及的部件],不应小于0.3+0.035υ2 (m)。

电梯安装各部位尺寸及工艺标准

电梯安装各部位尺寸及工艺标准

1、弹簧缓冲器缓冲距(230--350 );2、油压缓冲器垂直度(1 );3、极限开关盒和开关打板的间隙(10--12 );4、油压缓冲器缓冲距(230--400 );5、随行电缆与底坑距离(250--350 ),电缆与电缆之间距离是(140--150 );6、安全钳楔块与导轨间隙( 4.5—5.5 ),安全钳咀轨间隙是(3--4 ),安全钳楔块凸出导轨面( 4.5—5.5 )7、轿底限位螺栓到轿底的距离是(6--8 );8、底坑涨紧轮重锤距地面距离是(v ≤1m/s时(350-450 ),1m/s< v ≤1.75m/s时(500-600 ),v > 1.75m/s时(700-800 );9、断绳开关距打板的距离是(50--100 );10、轿厢卡胶与立柱的间隙是(0--1 );11、补偿链距地面距离是(150--250 );导向杆距离地面距离是(380--420 );12、门扇之间的同平面度是(0.5 )13、门扇与地坎的间隙是(4--6 )14、门扇与门套的间隙是(4--6 )15、厅门地坎与轿门地坎的间隙为(30--33 )16、厅门锁滚轮与轿门地坎的距离为(6--10 )17、对重左右导靴与导轨之间的间隙之和是( 2--4 )18、钢丝绳绳头弹簧最长值与最短值相差应在( 2 )以内。

19、安全触板工作行程为( 3--5 )时切断开关;20、轿门完全关闭时两安全触板之间的间隙应为( 4 );21、轿门打开时,安全触板从门端面凸出的尺寸是( 28--30 ),安全触板全行程时,凹入轿门端面( 2 );22、关门限位应在门尚未关闭前距轿门中心线(3--7 )时动作;23、开门限位应在门尚未完全打开前(3--7 )时动作;24、轿门开关应在门尚未关闭前距轿门中心线(9--11 )时动作;25、副门锁触点超行程是(2--3 );26、副门锁开关打板距离开关后轮间隙是(0.5--1 )27、门刀垂直度是( 1 );28、主门锁触点超行程是(3--5 );29、在活动部、旋转部周围作业时,为了避免被卷入或被夹住,应装上盖板、护拦等来进行保护,同时禁止使用(手套和抹布)进行作业。

电梯对重最大越程距离的计算方法

电梯对重最大越程距离的计算方法

电梯对重最大越程距离的计算方法唐熊武;朱灯明;夏艳光;郝超【摘要】阐述了电梯轿厢位于顶层端站平层位置时,对重装置撞板与其缓冲器顶面间的最大允许垂直距离不能超过最大允许值的重要性,指出了影响对重最大越程距离的因素,介绍了计算对重最大越程距离的方法.建议在满足相关要求的条件下,最大对重越程距离尽可能取较小值,以降低对重蹲底、轿厢上行失控时冲项的风险等级.【期刊名称】《起重运输机械》【年(卷),期】2018(000)011【总页数】3页(P113-115)【关键词】电梯;对重缓冲器;最大越程距离【作者】唐熊武;朱灯明;夏艳光;郝超【作者单位】安庆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中心安庆246001;安庆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中心安庆246001;安庆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中心安庆246001;安庆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中心安庆24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570 引言TSG T7001—2009 《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中3.16第五条规定对重缓冲器附近应当设置永久性的明显标识,标明当轿厢位于顶层端站平层位置时,对重装置撞板与其缓冲器顶面间的最大允许垂直距离,并且该垂直距离不超过最大允许值。

不能超过最大值主要是为了防止电梯上行超速失控冲顶时,保证其轿顶上方留有足够的顶部空间,保护轿顶检验保养人员的安全,当然也影响到轿厢乘客的安全。

当电梯上行超速失控时,如果对重越程距离过大,将导致电梯加速时间延长,电梯冲顶速度更快,乘客的危险性更大;同时电梯对重越程距离又不能过小,TSG T7001—2009 《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中规定井道上下两端均装设极限开关,该开关在轿厢或对重(如有)接触缓冲器前起作用,并且在缓冲器被压缩期间保持其动作状态,这就确定了对重的最小越程距离,也就是说最小越程距离必须大于上极限距离。

1 确定影响电梯对重最大越程距离的因素影响电梯对重最大越程距离的因素主要有:1)要考虑对重完全压缩缓冲器时,电梯的顶部空间条件要满足:①轿厢导轨提供不小于0.1+0.035v2(m)的进一步制导行程;②轿顶可以站人的最高面积的水平面与位于轿厢投影部分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小于1.0+0.035v2(m);③井道顶的最低部件与轿顶设备的最高部件之间的间距(不包括导靴、钢丝绳附件等)不小于 0.3+0.035v2(m),与导靴或滚轮、曳引绳附件、垂直滑动门的横梁或部件的最高部分之间的间距不小于0.1+0.035v2(m)。

再论对重撞板与缓冲器顶面间的距离

再论对重撞板与缓冲器顶面间的距离

再论对重撞板与缓冲器顶面间的距离发表时间:2018-06-07T16:13:13.27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期作者:王荣[导读] 要求检验人员要掌握丰富的电梯专业知识和高效快捷的检验技术,从而保证电梯的安全运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扬州分院江苏扬州 225003摘要:自TSG 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颁布实施以来,行业内对其中的附件A中的3.16(5)项中的“对重缓冲器附近应当设置永久性的明显标识,标明当轿厢位于顶层端站平层位置时,对重装置撞板与其缓冲器顶面间的最大允许垂直距离;并且该垂直距离不超过最大允许值”有较多不同理解,作为一名从事特种设备检验的业者,本人结合自身的工作体会和同行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关键词:电梯;对重缓冲器;最大允许值;计算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bumper and the top of the bufferWang RongJiangsu special equipment safe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Yangzhou branchJiangsu Yangzhou 225003Abstract: since the TSG T7001-2009 "elevator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and periodic inspection rules of traction and positive drive lift" the promulg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dustry to the annex 3.16 in A (5) in the "counterweight buffer should be obvious near identityset permanent mark, when the car is at the top end station floor. When the maximum vertical distance between the counterweight plate and the top surface of the buffer hit between; and the vertical distance is less than the maximum allowable value" has many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as a special equipment inspection in the industry, I work with their experience and peer for a discussion on this issue.Key words: Elevator; heavy buffer; maximum allowable value; calculation一、最大允许值与最大允许垂直距离的概念我们对附件A中的3.16(5)项中提及的 “最大允许值” 、“最大允许垂直距离”两个概念进行厘清。

电梯安装规范 (2)【精选文档】

电梯安装规范 (2)【精选文档】

电梯安装规范1。

井道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

1 当底坑底面下有人员能到达的空间存在,且对重(或平衡重)上未设有安全钳装置时,对重缓冲器必须能安装在(或平衡重运行区域的下边必须)一直延伸到坚固地面上的实心桩墩上;(主要针对有底下层的电梯)。

1。

2 电梯安装之前,所有层门预留孔必须设有高度不小于1。

2m 的安全保护围封,并应保证有足够的强度;1。

3井道尺寸应和土建布置图所要求的一致,允许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1.3。

1当电梯行程高度小于等于30m 时为0~+25mm;1.3.2当电梯行程高度大于30m 且小于等于60m 时为0~+35mm;1.3.3当电梯行程高度大于60m 且小于等于90m 时为0~+50mm;严格按照以上要求对井道进行验收,并做好交接记录。

井道应为电梯专用,井道内不得装设与电梯无关的设备、电缆等。

1.4井道内应设置永久性电气照明,井道内照度应不得小于50lx,井道最高点和最低点0.5m 以内应各装一盏灯,再设中间灯,并分别在机房和底坑设置一控制开关。

2、底坑底坑内应有良好的防渗、防漏水保护,底坑内不得有积水。

有条件时需设排水管。

3、机房3.1机房应有良好的防渗、防漏水保护。

3。

2机房内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4Ω。

4、驱动主机4.1紧急操作装置动作必须正常。

可拆卸的装置必须置于驱动主机附近易接近处,紧急救援操作说明必须贴于紧急操作时易见处。

4.2当驱动主机承重梁需埋入承重墙时,埋入端长度应超过墙厚中心至少20mm,且支承长度不应小于75mm。

4。

3 制动器动作应灵活,制动间隙调整应符合产品设计要求。

4.4机房内钢丝绳与楼板孔洞边间隙应为20~40mm,通向井道的孔洞四周应设置高度不小于50mm 的台缘.5、导轨5。

1导轨安装位置必须符合土建布置图要求。

5。

2 两列导轨顶面间的距离偏差应为:轿厢导轨0~+2mm;对重导轨0~+3mm。

5。

3 导轨支架在井道壁上的安装应固定可靠.预埋件应符合土建布置图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检验人员,在电梯核验过程中,也应本着认真 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必要时要对对重侧制导行程进 行测量,尤其是在对重底部加上调节块的电梯,更不能 马虎大意。笔者采用的测量方法是(1)检验人员站在桥 顶开动电梯以检修状态向上运行,开至平层停梯,在对 重导轨工作面上涂上固体凡士林油脂。(2)在机房短接 下极限开关,使轿厢向下检修运行压在缓冲器上,曳引 绳在曳引轮上打滑为止。(3)轿厢恢复正常后,测量被 抹去的对重导轨上凡士林油迹的最高点与对重导轨顶 端的距离。这个距离应不小于O.1+0.035v2。
笔者认为,恰当的解决办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电梯制造厂商在选用钢丝绳时应考虑到其伸长度的比 例,尽量采用高品质低伸长度的曳引绳。(2)对于高层 电梯,在井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适当延长导轨的长 度。(3)在曳引绳伸长后能够方便不效的调节,可以将 曳引绳绳头板的调节螺母留有100mm左右的调节余 量,也可以采用自锁楔型绳套的端接装置,在曳引绳伸 长后方便提收。
锅容管特I Subject
新装电梯的对重与缓冲器间距
丹东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所
口代智夫
电梯作为一种载人载物的运输工具.其是否安全可 靠的运行与个人的安全保障息息相关。近年来,电梯蹲 底、冲项的事故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有电梯控制方面 的因素、有安全保护系统的因素也有电气安全保护方面 的因素,而缓冲器与轿厢及对重的间距的设置也是诱发 该类事故的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
而另一种设置方式是安装人员考虑到钢丝绳的伸 长,截短钢丝绳,使对重与缓冲器的间距超过350mm (以新安装的蓄能型缓冲器为例),而为了迎合行业和 检验标准,在对重撞板下又安装几个调整垫,这样一 来,即符合了要求,又可以在曳引绳伸长时方便调整, 而这种方式并非万全之策,GB7588—2003第5.7.1.2款 规定当轿厢完全压在它的缓冲器上时,对重导轨长度应 能提供不小于O.1+0.035v2(m)的进一步制导行程。上 面的这种安装方式,必然会缩短对重侧的制导行程,为 对重冲顶事故埋下隐患。2002版电梯监督检验规程中 对对重侧的制导行程又没有具体的检验内容与要求,致 使检验人员在电梯核验过程当中疏忽了该项目的检测。
做到以上几点后,在调整缓冲器间距时,才会有的 放矢。以上面提到的8层站客梯为例,假设对重缓冲器 间距为350mm时,对重侧制导行程恰好为 O.1十0.035v2,因为钢丝绳的伸长量为250mm,所以, 对重缓冲器间距应至少调整为400mm,并加上调节 垫,才符合要求,而这样一来必需要修正对重侧制导行 程,应不小于O.1+0.035v2+0.05(m)。另外,在安装阶 段,上下极限开关位置也应与缓冲距配合安装,应尽量 靠近端站,在轿厢和或对重接触缓冲器之前动作,并在 缓冲器被压缩期间保持其动作状态。新安装电梯在投 入使用后必须加大日常保养工作量,重复调整曳引绳 来避免设备损坏。
电梯监督检验规程(2002)7.4项的检验内容与要 求明确指出,轿厢在两端站平层位置时,轿厢、对重的撞 板与缓冲器顶面问的距离:耗能型缓冲器应为 150—400mm i蓄能缓冲器应为200—350mm。以新安装 的蓄能型缓冲器为例,一种设置方式是将对重与缓冲器 的间距按要求设置在200—350mm之间,这样实际上忽 略了曳引绳的伸长量,如果电梯在运行一段时间后,曳 引钢丝绳的伸长量超出了200~350mm这个范围,势必 会造成轿厢还未在顶部端站平层时,对重已压在缓冲器 上,加上上极限开关位置设置又相对不合理,其后果是 电梯曳引力不足,电机继续运转,曳引绳dization
万方数据
新装电梯的对重与缓冲器间距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代智夫 丹东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所
品牌与标准化 ENTERPRISE STANDARDIZATION 2009(6)
本文链接:/Periodical_qybzh200906014.aspx
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问题的关键在于曳引绳伸长量 的确定。虽然国内对电梯用钢丝绳的结构和技术数据有 统一的规定,但对曳引绳的伸长量并无要求,理论上 讲,钢丝绳的伸长量在O.5%左右,对于低层电梯影响 并不大,但是对于高层电梯或者曳引比为2:1的电梯,
其影响就不容疏忽了。以一台8层站的2:1悬挂的采 用弹簧缓冲器的客梯为例,绳长约为50m,电梯运行后 钢丝绳的伸长量约为250mm,而蓄能型缓冲器的缓冲 距要求200~350mm,即使按缓冲距上限要求设置,钢 丝绳伸长后的缓冲距也已超出了标准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