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

合集下载

为何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为何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为何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这是后世公认的孔氏祖训。

用白话直译,可理解为:不学《诗》,就不会应对说话,不学《礼》,就无法立足于社会。

这两句话是我们很熟悉的两句话了,当然,不仅是这两句,对于孔子的很多话,我们都很熟悉。

只不过,许多孔子的言论,我们仅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出处·孔子在什么情况下说了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所载的情境是,陈亢向孔子的儿子孔鲤(子伯鱼)询问,是否从老师(孔子)哪里学到过什么与众不同的教诲。

孔鲤回答说没有得到什么与众不同的教诲。

尽管这样回答,但孔鲤还是介绍了他两次受孔子教诲的经历。

其一,他(孔子)曾经独自站立,我快步走过庭中。

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

他接着说,不学《诗》,就不能应对说话。

我退回来,就去学《诗》。

其二,又有一天,他有一个人独自站在,我快步走过庭中,他说:学礼了吗?我说没有,他接着说,不学礼,就无法立足于社会。

我就退回去学礼。

陈亢听完后,十分高兴。

他认为自己只问了一件事,却知道了三件事,即要学《诗》,要学礼,以及君子不能偏私自己的儿子。

由此可见,“诗”和“礼”是孔子教育学生的必修科目,他对自己的独生子孔鲤的教育也是从此入手。

孔氏后人以此为祖训,也可视为孔子“诗礼传家”的延续。

何为《诗》?在中国,《诗》为何成为“经”?孔子所言《诗》,即《诗经》、《诗三百》。

国人熟知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等,都出自《诗经》。

《诗经》本是文学作品集,但是在《四库全书》中,《诗经》没有收录在“敛藏着文学艺术冬日般的精粹与对人心灵的激荡”的“集部”,而是归为“意味着文化的生发和开端”的“经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经”有“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之意,即“根本”;也有“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之意,《说文》对此有个注解“凡织,经静而纬动”,据此,我们也可以说“经”也有“永恒不变”之意。

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喊你回家读《诗经》啦

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喊你回家读《诗经》啦

“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喊你回家读《诗经》啦!《论语》中的《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既然孔子对于《诗经》有了这样的评价,他不但把《诗经》作为自己的教学内容,而且在他日常的言论里,也经常引用《诗经》,鼓励他的弟子和儿子学习《诗经》,并根据某人对《诗经》的某章节的偏好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修养等。

因此,我们可以说《诗经》是孔子在生活中经常运用的一个工具,他用诗经来称赞,来讽刺,来肯定,或者驳斥...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子夏问道:“‘美的笑容,酒涡微动;美的眼睛,黑白传神;洁白纸上,灿烂颜色。

’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白底子,而后才绘画。

”子夏说:“那么礼在后吗?”孔子说:“启发我的是你呀呀,这样才可以与你讲诗了。

“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不学《诗》,无以言。

'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意思是不学诗,就不会使语言典雅有力量。

反之,学诗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这里的'诗',当指《诗经》;这个'言',当指出使应对,纵横捭阖,指外交场合的'赋诗明志'。

在那列国纷争的多事之秋,外交尤其显得重要,'言'也就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

附上全文: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孔子不仅是儒家的创始人,而且是整个先秦士人阶层的代表。

孔子的文化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格局与价值取向。

孔子作为一位以改造社会与人心为己任的伟大政治思想家与教育家,他的文论观点都是围绕着政治教化的目的展开的。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为孔子所编纂。

后代学者对此多有怀疑。

由于文献不足,今已难于确考。

但孔子重视这部诗歌总集,并用来作为教授生徒的重要内容,则是毫无疑问的。

他对《诗经》的诸多评论,反映出对诗歌众多功能的独特见解,对后世的文学批评有深远影响。

1.修身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诗、乐、礼三位一体,尤其是诗与乐,更如人体的血肉,密不可分。

凡诗无不可以入乐,又无不可以离乐,诗的韵律与乐的旋律交相融合。

春秋时期,还承续着周朝的礼仪之制,凡礼必歌之咏之唱之,也让诗、乐、礼成为一体。

所以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质量检测试卷含解析1

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质量检测试卷含解析1

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质量检测试卷含解析1 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史事。

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①。

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②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③之。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注释)①物:自己以外的人。

此处指群众的利益。

②宽简:宽松简易。

③便:安逸、安适。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高大的样子B.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意趣,情趣C.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D.未尝及文章尝:曾经(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教育儿子的十二字箴言,太有用了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教育儿子的十二字箴言,太有用了

“不学诗,⽆以⾔。

不学礼,⽆以⽴。

”孔⼦教育⼉⼦的⼗⼆字箴⾔,太有⽤了【扬扬导读】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

“不学诗,⽆以⾔。

”“不学礼,⽆以⽴。

”孔⼦教育⼉⼦说的⼀段话,只有⼗⼆字,却字字箴⾔。

提到孔⼦的家训,不得不提起著名的孔⼦庭训的故事,它带给我们许多启发。

“不学诗,⽆以⾔。

不学礼,⽆以⽴。

”孔⼦教育⼉⼦的⼗⼆字箴⾔⽂/ 刘辉“不学诗,⽆以⾔。

”“不学礼,⽆以⽴。

”孔⼦的这段话出⾃著名的庭训故事。

《论语·季⽒》中记录了下了孔⼦对他⼉⼦孔鲤的家训:陈亢问于伯鱼⽈:“⼦亦有异闻乎?”对⽈:“未也。

尝独⽴,鲤趋⽽过庭。

⽈:‘学诗乎?’对⽈:‘未也。

’‘不学诗,⽆以⾔。

’鲤退⽽学诗。

他⽇,⼜独⽴,鲤趋⽽过庭。

⽈:‘学礼乎?’对⽈:‘未也’。

‘不学礼,⽆以⽴。

’鲤退⽽学礼,闻斯⼆者。

”陈亢退⽽喜⽈:“问⼀得三,闻诗,闻礼,⼜闻君⼦之远其予也。

”这段著名的对话讲的是:有⼀天,陈亢(孔⼦的学⽣)问孔⼦的⼉⼦伯鱼(即孔鲤):“你在⽼师那⾥得到过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

”伯鱼讲,有⼀天⽗亲孔⼦站在曲⾩阙⾥的庭院,他恭敬地低着头,从⽗亲⾝边快步⾛过。

孔⼦突然叫住他:“站住,学诗了吗?”“没有。

”孔⼦缓缓对⼉⼦说:“你不学诗,你怎么会说话?”“是。

”于是,伯鱼回去后开始读诗书。

⼜⼀天,孔⼦⼜站在庭院⾥,伯鱼⼜“趋⽽过庭”。

孔⼦叫住⼉⼦:“站住,学礼了?”“还没有。

”孔⼦严肃地说:“不学礼,你怎么⽴⾝?”“是。

”伯鱼告诉陈亢:“我回去就学礼。

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兴地说:“我提了⼀个问题,得到三⽅⾯的收获,知道了应该读《诗经》,知道了应该学礼,还知道了⽗亲对⼉⼦的严格要求。

”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

后来根据这个故事,⽗亲对⼉⼦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

“不学诗,⽆以⾔。

不学礼,⽆以⽴。

”孔⼦短短的两句话,⼗⼆个字,却内涵深厚。

学诗和学礼,讲的是读书和做事,这是⼈⽣很重要的两个问题。

孔子:不学诗无以言(下)

孔子:不学诗无以言(下)

孔子:不学诗无以言(下)五《诗经》的编纂者和整理者《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

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

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究竟是由谁把这些诗歌编纂成书的呢?一直到今天都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说法是孔子删诗。

把《诗经》的编纂功劳归于孔子一人。

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

《史记·孔子世家》当中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以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武雅颂之音。

”《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

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

”这些都认为是由孔子选定《诗经》篇目的。

汉代时,司马迁通过对《诗经》及孔子的研究,提出了孔子删诗的观点。

主张这种说法的理由主要有下面三点:第一,汉代距离春秋,战国不远,司马迁所依据的材料自然比后人要多,也更可靠。

我们怎么可能不相信汉代的司马迁,而相信唐宋以后的说法呢?第二,古代大小国家有一千八百多,一国献一诗,也有一千八百多篇,而现存的《国风》,有的经历十个,二十个国君才采录一首,可见古诗本来很多的,根本不止三千。

孔子从前人收录的三千多首诗篇中选取三百零五篇编为集子,作为教科书,是有可能的。

第三,所谓的删诗并不一定全篇都删掉,或者是删掉篇中的某些章节,或者是删掉章节中的某些句子,或者是删掉句中的某些字。

我们对照书传中所引的,《诗经》中有全篇未录的,也有录而章节不用的,可见这种情况是与删《诗》是有吻合的。

但是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则针锋相对地提出孔子没有删过《诗》。

主要理由有:第一,《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周乐,演奏十五国风,再奏小雅、大雅,最后奏颂,次序和内容基本上与今天的《诗经》相同。

如果按照现存的资料看,孔子当时只有八岁,根本不可能删《诗》,可见当时《诗经》已经定型。

第二,孔子自己只是说“正乐”,并没有说删《诗》。

虽然当时的诗是配乐的,但诗、乐毕竟还是有区别的,诗主要指文字,而乐主要指乐曲。

不读诗无以言 的故事

不读诗无以言 的故事

不学诗无以言的故事
“不学诗无以言”的故事出自《论语·季氏》。

在这个故事中,孔子的儿子孔鲤曾向孔子请教如何学习《诗经》。

孔子问孔鲤是否学过《诗经》,孔鲤回答没有。

孔子就告诫他:“不学诗,无以言。

”意思是不学习《诗经》,就不会说话。

这个故事表明了学习《诗经》的重要性,因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和知识,才能在社交场合中得心应手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同时,这个故事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孔子在自己的家庭中传授学问,让自己的儿子能够受益。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 ②伛偻提携________ ③名之者谁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段中,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香”“繁”“洁”“水”四个典型情景来写四季变幻之美,情状俱到,精确而熨帖。

B.第③段写宴饮之乐,却别有情致地从捕鱼酿酒写起,既夸耀滁地的富足,也表明野餐的简朴。

C.选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D.选文巧用诗的语言表达形式,全用对句,句式整齐,音节铿锵,读来声声清朗,极具音乐的节奏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初二期末语文试卷一、积累与应用(27分)1、古诗词名句积累(10分)1)闲来垂钓碧溪上,。

2),悠然见南山。

3)落红不是无情物,。

4)醉翁之意不在酒,。

5),俶而远逝,。

6)安得广厦千万间,。

7)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8)漫步古诗苑:漫步于古诗苑,让我们含英咀华,接受诗歌美的洗礼。

无论是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是韩愈的, 都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不同季节独特的美景;无论是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还是李白的,;都让人真切感受了豪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执着追求;无论是辛弃疾的“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还是李商隐的“,”都抒写了人间真情中那份和谐美好的亲情和忠贞不渝的爱情。

2、综合性学习小组进行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习研究活动(15分)。

⑴重温课文,同学们又一次领略了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感受了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

请你为下面一段文字填上相应的拼音或汉字。

(6分)走进云南的歌会,那淳朴本色龙吟凤哕.( )的歌声洋溢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聆听老北京的吆喝,那招lái()顾客清脆悠长的叫卖声音引发人无尽的遐思;品尝端午腌.()制的鸭蛋,平淡的生活也能让人咂摸出诗意的滋味;畅游初春的满井,那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的美景带来若脱笼之hú()的惬意;站在罗布泊边缘,那如同大地裸.()露着胸膛般的荒漠显示着沧海桑田的遗迹;走入北极,看到北极旅鼠的挑xìn()性自杀行为,启示人们千万别鼠目寸光。

⑵在对名胜古迹的资料查寻中,同学们找到了许多精彩的对联、题咏,既开阔了眼界,也丰富了见闻,现择选几条与你共享。

A、你能指出下面楹联中所写的名胜古迹的景点吗?(3分)1)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2)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3)六朝金粉微风后,一味清凉上月时。

()B、以下是醉翁亭前的一则楹联,下联不够工整请你修改(2分):饮既不多缘何能醉?未年迈奚犹自称翁。

”下联修改为:(3)出外旅游已成为许多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暑假朱睿语同学想去滁州琅琊山游玩,但是妈妈觉得这个景点不够“热”,请你利用课文《醉翁亭》相关内容来说服..妈妈同意。

(4分)3、仿写:6月20日,宁海分校举行了热烈而又隆重的初三毕业典礼,初三的同学们以热情洋溢的诗朗诵表达了对母校的依恋和惜别之情。

请你选择校园具有代表性的或触发你情感的事物,再写一句把诗句补充完整。

(2分)啊,母校,我不忍和你道别!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承载了成长岁月的快乐和忧伤真想再坐一回幽静的长廊,真想再闻一闻紫藤萝的芳香真想无数个真想,让人依依不舍而又无限惆怅。

二、阅读(43分)(一)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岑参…………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两句不仅传神地写出了边塞天气的(1分),更描绘了一个奇异的景象,请你结合具体词语作简要的赏析。

(2分)二)古文阅读(14分)(甲)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丙)己卯上元,余在儋耳⑴,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2)杂揉,屠酤(3)纷然,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⑴今属海南省,宋朝时为蛮荒之地,人烟稀少,苏轼经过多次贬官,最后被贬至此。

(2)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 (3)指卖酒的;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2分)吾谁与归.()其岸势犬牙差互..()6、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不可知其.源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B、予欣然从之.乃记之.而去C、放杖而.笑而.城居者未之知也D、以.其境过清不以.己悲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

8、人生总有得有失,孰为得失?乙文中作者对得失的理解和感悟是。

(用乙文语句填空)(2分)9、三位作者经历相似,而思想境界相差迥异,请你运用乙、丙文的中的语句及所了解的背景知识对甲文作者写几句劝慰的话。

(3分)(三)12分⑴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

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

“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大补了。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⑵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

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

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

抱着小花猫时,它直漆,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

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⑶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

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

”母亲听了很高兴,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

我呢,就在每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10、琦君的散文语言平和细腻而又耐人寻味,请你仔细品味文中划横线的语句。

(2分)11、琦君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写到了母亲,她笔下的母亲充满“母心、佛心”。

本文也不例外,请你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谈谈作者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3分)12、“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汪曾祺绘声绘色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所钟爱的鸭蛋的特点。

你能否也能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表现作者儿时品尝春酒时的情形和感受。

(两三句话即可)(3分)13、从选文看,“八宝酒”的制作方法也颇为简单,但作者结尾却说“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从选文中看“真正”还包含哪些丰富的内容?(2分)14、家家户户轮流邀喝春酒,大有“家家扶得醉人归”之景象。

自古诗与酒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下面四个选项中哪一句诗最接近本文所表现的氛围和情境。

()(2分)A、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B、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C、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D、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四)14分⑴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

漫长的进化过程赋予了它们奇妙的求生本领和手段,其独特的功能和习性也大大地促进了人类仿生学的发展。

至今,已在许多方面改变和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

⑵科学家发现,鲸鱼进行联络同伴、寻找猎物不是通过眼睛而是通过回声定位。

它从鼻下产生声波,在海中遇到障碍物后再返回到耳朵。

因而,不论是清澈的深海,还是浑浊的浅海,鲸鱼都可以准确无误地确定位置,获得猎物。

科学家们认为,鲸鱼的回声定位法所产生的图象,远比人类医学上最先进的超声波扫描仪的图象还清晰。

受此机理的启示,人类发明了声呐系统,安装在舰艇和潜艇上。

⑶比目鱼能分泌出一种乳白色的剧毒液体。

当鲨鱼进攻时,比目鱼放出毒液,使鲨鱼麻痹;而一种红海中的扁鱼分泌出的液体的毒性较比目鱼大得多。

若把鲨鱼放在扁鱼分泌的水中,它先是表现得极度兴奋,随后由强烈的不安转化为全身麻痹,直至死亡。

假如人们经过研究,合成了这种毒素,则可以利用这种“化学武器”来保护自身安全。

⑷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北极熊的毛发,是一个个中空的透明管。

每个管可以吸收来自太阳的光能,阻止内部热量的散失。

而北极熊毛发下黑色的皮肤又可以将穿过毛发的光能吸收至体内。

因而,即使在零下40度的北极,北极熊还常常因为“大衣”太热而卧在冰上乘凉。

假如人们制作这样的衣服,就可以很好地御寒。

大家知道,水中身体散热的速度是空气的25倍。

因而,大多数在深海中的落水者不是淹死的,而是热量散尽后活活冻死的。

而海兽体内有厚厚的脂肪层,能帮助它们将身体与寒冷的海水隔开,抵御寒冷。

假如人们能设计一身类似北极熊皮毛的衣服,就可以长期在水下生活。

⑸海洋动物求生本领不光给人们带来了这么多的启示,。

座头鲸在进化过程中发明了用气泡捕鱼的绝招。

当它们遇见鱼群时,便将它们围住,为阻止惊慌失措的鱼群下沉,它们便在鱼群的下方吐出一串串气泡,将鱼儿吓昏,使它们一个个向中心集结,形成圆球,再一口吞食。

人们根据这种方法,在下网捕鱼时放置了一台机器,用压缩空气通过输气管道法,从水底下喷出气泡,用来恐吓、驱赶和拦截鱼群,使鱼儿受惊浮起,落入网中。

⑹众所周知,水下的鱼儿能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以相互交流,传播信息。

因而,人们发明了与鱼的叫声频率相同的声波,使鱼儿前来落网。

人们甚至通过对鱼儿和海兽的各种声音,如吃食、危险警报、联络和求偶等来指挥和调遣鱼类和海兽的行动。

或许有一天,大批的鱼儿和海兽不用捕捞,只要在海洋动物加工场处放置几台机器,模仿鱼儿和海兽的觅食声,则大批的海洋动物就会浩浩荡荡、义无返顾.........地奔向加公车间,任人收获。

⑺想象一下未来,人们眼睛上戴着根据鲸鱼回声原理发明的微型超声波探测仪,直接在眼睛上呈现出清晰的立体彩色图象;;携带着一台小型微机和发声装置,随时利用它们与海洋鱼类和海兽交流对话。

届时,人们直接在海洋中生活,操作和调遣整个水下生命的觅食、繁殖、养殖和捕捞,进行海洋牧场的放牧工作,并控制各种海洋生物的数量和改变其习性。

那时候,人类才真正成为海洋的主人,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地球人。

15、为什么即使在零下40度的北极,北极熊还常常卧在冰上乘凉?(2分)16、根据文意,在第⑸节空白处填写合适的语句。

(2分)17、体会第⑹段中加点的词语,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2分)18、爱因斯坦说“人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结合文章内容,发挥你的想象,给第⑺段横线上填写出一个你所想象的相应内容。

(2分)19、根据文章内容,给文章加个合适的标题。

(2分)20、海洋一直是人们向往的神秘世界,海洋的广袤无垠和海底的高深莫测也曾令科学家“望洋兴叹”,而被公认为是“现代科学之父”的(人名)(1分)所写的《海底两万里》却把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带我们作了一次愉快的科学与幻想之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