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说诗的观念要求与价值取向探析

合集下载

浅论孔子的诗学观

浅论孔子的诗学观

浅论孔子的诗学观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在孔子的思想中,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他对诗歌的认识和理解,构成了他的诗学观。

一、孔子对诗歌的认识孔子认为,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它可以通过语言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孔子在《论语》中曾经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远可以抚今可以饰。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诗歌的多重功能的认识,即诗歌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可以观察事物,可以团结人们,可以表达不满和怨恨,还可以追溯历史,美化现实。

二、孔子对诗歌的审美标准孔子认为,诗歌的价值在于其内涵和外在形式的完美结合。

他认为,好的诗歌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感情,同时还要有优美的语言和形式。

孔子在《论语》中曾经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诗歌内涵的重视,他认为好的诗歌应该有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

同时,孔子还注重诗歌的形式美,他认为好的诗歌应该有优美的语言和节奏,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三、孔子对诗歌的教育功能孔子认为,诗歌是一种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通过诗歌来传递道德和文化知识。

他在《论语》中曾经说过:“诗可以教,诗可以悦,诗可以怨,诗可以乐。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诗歌教育功能的认识,他认为好的诗歌可以通过悦耳动听的形式,让人们愉悦地接受道德和文化知识,同时还可以通过表达不满和怨恨的方式,引起人们的反思和思考。

综上所述,孔子的诗学观认为,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好的诗歌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感情,同时还要有优美的语言和形式。

孔子还认为,诗歌是一种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通过诗歌来传递道德和文化知识。

上博简孔子诗论

上博简孔子诗论

孔子诗论是孔子在《论语·博学篇》中提到的一种诗学理论。

孔子认为,诗歌应该具备“言志”的特点,即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能够感染他人。

以下是对孔子诗论的解读。

首先,孔子认为诗歌应该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论语·博学篇》中,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诗歌的要求。

他认为,诗歌应该是真实的感情和思想的表达,而不是虚伪的言辞。

诗歌应该能够表达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其次,孔子强调诗歌应该具有感染力。

在《论语·博学篇》中,孔子说:“诗云:‘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诗歌的期望。

他认为,诗歌应该能够启迪人们的思想,激发人们的美好情感,引导人们向善。

诗歌应该具有感染力,能够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变得更加善良和美好。

此外,孔子还强调诗歌的教育作用。

在《论语·博学篇》中,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这句话强调了诗歌对于培养人们的品德和修养的作用。

孔子认为,诗歌可以通过启迪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引导人们向善,培养人们的美德和道德修养。

因此,他鼓励人们学习和欣赏诗歌,以提高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总之,孔子诗论强调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感染力。

他认为,诗歌应该能够真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并能够感染读者,启迪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此外,他还强调了诗歌的教育作用,认为诗歌可以培养人们的美德和道德修养。

孔子的诗论对于我们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和鉴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和欣赏孔子的诗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启示,提升自己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感染能力。

孔子诗化的人生理想及审美意义

孔子诗化的人生理想及审美意义

制发生 动摇 ,德才兼具 的士人 作为新 兴 力量的代 表进 入
统 治阶层 ,“ 君子”的阶层 意义开始松动 ,并 逐渐转 向道
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 《 ”( 论语 ・ 述而》 )在孑 L
子的文化视 野 中, “ 艺”不 仅 取得 了 与 “ ” “ ” 道 、 德 、
德 的意义 。面对 旧贵 族外在 生活 繁文缛 节 、内在 人格 日 渐颓萎 的现 实,孔子 着力 于培育外 在仪 容优 雅、内在道
德 完善的君 子。孔 子提 出君 子要成 就 “ 质彬彬 ”的人 文
“ 仁”并 提的重要 位置 ,而且是传道弘德的必需途径 。可
见孑 子 的一 生 虽 以 “ 道 弘 德 ”为 最 高 理 想 ,但 … 道 ’ L 志
[ 摘
四平
160 ) 300
要]孔子所期许的 “ 文质彬彬”的人 格精神 ,所呈现的 “ 乐在其 中”的人 生态度 ,所称 关的 “ 东
鲁春风”的 生活境界 ,作 为一种文化 因子 ,对 中国文 学及 文 学思想发生 了重要 的影响 。这种 影响 不仅 表现 在其有些观点本 身便 已内在相通 于文学,更表现 为他 为后 世 文人 的生活树 立 了一种 恒久的价值尺 度 ,这种
仪态万方 的乐 舞与 向往 “ 东鲁 春风” ,竞 日 “ 弦歌不 绝” 的孔子相结合 ,使他的人生理想充满 了诗性的意味 :“ 志
矣。得 见君子者 ,斯 可矣 。 (《 语 ・ 而》 ” 论 述 )对孔子来
说 ,圣人是 一种理 想化 的历史 意象 ,君子 才更接 近现 实 人 生 ,也更具现实意义 。春秋时 期 ,随着 国野制 和宗法
于乐 。 《 语・ ”( 论 泰伯》 )通过诗 、书 、礼 、乐 的教育 ,使 君子在掌握执政技 能的 同时 ,升华庸 常 、琐 屑甚至卑 微 的现实生活 ,使之进入崇高 、纯美 、诗化的境界。

孔门诗学观

孔门诗学观

孔门诗学观(简述)孔子在诗学理论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见解:他从社会功利的立场出发,强调诗歌要“尽善尽美”,即高尚道德理想与完美艺术形态的统一;他从“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出发,主张中和之美,认为诗歌既要抒发人类情感,又不可趋于极端;他还结合《诗经》文本,阐发了诗歌“兴观群怨”的特质。

在上古时代的中国,美和艺术深深地植根于“政治—伦理”观念的土壤中,体现出鲜明而强烈的社会功利性。

这也就形成了孔子诗学观念的基本特征。

我们说孔子的诗学是一种强调伦理教化作用的社会功利主义诗学,这首先表现在他特别注重诗歌功能与人的社会政治才能的有机结合。

其实,在春秋时代,公卿大夫在朝聘宴享等各种场合赋诗言志,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外交礼仪。

所谓“赋诗言志”,就是彼此相见之时引述《诗经》中现成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特定的(往往与诗篇原意并不相符的)意思,亦即当时人所谓“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左传》、《国语》中丰富的实例表明,在相当程度上脱离原意的赋诗言志,所以能够成为党规性的交际方式,是与约定俗成的曲解和误读密切相关的,恰好体现了人们将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实用化的社会功利主义倾向。

其次,孔子诗学的社会功利主义特征,更主要的则表现为他格外重视诗歌功能与人的道德品质修养的完美统一。

如前所述,周代思想文化的显著特征,即是讲人伦、重德行,认为统治者只有具备懿德茂行,才能获得天命庇佑,从而取得统治天下的权威,即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复次,孔子作为一位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思想家,虽然高度重视诗歌的政治伦理功能,却并不抹煞诗歌的艺术审美特性。

也就是说,在他那里,前者(即“善”)与后者(即“美”)是完整统一而不是截然对立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尽善尽美”的著名观点。

综上,孔子拈出“兴”、“观”、“群”、“怨”的观念,在充分强调诗歌的社会政治功能的同时,实际上也肯定了诗歌在艺术审美方面的存在理由,从而为中国诗歌(尤其是抒情诗)的发展打下了理论基础,提供了价值依据。

孔子诗教观探讨

孔子诗教观探讨

孔子诗教观探讨孔子,儒家学派的开创者,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中国古代诗学思想的奠基人。

孔子的诗学思想与其政治、伦理、道德、文化、教育思想紧密相连。

本文从《论语》的文本分析入手,探究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诗学思想,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评述。

【关键词】孔子;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思无邪;文质彬彬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纵观孔子一生,从小勤奋好学,51-54岁曾经周游列国,晚年授徒讲学,整理文化遗产,为中国古代的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孔子爱“诗”,读“诗”,授“诗”。

此“诗”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期被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诗三百”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被确立下来之后,得此《诗经》之名,沿用至今。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学家,在授徒讲学的过程中极为重视《诗经》的政治教化作用,追其原因,孔子作为先秦士大夫阶层,作为一位以改造社会和人心为己任的伟大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诗学思想都是围绕着政治教化而展开的,故谓之“诗教”。

从《论语》当中可以看出,孔子虽无纯粹的后世所说的诗学思想,但是他对《诗经》的分析与讲授,可以窥视到最早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诗学观的萌芽,其中所包含的以“诗教”为核心的诗学思想,为后来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诗”与道德修养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

孔子大约从30岁开始收授弟子,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

如何进行道德修养?《论语·泰伯》中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

礼乐文明的创立者是周公姬旦,“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标志。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礼乐文化无法适应变革时代的社会要求,礼坏乐崩的局面开始出现,如何对待周代的礼乐文明,也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

古代文学的审美观与价值取向

古代文学的审美观与价值取向

古代文学的审美观与价值取向古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承载了古人审美观与价值取向的重要载体。

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伦理。

本文将从作者角度、作品主题、审美标准三个层面,对古代文学的审美观与价值取向进行探讨。

一、作者角度古代文学作品的作者通常是社会地位较高的知识分子,如士人、文人等。

他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常常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根据儒家思想,古代文学作品的作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修养,注重道德伦理的教化作用,同时也要有才情和艺术创造力。

例如,《论语》中孔子对于仁义道德的阐述,对古代文学作品的作者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作品主题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多样,既有政治经济的叙事,也有爱情家族的描写,但总体上古代文学作品在审美观与价值取向上强调的是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和正直品质。

尊崇忠诚、仁义、孝行等传统价值观是古代文学作品的常见主题。

例如《红楼梦》中对于家族命运和人性的描写,以及《史记》中对于英雄人物的讴歌与褒奖,都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典型的表现。

三、审美标准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主要体现在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等方面。

艺术形式上,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构思,追求结构的完美和内容的丰富。

例如《离骚》中的韵律把握和《梦溪笔谈》中的文章分类等都是对艺术形式的关注。

艺术语言上,古代文学作品注重辞章的雅致和语言的精炼。

例如《诗经》中的古韵雅言和《红楼梦》中的蕴含哲理的对白等都是古代文学作品对艺术语言要求的体现。

艺术表现上,古代文学作品追求情感的真挚和形象的生动。

例如《西游记》中对于唐僧、孙悟空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红楼梦》中对于黛玉、宝钗等角色心理的描写,都是古代文学作品对艺术表现的追求。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的审美观与价值取向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文学作品承载着古人对于道德伦理、人性情感等方面的思考和追求,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孔子的“诗教”理论及其启示

孔子的“诗教”理论及其启示

教 育之必要手段 ; 内容要思想性、 其 艺术性并重;诗教 ” 方法上“ 温柔敦厚 而不愚” 要 “ “ 在 要“ , 举一反 三、 触
类 旁通 ” 要 “ 以致 用 ” 学 而时 习之 ” , 学 “ 。
[ 关键词]孔子 诗教 素质教 育 启示 [ 中图分 类号 ]G 0— 9 .5[ 4 02 2 文献标 识码 ] [ 文章编 号 ]62— 4 3 2 1 O — 03— 4 17 37 (02)1 0 4 0
他说 :小子何莫学夫《 ?《 可 以兴 , 以观 , “ 诗》 诗》 可 可 以群 , 以怨 。迩 之 事 父 , 之 事 君 , 识 于 鸟兽 可 远 多
[ 收稿 日期] 0 1—1 0 21 1— 3
[ 作者简 介] 黄 霞(9 0一) 女 , 17 , 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 学院, 副教授。
管其 形 式和 内容 不尽 相 同 , 却都 扮演 了重 要 的角色 。 特别 是 在人 文素 质教 育方 面起 了特 殊 的作用 。有 学 者认 为 :诗 教 是 人 文 素 质 教 育 的 重 要 内容 。 _ 更 “ ”2
有学 者认 为 : 诗 教 的本 质 是 人 文 素 质 教 育 。 _ 对 “ ”3
孑 子把 《 》 述 为 “ 、 、 、 ”, 以 “ L 诗 论 兴 观 群 怨 可 事
父、 事君” 可 以“ , 多识” 说明“ , 提高弟子的综合素质
为孔 子 实施 诗 教 的基 本 目的 ” 我 们 今 天 的教 育 。 者 因该 从孔 子 的上述 理论 中受 到很 多启 发 。我们不
诗教在 中 国历史悠 久 , 我们独 特的教育传 是
统 。而 “ 中国 有 确 切 文 字 可 考 的历 史 中 , 早 地 有 最

论孔子的诗教观

论孔子的诗教观

论孔子的诗教观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在其学说中强调文化学习、道德教育以及政治哲学等多方面,其中涉及诗教观,本文将围绕孔子的诗教观展开论述。

一、孔子与诗歌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了有关诗歌的观点,他认为诗歌能够教育人们,使人们从中领悟到中国古代先贤们的文化思想,从而指导人们有所作为。

例如孔子曾说过:“望其项背,信其制礼乐也。

”这句话直接表明了他对诗歌的态度,他认为诗歌是一个有力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理解礼乐制度。

此外,孔子在《诗经》中也有较多的体现。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几百首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至关重要的一部作品。

孔子对《诗经》的研究非常深入,他认为《诗经》中的诗歌不仅有一定文学价值,还体现了先贤们的思想和哲学。

孔子在其著述中多次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并解释其意义,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对《诗经》的重视。

二、孔子的诗教理念孔子认为诗教是一种教育方式,能够培养人们的品德和情感,使人们具备更高层次的思考和感悟力。

在诗教中,他不仅注重诗歌的技巧,更重视诗歌中的文化精神。

孔子认为,如果诗歌中没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和高尚的道德理念,那么这首诗就不会成为一首优秀的诗歌。

孔子的诗教理念还体现在他对诗歌的语言表达上。

他强调诗歌的语言要清新、自然、讲究节奏,使人们感受到自然和谐的美感。

同时,他还提出了许多对诗歌表达方式的要求,例如“和风细雨”的表达方式可以使诗歌显得平和优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孔子的诗教实践孔子对诗教的理论探讨相当系统和深入,同时他也积极参与诗歌创作和传授。

据史书记载,孔子开设了诗歌课程,向弟子传授了自己的诗教观,激发了他们的诗歌创作热情。

同时,孔子也亲自创作了一些诗歌,其中不乏传世名篇。

孔子的诗歌作品中,体现了他对诗教的思考和理念,这些诗歌经常被用于教学和文化传承。

例如《鲁颂》、《雅颂》等,都是孔子创作的传世佳作,至今在中国仍被人们广泛传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孔子说诗的观念要求与价值取向探析
论文摘要:生活在用诗的时代,他的“思无邪”是从春秋实用角度对《诗三百》教化价值所作出的评价,是对诗的价值判断。

其“诗言志”之“志”是指用诗人着志,是理性的、功利的,但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的孔子来说,这个“志”又是限定杂“思无邪”观念之下的。

论文关键词:“思无邪”;“诗言志”;周礼;孔子;价值取向
多次表述过与《诗》相关的言论,如管子“《诗》者,所以记物也”说,赵孟“《诗》以言志”说,卢蒲癸“赋诗断章”说,的“诗以道志”说等,但大多数并非有意识的专门论述。

孔子是对《诗》进行有意识批评的第一人。

明人赵士哲谓:“诗莫盛于《三百篇》,谈《诗》者莫精于孔孟。


由于“疑古思潮”的影响,人们过去对孔子诗说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论语》一书。

但随着近些年来考古发掘中大量文献的陆续面世,证明了一些传世文献的真实可靠并丰富了传世文献。

“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的面世,为我们重新认识孔子诗学提供了契机。

一、“思无邪”——孔子说诗的观念要求
孔子“思无邪”一语是对《诗》的总评论,出自《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自孔子提出“思无邪”这一诗学命题后,前人对其本旨作了多方探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认为“思无邪”就是《诗》三百的内容都是“思想纯正”的。

以东汉包咸“无邪,归于正”说为代表,形成了颇有影响力的“思想纯正”说。

但考之以《诗》三百的具体诗篇,这一观点是不符合孔子本意的。

《诗经》作为一部反映周代五百多年生活的作品,其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十分丰富驳杂的。

正如袁枚先生所说,“三百篇中,贞淫正变,无所不包”(《随园诗话》卷十四)。

其中有《十月之交》、《巷伯》、《节南山》一类言辞激烈、疾恶如仇的篇什,也有《新台》、《墙有茨》、《相鼠》、《株林》之类的怒骂嘲讽之作,更有大量的发乎情,不止乎礼义的男欢女爱、幽会私奔的爱情吟唱。

这些“激楚之言,奔放之词”(鲁迅《汉史纲要》)与礼义教化是相悖的。

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的孔子眼里应当是“有邪”的。

同时,孔子本人也曾明确地提出“郑声淫”、“放郑声”(《卫灵公》)的口号,怎么会称赞《诗》三百“思想纯正”呢?
前面说过,孔子生活在用诗的时代,他完全接受了当时流行的功利主义的诗学观念和断章取义的用诗方法。

他的“思无邪”也必然是从春秋实用角度对《诗》三百道德教化价值所作出的总评价,是对诗的价值判断而非特征判断。

“思无邪”的总评价,是孔子对春秋特殊用诗实践的理论升华。

孔子认为,《诗》三百中,尽管有的诗内容是“有邪”的,但“彼虽以有邪之思作之,而我以无邪之思读之”(朱熹《读吕氏诗记桑中篇》),在经过断章取义的“兴”发处理之后都能在实践中发挥出纯正无邪的实际功效。

那么,“有邪”与“无邪”是以什么为标准呢?冯友兰先生指出:孔丘还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诗经》包括三百多篇诗。

“思无邪”是《诗经·鲁颂·駉》篇中一句诗。

孔丘认为这句话可以包括全部《诗经》的意义。

邪和正必定有个标准,这个标准,照孔丘看来,当然就是周礼[2]。

孔子生活在“礼坏乐崩”的时代。

孔子针对其身处时代社会秩序面临崩溃的危机,提倡恢复周礼。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八佾》)为了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孔子首先选择《诗》为恢复西周礼乐制度的载体,通过对《诗》的诠释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及情感,使之符合周礼的规定。

对于那些不符合周礼的“有邪”之诗,孔子通过断
章取义的方法而使其升华到礼义的高度,从而使整个《诗》三百都归于“无邪”,即都有利于对礼义的建构,这就是“思无邪”的本旨。

“思无邪”说体现了孔子本人的学《诗》方法。

即以“思无邪”为一观念要求,学《诗》中,对具体内容的理解主观上都迎合这一观念要求。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解释向来奠基在先行见到之中,它瞄着某种可解释状态,拿在先有中摄取到的东西‘开刀’,被领会的东西保持在先有中,并且‘先见地’被瞄准了,它通过解释上升为概念。

”“思无邪”是孔子诗学批评无可回避的“前理解”。

对此,冯友兰先生说:“照孔子的全部思想体系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四目之外,还要加上第五目,那就是非礼勿思。


二、“诗言志”——说诗的基本价值取向
“诗言志”被朱自清先生称为“中国诗论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辩》)。

关于“诗言志”的命题,认为最早出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对于“诗言志”,郑玄注《尚书》解释为“诗所以言人之志意也”。

这即是说出自舜口的“诗言志”说是一个有关创作的命题。

但据顾颉刚、陈良运等先生从文字学、文献学等方面考证,认为“诗言志”之说大约产
生于战国时代,而不可能产生于尧舜时代,这已被学界公认。

但随着春秋中叶《诗经》的结集,“诗言志”的观念也必然逐步确立起来了。

现存典籍中,最早把言与志与文的相互关系放在一起来说的,是《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的记载:孔子称赞子产,“《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而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诗”与“言志”的关系的是《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国君臣在垂陇设宴招待晋国大臣赵孟,赵孟让郑国的七位大夫赋诗“以观七子之志”。

其他赋诗人皆借赋诗表示对赵孟及晋国的恩好之意,唯独伯有赋了《鄘风·鹑之贲贲》,取“人之无良,我以为君”句,影射攻击郑伯。

赵文子故对叔向曰:“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而公怒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幸而后亡。


“赋诗言志”如前所述,是春秋时期一种流行的用诗方式。

这里出现的“诗以言志”是站在接受角度,言赋诗人之志,而《尧典》中出现的“诗言志”则是言作诗人之志。

可见,作为中国诗论“开山纲领”的“诗言志”,最早并不是从文学创作的实际活动中产生出来的,而是对春秋时期“赋诗言志”这种实际的用诗活动即文学接受活动的概括和。

因此,“诗言志”最早不是一个有关文学创作的理论命题,而是一个有关文学接受的理论命题。

“诗以言志”,是借赋诗言赋诗人之志。

从春秋大夫赋
诗以及相互间的对答来看,大夫们的赋诗并非完全表现个人的娱乐情志。

赵孟认为“《诗》以言志”,但这种“志”却有一定的限制,即关乎国家意志和个人修身的。

对于伯有的赋诗,赵孟就提出间接的批评,正反映了对“赋诗言志”中“志”的规定性。

对此,萧华荣先生指出:“赵文子事后的评论,他明确提出‘诗以言志’之说。

此处之所谓‘诗’,显指《诗三百》;‘诗以言志’也显为以《诗》言志,借《诗三百》的篇章字句言自家之‘志’。

这个‘志’也显然不是诗人触物所兴、披心沥诚的感情抒发,而是外交上的意向、愿望和虚与委蛇的酬酢周旋。


在周代,因为赋诗不当而引起国家间纷争的事时有发生。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昭子对于宋华定不知赋《诗》言志的评价:“宴语之不怀,宠光之不宣,令德之不知,同福之不受。

”其中“宴语、宠光、令德、同福”都是昭子借诗所言之“志”。

可见,他对于“志”的理解是有所限定的,并非指个人的主观情志。

清人劳孝舆认为,春秋大夫赋《诗》的特点是“古人所作,今人可援为己作;彼人之诗,此人可赓为自作,期于‘言志’而止。

人无定诗,诗无定指,故可名不名,不作而作也。

”今人顾颉刚先生则认为,“自己要对人说的话,借了赋诗说出来,所赋的诗,只要达出赋诗的人的志,不希望合于作诗的人的志,所以说‘赋诗言志’。

”二人对春秋大夫赋《诗》言志的特点作了说明,都是中的之论。

但都没有对“志”的内涵作出界定,而这对于深入认识孔子及春秋诗学至关重要。

孔子说:“诗无离志,乐无离情,文无离言。

”孔子生活在用诗的时代,他所谓的“诗无离志”之“志”也必然指用诗人之志。

这个“志”,与春秋士大夫们通过赋诗所言的“志”一样,是理性的、功利的。

但对以恢复周礼,拯救危亡为己任的孔子来说,这个“志”又是限定在“思无邪”观念之下的。

因此,在孔子那里,“诗言志”便成为“诗言礼”的、、教化命题。

即通过对诗的诠释来实现恢复周礼的政治理想。

为了更好地复兴周礼,孔子对传统进行了反思,在“仪”、“礼”分离的思潮中,①提出以“仁”作为“礼”的理论基础。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仁”是属于人们的品质和观念,“礼”属社会伦理和制度。

就是说人没有仁的道德品质,是不能真正贯彻礼的。

可见,孔子引“仁”入“礼”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恢复周礼,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言:“孔子讲‘仁’是为了释‘礼’,与维护‘礼’直接相关。

‘礼’如前述,是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氏族统治体系。

要求维护或恢复这种体系是‘仁’的根本目标。

”基于此可以得知,孔子在具体的对《诗》诠释中,以“仁德”说诗的用意还是为了实现恢复周礼这一现实政治理想的。

“诗无离志”说是“诗以言志”说的继承和深化,是孔子说诗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