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序的诗学思想

合集下载

论《毛诗序》诗教精神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

论《毛诗序》诗教精神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

论《毛诗序》诗教精神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
《毛诗序》是毛泽东领导下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宝典,其影响力深远。

它被誉为“新文艺运动的第一部宣言”,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毛诗序》提出了“新文学”的理念,提倡“新文学”的基本原则,强调文学作品应以“社会实践”为根本出发点,以“社会主义现实”为内容,以“社会主义理想”为终极目标,以“人民”为最高标准,以“正确的思想观点”为基础,以“实践”为手段,以“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为目的,以“把文学作品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核心。

这一理念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文学批评不再局限于艺术性的视角,而是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以文学作品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为重点,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以社会主义理想为终极目标,以正确的思想观点为基础,以实践为手段,以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为目的,进行文学批评。

其次,《毛诗序》强调文学批评应以“科学”为基础,以“真理”为准则,以“正义”为标准,以“实践”为核心,以“把文学作品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目的。

这一理念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文学批评不再局限于艺术性的视角,而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以真理为准则,以正义为标准,以实践为核心,以把文学作品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目的,进行文学批评。

总之,《毛诗序》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文学批评不再局限于艺术性的视角,而是从社会实践和科学的角度出发,以真理为准则,以正义为标准,以实践为核心,以把文学作品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目的,进行文学批评。

毛诗序——精选推荐

毛诗序——精选推荐

⽑诗序1.《⽑诗⼤序》的“讽谏”说《⽑诗⼤序》的主要内容则是宣扬封建教化的观点。

它在阐释“风”的涵义时,似乎能从两⽅⾯考虑问题,实则强调的是⾃上⽽下的说教:“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谲谏,⾔之者⽆罪,闻之者⾜以戒,故⽈风。

”这就是说,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可以利⽤⽂艺影响对⽅,满⾜各⾃的要求。

但它认为“上以风化下”是⽆条件的,这是⽂艺的主要作⽤。

……相反,《⽑诗⼤序》认为“下以风刺上”是有条件的。

⾸先就得注意态度。

所谓谲谏,按照郑⽞的解释,即“咏歌依违不直谏”。

被统治者若要发表某种意见,应该注意⽅式⽅法,必须委婉曲折,不得径直显露。

但它还怕有些横暴⽽短见的统治者连这样的意见也不能听取,⽆从了解下情,故⽽⼜提出了“⾔之者⽆罪”的要求,藉安⾔者之⼼。

这种意见和诗教说的精神是⼀致的。

《礼记·经解》篇⽈:“温柔敦厚,诗教也。

”这些都是“下以风刺上”时必须遵循的准则。

(周勋初《中国⽂学批评⼩史》)什么是“风”?“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现代的语⾔来说,风相当于批评教育的意思。

但这种批评教育不是指责训斥,⽽是要从思想上去感化别⼈。

《⽑诗序》在解释风时还提出所谓“主⽂⽽谲谏”,就是要⽤委婉深切的⽂辞去表⽰⾃⼰的意见、看法,不要直接地加以指责批评。

……在这些说法⾥,毕竟⼜指出了⽂艺对于⼈的作⽤,不是进⾏纯粹理性的、概念的说教,⽽要诉诸于个体的情感。

⽂艺所特有的作⽤,不在说教,⽽在感染陶冶。

所谓“风⽽动之,感⽽化之”的说法,包含了对⽂艺的这种特点的认识,素朴地观察到了在⼈们对⽂艺的接受中,理智的认识是和情感结合交融在⼀起的。

⽽所谓“主⽂⽽谲谏”的说法,虽然活画出⾂民在君主⾯前那种可怜的胆怯⼼理,但它毕竟⼜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即在⽂艺⾥,理智的认识和判断不是直接地说出来的,⽽是隐含在具有感染⼒的⽂辞之中的。

在上述这些⽅⾯,《⽑诗序》对它所⼗分重视的“风”的分析,在中国美学史上促进了⼈们对于艺术和美感的特征的认识,并且对形成中国⽂艺很为重视的含蓄的风格产⽣了主要影响。

毛诗序读后感

毛诗序读后感

毛诗序读后感首先,毛亨在《毛诗序》中对诗词的定义进行了一番阐述。

他认为诗是文化的基础,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形式,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他说“诗言志,诗言情,诗言志情之极”。

这句话表明了诗的多重功能和价值。

诗不仅表达着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也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精神。

通过阅读诗词,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古人的情感,理解他们的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其次,毛亨在《毛诗序》中提到了诗的作用和意义。

他认为诗可以陶冶情操,培养人的高尚品格,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他说:“子科有藏无所不燾”,这句话表明了诗词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诗词是一种美的力量,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催生人们的思考,使人们更加向往美好,追求真理。

通过阅读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

再次,毛亨在《毛诗序》中对古代经济文化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描述。

他说:“凡人以事为号令,文以瑚琏瓮牖书之,监以金玉质,食以珪璋”,这句话表明了古代社会经济繁荣和文化繁盛的景象。

古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诗词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融入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展示了古代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繁盛。

通过阅读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从而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最后,毛亨在《毛诗序》中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价值进行了一番赞美。

他说:“乃至鸾俦凤交,箕帚相继,长笛凭鸣。

玄宇宙则磊落充溢,兹穷年代则旧俳谈弥留”。

这句话表明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无限潜力。

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

通过阅读《毛诗序》,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价值,从而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综上所述,《毛诗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之作。

它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是我们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毛诗序》,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对古人情感和思想的理解,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毛诗序》的诗学思想

《毛诗序》的诗学思想

拓展:“六义”与“六艺”的区别
1、六艺:礼、乐、书、射、御、数
2、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毛诗序》的影响
1.【毛诗大序】所提出的的一些根本理论问题,成为两千多 年来封建正统的文学批评纲领,影响极大。 2.肯定了诗歌创作要“发乎情”,这是正确的,但他要求这种 情必须受“礼义”的规范和约束,就是势必要影响诗歌创作的健 康发展,而使之流为经学之附庸,封建说教的工具。 3.【毛诗大序】是更重在志的,而且对志的内涵的理解也与先 秦“诗言志”的志是接近的,但是他正确地阐明了抒情言志的特 点,说明对文学的本质的认识已近一步深化了。 4.过去人们总是把【毛诗大序】看成为中国古代儒家诗论的总 论,这种说法并不很确切,因为它虽然总结了先秦儒家诗论的一 些主要内容,但更主要是按照汉代的需要对他进行了改造,而成 为汉代儒家新文艺观的代表性著作。
《毛诗序》的诗学思想
渊源:
秦火之后,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 毛四家。但是后来齐、鲁、韩三家都失传了,只 有毛诗一直流传至今。《毛诗序》的作者是谁学 界有争议,郑玄《诗谱序》说:“《大序》是子 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范晔的 《后汉书》则认为是东汉时人卫宏所作,等等。 从《毛诗序》的内容来看,恐非成于一人之手, 可能是毛公传诗时已有,后人又作过修订补充。
《毛诗序》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 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国史明乎得失 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 风其上。” 这种思想是对荀子《乐论》的继承和发展,荀 子已说“乐者,乐也,人情之比不能免也” “以道制欲”等。 2,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郑玄《诗谱序》云:“论功颂 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

毛诗序

毛诗序

• “哥唱的不是歌 哥唱的是回忆, 哥练的是肌肉 哥练的是毅力, 我的动力来自 歌迷!”
• 文体流变: 乐 诗 变诗 和 风化 风刺
• • • • • •
• “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 者,禽兽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从庶是 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 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 矣。” ----《乐记》 知声、知音、知乐 禽兽、从庶、君子
•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 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 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 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诗 之德性) •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 教化,移风俗。(诗之大用) • “感天地,动鬼神,莫近於《诗》”。
五、诗之所由变: 变风变雅:“发乎情,止乎礼义”说
1)变,指时世由盛变衰,时变诗亦变。 二者指西周中衰以后的乱世之音、亡国之音。 2)变风,指邶(bè i)风以下十三国风; 3 )变雅,大雅中《民劳》以后的诗,小雅中 《六月》以后的诗。 4)发乎情,民之性也:民性不同,故各言其情。 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俱被先王遗泽。
(此言变诗之作。变风、变雅,必王道衰乃作者,夫天下有 道,则庶人不议;治平累世,则美刺不兴。 )
7)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 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 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 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功成告于神 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3、还指周代诗歌的教学纲领
“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周礼•春官•大司乐》)
(1)第一阶段,唱诵诗:风诗三百、诵诗三百 (2)第二阶段,解诗:比诗三百、兴诗三百 “比”,托事于诗,用诗去喻意,赋诗言志; “兴”,引申诗义、发挥诗义。 (3) 第三阶段,用诗,用之于礼: “雅”,正也。“凡建国, 禁其淫声、过声、凶声、慢声” “雅”, 用于某种礼仪的正声。不同场合演奏不同诗 乐。 “颂”,用之于祈祷天地鬼神,祭祀山川祖先的诗乐。 故六义指诗教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而其教学纲领

读《毛诗序》有感

读《毛诗序》有感

读《毛诗序》有感《毛诗序》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诗学论文,概括了先秦以来儒家对于诗歌的若干重要认识,可以说是从先秦到西汉的儒家诗论的总结,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学艺术与文艺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

尤其《毛诗序》对诗歌抒情言志的本质特征有较为全面的阐述,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毛诗序》继承了先秦“诗言志”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诗歌抒情言志的特征,揭示了诗歌抒情与言志相统一的艺术本质。

其云:“诗者,志之所之也”,阐明了诗歌创作的本源在于“志”,“志”构成诗的内容,这与先秦时代就已产生的“诗言志”的观点一脉相承。

古文《尚书?尧典》提出“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之说,成为我国诗论的“开山的纲领”(朱自清),此后,《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有“诗以言志”、《庄子?天下》篇有“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有“诗言是其志也”之说,都继承发挥了“诗言志”之说。

虽然在先秦“志”中包含“情”,如唐代孔颖达《左传正义》所说“在已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但“情”在“诗言志”说中并不占主要地位。

而《毛诗序》则突出强调了“情”与“志”的统一性,更为清楚地说明了诗歌抒情言志的特征,“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从“诗者志之所之也”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两段论述来看,《毛诗序》认为“情”与“志”是二而一的东西。

《毛诗序》一方面肯定“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在言为诗”,另一方面又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

它与《楚辞》中抒情言志说的不同,就在于它认为无论情或志,都必须受“礼义”的约束,服从于“礼仪”的规范。

它指出诗歌“吟咏情性”即“发乎情”的基本特征,并且强调诗歌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是人的本性的必然要求,“发乎情,民之性也”。

但它同时也对诗所表现的情感予以一定的限制,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

所谓“止乎礼义”即要求诗所表现的情感不超过、不违背社会政治、伦理规范,要保持在“礼义”所许可的范围之内,绝对不能超越“礼义”的大防。

这就要求诗歌虽然表现的是诗人个人一已之情感,但这种情感又必须带有社会性和理性的特征。

《毛诗序》和钟嵘《诗品序》的诗学观念比较

《毛诗序》和钟嵘《诗品序》的诗学观念比较

《毛诗序》和钟嵘《诗品序》的诗学观念比较发布时间:2023-05-29T09:03:03.289Z 来源:《中国教工》2023年6期作者:刘雪乔[导读] 摘要:《毛诗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论文,体现了诗学的思想。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是全书的总论。

二者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体裁、品评对象、诗歌的创作原则与方法等诸多方面又有区别。

摘要:《毛诗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论文,体现了诗学的思想。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是全书的总论。

二者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体裁、品评对象、诗歌的创作原则与方法等诸多方面又有区别。

关键词:《毛诗序》《诗品》诗歌理论《毛诗序》又称《毛诗大序》或《诗大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论文,体现了诗学的思想。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评述了自汉魏至齐梁的一百二十二位五言诗人的创作特色和渊源流变。

作为著作序言,《诗品序》以提纲挈领之式论述了诗歌的性质、作用、思想特色等问题,评述了五言诗的发展脉络,说明了写作《诗品》的缘由和它的体例、特色等,可以说是全书的总论。

同是诗学著作,《毛诗序》与《诗品序》是诗歌理论研究中避不开的两篇作品,它们之间既有相同点也有相异处,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展开论述。

首先,就作品体裁来说,《毛诗序》还只是一篇论文,不是明确的体现诗学思想的诗论著作,作者并没有将诗论作为一门研究学问从其他艺术中独立出来,。

而《诗品序》是明确的论诗作品,钟嵘的《诗品》是现存的我国古代最早的诗论专著,《诗品序》体现了明确的论诗思想,比较系统了论述了五言诗的发展演变,明确地指出了诗歌的性质、作用及思想特色,同时也涉及了诗歌的创作方法及语言运用等方面的问题,诗论的思想较为成熟、系统化,将五言诗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评论。

作者已经明确的意识到将“诗学”作为一门研究学问进行研究。

试论《毛诗序》

试论《毛诗序》

《毛诗序》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毛滂所著,主要写了诗人对于古代诗歌艺术的研究、剖析、发现和总结,是一部经久不衰的诗学经典。

毛滂在《毛诗序》中把古代诗歌艺术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依次为唱诗、造词、体说、派别和杂陈。

他对五个阶段的诗歌艺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揣摩,他渊博的文学功力令人叹服。

他把古代诗歌艺术作为一个发展的整体,剖析了古代诗歌发展过程中背后的文学概念,同时他也追溯了诗歌艺术的多元文化历史性继承,从而把古代诗歌艺术包括进了中国上古文学的传统文明之中。

《毛诗序》不仅对于古代诗歌的艺术有了深入的剖析,也为中国以后的文学发展提供了诸多的范本。

毛滂的精神被视为一种文化精神,也为之后的大量优秀诗歌家称赞所用,他的精神也被后世诗人用以继承、更新和发展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诗序》的主要思想
1、“发乎情,止乎礼义”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 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国史明乎得失 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 风其上。”
这种思想是对荀子《乐论》的继承和发展,荀 子已说“乐者,乐也,人情之比不能免也” “以道制欲”等。
2,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郑玄《诗谱序》云:“论功颂 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
六义说
“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 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 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毛诗序》对前 者有解释,但对后者没有解释。汉儒郑众,郑玄 对后者的解释:”比者,比方于物也” “兴者, 托事于物”; “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 恶。比,见进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一言之。 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3.【毛诗大序】是更重在志的,而且对志的内涵的理解也与先 秦“诗言志”的志是接近的,但是他正确地阐明了抒情言志的特 点,说明对文学的本质的认识已近一步深化了。
4.过去人们总是把【毛诗大序】看成为中国古代儒家诗论的总 论,这种说法并不很确切,因为它虽然总结了先秦儒家诗论的一 些主要内容,但更主要是按照汉代的需要对他进行了改造,而成 为汉代儒家新文艺观的代表性著作。
4,情,志统一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 诗。”“吟咏情性”。
拓展:“六义”与“六艺”的区别
1、六艺:礼、乐、书、射、御、数 2、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毛诗序》的影响
1.【毛诗大序】所提出的的一些根本理论问题,成为两千多
年来封建正统的文学批评纲领,影响极大。
2.肯定了诗歌创作要“发乎情”,这是正确的,但他创作的健 康发展,而使之流为经学之附庸,封建说教的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