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序》的诗学思想

合集下载

毛诗序——精选推荐

毛诗序——精选推荐

⽑诗序1.《⽑诗⼤序》的“讽谏”说《⽑诗⼤序》的主要内容则是宣扬封建教化的观点。

它在阐释“风”的涵义时,似乎能从两⽅⾯考虑问题,实则强调的是⾃上⽽下的说教:“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谲谏,⾔之者⽆罪,闻之者⾜以戒,故⽈风。

”这就是说,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可以利⽤⽂艺影响对⽅,满⾜各⾃的要求。

但它认为“上以风化下”是⽆条件的,这是⽂艺的主要作⽤。

……相反,《⽑诗⼤序》认为“下以风刺上”是有条件的。

⾸先就得注意态度。

所谓谲谏,按照郑⽞的解释,即“咏歌依违不直谏”。

被统治者若要发表某种意见,应该注意⽅式⽅法,必须委婉曲折,不得径直显露。

但它还怕有些横暴⽽短见的统治者连这样的意见也不能听取,⽆从了解下情,故⽽⼜提出了“⾔之者⽆罪”的要求,藉安⾔者之⼼。

这种意见和诗教说的精神是⼀致的。

《礼记·经解》篇⽈:“温柔敦厚,诗教也。

”这些都是“下以风刺上”时必须遵循的准则。

(周勋初《中国⽂学批评⼩史》)什么是“风”?“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现代的语⾔来说,风相当于批评教育的意思。

但这种批评教育不是指责训斥,⽽是要从思想上去感化别⼈。

《⽑诗序》在解释风时还提出所谓“主⽂⽽谲谏”,就是要⽤委婉深切的⽂辞去表⽰⾃⼰的意见、看法,不要直接地加以指责批评。

……在这些说法⾥,毕竟⼜指出了⽂艺对于⼈的作⽤,不是进⾏纯粹理性的、概念的说教,⽽要诉诸于个体的情感。

⽂艺所特有的作⽤,不在说教,⽽在感染陶冶。

所谓“风⽽动之,感⽽化之”的说法,包含了对⽂艺的这种特点的认识,素朴地观察到了在⼈们对⽂艺的接受中,理智的认识是和情感结合交融在⼀起的。

⽽所谓“主⽂⽽谲谏”的说法,虽然活画出⾂民在君主⾯前那种可怜的胆怯⼼理,但它毕竟⼜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即在⽂艺⾥,理智的认识和判断不是直接地说出来的,⽽是隐含在具有感染⼒的⽂辞之中的。

在上述这些⽅⾯,《⽑诗序》对它所⼗分重视的“风”的分析,在中国美学史上促进了⼈们对于艺术和美感的特征的认识,并且对形成中国⽂艺很为重视的含蓄的风格产⽣了主要影响。

毛诗序读后感

毛诗序读后感

毛诗序读后感首先,毛亨在《毛诗序》中对诗词的定义进行了一番阐述。

他认为诗是文化的基础,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形式,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他说“诗言志,诗言情,诗言志情之极”。

这句话表明了诗的多重功能和价值。

诗不仅表达着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也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精神。

通过阅读诗词,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古人的情感,理解他们的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其次,毛亨在《毛诗序》中提到了诗的作用和意义。

他认为诗可以陶冶情操,培养人的高尚品格,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他说:“子科有藏无所不燾”,这句话表明了诗词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诗词是一种美的力量,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催生人们的思考,使人们更加向往美好,追求真理。

通过阅读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

再次,毛亨在《毛诗序》中对古代经济文化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描述。

他说:“凡人以事为号令,文以瑚琏瓮牖书之,监以金玉质,食以珪璋”,这句话表明了古代社会经济繁荣和文化繁盛的景象。

古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诗词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融入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展示了古代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繁盛。

通过阅读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从而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最后,毛亨在《毛诗序》中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价值进行了一番赞美。

他说:“乃至鸾俦凤交,箕帚相继,长笛凭鸣。

玄宇宙则磊落充溢,兹穷年代则旧俳谈弥留”。

这句话表明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无限潜力。

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

通过阅读《毛诗序》,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价值,从而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综上所述,《毛诗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之作。

它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是我们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毛诗序》,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对古人情感和思想的理解,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毛诗序》的诗学思想

《毛诗序》的诗学思想

拓展:“六义”与“六艺”的区别
1、六艺:礼、乐、书、射、御、数
2、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毛诗序》的影响
1.【毛诗大序】所提出的的一些根本理论问题,成为两千多 年来封建正统的文学批评纲领,影响极大。 2.肯定了诗歌创作要“发乎情”,这是正确的,但他要求这种 情必须受“礼义”的规范和约束,就是势必要影响诗歌创作的健 康发展,而使之流为经学之附庸,封建说教的工具。 3.【毛诗大序】是更重在志的,而且对志的内涵的理解也与先 秦“诗言志”的志是接近的,但是他正确地阐明了抒情言志的特 点,说明对文学的本质的认识已近一步深化了。 4.过去人们总是把【毛诗大序】看成为中国古代儒家诗论的总 论,这种说法并不很确切,因为它虽然总结了先秦儒家诗论的一 些主要内容,但更主要是按照汉代的需要对他进行了改造,而成 为汉代儒家新文艺观的代表性著作。
《毛诗序》的诗学思想
渊源:
秦火之后,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 毛四家。但是后来齐、鲁、韩三家都失传了,只 有毛诗一直流传至今。《毛诗序》的作者是谁学 界有争议,郑玄《诗谱序》说:“《大序》是子 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范晔的 《后汉书》则认为是东汉时人卫宏所作,等等。 从《毛诗序》的内容来看,恐非成于一人之手, 可能是毛公传诗时已有,后人又作过修订补充。
《毛诗序》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 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国史明乎得失 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 风其上。” 这种思想是对荀子《乐论》的继承和发展,荀 子已说“乐者,乐也,人情之比不能免也” “以道制欲”等。 2,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郑玄《诗谱序》云:“论功颂 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

论《毛诗序》的文体分类思想

论《毛诗序》的文体分类思想

论《毛诗序》的文体分类思想毛诗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诗集,其中包含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诗歌,毛诗序以其独特的文体分类思想而轰动一时。

在《毛诗序》中,毛诗的文体分为七种,这七种类型包括:“国风”、“国言”、“礼仪”、“诗歌”、“绝句”、“乐府”以及“采花”。

“国风”是指以语言精炼的古典文学形式来描写典型的历史场景和生活画面,表达人们对民族传统与文化的崇敬感。

“国言”则指描绘历史场景中典型人物形象,言谈出典型人物对传统文化、审美观念与民族观念的述说。

“礼仪”则是以普通民众语言为基础,以国家宗教仪式为表现形式,表达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精神认同。

“诗歌”包含了传统文学以外的多种文体,包括抒情诗、直言诗、疑难诗、抗议诗、宣言诗等,是对不同历史时间、社会场景的诠释和表达。

“绝句”则是突出表达抒发情感的文体,以较为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意念及深情的感受。

在“乐府”中,作者将自身的心境诗化,写出了一些主题活跃的、音乐优美的文字曲调,表达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崇敬。

最后,“采花”着重于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感受,文中对古典风格的描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流露出新意。

毛诗序以七种文体的形式表达了传统文化的美丽与崇敬之情,所以毛诗序的文体分类思想有助于挖掘出古典文学的内在价值、古代文学与文化的深层意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体分类理论,对我们对文体分类的认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毛诗序》的文体分类思想不仅体现了古代文学的特色,而且也反映了古代文学发展的思想特点。

例如,“国风”文体体现了古代艺术家探索历史场景和社会画面的愿望,表达了尊重民族传统的保有古风的态度;“国言”则是在历史传统和文化经典的基础上,描绘典型人物形象,表现典型人物的观念;“礼仪”则是流行的文体,着重于表达民众对传统宗教仪式的尊敬和认同;“诗歌”则通过表达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表现形式的诠释,抒发出作者对美、正义与慷慨的追求;“绝句”则是表达个人情感的抒情文体;“乐府”则是将自我心境与古代文化结合的诗歌形式,表达对古典文学的尊敬与崇敬;而“采花”则是一种表达态度的文体,文中对古风格的描写,流露出新意,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怀旧感与欣赏。

毛诗序

毛诗序

• “哥唱的不是歌 哥唱的是回忆, 哥练的是肌肉 哥练的是毅力, 我的动力来自 歌迷!”
• 文体流变: 乐 诗 变诗 和 风化 风刺
• • • • • •
• “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 者,禽兽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从庶是 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 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 矣。” ----《乐记》 知声、知音、知乐 禽兽、从庶、君子
•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 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 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 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诗 之德性) •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 教化,移风俗。(诗之大用) • “感天地,动鬼神,莫近於《诗》”。
五、诗之所由变: 变风变雅:“发乎情,止乎礼义”说
1)变,指时世由盛变衰,时变诗亦变。 二者指西周中衰以后的乱世之音、亡国之音。 2)变风,指邶(bè i)风以下十三国风; 3 )变雅,大雅中《民劳》以后的诗,小雅中 《六月》以后的诗。 4)发乎情,民之性也:民性不同,故各言其情。 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俱被先王遗泽。
(此言变诗之作。变风、变雅,必王道衰乃作者,夫天下有 道,则庶人不议;治平累世,则美刺不兴。 )
7)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 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 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 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功成告于神 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3、还指周代诗歌的教学纲领
“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周礼•春官•大司乐》)
(1)第一阶段,唱诵诗:风诗三百、诵诗三百 (2)第二阶段,解诗:比诗三百、兴诗三百 “比”,托事于诗,用诗去喻意,赋诗言志; “兴”,引申诗义、发挥诗义。 (3) 第三阶段,用诗,用之于礼: “雅”,正也。“凡建国, 禁其淫声、过声、凶声、慢声” “雅”, 用于某种礼仪的正声。不同场合演奏不同诗 乐。 “颂”,用之于祈祷天地鬼神,祭祀山川祖先的诗乐。 故六义指诗教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而其教学纲领

《毛诗序》诗歌理论“情”的突破浅析

《毛诗序》诗歌理论“情”的突破浅析

《毛诗序》诗歌理论“情”的突破浅析摘要:《毛诗序》借鉴《礼记》和荀子的音乐情感理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点和作用,从情感抒发的角度对诗歌乃至文艺的功能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是对传统儒家文艺政教理论的突破和补充。

《毛诗序》在承认诗歌情感抒发需要的同时又以儒家的礼义规范对情感加以限制,巧妙地将诗歌的言志抒情糅合为一体,是两汉诗论文论的一个突破。

提高了抒情诗歌在中国文学中的价值和地位。

关键词:毛诗序;政教;儒家;道德中图分类号120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在儒家文艺思想影响下,两汉诗歌理论的代表性篇章《毛诗序》继承了儒家文化借助文艺引导人们服从道德约束和社会规范的思想传统。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毛诗序》借鉴《礼记》和荀子的音乐情感理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点和作用,从情感抒发的角度对诗歌乃至文艺的功能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是对传统儒家文艺政教理论的突破和补充。

一《毛诗序》为汉人毛亨、毛苌(大小毛公)所传《诗毛氏传》中《周南·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因为篇幅较长,又称《诗大序》。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世人纷纷研经习儒,齐鲁韩三家研究《诗经》的今文经学说被立为官学,大小毛公所传的毛诗则是古文经,未被立为博士。

但是到了东汉,毛诗因为有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做注,声名大振,因而流传至今,《毛诗序》也得以保存下来,而原本立为官学的齐鲁韩三家诗学则逐渐亡佚。

《毛诗序》作者杳不可考,郑玄《诗谱》认为是子夏和毛公;范晔《后汉书•儒林传》则认为是东汉卫宏,但至今众说纷纭,未有定论。

从其内容看,似非一人一时而作,更可能是汉代学者对先秦儒家诗论的发挥之作,可视其为两汉文论的代表篇章,对诗歌乃至文艺的功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

首先,《毛诗序》继承了先秦“诗言志”的诗论传统,对诗歌的解说是“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以下所引《毛诗序》均出自《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卷)诗歌是表达志向的,在心里是志向抱负,表达为语言就是诗。

毛诗序读后感

毛诗序读后感

毛诗序读后感《毛诗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它以其深刻的内涵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毛诗序》,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和思想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首先,我被《毛诗序》中所表达的“天命”思想所震撼。

在《毛诗序》中,作者对“天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阐述,认为人的一生都受到天命的支配,而且必须顺应天命,尊重天命。

这种思想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因为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往往忽略了天命的存在,而过分追求个人的欲望和利益。

读完《毛诗序》,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应该顺应天命,遵循天命的安排,不要过分追求个人的欲望和利益,要尊重天命,顺应天命,做一个顺应天命的人。

其次,我被《毛诗序》中对孝道的强调所感动。

在《毛诗序》中,作者对孝道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阐述,认为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读完《毛诗序》,我深刻地意识到,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孝道,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

最后,我被《毛诗序》中对仁爱之道的强调所感受。

在《毛诗序》中,作者对仁爱之道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阐述,认为仁爱之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读完《毛诗序》,我深刻地意识到,仁爱之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仁爱之道,做一个仁爱之人。

总之,读完《毛诗序》,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和思想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我相信,只要我们顺应天命,孝顺父母,传承和弘扬孝道,传承和弘扬仁爱之道,我们就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人,也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我们都能够牢记《毛诗序》中的教诲,做一个顺应天命、孝顺父母、仁爱之人。

毛诗序读书笔记

毛诗序读书笔记

毛诗序读书笔记《毛诗序》主要反映了那些文学见解《毛诗序》主要反映了以下文学见解:1、诗的特征:情志合一与诗乐舞三位一体。

2、诗与社会的关系及诗的社会作用:诗政相通与“诗教”方法。

3、诗的创作原则与方法:“发乎情,止乎礼义”与“主文而谲百谏”。

4、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六义”说。

扩展资料《毛诗序》产生于春秋中期的《诗经》作为度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收录的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纯文学作品,因此诗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实际上是文学的代称,关于诗的理论批评也就具有文学批评的普遍指导性。

先秦诗论起于儒家,宗法儒学,从理论上强调言志,很早就提出了“诗言志”这一开山的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辨》)。

《尚书·虞书·尧典》曾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即便《舜典》绝不是三代之文,可能出于战国,甚至更晚,然而“诗言志”的观点则版肯定由来已久。

由此可见先秦诗论尚未明确涉及诗歌情感性的特质,没有抒发内心情绪的“诗缘情”的自觉认识,故此是片面而不完整的。

首先接触到诗的情感特征,并将其与言志联系在一起权予以较系统地论述的,则是完成于汉代的《毛诗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毛诗序谁能发些《毛诗*序》的资料给我,最好是读后感之类毛诗序》《毛诗序》又称《毛诗大序》,其作者问题前人考证纷纭(参见教材),大体上说应是西汉时期的著作,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这篇文字的理论内容较为丰富,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地位很高,几乎可以说是后世两千年封建社会正统文学的理论纲领。

对《毛诗序》的理论内容,同学们要掌握的是以下两点:(1)、“情志”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毛诗序》这一关于诗歌本质的理论,大家在学习时要把它放到古代文论史上去把握,例如联系先秦时期的“诗言志”说,以及后世的“诗缘情”说等等,请看教材和参考教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诗序》的诗学思想
渊源:
秦火之后,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 毛四家。但是后来齐、鲁、韩三家都失传了,只 有毛诗一直流传至今。《毛诗序》的作者是谁学 界有争议,郑玄《诗谱序》说:“《大序》是子 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范晔的 《后汉书》则认为是东汉时人卫宏所作,等等。 从《毛诗序》的内容来看,恐非成于一人之手, 可能是毛公传诗时已有,后人又作过修订补充。
《毛诗序》的主要思想
1、“发乎情,止乎礼义”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 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国史明乎得失 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 风其上。” 这种思想是对荀子《乐论》的继承和发展,荀 子已说“乐者,乐也,人情之比不能免也” “以道制欲”等。 2,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郑玄《诗谱序》云:“论功颂 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
六义说
“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 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 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毛诗序》对前 者有解释,但对后者没有解释。汉儒郑众,郑玄 对后者的解释:”比者,比方于物也” “兴者, 托事于物”; “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 恶。比,见进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一言之。 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4,情,志统一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 诗。”“吟咏情性”。
பைடு நூலகம்
拓展:“六义”与“六艺”的区别
1、六艺:礼、乐、书、射、御、数
2、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毛诗序》的影响
1.【毛诗大序】所提出的的一些根本理论问题,成为两千多 年来封建正统的文学批评纲领,影响极大。 2.肯定了诗歌创作要“发乎情”,这是正确的,但他要求这种 情必须受“礼义”的规范和约束,就是势必要影响诗歌创作的健 康发展,而使之流为经学之附庸,封建说教的工具。 3.【毛诗大序】是更重在志的,而且对志的内涵的理解也与先 秦“诗言志”的志是接近的,但是他正确地阐明了抒情言志的特 点,说明对文学的本质的认识已近一步深化了。 4.过去人们总是把【毛诗大序】看成为中国古代儒家诗论的总 论,这种说法并不很确切,因为它虽然总结了先秦儒家诗论的一 些主要内容,但更主要是按照汉代的需要对他进行了改造,而成 为汉代儒家新文艺观的代表性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