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庭珍诗学思想研究

合集下载

论西南硕儒郑珍诗学中的“不俗”精神_蒋春霖诗

论西南硕儒郑珍诗学中的“不俗”精神_蒋春霖诗

论西南硕儒郑珍诗学中的“不俗”精神_蒋春霖诗郑珍历来被视为道咸宋诗派的杰出代表,其诗集《巢经巢诗钞》又被清末同光体尊为宗祖。

①从道咸宋诗派到同光体,无论论人还是论诗,“不俗”始终是其一脉相承的品评标准。

其中,何绍基、陈衍、陈三立等人的“不俗论”是学界时时称引的材料。

相比之下,郑珍诗学中的“不俗”思想却历来鲜有论者。

事实上,郑珍的“不俗”思想内涵深广、层次丰富,只因散见于其九百余篇歌诗之中,非通读难以知晓;形式上又不如诗论、诗话等散文体那样一目了然,故蒙尘至今。

本文欲专从诗歌释读的方式入手,重现郑珍生命中的“不俗”世界。

一、脱俗的诗学与何绍基、陈衍、陈三立等人一样,郑珍最明显的“不俗论”体现在其诗文主张上。

常为人称道的是1845年所作的论诗诗《论诗示诸生时代者将至》。

盖因此诗是先生难得的系统性“文论”,于是它也成为后人论述先生诗学思想时最常引用的作品。

诗中有这样两句:“从来立言人,绝非随俗士。

君看入品花,枝干必先异。

”这首诗很重要,原因有三:一是以其诗学理想旗帜之显明――“不俗”二字贯穿始终。

中国士人向以立德立功立言为终生怀抱,先生的“立言士”与“入品花”几可视为其诗学注脚。

二是因为它指出了“不俗”的途径,在于人。

郑珍论诗以人为根本。

他认为凡能立言者,其品行必不尘下。

就好比名花异草,其姿态也必有不同凡响之处。

因此,唯有不与世沉浮、品行卓异的高士才有资格立言。

而第三个原因则需细细涵咏《巢经巢诗钞》全集方能发现:即此诗乃《诗钞》中高扬“不俗”精神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正是从这一年起,经巢诗中才开始时时闪现出睥睨时俗的清光。

写作此诗时,诗人正好四十岁。

假如人生“四十而不惑”,那么,在经历了科场失意、丧母之痛之后的郑子尹,才堪称真正迎来了人生与诗艺接踵并至的成熟期。

诗人诗学中对“不俗”的首次标举与其生命的成熟之间有着耐人寻味的联系。

除这首《论诗示诸生时代者将至》之外,郑珍的确鲜有正面构建“不俗”诗学的尝试。

郑珍诗学研究

郑珍诗学研究

郑珍诗学研究【摘要】:郑珍(1806—1864),字子尹,晚号柴翁,贵州遵义人。

道光举人,曾任荔波等县训导。

一生穷处独学,终老僻壤,然才学深厚,于经学、训诂、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位列《清史稿·儒林传》,被后世誉为“西南巨儒”。

郑珍本人虽视作诗为余诣,但其诗集《巢经巢诗钞》自清末刊刻传世以来,却备受赞誉。

陈衍认为他是道光后宋诗派诗人中成就最高者,其诗乃“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石遗室诗话》)。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的评价亦甚高,以至于断言“有清三百年,王气在夜郎”。

郑珍的诗,对后来的“同光体”作家如沈曾植、陈三立、范当世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胡先骗《读郑子尹(巢经巢诗》更将其推为“有清一代冠冕”。

但这样一位重要的诗学人物,却在上世纪后半叶因被贴上“宋诗派”的标签而备受冷遇,其《巢经巢诗钞》九百余首诗歌也鲜为人知。

本文将力图运用文史哲综合研究的思路,文献考索与理论批评相结合的方法,从其诗歌本身入手,勾勒诗人荼檗备尝的艰难一生,解读其尘封已久的内心世界,探讨丰赡复杂的诗学实践,并尝试在清诗史和整个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给他作一个定位,以期展现一个真实质朴、高华不俗的诗性生命,并藉此促进清诗、尤其是近代诗的研究。

本文共分绪论和正文三章,主要内容如下:绪论为郑珍诗学研究小史,概述了自清末至今百余年来郑诗研究的过去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前人研究的留白之处,从而明确本文的主攻方向。

第一章题为“生平简笔”,主要运用文献考索的方法,对郑珍的生平行状作一次全面的梳理。

文章认为,郑珍的一生可分为四期,即奋发图强的少年求学期、蹭蹬失意的青年求仕期、穷困奔忙的中年出仕期、和颠沛流离的晚年逃难期。

与此同时,在论述事迹的同时,特注意从诗歌中挖掘诗人各个时期的特殊心态,以助了解其性格发展的脉络和后来诗学表现的原因。

第二章题为“思想发微”,拟从诗歌解读入手,发现诗人丰富隐秘的精神生活和高华不俗的人格世界。

文章认为,郑珍虽然在学术上采取“汉宋兼采”的治学路径,但在实践上却终以程朱故训为依归,体现出恪守儒行的大儒风范。

朱光潜《诗论》与中国传统诗学

朱光潜《诗论》与中国传统诗学

摘要朱光潜的《诗论》在新诗理论发展史上是一部独树一帜的著作。

对《诗论》与传统诗学关系的梳理,有助于当代中国诗学和文艺理论的建设,也有助于当代新诗的健康发展。

论文从朱光潜的学术道路及其思想嬗变入手,探讨了《诗论》与中国传统诗学的关系。

在细读《诗论》文本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论文选取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学说:诗歌起源论、诗境论和诗歌节奏论进行重点研讨,论析其与传统诗学的传承与创新关系,进一步对《诗论》的当代价值进行了挖掘。

全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从朱光潜的学术道路、思想嬗变以及传统诗学对他的影响入手,探讨了《诗论》与中国传统诗学之间关系的发生背景,以及在朱光潜思想嬗变过程中的《诗论》建构。

第二章具体探讨朱光潜在阐释其诗歌起源论时所受“诗言志”等传统诗学观的影响。

正是历代学人对“诗言志”的一再阐释,使“志”涵盖了情感因素,从而成为朱光潜诗歌起源论的一个有力论据,同时也正是借助刘勰对于“谐隐”的阐说,朱光潜找到了民谣与诗歌之间的联系,使其诗歌起源说更具说服力。

第三章主要分析传统意境说与朱光潜《诗论》中诗境论的关系。

朱光潜的诗境论受到传统意境说的影响。

他的诗境论的提出是在传统意境说的基础上,融入了尼采、克罗齐等西方诗学、美学观的结果,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的诗境论较之传统意境说具有创新性。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诗论》中的“诗歌节奏论”。

论文首次从诗歌本体层面予以探讨,认为朱光潜《诗论》中节奏论的提出是以我国古代“感物说”为根脉,以西方“移情说”为切入点的,“节奏”在朱光潜笔下不仅是一个诗歌形式方面的范畴,而且是一个涉及到诗的本体论的诗学范畴,体现了朱光潜对诗歌节奏问题的深刻认识。

第五章主要探讨朱光潜《诗论》的当代价值。

《诗论》对于当下古今诗学对话的理论问题有着正面和负面两方面的启示价值。

《诗论》对于今天新诗的发展的实践情况也不乏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诗论》传统诗学诗歌起源论诗境论诗歌节奏论当代价值AbstractOn Poetry by Zhu Guangqian is a unique work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development. The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alasic poetic theory on this works help to construct modern Chinese poetic theory. This paper strives to study 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spirit in Zhu’s ideology to trace in what way On Poetry has been influenced by classic poetry theory. This paper proceds to focus on the text itself to point out the relativity between classic poetry theory and On Poetry. This paper selects the following points in On Poetry: the origin of poetry; the mood of poetry; the rhythm of poetry.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the academic value of On Poetry in today. It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parts:The first chapter strives to trace Zhu Guanqian’s academic caree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spirit in his thought to explore the background against which On Poetry has been related to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nd how On Poetry was constructed on the course of his academic thought.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of scholars interpreted “Poetry Expresses thought”, which resulted of the fact that “thought embraces sentiment”. Based on this, Zhu Guangqian raised his own “Theory of Poetic Origin”. What’s more, by citing Liu Xie’s interpretation of “Yin Xie”, Zhu Guangqian found out the relationship of folklores to poetry, which proved his “Theory of Poetic Origin”to be sound.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ic poetic image theory and the Vision of Poetry of Zhu’s On Poetry. The proposal of Zhu’s theory of Poetic Vision was influenced and based on the classic poetic image theory while integrating western viewpoints on poetry and aesthetics from academic masters like Nietzsche and Bendetto Croce. From this point, Zhu’s theory of Poetic Vision is more innovative.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explores Poetic Rhythm proposed in On Poetry. It’s the paper’s first study on poetry at ontology level. The ancient discourse that express from exterior influences is assumed to be the basis of the Rhythm of Poetry proposed in Zhu’s On Poetry. Moreover, Zhu raised this theory inspired by the western Theory of Empathy. Rhythm means more than poetic form to Zhu, which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poetic ontology.The fif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modern value of On Poetry, which exerting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 on an integration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poetics. It is safe to say that the Rhythm theory and inq uiry of poetry forms proposed in Zhu’s On Poetry proved to be inspiring separately to study on ontology level and how to develop contemporary poetry.Key words: On Poetry; classic poetic theory; the theory of poetry; theory of poetic mood; theory of poetic rhythm目录摘要 (I)Abstract···························I I前言 (1)一研究现状综述 (1)二本文的研究思路 (2)三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3)第一章中国传统诗学对朱光潜的影响与《诗论》的建构 (5)第一节朱光潜的学术道路及其思想嬗变 (5)第二节中国传统诗学对朱光潜的影响 (8)第三节古今中西交汇中的《诗论》建构 (11)第二章《诗论》对诗歌起源论的再解释 (14)第一节我国古代诗歌起源说与“诗言志” (14)第二节朱光潜的诗歌起源论 (17)第三节诗歌起源论的深化 (19)第三章传统意境说与《诗论》中的诗境论 (23)第一节传统意境概说 (23)第二节朱光潜诗境论对传统意境说的继承 (27)第三节朱光潜诗境论的创新 (29)第四章《诗论》中的诗歌节奏论对传统诗学的推进 (33)第一节诗歌节奏论的基本面貌 (33)第二节传统“感物说”与诗歌节奏论 (35)第三节诗歌节奏论的美学超越 (39)第五章《诗论》的当代价值 (43)第一节《诗论》对古今诗学对话的借鉴价值 (43)第二节《诗论》对新诗发展的启发意义 (45)参考文献 (49)前言中国近现代是一个中西古今文化交汇的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涌现出一大批美学大师,朱光潜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我们应该怎样研究意境--寇鹏程解读

我们应该怎样研究意境--寇鹏程解读

我们应该怎样研究意境——意境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可能的意义400715 重庆西南大学文学院寇鹏程内容提要:意境研究存在着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意境的泛化造成意义的混乱,另一个是定位的不统一造成了意义的混乱。

为了使意境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意义,我们应该以“意境”一词明确的“使用史”为定义的主要标准。

关键词:意境意义使用史一、意境泛化造成意义的混乱“意境”现在已经被看作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审美范畴。

还有论者指出:“我们现在要将意境推广到西洋文艺中去,即实现意境理论的世界化。

”1这种想法当然是很好的,但是,恐怕难以实现。

因为我们自己现在对于意境的理解都还比较混乱,更何谈“世界化”。

任何一门学科的一个重要概念,要想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必须具有相对稳定和明确的内涵,具有比较确切的意义,才能推广发展。

而现在意境这一概念的内涵可以说还不明确,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

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好多种不同的关于意境的阐释。

比如“情景交融说”、“诗画一体说”、“境生象外说”、“生气远出说”、“哲学意蕴说”、“对话交流说”、“虚实结合说”、“典型形象说”、“有无相生说”、“主客观融合说”、“情感气氛说”、“想象联想说”、“超越说”、“人生境界说”、“和谐说”或者这中间的两项相加的学说等等。

除了“典型形象”说慢慢被大家比较一致的否定掉以外,其他几种说法经常在各种《文学概论》、《美学》教材或者关于意境的论文、专著里见到。

我们赋予了这个概念太多的意义以至于它变得没有意义了。

这种意境内涵的不确定,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意境研究的泛化。

我们研究意境,往往从老子、庄子“致虚极、守静笃”、“心斋、坐忘”开始追溯,到《周易》“立象以尽意”、到谢赫“气韵生动”、顾恺之“迁想妙得”、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追求“言外之重旨”,再到王昌龄《诗格》中出现“意境”一词,到同时代的刘禹锡提出“境生象外”、张彦远的“形似之外求其画”,又到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严羽的《沧浪诗话》,叶燮的《原诗》,最后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梁启超的“新意境”。

朱熹北宋文学批评之研究

朱熹北宋文学批评之研究

二 、 朱 熹 对 欧 阳 修 的 文 学 批 评 ..……, ...... . .. .. .. .……, ........ .. .. ... ........ ... ...... .. ... ……3 9 三 、 朱 熹 对 苏 轼 的 文 学 批 评 .. ...... . ....……, .. .. ....... ......... .. .……, ... .. .. ... .. .... .... .……4 4 四 、 朱 熹 对 曾巩 的 文 学 批 评 .. .. .... . ...... ..... .. .. ...... ... .. .... ... .. .. .……, . .... ... .... .....……4 8 五 、 朱 熹 对 王 安 石 等 四人 的 文 学 批 评 . ... .......... ... .. .. .. ... .. .... ... .... ....... .... .....……51
th e h isto ry o f Z h u X i in th e S o n g D y n a sty , Z h u X i e o n sid e re d e x tre m e ly h a rsh a ttitu d e to w a rd h isto ry ,b u t th e M ille n n iu m R o a d S o n g m o ra lists
苏 询 、黄 庭 坚 等 人 的 具 体 文 学 批 评 。
关 键 字 : 北宋、朱熹、文学批评、名臣观、历史观
A b str a c t :
T h is a rtie le first ” Z h u C h e n D e b a te ”a s th e sta rtin g P o in t to u n d e rstan d

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

(二)文学批评界说

罗根泽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提出‚狭义‛与 ‚广义‛之说: 狭义的文学批评就是文学裁判;广义的文学批评, 则文学裁判以外,还有批评理论及文学理论。 由文学裁判到批评理论及文学理论的过程,可分 为以下部分: 批评的前提 包括:文字的解释;文意的提叙;作 家的研考;作品的辨正。 批评的进行 包括:疵病的指摘;美好的颂扬;
(一)文学界说
第四,从历史学的角度看,文学在特定的
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乃是阶级斗争、 民族斗争、政治斗争的工具。 第五,从审美的角度看,文学是真善美的 艺术结晶,是有缺陷的现实世界中的一种 理想之光。 第六,从民族学的角度看,文学是民族心 灵的展示,是民族文化性格的历史积淀, 文学的民族化是文学的世界化的主要标志。
1934年,北平人文书店出版罗根泽的《中
国文学批评史》,但仅至六朝而止,其后, 罗根泽又加以增改,于1943年至1945年 间由商务印书馆陆续以分册的形式出版 《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魏晋六朝文 学批评史》、《隋唐文学批评史》、《晚 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也仅至五代而已。 1957年,重新编定为《中国文学批评史》 (一、二) 后来续写的第三册两部分,为 罗根泽辞世之后的1961年才出版。
批评的错误
包括:能力欠缺;是己非人;爱 同憎异;贵古贱今;贵今贱古;贵远贱近; 贵近贱远。 批评的批评 包括:错误的驳正;允当的称述。 批评的建设 包括:内容方面;形式方面。 文学裁判的职责是批评过去文学,文学理论 的职责是指导未来文学,批评理论的职责是 指导文学裁判。所以,文学裁判和文学理论 对文学的关系是直接的,批评理论对文学的 关系是间接的。
朱东润说古人文学批评的成就可以从六 个方面概见: 【专书】 【专文】 【选本去取意旨】 【选家自评】 【散见于他人著述中转载】 【散见于他人诗文中的论述】

佛教思想与文学性灵说_普慧

佛教思想与文学性灵说_普慧
我 们 知 道, 南 北 朝 是 一 个 多 元 文 化 的 时 代, 各种思想异彩纷呈。其中,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 宗教思想文化经过数百年的努力,已经成为其时 的主流思想之一,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南北朝文学性灵说从提出到不断演进,留下了佛 教思想的诸多印记。本文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从整 个思想史探讨南北朝文学性灵说的思想渊源及其 演 进 历 程。 此 处 仅 从 佛 教 角 度 切 入, 或 为 一 说, 绝无排斥或否认本土思想之意。
面对自然山水时,就不再把山水看作是一个孤立 的、无生命的物体,而是把自然的生命与人的生 命紧密相连。如:《登池上楼》中的“春草”、“园柳”, 《游南亭》中的“泽兰”、“芙蓉”,《登上戍石鼓山》 中的“白芷”、“绿苹”,《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中 的“荠荷”、“蒲稗”等物色,虽渺小却无不显示 出一股股活生生的气息,荡漾着一缕缕生命的光 彩,充塞着一幅幅动态的“神气”。这些绚丽缤纷 的形象背后,则无不体现着佛性的常在、识神的 永存。所以,自然山水的生命就是人的生命,人 的生命意识则是自然山水性情的精彩反射。宋代 诗论家吴可颇为精到地指出谢灵运的山水诗往往 在看似平淡、凡小的生命中,突见其圆融、崇高、 伟岸 :“学诗浑似学参禅,自古圆成有几联?‘春 草池塘’一句子,惊天动地至今传”。 清代诗评 家朱庭珍评谢诗则将自然山水与文学山水合为一 体,凸显性灵的内在精神 :“夫文贵有内心,诗 家亦然,而山水诗尤要。盖有内心,则不惟写山 水之形胜,并传山水之性情,兼得山水之精神。” 谢灵运与谢惠连及法勖、僧维、慧驎、僧镜、昙 隆、法流等远离尘嚣的“山泽之游” ,即是体 验着自然山水的灵性,感受着超越世俗现实的生 活境界,领悟着宇宙万有的奥秘和真谛。所以, 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僧人皎然(本名谢清 昼)十分深刻地指出 :“康乐公早岁能文,性颖 神澈,及通内典,心地更精。故所作诗,发皆造 极,得非空王之道助邪?” 这一论见,把谢诗 与佛教联系于一起,显然不是无稽之谈。应该说, 谢灵运等的山水文学活动,已经具有了自然山水 独立的审美意识、审美经验以及美感的再创造 。 他的时代,才是中国真正的山水文学开创的时代。 谢灵运等在创作实践中对“性灵”的发挥和贯彻, 不仅丰富和增强了“性灵”原本作为佛教哲学范 畴的审美意蕴和审美概括的特性,即一切生命体 的强大生命力和生生不息的灵气,亦为“性灵说” 进入文学审美领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从此,文 学“性灵说”便开始了它在文学审美领域的不断 演进。

《清诗三百首今注新译》*导言

《清诗三百首今注新译》*导言
王 英 志
( 苏州大学 文学院 , 江苏 苏州 2 5 2 ) 1 13

要 :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 到清代进 入 了总结期。从清诗历 史发展 的角度看 , 可划分 四个 时期, 同时期诗 不
歌具 有不 同的 内容 意 旨与艺术风貌 , 产生不 同的诗歌流派 与各具有特 色 的大家名家。而从逻辑 的角度看 ,清诗 并 与历代诗 歌相 比最重要的特 点是 题材意 旨的丰富与艺术 的多元 生新,皆非唐 宋元 明诗 可比拟,可以说达 到中国古 典诗歌 的极致。清诗确实是 中国古典诗歌 光辉 的结局 。 关键词 :清诗 ;四个时期;题材意 旨;丰富;生新
《 清诗三百首今注新译 》 即将 由台湾三民书局 出版繁体字版。

3 ・ 4
羲、 王夫之 、 杜溶 、 阎尔梅 、 屈大均 、 陈恭尹等 。 由 于明末清初政治形势巨变的需要 , 民诗多崇唐学 遗 杜。 杜诗忧国忧民之怀与沉郁顿挫的风格显然最适 于表现其亡国之痛。 当然 , 也有学习其他人风格的。 顺治诗坛于遗 民诗诗人之外 , 则有 “ 江左三大 家” 钱谦益 、 吴伟业 、 龚鼎孳名重一时。 三人皆为贰 臣, 以明臣而屈节仕清 , 政治上 的失足使其人格价 值无法与遗民诗人相提并论。 但其于清初诗坛的地 位却十分重要 。 三人 皆江南人 , 身份相类 , 但思想 、 阅历与诗歌成就 、 响并不相 同。 影 朱庭珍称 “ 江左 以牧斋( 钱谦益 ) , 为冠 梅村( 吴伟业 ) 次之 , 芝麓( 龚 鼎 孳 E 二家 匹 ” 倦二 大 致不 错 。 , 钱谦 益 醌颜 事清 , 但晚年又悔恨而投入复明大业 。 其于诗倡 “ 诗有本” 说, 主张性情与学问并重 , 为明末清初 主持东南诗 坛的领袖人物 , 有扫除明末拟古余 习, 开创清代新 诗风之功。 吴伟业诗基本学唐代元 、 取其 “ 白, 长庆 体” 而发展变化为 “ 梅村体 ” 赵翼评为 “ 。 以唐人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庭珍诗学思想研究
朱庭珍是晚清云南地域诗人在传统诗歌批评领域的代表性人物。本文围绕朱
庭珍诗学著作《筱园诗话》展开,辅以诗集《穆清堂诗钞》《穆清堂诗钞续钞》,
对朱庭珍诗学思想的形成、诗学体系的构建、诗歌批评旨趣与诗法论方面作深入
论析,以观朱庭珍诗学对清代诗论的重要意义。
论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主要包括朱庭珍诗学的研究现状、
研究方法、创新点等内容。
结语是对朱庭珍诗学体系的整体概括与客观评价。正文部分是论文主体,共
分为四章,分别论述朱庭珍诗学思想渊源、崇正主情的诗学观、诗歌批评论及诗
法技巧等。
第一章是对朱庭珍诗学思想形成背景的探讨。朱庭珍诗学是传统诗学在云南
的地域性呈现,由此,对中原儒家诗学话语的吸收和转化为其思想体系的形成奠
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孟子云知人论世,朱庭珍的一生多半是在滇南度过,深厚的家学渊源、与众多
云南诗友的唱和切磋等因素对其诗学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本章节将拈出
对朱庭珍影响至深的人物进行相关分析。第二章主要探讨朱庭珍崇正与主情的诗
学观。
朱庭珍论诗崇正,他强调“温柔敦厚之性情”对诗歌创作的重要作用,并以“风
雅”“雅音”“庄雅”等语词为载体,宣扬了以“雅正中和”为核心的审美批评观。
另一方面,他论诗主情,将“温柔敦厚”贯之以“性情”“真意”,创造性地提出追
求合乎理性而又自由别铸的“真情真我”。
最后,本文还深入挖掘了朱庭珍所论“正”“情”诗学观的基础:培根坻、炼
识力。第三章论述朱庭珍的诗学批评观。
首先,从朱庭珍对诗人诗作的具体评论条目中,我们可以择析出其仰尊汉唐
的文学发展观。其次,在论诗准则方面,他以尊古宗唐为基本标准,兼收宋诗,在对
各朝诗作的推尊和贬斥中,对清诗创作有着新的审思。
最后,在诗美追求方面,通过对“自然”“气”“厚”“味”等诗歌要素的捕捉,
以求诠释诗人追求自然超妙、沉郁雄浑、意婉味厚的诗歌审美理想。第四章是对
朱庭珍诗法理论的研究。
朱庭珍的诗法理论是对传统诗法的修正与再炼,其诗法思想主要表现于三个
方面:第一,诗歌创作“宗法不可不正”,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进而主张“博观约
取”和“以悟求法”的宗法途径;第二,在创作技巧上,强调相题为先、题与意合,
重视细心用典、灵活用事;第三,从诗歌的辨体和风貌两方面,细致总结了朱庭珍
古诗之“古淡高格”的风貌和律诗起承转合的创作技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