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谦益诗学思想简析
钱谦益诗学思想简析

錢謙益詩學思想簡析摘要: 錢謙益是明末清初的詩文大家,學界歷來研究較多,尤其對其降清後的文學活動、詩學思想及其人格的評價關註較早,本文仍以其詩學思想為探討對象,主要從創作主體及作品本身要求兩個角對其靈心、世運、學問的思想進行簡析,這對於我們更好的了解錢氏詩學思想及其對清代詩歌的影響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錢謙益;詩學思想;主客體關於其詩學思想,錢氏一生寫了不少關於其的意見,主要收錄於《初學集》、《有學集》、《列朝詩集小傳》及部分詩歌的序跋中,主要體現和論述“靈心、學問、世運”的詩學觀念。
靈心是指作者的氣質稟賦,一種自覺的、天才式的文學敏感;學問是一種人力的標誌,通過後天的對經史的學習與反思而獲得的一種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性的認識;世運則是指在客觀現實社會中獲得的人生體驗。
本文主要從作者、作品兩個角度闡述錢氏詩學思想。
一、從創作主體論角度看錢氏詩學觀創作主體針對作者本身而言,是對作者主觀世界的能動反映,而學識修養則是創作主體要求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也是其詩文成敗之關鍵,正如黃宗羲先生在《詩力題詞》中所言:讀經史百家不見詩,而詩在其中。
以下從作家修養的角度進行論述。
(一)具備深厚的學問功底謙益在《華聞修詩草序》中說:蘇子瞻《惠山泉》詩雲:“茲山定空中,乳水滿其腹。
遇隙則發現,臭味實一族。
”余嘗持此以詩論,以謂古人之詩,奇正濃淡,萬有不齊,要其空中、滿腹,遇隙而發見其一也。
不然者如潦之水,不足一灌一畦,求其瓶,走海內,豈可得乎?。
錢氏指出滿腹經綸是其“發見”的基礎,詩好如“空中乳水”,“遇隙”而發,而不是“如潦之水”所能達到的,強調唯有“求其瓶,走海內”,飽學多識,才能言之有物。
錢氏在《馮己蒼詩序》也雲:“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取我由衷,得若神表。
文外之旨,但見情性,不讀文字。
嚴羽卿以禪喻詩,歸之妙悟,此所謂自得者乎?說約者乎?深造也,則登山之蹊,渡水之筏也。
”(《牧齋初學集》卷四十)又說“經之以史,緯之以規矩,文章之能事備矣”。
试论钱谦益的文学史观

试论钱谦益的文学史观
试论钱谦益的文学史观
蔡赞,字钱谦益,一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学家,他的文学史观令人深思。
钱谦益认为,文学的開展受到文化的制約。
文学的完善是以思想與文化融合的形式来进行的,而文化正是一個社會歷史,一種共同的思想和思想表現的結果和勝利的形式。
每一個時代的文化都是其文學的基礎,而文学則是文化熱情的提出者和它的最終形象。
因此,钱谦益提倡文学應該以文化為模板,通過文学创作來傳達思想上的精神,把文化思想體現於藝術創作中。
钱谦益還聲明,文学不僅是文字、韻律和節奏的詩作,而且還包括哲理,社會和政治分析以及抒情等多種形式。
他認為,文学是對人類社會以及人性化歷史的綜合現象的一種理解,與人的精神生活及其生活的一部分有關。
文学的創作應該不僅限於分析現實有其存在的形式,而且還應該對普遍價值進行褒揚和調劑,把文學作為人類文化活動的基本活動之一,藉此加深人們對文學的理解與認知,更有助於推動文學的發展,為人類文化生活帶來更多歡樂。
從钱谦益的文学史觀來看,文學不僅僅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還是一種思想和文化的結晶,文学在發揚正氣,表達出生活的意義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
文學的發展是以文化為框架的,文化的變化對文學的縱深引發了重大的影響,因此如果要發展文學,就必須尊重文化社會傳統,在反映生活和表達情感的同時,通過文學創作來認識文化,以及人性本質。
试析钱谦益“诗史”观念论(一)

试析钱谦益“诗史”观念论(一)试析钱谦益“诗史”观念论(一)论文关键词:钱谦益诗史诗史观论文摘要:针对钱谦益诗歌理论中的“诗史”观念,探讨其内涵及背景,以客观评价了钱谦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身跨明、清两朝,被人称之为“两朝领袖”的钱谦益,无论是在诗文创作还是理论建设上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开清一代诗风和文风。
但学界对其研究却长期处于相对冷淡局面,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他大节有亏,一身仕两朝。
当然对于这些不必讳言,但同时不能因人废言,而否定钱谦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在诗歌领域,钱谦益进一步发挥了前人提出的“诗史”观念,并在创作中实践了这一理论,本文拟探讨钱谦益“诗史”观念的内涵以及提出的背景。
一、何为“诗史”“诗史”最常用的意思是“以诗为史”。
此说首见于唐代孟桨的《本事诗、高逸三》:“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必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宋代以后更多的人把这一称誉送给杜诗,如《新唐书.杜甫传赞》称:“甫又善称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这是对一个诗人诗作的最高称誉。
自宋开始不断有人把“诗史”这一桂冠赠给其他诗人,但得到广泛认同的并不多。
宋元之际的汪元量、金元之际的元好间等人的诗作是得到比较广泛认可的“诗史”。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诗史”观念有一定的一致性。
所谓“诗史”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叙述的须是历史转折时期或民族危亡之际的重大事件,表现忧国忧民之情,以诗传心。
其次要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至明时,复古风气占据文坛,复古派诗学的理论基石之一就是辨体,由此对“诗史”说产生质疑。
到明清易代,许多学者开始反思明亡原因,学风和文风为之一变,“诗史”说再次成为讨论的话题,钱谦益等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人提出的“诗史”理论。
二、钱谦益的“诗史”观钱谦益一生被讽为“两朝领袖”,但无论在明还是在清,他都没有真正成为阁臣领袖,宦海沉浮,理想碰壁,历史总是让他处于尴尬的地位。
这对于他“以诗为史”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任选一首钱谦益的《后秋兴》赏析。

任选一首钱谦益的《后秋兴》赏析。
《后秋兴》是金朝文学家钱谦益创作的一首词曲。
它描绘了秋天将尽之时,作者怀念往事,感慨岁月的流转,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留恋和对生命的思考。
首先,《后秋兴》以独特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描述,以及秋天与人生的关联。
词曲中运用了大量象征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人生的沧桑和变迁。
例如,“秋叶纷纷飘落去,一片寂寞残红”这句词曲中的秋叶象征着人生的凋零和逝去,落叶的寂寞和残红的落寞也暗示了生命的无常和短暂。
其次,词曲中展示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思考。
词曲的开头,“秋天将尽时,思绪如潮水,怅然若失”直接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迷惘。
他在回忆往事的同时,也对生命的脆弱和有限性有所思考。
通过描绘秋天的变迁和人生的转折,作者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和对生命的珍视。
最后,《后秋兴》通过音乐和词曲的结合,将作者的情感传递给读者。
词曲的旋律优美动人,抒发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引发了读者共鸣。
音乐与词曲的融合,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秋天和生命的情感表达,使词曲更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总之,《后秋兴》是钱谦益的一首优秀词曲作品,通过对秋天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示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生命的珍视。
它以其独特的诗意和感人的旋律,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思考和感动。
钱谦益的诗学主张

钱谦益的诗学主张1 钱谦益的诗学主张钱谦益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和文论家,被誉为“百年文坛第一人”。
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爱情、自然、社会、历史等多个方面,风格独具特色。
他的诗学思想也因此备受关注,被称为“钱式诗学”。
2 “诗中义理” :钱谦益强调意象的力量钱谦益的诗学主张有一点与其他诗人不同,这就是他强调意象的力量。
他认为意象是诗歌中最重要的元素,能够表达出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思想和思想方式,甚至是宇宙的本质。
因此,他将“诗中义理”视为诗歌创作的本质,即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意境”与“情感”等。
3 “文人情怀”:钱谦益强调诗歌的人文精神钱谦益的思想中,还强调了“文人情怀”的重要性。
他认为诗歌应该流露出一种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本、讲究情感表达,体现人情世故。
这种人情精神应该是在对现实深层次的理解和反思中形成的。
4 诗歌体裁和形式多样 : 钱谦益开创多元化诗歌钱谦益的作品体裁和形式的多样性也是他的特点之一。
他能够巧妙地运用诗歌的不同体裁和形式,将情感与理念融入其中,丰富了诗歌表现的多元性。
对于钱谦益来说,诗歌可能是由西方现代主义的形式主义影响而来的,体现出他具有开放的思想,同时也是他说服多数人接受他的诗歌的一个因素。
5 对象诗形态: 钱谦益反对“怪诞”钱谦益还反对了“怪诞”形式主义作品,强调诗歌应该有对象意识,即诗人应该关注生活,回归生活,表现人民的生活,反映自己的体验,紧密结合现实社会和历史现象,通过感性的、具体的形象充实抒发情感,从而激发人们自我认识、自我感受,感受本体性。
6 结语钱谦益的诗学主张包罗万象,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强调意象的力量和文人情怀这两个方面。
对于诗歌,他的纯化与提炼运用使得他能够将传统和现代相融合,让诗歌保持着永恒的风格美学地道性。
他不仅影响了当代诗歌,也展示了世代交替的时期文化内涵的特点,他以诗歌推动文化的发展。
钱谦益诗学主张

钱谦益诗学主张
钱谦益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家,其创作和研究颇具影响力。
他开创了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现代主义诗歌风格,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非常精辟的诗学主张。
钱谦益认为,诗歌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其具有价值和意义并非取决于文字本身,而取决于诗歌所呈现的心灵境界和生命情感。
他主张“以人为本”,认为诗歌的价值在于表达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意识,抒发人的情感和精神需求,烘托人的灵魂境界,从而达到启迪人类智慧的目的。
同时,钱谦益提出了“诗境”和“诗兴”等概念,认为诗境是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和精神境界,是诗歌艺术的内在本质;而诗兴则是指诗歌所具有的自由奔放、艺术创造和变化无穷的特质,是诗歌艺术的外在表现。
综上所述,钱谦益的诗学主张强调诗歌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和精神价值,以及诗歌艺术的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
这些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紧密相连,同时具有现代诗歌创作与研究的时代特征,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试论钱谦益的“香观”“望气”说

Vo 1 . 2 6 No . 2
Ap r . 201 3
试 论 钱 谦 益 的“ 香观’ ’ “ 望气 " 说
其 是 其 晚 年 提 出的 “ 香观 ” “ 望 气” 说 不 仅 视 角新 颖 独 特 , 而且 内 涵 十 分丰 富 , 钱 谦 益 以此 作 为 其 鉴 赏 、 评 判 诗 文 的 重要 标 准 , 是 其 诗 学 批 评 理 论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本 文 力 图在 研 究 分析 前 人 论 述 的基 础 上 , 以钱 谦 益 诗 学 核 心 理 论 “ 性情” 为依 据 . 对“ 香观 ” “ 望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诗人古文家同时也是诗文理论家其诗文创作与文学主张对当时文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其晚年提出的香观望气说不仅视角新颖独特而且内涵十分丰富钱谦益以此作为其鉴赏评判诗文的重要标准是其诗学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 2 6卷 第 2期 2 0 1 3年 4月
濮 阳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作者简介 : 杨春旭( 1 9 8 3 一 ) , 男, 河 南省 汝 南县 人 , 华 中师 范 大学 文 学 院 2 0 1 1 级硕士研 究生, 研 究 方 向 为 中 国 文 学批 评 史 。
气” 说 的 内涵 重新 解读 , 并对“ 香观 ” “ 望气” 说 的 批 评 指 向 做 一 番 详 细 梳 理
关键词 : 钱谦益 ; “ 香观 ” 说; “ 望气” 说; “ 性情 ” : 批评指 向
中图分类号 : I 2 0 7 . 2 2
钱谦益“转益多师”诗学思想的实践

钱谦益“转益多师”诗学思想的实践作者:周洁来源:《大观》2020年第07期摘要:钱谦益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文学家、学者,历年来,其诗学思想以及波澜壮阔的个人经历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
文章着重探讨钱谦益“转益多师”诗学思想的实践,分析在明末清初独特的社会背景下钱谦益对“转益多师”诗学思想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钱谦益;诗学;“转益多师”钱谦益,号牧斋,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卒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苏州府常熟县人。
钱谦益是明清之际著名的诗人和学者,无论是他的创作还是批评都对当时的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钱谦益对于明诗的见解主要散见于《初学集》《有学集》《列朝诗集》《列朝诗集小传》等著作中。
《列朝诗集》是一部明人诗集,《列朝诗集小传》是为选入诗集的诗人所作的小传。
在这些诗文集序以及诗集小传中,钱谦益对明代诗坛上几乎所有的重要诗人、诗文流派都进行了认真考察,从诗歌创作到诗歌理论,从诗到文都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诗论,尤其是“转益多师”的诗学思想。
一、“转益多师”诗学思想的提出钱谦益是在程嘉燧启发下,走上了“转益多师”,唐宋兼宗的创作道路。
据《列朝诗集小传》“松圆诗老程嘉燧”条可以得知,程嘉燧前期精熟李白、杜甫诗歌,七言律诗类似于刘长卿,七言古诗取法于苏轼;到了晚年,他把目光转向金元乃至明初各家诗人。
可见程嘉燧眼界宽广,并不局限于六朝及盛唐。
钱谦益受其影响,在创作上也“转益多师”,唐宋兼宗。
在《曾房仲诗序》中,钱谦益说:“杜有所以为杜者矣,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者是也。
学杜有所以学者矣,所谓别裁伪体,转益多师者是也。
”[1]在《冯已苍诗序》中,钱谦益说:“‘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得之者妙无二门,失之者邈若千里。
此下学之径术,妙悟之指归也。
”杜甫《戏为六绝句》“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中的“转益多师”,简而言之就是要能批判地吸收众家之长,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谦益诗学思想简析
摘要: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的诗文大家,学界历来研究较多,尤其对其降清后的文学活动、诗学思想及其人格的评价关注较早,本文仍以其诗学思想为探讨对象,主要从创作主体及作品本身要求两个角对其灵心、世运、学问的思想进行简析,这对于我们更好的了解钱氏诗学思想及其对清代诗歌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钱谦益;诗学思想;主客体
关于其诗学思想,钱氏一生写了不少关于其的意见,主要收录于《初学集》、《有学集》、《列朝诗集小传》及部分诗歌的序跋中,主要体现和论述“灵心、学问、世运”的诗学观念。
灵心是指作者的气质禀赋,一种自觉的、天才式的文学敏感;学问是一种人力的标志,通过后天的对经史的学习与反思而获得的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性的认识;世运则是指在客观现实社会中获得的人生体验。
本文主要从作者、作品两个角度阐述钱氏诗学思想。
一、从创作主体论角度看钱氏诗学观
创作主体针对作者本身而言,是对作者主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而学识修养则是创作主体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其诗文成败之关键,正如黄宗羲先生在《诗力题词》中所言:读经史百家不见诗,而诗在其中。
以下从作家修养的角度进行论述。
(一)具备深厚的学问功底谦益在《华闻修诗草序》中说:苏子瞻《惠山泉》诗云:“兹山定空中,乳水满其腹。
遇隙则发现,臭味实一族。
”余尝持此以诗论,以谓古人之诗,奇正浓淡,万有不齐,要其空中、满腹,遇隙而发见其一也。
不然者如潦之水,不足一灌一畦,求其瓶,走海内,岂可得乎?。
钱氏指出满腹经纶是其“发见”的基础,诗好如“空中乳水”,“遇隙”而发,而不是“如潦之水”所能达到的,强调唯有“求其瓶,走海内”,饱学多识,才能言之有物。
钱氏在《冯己苍诗序》也云:“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取我由衷,得若神表。
文外之旨,但见情性,不读文字。
严羽卿以禅喻诗,归之妙悟,此所谓自得者乎?说约者乎?深造也,则登山之蹊,渡水之筏也。
”(《牧斋初学集》卷四十)又说“经之以史,纬之以规矩,文章之能事备矣”。
(《有学集十九》十九,《周孝逸文稿序》)
于此钱氏论述了博学、深造对诗歌创作的影响,“经之以史,纬之以规矩”,若能饱学“经纬”,作诗就如同之用于“登山”,筏之用于“渡水”。
指出为诗必从重学开始,通经汲古,提高自我修养,方能具备为文之能。
(二)有较高的气质禀赋气质禀赋属于“性灵”的一个重要方面,认为有诗之诗需要一点与生俱来的才气。
其在《题闻照法师所藏画册》中说:“古之善画者,以山河、城郭、宫室、人民为吾画笥,以风云、雪月、晦明为吾粉本,不知此世界中山河大地、水陆空行,一切为唯食中之相分也。
画家之心,玲珑穿漏,布山水于行间,吐云雾于笔底,一切唯食中之见分,从觉海澄圆、妙明明妙中流现侧出者也。
”
于此前世指出“山河大地”、“城郭宫室”源于心灵,画家只不过是依据自己的心灵作画,尽管他否定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性,但这与他《答李叔则书》中所说“天地变化与人心之精华交相击发,而文章之变无穷矣”有相通之处。
“人心精华”包括后天的学问与先天的禀赋,“天地变化之世运”也要归结于“人心之精华”,可见“人心之精华”也乃为文之关键,而绘画源于心灵之看法同样肯定了心灵之于为文的重要影响。
钱氏在《致李君实恬致堂集序》中也说“文章者,天地英淑之气,与人之心灵结
习而成者也”。
(《初学集》三十一)认为文章此乃“天地英淑之气”与“人之心灵”完美结合的结果,突出了心灵情志对于创作之重要。
又言:“古之为诗者,必有深情积蓄于内,奇遇薄射于外,轮囷结蔷,朦胧萌折。
”(《初学集》三十二,《虞山诗约序》)“诗者,志之所之也。
陶冶性灵,流连景物,各言其所欲言者而已。
”《初学集》三十一,《范玺卿诗集序》)其中都肯定主观之情性在诗歌创作中的关键地位,为诗是内心情性外化的结果。
(三)别裁伪体,转益多师“别裁伪体,转益多师”是杜甫著名诗论《戏为六绝句》中所提出的观点。
“别”,指辨别;“裁”,裁而去之;“伪”伪诗、劣诗,即别裁真伪,格量是非之义,“转益多师”即要求广泛的学习、揣摩历代优秀作家作品,并借鉴他们的优秀创作经验。
而钱氏也以杜之诗学为其诗学主张。
谦益在《曾房仲诗序》云:房仲有志于是,余敢以善学之一言进焉。
杜有所以为杜者,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者是也。
学杜有所以学杜者矣,所谓别裁僞体,转益多师是也。
舍近世之学杜者,又舍近世之訾警学杜者,进而求之,无不学无不舍焉,于斯道也,其有不造其极也乎?钱氏指出,“上薄《风》、《雅》下该沈、宋,”是一种“善学”的表现,从而要求诗人做到“转益多师”。
钱氏在《徐元叹诗序》中写到“呜呼,诗难言也,不识古学之从来,不知古人之用心,而矜其所知,此所谓以大海内于牛迹者也,先河后海,穷源溯流,而后为体始穷,别裁之能始毕矣”在此钱氏提出了别裁为体之方法,即“先河后海,穷源溯流”,乃寻求诗之根本。
二、从作品本体论角度看钱氏诗歌标准
作品本体论即作用于作品本身,从作品的内容、思想情感与价值等方面要求来探讨钱氏诗学思想,具体如下:
(一)言之有物,作“有诗之诗”“有诗之诗”,指钱氏所说的“真诗”,在《季沧苇诗序》云:“有真好色有真怨诽,而天下始有真诗。
”《陆敕先诗稿序》中也说:诗者,情之发于声音者也。
(有学集十九)故钱氏之“真诗”是指体现真情、真物之诗。
钱氏曾云:“佛言众生为有情,此世界为情世界。
儒者之所谓五性,亦情也。
性不能不动而为情,情不能不感而缘物。
故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陆敕先诗稿序》)道出了诗的情感性特征,并且强调了情感的现实性与真实性,能“性动而为情,情感而缘物”。
要求诗歌有充沛真实的情感。
同时钱氏在《陈古公诗集序》中也说:今之为诗者,矜声律,较时代,知见封固,学术柴塞,片言只句侧出于元和、永明之间,以为失机落节,引绳而批之,是可与言诗乎?(《有学集》十八)于此反对专从形式格律论诗,要求形式服务于内容。
在《汤义仍先生文集序》中又申其义云:“《易》曰“言有物”,又曰“修辞立其诚”,皆此谓物也。
(《初学集》三十一)从而要求言之有物,以诚警之意言已存之物。
(二)体现世运之本从诗歌功用的角度,钱氏认为诗歌应反映现实,同时也影响现实,诗歌与现实人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强调诗的记事载言功能。
钱氏在《彭达生晦农草》中说:文章之衰,有物使然,虽有才志士不能抗之使高,激使之壮也。
这里所说的“物”是现实社会、时代政治、社会风俗等客观存在的东西。
指出文章之盛衰与时代现实密切相关。
在《胡致果诗序》中说:曹之《赠白马》、阮之《咏怀》、刘之《扶风》、张之《七哀》,千古之兴亡升降,感叹辈愤皆于诗发之。
驯至于少陵,而诗中之史大
备,天下称之曰诗史。
唐之诗入宋而衰,宋之亡也,其诗称盛。
古今之诗莫变于此时,亦莫盛于此时。
《有学集》十八)钱氏阐释了诗与史的关系,时代愈变诗歌愈盛,反映了诗歌体现世运的要求。
尤其在《答李舒则书》中,也极其重视诗歌与世运的关系,他说:“夫文章者,天地变化之所为也,天地变化与人心之精神交相激发,而文章之变,不可胜穷。
”在此钱氏把客观的外在际遇放在为文之首,强调有诗之必反映现实人生的客观际遇。
三、结束语
钱氏对在诗歌创作过程中的创作主体、客体的要求作了升入而全面的阐述,因此其诗学思想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尽管在七子派“格高调古”、性灵派“独抒性灵”的诗学观念影响下,仍能以独特的诗学视野综七子、性灵派之精华,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诗学批评观,从作者、作品两个角度为明末清初文坛为诗提供了理论的指导和借鉴,并对清初诗坛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钱谦益.钱牧斋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杨连民.钱谦益诗学研究[M]. 社会科技文献出版社2007
[3]刘守安.论钱谦益的文学思想[J].北京社会科学学报1993,2
[4]岳永.钱谦益宗唐祢宋的诗学思想[D]新疆师范大学,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