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璠《河岳英灵集》诗学思想述略

合集下载

凡例——唐诗选本评注形态与评注观念的阐释指南

凡例——唐诗选本评注形态与评注观念的阐释指南

凡例——唐诗选本评注形态与评注观念的阐释指南汪雯雯【期刊名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00)006【总页数】8页(P130-137)【关键词】凡例; 唐诗选本; 评注形态; 评注观念【作者】汪雯雯【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唐诗选本除了依靠选择本身来呈现选编者的诗学思想,还往往采用评注的方式直观地展现选编者的诗学主张和审美趣味。

现存的唐诗选本中,殷璠的《河岳英灵集》最早将选诗与评论结合起来,其后《中兴间气集》也在诗人名下(张众甫、章八元、戴叔伦、孟云卿四人除外)附加评语。

宋代,唐诗注释逐渐增多,在唐诗选本方面,出现了评点大家刘辰翁的《王孟诗评》、胡次焱的《赘笺唐诗绝句》、时少章《批唐百家诗选》、谢枋得《注解选唐诗》等批注本。

明清以降,各种唐诗选本层出不穷,其中既有新编选的批注本,也有在前代选本基础上,重新批注而成的新评点本。

选本评注形态可谓展卷了然,但其背后所体现的评注观念却不易被读者体认。

说明评注方式,阐释评注观念是凡例一项重要的文体功能,从中我们可以了解选编者的评注思路,甚至于了解选编者对于诗歌接受的认识。

通过唐诗选本凡例考察古人的唐诗评注观念,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凡例呈现唐诗选本评注方式举隅作为选本重要的副文本之一,凡例中的说明性文字包含了编纂目的、编纂体例介绍等内容。

如凡例所述选本编纂体例,分条缕析、各有侧重,传递出丰富的编辑信息,是选本编纂思想和文学观念呈示的重要途径[1]。

凡例中关于评注方式、评注原则的说明文字则相当于评注本的阅读指南。

凡例此类文字具体展示了选编者的评注观念和评注方法,提高了读者把握选本的效率,同时避免读者的主观想象和不当揣测。

唐诗选本评注的形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综合而言,主要有评论、笺注、注解和圈点等。

值得注意的是,圈点应属于评的范畴,这里单独拎出,是为了说明的需要。

《河岳英灵集》王昌龄评语疏证

《河岳英灵集》王昌龄评语疏证

《河岳英灵集》王昌龄评语疏证刘燕【期刊名称】《《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33)004【总页数】7页(P66-72)【关键词】殷璠; 《河岳英灵集》; 王昌龄; 储光羲; 风骨【作者】刘燕【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文学院南宁 53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河岳英灵集》作为现存最早专收盛唐诗歌、唐代最具鉴识力的诗歌选本,其对王昌龄诗美风格及其诗史地位的品评可谓切中肯綮(以下简称《英灵集》)。

《英灵集》共选录了24位诗人229首诗歌,其中选录王昌龄诗歌16首,荣居全集之冠。

其后王维、常建、李颀各15首,李白、高适各13首、储光羲12首,陶翰、刘眘虚、崔颢、崔国辅各11首。

可见,在殷璠的心中,王昌龄的地位是高于李白、高适等大家的。

其评语曰:元嘉以还,四百年内,曹、刘、陆、谢,风骨顿尽。

顷有太原王昌龄、鲁国储光羲,颇从阙迹。

且两贤气同体别,而王稍声峻[1]225。

这段评语中殷璠将王、储视为继曹、刘、陆、谢四百年后重振风骨的杰出代表,对二人尤其是王昌龄推崇备至。

不过这段评语中亦存在需要探讨的问题:殷璠将曹、刘、陆、谢推为汉魏至元嘉诗坛最具风骨的典型代表,体现了殷璠怎样的文学史观?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人中,殷璠为何最推举王昌龄,并将其视为继曹、刘、陆、谢四人振兴风雅的杰出代表?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储光羲为何也被视为盛唐风骨的代表?王、储并举,其“气同”“体别”分别指的是什么?其“声峻”又体现于何处?本文拟从《英灵集》对王昌龄这段品评所涉及的几个大问题出发,结合其评语中的摘句、所选诗歌和相关史料,并兼顾《英灵集》的诗学理念和品评标准,对其评语所包含的丰富意蕴进行疏证,重点把握其评语中“风骨”这一范畴的深刻内涵,探究王昌龄诗歌的美学风格及其在盛唐乃至整个文学史上的地位,以期能对殷璠的品评作出更为细致、恰当的评价,也能使我们更进一步地理解殷璠所标举的“兴象”和“风骨”兼备的诗美理想在其品评诗人和选录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唐人选唐诗与《唐诗三百首》的编选特色长安诗学

唐人选唐诗与《唐诗三百首》的编选特色长安诗学

属地位。

中兴间⽓集《御览诗》顾名思义,是唐宪宗在元和年间命翰林学⼠令狐楚编录名家作品进呈,以供御览。

其中收录了⼤历⾄元和诗⼈.三⼗家,诗⼆百⼋⼗九⾸。

所选之诗,皆近体五、七⾔诗及歌⾏,没有典型的古体诗,在体裁选择上与前述⼏个选本恰巧相反。

御览诗姚合也是著名诗⼈.,其《极⽞集》收录了中唐以前从王维⾄戴叔伦共⼆⼗⼀⼈,⼀百⾸诗。

极⽞就是极为⾼妙的意思。

所选作品都是五⾔律诗及绝句,没有⼀⾸七⾔诗。

这⼀点和姚合⾃⼰⼯于五律的诗风也有关系。

姚合编《极⽞集》以后七⼗年,韦庄在光化三年续了⼀部《⼜⽞集》,⾃序称选“才⼦⼀百五⼗⼈,名诗三百⾸。

”所选体裁兼收并蓄,五、七⾔古律及歌⾏均有,所选诗⼈也不拘⼀格,在唐⼈选本中是唯⼀收录了僧⼈诗、妇⼥诗以及杜甫诗的,也为后世诗选开了先河。

这本书⾃明清本已亡佚,直到⼀九五七年,⽇本京都⼤学清⽔茂教授赠与夏承焘先⽣⼀份书影照⽚,今天我们才能见到此书全貌。

极⽞集综观以上⼏种选本,可以看出唐⼈选诗在初唐仍承袭齐梁旧体,天宝之后则推崇五七⾔古风,《河岳》、《箧中》、《中兴间⽓》均以古体为尊。

盛唐风范的代表——李⽩也是在此时确⽴的地位。

中唐之后,《御览》、《极⽞》中近体的地位逐步提⾼,晚唐的选诗⾛向多元化,⽇后被尊为诗圣的杜甫正是⾃此开始逐渐为世⼈所重视。

⾄于这些已经残损的选本,虽然不能直接拿来论证时代风格和诗⼈地位,但也有其独特的⽂献价值。

就以《唐写本唐⼈选唐诗》为例,这个选本是近代在敦煌发现的,收录王昌龄、李⽩、⾼适等6⼈诗71⾸,残2⾸。

其中有20多⾸是《全唐诗》未收的,关键是所收作品字句和作者署名与今本也多有不同,在辑补和校刊唐诗的时候有不可替代的作⽤。

所有的选本之中,最能代表唐⼈选诗成就的当属《河岳英灵集》。

⼀是其编选时期恰逢盛唐,更能体现唐诗风⾻;⼆是其编选体例和诗学理念较为完备;三是其流传⽐较⼴,名声⽐较⼤,甚⾄在⾦庸群侠传⾥都客串出场。

下⾯咱们⽤《河岳英灵集》和后世影响最⼤的唐诗选本——《唐诗三百⾸》在编选特⾊上进⾏对⽐,以便从后世的⾓度来看《河岳英灵集》以及唐⼈选唐诗的特点。

从《沧浪诗话·诗评》对李杜的评价探讨严羽的诗学理念

从《沧浪诗话·诗评》对李杜的评价探讨严羽的诗学理念

从《沧浪诗话诗评》对李杜的评价探讨严羽的诗学理念贾瑞芬【摘要】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主张以汉魏盛唐为师,尤其注重以盛唐为法,明确提出论诗以李杜为准,并认为李杜诗歌是盛唐时期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高的境界.其中《诗评》用较大篇幅分论李杜二人迥异风格的方式,对后世李杜并重观念的形成影响深远.【期刊名称】《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2)001【总页数】4页(P46-49)【关键词】《沧浪诗话·诗评》;严羽;盛唐;诗学观念【作者】贾瑞芬【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严羽,字仪卿,号沧浪逋客,邵武人,生活在南宋宁宗朝及理宗朝前期。

严羽的诗论主要有《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和《答出继叔临安吴景迁书》,其中前五篇被后人称为《沧浪诗话》,《答吴景迁书》亦是《沧浪诗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严羽虽为宋人,但他却不满于本朝的诗歌风尚,在他看来,宋代的诗歌主要沿着由初期的继承唐人到苏黄二人的背离,最终在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的努力下回归唐诗的路径向前发展。

严羽认为,回归唐诗传统是正确的,但唐诗又有不同的传统,其价值又有高低之别,永嘉四灵及江湖诗派选择了晚唐诗歌传统,这在严羽看来是不正确的,他一直主张“以盛唐为法”,并奉其为至高准则,他进一步指出“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

同时,严羽认为李杜诗歌是盛唐气象的表现,而且在艺术水平上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境界,由此可见其对李杜二人的推崇。

一、“李杜优劣论”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李白、杜甫二人的名字可谓灿若星斗而与日月同辉,他们是诗歌史上并驾齐驱的明星,也是后辈文人无法企及的高峰。

后人在不断地学习效法中也对二人在文学史上的定位问题争论不休。

随着朝代的不断更迭,文学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更,某种文学思想潮流的盛行势必对文人的文学评价标准产生影响,而不同时期文人对于某一历史问题的评价也会形成一时的文学思想潮流,李、杜二人所受到的褒贬抑扬就随着文学观念的差异而不同,受重视程度亦存在差别,这种差别早在《旧唐书》就已有之,乃至于成为后来“李杜优劣论”的肇始。

从《河岳英灵集》的选录标准看盛唐气象

从《河岳英灵集》的选录标准看盛唐气象

在 《寸 日序》篇中评述建安诗人及其作 品时又云 : “ 观其 时
文 ,雅好慷慨 ,良由世积乱离 ,风 衰俗 怨 ,并志深而笔 长 ,故梗概 而多气也 。 ” 初唐时 ,针对 齐梁 的绮靡文
在 绦 论》 中他又作 了一番具体 的阐述 : 皤今所集 ,颇异诸 家:既 闲新 声 ,复晓古体 ,文质
摘 要 : 《 河岳英灵集》 是盛唐人 选唐 诗的代表 选本 ,其选 录标 准 “ 尚风 骨” “ 、 重声律” ,体现 了盛唐
人 的诗意怀抱和诗 学理想 ,反 映了时人眼 中的盛唐气象 ,对今天 了解和把握盛唐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殷皤 ; 《 河岳英灵集》 ;选录标准 ;盛唐 气象
盛唐人眼中的盛唐气象的基本特征 。 一Leabharlann 、具 “ 骨” 风
笔长” “ 、 梗概多气”的 “ 汉魏风骨”之传统在盛唐特定
社会氛 围下新的发展 ,其内涵可理解为 :
殷 氏于 所 选 诸 家 ,常 以 “ 骨 ” ( “ 骨 ” 风 或 气 、
“ 、 “ 气” 气质” )推崇之 。如评陶翰 “ 既多兴象 ,复备风 骨 ,三百年 以前 ,方可论其体 裁也” ;评 崔颢 “ 颢年少 为
律 风 骨 始备 矣 。
对于 “ 风骨 ” ,南朝刘 勰在 《 文心雕龙 ・ 风 》 中曾 有 阐释 : “ 怊怅 述情 ,必始乎风 ,沈吟铺辞 ,莫先于骨 。
故辞之待 骨 ,如体之树骸 ,情 之含 风 ,犹形之包气 。结 言端直 ,则文骨成焉 ;意气骏爽 ,则文风清焉”1 。他 3- 1 s ,
美 境 界 ,形 成 世 人 倾 倒 的 “ 元 风 骨 ” 。 这 是 “ 深 开 志
风形成 的时间 ,指 出盛 唐诗 歌的艺术 特征及整 体风貌 。 “ 声律风 骨”兼 备 、 “ 既闲新 声 ,复 晓古体 ,文质 半取 , 风骚两挟 ” ,既是 ( 岳英灵集》 的选 录标准 ,又体现 出 ( ? 可

唐代诗论

唐代诗论

初唐: 一、四杰提倡刚健骨气二、陈子昂风骨与兴寄盛唐:一、李白 1、清水出芙蓉——清真自然的提倡2、蓬莱文章建安骨——风骨兴寄的重视二、杜甫 1、杜甫诗论2、集大成说3、沉郁顿挫说三、《河岳英灵集》 1、《河》之品评标准2、盛唐气象3、殷璠“兴象论”中唐:一、白居易 1、讽喻诗论2、闲适感伤杂律诗论二、韩孟诗派三、皎然《诗式》晚唐:司空图《诗品》初唐四杰一、四杰其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二、诗歌理论主张都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三、创作表现:情思浓郁气势壮大1、内容题材上的扩张:“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向江山塞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诗歌体裁上的成就:王、杨长于五律,卢、骆长于歌行律诗绝句方面,王勃杨炯于平仄、对偶、用韵等方面完善了律诗绝句的体式。

七言歌行方面,卢、骆运用“以赋为诗”的手法,使得诗歌气势壮阔以赋为诗即铺张扬厉的描写融合以抒情、议论的手法七言歌行的体式工整而有流荡的气势和力量,读之朗朗上口,一气呵成,以赋为诗手法的运用加强了诗歌纵横开阖、书卷自如之气。

四、评价:杜甫的评价诗歌创作中旧的影响和新的倾向并存,“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四杰诗中还有宫廷诗风的痕迹,遣词造句用典等尚未摆脱六朝绮糜婉转之风。

但四杰诗歌中毕竟融入了浓郁的情思与壮大的气势。

因此这一评论可以反过来说,时带六朝锦色,然调入初唐。

即虽然四杰诗歌中仍沾染着六朝风气,却已开启了唐音之风。

陈子昂风骨与兴寄一、评价: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刘克庄倡高雅清淡之音,扫六代之纤弱戴复古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元好问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李泽厚“开创者的高蹈胸怀,一种积极进取,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风骨和兴寄的实践,六朝绮糜诗风的余韵一扫而光,雄浑苍茫、浓烈昂扬的情感气势开启了盛唐气象的序幕。

唐代文论之一:陈子昂、杜甫、皎然与司空图

唐代文论之一:陈子昂、杜甫、皎然与司空图
成就 二、如何总结与评价盛唐诗歌特点与价值 三、如何总结与评价唐代格律诗的艺术特点 与成就 四、唐代诗歌如何在盛唐之后得到发展 五、如何评价骈文及发展唐代散文
陈子昂与初唐诗论
一、初唐诗论的特点 1、反思齐梁文学 永明体,宫体诗,形式大于内容 2、倡导汉魏风骨 3、提倡南北风格融合 4、思考唐诗风格体貌
按: 李白在诗学思想上继承其诗学复古思想, 而在创作实践中则大力学习南朝诗风。 杜甫则明确主张转益多师,别裁伪体; 殷璠主张唐诗要兴象、声律、风骨兼备等, 则逐步弥补修正了陈子昂诗学理论上的缺憾。 五、陈子昂的地位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其八: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按:兼论其创作与理论。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
又按:杜甫晚年创作了十余首拗体诗,体现 出杜甫律诗一方面严守声律,尊重艺术形 式的规则,但另一方面又不为声律所束缚, 超脱声律的特点。
唐人诗格的代表作:皎然《诗式》
一、皎然与《诗式》 1、皎然 中唐著名诗僧,为谢灵运十世孙,故论诗推崇大 谢。 2、《诗式》,唐代诗格类诗学代表著作,有一卷本与五卷 本。 诗式,即作诗的法则。 《诗式》一书,既有理论,也有具体的作诗格法。精华 在前者。 唐代诗学文献中重艺术的代表作。 3、文献 李壮鹰《诗式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许连军 《 皎然<诗式>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
二、诗歌原则 1、诗歌具有崇高地位 夫诗者,众妙之华实,六经之菁英,虽非 圣功,妙均于圣。 2、诗体论
辨体有一十九字 评曰:……一字之下,风律外彰,体德内 蕴……其一十九字,括文章德体,风味尽 矣。 高 风韵切畅曰高。逸 体格闲放曰逸。贞 放词正 直曰贞。忠 临危不变曰忠。节 持节不改曰节。 志 立志不改曰志。气 风情耿耿曰气。情 缘情不 尽曰情。思 气多含蓄曰思。德 词温而正曰德。 诫 检束防闲曰诫。闲 情性疏野曰闲。达 心迹旷 诞曰达。悲 伤甚曰悲。 怨 词理凄切曰怨。 意 立言曰意。力 体裁劲健曰力。静 非如松风不 动,林狖未鸣,乃谓意中之静。远 非谓淼淼望水,

_次北固山下_的公信度研究

_次北固山下_的公信度研究

王湾,在璀璨的唐代诗星中其名头不能算大,然而,其《次北固山下》一诗则久获盛誉,历代共赏,在浩如烟海的唐诗名作中,还真难能获有这样十足的“公信度”的。

所谓的“公信度”,就是社会公众对某种特定事物或者现象的信任程度。

我们使用“公信度”一词,是取其“普遍性”的认同和盛赞之义,而从审美接受上来考察历朝历代对《次北固山下》诗的权威解读,通过对是诗的经典性评价的罗列和分析,从而认定其文学史的卓绝意义和特殊地位,或者也能够得出一个“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认可。

一、关于《次北固山下》公信度的例举1.盛唐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里记录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张燕公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1]193。

按:殷璠乃王湾的同时代人,也是盛唐诗学观的代表,此记载的可信度应该说是很高的。

殷璠的《河岳英灵集》是唐诗选本,同样称得起是“河岳英灵”之作。

殷璠用风骨与兴象并重的标准评判盛唐诗歌。

殷璠在著名的《河岳英灵集》里选诗24家,以王维、王昌龄为主,何以不将张燕公手题政事堂之诗,说成是王维、王昌龄的诗,或者说成是李白等等的诗,而说是王湾的诗,而且明言所题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呢?《河岳英灵集》最能够代表盛唐趣味,是唐人选唐诗的最权威的版本之一,殷璠借助张说题诗之“力”而确认是诗,可见,是诗在当时影响之大,在殷璠心目中地位之高,具有诗中之诗的经典性,具有极高的公信度,因此,将是诗视为盛唐诗的最合适代表,这是张说的文学观,是选者殷璠的文学观,也是时代接受的大众的文学观。

再按:张说者,何许人也?张说所倡,出于何目的焉?《新唐书·张说传》云:“开元文物彬彬,说力居多。

”张说在武周时期由科策入仕,以太子校书起家,历仕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官政四十余年,三登左右丞相,三作中书令,睿宗时期就已经是政治中枢的主要成员之一。

张说文学修养极高,堪称一代文宗,其为文俊丽,用思精密,乃朝廷大手笔,多特承帝旨撰述,尤长于碑文墓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殷瑶所谓声律、风骨兼备,其实也就是《河岳英灵集》的主要人选标准。《集论》说得非 常清楚:“瑶今所集,颇异诸家: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 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这正可为声律、风骨兼备作一注脚。同时,它很容易令人想到杜 甫“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的主张;而诗“有雅体、野体、鄙体、俗体”云云,也与

杜甫:(戏为六绝句)。
万方数据
42
《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夏之卷
规律有着深人了解的理论家,刘勰并没有像大多数复古主义者那样,将质朴文风与华美文 风截然对立,或用文学的政教功能去否定文学的审美功能,而是尽可能将二者统一起来, 从而既肯定了文采的必要性,同时又避免了为形式而形式的偏颇。刘勰之所以标举风骨, 就是为了从理论上阐明诗文之美不独在声律辞藻,作品所表现所情志以及由此所产生的 感染力才是更为根本的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在《文心雕龙・风骨)中,刘勰并投有明确将风骨与壮美风格联系起来, 尽管他所用的某些比喻不无刚健的意味,但若就刘勰的本意而言,提出风骨绝不是为了倡 导壮美文风。这不难由《风骨)全文的基本思想看出,也可以从他举的两个例子一一司马 相如的<大人赋)和潘勖的《册魏公九锡文)得到证实o。 钟嵘<诗品・序》提到的“风力”,也与刘勰所说风骨相关。<诗品・序》中有这样一段话: “诗有三义焉:一日兴,二日比,三日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 事,寓意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昧之者无极,闻之 者动心,是诗之至也。”钟蝾此论所可注意者有三:一是他以“风力”为诗之主干,以“丹采” 为诗之润饰,这与刘勰说的“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以及取譬鹰隼、雉鸡正相一致;二是 钟蝾认为兼备“风力…‘丹采”的诗作,能够令读诗者砰然心动,回昧无穷,这也与刘勰不谋 而合;三是钟嵘将“兴”与“风力”联系起来,虽然在表述上尚欠明朗,但可以断定是将“兴” 视为诗歌“风力”的重要根源。这一点尤具特殊意义,因为钟蝾与刘勰的一个重要差异,是 他专论五言诗,所以他只讲“风力”而不及“骨力”,应该说,就纯粹的文学作品而论,以兴为 文学审美要索的基本构成,较之刘勰所说情志,无疑更加确切。 回溯刘勰、钟嵘所说风骨及相关概念的意义在于更好地认识唐人对此思想的继承与 发展。显然,当陈子昂感慨“文章道弊五百年”而提出恢复“汉魏风骨”时,他实际上是把风 骨作为矫正绮靡文风的有力武器,希望借此改变“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文学创作现 状;当杨炯批评龙朔文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时,他所不满的也正是上官仪等人的诗作 “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缺乏能够感染人打动人的思想情感。所以,在标举风骨以强调作 品内窖性因素这一点上,初唐诗家与刘勰等人的看法并无不同。 初唐诗家对风骨范畴的发展,主要是使先前潜在的壮美意味明朗化,从而丰富了风骨 的内涵。这或许与初唐诗文创作的实际情况相关:一方面,从初唐四杰开始,边塞诗逐渐 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而边塞诗正以刚健豪迈、雄浑壮阔为基本特色。无论是诗 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还是边塞大漠荒原的自然景物,乃至沙场征战的金戈铁马,都为 壮美风格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也促成了诗人对壮美风格的偏爱。另一方面,既然那种单纯 追求形式技巧的诗作具体表现之一是“骨气都尽,刚健不闻”,那么壮美理所当然地成为救 治文风萎弱的良方,而陈子昂对东方虬(修竹篇)的称誉:“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 有金石声”,也就自然被视为优秀诗作必备的特征。换句话说,从矫正绮靡文风的角度来 看,充实的内容和刚健的风格,与风骨便有了一种天然的联系。 此外,初唐诗家尤其是四杰对于诗歌创作中感兴的重视,似乎也和风骨不无关联。因 为从根本上说,诗歌之壮美风格的形成,首先得力于作者强烈的感受和浓郁的情思,至于 相应的表现形式,那是第二位的。故王勃(山亭思友人序)道:“思飞情逸,风云坐宅于笔
盛唐诗学思想在审美价值取向方面的突出表现之一,是兴象与风骨并重;而从理论上 予以概括的,则是殷瑶(生卒年不详)的(河岳英灵集>。 <河岳英灵集)成书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为盛唐诗歌选本,共收入王维、王昌 龄、储光羲等二十四位盛唐诗人的二百多首作品,时间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到天宝十 二年。此书的特点之一在于选评结合,对每个入选作家均有评语,这就提高了它的理论价 值。更重要的是书前的(序)和<集论>两篇文字,集中反映了编选者的理论眼光和审美旨 趣,从而使之在唐代诗学思想史上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 <河岳英灵集>之‘序)、《集论》所涉及的理论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魏晋以 来诗歌发展状况的评论;二是该书的编选原则和标准。殷瑶在‘序)中写道: 夫文有神来、气来、情来,有雅体、野体、鄙体、俗体。编纪者能审鉴诸体,委详所 来,方可定其优劣,论其取舍。至如曹、刘诗多直致。语少切对,或五宇井侧,或十字俱 平,而选价终存。然挈瓶肤受之流,责古人不辨宫商,词句质素,耻相师范。于是攻夫 异端.妄为穿凿,理则不足,言常有余,都无兴象,但贵轻艳。虽满筐笥,将何用之?自 萧氏以还,尤增矫饰。武德初,微波尚在。贞观末,标格渐高。景云中,颇诵远调。开 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实由主上恶华好朴,去伪从真,使海内词人翕然尊古. 有周风雅。再阐今日。 其(集论)则说: 昔伶伦遣律,盖为文章之本也。是以气因律而生,节假律而明,才得律而清焉。 预于词场,不可不知音律焉。孔圣硼诗,非代议所及。自汉、魏至于晋、宋,高唱者十 有余人,然观其乐府,犹有小失。齐、梁、陈、隋,下品实繁,专事拘忌,弥损厥道。夫能 文者,非谓四声尽要流美,八病成须避之.纵不拈缀,未为深缺。即“罗表何飘飘,长裾 随风还”,雅调仍在,况其他句乎?故词有刚柔,调有高下,但令词与调舍,首末相称, 中间不败,便是知音。而沈生虽怪曾、王曾无先觉,臆侯去之更远。蛋今所集,颇异诸
。魏徽:《隋书・文学传序)。
o令孤德椠:‘周书-王褒庾信传论》。Fra bibliotek万方数据
殷瑶‘河岳英灵集)诗学思想述略
4l
杜甫所说“别裁伪体亲风雅”不无相通o。这种相通相似当然并非偶然,它恰好说明声律 与风骨并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时代共同的审美取向。 不过,声律、风骨兼备尚不能完全概括盛唐诗歌的特色,也不是殷瑶用以选择评判诗 作的所有标准,在殷瑶对具体作家的评论中,与声律、风骨兼备相似的还有另一种表述,那 就是兴象、风骨并重。如评陶翰诗: 既多兴象,复备风骨。 兴象与风骨并举,其重要性不言自明,但兴象具体当作何解,其与风骨、声律又是什么关 系.殷瑶并未加以界说。这就需要我们对之进行分析,探求上述诸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和 各自的理论内涵,并结合唐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解释,以期更好地认识殷瑶 的诗学思想及其在唐代文学思想史上的意义。 先看风骨。 好诗须有风骨,这在初唐诗学思想中已有所强调,如杨炯《王子安集序>称龙朔初载文 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陈子昂《修竹篇序》谓“汉魏风骨,晋宋莫传”,而四杰等人的创作 也如闻一多《唐诗杂论)所说由“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风格趋于开阔壮大。这表明随着 对六朝绮靡文风批判的深化,风骨开始成为初唐人有意追求的诗学理想。 但风骨一词却非唐人的发明,作为一个专门的文论术语,风骨可以追溯到齐、梁时期 的刘勰。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中,“风骨”单列一篇,其重视程度于此可见。事实上也 正是这样,刘勰说得很清楚:“能鉴斯要,可以定文;兹术或违,无务繁采。”风骨是构成优秀 诗文的不可或缺的要素,足以决定文章的高下成败。那么,刘勰为什么将风骨摆到如此重 要的位置呢?从<风骨>篇全文来看,刘勰所说的风骨,大抵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 第一,风骨是作者情志的外在表现,是作品能够对读者产生影响的关键。用刘勰的话 说,风骨是“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这就是说,风骨之 于诗文的作用恰如翅膀之于征鸟,是其得以广为传播并影响后世的根本原因。由于<文心 雕龙)兼论文笔,所以刘勰又将风骨一分为二,风指文学性(抒情性)作品所特有的艺术感 染力,而骨则指实用性(论证性)作品所特有的逻辑说服力。第二,就风骨与作品形式的关 系而言,风骨是作家选择相应形式的出发点,也是文辞章法的内在结构。刘勰说:“怊怅述 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这 表明在刘勰看来,风骨对于作品的形式因素具有决定意义,或者说,形式技巧的运用必须 遵从表现风骨的原则。第三,风骨与文采共同构成作品的审美要素。对此刘勰有一个形 象的比喻:“夫晕翟备色,而期翥百步,肌丰而力沉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 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乏采,则鸷聚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圃。唯藻耀而高 翔,固文笔之鸣凤也。”如果将文采视为诗文外在的美,那么风骨便是诗文内在的美,只有 风骨而无文采或只有文采而无风骨,都不免于缺憾,理想之作应该是风骨与文采兼备。 由此看来,风骨所以在《文心雕龙》中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原因主要在于刘勰对当时 文学现状的态度:一方面,刘勰承认由质朴到华美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视文学的发 展而要求退回到古代,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另一方面,对于当时文坛出现的片面追求声 律辞藻的弊病,刘勰又深感不满,希望能有所矫正。作为一个对文学史和文学创作、鉴赏
殷瑶(河岳英是集)诗学思想述略
殷瑶《河岳英灵集》诗学思想述略
张海明
提要殷皤的<河岳英曼集>是唐诗选奉,同时也是盛唐诗学思想的理论总结。本 文对殷琦《河岳英灵集)的诗学思想作了初步的梳理和阐释,着重分析了殷番用以评判盛 唐诗歌的标准,即风骨与兴象井重,并对殷墙所说风骨、兴象的理论内涵,相互间的关联, 以度在中国古代诗学史上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殷瑶河岳英灵集盛唐诗学风骨兴象
万方数据
《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夏之卷
家:既闪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抉;言气骨则建安为俦,论宫商剥太康不 逮。将来秀士.无致深惑。 不难看出。如何认识和评价齐、梁以来诗歌的格律化倾向,是殷瑶讨论问题的切入点。这 是极其自然的,格律问题所以成为唐代诗家一直关注的对象,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与唐诗的 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格律化是近体诗得以成熟的必由之径,舍此之外别无它途;但另 一方面。过分追求格律化,为形式而牺牲内容,则必然会妨碍诗歌的健康发展。以是之故, 从初唐到盛唐,格律始终是诗家谈论的热门话题,当然也就成为唐代诗学的重要内容。 至于殷瑶所论,如果孤立地看,似乎不过是折衷调和,但实际上更应看作是对先前观 点的一种超越。无论是他对诗歌声律的有限度的肯定,还是他对过分强调声律的批评,都 与初唐人有所不同。具体些说,相对于初唐四杰,殷瑶对诗歌声律的肯定要明确得多,他 公开承认“预于词场,不可不知音律”;而相对于上官仪、元兢等人,殷瑶又不是那么琐碎细 微。“夫能文者,非谓四声尽要流美,八病咸须避之,纵不拈缀,未为深缺”。殷瑶的态度是 颇为通达的。他有一些表述我们似曾相识,如:“故词有刚柔,调有高下,但令词与调合.首 末相称,中间不败,便是知音。”这与钟嵘(诗品序>所说“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 矣”确实如出一辙。然而,从钟蝾到殷瑶,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已经历了一个螺旋式的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