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序》的诗学思想(精)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

《毛诗大序》【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毛诗大序》①《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注解】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
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
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
”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
《毛诗大序》原文以及注解

《毛诗大序》【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讲话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顺,厚人伦,美教化,移民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毛诗大序》①《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村夫焉⑥,用之邦国焉⑦。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讲解】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隆,代替三家而独传于世。
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还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
此处说《关雎》是歌颂后妃美德的。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
”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
毛诗序——精选推荐

⽑诗序1.《⽑诗⼤序》的“讽谏”说《⽑诗⼤序》的主要内容则是宣扬封建教化的观点。
它在阐释“风”的涵义时,似乎能从两⽅⾯考虑问题,实则强调的是⾃上⽽下的说教:“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谲谏,⾔之者⽆罪,闻之者⾜以戒,故⽈风。
”这就是说,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可以利⽤⽂艺影响对⽅,满⾜各⾃的要求。
但它认为“上以风化下”是⽆条件的,这是⽂艺的主要作⽤。
……相反,《⽑诗⼤序》认为“下以风刺上”是有条件的。
⾸先就得注意态度。
所谓谲谏,按照郑⽞的解释,即“咏歌依违不直谏”。
被统治者若要发表某种意见,应该注意⽅式⽅法,必须委婉曲折,不得径直显露。
但它还怕有些横暴⽽短见的统治者连这样的意见也不能听取,⽆从了解下情,故⽽⼜提出了“⾔之者⽆罪”的要求,藉安⾔者之⼼。
这种意见和诗教说的精神是⼀致的。
《礼记·经解》篇⽈:“温柔敦厚,诗教也。
”这些都是“下以风刺上”时必须遵循的准则。
(周勋初《中国⽂学批评⼩史》)什么是“风”?“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现代的语⾔来说,风相当于批评教育的意思。
但这种批评教育不是指责训斥,⽽是要从思想上去感化别⼈。
《⽑诗序》在解释风时还提出所谓“主⽂⽽谲谏”,就是要⽤委婉深切的⽂辞去表⽰⾃⼰的意见、看法,不要直接地加以指责批评。
……在这些说法⾥,毕竟⼜指出了⽂艺对于⼈的作⽤,不是进⾏纯粹理性的、概念的说教,⽽要诉诸于个体的情感。
⽂艺所特有的作⽤,不在说教,⽽在感染陶冶。
所谓“风⽽动之,感⽽化之”的说法,包含了对⽂艺的这种特点的认识,素朴地观察到了在⼈们对⽂艺的接受中,理智的认识是和情感结合交融在⼀起的。
⽽所谓“主⽂⽽谲谏”的说法,虽然活画出⾂民在君主⾯前那种可怜的胆怯⼼理,但它毕竟⼜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即在⽂艺⾥,理智的认识和判断不是直接地说出来的,⽽是隐含在具有感染⼒的⽂辞之中的。
在上述这些⽅⾯,《⽑诗序》对它所⼗分重视的“风”的分析,在中国美学史上促进了⼈们对于艺术和美感的特征的认识,并且对形成中国⽂艺很为重视的含蓄的风格产⽣了主要影响。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

《毛诗大序》【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讲话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顺,厚人伦,美教化,移民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毛诗大序》①《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村夫焉⑥,用之邦国焉⑦。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讲解】①毛诗序:汉代传《诗》 (《诗经》 ) 有鲁、齐、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隆,代替三家而独传于世。
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还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
此处说《关雎》是歌颂后妃美德的。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
”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
解读《毛诗序》

解读《毛诗序》在《毛诗》的研究中,首先遇到的就是《毛诗序》的诸般问题,若不好好把它理解清楚,会直接影响到对下面具体诗歌的解读。
因此笔者不揣冒昧,就《毛诗序》的几个问题发表点粗浅的认识,就正于诸位方家。
一、关于大小序问题的探讨阅读《毛诗序》首先涉及到的是大小序的问题。
文论家谈到《毛诗序》时,一般都认为《毛诗序》应该分为两部分,一为大序,一为小序。
但何者为小,何者为大,所说却有不同,略述如下。
大小之说起于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毛诗序》首句云:“关雎,后妃之德也。
”陆德明注:“旧说云,起此至’用之邦国焉’名《关雎序》,谓之小序。
自’风,风也’讫末名为大序,沈重云。
”此可为第一说。
宋人程大昌则以为:“凡《诗》发序两语,如’关雎,后妃之德也。
’世人之谓小序者,古序也。
两语之外,续而申之,世谓之大序。
”此可为第二说。
宋人朱熹在陆氏的基础上进一步说,从“风,风也”至“是谓四始,诗之至也”是大序。
从“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至末尾,再加上开头的几句,合起来是小序。
此可为第三说。
宋人李樗、黄则说:“先儒以谓关雎为大序,葛覃以下为小序。
”此可为第四说。
元代许谦又别出心裁,他说:愚谓自“后妃”至“用之邦国”,下接“是以关雎乐得淑女”,是《关雎》正序。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至“诗之至也”,是《国风》序。
“关雎麟趾”至“王化之基”是《二南》序。
此说较奇,聊呵为第五说。
以上几家可以算是大小之说的代表,今天的文论家多尊朱说,而且往往拘泥于大小之论,不可开交。
其实我们把整篇《毛诗序》拿过来仔细研读一下,就会发现问题。
这篇文章开头讲的是有关《关雎》的内在含义,即朱子以为的小序,下面似乎又抛开了《关雎》去讲诗的社会功用,即朱子以为的大序,回过头来再次讲到《关雎》,又变成了小序。
按照这种说法,只能造成结构布局混乱,后人也因此而争论不休。
至此我们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古人会这样写文章吗?我们认为,古人不应该也不会写这样的文章。
毛诗序的诗歌有哪些主要理论

毛诗序的诗歌有哪些主要理论《毛诗序》与抒情言志的诗歌理论产生于春秋中期的《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收录的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纯文学作品,因此诗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实际上是文学的代称,关于诗的理论批评也就具有文学批评的普遍指导性。
先秦诗论起于儒家,宗法儒学,从理论上强调言志,很早就提出了诗言志这一开山的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辨》)。
《尚书·虞书·尧典》曾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即便《尧典》绝不是三代之文,可能出于战国,甚至更晚,然而诗言志的观点则肯定由来已久。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即载文子告叔向曰:诗以言志;到战国时,《庄子·天下》与《荀子·儒效》也都分别讲过诗以道志、诗言是其志也的话。
而这里所说的志,是指与修身、治国也就是政治、教化密切相关的志向、怀抱,属于理性的范畴。
由此可见先秦诗论尚未明确涉及诗歌情感性的特质,没有抒发内心情绪的诗缘情的自觉认识,故此是片面而不完整的。
首先接触到诗的情感特征,并将其与言志联系在一起予以较系统地论述的,则是完成于汉代的《毛诗序》。
《毛诗序》有所谓大序、小序之说。
小序是指传自汉初的《毛诗》三百零五篇中每篇的题解,大序则是在首篇周南《关雎》题解之后所作的全部《诗经》的序言。
这里所说的《毛诗序》即指大序。
关于《毛诗序》究竟出于何时、何人之手,这是自汉代以来一直聚讼纷纭的一段公案,至今也未能圆满解决。
据《汉书·艺文志》的著录,当时就有《毛诗》二十九卷与《毛诗故训传》三十卷两种,而班固只说: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
……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 在《儒林传》中还是只说:毛公,赵人也。
治《诗》,为河间献王博士,均未指明毛公的名字。
后来从郑玄到三国时吴人陆机,又相继传出有鲁人毛亨为大毛公,赵人毛苌为小毛公,皆在汉初先后治《诗》。
至于《诗序》,则有孔子弟-子子夏所作的说法。
《毛诗序》的诗学思想

拓展:“六义”与“六艺”的区别
1、六艺:礼、乐、书、射、御、数
2、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毛诗序》的影响
1.【毛诗大序】所提出的的一些根本理论问题,成为两千多 年来封建正统的文学批评纲领,影响极大。 2.肯定了诗歌创作要“发乎情”,这是正确的,但他要求这种 情必须受“礼义”的规范和约束,就是势必要影响诗歌创作的健 康发展,而使之流为经学之附庸,封建说教的工具。 3.【毛诗大序】是更重在志的,而且对志的内涵的理解也与先 秦“诗言志”的志是接近的,但是他正确地阐明了抒情言志的特 点,说明对文学的本质的认识已近一步深化了。 4.过去人们总是把【毛诗大序】看成为中国古代儒家诗论的总 论,这种说法并不很确切,因为它虽然总结了先秦儒家诗论的一 些主要内容,但更主要是按照汉代的需要对他进行了改造,而成 为汉代儒家新文艺观的代表性著作。
《毛诗序》的诗学思想
渊源:
秦火之后,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 毛四家。但是后来齐、鲁、韩三家都失传了,只 有毛诗一直流传至今。《毛诗序》的作者是谁学 界有争议,郑玄《诗谱序》说:“《大序》是子 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范晔的 《后汉书》则认为是东汉时人卫宏所作,等等。 从《毛诗序》的内容来看,恐非成于一人之手, 可能是毛公传诗时已有,后人又作过修订补充。
《毛诗序》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 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国史明乎得失 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 风其上。” 这种思想是对荀子《乐论》的继承和发展,荀 子已说“乐者,乐也,人情之比不能免也” “以道制欲”等。 2,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郑玄《诗谱序》云:“论功颂 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
毛诗序

• “哥唱的不是歌 哥唱的是回忆, 哥练的是肌肉 哥练的是毅力, 我的动力来自 歌迷!”
• 文体流变: 乐 诗 变诗 和 风化 风刺
• • • • • •
• “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 者,禽兽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从庶是 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 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 矣。” ----《乐记》 知声、知音、知乐 禽兽、从庶、君子
•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 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 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 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诗 之德性) •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 教化,移风俗。(诗之大用) • “感天地,动鬼神,莫近於《诗》”。
五、诗之所由变: 变风变雅:“发乎情,止乎礼义”说
1)变,指时世由盛变衰,时变诗亦变。 二者指西周中衰以后的乱世之音、亡国之音。 2)变风,指邶(bè i)风以下十三国风; 3 )变雅,大雅中《民劳》以后的诗,小雅中 《六月》以后的诗。 4)发乎情,民之性也:民性不同,故各言其情。 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俱被先王遗泽。
(此言变诗之作。变风、变雅,必王道衰乃作者,夫天下有 道,则庶人不议;治平累世,则美刺不兴。 )
7)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 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 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 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功成告于神 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3、还指周代诗歌的教学纲领
“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周礼•春官•大司乐》)
(1)第一阶段,唱诵诗:风诗三百、诵诗三百 (2)第二阶段,解诗:比诗三百、兴诗三百 “比”,托事于诗,用诗去喻意,赋诗言志; “兴”,引申诗义、发挥诗义。 (3) 第三阶段,用诗,用之于礼: “雅”,正也。“凡建国, 禁其淫声、过声、凶声、慢声” “雅”, 用于某种礼仪的正声。不同场合演奏不同诗 乐。 “颂”,用之于祈祷天地鬼神,祭祀山川祖先的诗乐。 故六义指诗教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而其教学纲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义说
“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 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 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毛诗序》对前 者有解释,但对后者没有解释。汉儒郑众,郑玄 对后者的解释:”比者,比方于物也” “兴者, 托事于物”; “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 恶。比,见进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一言之。 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4,情,志统一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 诗。”“吟咏情性”。
《毛诗序》的诗学思想
渊源:
秦火之后,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 毛四家。但是后来齐、鲁、韩三家都失传了,只 有毛诗一直流传至今。《毛诗序》的作者是谁学 界有争议,郑玄《诗谱序》说:“《大序》是子 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范晔的 《后汉书》则认为是东汉时人卫宏所作,等等。 从《毛诗序》的内容来看,恐非成于一人之手, 可能是毛公1、“发乎情,止乎礼义”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 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国史明乎得失 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 风其上。” 这种思想是对荀子《乐论》的继承和发展,荀 子已说“乐者,乐也,人情之比不能免也” “以道制欲”等。 2,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郑玄《诗谱序》云:“论功颂 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
拓展:“六义”与“六艺”的区别
1、六艺:礼、乐、书、射、御、数
2、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毛诗序》的影响
1.【毛诗大序】所提出的的一些根本理论问题,成为两千多 年来封建正统的文学批评纲领,影响极大。 2.肯定了诗歌创作要“发乎情”,这是正确的,但他要求这种 情必须受“礼义”的规范和约束,就是势必要影响诗歌创作的健 康发展,而使之流为经学之附庸,封建说教的工具。 3.【毛诗大序】是更重在志的,而且对志的内涵的理解也与先 秦“诗言志”的志是接近的,但是他正确地阐明了抒情言志的特 点,说明对文学的本质的认识已近一步深化了。 4.过去人们总是把【毛诗大序】看成为中国古代儒家诗论的总 论,这种说法并不很确切,因为它虽然总结了先秦儒家诗论的一 些主要内容,但更主要是按照汉代的需要对他进行了改造,而成 为汉代儒家新文艺观的代表性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