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学思想

合集下载

苏轼易学及其诗学思想研究

苏轼易学及其诗学思想研究

苏轼易学及其诗学思想研究
苏轼,是一位流传千古的文学家,不仅号称宋代最后一位“诗圣”,其诗学及其经典《易学》更深深的影响了后人的思考和洞察力。

苏轼的易学思想受到了古典传统文本及宋词思想的影响,他认为,“易学之本源于古,其言道在自然中”。

他力谱易学非新,只设法融入古典文化中并表明自然界的道理。

苏轼将古代书面文字与自然景象作比较,来佐证思想的可行性,从而让这种思想令人深顿。

而诗藻则受到六官之学的影响,更是结合了道家和佛教的宗教理念无不散发着柔美的韵味,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又加入了自己细腻洞察力,令诗藻既古有趣,又恰到好处,令人惊叹不已。

苏轼反复探讨爱情与世俗之间的关系,以藉以表达心灵豁达的态度。

他曾有著这样的诗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把大自然的风景框住了人们彼此的爱情和经历的孤独与柔情,使用婉约的文字,表达出一种深刻的感受。

综上所述,苏轼的易学及诗学思想非常独具魅力,以古典及现代文化作桥梁,将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他用自然语言表达深情,用富有内涵的言词来诠释美好的事物和人们的心灵,令人着迷。

苏轼的易学及诗学思想始终以其绝妙的观点让人们铭记,让传统及新思想相结合,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令时至今日数千年后,他仍然苍老获取人们的尊敬。

北宋文人苏轼的诗词思想

北宋文人苏轼的诗词思想

北宋文人苏轼的诗词思想引言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达的一个重要时期,而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杰出文人,他的诗词在当时就备受推崇。

苏轼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开创了北宋文坛的新篇章。

本文将探讨苏轼在其诗词中所体现出的独特思想。

一、对自然的崇拜与亲近苏轼非常注重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描绘,在他的诗中经常能找到对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元素深入细腻地描写。

他认为自然是上天赐予人类最宝贵的礼物,而通过与自然交融,人们才能感悟生命真谛。

他倡导返璞归真,反对浮华繁琐。

二、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苏轼身世显赫,但他不满于权势富贵,更加关注国家的兴衰和民生之艰辛。

在一些作品中,他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愤懑之情。

他倡导以人民为中心,主张官员要忠于职守,为民众谋福祉。

三、思想观念与人生态度苏轼的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探索和人生智慧。

他把握当下,强调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一切。

他对世间事物持有一种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善于从细微之处领悟人生真谛。

四、个性特点与创作风格苏轼独特的个性和才华使其诗词作品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

他以豪放洒脱、率真直接而闻名,同时也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对音韵把握准确,能够巧妙地运用平仄散仗等技巧,使其诗歌更加有韵味。

结论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人之一。

通过对其诗词思想进行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北宋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苏轼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他对自然、对国家、对人生的深入思考,使其诗词作品具有珍贵的时代意义和艺术价值。

苏轼的文学主张

苏轼的文学主张

•••••••••••••••••苏轼的文学主张苏轼的文学主张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的文学主张,一起来看看吧。

苏轼多才多艺,诗、词、散文都有很高的造诣,是北宋最负盛名的文学家。

又工于绘画,擅长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并称“四大家”。

他的文学主张散见在他的部分诗、文、书、序、札记之中,在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广泛影响。

苏轼强调作者要有深厚积累,文章应有充实的内容。

在《南行前集叙》中说:“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郁勃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他要求文章要“有为而作”,联系现实,“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凫绎先生诗集序》)。

《答俞括书》称赞俞括的文章:“皆酌古以御今,有意乎济世之实用,此正平生所望于朋友与凡学道之君子也。

”他在《答谢民师书》中提出:“(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根据内容的要求,自由表达,摆脱形式限制,使之恰到好处,以取得自然流畅,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

这与他在《文说》中提出的“随物赋形”的观点是一致的,即根据所表现的对象,真实生动地描写外物。

他还发挥“辞达”的见解,认为“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

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苏轼认为“辞达”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要求。

他还强调“神似”,反对“形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即此诗,是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达到传神的艺术效果。

苏轼的风格是“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幻,而适如其意中所欲出。

苏 轼作品中的寄情山水思想有何特点

苏 轼作品中的寄情山水思想有何特点

苏轼作品中的寄情山水思想有何特点苏轼,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大家,其作品不仅展现了卓越的文学才华,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思考和情感寄托。

其中,寄情山水的思想成为他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苏轼寄情山水的思想,首先体现出一种豁达与超脱。

他在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困境时,并非一味地消沉和抱怨,而是走向大自然,在山水之间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宁静。

例如,他在被贬黄州期间,写下了《赤壁赋》。

在这篇作品中,他描绘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他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尽管身处逆境,但他能从山水之中领悟到生命的短暂与永恒,从而以一种豁达的心态看待自己的遭遇,“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种豁达超脱的思想,使他能够超越世俗的纷扰,在山水之中找到内心的平衡和安宁。

苏轼作品中的寄情山水还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他善于捕捉山水的细微之美,用生动的笔触将其展现出来。

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简单的两句诗,就把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美丽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不仅仅是在欣赏自然,更是将自然视为生命的一部分,尊重自然的规律和力量。

这种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生机和灵性。

再者,苏轼的寄情山水思想中蕴含着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山水在他眼中不仅仅是客观的存在,更是引发他对人生哲理思考的媒介。

在《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通过对庐山景色的观察和思考,他得出了看待事物需要从不同角度出发,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事物的道理。

这种借山水以喻人生的手法,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深刻的哲理内涵。

苏轼寄情山水的思想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色彩。

他在欣赏山水美景的同时,也会关注到社会的现实问题。

例如,他在《荔枝叹》中,借对荔枝的描写,批判了当时统治者为了满足一己之私而劳民伤财的行为。

苏轼的诗学思想

苏轼的诗学思想

苏轼的诗学思想苏轼的诗学思想诗人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四川峨眉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

与父苏洵、弟苏辙,世称“三苏”。

他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

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

其写词的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苏轼的诗学思想是一个非常深的一个思想体系。

但大体上也可分为四个方面:有为而作的思想、自然天成的思想和写作笔法、诗画史相结合的诗词思想、以才学为诗的诗词思想。

第一、“有为而作”的思想”:对于苏轼诗歌根本的理解,就是以诗言志,也是既诗于情,其诗词于情感在他的诗词中很难区别,因为他对于此两个方面都有所论述。

一方面他激烈地将诗歌作为“有为而作”,针砭时弊的药方,一方面,他又强调了“文以达吾心”的文学的达心适意的功能。

也就是说,苏轼不仅把诗歌视为是“言志”,也把他看作是审美地方法。

对于这种现象的形成,是由于苏东坡不仅仅是文学家,还是政治家、哲学家,这深深的影响了他的美学思想和诗歌创作方式。

政治家的胸怀、哲学家的目光,使他更多地注目于时代、社会、人生等哲理性的思考,使他有许多的个人思想、观点、理解、道理需要作直接的阐发,从而进一步要求诗歌能够表达反映出更复杂的思想、更深刻的思辨。

苏轼思想的总结

苏轼思想的总结

苏轼思想的总结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中国北宋文人、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思想涉及文学、政治、哲学等领域,深受后世学者的赞赏和研究。

以下是对苏轼思想的总结:首先,苏轼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由。

他主张纵观天地,不为权势、利益所累,注重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主张自由、独立的生活态度。

他认为人生应当追求真理,释放自己的天性,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满足。

他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拘一格,在诗、词、文等各个领域都有创新和突破,展示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的力量。

其次,苏轼重视人文主义和人情味。

他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他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众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通过细腻、感人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类痛苦、喜悦和情感的关怀。

他的作品以质朴、真挚的情感而著称,深受读者的喜爱。

再次,苏轼持乐观主义态度。

他坚信人类的理想社会是可能实现的,相信人类有改变社会的力量。

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抱怨,更多的是对社会的期待和希望。

他提倡人们积极面对困境,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通过文字和行动来改变不公正的现实,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此外,苏轼推崇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

他追求自然的美和自由,崇尚自然的真、善、美。

他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内心情感和思想,诗、词、画作品多有自然的元素和风景。

他的作品注重个体审美享受,并通过审美来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喜悦。

最后,苏轼还关注社会的公正和道义。

他在政治上积极参与改革,主张贤能治国,反对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他在他的政治活动和文学创作中,表达了对民众利益的关心和对社会公正的呼吁。

他主张个体的自由、尊严和天赋平等的观念,对社会的不公正和残酷有强烈的批判。

总之,苏轼思想的核心是追求人的自由和尊严,强调人文关怀和人性的美好,同时还关注社会的公正和道义。

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和政治活动,展示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力量,对社会的不满和抱怨更多的是对理想社会的期待和希望。

从苏轼的诗词总结其思想

从苏轼的诗词总结其思想

从苏轼的诗词总结其思想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

他的诗词作品繁多,几乎涉及了人生的方方面面,从咏史到抒怀,从山水到人情,展现出了他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苏轼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对人生、自然、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上,以下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他的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是对人生的思考。

苏轼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对人生短暂而无常的感慨。

在《赤壁怀古》中,他以东汉末年临江时的景象写出了人生离别和岁月流转的凄凉之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他认为人生如梦幻泡影,宛如白驹过隙,同时也深刻意识到人生充满变化和不可预测性,常常以“何事长向别时圆”来表达此观点。

其次是对自然的热爱和欣赏。

苏轼喜爱登高望远,饱览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并以此激发了他对自然美的深刻思考。

《题临安邸》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他既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又反映了社会现实对美好自然景色的破坏。

在另一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苏轼通过船夫的视角描述了大自然的广阔和强大:“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问青天。

”他对自然的感悟,表现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热爱。

此外,苏轼对社会和人情的观察和思考也是他诗词中的重要主题。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亲身经历了政治斗争和官场苦闷,这使他对社会状况有了尖锐的观察和批评。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揭示了官场的黑暗和丑陋:“寒食东风御柳斜,城南春水日边斜。

少年行处千人散,骑马出郊时百纵。

”他坦然直言,指出了官吏们的腐败和政治上的无能。

苏轼还对贫困和农民生活的艰辛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在《蝶恋花·春景》中,他写道:“百花东向碧云开,东风吹雨透清晖。

君问春意向谁诉,寒梅只待雪中飞。

”他通过诗词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和生活状态。

苏轼的思想既反映了个人的悲观意识和对人生的无奈,也展现了他对自然和人情的热爱和敬畏。

苏轼诗歌的美学思想

苏轼诗歌的美学思想

苏轼诗歌的美学思想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思想渊源。

首先,强调诗须要有为而作。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人世的精神,他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

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

苏轼的意图十分明确,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

他的《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吴中田妇叹》等诗作,正是在这种文学思想指导下创作的现实主义名篇。

其次,主张诗贵传神。

对苏轼诗贵传神的见解。

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一)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

苏轼的诗歌创作,在体物传神方面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如写西湖夏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二)诗要有超以象外的远韵。

远韵是神似的自然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超以象外的无限时空中,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回味的余地,这就是远韵。

(三)诗歌创作要有空静的心态。

苏轼反复强调的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空静心态,来源于他对佛老之学的认识,在佛、道二教中,“空静”、“虚空”的要义都是达到“无我”之境而得万物之本,对艺术家来说,摒除杂念,保持空静的心态,正可以获得最人的思维空间以创造深情远韵的艺术境界。

再次,崇尚天工与清新。

“天工”,意谓出于自然,无须雕琢,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作者的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

苏轼提出的天工清新的审美标准,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感情率真。

苏轼在很多诗文中,都以感情是否真实作为评诗的标准。

如《读孟郊诗二首》中写道:“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苏轼特别推重陶潜,就因为陶诗情真:“有士常痛饮,饥寒见真情。

”其二,意境清新。

苏轼在诗歌创作中,能凭借生花妙笔,描绘出清新脱俗的意境。

如《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诗学思想
诗人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四川峨眉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

与父苏洵、弟苏辙,世称“三苏”。

他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

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

其写词的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苏轼的诗学思想是一个非常深的一个思想体系。

但大体上也可分为四个方面:有为而作的思想、自然天成的思想和写作笔法、诗画史相结合的诗词思想、以才学为诗的诗词思想。

第一、“有为而作”的思想”:对于苏轼诗歌根本的理解,就是以诗言志,也是既诗于情,其诗词于情感在他的诗词中很难区别,因为他对于此两个方面都有所论述。

一方面他激烈地将诗歌作为“有为而作”,针砭时弊的药方,一方面,他又强调了“文以达吾心”的文学的达心适意的功能。

也就是说,苏轼不仅把诗歌视为是“言志”,也把他看作是审美地方法。

对于这种现象的形成,是由于苏东坡不仅仅是文学家,还是政治家、哲学家,这深深的影响了他的美学思想和诗歌创作方式。

政治家的胸怀、哲学家的目光,使他更多地注目于时代、社会、人生等哲理性的思考,使他有许多的个人思想、观点、理解、道理需要作直接的阐发,从而进一步要求诗歌能够表达反映出更复杂的思想、更深刻的思辨。

因此,以文学干预政治、反映时代,可说是苏轼鲜明的文学主张。

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出,苏轼的这种强劲的思想是有着很大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在乌台诗案和黄州贬谪的两个时期,虽着他对于现实社会的黑暗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和对于诗歌及文学
的本质理解越来越深刻,他也确实存在着由“言志”到“适意”的变化。

他的关于“有为而作”的论述,主要是在乌台诗案之前,譬如在青年时期,他就曾经提出了“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这样有豪放之意的观点。

第二、“自然天成的思想和写作笔法”:苏轼的文学笔法自然流畅,浑然天成,文词秀美。

他的“自然艺术”观,强调了在生活中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位置,这与“有为而作”的思想沟通了起来。

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他诗词的“从容、豪放、创新、丰富多彩”。

其笔锋文词,就如是天工之无迹,似化工之无痕。

而生活和大自然在苏轼心中“充满勃郁”充分体现了苏轼的文学笔法自然生成和行云流水。

第三、“诗画史相结合的诗词思想”:例如作者将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实际的景色与历史相结合,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数说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

使得“词中有史,史中有景,景在心中,心中生词”。

从而让读者即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读者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如同读者身临其境,又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

诗词从不同角度而又表述了不同的感觉。

不仅文景相结合,而且彰显诗词的华美,突出了诗词的文风,表现了诗词的性格,突出表现了作者内心活动。

处处彰显了其诗词的豪放之气。

第四、“以才学为诗的诗词思想”:六朝至唐代以后,大多数借助山水物象的方式又盛而衰。

诗人们与其“搜抉肝贤”、“雕钻草木”、苦吟寒唱,“不如默诵诗千首”以“才学”作为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左抽右取”,表情达意。

苏轼指出了如何使用才学的问题:一是要用得巧、用得活,不伤天全,用典使事如从己出,要“信手拈得俱天成”;二是要抓灵感。

在创作过程上,就是要熔铸才学于胸中,一旦诗情迸发,需火急捕捉,“急走捉君应已迟”。

苏轼诗词豪放风格的原因:苏轼青少年时期所形成的放浪不羁的性格成为其诗词豪放特点的根本原因。

因为苏轼少年时期,就有坚定的思想志向,即“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其在朝廷为官时期,是党争时受迫害者之一。

后来不断的经历磨难,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也不愿随波逐流。

其志愿、理想、操行始终一致。

关键时候,总是忍不住要说真话,用他的话说就是“如蝇在口,不吐不快”。

他的这种狂放性格,势必与“摇手举足,辄有法制”的专制社会发生尖锐矛盾。


其并不在意,仍然保持自我。

久而久之,苏轼就完全形成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了谅解,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人生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