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愤著书”说的再认识

合集下载

浅析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与曹丕的发奋著书观

浅析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与曹丕的发奋著书观

马迁、 曹丕亦 非 神人 , 故其 著 书及提 倡著 书 的观 点亦
难超 越 。
失落 的逸 闻逸 事 , 略考 其 言行 事迹 , 稽查 和考 察 其兴 衰成 败 的过程 和 原 因 , 综合其始终 , 已写 成 十 表 、 八 书、 十二 本 纪 、 三十世家、 七 十列 传 , 凡一 百 三 十 篇 。
态度 , 极具“ 发奋 著书” 之特点 , 亦 即不朽之论。两者相较 , 值得探 析。二人著 书 的原因 、 目 的及 其 对 著 书 观 的 提 倡 是 各有千秋的。总体来看 , 司马迁之著书更偏重于抒“ 愤” 及批判现实 , 而 曹 丕 则 更 提 倡 发 奋 和 强 调 自我 之 情 。 关键词 : 发愤 ; 发奋 ; 著 书; 批判现实 ; 强调 自我
夕, 才 写 了篇 《 报任安书》 , 叙 述 了 自己多 年 来 在 心
灵 上所 遭受 的奇耻 大 辱 和 严 酷 摧 残 , 喷 发 了长 期 郁 积 在胸 中的怒火 和 愤 懑 , 深 刻 批 判 了汉 武 帝 的 暴 虐 专制、 横 行 霸道 , 揭示 了他 的封建 暴君 实质 。说 自己 之所 以隐忍 苟活 , 幽 于粪 土 之 中而 不 挣 脱 这 恶 劣 的
环境 , 那 要怪 恨 自己 的私 心 不 尽 , 唯恐 没 于 世 , 而 文
的著 书 观 , 主要 体 现 在 他 的理 论 著 作 《 典 论 》中 , 其
所 主张 的“ 寄之于翰墨 , 见意于篇籍” , 无所谓 “ 愤” 与“ 不愤” , 所 重 乃 为 强 化 自我 、 娱 乐 性 情 。故 曹丕 的言论 淡 化 了批 判 现 实 的精 神 , 而 转 为 提 倡 文人 自 我 生命 之 发 奋 及 自娱 之 追 求 , 开始具有 审美价值。

明清时期文人小说家“发愤著书”纵观

明清时期文人小说家“发愤著书”纵观
S p.201 e 1
明清时期文人小说家 “ 发愤著书 ” 纵观
纪 德 君
( 广州 大学 俗 文化研 究 中心 ,广 东 广 州 500 ) 10 6
摘 要 : 愤著 书 , 明清 时期 文人 创 作 小说 的主 要 动 因之 一 。文人 发 愤 著 书 , 致 经历 了一 发 是 大
作者简介 : 纪德君 , 广州大学教授 , 文学博士 , 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 ① ② 本文征引的序跋 , 注明出处者 , 未 均见 于《 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 。 冯 氏本指金圣叹对《 水浒》 《 、 西厢》 的评论 , 此处借之评李贽之论亦甚妥 当。
第 9期
纪德君 : 明清时期文人小说家 “ 发愤著 书” 纵观
李贽《 忠义水浒传 叙》 即说: 太史公 日:《 “ ‘ 说难》 《 、 孤
不过 , 同样是 发愤 著小说 , 作者 发愤 的内涵 与著 述 的方式还 是有 所不 同的 。纵 观 明清文人 发愤 著书
的历 程 , 约呈现 出下述 阶段 性 的特 征 。 大
一Leabharlann 愤》 贤圣发愤之所作也。由此观之, , ’ 古之圣贤, 不愤则不 作矣。不愤而作, 譬如不寒而颤 , 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 观乎?《 水浒传》 发愤之所作也。 者, ” ¨ 李 氏将 “ 的 发愤 著书” 书” 之“ 由诗文推及小说, 不仅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地
位, 而且“ 开后人无限眼界 、 无限文心” , 对通俗小说的

“ 他人 之 酒杯 , 自己之 块 垒 ” 夺 浇
编创与评点影响甚巨。清吴瞎《 飞龙全传序》 即说 :稗官 “ 野史 , 亦可以寄郁结之思。所谓发愤之所作 , 余亦窃取其
“ 发愤著书” 固然强调作者抒愤寄志的创作动因, 但 抒愤寄志也并不一定要独出心裁 , 也可以“ 夺他人之酒杯 ,

关于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几小点看法

关于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几小点看法

绝对原创,上传者者就是作者!!!支持原创。

关于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几小点看法中国古代有许多文人对文学创作动机和目的进行过描述。

动机,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阐释就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动力”。

当然作家创作的动机有很多。

下面我们简单来看一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

“诗言志”思想。

《左传》里有“赋诗言志”、“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不言,谁知其志?言之物文,行而不远。

”《乐记》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

《荀子》说道:“圣人也者,道之管也。

天下之道管是也,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易》《乐》之归于是矣。

《诗》言是,其志也……”《毛诗大序》也认为创作是“发乎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情发乎声”、“吟咏性情”。

上述各种说法,都是说诗文是“言志”、“道志”的,即文学作品要表达抒发作者由客观现实所激发的志向、理想、愿望、情绪。

强调情感在内心萌动而进行文艺创作。

“文以载道”思想。

“文以载道”的思想,在战国时《荀子》中己露端倪,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提出要求“文以明道”,是后世:“文以载道”源头。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载道”。

唐代韩愈又提出的“文以贯道”之说。

李汉在《昌黎先生序》中说:“文者,贯道之器也。

”“文以载道”虽然不是明确的告诉人们古代文人的创作动机,但是不可否认它对古代文人创作动机的影响,且这个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原道”思想。

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说“日月云霞,山川草木,虎豹龙凤,均有焕丽炳蔚之色,林籁泉石,又有竽瑟球锽之声,但这都自然而然,乃属无心之美,惟人类秉五行之秀,参天地而为三才,结撰文章,则为有心之美。

”他认为文艺的创造是人类特权,人类的文艺创作是天然而为的,即是刘勰所说的原道思想。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思想。

司马迁认为创作动机来自不得酬的人生悲剧的怨愤,由于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便愤而著书,用作品来“抒其愤”。

“发愤著书”之说小论

“发愤著书”之说小论

“ 发愤著书” 说是阶级社会 中某些进步作家 的一种进 步
思想, 是进步作家在封建社会制度里的黑暗和统治阶级草 菅
人命的 “ 怨”上建立的 在阶级社会里 ,进步作家、进 步思
括了他自己发愤著书的过程, 也是封建社会进步作家从事创
作 的共 同特点。 他强调作家在逆境 中应 当奋起而不应消沉的 思想 ,既是对孔子诗 “ 以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也符合 可
37
提到了这一点, 他说:“ 韩愈的 ‘ 不平’和 ‘ 牢骚不平’并
不相等 ,它不但指愤 郁 ,也包括欢乐在内。 ”也就是说 ,“ 不 平”是指作家 “ 鸣”之前 心境上的不平静,即得志而 “ 鸣国 家之盛”,失意而 “ 自鸣其不幸”。钱 先生的这个解释是很
维普资讯
… …
( ( 三百篇 ,大抵圣 贤发愤之所作 为也。此人 诗
收稿 日期 :2 o 一O —2 o6 7 O
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
要说明的是,在这里。韩愈所谓 的 “ 不平”,是一个内涵较 为宽广的概念 。 钱钟书先 生在他的 诗可以怨 一文中也曾 作者简介:刘建琼 ,男,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特 级教师 ,硕士 生导师 ,湖南省首届 “ 新世纪 1 1 2 人才工程” 专家人选 ,长沙市委、市政府认定表 彰的 “ 有显著贡献”的 优秀教育专家, 当代教育论坛 杂志社 ( < 教育研究 校 主编 , 中学生百科 ( 语文科) 主编 。
有见地的 , 否则, 韩愈文中所提 到的唐虞时代的皋陶、 大禹 ,
闷、压抑、感 1 。他 们写 自然之奇妙 .寄人情之难言 ,往往 l } 【 都是有所寓意 ,怨刺兴讽有所为而发的。并非诗能穷人 ,实 是穷者而后工。愈穷而愈 工。这说 明文学虽是作家心灵的流 露 ,但都有其深刻的现 实根 源。在政治上处于 逆境 的文人 ,

“发愤著书”说及其影响

“发愤著书”说及其影响

“发愤著书”说及其影响作者:敬莉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2期摘要:先秦两汉文论内容丰富,但是还未完全成熟和独立。

两汉文论成就突出,很值得关注与研究,这对于后世文论的研究也有帮助。

这一时期,文论也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司马迁因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文学修养,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后世文人们的创作。

本文主要讨论“发愤著书”说及其影响,研究的材料是《史记·太史公自序》。

由此,可以看出文学创作的一些规律和两汉文论的概况。

关键词:两汉文论;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影响一、两汉文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及概况先秦、两汉文论尚未从意识形态中独立出来,但是汉儒已经开始逐步将文学与学术区分开来,文学和文论趋向于独立。

秦汉大统一帝国建立,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都是想统治人们的思想。

汉武帝于太学中设五经博士,儒学成为钦定的官学。

另外,儒学内部有了论争,今文经与古文经的论争中,今文经取得了胜利。

东汉后,古文经渐盛,郑玄集古、今文经的大成,结束了古、今文经学之争。

因此,两汉文论以儒学为宗是其大的背景。

但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特点。

汉代文论不断深化。

出现了《毛诗序》这样一批理论l生很强,观点鲜明的论文。

论述的范围也更广。

汉人的文学观念较先秦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区分文学之士与文章之士。

二、司马迁的文论思想西汉初期,统治者崇尚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

文化学术氛围较自由,战国诸子仍有影响,当时的文论较为丰富多彩。

司马迁在这一时期对文论有所贡献,《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包含着他的文论思想。

包括实录精神以及春秋义法,说明作家的创作要如实的反映社会现实,要有“不虚美、不隐恶”的严肃写作态度;文章写作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当然,最为人欣赏的以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发愤著书”说。

三、“发愤著书”说及其影响《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两汉文学观对后代文学的启发

两汉文学观对后代文学的启发

两汉文学观对后代文学的启发摘要:两汉时期形成了两种重要的文学观,“发愤著书说”和“诗教说”。

这两种文学观启发了曹丕、韩愈、欧阳修等人的文学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发愤著书”说对后代文学观的启发: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这里的“怨”指诗歌具有反映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到了司马迁这里得到了发展,形成了“发愤著书”说。

“怨”的内涵加深了,不仅可以通过文学作品“著书泄愤”,而且还能“著书言道”。

同时,不再像先秦时期表达情感要“止乎礼义”,而是大胆的抒发自己的真性情。

这一文学观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指导了历代进步文人积极运用文学创作与现实作斗争。

到了韩愈,在此观点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平则鸣说”。

“不平”是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在《送孟东野序》中韩愈提到:“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①。

这里所说的虽然是自然事物,用到人身上,就是引发创作主体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原因。

韩愈一方面主张“著书言道”, “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

”学习和写作都是为了明白道理。

一方面又提倡“著书泄愤”,他认为“穷苦之言易好”。

为什么写穷苦困顿的作品容易写好呢?韩愈这是针对当时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文学风气而言的,真正的好作品还是那些感时伤世、抒发忧国忧民愁思的作品。

继韩愈之后,欧阳修提出“穷而后工说”。

他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②梅与欧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宋初西昆体诗歌思想内容空洞,脱离社会现实,缺乏真情实感,诗文革新运动旨在去除西昆体的弊端。

欧阳修十分推崇梅尧臣的诗,欧阳修通过写梅尧臣的仕途坎坷,提出诗歌要“殆穷者而后工”。

诗人想要写出好的诗,首先内心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把难以描摹的感情形之于诗篇。

“穷而后工说”是“发愤著书说”的延续,只有通过个人历练抒发真情才能“著书泄愤”。

同时还要立足现实,发挥文学的现实功用,“著书言道”。

元代,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朝代。

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论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论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论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一、本文概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重要命题,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理论价值。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一理论命题的内涵、来源及其在司马迁创作实践中的体现,并进而分析其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启示和影响。

文章首先将对“发愤著书”说的基本内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独特地位。

接着,通过对司马迁生平及其著作《史记》的深入分析,揭示“发愤著书”说在司马迁创作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发愤著书”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影响,分析其在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价值。

文章将对“发愤著书”说的现代意义进行阐发,以期为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司马迁的生平与著作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前90年),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他的一生历经了从盛到衰的巨大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个人命运,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创作。

司马迁的生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少年时期、仕宦时期和受刑著书时期。

在少年时期,司马迁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博览群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他的学识不仅限于文学和历史,还涉及天文、历法、数学等多个领域。

这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仕宦时期是司马迁人生的重要阶段。

他曾任郎中、太史令等职,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宫廷秘闻。

这些经历为他编写《史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然而,司马迁的仕宦生涯并非一帆风顺。

他因替李陵辩护而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宫刑。

这一事件对司马迁的精神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但也使他有了更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感悟。

受刑著书时期是司马迁人生的最后阶段。

在遭受宫刑后,司马迁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

他忍辱负重,坚持创作,最终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巨著。

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记录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四年的历史,还融入了自己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浅谈司马迁“发愤著书”说摘要: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继承《论语》“诗可以怨”的传统,他对前人改进创新,对后人也有很大的影响,意义深远。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陈师道的“其穷愈甚,故其诗愈多”等都深受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影响。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中,已经意识到“泄愤”和“言道”的统一性,这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一个很好的发展。

关键词:发愤著书;愤懑;逆境司马迁,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创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巨著——《史记》。

对《史记》的研究,很多学者都是持“发愤著书”的观点。

“发愤著书”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命题。

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曾这样写道: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在《报任安书》中也出现类似的言论。

这些文字讲述了一代代伟人在逆境中化悲愤为力量,最终创作出流传千古的巨著。

司马迁将此类伟人的事迹与自身的事迹相结合,得出“发愤著书”一说。

这一文学批评命题,贯穿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始终,具有丰富深刻的理论内涵和重要深远的理论意义。

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著书”说并不是他一个人的理论成果,而是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一步步总结创新得出的。

早在《诗经·园有桃》中,就有诗句: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因为心中忧伤,所以化忧伤为力量,用来吟诵诗谣。

这应该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含有“发愤著书”这一思想的文字记载。

将这一思想进一步深入的是《论语·阳货》中得一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观、可以怨。

”“诗可以怨”是诗可以用来抒发心中的愤怨。

反过来理解:如果心中有愤怨,可以借愤怨之情写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发愤著书”说的再认识
作者:杨婉玲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3年第04期
关于文学创作的动力,我国古代的文论家有很多说法,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其中的代表学说之一,除此之外,还有“自娱”说、“娱己”说、“遣兴”说、“畅神”说等,后面的这些说法可以概括为“著文自娱”说,“著文自娱”说可以说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很好的补充。

这两种学说在中国古代文论史和文学史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在他的文艺思想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发愤著书”。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这段话说:一切伟大的作品,都是作家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种种困窘之后的愤然之作,“愤”是作家创作的直接动力,作家遭遇不幸而“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通过“著书”而使内心“郁结”的“愤”宣泄出来,从而恢复心理平衡。

这就是“发愤著书”说的一般原理。

那么,司马迁所说的“愤”到底是什么含义呢?“愤”即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内心郁结而不得不抒发的心绪。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真情实感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前提。

(一)“发愤著书”说的影响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文学艺术创造的普遍规律之一,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后来,人们沿着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方向,对文学创作的发生又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创见,诸如“不平则鸣”说、“穷愁著书”说、“穷而后工”说等,其中,尤以韩愈和欧阳修二人最为有名。

韩愈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不平则鸣”说。

韩愈“不平则鸣”的理论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理论的扩展,它强调了作家的时代环境和时代沉浮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揭示出文学创作的内动力。

继韩愈之后,欧阳修又进一步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他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理论。

总结了历代文人由“穷”而“工”的普遍规律,揭示了“穷”与“文”之间的关系。

(二)“发愤著书”说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
综观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我们可以发现司马迁这一理论的合理性。

杜甫,这位被称为“诗圣”的伟大现实主义作家,一生颠沛流离,写出了大量感人肺腑,流传千古的诗歌。

杜甫能取得这么高的创作成就不是没有原因的,除了自身的天赋和勤奋努力外,更主要的原因是他自己经历过战争,体验过衣食的艰难,他懂得人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以此我们可以看出,因愤怨而倾诉,由真情而吟唱,是杜甫诗作达到现实主义高峰的主要原因。

从文学的理论到实践,都说明了文学创作的实质是要有真情实感的,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因情而作,“发愤著书”是优秀作品问世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著文自娱”说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并没有经历过多大的磨难和不幸,但是,他们同样创作出了不朽的文学作品,给了后人无限的启示。

这就涉及古代文论中关于创作动力的另一重要学说“著文自娱”说。

“著文自娱”说萌芽于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序》云:屈原“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

“自慰”已经蕴含了创作使作者自快自娱之意。

进入魏晋南北朝,论者渐多。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云:“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酬觞赋诗,以乐其志。

”陶渊明弃官归田,“著文”“赋诗,以乐其志”,“忘怀得失”,“自娱”是创作的目的,也是创作的动力。

此论标志着“著文自娱”说的正式产生。

“著文自娱”说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
人不可能永远处于高度紧张的生命状态之中,人需要适时的放松,而文学创作是人类用来娱乐精神、陶冶性灵的最好方式之一,所以有很多人借文以“自娱”,曹丕和晏殊就是这样的人。

曹丕虽有帝王之尊,但也能在文学史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写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学术论文《典论·论文》,在文中曹丕曾对此文章的质量作出很高的评价,一度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正是这种文学的自觉,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学的重要性,并使它不断地完善。

所以诗人的“穷”与“达”,原本并没有什么“文章憎命达”﹑“才命两相妨”的必然性。

关于文学创作的发生,据国内文学历史调查研究发现,随着文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人们在总结文学创作经验和探讨完相关问题后,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在所有关于创作动力的学说中,“发愤著书”说与“著文自娱”说最具代表性,影响也最大,这两种学说为后人研究文学创作的动力给予了无限的启示。

(责任编辑韦淑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