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与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与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一、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以意逆志2、发愤著书说3、妙悟说4、六义说5、无我之境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3、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

后世还有哪些文论家提出过类似观点?试述之。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答题要点答案要点: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

“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

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

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

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4、六义说:《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

名词解释发愤著书

名词解释发愤著书

名词解释发愤著书
【题目】
名词解释:发愤著书
【参考答案】
(1)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2)发愤著书的意思是说: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

(3)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

体现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4)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

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关于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几小点看法

关于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几小点看法

绝对原创,上传者者就是作者!!!支持原创。

关于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几小点看法中国古代有许多文人对文学创作动机和目的进行过描述。

动机,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阐释就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动力”。

当然作家创作的动机有很多。

下面我们简单来看一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

“诗言志”思想。

《左传》里有“赋诗言志”、“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不言,谁知其志?言之物文,行而不远。

”《乐记》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

《荀子》说道:“圣人也者,道之管也。

天下之道管是也,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易》《乐》之归于是矣。

《诗》言是,其志也……”《毛诗大序》也认为创作是“发乎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情发乎声”、“吟咏性情”。

上述各种说法,都是说诗文是“言志”、“道志”的,即文学作品要表达抒发作者由客观现实所激发的志向、理想、愿望、情绪。

强调情感在内心萌动而进行文艺创作。

“文以载道”思想。

“文以载道”的思想,在战国时《荀子》中己露端倪,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提出要求“文以明道”,是后世:“文以载道”源头。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载道”。

唐代韩愈又提出的“文以贯道”之说。

李汉在《昌黎先生序》中说:“文者,贯道之器也。

”“文以载道”虽然不是明确的告诉人们古代文人的创作动机,但是不可否认它对古代文人创作动机的影响,且这个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原道”思想。

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说“日月云霞,山川草木,虎豹龙凤,均有焕丽炳蔚之色,林籁泉石,又有竽瑟球锽之声,但这都自然而然,乃属无心之美,惟人类秉五行之秀,参天地而为三才,结撰文章,则为有心之美。

”他认为文艺的创造是人类特权,人类的文艺创作是天然而为的,即是刘勰所说的原道思想。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思想。

司马迁认为创作动机来自不得酬的人生悲剧的怨愤,由于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便愤而著书,用作品来“抒其愤”。

论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论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论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一、本文概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重要命题,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理论价值。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一理论命题的内涵、来源及其在司马迁创作实践中的体现,并进而分析其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启示和影响。

文章首先将对“发愤著书”说的基本内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独特地位。

接着,通过对司马迁生平及其著作《史记》的深入分析,揭示“发愤著书”说在司马迁创作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发愤著书”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影响,分析其在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价值。

文章将对“发愤著书”说的现代意义进行阐发,以期为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司马迁的生平与著作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前90年),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他的一生历经了从盛到衰的巨大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个人命运,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创作。

司马迁的生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少年时期、仕宦时期和受刑著书时期。

在少年时期,司马迁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博览群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他的学识不仅限于文学和历史,还涉及天文、历法、数学等多个领域。

这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仕宦时期是司马迁人生的重要阶段。

他曾任郎中、太史令等职,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宫廷秘闻。

这些经历为他编写《史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然而,司马迁的仕宦生涯并非一帆风顺。

他因替李陵辩护而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宫刑。

这一事件对司马迁的精神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但也使他有了更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感悟。

受刑著书时期是司马迁人生的最后阶段。

在遭受宫刑后,司马迁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

他忍辱负重,坚持创作,最终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巨著。

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记录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四年的历史,还融入了自己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浅谈司马迁“发愤著书”说摘要: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继承《论语》“诗可以怨”的传统,他对前人改进创新,对后人也有很大的影响,意义深远。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陈师道的“其穷愈甚,故其诗愈多”等都深受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影响。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中,已经意识到“泄愤”和“言道”的统一性,这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一个很好的发展。

关键词:发愤著书;愤懑;逆境司马迁,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创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巨著——《史记》。

对《史记》的研究,很多学者都是持“发愤著书”的观点。

“发愤著书”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命题。

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曾这样写道: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在《报任安书》中也出现类似的言论。

这些文字讲述了一代代伟人在逆境中化悲愤为力量,最终创作出流传千古的巨著。

司马迁将此类伟人的事迹与自身的事迹相结合,得出“发愤著书”一说。

这一文学批评命题,贯穿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始终,具有丰富深刻的理论内涵和重要深远的理论意义。

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著书”说并不是他一个人的理论成果,而是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一步步总结创新得出的。

早在《诗经·园有桃》中,就有诗句: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因为心中忧伤,所以化忧伤为力量,用来吟诵诗谣。

这应该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含有“发愤著书”这一思想的文字记载。

将这一思想进一步深入的是《论语·阳货》中得一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观、可以怨。

”“诗可以怨”是诗可以用来抒发心中的愤怨。

反过来理解:如果心中有愤怨,可以借愤怨之情写诗。

王逸《楚辞章句》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因革

王逸《楚辞章句》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因革

王逸《楚辞章句》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因革雷炳锋【摘要】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其实由三个方面构成:第一,“著书”能抒发忧愤,忧愤之情同样也体现于著述之中;第二,“著书”虽属不得已的退而求其次之举,但这种在不幸遭遇和愤懑之情激发之下创作的作品能够流传后世,引起后世的认同和共鸣,亦能不朽;第三,不幸遭遇和坎坷经历更能激发“有所作为的发奋”,成为完成伟大作品的客观动力.王逸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既有继承,又有所革新.他所理解的“愤”与司马迁不同,同时又缩小了“发愤著书”说的内涵,也缺少司马迁那种批判时政的勇气.【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8)003【总页数】3页(P28-30)【关键词】发愤著书;《楚辞章句》;经学【作者】雷炳锋【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一、“发愤著书”说的理论渊源“发愤著书”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如下: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1]3300。

司马迁通过考察《诗经》《周易》《春秋》《离骚》《国语》(孙膑)《兵法》《吕览》《说难》《孤愤》的创作情形,认为这些作者都经历了常人难以承受的不幸遭遇,现实世界中既已无法自己实现“道”,内心世界也不为人所理解,悲愤之情充盈其中,所以通过著书的方式予以宣泄。

借助对“往事”或自己遭遇的叙述,希望得到后世的理解。

这就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其实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著书”能抒发忧愤,忧愤之情同样也体现于著述之中;第二,古时圣贤在其“道”不得“通”的情况下,不得已以“著书”的方式体现其所宣扬之“道”,而著述因为饱含了作者之“道”和忧愤之情而具有了不朽的价值,能引起后人的共鸣和同情,作者亦因之名扬后世。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名词解释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名词解释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名词解释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书《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自序中所表达的发愤著书的决心。

以下是对其中涉及的几个关键词的解释:
1.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年-约前86年)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是《史记》的作者。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纪传体写成的通史的撰写者,被誉为中国史学的奠基人之一。

2.发愤:发愤指努力奋发、专心致志、积极进取,追求进步和成就的精神状态。

在自序中,司马迁表达了他发愤著书的决心,意味着他以极大的努力和热情投入到写作《史记》的工作中。

3.著书:著书指撰写书籍、写作著作。

在这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表示他立志要写一部具有纪实性和文学价值的史书,用以记录和阐述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名词解释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名词解释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名词解释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学者,他的学术成就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
了重要影响。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是指他在撰写《史记》这部纪传体历史著作时所体现的积极态度和奋发精神。

发愤著书是指司马迁对于历史文献的认真研究与处理,并将其著述成书的行为。

司马迁毕生致力于整理和记录中国历史,他的著作《史记》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具有两层含义。

首先,他对于史料的收集和整理非常认真,
精益求精。

他广泛阅读古代史籍、编纂史书,努力寻找真实可信的历史记载。

其次,司马迁在撰写《史记》这部著作时,以推崇忠君、尽责于国家为宗旨,秉持严谨求实的态度,力求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

他强调历史的功过得失,将史料进行可靠性鉴别,并且通过对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进行探究,为后世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史料和观点。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不仅代表了他对于自身学术事业的热情和奉献,也展示了他
对于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他以史为鉴,力求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成为后世史学家学习和追随的典范。

通过他的著述,司马迁为后人提供了一扇了解古代历史的窗口,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发展。

因此,司马迁发愤著书是指他以极高的热情和奉献精神,通过深入研究和真实
记录的方式,整理编纂了《史记》这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是怎么理解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了“发愤著书说”。

“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文学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司马迁文学思想特色之所在。

所谓“愤”是指作家意有所郁结,心理上受压迫而不得伸展,怨愤郁结,借著书立说发挥疏通,这样才能恢复心理平衡。

“愤”强调了创作者在逆境中奋起而不消沉的品格,极富于批判精神和战斗精神。

一、“发愤著书说”的内涵
发愤著书说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著书泄愤”和“著书言道”。

“泄愤”是著书的动力,“言道”是著书的目的。

在“发愤著书说”中,这两方面的内容,又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著书泄愤”是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书泄愤”强调文学创作的作用,主要是干预现实、批评现实,提出“愤”在情感方面的作用。

《报任安书》载: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国,《说难》《孤愤》。

司马迁通过从古至今的例子论证了“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退论著书策以述其愤,思垂空文以自现”的观点,他更是提出“《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具有总结性的观点
另一方面“发愤著书”是关于“文”与“道”的关系。

司马迁认为“发愤著书”的目的是言道,要言圣贤之道,这与我国古代重视“文”与“道”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

二、发愤著书说理论的历史传承和影响
孔子的《论语•阳货》:中提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诗可以怨”是说人们可以借文艺来发泄胸中的牢骚,“发愤著书”与“诗可以怨”一脉相承,且发愤著书具有更进步的意义。

在后代,韩愈在文上主张的“不平则鸣”就是“发愤著书”的继承和延伸。

韩一方面主张“文以载道”,提出“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另一方面又提倡“穷苦之言”,认为“和平之言易好”,自觉意识到“泄愤”和“言道”的统一性,这是对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

宋代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也是对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一个继承和发展。

三、发愤著书的意义和局限
“发愤著书说”不仅成为历代进步文人奋笔和黑暗现实斗争的理论依据,而且还上升为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的一个客观标准。

1,提高了“怨”的地位,同时也打破了儒家的中和观念。

2,扩大了批判现实的范围,比汉儒的“怨刺”说更为合理。

3,给现实主义批判精神这一理论以主体性的审美内涵。

“发愤著书”也有着它的局限性。

如司马迁在总结“发愤著书”时文学与学术并没有分离,所以论述缺乏全面性,但这是瑕不掩瑜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