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昉诗学思想及其影响
杨赛 论任昉笔 郑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论任昉笔杨赛[内容提要]任昉以笔著称于世,笔是任昉的代表文体,也是一个时代的文学典范。
任昉之笔,用词工巧骈丽,用典圆润贴切,行文委婉周密,讲究感情与气势的配合,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任昉;任笔On Ren Fang’s bi or essayYANG SaiAbstract Ren Fang was known with his bi or essay. It was not only his typical style, but also a standard of literature of the era. His works are exquisite, refined, allusions in mellow, euphemistic carefully, and the sentiment is accompany with vitality, which exert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Chinese literature at his time and the later history.Key Words Ren Fang,Ren Fang’s bi or essay引言任昉少年时期善属文,青年时期以笔札见知于王俭,到了梁初,又主掌萧衍霸府文笔。
任昉死后,他的家人曾经把他一生的作品编定成集。
《梁书·任昉传》称:“昉著文章数十万言,盛行于世。
”又说“文章三十二卷。
”①《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录作34卷。
到《宋史·艺文志》,仅著录为6卷。
可见,早在宋代,任昉的集子就佚失了。
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任昉的诗笔,都是后人从类书、选本中辑录出来的。
根据我们对南朝文笔之辩、诗笔之辩的理解,本文把现今任昉作品中除诗歌以外的所有作品,都纳入任笔的讨论范围,计有:赋2篇、诏10篇、策2篇、玺书1篇、册1篇、令4篇、教1篇、表12篇、奏请1篇、弹文4篇、启5篇、笺3篇、书5篇、策文1篇、序2篇、[收稿日期]2011-08-06。
南朝文笔大家任昉

南朝文笔大家任昉
陈伟娜
【期刊名称】《滨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25)1
【摘要】在黄河三角洲的历史上,南朝齐梁之际的任防是与沈约齐名的一代辞宗巨匠.在任防的思想体系中,典型地体现出中古时期最突出的儒释道三者结合的特征.他率性任己,尚接魏晋风神;同时恪守礼法,秉性淳孝;且接受世风的浸染,信奉佛教.任防渊博能文,在齐梁文坛赢得了鼎盛的声名,又热衷于对后进的提携称赏.他历仕三朝,因此被世人所讥讽,但他又能严守古循吏的理想,治平安民不倦.
【总页数】5页(P40-44)
【作者】陈伟娜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文系,浙江,杭州,3100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南朝“文笔之辨”及作家地位之升降 [J], 万书婷
2.南朝学者任昉的文献学成就 [J], 戴丽
3.南朝才学之辨与沈约任昉用典论 [J], 刘玉叶
4.试论南朝学者任昉的诗歌创作特色 [J], 张金平
5.从“笔”之病犯论南朝“文笔说” [J], 唐芸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文论的方与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任昉与梁初文坛杨赛[内容提要]任昉与萧衍在王俭与萧子良文士集团中定交,为初建的萧梁朝延揽大量人才,引发了正反两方面的评价。
任昉在萧梁朝继续发扬王俭、萧子良集团重视书籍文章,提携后进寒士的风气,对整个南朝的政治、文化、文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任昉;萧衍;王俭;萧子良;萧梁罗宗强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说:“任昉也是一位乐于奖掖后进的作者,到齐梁之际,他在文坛的地位已近于沈约。
这两位文坛领袖之此种作风,对于形成一种切磋的风气当起着推动的作用。
”①任昉与萧衍的关系如何?他在萧梁朝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他对萧梁文坛产生了什么作用?一骑兵与记室任昉与萧衍本是王俭府上的旧交。
萧衍在王俭卫将军府上做东阁祭酒和户曹属。
他对这段入幕的经历十分看重,萧绎在《金楼子·兴王》中说道:“太尉王俭,齐国阿衡,钦上(萧衍)风雅,请为户曹属。
”②王俭对何宪说:“此萧郎三十内当作侍中,出此则贵不可言。
”③梁武帝建国之初,任昉在《到大司马记室笺》中说:“昉受教君子,将二十年,咳唾为恩,眄睐成饰,小人怀惠,顾知死所。
”④由梁建国上推20年,正是齐高帝建元四年(481),当时他俩同在王俭府上任职。
可见,任昉对于他跟萧衍在王俭府结下的深厚情谊记忆深刻,其详情已不可考。
《金楼子·兴王》又说:“司徒竟陵王,齐室骠骑,招纳士林,待上宾友之礼。
范云时为司徒记室,深慕上德,自结神游,驱车到门。
顷日骤至,上尝旦往[收稿日期]2010-08-18。
[作者简介]杨赛(1976- ),男,湖南岳阳人,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后,上海音乐学院艺术学博士后,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研究员。
①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北京:中华书局,第216页。
②[梁]萧绎:《金楼子》。
知不足斋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卷。
③[唐]姚思廉:《梁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2页。
报云,云闻街衢洒扫,唤呼清道。
唐代诗词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与艺术魅力

唐代诗词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与艺术魅力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具盛世气象的历史时期之一,唐诗词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诗意与韵律美。
在这些唐诗中,不仅仅是抒发情感、描写自然,更是表达了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对人类生命的深刻反思,其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令人叹为观止。
一、人文主义思想唐诗文以人为本,表达出人文主义思想。
唐代诗人秉持自由平等的思想,强调人的尊严和个性。
在李商隐的《无题》中,“无限风光在险峰,曾为乱世枭雄”,表达了对人性的肯定,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应该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
唐代诗人反对一切的奴役和压迫,表现出了人文主义的精髓。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草木深”,表达了对战争和暴力的悲愤之情,体现了诗人人文主义的精神。
二、艺术魅力唐代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多样的表现手法和精湛的技艺,使诗人的意境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唐诗所具有的格律,如五言、七言诗称之为“唐诗”,都具有很高的声韵感和美感。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以十六字为一组的抒情格律,表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深情表达。
在这首诗中直接的描写“行路难”的场景和细节,形成了直抵人心的诗意。
唐诗的意象也是那么丰富多彩,以“风景写景”为主,使诗人们在高度抽象的诗意中,能够通俗易懂地表达对自然美的感悟,让读者感受到这种深刻的情感。
三、一代诗魔王—李白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传奇人物,李白在唐代诗歌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他的作品形式多样,内容生动;他的思想开阔,对不同文化形式敏感,形成了独特的诗学风格。
李白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将进酒》,三百万人赞颂这首诗歌,甚至成为李白的“代表”。
《将进酒》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然后升华到“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展示了李白诗歌的吸引力,从强烈的艺术感受到深沉的人道主义的关怀,从歌颂自由狂放到思考人性的玄奥。
这让李白的诗歌不仅是文学艺术的代表,也蕴含了时代的精神和人性的内涵。
任昉--南朝文学家

任昉--南朝文学家任昉介绍本名:任昉字号:字彦升小字阿堆所处时代:南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乐安郡博昌(今山东省寿光市)人主要作品:《述异记》、《杂传》、《地记》主要成就:文学家、方志学家、藏书家谥号:敬子追赠:太常卿任昉未出生时,他的母亲裴氏有一次在白天睡觉,梦到一个彩色的旗盖四角悬挂着铃铛,从天而降,其中一个铃铛落入了裴氏的怀中,裴氏心跳得厉害,随后就有了身孕,生下了任昉。
任昉身高七尺五寸,从小聪明灵透,被称赞为悟性如神。
四岁能诵诗数十篇,八岁能写文章,自己写出《月仪》,文辞内容都很美。
褚彦回曾对任遥说:“听说先生有个好儿子,真为你高兴。
正所谓有一百不算多,有一个不算少啊。
”任昉从此名声更大。
十二岁时,他叔叔任晷善于识人,见到他叫着他的小名说:“阿堆,你是我们家的千里马啊。
”任昉对父母兄弟非常孝敬友善,每次侍奉父母的病,夜间从没有脱衣休息过,一开口就流泪,汤药饮食都要先亲口尝一尝。
宋丹阳尹刘秉征辟他为主簿。
当时任昉十六岁,赌气得罪了刘秉的儿子,导致长期得不到提拔。
过了很久,才转任奉朝请,随后被推举为兖州秀才,又被任命为太常博士,接着又提升为征北行参军。
永明二年(484年),卫将军王俭任丹阳尹,接纳任昉为主簿。
王俭特别钦佩、重用任昉,认为当时无人可同任昉并论。
此后任昉被提升司徒刑狱参军事,进京后任尚书殿中郎,随后又调任为司徒、竟陵王萧子良的记室参军。
当时琅邪王萧融有才气,自以为天下无双,等见到任昉的文章,便恍然若失。
任昉后因父亲去世离职。
任昉特别孝顺,守丧时居行按礼行事。
三年守丧期满后,身体虚弱地柱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齐武帝对任昉伯父任遐说:“听说任昉哀痛过度超越礼节,使人担忧,如有什么意外,不光你们家会丧失亲人,于公也会损失一位栋梁之才。
要好好劝劝他。
”任遐劝任昉吃些东西,任昉当时勉强咽下,回去就又吐了出来。
他父亲任遥吃槟榔,经常咀嚼,临终时曾要槟榔吃,但剖开百来个,没有一个好的,任昉也有此嗜好,所以深为此遗憾,于是终生不再尝槟榔。
乐安任氏考辨

乐安任氏考辨李沣作者按:乐安任昉的籍贯或曰里籍,学界争议颇多,为探明真象,本人进行了繁索考证,洋洋万言,最终也没有得出明确结论。
思考再三,我想没有结论也许是最好的结论。
任昉,南朝名士,要说古代官吏的楷模,任昉可算一个。
有学识,史称“沈诗任笔”,书写文书,提笔即成,是南朝的第一支笔;爱民,经常拄着拐杖在街上视察民情,申冤者就地解决,把自己俸米的五分之一留作家用,五分之四救济穷人;清廉,临死时遗言不拿郡中一草一木,死时家中无财,杂木为棺,旧衣做寿。
一代清官圣贤,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那万卷诗书,更是士人那种高雅、高贵和充满良知的精神追求。
《三国志•魏志•王昶传》引《任嘏别传》曰:“任嘏,乐安博昌人,世为著姓。
”说明汉末、三国时期,任氏就是乐安博昌的著姓。
一、任昉籍贯的争议任氏后人任昉,是南朝名士,是宋、齐、梁三朝官吏。
关于任昉的籍贯或曰祖籍,方志记载矛盾重重,以民国县志为例,《民国续修广饶县志》、《民国寿光县志》、《民国重修博兴县志》,三县志均载任昉为本县邑人,各县志说起来似乎都有其根据。
1、关于乐安广饶说“广饶说,是因为博昌移徙寿光时,乐安辖博昌,乐安郡治在广饶。
”⑴乐安和广饶的关系错综复杂,民国有《乐安县志》,又有《广饶县志》,此时版图也分分合合,很难理清。
如《续修广饶县志》云:汉置琅槐、巨淀、广饶三县,至东汉而三县皆废,以其地分为利、益、博昌三县,据地理风俗记,琅槐省入博昌,属乐安国(这样博昌的地盘已东扩到今广饶、寿光地。
)因此“其间曰国曰郡,分合不常,殊难详考。
”恐怕这也是广饶说的又一个根据。
2、关于寿光说《民国寿光县志》载:“任昉,字彦升,乐安博昌。
”注云:“《山东通志》云今寿光。
”所以把任昉列入寿光人物,是因为《山东通志》有此说。
在任昉条目后,此志又注:”南史文苑传,按齐乘补注海岱史略任昉传云,博昌有二,汉置博昌县属乐安国,今博兴之博昌取昌水其势平博之义。
刘宋于博昌故城侨立乐陵郡,遂移博昌于寿光。
任昉《文章缘起》之著录体例及其特色

任 畴( 4 6 0 ~5 O 8 ) , 字彦 升 , 谥号敬子 , 祖 籍 乐
安博 昌( 今 山东 寿光1 人, 南朝 梁 著名 文 学 家 、 目录 学 家 。任唠一 生酷 爱典 籍 , 藏书 至万余 卷 。 为南朝 著 名的 藏书家 之 一 。 据《 四库 全 书》 、 《 六 朝诗 选》 和 南 朝梁 文学评 论 家钟嵘 《 诗 品》 所述 : “ 任唠 自幼 聪 明神悟 , 四岁诵 诗 数 十 篇 , 八 岁 能写 文 章 , 身 高七 尺 五寸 , 雅善 属文 , 尤 长载 笔 , 声 闻藉甚 。” 任 唠雅 属文, 当时王 公 的表奏 没有 不请他 代 为 的 , 甚 至 连 皇帝 的许多 文章也 出 自任 畴之手 。南 朝齐 文坛领 袖 王俭 对任 畴非 常器 重 , 认 为任 畴 的文章 “ 当 时无
时, 年仅 1 8岁 的任 唠 因才 思敏捷 。 文 笔超 群 , 出任 过太 子 掌兵 校 尉 , 掌 管东 宫 书记 , 后任 中书 侍 郎 、 司徒 右长 史参 军等 。 3 3岁 时 , 梁 武帝( 萧 衍) 任 命他
为骠 骑记 室参 军 , 主持文翰 书记 , 后 又拜 为黄 门侍 郎、 吏部郎中、 御 史 中丞 、 秘 书监等 。 到地 方先 后任 义兴 ( 即今 江苏 省 宜兴 、 溧 阳一 带) 、 新安( 辖境 相 当 于今 浙江 淳安 以西 、 安徽 新安 江流 域 、 祁 门及 江西
任 唠先 肯定 六 经之 中已 出现 歌 、 诗、 书、 诔、 箴、 铭
作者简介 : 范秀美( 1 9 6 1 一) , 女, 山东昌邑人 , 潍本此句皆脱 “ 书” 字。通 读序文 , 首句“ 歌、 诗、 书、 诔、 箴、 铭” 与下文所列举 六经文章恰好一一对应 : “ 歌” 对应“ 帝
任昉集校注

任昉集校注一、任务简介本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任昉集校注的相关内容。
任昉是中国明代著名文学家,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文、词和曲等多个文学类型。
而校注则是对古代文献进行解读、研究和整理的工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任昉集校注进行深入探讨。
二、任昉的生平2.1 早年经历任昉,字吉甫,别号石头山主。
他于明成祖宣德十三年(1438年)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府纳溪县。
幼年聪慧,喜爱文学,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2.2 文学成就任昉的文学才华在他早年就得到了充分展现。
他通晓音律,善于作曲创作,成为了当时文坛的翘楚。
他的作品流传广泛,被称为“诗中仙童”。
2.3 官职经历任昉曾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包括翰林院编修、礼部员外郎等。
这些职位使他有机会与其他文学家交流,推动了他文学思想的成熟和作品的创作。
三、任昉集校注的意义3.1 解读古文任昉的作品大多写成于明代,语言风格古雅,难以理解。
通过对他的作品进行校注,可以解读其中的隐义和文化内涵,更好地理解明代的文学风格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3.2 保存文化遗产任昉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通过对其进行校注和整理,可以保存这些文化财富,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这对于今后的文学研究和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3.3 推动学术研究校注任昉集对于学术研究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他作品的细致研究和解读,可以发现他的创作风格、思想倾向以及对当时社会的认知。
这对于研究明代文学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4 传承文学传统任昉是明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成为了后世的楷模。
通过对他的作品进行校注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传承文学传统,使之能够继续影响后代文学创作。
四、校注方法和流程4.1 收集文献资料校注任昉集的第一步是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
这包括他的原著作品、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历代版本的校勘结果等。
4.2 解读古文解读古文是校注任昉集的核心任务。
根据文献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对任昉的作品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揭示其中的意思和语言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昉诗学思想及其影响初探摘要:从任昉的诗歌创作来看,任昉的诗学思想既不隶属于以裴子野为代表的古体派,亦不归类于以萧子显为代表的“新变”派,而是于袭古中有新变,于新变中有继承。
任昉的诗歌思想和创作实践在齐末、梁初文坛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使得时人纷纷以其诗作为准的,着力效仿,而且对萧统文学集团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任昉;诗学思想;萧统文学集团任昉不仅是齐、梁时期著名的“笔”体文大家,在诗歌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钟嵘《诗品》将其列为中品,并赞其“拓体渊雅,得国士之风”。
任昉流传下来的诗歌虽然不多,但从中可窥见其独特的诗学思想。
本文拟从任昉的诗歌创作入手,并联系当时的诗坛状况,考察任昉的诗学思想及其影响。
从任昉的创作实践来看,最能反映其诗学思想的,莫过于他对使事用典的态度。
一方面,任昉大量运用成词事典,表现出宗经、征圣的文学思想;而另一方面,任昉又“竞须新事”,表现出力求“新变”的文学立场。
“竞须新事”包含两层含义,第一,肯定了任昉作诗用事的倾向;第二,指出任昉用事的特点:喜用“新事”。
“新事”与“故实”相对应,古人作诗讲究用先秦两汉之故实,任昉却大反其道,竞用新词。
对于博学的任昉来说,新事旧典无不娴熟,他之所以竞用新事,表明他在当时袭古与新变文艺思潮中的态度和立场。
对于任昉的事类诗,以裴子野为代表的古体派相当不认可,他不满意“学者以博依为急务,谓章句为专鲁。
淫文破典,婓而为功”[1]的创作倾向,认为这是“摈古竞今”、片面讲求艺术技巧而忽视了作品的思想内容;而积极鼓吹文学“新变”的萧子显,对任昉的“事类诗”亦评价不高,他将当时的文章归为三类,其中一类是“缉事比类,非对不发,博物可嘉,职成拘制。
或全借古语,用申今情,崎岖牵引,直为偶说。
唯睹事例,顿失清采。
”[2]萧子显虽托名晋代的傅咸、应璩,但实指却为同时代的任昉。
分别代表复古和新变文学观的裴子野和萧子显都不大认可任昉的诗歌创作倾向,这无疑透露出一些讯息:任昉的诗学思想既不隶属于古体派,亦不归类于新体派,而是于新变中有继承,于袭古中有新变,如果非要以派别来名之的话,不妨称之为折衷派。
萧华荣先生认为:“南北朝时期古今文体之争的实质,是传统的儒家文学观与新的文学思潮的斗争。
”[3]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任昉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文学思想亦当为其深厚的儒家思想根砥的反映,儒家凡事讲究中和之美,任昉的诗作也力求文质彬彬的审美境界。
可见,于继承中力求新变、“宗经”而不泥古是任昉主要的诗学思想。
表现在创作中,则大量隶事用典,并且竞须新事。
任昉的这种思想和做派在齐末、梁初文坛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时间人们竞相效仿,纷纷以任昉诗作为准的。
以下几则资料记载了当时的情形:近任昉、王元长等,词不贵奇,竞须新事。
尔来作者,浸以成俗。
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
(钟嵘《诗品?序》) (昉)晚节爱好既笃,文亦遒变。
善诠事理,拓体渊雅,得国士之风,故擢居中品。
但昉既博物,动辄用事,所以诗不得奇。
少年士子,效其如此,弊矣。
(钟嵘《诗品》)(昉)晚节转好著诗,欲以倾沈,用事过多,属辞不得流便,自而都下士子慕之,转为穿凿,于是有才尽之谈矣。
(《南史?任昉传》) 从以上记载可知,尽管南史的作者李延寿、诗品的作者钟嵘并不赞成任昉使事用典的创作实践,但同时都无可避免地记载了这么一个不争的史实:任昉的诗作掀起了一股社会风潮,士子学人纷纷效仿任昉的作诗方式,使事用典蔚然成风。
事实上,任昉在创作上隶事用典亦是时代环境使然。
由史料来看,齐末梁初的君臣都以博物博事相炫,从梁武帝萧衍与大臣在隶事上的争胜事例即可窥其一斑:武帝每集文士策经史事,时范云沈约之徒皆引短推长,帝乃悦,加其赏赉。
会策锦被事,咸言已磬,帝试呼问(刘)峻。
峻时贫悴冗散,忽请纸笔,疏十余事,座客皆惊,帝不觉失色。
自此恶之,不复引见。
(《南史?刘峻传》)(沈)约尝侍宴,值豫州献栗,径半寸,帝奇之,问曰:“栗事多少?”与约各疏所忆,少帝三事。
(约)出谓人曰:“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
”帝以其言不逊,欲抵其罪,徐勉固谏乃至。
(《梁书?沈约传》)至高无上的皇帝竟然与臣下计较用事的多寡,充分反映出当时重博学的时代风气。
任昉的好朋友王僧孺作诗也浸染此风,《梁书》本传称“其文丽异,多用新事,人所未见者,世重其富。
”时人对使用新事者青眼相加,也反映出以任昉为代表的隶事派已经得到时人的认可,并已成为引领审美风尚的创作潮流。
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任昉的诗学思想对萧统文学集团是否有影响、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首先来考察任昉与萧统的关系。
天监元年,萧统被立为皇太子,武帝为其拜东宫官署,一时竟陵八友等名流时选皆入主东宫。
任昉儒雅深沉,老成持重,深得梁武喜爱,在任昉现存的文集中,有三篇系为萧统所作,分别是《为昭明太子答何胤书》、《为昭明太子答刘居士诗》、《为皇太子求一日一入朝表》,从而说明“乐为近臣”[4]的任昉与萧统也有着较为亲密的关系。
作为父辈的人,任昉也必定对皇子的成长倾注了心血,史载萧统“性仁孝”,“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5]具有非常浓厚的儒家思想根砥,这与任昉的思想基础是一致的。
天监初年,竟陵八友的诗风依然承袭着建武年间变化了的古诗脉络,而任昉此时诗歌创作势头正劲,且富有号召力,这多少会对年幼的太子产生一些影响。
接着来考察任昉与昭明太子文学集团的关系。
史载昭明喜爱文学,擅长创作,年长以后召集文学之士,组织文学集团,“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于时东宫有书籍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梁书?昭明太子传》)。
以下两则资料记载了昭明招揽的才学之士:时昭明太子好士爱文,孝绰与陈郡殷芸、吴郡陆倕、琅琊王筠、彭城到洽等,同见宾礼。
太子起乐贤堂,乃使画工先图孝绰。
(《梁书?刘孝绰传》)(王筠)累迁太子冼马、中舍人,并掌东宫管记。
昭明太子爱文学士,常与筠及刘孝绰、陆倕、到洽、殷芸等游宴玄圃,太子独持筠袖抚孝绰肩而言曰:“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
”其见重如此。
(《梁书?王筠传》)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昭明赏接的才俊之士有殷芸、陆倕、到洽、刘孝绰等,而这些人都是任昉栽培和提携过的才俊,当年他们曾相聚兰台,切磋文艺,有着相近的文学思想。
即以深得昭明喜爱的刘孝绰为例,他未入主东宫时已深为任昉赏爱,虽然他后来的诗风发生了变化,但于天监十四年前创作的诗文多以长篇为主,如《太子洑落日望水诗》、《答何记室诗》、《上虞乡亭观涛津渚学潘安仁河阳县诗》、《酬陆长史倕诗》等都是古体长篇,与任昉诗风甚为相近。
这说明任昉与萧统文学集团成员的关系也很密切,其诗学思想对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任昉的诗学思想究竟对昭明文学集团产生的影响有多大,这并不是一个能够量化的问题。
仅从学界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至少从两个方面可看出端倪。
第一,昭明的文学思想和任昉是比较接近的。
昭明太子在《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有一段话:“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吾尝欲为之,但恨未逮耳。
”[6]对此,胡大雷先生分析说,昭明提出在“典”与“丽”之间找一个适当的尺度,“这实质上是追求一种既保有传统又追求变化的文风。
”[7]这表明昭明太子的文学思想和任昉于袭古中力求新变的思想是接近的。
第二,《昭明文选》的选文亦体现出对任昉文学思想的肯定。
首先从《文选》对诗的收录情况来看,根据傅刚先生的统计数字[8],共收155位诗人,339首诗歌,将其按年代排序为:汉代7人,34首;建安7人,58首;正始3人,25首;西晋24人,126首;东晋4人,10首;宋11人,105首;齐3人,24首;梁6人,53首。
从这个统计数字可以看出,《文选》收录西晋诗歌最多,刘宋次之,建安排第三,这反映出萧统文学集团注重古诗的文学思想。
再根据作家入选作品的数量并各自所占类别的多少来考察,仍然依据傅刚先生的统计资料,前十名排序为:(1)陆机、(2)谢灵运、(3)曹植、(4)颜延之、(5)鲍照、(6)潘岳、左思、(7)谢脁、(8)王粲、(9)沈约、(10)陶渊明。
其中,代表永明文学思想的沈约和谢脁被分别排列在第九位和第七位,这表明以萧统为代表的文学集团对新体诗并不是很欣赏的。
又从《文选》收录文的情况来看,任昉的文被收录17篇,占九个类别,位居《文选》榜首,其中令、启、墓志、行状四个类别为昉独占,而沈约的文仅收录4篇,不能望昉之项背。
再来对比沈诗在诗歌类别中的排名,从入选的数量来看,沈诗收录13篇,排名第八位,不及任昉在文类中居第一的地位。
由以上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萧统对任昉的作品青睐有加,如果拿沈约与任昉作比的话,任昉较沈约更能受到萧统文学集团的重视,这也说明任昉对萧统文学集团的影响已远在沈约之上。
罗宗强先生曾经倡言:“离开了对文学创作中所反映的文学思想倾向,仅只研究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史,对于文学思想史来说,至少是不完全的。
这种研究方法不仅不完全,有时甚至是不确切的。
”[9]通过对任昉的诗歌创作来分析其诗学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能深化对任昉诗歌的研究。
参考文献:[1](梁)裴子野.雕虫论[m].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新1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0):324.[2](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第1版)[m].北京:中华书局,1972,(1):908.[3]萧华荣.论南北朝时期的古今文体之争[a].古典文学论丛(第四辑)[c].济南:齐鲁书社,1986,(2):342.[4](明)张燮.重纂任中丞集引[m].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0):59.[5](唐)姚思廉.梁书?昭明太子传(第1版)[m].北京:中华书局,1973,(5):165.[6](清)严可君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第1版)[m].北京:中华书局,1958,(12):3064.[7]胡大雷.中古文学集团(第1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154.[8]傅刚.试论梁代天监、普通年间文学思想与创作[j].文学遗产,1998,(5):26-27.[9]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前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