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孔子的故事》阅读理解题

《孔子的故事》阅读理解题

《孔子的故事》阅读理解1.本文介绍孔子一生中的一些事情,请简要概括,每件事情概括在5个字以内。

答案:17岁那年,发愤读书;快到30岁时,拜访老子;30岁时,悲悼子产;55—69:周游列国;63岁时,潜心教学;73岁时,悲伤去世。

2.文章在介绍孔子一生各时期的事件时,写的篇幅笔墨是不一样的。

你觉得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答案:这样写好,因为作者重点介绍的是孔子的思想形成原因、形成过程、将思想付诸实践的过程、将思想融汇到文化典籍等内容,这些内容正是孔子成为伟大人物的核心,这样写可以避免将孔子的生平泛泛而谈,没有重点。

3.文章的题目是《孔子的故事》,但作者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却花了不少笔墨写了季札和子产的故事,你认为这部分内容放在这里合适吗?为什么?答案:合适,因为写季札的才学和子产的思想,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孔子的思想,因为季札观礼这件事可以反应出孔子小时候鲁国的文化空气,也说明孔子从小就受到季札的影响,同样,子产在政治上的开明思想也影响了孔子的民主思想。

所以,写季札和子产的故事是从侧面烘托孔子的思想。

4.如何用一句话评价孔子的历史地位?答案: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5.简单讲讲孔子的身世。

答案: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

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

后来宋国太宰华父督作乱,杀孔父嘉。

其后代避难到鲁国,卿位丧失,下降为士。

孔子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

孔子在其兄弟中排行老二。

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

其身世对他的思想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

贵族的身份决定了他希望恢复周朝的“礼”;家族的“没落”,地位的下降,则促使他希望以“仁”作为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原则。

6.孔子曾在鲁国任司空、司寇等职位,你知道司空、司寇是什么官职吗?答案:司空也叫司工,是管理生产和建筑的官员。

司寇是主管刑狱的官员。

据《尚书》《左传》记载,在周武王、周公时,司寇已是王朝的高官。

2021届版高三语文复习优化作业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含答案

2021届版高三语文复习优化作业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含答案

2021届苏教版高三语文新一轮复习优化作业: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含答案2021届一轮复习苏教版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 题。

材料一: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材料二: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1.孔子认为在什么情况下能与学生谈论《诗经》?答:答案:孔子认为如果学生能够将《诗经》与礼联系起来,就可以与其谈论《诗经》了。

2.结合材料分析孔子对《诗经》的态度及其持这种态度的原因。

答:答案:孔子十分重视《诗经》在教育弟子过程中的作用。

因为《诗经》内容丰富,情感正直,具有礼乐教化功能,有助于孔子推行礼乐治国思想。

材料一:子夏问孔子说:“‘微笑的面容美好动人啊,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啊,洁白的底子上绘有文采啊.’这几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素色的底子,然后画画。

”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产生的?”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材料二: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学《诗经》可以抒发感情,可以观察社会,了解世情民俗、政治得失,可以使人懂得与人交往的道理,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刺评论不平的事情。

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

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①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论语·卫灵公》)②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 3.分别指出孔子和老子对待“争”的态度。

孔子:老子:答案:孔子:“矜而不争”,强调不争强好胜。

北京高考语文专项训练——名著阅读(附解析)

北京高考语文专项训练——名著阅读(附解析)

北京高考语文名著阅读专项训练一、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为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公冶长》)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罕》)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先进》)(1)颜回从师学习有哪些特点?请综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

(2)关于“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有人认为孔子表达了对颜回的遗憾,有人说“其辞若有憾焉,其实乃深喜之”,也有人说是“遗憾而又深喜之”。

对于此句中孔子的态度,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看法。

参考答案:(1)谦逊沉静,善于倾听;默默思考,独自钻研;触类旁通,付诸实践;学而不厌,坚持不懈。

(2)答案示例一:学问之道,贵在问,多问才能教学相长,并获得真知。

颜渊终日“不违”,就缺少了在对话碰撞中深化思考、师生共同进步的可能性,因此孔子感到遗憾,“非助我者”清楚表明了态度。

答案示例二:颜渊听讲“不惰”,闻一知十,言行“足以发”,可见他对孔子的教诲闻语即解,心解力行,无所不悦。

因此,孔子此语实为赞颂其聪慧颖悟,深喜其“不愚”。

答案示例三:学问之道,贵在问,颜渊终日“不违”,就缺少了在对话碰撞中深化思考、师生共同进步的可能性,因此孔子说“非助我者”,感到遗憾;但颜渊对孔子的教诲无所不悦,因其听讲“不惰”,闻一知十,言行“足以发”,孔子亦喜其“不愚”。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人物形象及相关内容的概括能力。

结合“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可知颜回整天听孔子讲学,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说明他谦逊沉静,善于倾听;结合“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可知颜回能够对老师讲解的内容有发挥,说明他自己进行了思考,吸收了老师教给的知识,说明他默默思考,独自钻研;结合“回也闻一以知十”可知颜回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连子贡和孔子在这方面都自叹不如,说明他能够触类旁通,付诸实践;结合“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可知颜回听孔子说话从不懈怠,说明他学而不厌,坚持不懈。

《诲人不倦》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诲人不倦》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诲人不倦》练习题附参考答案《诲人不倦》练习题(附参考答案)【《诲人不倦》原文】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5·39子曰:“有教无类。

” (成语“有教无类”)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11·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 (成语“诲人不倦”)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成语“诗礼之训”)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成语“举一反三”、“一隅三反”)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 (成语“闻一知十”)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成语“切磋琢磨”、“告往知来”)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 (成语“绘事后素”)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教育的作用(一)教育的社会功能:庶、富、教《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这里论说的是教育对于治国的作用。

(二)教育的个人功能:首次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孔子认为人的先关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

关于人性问题,他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的就是中人这部分,也正因为此,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也并非绝对的平等,而是在中人之内,没有类别。

二、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孔子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

可简括称之为“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条件。

三、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本来的意思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有教无类”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

四、教育的内容——文、行、忠、信孔子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虽袭用“六艺”名称,但对所传授的学科都已作了调整,充实了内容。

五、教学方法1.学思行结合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丘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就要“笃行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2.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早几十年。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因此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退而省其私”;还应对行为的全过程进行考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论语的中考试题及答案

论语的中考试题及答案

论语的中考试题及答案1. 《论语》的作者是谁?答:《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孔子是《论语》的主要作者,但其中也包含了他的弟子及后人的言论。

2. 孔子认为什么是立身处世的重要原则?答:孔子认为“仁”是立身处世的重要原则。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提倡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以及对他人负责的态度。

3. 孔子对教育有何看法?答:孔子认为教育是重要的,他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念。

他强调教育要注重个体的全面素质培养,包括品德、学识、礼仪等方面。

4. 孔子强调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什么意思?答: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持续不断的实践。

孔子认为只有经过反复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取得成就,并从中获得快乐与满足。

5. 孔子的弟子中最有名的是谁?他有什么特点?答:孔子的最有名的弟子是孟子。

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发展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尤其是对待人性的观点。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主张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来发扬人性的美德。

6. 孔子对君主有何建议?为什么?答:孔子主张君主要以德治国。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操守,以及对人民的关心与尊重。

只有这样,才能稳定国家,使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7. 孔子认为什么是做人的最高境界?答:孔子认为“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他强调通过实践仁爱之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使他人受益。

8. 孔子对知识的态度是什么?答:孔子非常重视知识。

他认为通过学习知识,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拓宽自己的眼界,增加智慧,并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9.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何启示?答: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品德教育和个体发展。

这对现代教育提出了重要的启示,即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品德培养和个性发展,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0. 孔子的思想对推动社会进步有何作用?答:孔子的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和共同发展。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1.在下面语境中,“君子”和“小人”是指地位意义上的君子、小人,还是指道德人格意义上的君子、小人?“道”是指仁义之道,还是指礼乐教化之道?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答:【答案】地位意义上的君子、小人 / 礼乐教化之道。

【解析】回答第一问关键在于揣摩“割鸡焉用牛刀!”的意思,"割鸡"指县令之职,因此是从地位上来说;回答第二问关键在于揣摩“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学习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礼乐,就容易使唤了,因此是从道德人格意义上来说。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①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世臣:即“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朱熹)。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拥有长期为国效力立功的大臣,才能称得上是“故国”,所以国君选拔任用人才很重要。

B.齐宣王认为,齐国没有“亲臣”是因为他昔日没能分辨出“不才”之人,所以向孟子询问“识其不才”的方法。

《论语》高考考点解读

《论语》高考考点解读

《论语》高考考点解读(含实战演练题与答案)一.《论语》解读的三个层次《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 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 次的复习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

如下表:着重是在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复习层次下工夫。

层次教学内容价值目标文字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读懂文章、积累知识文章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学习章法、培养能力文化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传承文化、提升思想二.《〈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 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师生关系;社会理想《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三、需要明确的两个问题:1、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无序的时代,是一个百姓承受苦难的时代,孔子的社会理想是在这个背景之下产生的。

2、孔子是阶级社会的一员,他的政治理想包含了对于阶级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他的“爱”是一种有着等级差别的爱。

四、分块解读1、《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概述】为政以德的思想包含了:以德、礼导民;富而后教;取得百姓信任;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足民”藏富于民;正己等均贫富: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相关练习】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23.这段文字生动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作为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特点。

(1)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请简要回答。

(1分)
(2)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你就此谈谈看法。

(2分)
参考答案:
23.(1)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

内容上重视诗教与礼教。

(2)示例一: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

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

远其子实际上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爱子的体现。

示例二:我认为孔子对儿子确实比较疏远。

无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无情。

对儿子惜言如金,大概也缺乏耐心吧。

一方面可能工作确实忙,对儿子的学习有些顾不上;另一方面,可能孔鲤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限,对他的期望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灰心。

从最终的结果看,孔鲤学无所成,是不是也可证明孔子教育儿子并不成功。

(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