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思想

合集下载

康德法律思想简述

康德法律思想简述

康德法律思想简述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也是德国启蒙思想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在伦理学、政治学和法律哲学方面提出了许多深刻的理论,其中涉及到了康德法律思想。

本文将对康德的法律思想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其贡献和影响。

一、康德的伦理学基础康德认为,人类有独立的理性和自由意志,这使得人们能够判断某一行为是否为善或为恶,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地进行选择。

他强调道德律是普遍适用的,不受个人意愿或欲望的影响。

在康德的伦理学中,道德行为的核心就是符合理性律。

这一基本观点也为康德法律思想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二、康德法律思想的特点1. 法治原则康德主张建立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他认为,法律应该是所有人都能自愿接受的普遍规范,而不是某些特权群体的工具。

康德所提倡的法治原则旨在保护人们的自由和权利,防止政府滥用权力。

2. 法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按照康德的观点,法律应该是普遍适用的,不受个人意志的干扰。

法律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规范。

康德认为,人们在立法过程中应该摒弃个人利益的考量,以法律的普适性和正义性为目标。

3. 法律的合乎理性在康德的法律思想中,法律应该是符合理性的。

康德认为,法律应该是所有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而不是某些人的专利。

因此,他强调法律应该遵循纯粹理论,而不是仅仅基于个别利益或主观意愿。

三、康德法律思想的影响康德的法律思想对现代法律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1. 法治原则的推广康德的法律思想奠定了法治原则在社会中的基础。

现代社会普遍追求法制建设和法治精神,康德的思想对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法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重视康德的法律思想强调法律的普适性和客观性,这对法律实施和司法公正起到了指导作用。

现今的法院判决和立法工作都倾向于遵循法律的普适性和正义性。

3. 法律的合乎理性的追求康德的法律思想提出了法律应该合乎理性的要求,对法律制定和实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

哲学方面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

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

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

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康德总结启蒙思想

康德总结启蒙思想

康德总结启蒙思想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被认为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康德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伦理学、形而上学和认识论方面,他试图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人类应该如何行动?人类有限的认识能力如何获取真知识?康德总结启蒙思想的核心观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理性、自由和人性的尊严。

首先,康德认为理性是人类最重要的特征,是人类能够解决问题和做出自主决策的能力。

他主张理性能力使人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而不是被外部权威或传统束缚。

康德认为人们应该运用理性思维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而不是盲从从众或从别人的意见中获取真知识。

他强调个体应该成为自己思考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的观点。

其次,康德强调个体的自由与尊严。

启蒙对人类的主题的根本追求是人的自由。

康德认为,只有通过对自己思维和行为负责的自由,人们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解放。

他主张人们应该摆脱束缚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各种观念和权威,并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和理性。

康德认为,自由是人类最高的尊严,每个人都应该被视为一个自主的个体,有权决定自己生活的方向和目标。

最后,康德强调人性的尊严。

康德将人类视为具有自主性和推理能力的有尊严的存在。

他认为人不应该被当作手段来达成某种目的,而是应该被视为目的本身。

这意味着人类不应该被剥夺自由思考和行动的权利,也不应该被物化或机械化对待。

康德主张我们应该珍惜人类的自由和尊严,以及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性。

康德的思想对启蒙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鼓励人们独立思考和行动,拒绝被徒劳无益的传统和权威束缚。

康德认为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理性能力,并追求真实、自由和尊严。

在他看来,理性是我们了解和解决问题的最重要的工具,自由是我们思考和行动的最高原则,人性的尊严是我们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标准。

总结来说,康德总结了启蒙思想中的核心观点,包括强调理性、自由和人性的尊严。

他的思想对于推动个体自由思考、追求真知识、追求自由和尊严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影响。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康德是德国哲学家、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体系不仅影响了哲学领域,同时也对教育领域具有重大的影响。

康德的教育思想包括自由、普及、启蒙和传统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自由、独立思考及有创造力的公民,进而构建一个自由而和谐的社会。

一、自由教育思想康德主张自由教育,他认为个人应当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自由和独立思考的公民。

教育应该是一个让学生自由地探索,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考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

康德认为,自由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个人潜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他主张让学生思考与实践对生活的贡献,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源和工具。

二、普及教育思想康德主张普及教育,他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

康德的普及教育思想是基于平等的教育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康德认为,教育是一种公共责任。

他主张政府应该为普遍接受教育的人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平等的教育。

三、启蒙教育思想康德提倡启蒙教育,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理性和自由的过程。

康德认为,通过反思和自由的思考,个人具备了处理现实世界的理性能力。

康德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探索现实世界,评估并理解各种现象和事件。

启蒙教育是一种启发性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发挥他们的观察能力,发现和理解世界的不同层面。

四、传统教育思想康德对传统教育持负面态度,他认为传统教育会禁锢学生的思想和创造力。

他强调自由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而非一味地灌输知识。

康德批评传统教育的机械化教学方法和对现成知识的只是理解,而非真正的理解。

他主张教育不能仅仅是填鸭式的知识积累,而应该是学生能够自由思考和创造性的学习过程。

他反对单纯的知识传授,主张学生应该掌握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被激进地引导去探索新的领域和发现创新的思考方式。

康德的政治思想

康德的政治思想

康德的政治思想
康德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其《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和《和平论》等著作中,具有很高的思想独立性和理论深度。

其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由和平等原则:康德认为个人应该被视为最终目的,而不是手段,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被赋予自由权利。

他把自由权利看作是自然权利,个人应该有权自由地思考、言论和行动,自由才是个人能够追求幸福的基础。

康德还主张平等原则,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得到同等的尊重和权利保护。

二、社会契约论:康德认为权利来自社会契约,这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必须同意遵守一定的规则以换取他们的权利和自由。

这些规则包括法律、道德和国际法等,而政府的职责就是维持社会契约和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三、民主制度:康德支持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认为自由和平等不能在专制政治条件下实现。

他主张民主政治制度,认为民主政治能反映人民的意志和情感,并使政府的决策更加公正、有效。

四、世界和平:康德强调世界和平问题,认为国家之间应该通过合作和友好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使用武力。

他主张建立一个国际秩序和法治体系,以解决国际冲突和促进国际合作。

他还提出了“永久和平”的理念,认为通过教育、道德和文化交流可以达到此目的。

总之,康德的政治思想强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和民主制度,以及建立一个稳定和平的国际秩序。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政治哲学和国际关系学具有重要启示和影响。

康德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主要观点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建立了一种以纯粹理性为基础的哲学体系,并以此回应了早期现代哲学的一系列问题。

他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1. 纯粹理性的存在:康德认为,人类具有一种超越经验的纯粹理性存在,它不受经验的限制,可以引导我们认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2. 理性的限制:康德认为,尽管纯粹理性具有重要的认识能力,但它也受到自身的局限性和限制性的限制。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依靠纯粹理性来认识一些特定的事物或领域,例如神秘、道德和美学等领域。

3. 经验和悟性的结合:康德认为,理性和经验应该相互结合,才能达到真正的认识。

他强调了悟性和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它们可以互补,帮助我们发现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4. 伦理学的重要性:康德的伦理学是他哲学体系的一部分,他认为人类的目的是实现普遍的道德法则,这些法则不仅适用于个人,还适用于整个社会和人类的未来。

5. 自由意志的重要性:康德强调了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认为人类的行动应该是自由和自主的,而不是被外部力量所控制。

他还认为,自由意志是理性的表现,只有通过自由意志的行动,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道德和自我实现。

总之,康德的主要观点涉及到知识论、伦理学和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对现代哲学和人类思考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作为一代思想泰斗,他提出的“三大批判”构成其伟大哲学体系。

其实,他在教育学上,不仅以哲学家的身份经常开展讲坛,还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康德论教育》的专著。

本文将试探康德的教育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一、康德教育学观点(一)重视教育的目的以及价值。

在整体上,康德接受了卢梭关于教育价值的看法,认为人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才能成其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人性的崇高和人类的伟大是由于教育造成的。

教育是养成人的一种活动。

因此,康德特别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这在当时实属卓见。

在教育目的上,康德除了主张教育要培养人的一般本性(普遍理性)、以人类的大同理想为目的以外,他还特别强调道德教育,认为最高的教育目的不是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发达,乃是道德的完善。

这一点可联想起了赫尔巴特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目的论,说明康德的观点至少是他的思想来源之一。

(二)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在于超越现实、满足未来。

康德针对历史上关于教育的争论,尤其是对于教育是为了现实社会生活还是为将来做准备这一点,给予了明确的答复。

康德说,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为了现在,即把青少年培养成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生活的人,不管现实社会是多么的险恶,只要儿童能够应付这种现成的社会环境就可以了。

不仅许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抱着这种目的,许多国家的政治家、教育家也只是着眼于现在,把现在的国家利益当作目的。

康德认为,这是一种缺乏远见、苟安于现状的表现,与人类的崇高使命和教育的真谛是背道而驰的。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以人类的理想为目的,并主张把这作为一条原则确立起来,以便证明教育具有独立性和超越性。

(三)把道德教育提到教育目的的高度来认识。

康德看重道德教育,绝不仅仅是从教育的构成或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考虑,而是从他的批判哲学出发,试图通过教育建立一种主体性的道德原则,让人们服从“绝对命令”,教育使人的发展达到了这一步,人便成为具有普遍理性的人了。

康德的政治思想

康德的政治思想

康德的政治‎思想(一)康德的伦理‎思想1 .伦理思想是‎康德政治学‎说的基础。

康德的伦理‎学浸渗了1‎8世纪的启‎蒙精神,高扬近代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旗‎帜,批判封建主‎义。

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 18 世纪的启蒙‎学说。

康德的政治‎学说基本上‎是其伦理原‎则的引申和‎发挥。

2 .“人是目的”是康德伦理‎学说的核心‎思想。

人的行为要‎有道德价值‎,一定是为义‎务而实行的‎。

这种义务就‎是按作为绝‎对命令的道‎德法则行事‎,不问目的和‎效果,只问该行为‎所依据的原‎则,即为义务而‎尽义务。

按道德法则‎行事的意志‎就是“善良意志”。

道德法则可‎以归结为:“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则。

”“道德法则”涉及的仅仅‎是形式而不‎问特殊的具‎体内容。

作为道德主‎体的人是理‎性的存在物‎,他的存在自‎身即是目的‎,不需要任何‎物或人赋予‎他目的。

每个人不应‎把自己作为‎手段,也不应把其‎他有理性的‎人作为手段‎,而应该作为‎目的,这是道德法‎则的绝对要‎求。

道德法则是‎“绝对命令”,人们必须无‎条件地服从‎。

道德法则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人为自‎己立的法则‎,人们服从道‎德法则是“意志自律”,也就是自由‎。

人们都服从‎道德法则,培养“善良意志”,人类最终会‎实现一种“目的王国”。

在“目的王国”中,由“绝对命令”统治着,每个人都把‎自己和他人‎作为目的的‎本身,而不是手段‎。

每个人既是‎立法者,又是服从者‎,他制定道德‎法则,又服从道德‎法则,大家的目标‎和谐一致。

3 .评价。

康德关于“道德法则”、“人是目的”等思想,与法国启蒙‎学者关于人‎权、自由、平等和理性‎王国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启‎蒙色彩。

他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主张人的自‎律、自主和自由‎,这种尊重人‎及人的权列‎的思想也构‎成了近现代‎西方自由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的思想
《纯粹理性批判》回答了人类最基本的问题:人类能够知道什么?
康德之前,通常认为人类认识的惟一来源是经验(实际上现在还有N多的人这样认为)。

康德证明,经验在成为认识之前必须经过人类大脑的加工。

就是说,在认识过程中,人本身比客观事物更重要。

所谓“主观唯心主义”。

康德认为我们根本不可能认识客观事物,只能认识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

最典型的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关键看观察者站在哪个角度。

这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哥白尼转向”。

哥白尼打破基督教会统治欧洲思想界一千年的“地心说”,指出太阳才是宇宙中心,人类并不是宇宙中心。

因此,即便上帝创造了人类,宇宙也不是他创造的。

康德在哲学上做了同样的事情。

如果,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人是决定性的,那么,人类眼中的“客观世界”,它的创造者就不是上帝,而是人自己。

康德得到的答案与哥白尼一样:那我们还要上帝来做甚?
康德认为人类所有问题的最终答案不在经验,也不在上帝,而在纯粹理性。

我以前总觉得主观唯心主义就是闭着眼睛瞎说。

“只要我没看见前面路上有块儿石头,这石头就不存在”——这是何等愚蠢的说法!读了康德之后我才明白,这完全是对主观唯心主义的恶意歪曲。

愚蠢的是,身为大学教授的我居然相信这种歪曲。

宇宙中并没有不依赖于人类主观思想的“纯粹的客观存在”。

例如人类根据太古以来的肉眼观察一直以为太空中有两个星系是邻居,而21世纪最新观测的数据证明,它们相距几千光年,只有从地球的角度看过去,它们才“邻近”。

因此,我们相信了上千年的“邻近”这个“客观事实”,实际上并非“客观的存在”。

1788年,康德连任校长。

同年,《实践理性批判》出版。

这本书回答人类的第二大问题:“我们应该做什么?”
这是个伦理学问题,即:我们做什么事才算是好事?就是说,什么是善?
康德说,我们无法证明上帝存在,因为从来没人见过他老人家。

但上帝仍然存在,因为每个人——包括极恶之人——都能分清善恶。

只要世上有善恶,就必得有一个最终审判者来惩恶扬善。

否则区分善恶就没有意义。

这个最终审判者,只能是上帝!
所以,我们应当信仰上帝。

听起来像个悖论,却是非常纯粹的客观存在:
我们无法证明上帝存在,但他仍然是终将走投无路的人类的最后救赎。

很多文章说康德是“虔诚的新教徒”。

完全胡打乱说。

康德的“上帝”与基督教的那个上帝根本不是一回事。

对于世俗宗教的所有辉煌仪式和森严僧侣制度,康德一概厌恶加拒绝。

因此,弗国王才这么烦他。

康德认为,善存在于每个人内心,无人能终生行善,但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善。

暴君并不愚蠢,他完全知道自己正在行恶。

但为了维持统治,他必得行恶,同时踏着良心指恶为善。

所以,暴君的下场注定是悲剧。

无论他如何挣扎。

和杀多少人。

避免悲剧的惟一道路是不能成为暴君。

这本书终于让摩西·门德尔松成为康德一生的敌人。

他怒称康德为“超级搅屎棍”。

文坛后生、著名戏剧家克莱斯特更在信中高喊“我惟一的、至高无上的目标沉没了。

我现在已经没有目标”。

十年之后,他吞枪自杀。

《实践理性批判》提出了康德伦理学核心——著名的“绝对命令式”。

绝对命令式(kategorisches Imperativ)原文为:“行事必依同时能够成为普遍立法原则的个人意志为准则。

”典型的康德语言。

翻译成中国话,大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思想源自苏格拉底——所有认识到善的人,都将受到良心的压
力而被迫行善。

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

康德认为人类区分善恶的能力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人类只有完全服从“绝对命令”才能达至幸福。

帮助他人获得幸福是我们的义务,我们因此受到他人的尊敬,也因此有权在自己寻找幸福的路上获得他人的帮助。

康德认为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我满足。

康德的散步和午餐会,就是典型的自我满足。

他说:也许贫困才是人类的富足,也许失去才是人类的得到。

早于康德一千多年,东方的佛教说:失即是得,得即是失。

绝对命令式不仅决定善,也决定我们能否获得自由。

康德认为,只有自觉遵守内心的道德律令,我们才能自由。

自由决定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服从道德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为所欲为的人并没有自由,因为这时你是欲望的奴隶。

听任欲望驱使的人都是毫无自由的行尸走肉。

人类并非生而拥有尊严。

只有根据绝对命令式行善才能赢得自由。

只有自由人才有尊严。

83年后,欧仁·鲍迪埃与康德殊途同归: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因此,2005年夏天在巴黎开国际日耳曼学者大会时,我专门与躺在拉雪兹公墓的鲍迪埃合影一张。

广大路过的欧洲游客莫名其妙。

社会法律保证我们的权利,道德律令才能让我们赢得尊严,让我们赢得自由!
明白了吧?貌似枯燥无聊的康德,实际上是个出身贫寒的激进革命者,敏感,瘦小,思想锋锐,充满激情,无所畏惧。

一个典型的天才。

每个真正领会康德思想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热血沸腾。

法国大革命奉康德哲学为理论基础,并非偶然。

自由,是康德最重视的基础价值。

康德哲学中,自由是知识、道德、法律和美的前提。

他说:“人不可能被判为奴。

他只能自认为奴!”(Sklaverei ist kein Rechts-, sondern ein Geisteszustand)。

此语精当。

凡有特别崇拜对象的,很易成为奴隶。

比如崇拜上帝。

或者刘德华。

暴君和独裁者,肯定不愚蠢,但他们肯定不喜欢自由。

什么是自由?
康德说:“自由不是为所欲为。

自由是可以不做违心之事。

” 这是我见过的关于自由最深刻的定义。

因此,被捆在棚架上生长的水果和圈养的动物都不自由。

每个无需违心屈从他人意志的人,才是自由人。

根据绝对命令式,网络写作难出经典。

世界人民的网络快感,实际上完全来自为所欲为。

最近有人在网上哭诉自己丢了老婆,引起广大网民义愤填膺,口诛笔伐直到网上游行示威的“铜须事件”,即为铁证。

此事至今不知真假,但大家都已经“快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哈”一通儿乱打,酿成事件。

以此事为戒,所有网民必得牢记:为所欲为,恰恰证明你是一己私欲的奴隶。

人类历史上最巍峨的高峰都会被超越,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都会被湮灭。

但你可以永垂不朽。

像康德。

什么是幸福?不是声色犬马、金玉满堂,私家花园120平方米。

幸福是,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行为。

自由,就是有权自由选择。

什么是善?善就是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

怎样才能追求自己的幸福?首先要有自由。

个人感觉:
在道德和法律的范围内,忠实于自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源于:自由是可以不做违心之事)。

尽管道德和法律也是别人强加给我们个体的,但是毕竟这是作为一个人必须面临的外部环境,因为人作为一种生物必然存在于某一种环境中,这种环境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等(其实任何生物阿猫、阿狗都有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只是作为另一种生物的人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感知到阿猫、阿狗这种环境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