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辨识与中医健康评估
中医体质辨识表

中医体质辨识和健康调养咨询项目评估表
一、个人基本信息
姓名:性别:年龄:
地址 :
二、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1、判定方法:回答《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中的全部问题,每一问题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
原始分=各个条目的分值相加,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条目X4)]X100
2、判定标准: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其他8种体质为偏颇体质。
判定标准见下表。
三、中医体质分类判定表
平和质(A)
气虚质(B)
阳虚质(C)
阴虚质(D)
痰湿质(E)
湿热质(F)
血瘀质(G)
气郁质(H)
特禀质(I)
四、初步判断受检者体质类型:
(一)体质辨识相关重要信息(舌象脉象等):
(二)受检者体质类型转化分:平和质分,气虚质分,阳虚质分,阴虚质分,痰湿质分,湿热质分,血瘀质分,气郁质分,特禀
质分。
(三)受检者体质类型:□平和质□气虚质□血虚质□阳虚
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
医师签名:年月日。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及评分标准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及评分标准中医体质辨识标准是指通过对人体体质特点的综合评估,判断个体体质类型的标准。
根据中医理论,人的体质与先天禀赋、后天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的制定,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身体质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养生措施,促进身心健康。
一、中医体质辨识标准1. 气质辨识标准气质是人体内蕴含的能量形态,体现了个体的生理、心理特征。
通过观察个体的面色、声音、姿态等,结合问诊和望诊,可以分为阴阳平衡、阳盛阴虚、阴盛阳虚三个类型。
2. 气血辨识标准气血是人体的基本物质和能量,在中医理论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通过询问体征、检查脉象、舌苔等,可将个体体质划分为气虚血瘀、气郁血瘀、气滞血瘀三个类型。
3. 阴阳辨识标准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中医体质辨识中将个体体质分为阴虚阳亢、阴虚阳虚、阴亢阳虚三个类型。
观察人体形态、面色、舌苔等可以得出初步判断。
4. 痰湿辨识标准痰湿是中医体质辨识中常见的体质类型,多与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通过观察个体的体形、皮肤情况、舌苔等可以将其分为痰湿质、痰湿阻滞质、气滞痰湿质三个类型。
5. 水湿辨识标准水湿体质与身体水液代谢及排泄相关,中医认为其与先天禀赋及后天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观察个体形态、口唇湿润度、小便情况等可以初步判断为水湿体质、阳虚水湿质、气滞水湿质三个类型。
二、中医体质评分标准中医体质评分标准是根据中医体质辨识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对体质相关指标的评估打分,从而对个体的体质类型进行综合评价。
1. 气质评分标准根据个体气质的特征,如面色红润度、声音响亮度、姿态得分等,结合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给予相应的评分。
2. 气血评分标准通过问诊、查体和辨证观察等方式,评估个体气血的状态,包括脉象得分、舌苔得分、体征得分等,综合判断并给予相应的评分。
3. 阴阳评分标准结合阴阳特点和脏腑功能状况,评估个体阴阳平衡的状态。
包括面部得分、舌苔得分、望闻问切得分等,通过综合评估给予相应的评分。
中医体质辨识

中医体质辨识正文:1.引言介绍中医体质辨识的重要性和作用,并简要说明本文档的目的和结构。
2.中医体质概述介绍中医体质的概念、分类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中医体质辨识的目的和意义阐述中医体质辨识的目的和意义,包括指导食疗、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等方面的作用。
4.中医体质辨识方法详细描述中医体质辨识的方法,如观察面色、舌苔、脉诊等,以及相关的问诊调查和量表评估。
5.中医体质分类及特征按照中医体质分类体系,详细介绍不同体质类型的特征和表现,如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等。
6.中医体质辨识的应用说明中医体质辨识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如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理方法的选择等。
7.注意事项和限制提醒辨识者在进行中医体质辨识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可能存在的限制,如主观因素、辨识误差等。
8.附件列出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如中医体质辨识问诊表、量表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体质辨识:中医学中将人体体质分为多种类型,并根据不同的体质特点,进行相关的辨识和调理的方法。
2.观察面色:通过观察人的面色,包括面色的红润、苍白、黄色、紫绀等变化,判断体质的健康状况。
3.舌苔: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和质地,判断体质的湿热、阴虚、血瘀等情况。
4.脉诊:通过触摸人的脉搏,包括脉搏的弦、滑、涩、虚等特点,辨识体质的状态和病机情况。
附件:1.中医体质辨识问诊表2.中医体质辨识量表3.中医体质调理方案案例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体质辨识:根据《中医药法》的相关规定,指对个人进行中医体质分析和评估的过程和方法。
2.观察面色:根据《中医药法》第X条的规定,指通过观察个人面色的红润、苍白、黄色等特征,来判断其体质的健康状况。
3.舌苔:根据《中医药法》第X条的规定,指评估个人体质状况时观察舌面的苔色、质地等特征的过程。
4.脉诊:根据《中医药法》第X条的规定,指通过触摸个人脉搏,评估脉搏的弦、滑、涩、虚等特征,以判断体质的状态和病机情况。
中医望诊如何评估体质特点

中医望诊如何评估体质特点中医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等外在表现,来推断其内在的生理病理状态和体质特点。
这种诊断方法简便易行,且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中医望诊如何评估体质特点。
一、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表现,包括精神、意识、思维等方面。
望神主要观察患者的目光、表情、反应等。
目光明亮灵活,神志清晰,表情自然,反应灵敏,表明正气充足,脏腑功能良好,体质较为强壮。
相反,如果目光呆滞,神志模糊,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则提示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可能属于虚弱体质。
二、望面色面色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在反映。
正常面色应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面色苍白多为气血不足,常见于阳虚、血虚体质。
这类人往往容易感到疲劳,手脚冰凉,女性可能会有月经不调等问题。
面色发黄多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有关,常见于气虚、痰湿体质。
他们可能会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面色潮红多为阴虚火旺,常见于阴虚体质。
这类人容易出现口干咽燥、心烦失眠、手足心热等症状。
面色发青多为气血瘀滞,常见于血瘀体质。
可能会有疼痛、肿块、月经不畅等问题。
面色发黑多为肾阳不足,常见于阳虚体质。
常伴有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小便频数等症状。
三、望形态形态包括体型、姿态等方面。
体型肥胖,肌肉松弛,多为痰湿体质。
这类人往往痰多、身重、容易困倦。
体型消瘦,肌肉坚实,多为阴虚体质。
可能会有口干、便秘等症状。
姿态方面,动作迟缓,多为阳虚、气虚体质;动作灵活,多为平和体质;肢体拘挛,多为血瘀体质。
四、望舌舌象能较为直观地反映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
舌头的颜色:淡红舌为正常舌色。
舌红多为热证,常见于阴虚、实热体质;舌淡多为虚证、寒证,常见于阳虚、血虚体质。
舌苔的厚薄:舌苔薄白而润,多为正常;舌苔厚腻,多为痰湿、湿热体质。
舌苔的润燥:舌苔湿润为正常;舌苔干燥多为热盛伤津,或阴虚津亏。
舌苔的分布:舌苔偏于舌尖部,多为心肺有热;舌苔偏于舌根部,多为下焦有热;舌苔中部厚腻,多为脾胃有湿。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及评分标准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及评分标准中医体质辨识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医学中重要的课题之一。
通过辨识体质,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身的体质状况,并依此进行调理和预防。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及评分标准是指在中医理论基础上,制定出的一套衡量个体体质特征的标准和打分系统。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体质辨识标准的分类及评分标准。
一、中医体质辨识标准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医体质辨识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 阴阳平衡类型:体质可分为阴阳两种类型,其中阴阳平衡类型是指个体阴阳属性平衡,气血、阴阳、虚实等各种因素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2. 气血平和类型:个体气血平和类型是指气血充足,流通畅通,没有明显的气血失调问题。
3. 虚实分辨类型:虚实分辨类型是指根据个体体质表现出的虚实状况,分为实质体质和虚质体质。
4. 寒热分辨类型:寒热分辨类型是指个体体质在寒热属性上的倾向性。
5. 湿燥分辨类型:湿燥分辨类型是指个体体质在湿燥属性上的倾向性。
二、中医体质评分标准为了更加客观准确地评估个体的体质状态,中医体质辨识标准以及评分标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评分标准一般采用0-4分或0-20分的五级量化方法进行评分,不同的体质类型会有不同的评分标准。
1. 阳虚体质评分标准:阳虚体质主要表现为气短、畏寒、喜热、手足心热等症状,评分标准可包括面色苍白得分、畏寒得分、舌体得分等。
2. 阴虚体质评分标准:阴虚体质主要表现为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腰膝酸软等症状,评分标准可包括潮热得分、盗汗得分、舌体得分等。
3. 气虚体质评分标准:气虚体质主要表现为气短乏力、声音低弱、容易出汗等症状,评分标准可包括气短得分、乏力得分、舌体得分等。
4. 血虚体质评分标准:血虚体质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眼花、月经不调等症状,评分标准可包括面色苍白得分、月经不调得分、舌体得分等。
5. 痰湿体质评分标准:痰湿体质主要表现为体重超标、胸闷嗳气、舌苔厚腻等症状,评分标准可包括体重得分、胸闷得分、舌苔得分等。
中医体质辩识

中医体质辩识【序号1】中医体质辩识——探索中医药传统智慧的钥匙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健康和养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备受关注和研究。
中医体质作为中医药独有的理论体系之一,对于人们的个体化养生和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然而,中医体质的辩识问题却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出发,对中医体质的辩识进行细致探讨,以期为读者展现中医药在养生健康领域的传统智慧。
【序号2】中医体质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中医体质是中医药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基于中医学的独特观点和理念,通过判断个体的体质特征,分为不同的体质类型,从而为健康管理提供个性化指导。
中医体质的辨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同时结合观察病人的体形、面色、声音、体温和脉搏等指标。
这一理论体系旨在维护人体阴阳平衡的状态,达到身体健康的最佳状态。
【序号3】中医体质的分类和特征从中医体质的角度来看,中医将人体的体质分为多种类型,如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等。
每种体质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体质倾向。
以平和质为例,其特点为体形匀称,精力充沛,情绪稳定等。
而气虚质则易疲乏无力,容易出现气短、懒言等症状。
中医体质的分类和特征不仅涉及体质本身,也与个体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为人们养生提供了指导和建议。
【序号4】中医体质辩识的方法与工具中医体质的辨识是通过观察、询问和判断等方法进行的。
中医师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指标,结合病人的主观感受和症状,来确定其体质类型。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中医体质辨识提供了便利,如基因检测和生化指标检测等。
这些方法和工具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中医体质辨识的准确性,也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序号5】中医体质与养生保健中医体质辨识不仅能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体质特点,还可以指导养生保健。
根据不同的体质类型,中医师可以制订相应的养生计划和饮食调理方案。
对于气虚质的人来说,应注重调理脾胃,增加运动量,适度进补;而对于阳虚质的人来说,应避免过度劳累,多注意保暖等。
中医体质辨识和治未病

中医体质辨识和治未病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
除了治疗疾病,预防疾病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医体质辨识和治未病成为了一种新的健康理念。
本文将介绍中医体质辨识的方法和治未病的意义。
中医体质辨识是根据中医理论,通过对体质特征的分析和评估,判断一个人体质的健康状况和易患疾病的倾向。
中医体质辨识主要有九种体质类型,分别是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
每个体质类型都有其特点和不足之处,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调理和养生。
首先是平和质,这是一个理想的体质状态。
平衡的阴阳,强健的体魄,免疫力强,抵抗力好,不易得病。
其次是气虚质,这是一种常见的体质类型。
气虚质的人体质较弱,易疲劳,抵抗力差,容易感到气短乏力。
接下来是阳虚质和阴虚质,这两种体质类型体现了阴阳的失衡状态。
阳虚质的人体质虚弱,手脚发凉,易感冒;阴虚质的人则常常觉得干燥热痒,容易上火。
再来是痰湿质和湿热质,这两种体质类型主要与体内湿气的滋生有关。
痰湿质的人身体容易胖,皮肤黯淡,消化功能不佳;湿热质的人则出现口苦口臭、大便干燥等湿热症状。
血瘀质是指体内有瘀血积聚的体质类型,容易出现瘀斑、淤血等症状。
气郁质是指体内有气郁的体质类型,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易悲伤、失眠等。
最后是特禀质,这是一种过敏性体质,对某些特定物质容易产生过敏反应。
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有助于提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理和养生。
与西医的“治病”不同,中医注重的是“治未病”,即在未患病之前通过调整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患病的发生。
中医的养生方法包括调节饮食、运动锻炼、保持心态平和、中药调理等。
在饮食方面,对于不同体质类型的人,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食物。
比如,阳虚质的人可以多食用温热性的食物,如姜、葱、羊肉等,以增加体内阳气;阴虚质的人可以选择滋阴的食物,如芝麻、蜂蜜、绿豆等。
此外,中医还强调饮食的节制,不过度饮食,避免伤害脾胃。
运动锻炼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体质辨识表

中医体质辨识和健康调养咨询项目评估表
一、个人基本信息
姓名: 性别: 年龄:
地址 :
二、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1.判定方法: 回答《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中的全部问题, 每一问题按5级评分, 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 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
原始分=各个条目的分值相加,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条目X4)]X100
三、中医体质分类判定表
四、初步判断受检者体质类型:
(一)体质辨识相关重要信息(舌象脉象等):
(二)受检者体质类型转化分: 平和质分, 气虚质分, 阳虚质分, 阴虚质分, 痰湿质分, 湿热质分, 血瘀质分, 气郁质分, 特禀质分。
(三)受检者体质类型: □平和质□气虚质□血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
医师签名: 年月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主任中医师 成都市名中医 中国针灸学会砭石与刮痧专业委员会委员 四川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适宜技术 推广项目专家组成员 成都市中医“治未病”技术指导小组成员
前
言
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的医疗体制改革, 其中心思想是,让医疗服务惠及民生,把医 疗重心整体迁移,减少重大疾病的医疗开支, 使社会能够真正进入到和谐安定的文明世界。 在这种背景下的社会的医疗服务一定是 注重预防,这个预防的含义其实包括着主要 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没有疾病的时候应 该积极地预防,杜绝一切导致疾病的因素。 第二个是有了疾病的时候应该积极地早期治 疗,不让疾病向更为深层的方向发展。
什么是体质:
体质是一个“医学名词”,是指“人 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 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掌 握人的体质特点对于了解疾病的发生、发 展规律具有一定意义。在我国古代和西方 医学的发展过程中都曾有过各种体质学说, 体质可以按照人的形态,功能或代谢特征 进行分类。”
——引号内文字摘自《辞海》1979年版
“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其 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 小手足,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 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阴 佗佗然。太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 之上遗遗然。左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 阳之下随随然。钛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 少阳之上推推然。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 少阳之下栝栝然。”
返回
中医体质辨识的方法和原理
体质辨识的方法和原理
系统介绍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 质研究及应用的技术性文件——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标准
第一部分:中医体质辨识的背景资料
第二部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总
体介绍 第三部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系 统介绍 第四部分: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 判断方法介绍
《黄帝内经· 灵枢经· 阴阳二十五人》在论 述了五形人的特点之后又总结道: “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变者,众之所以 相欺者是也。” 《黄帝内经· 灵枢经· 阴阳二十五人》在之 后的继续论述中,又介绍了一些人体功能状 态的一些特殊性(比如形态与色泽的相得与 否等等),以及五形人的发病情况,以及对 于五形人的具体诊治情况。
“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其为 人黑色,面不平,大头,廉颐,小肩,大腹, 动手足,发行摇身,下尻长,背延延然。不 敬畏,善欺给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 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阴汗汗然。大羽之人, 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上颊颊然。少羽之人, 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下纡纡然。众之为人, 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下洁洁然。桎之为人, 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上安安然。”
倒数第一段经文: “黄帝曰:刺其诸阴阳奈何?岐伯曰: 按其寸口人迎,以调阴阳,切循其经络之凝 涩,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甚则不 行,故凝涩。凝涩者,致气以温之,血和乃 止。其结络者,脉结血不和,决之乃行。故 曰: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气不足于上 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 必明于经隧,乃能持之。寒于热争者,导而 行之;其宛陈血不结者,则而予之。必先明 知二十五人,则血气之所在,左右上下,刺 约毕也。”
“火形之人,比于上徵,似于赤帝。其为 人赤色,广(月引)锐面小头,好肩背髀腹, 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 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 不寿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 手少阴核核然。质徵之人,比于左手太阳, 太阳之上肌肌然。少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阳, 太阳之下慆慆然。右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阳, 太阳之上鲛鲛然。质判之人,比于左手太阳, 太阳之下支支颐颐然。”
“土形之人,比于上宫,似于上古黄帝。 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 美股胫、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行安地, 举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 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 阴敦敦然。太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 之上婉婉然。加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 明之下坎坎然。少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 阳明之上枢枢然。左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 阳明之下,兀兀然。”
从中医临床看中医五行体质的特点
木形人的体质特征:具有自然风性的特点,善动、易变;得 病容易出现晕眩、痛处游走不定等等特点; 火形人的体质特征:具有自然热性的特点,善热、易红;得 病容易出现生疮、红肿疼痛等特点; 土形人的体质特征:具有自然湿性的特点,善润、易腻;得 病容易出现沉重、腻滞、缠绵等特点; 金形人的体质特征:具有自然燥性的特点,善干、易裂;得 病容易出现干燥、结燥、龟裂等特点; 水形人的体质特征:具有自然寒性的特点,善冷、易凝;得 病容易出现寒冷、疼痛、苍白等特点;
需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
中医学的各项适宜技术,要在公共卫生服 务体系中,真正发挥好自身的作用,关键在 于它所具有的防治疾病的疗效。 而要提高中医疗效,就必须要有中医的辨 证作为前提。 中医在使用各项适宜技术时,必须根据具 体证候上偏差,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理和治疗 才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因此,要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利用好中 医各项适宜技术,就必须要有各项中医相适 宜技术所针对“证候”这个治疗对象。这是 提高中医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疗效的关键 所在。 因此我们力推在进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 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的时候,必须建立一 个有鲜明中医学特色的、根据证候状态而设 立的健康评估体系。只有在这样的评估体系 之下,中医各项适宜技术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在目前我们的临床实践中,中医健康评估 主要包括有中医体质辨识、以及中医健康信息 和健康因素分析两个方面。即通过辨识和分析 对人体的体质状态和证候状态做出评估。
(在国内还有关于中医经络状况评估【北京中医医
院治未病中心】;热成像原理所做的脏腑经络状况
评估【成都中医学院治未病中心】)
中医健康评估: 是对人体的体质和证候特点进行的评 估。 从总体的体质特征和总体的证候特点 进行评价, 同时对其所造成的体质和证候变化的 原因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地帮助中医进 行准确地辨证。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 医药的相关服务内容已经逐渐开始融入到公 共卫生服务领域。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就是现 在推行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健康管理 技术规范》的试运行。 为什么国家如此重视中医药学在公共卫 生体系中的服务作用呢?
首先是中医学有实实在在的公共卫生服务 技术。 这些技术首先是中医简便效廉的各项适宜 技术,比如刮痧术、推拿按摩术、洗熨技术、 灸疗术、针刺技术,以及各种药疗、药膳技 术等等。它们都可以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疾 病早期,以功能性改变为主的疾病进行有效 的治疗。彰显着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强 大作用。
提 纲
一、中医体质辨识简述 二、中医健康评估简述 三、中医健康评估与中医体质辨识的互补 四、我们的建议
结
束
一、中医体质辨识简述
一、中医体质辨识简述
体质的概念和中医对体质认识的渊源
中医体质辨识的方法和原理 中医体质辨识的具体临床应用问题概念和中医对体质认识的渊源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唯有加大社会的公 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让各种重大性疾病 能够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得到有效控制和 化解。因此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社会发 展的必然趋势,多数文明国家都已经积极行 动起来,积极地进行着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 工作。
中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所具有的治 疗技术和各种养生防病措施得到了世界的公 认。其所具有的对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优势更 是有目共睹。 同时中医养生防病理念和中医治未病思 想是最具有公共卫生文化理念的思想。 因此,应该在现今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 当中,积极地把中医从诊断到治疗的各项适 宜技术融入到公共卫生服务当中去。
返
回
背景资料
2009年4月9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了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该标准的 制订工作自2006年6月启动,由国家中医药 管理局立项、中华中医药学会负责、中华 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编制完成。
该标准的制定综合应用了中医体质学、 文献学、流行病学、心理测量学、数理统计 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多学科专家反复 论证而建立,并在项目负责人、中华中医药 学会体质分会主任委员王琦教授带领的国家 “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 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该标准遵循科学规范的方法和程序,探索了 中医标准的方式途径和特点规律,丰富了中 医临床诊疗标准的内容,其示范引领作用可 为中医标准化工作提供借鉴,具有实用性和 可操作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黄帝内经· 灵枢经· 阴 阳二十五人》最后两段阐述五形人分类在临 床上的具体应用问题的经文: 倒数第二段经文: “黄帝曰: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约乎? 岐伯曰:美眉者,足太阳之脉,气血多;恶 眉者,血气少;其肥而泽者,血气有余;肥 而不泽者,气有余,血不足;瘦而不泽者, 气血俱不足。审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 可以知逆顺也”
“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其为 人方面,白色、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 足,如骨发踵外,骨轻,身清廉,急心,静 悍,善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 病生。手太阴敦敦然,釱商之人,比于左手 阳明,阳明之上,廉廉然。右商之人,比于 左手阳明,阳明之下脱脱然。左商之人,比 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上监监然。少商之人, 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下严严然。”
通过评估和原因分析,让中医 医生能够根据各个阶段的证候状态 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使用各项中医 适宜技术(包括健康教育)达到有 的放矢地治疗和调理的效果。 这是中医健康评估在公共卫生服 务体系中的价值所在。
下面将从中医体质辨识角度入手,逐步对 中医健康评估的内容和相关中医原理进行阐 述,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中医体质辨识的由来是怎样的?
——介绍传统意义上的中医体质辨识
传统意义上的中医体质,是按照中医 理论对人体生命现象规律的观察,进行归 类所得出的各种体质特征。比如阳热体质、 阴寒体质等等,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有关 “五形人”的体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