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镜介入冷冻治疗支气管结核
冷冻治疗为基础的各种介入技术手段

冷冻治疗为基础的各种介入技术手段
刘浩;李元军;史亚萍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进展》
【年(卷),期】2024(14)3
【摘要】气管支气管结核(tracheobronchial tuberculosis, TBTB)是肺结核的一种常见类型,是我国良性中心气道狭窄最常见的病因。
单纯口服抗结核药物效果不佳,手术治疗创伤大且并发症多,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已取得长足的进步,是目前TBTB治疗唯一快速、有效的方法,主要技术包括冷冻治疗、局部给药、高频电刀、氩气刀电切、球囊扩张、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等综合治疗。
由于介入治疗方式多样,如何合理有序地联合应用仍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本文重点综述以冷冻治疗为基础的各种介入技术手段联合应用治疗TBTB的最新进展及治疗策略。
【总页数】7页(P1383-1389)
【作者】刘浩;李元军;史亚萍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延安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2
【相关文献】
1.支气管镜介入冷冻治疗气管、支气管腔内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
2.CT引导下氩氦刀冷冻介入治疗肝癌不良反应实施治疗性干预的疗效观察
3.氩等离子体凝固联合冷冻治疗在支气管结核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4.支气管镜介入冷冻治疗和高
频电治疗对老年肉芽增生型支气管结核伴发呼吸困难患者的预后和炎症因子指标的影响5.支气管镜介入冷冻治疗和高频电治疗对恶性气道狭窄伴发呼吸困难患者的预后和炎症因子指标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气管镜介入治疗支气管内膜结核方法的探讨

(2 / 3 ) o c s n Baco brsoeij t n cyteayadbl ndlai y e 16 16 .C n l i s rnhf eocp e i , r hrp n a o i t o a t uo i n co o l a tn e h
刘 伟 傅恩清 谢 永 宏 李王平 孙 瑞琳 金 发 光
【 要】 目的 探讨支气管 内膜结 核( B B 的气管 镜下治 疗方 法。方法 分析 16例 摘 ET) 3
支气管 内膜结核 的患者 , 常规化疗及镜下注药基 础上分别行低 温冷冻 、 压球囊扩 张术及 在 高 低温冷冻 +球囊扩张术治疗并观察疗效 。结果 16例 中包 括 肉芽增殖 型、 3 瘢痕狭窄 型 、 溃疡
・
1 ・ 6
21年 6月 第4卷第 3期 Oi J ugDsHetn dtn , n 1,o4 N. ) 1 l Ln i c i Ei ) ue 01 ・
气 管 镜介 入 治疗 支 气 管 内膜 结 核
方 法 的探讨
co brsoeij t n adte fcc eeass d eut I 3 ae t, uf e i hf eocp e i , n i ei yw r ses .R sl n16pt ns sf rdwt i n co h r fa e s i e h
g a u o tu ,c c tiil le aie a d i f mmao y p t n s wee ma k d y ef cie n r n l mao s i ar a ,u c r t n n a c v l tr ,8 ai t 1 e r r e l f t ,a d e v
经支气管镜冷冻治疗支气管结核36例疗效分析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年12月第14卷第12期MMJC ,Dec 2012,Vol 14,No.12气管支气管结核(tracheobrochial tubrculosis TBTB )是指发生在气管、支气管粘膜、粘膜下层、平滑肌、软骨及外膜的结核性病变,是结核病的特殊临床类型,属于下呼吸道结核[1]。
常规的全身抗结核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往往不能完全治愈,致使支气管的病变进展并导致气道狭窄、阻塞以及肺不张等。
如患者出现管腔严重狭窄、管壁软化或者肺不张等只能采取手术治疗。
我院于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对36例支气管结核患者在全身化疗及雾化吸入的基础上联合支气管镜下反复冷冻治疗,疗效较佳。
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河南省传染病医院结核科经组织病理或痰结核菌快培养阳性证实为溃疡坏死型或肉芽增殖型、瘢痕狭窄型支气管结核患者36例,其中男12例,女24例,年龄16~46岁,平均31.6岁。
根据文献[1]分型其中溃疡坏死型18例,肉芽增殖型12例,瘢痕狭窄型6例,病变部位包括气管及双侧叶、段支气管。
1.2设备仪器PENTAX EB1830型电子支气管镜;德国ERBE 公司产CA 冷冻治疗仪及软性可弯曲冷冻探头,冷冻气源为99.99%的二氧化碳。
1.3治疗方法患者取平卧位,术前禁食水4h ,2%利多卡因3ml 环甲膜穿刺局麻,电子支气管镜经鼻道进入气管,部分鼻道狭窄患者经口进镜,观察病变情况后,冷冻探针插入支气管镜,探针顶端置于病变区域上或深入病变区域内,实施冷冻,时间约40~120s ,松开脚踏后自行解融(约1min ),即冷冻融。
完成1次冻融循环约2~3min 。
每个区域需3~5个循环,直至病灶完全被冷冻。
部分腔内病变阻塞严重者可将探针顶端垂直插入病灶内实施冷冻切至肉芽组织明显减少。
间隔1周后,行支气管镜复查,对上次冷冻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可用活检钳清理管腔内坏死的残余组织,并进行再次冻融或冻切治疗。
经支气管镜支气管腔内的冷冻治疗

经支气管镜支气管腔内的冷冻治疗1经支气管镜支气管腔内的冷冻治疗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呼吸内科姚小鹏一、概述1.公元前3500年,人类即开始采用冰敷治疗组织肿胀和战伤的尝试。
2.1845年,人们才真正将冷冻作为一种治疗手段用于肿瘤的治疗。
3.1851年,Arnott等报道采用浸有冰块的-8~-12℃盐水,对体表肿瘤实施治疗,结果局部疼痛减轻,肿瘤缩小。
4.1899年,White等根据高压液态由高压状态进入低压状态,体积突然膨胀的同时可以制冷这一原理,采用液态气体治疗皮肤病,随后用于外科和肿瘤的器械亦应运而生。
5.1975年,美国的Sanderson医生采用硬质支气管镜介导,对支气管腔内型肺癌实施冷冻治疗,并获得成功。
6.1994年,德国的ERBE公司开发的可用于可屈支气管镜的可屈式冷冻电极,使支气管腔内的冷冻治疗变得更加方便。
7.1996年,Mathur等报道了采用可屈支气管镜下对22例气道阻塞病人实施腔内冷冻治疗的经验。
二、冷冻疗法的细胞和组织损伤机制一细胞损伤机制1.细胞外的结晶对细胞的挤压并使细胞变形(冰挤压效压)。
2.细胞内、外同时结晶所导致的碾磨作用。
3.细胞的脱水而导致的细胞崩解。
4.细胞内电解质浓度的增高和细胞膜蛋白的变性等。
2二冷冻的组织损伤机制在冷冻损伤的中心区域(冷冻探头周围大约3mm的半径范围),因血管内血栓形成,所有的细胞均被破坏。
而围绕这一区域周围3~4mm厚的组织,将出现一些不均匀的组织损伤。
冷冻所导致血栓形成的机制1.在轻低温条件下动静脉血管收缩。
2.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3.血管壁渗透性增加。
4.血液粘滞度增加。
5.毛细血管静水压下降,血流减缓,血栓形成。
冷冻组织损伤的时效关系1.冷冻治疗后即刻的细胞损伤只有在电镜下才可见。
2.完全的血管内血栓形成要在冷冻治疗后6~12h。
3.在冷冻后1~7天内,冷冻区域内的细胞将发生变性、坏死。
4.完全的非出血性坏死则发生在8~15天。
支气管镜介入方法在治疗支气管结核中的疗效评价

支气管镜介入方法在治疗支气管结核中的疗效评价支气管结核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传统的治疗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因此,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被引入临床实践。
本文将介绍支气管镜介入方法在治疗支气管结核中的疗效评价。
一、支气管镜介入方法的概述支气管镜介入方法是一种借助支气管镜技术进行治疗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支气管镜插入患者的气管和支气管,直接观察和治疗支气管结核病变。
支气管镜介入方法具有微创、可视、定位准确等优点,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
二、支气管镜介入方法在支气管结核治疗中的应用1. 支气管镜下药物注射治疗:支气管镜下药物注射治疗是支气管镜介入方法的一种常见应用。
通过支气管镜将治疗药物直接注射到病变部位,可以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增加治疗的效果。
2. 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治疗: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治疗是支气管镜介入方法的另一种应用。
该方法通过支气管镜将液体注入患者的肺泡,有效清除病变部位的痰液、病原体和坏死组织,达到治疗的效果。
3. 支气管镜下电钳治疗:支气管镜下电钳治疗是支气管镜介入方法的一种创新应用。
通过支气管镜引导电钳,可以对支气管结核病变进行切除、清除和止血,达到治疗的效果。
三、支气管镜介入方法在治疗支气管结核中的疗效评价支气管镜介入方法在治疗支气管结核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通过临床观察和病例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疗效显著:支气管镜介入方法能够直接观察和治疗病变部位,可以准确判断病灶的严重程度和所需治疗的范围。
通过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2. 减少并发症:传统的治疗方法对患者的损伤较大,容易引发一些并发症,如气胸、出血等。
而支气管镜介入方法具有微创性,对患者的损伤较小,可以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 提高生活质量:支气管镜介入方法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有显著作用。
治疗过程中疼痛感减少,恢复期缩短,可以让患者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新技术

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新技术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治疗方法也不断涌现,为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接下来,咱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慢性支气管炎治疗的那些新技术。
一、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
通过将细长的支气管镜插入患者的气道,可以直接观察到气道内的病变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其中,支气管镜下冷冻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它利用低温使病变组织坏死、脱落,从而减轻气道狭窄和阻塞。
对于一些因炎症导致的气道狭窄,冷冻治疗能够有效地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另一种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方法是球囊扩张术。
当气道因为慢性炎症等原因出现狭窄时,可以通过将球囊置入狭窄部位并扩张,撑开狭窄的气道,增加通气量。
这种方法对于轻度至中度的气道狭窄效果较为显著。
此外,还有支气管镜下热消融技术,如激光、电灼等,它们能够快速消除气道内的增生组织,恢复气道通畅。
二、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新技术。
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与发展与多种基因的异常表达有关。
通过基因治疗,可以将正常的基因导入患者的细胞中,以纠正基因的异常表达,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将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的基因导入患者的气道上皮细胞,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气道炎症。
虽然基因治疗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但它为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三、免疫调节治疗免疫系统在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新的免疫调节治疗方法旨在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其中,生物制剂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例如,抗白细胞介素-5抗体、抗 IgE 抗体等生物制剂,可以特异性地抑制某些炎症介质的作用,从而减轻气道炎症。
免疫细胞治疗也是一种新兴的方法。
通过提取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在体外进行培养和修饰,增强其对炎症的抑制能力,然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发挥治疗作用。
支气管镜介入冷冻联合氩气刀治疗结核性大气道狭窄的疗效

支气管镜介入冷冻联合氩气刀治疗结核性大气道狭窄的疗效[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镜介入冷冻联合氩气刀治疗结核性大气道狭窄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结核性大气道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
对照1组 20例患者给予氩气刀治疗,对照2组 20例患者给予冷冻治疗,研究组20例患者给予支气管镜介入冷冻联合氩气刀治疗,对比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研究组缓解率为95%,明显优于对照1组的70%和对照2组的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入选标准:(1)符合初治肺结核的诊断标准,经支气管镜检查镜下或病理明确诊断的气管、支气管结核,并自愿选择接受支气管镜镜下介入治疗;(2)无严重心脏病、肺功能不全及凝血机制障碍;(3)无严重肝肾功能异常。
1.2 方法治疗所需仪器:olympus公司bf-1t40型可弯曲支气管镜,erbr apc-300型氩气刀治疗仪,库兰k300冷冻手术治疗机。
治疗方法:3组患者均常规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同时给予雾化吸入、术后常规给予局部灌药治疗。
对照1组20例患者给予支气管镜下氩气刀治疗。
氩气刀治疗:应用erbrapc-300型等离子凝固器,打开氩气瓶气阀调节气流速度,以0.3~2 l/min为宜,调整输出功率为≥50 w,每次踩脚踏时间≤5 s,治疗深度约2~3 mm。
橡胶电机板放置于患者手臂下与皮肤直接接触。
对照2组20例患者给予支气管镜下冷冻治疗。
冷冻治疗: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孔导入库兰k300的apc导管至病灶部位,此时使支气管镜距病灶部位月2 cm,导管深处气管镜前端≥1 cm,采取多点治疗,每点2~5 min针对病灶部位进行治疗。
研究组20例患者则同时给予支气管镜介入冷冻联及氩气刀治疗(操作方法同上),并在退出支气管镜前,用导管介入黏膜下注入异烟肼200 mg,必要时加dxm 5 mg,每周1次。
研究组及对照组总疗程1年,镜下治疗次数4~13次,平均治疗6次。
冷冻治疗对支气管结核患者经纤维支气管镜行支气管成形术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影响

冷冻治疗对支气管结核患者经纤维支气管镜行支气管成形术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影响目的:探讨冷冻治疗对支气管结核患者经纤维支气管镜行支气管成形术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本院行支气管成形术的支气管结核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按照其是否行局部冷冻治疗分为冷冻治疗组64例与对照组36例,所有患者术后均行抗结核治疗及雾化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冷冻治疗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冷冻治疗组痰菌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冷冻治疗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冷冻治疗可明显改善支气管结核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可有效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可作为临床支气管结核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
支气管结核是指发生在气管、支气管黏膜和黏膜下层的结核病[1]。
存在于肺内病灶中的结核分支杆菌直接植入支气管黏膜是支气管结核最常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支气管周围组织侵及支气管黏膜,使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等症状,结核分支杆菌也能经血行播散和淋巴引流首先侵袭支气管黏膜下层,然后累及黏膜层,往往导致局部支气管肉芽组织增生,造成支气管狭窄,影响呼吸系统等严重后果[2]。
抗结核治疗对于支气管结核往往不能治愈,需要借助手术治疗,常规手术治疗所引发的出血及不良反应问题也引起了医生的关注[3-4]。
本研究分析了冷冻治疗对支气管结核患者行支气管成形术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影响,发现冷冻明显改善支气管结核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可有效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现将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于本院行支气管成形术的支气管结核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10~55岁,平均(34.47±6.78)岁,体重23~72 kg,平均(48.65±8.52)kg,病程1~12个月,平均(6.11±3.25)个月;按照其是否行局部冷冻治疗分为冷冻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3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