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流派的形成和发展
小儿推拿

都江堰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制
26 五指节穴 1)部位 五指各关节处。 2)手法 用拇指和食指 两指相对掐之,也可加 上揉捻的手法。共三至 五次即可。 3)主治 急、慢惊风, 疳积等。掐五指节能加 强各穴的功能,为小儿 推拿结束手法.
27 威灵穴、精宁穴 1)部位 威灵穴在手背 食指和中指掌骨之间, 属点状穴。 精宁穴在手背无名 指与小指掌骨之间,属 点状穴。 2)手法 用拇指和食指 二指相对用力在穴位上 拿之。三至五次即可。 3)主治 急慢惊风,昏 迷不醒,多在急救时配 合使用。也可作为小儿 推拿结束手法之一。
六 常用穴位的形式
根据穴位的形状,将小儿推拿特定位分为 点、线、面三型。
都江堰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制
七 常用穴位
1 脾穴 1)部位 拇指挠侧,赤 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 根 2)手法 向心推为补, 离心为清,来回推之为 清补 3)主治 消化不良,脾 虚泻,疳积。脱肛,虚 喘嗽等。若心脾有火, 口舌生疮,则先推天河 水然后小补脾
21 外劳宫穴 1)部位 在手背面,中指 与无名指掌骨中间,与内 劳宫相对,属点状穴。 2)手法 用揉法,医者左 手握患儿左手,使其手心 向下,将其无名指、小指 屈曲与掌 面呈90度角,使穴位 显出,以拇指螺旋面揉之。 主治 腹痛,腹胀、久泄不 止、胆道蛔虫,风寒感冒 等。此为暖穴。
都江堰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制
都江堰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制
2拿法 用拇、食二指同时相对用力,拿按 某一穴位,一紧一松,反复增减用力为拿 法。一般用于点状穴。注意松紧适宜,用 力柔和。 3 揉法 用拇指或食指中指螺纹面紧紧吸附 在穴位上左右旋转揉动为揉法,用力应着 实深透,不可只在表面上摩擦。用于点状 穴位。
小儿推拿三字经流派

该流派在小儿推拿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为中医儿科推拿疗法的 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该流派还积极推广和普及小儿推拿知识,提高了 公众对中医儿科推拿疗法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02
三字经流派基础理论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功能
阐述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 关系,如心主血脉、肝主疏泄等
。
经络系统
介绍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的 循行路径、所属脏腑及生理功能。
治标与治本
在治疗过程中,既要缓解表面症状,又要针对病因进行根本治疗, 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儿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因 人施治。
扶正祛邪原则
扶正固本
通过推拿手法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正气,提高患儿的抗病能力。
祛邪外出
运用特定手法在体表操作,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驱邪外出。
热性哮喘
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清肺经、清大肠、推六腑、揉天突。
泄泻
寒湿泻
温中散寒、化湿止泻。补脾经、推三关、补大肠、揉外劳宫。
湿热泻
清热利湿、调中止泻。清脾胃、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
积食
要点一
乳食内积
消乳化食、和中导滞。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 卦。
要点二
脾虚夹积
健脾助运、消食化滞。补脾经、揉中脘、按揉足三里、捏 脊。
摩腹
以肚脐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摩腹可消食导滞通 便,逆时针摩腹可健脾和胃止泻。
揉天枢
位于脐旁2寸,左右各一,可调中和胃、理气消食 。
腰背部穴位
1 2
推脊
自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可清热泻火、通经活阳、理气血 、和脏腑、通经络。
3
揉肾俞
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可滋阴壮阳、 补肾益精。
第一节 小儿推拿发展概况

2.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作者:龚云林,字廷 贤,成书于 1604 年。晋代医史学家曹炳章老先生曾誉此书 为推拿最善之本。此书文笔清晰,内容全面。是现存最早的 以单行本形式流传于世的小儿推拿专著。
3. 《小儿推拿秘诀》作者:周岳甫,字于蕃,成书于 1605 年。书中关于手法的描述十分准确精当,同时书中还 介绍了复式操作法 9 种,深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曾在十余 年的时间里先后四次再版,对后世影响极大。
6. 《推拿三字经》作者:许谦光,成书于 1887 年。本 书特点鲜明,有许多独到之处。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例如: (1)独穴治病。(2)老幼同治。(3)主张多推久推。(4) 推拿代药汤。主要有:补脾经——为四君子汤。平肝经—— 逍遥散。清补心经——为天王补心丹。清肺经——为养肺救 燥汤。补肾水——为六位丸。泻大肠——为承气汤。清小 肠——为导赤散。清胃经——为定胃汤。
三、形成体系阶段(明末——清代) 1.《小儿按摩经》(又称《保婴神术按摩经》)作者:
四明陈氏,成书于1601年(该书收载于《针灸大成》一书 中)。书中记载了 16 种小儿推拿手法(其中包括推拿八法, 即:推、揉、按、摩、掐、运、搓、摇),水底捞明月、打 马过天河等20中复式操作法,40 多个手部穴位。提出了推 拿补泻方法,强调推有定数,不可乱推。此书是现存最早的 小儿推拿专著。
二、奠基阶段(隋唐——明初) 所谓奠基阶段是指小儿推拿疗法在这个历史阶段中记载
逐渐增多、为其形成体系奠定了基础。在这个历史阶段中比 较有影响的著作主要有以下几部:
《千金方》作者:孙思邈,书中有多处关于运用推拿方法 防治儿科病症的记载。例如:“小儿夜啼至明不安寐亦以摩 儿头及及脊验。”“小儿早起虽无病,常以《小儿推拿广意》作者:熊应雄,成书于 1676 年。 本书集前人经验之大成,介绍了推拿手法种,复式操作法 14 种。在手法的运用上,提出“推拿面部次第”,“推拿 手部次第”等操作顺序。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1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1齐鲁之邦,历代名医辈出。
小儿推拿渐为盛行,历代推拿医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清代光绪丁丑年(1877年),登洲宁海人徐谦光著《推拿三字经》,创立推拿三字经学派。
通治成人小儿之疾,以成人为主。
李德修(1893一1972)自幼家境贫寒,17岁染疾,暴致耳聋。
幸得《推拿三字经》,遂发奋苦读,精心钻研,深得其要。
1920年,在青岛设诊所,以推拿疗效,颇具声望。
1955年在青岛中医院任负责人,专致小儿推拿,以推拿救治病婴无数,他为人淳朴,医德高尚,经验丰富,有求必应,勤勤恳恳,为患儿服务,誉满岛城。
李德修继承了徐谦光三字经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潜心研究小儿推拿,是小儿推拿三字经派的奠基人。
德修老诊病注意望诊,患儿一进诊室,他举目一望,就能判断出患儿的主要病情,每使病家赞叹不已。
临证施术主要以左上肢以下穴位为主,取穴主张少而精,一般不超过3一5个穴,尤擅长独穴治病,医效显著。
更为可赞的是,他勇于开拓,热心传授,诲人不倦,培育新人,小儿科在60年代,出现了高徒满门、人才济济,团结奋进,医术迢迢的可喜局面。
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使小儿推拿的理论和技法不断完善,发展成为山东小儿推拿三大派之一。
小儿推拿三字经流派推拿之所以有特色,就是与其它流派相比具有独创性,主要表现为善用独穴、五脏辨证五行取穴、取穴少而每穴操作时间长、具有便于掌握与操作的特定穴等三字经流派主张取穴少而精:常用穴不过30几个,临床治疗中,一般每次取穴3~5个,尤其擅长用独穴治病,在他们看来“取穴不宜多,多则杂而不专”。
根据少而精的取穴原则,李德修先生拟订出治疗部分小儿常见病的基础方。
如:治疗外感病,肺系疾病基础方:清肺平肝,天河水;脾胃病基础方:八卦,清胃,天河水;脑病惊风基础方:阳池,二马,小天心等。
风寒感冒,一般采用一窝风,平肝经,清肺经三个穴位。
慢性痢疾用清补大肠独穴即可。
所谓独穴治疗:就是在一定情况下,只用一个穴位,推拿的时间要长,以得效为度,用以治疗急性病效果更好。
小儿推拿的源流与发展

一、小儿推拿形成的基础
(三)宋金元时期
1.政府医政机构中设小儿专科 《元丰备对》:太医学九科,学生额三百人,大方脉一百二人,风科八十人, 小方脉二十人。 2.儿科名医和儿科专著问世 (1)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儿科专著 (2)唐朝末宋初《颅囟经》最早中医儿科专著 3.中医儿科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 五脏证治法则、小儿指纹望诊、小儿六种脉象等 4.按摩理论全面总结《圣济总录》
小儿推拿的源流与发展
课程名称: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的源流与发展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 熟悉小儿推拿的概念 • 熟悉小儿推拿的发展历史
能力目标 • 能说出小儿推拿的概念 • 能知道小儿推拿的发展历史
思政目标 • 培养学生对小儿推拿的认同感及归属感
目 录
01 小儿推拿的概念
02 小儿推拿发展历史
概念
小儿推拿学是中医儿科学和推拿学相结合的产物 。它是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小儿生理和病 理的特点运用一定的手法,作用在小儿特定的部位和 穴位上,以防治儿童疾病,促进小儿身心健康和生长 发育的中医外治法。 特点:无创伤、无副作用、对症处理迅捷 。
二、小儿推拿形成和发展
按摩学盛于隋唐,儿科学盛于宋。正是按摩学和 儿科学的成熟,为明代小儿推拿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现代流派传承 1、湖南地区的刘开运流派 2、北京地区的冯氏小儿捏脊流派 3、上海地区的海派儿科推拿 4、张汉臣派小儿推拿流派 5、山东地区的孙重三推拿流派、一)明代 -小儿推拿发展的重要时期
1.推拿名称的出现 2.形成小儿推拿体系 3.小儿推拿著作问世 《小儿按摩经》1606年杨继洲收藏在《针灸大成》中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龚延贤 1604年 《小儿推拿秘诀》周岳甫编著 1605年 《小儿推拿广意》熊应雄 1676年
小儿推拿

迅速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支持下,中医事业包括小 儿推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自 50年代起,全国各地相继 建立了中医院校,发展了推拿教育,在全国许多中医院开 设了小儿推拿科。与此同时,整理和出版了大批小儿推拿 教材及著作,如重印出版了《小儿推拿直录》、《小儿推 拿广意》、《幼科推拿全书》、《厘正按摩要术》、《小 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等小儿推拿古医籍,出版了 《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学概要》、《简易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疗法新编》、《小儿推拿新法》、《小儿捏脊》 等小儿推拿新著作,推拿治疗范围不断扩大。
运内八卦: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 约2/3处为半径画元,八卦穴在此圆周上。用拇指沿圆周推 揉极为运内八卦。主治:咳嗽痰喘、胸闷纳呆、腹胀呕吐。
揉一窝风: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用指端揉,即称揉一 窝风。主治:腹痛、肠鸣、关节痹痛、伤风感冒。
注意事项
小儿脏腑娇嫩,生机幼稚,行气未充,肌肤柔弱,被形容 为“稚阳之体”。手法要求是“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具体注意①顺序:先上后下,从前到后。②刺激量先轻后 重,先弱后强。③一般每穴200-300次,年龄小者30-50次, 时间:初生儿3分钟内,六个月内1-4分钟,1岁内5分钟内, 3岁内 3-7 分钟。④必须用介质,滑石粉、葱姜水、麻油等。 ⑤进食后 30分钟左右施术,推拿完毕患儿不要吃东西,最 好马上睡觉,睡觉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
“推拿”一词,始载于明代万全所著《幼科发挥卷二·慢惊 有三因》:“一小儿得真搐,予曰不治。彼家请一推拿法 者掐之。”但直接以推拿冠名者则首见于小儿推拿著作, 如《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等, 《厘正按摩要术》书中述有:“按摩一法,北人常用之…… 南人专以治小儿,名曰推拿”;“推拿者即按摩之异名 也”。因小儿推拿,以推法为多,且患儿多不能主动合作, 施术者需拿持而推之,故改称推拿。由按摩改称推拿,可 以说是推拿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学一、简史小儿推拿学就是在中医推拿学,儿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规律和形成的。
它对小儿保健,预防和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儿推拿学形成和发展按摩学盛于隋唐,儿科学盛于宋。
正是按摩学和儿科学的成熟,为小儿推拿学的形成奠定可坚实的基础。
《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最早的著作《按摩经》(又称《小儿按摩经》)。
陈氏依据中医传统理论,提出治病当“视病之虚实,虚则补起母,实则泻其子”。
陈氏指出当“先观其色,切脉次之”。
还强调了验指纹的方法。
对小儿推拿穴位,除日常通用的经络穴位之外,记载了数十个特定穴位。
总之,陈氏在其著作中对小儿推拿从诊法,辩证,穴位,手法,治疗方法做了全面系统而简明的论述,对后世小儿推拿的发展规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儿推拿是始于明而盛于清,明代另一本小儿推拿专著《小儿推拿方脉活婴密旨全书》,龚廷贤著,是流传最早的单行本,对小儿推拿十二手法(复式操作法)论之甚详。
公元1605,《小儿推拿秘诀》是周岳甫所编著。
《袖珍小儿方》原为徐用宣著,至1574 年又经庄应琪加以增补为《补要袖珍小儿方论》。
卷十中有"秘传看惊掐惊口授手法诀","穴道诀手穴经络图",等等。
清代小儿推拿专著影响较大的有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骆潜菴的《幼科推拿秘书》,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徐崇礼的《推拿三字经》,张振的《厘正按摩要术》,还有夏鼎的《幼科铁镜》。
二、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和生机蓬勃,发展迅速两个方面。
小儿时期机体各器官的形体发育和生理功能都是不成熟和不完善的,赃腑的形气都相对表现为不足,其中以肺,脾,肾三赃尤为突出。
“脾常不足”,“肾常虚”小儿脾常不足又往往导致肺气弱,而为“肺常不足”。
“稚阴稚阳”,这里的“阴”就是指精,血,津液等物质,“阳”是指体内赃腑的各种生理功能。
“纯阳”,主要指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
小儿生长发育包括体格的发育和语言,动作的发育两个方面。
中医小儿推拿学发展简史

《中医小儿推拿学发展简史》作者:刘茂森(中医法王房寅第37代传承人)中医小儿推拿学的发展历史与中医儿科和推拿学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中医推拿学的理论体系形成于《黄帝内经》时代,以《黄帝岐伯按摩》为主要标志。
而中医儿科学理论体系形成于宋代,以儿科圣祖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为主要标志。
中医小儿推拿学是中医儿科学和中医推拿学发展到相当的水平,相互结合才产生的新型儿科医学。
从历史的角度看,小儿推拿经历了明朝以前的史料积累,明朝末年的产生和近现代的发展等三大阶段。
中医推拿学在古代称之为按摩,是以手法操作为特点的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实践。
据考古发现,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出现了具有按摩和儿科疾病含义的文字了。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广泛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方法治疗疾病,被后人尊为“医祖”。
《史记》中还记载有“扁鹊名闻天下……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书中记载有用匕周刮痧治疗小儿惊风,这是最早记载中医小儿推拿的文献了。
秦汉时期,我国按摩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
《黄帝内经》中有按摩的产生、适应症、具体方法、治疗机制、按摩人才的选用标准以及按摩工具的记载等等;其中与中医小儿推拿有关的记载有《灵枢·卫气失常》,“十八以下为少,六岁以上为小”。
《灵枢·刺节真邪》:“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
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双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
”这是现代中医小儿推拿中的椎桥弓的雏形。
《黄帝内经》中还记载了用中医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虫症的方法。
两晋南北朝时,按摩手法日渐丰富,手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膏摩法得到系统总结,养生手法形成套路。
大医学家葛洪《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述了中医小儿推拿中的“抄腹法”和中医小儿推拿中的“捏脊法”,前者在小儿推拿中用于小儿急性腹痛,后者在小儿推拿中用于小儿食少、疳积和增强体质;此两法在中医小儿推拿中有很高的地位,以至两法流传至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外治疗结合:
•内服:“消积散” •外敷“冯氏化痞膏” (此二方为冯氏家传)
补充: 捏脊八法:推、拿、捏、捻、放、提、揉、按
视频:佘继林讲课3、 佘继林讲课4
流派二:湘西小儿推拿流派
形成:
创始人刘开运(1919-2003),湖南省花垣县人,出身中医世家,苗汉后裔,御医后代,家族业医 已三四百年,祖传中医、草医、推拿三套绝技,融汉、苗医于一炉,独树一帜。曾担任中华推拿学学 会副主任,主要从事小儿推拿研究。
流派五: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
形成: 该流派创始人为张汉臣(1910-1978),字新棠、贻桐、赓戊,山东蓬莱县人。少年 即随师学习中医内科,1925年拜本县推拿名医艾老太为师,自此致力于小儿推拿事业。 1930年独立行医,1957年应聘到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组建小儿推拿室开展小儿推拿 疗法。
传承链
张汉臣 (第1代)
流派二:湘西小儿推拿流派
发展:
邵湘宁,(1956-至今),长期师从刘开运,曾担任湖南省中医药学校副校长、校长,现为湖南 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潜心研究少儿推拿,发起成立吉首大学“刘氏针灸推拿研究所”。
著作:
1、刘开运.小儿推拿疗法 2、刘开运.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推拿学.小儿推拿 3、符明进.小儿推拿
流派二:湘西小儿推拿流派
徐宗礼,字谦光,自1887年完成了《推拿三字经》,创建了三字经流派推拿,其著作虽未出
版,但在民间流行,其后未有传人。 真正将三字经流派推拿发扬光大的是李德修先生。
李德修,又名慎之(1893-1972),山东威海人。自学《推拿三字经》一书,经8年学习,方
独立应诊。1955年应聘到青岛市中医院任小儿科负责人。自此,李德修将三字经流派推拿专用于治 疗小儿病症。
2
流派一:冯氏捏积流派
形成:冯氏家族于清朝末年在北京地区运用捏脊疗法。 全盛时期,平均每天捏脊人数达1500人,冯家大小十余人每天捏脊不止。
本流派的核心人物为冯泉福和冯奎福两兄弟,均师从其父冯沛成。 冯泉福(1902-1989),号雨田,北京人,其父冯沛成及祖父皆业医,精通小儿捏积术,冯泉福 20岁时随父亲开始学习捏积术,1928年独立行医,1959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儿科工作,负责儿科的 捏脊工作。
流派五: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
•选穴配伍较多,常首选补肾水,治疗呼吸道疾病善用小天心、一 窝蜂、补肾、清板门、清天河水、逆运八卦、揉二马、揉小横纹 (即掌小横纹穴)等
•治疗消化道疾病常用补肾水、揉二马、补脾土、揉小天心、揉一 窝蜂、逆运八卦、推四横纹、清板门、清大肠、清天河水、挤捏神 阙。
•善于与现代医学结合研究小儿推拿,对治疗消化道疾病之首选补 脾土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证明推补脾土使胃酸度有明显的增加, 对胃蠕动以及对蛋白质的消化均有明显的促进
本流派特点:重视辩证施治,强调八纲辨证和五脏归经,将五行生克理论应用于辨证、 推拿治疗过程中。
以不变套路应 万变
创立小儿五经 助制推治法
创“肝经只清不补,心经
补后加清,脾经以补为主, 肾经只补不泻”特色推法
开阖有度:
开窍和关窍—— 起式和总收式
流派三:三字经流派
形成:创始人是徐宗礼,代表人物是李德修。
小儿推拿流派的形成和发展
主讲人:邵瑛 广州·2015.12
前言
• 推拿流派:是指世袭相传的,有其自身特色和风格的关于推拿操作与 运用的群体。
• 目前影响较大的流派有 1、山东:三字经推拿流派、孙重三推拿流派、张汉臣推拿流派 2、北京:冯氏捏脊流派 3、上海:海派儿科推拿 4、湖南:刘开运儿科推拿流派
传承链
林椒圃
孙重三
毕永升
程本增
张素芳
王道全、李静等
视频:孙重三
流派四: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
发展:
著作: 1、孙重三.通俗推拿手册 2、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儿科推拿疗法简编 3、张素芳.中国小儿推拿学 4、王道全.小儿推拿图解
流派四: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
本流派特点:首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取穴灵活,手穴配伍体穴,随症加减多。
田常英、苏蕴芳、范作云等 张锐
(第2代)
(第3代)
流派五: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
发展:
著作: 1、张汉臣.小儿推拿学概要/实用推 拿学 2、山东省中医学院.山东推拿集锦. 张汉臣小儿推拿(少儿推拿教学片)
流派五: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
本流派特点:注重扶正,把严守“补虚扶弱以望
流派六:海派小儿推拿流派
流派特点:兼收并蓄,着重创新。
手法:融入上海三大
成人推拿流派的手法
(一指禅、㨰法、内
功推拿),创“推拿 十六法”
提出“穴部”观点。
治法以通为主,以 痛为输。
界定小儿推拿对象。 主要针对6岁以下儿童,
3岁以下更佳。
视频:金义成1 金义成2
流派七:盲派小儿推拿流派
2019/9/13
2019/9/13
流派六:海派小儿推拿流派
形成:“海派”指上海地区的小儿推拿学派。上世纪50年代各地成员于上海参加培训班,互相 交流,主要聚集山东和湘西小儿推拿两派特点,结合上海推拿手法,继而自成一派。上海儿科 推拿流派此流派以金义成为代表。金义成对推拿发展史、历代推拿文献颇有研究,以儿科推拿 见长。著有《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图解》、《海派儿科推拿图谱》等书。
谢 谢!
补充说明: 1、以推拿代替药物。比如推三关为参附汤; 运八卦为调中益气汤;天河水为安心丹等。 2、补泻:上推为补,下推为泻。
流派四: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
形成:
创始人孙重三(1902-1978),山东省荣成县人,20岁时拜老 中医林椒圃为师学习小儿推拿,认真总结并发扬光大。1959年调山东 中医学院儿科教研室及其附院任推拿科主任,开展小儿推拿疗法。
诊病强调闻 诊和望诊
以经验穴组方。
总结临床经验,形成 特殊的效验穴位。
结合小儿推拿特定穴
中的手穴和体穴(传 统腧穴)
操作手法:按、摩、掐、 揉、推、运之法最常用, 搓、摇多做辅助,并继 承了林氏“十三大手法”
补充说明:
林氏“十三大手法”——摇斗肘、打马过天河、黄蜂入洞、水底捞月、飞经走气、按弦搓摩、 二龙戏珠、苍龙摆尾、猿猴摘果、擦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赤凤点头、凤凰展翅、按肩井。
面色和望鼻最有特 色
治则上以治本为主。
小儿推拿概括为 “一掌四要”
善于与现代医学结 合研究小儿推拿
补充说明: 一掌四要: 一掌即掌握小儿无七情六欲之感,只有风、寒、暑、湿、燥、火、伤食之证的生理特点; 四要包括——一要辨证细致、主次分明;二要根据病情、因人制宜;三要取穴精简、治理分明; 四要手法熟练、刚柔相济。
3
流派一:冯氏捏积流派
发展:
著作:1、李志明.小儿推拿 2、佘继林.冯氏捏积疗法
流派一:冯氏捏积流派
本流派特点:重视脾胃,温补立法,运用捏脊疗法治疗积证。
理论特色:“四积”、“五疳”
•四积:乳积、食积、痞积、疳 积 •五疳:疳痢、疳肿胀、疳嗽、 眼疳、牙疳。
手法特色:
独创“冯氏捏脊手法”: “捏脊八法” ——着力点在脊柱正中而非 脊柱两侧。
如:印堂色泽— —判断病变之脏
腑。
取穴少而精,善 用独穴。取穴3-5 个,或独穴治病。
推拿时间长,频 率快,手法简单。
常用手法只有推、
运、揉、捣、掐 5种,但手法刺 激强度、速度上
均有要求。
以清法见长。
“纯阳之体”易 化热,重视对热 病与热证的防治。
以推拿代替药物
理—法—方—推 (穴),推拿穴 位类比方药。
流派三:三字经流派
发展: 由于青岛市中医医院保存完好,成功申报“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著作: 1、徐谦光.推拿三字经(手抄本) 2、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青岛市中医医院内部刊物) 3、赵鉴秋.幼科推拿三字经派求真 4、葛湄菲.小儿推拿(汉英对照)
流派三:三字经流派
本流派特点:
偏重望诊及五脏 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