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排序问题教材
大班数学公开课《有趣的排序》精品教案

大班数学公开课《有趣的排序》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比较与排序》第三节《有趣的排序》。
内容包括认识不同的排序标准和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学会按大小、颜色、形状等特征进行排序,并能用语言描述排序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排序的概念,理解排序的意义,掌握基本的排序方法。
2. 能够运用比较、观察、分析等思维方法,完成不同特征的排序任务。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排序的内涵,灵活运用排序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排序方法,并能用语言描述排序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积木,磁性教具,PPT课件。
学具: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卡片,磁性板,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大小不同的水果,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将水果按大小排序。
2.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例题,讲解排序的方法和步骤。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完成例题,加深对排序方法的理解。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小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
各小组分享排序方法,全班交流讨论。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有趣的排序》2. 内容:排序的概念排序方法:按大小、颜色、形状等特征排序例题及解答步骤七、作业设计题目:大小不同的苹果、颜色不同的铅笔、形状不同的积木。
答案:按大小排序:小、中、大;按颜色排序:红、黄、蓝;按形状排序: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2. 作业要求:用画笔和磁性板完成作业,并用语言描述排序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排序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如:整理书桌、衣物分类等。
作业排序管理(1)

例12-2
Ji J1 J2 J3 J4 J5
t(小时)
tiA
6 8 12 3 7
tiB
11 9 5 3 4
加工顺序如下: J4—J1 —J2—J3—J5
或 J1 —J2 —J3—J5—J4
2、确定总流程时间
• 甘特图法 画法与零件移动方式图的画法相同;
(二)三台设备的流水型排序问题
约翰逊—贝尔曼拓展法:
设有A、B、C三台加工设备,在满足: mintiA≥maxtkB 或mintiC≥maxtkB
两条件之一的情况下,可将三台设备转换为 两台假想设备G与H,且:
tiG=tiA+tiB tiH=tiB+tiC
例12-3
Ji J1
J2
J3
J4
t
tiA
设零件Ji(i=1、2、…,n)的加
工顺序是从设备A到设备B, t和iA
tiB 分别是零件Ji在A和B上的加工时间。
约翰逊—贝尔曼规则步骤:
1) 以零件编号为列,零件在机床上的加工 时间为行列表,从中找最小值(如果有 多个最小值,可任取一个);
2) 如果上述最小值属于tiA行,则对应零件 应尽先安排;如果上述最小值属于 tiB 行,则对应零件应尽后安排;
二、影响作业排序的因素
1、生产任务的到达、生产工艺流程方式
三、作业排序的任务和目标
(1) 进行优先权设定; (2)针对具体设备分配任务及人力; (3)为目标分配工作,使工作任务按期完成; (4)不断监督以确保任务的完成; (5)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或异常辨识; (6)作业排序进行检查和修改。
12.2 制造业作业排序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排排队(1)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排排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排序》,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大小、长短、高矮等概念,学会用比较的方法给物体排队。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理解大小、长短、高矮等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2. 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和排序能力,提高逻辑思维水平。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排序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教学重点:认识大小、长短、高矮等概念,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和排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大小不一的球、长短不一的铅笔、高矮不同的玩具熊等。
2. 学具:每组一份大小、长短、高矮不同的物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请幼儿观察教具,说出它们的特点。
(2)引导幼儿用“比较”的方式,将教具进行排队。
2. 例题讲解:(1)教师展示例题,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排序的方法。
(2)教师解释排序的依据,如:从大到小、从小到大、从长到短、从短到长等。
3. 随堂练习:(1)幼儿分组,每组挑选一份学具,根据教师给出的排序要求进行排序。
(2)每组派代表展示排序结果,其他幼儿进行评价。
(2)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可以排序的物品,进行实践操作。
六、板书设计1. 大小排序:从大到小、从小到大2. 长短排序:从长到短、从短到长3. 高矮排序:从高到矮、从矮到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家长协助幼儿收集大小、长短、高矮不同的物品,进行排序。
(2)将排序结果拍照,并附上排序方法和依据。
2. 答案:(1)大小排序:如苹果、橘子、葡萄,排序方法为从大到小。
(2)长短排序:如铅笔、签字笔、圆珠笔,排序方法为从长到短。
(3)高矮排序:如玩具熊、玩具兔子、玩具小狗,排序方法为从高到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1)本节课幼儿对排序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如何?(2)幼儿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团队精神是否得到发展?(3)针对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进行下一步的教学?2. 拓展延伸:(1)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排序现象,如:家庭成员的身高排序、物品的价格排序等。
幼儿园中班数学优秀优质教案《有趣的排序》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数学优秀优质教案《有趣排序》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材第三章《比较与排序》。
具体内容包括: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掌握从多到少、从大到小、从高到矮排序方法,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掌握从多到少、从大到小、从高到矮排序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操作、表达、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排序方法,能够独立完成排序任务。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操作、表达、合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排序卡片、磁性教具等。
2. 学具:幼儿用磁性教具、操作卡片、画笔、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小动物们排队上学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是从高到矮排队。
2. 例题讲解(10分钟)(1)引导幼儿观察磁性教具,演示从多到少、从大到小、从高到矮排序方法。
(2)邀请幼儿上台操作,巩固排序方法。
(3)讲解排序原则,引导幼儿理解排序意义。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发放操作卡片,让幼儿独立完成排序任务。
(2)分组合作,完成排序游戏。
(3)展示作品,分享排序经验。
六、板书设计1. 《有趣排序》2. 内容:(1)从多到少排序(2)从大到小排序(3)从高到矮排序七、作业设计(1)将10个苹果按照从多到少顺序排列。
(2)将5个不同大小球按照从大到小顺序排列。
(3)将家庭成员按照从高到矮顺序排列。
2. 答案:(1)10、9、8、7、6、5、4、3、2、1(2)大球、较大球、中等球、较小球、小球(3)爸爸、妈妈、哥哥、我、妹妹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次课程中,幼儿们对排序活动表现出浓厚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在操作过程中,部分幼儿对排序方法理解不够深入,需要个别指导。
2. 拓展延伸:(1)开展家庭作业,让幼儿在家庭中练习排序,增强实践能力。
作业排序与生产作业计划

17.10.2024
6
第一节 作业排序的基本概念
二、假设条件与符号说明
为了便于采用数学模型来分析研究排序问题,做下列假设:
1. 一个工件不能同时在几台不同的机器上被加工。 2. 采取平行移动方式移送被加工的工件。 3. 不允许中断。当一个工件一旦开始加工,必须一直进行到完
工,不得中途停止插入其它工件。 4. 工件在每道工序的加工只在一台机器上进行。 5. 工件数(或批量)、机器数已知,单件加工时间已知, 完
第一节 作业排序的基本概念
一、编制生产作业计划与排序的关系
编制生产作业计划与作业排序不同,排序只是确 定工件在机器上的加工顺序,可以用一组工件的代 号的排列来表示这组工件的加工顺序,而编制生产 作业计划不仅包括确定工件的加工顺序,而且包括 确定机器加工每个工件的开始时间和完成时间。所 以,只有生产作业计划才能指导工人的生产活动。
显然,当ri = 0 时, Fmax = Cm(sn)
在知道了上述计算Fmax 公式后,便可直接在工件加工的 时间矩阵上从左向右计算完工时间。
第二节 流水作业排序问题
例11.1有一个6/4/p/Fmax问题,其加工时间如下表所示。 当按顺序S=(6,1,5,2,4,3)加工时,求Fmax
表11-1 加工时间矩阵
i
1
2
3
4
5
6
Pi1
4
2
3
1
4
2
Pi2
4
5
6
7
4
5
Pi3
5
8
7
5
5
5
Pi4
4
2
4
3
3
1
表11-2 顺序S下的加工时间矩阵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大纲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情况】一、课程代码:030137二、课程类别及性质:工商管理专业必修课三、课程学时学分:54学时(教学:54 实践:0)3学分四、教学对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五、课程教材:《生产与运作管理》、陈荣秋、马士华编着、高等教育出版社六、开设系(部):工商管理系七、先修课:管理学、市场营销、运筹学、物流管理、质量管理【教学目的】随着企业生产管理实践的丰富以及对于生产理论的深入探讨,生产与运作管理逐步成为较为完整的体系。
本课程讲述基本的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理论。
内容包括生产运作基本概念、生产运作系统设计、运行、维护与改进等方面,介绍有关企业物质资料生产和劳务提供的基本管理理论和方法,以及先进生产方式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
在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生产理论并掌握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的过程,了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础知识,了解及掌握MRP、JIT、ERP等先进生产方式。
坚持理论与案例教学并重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要求学生在牢固掌握传统的生产与运作基本理论与方法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生产与运作管理学科的最新发展,结合案例和讨论使学生熟练掌握生产与运作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系统管理观念和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基本概念(3学时)第一节社会组织的基本职能?基本要求:理解社会组织的概念,社会组织的基本职能,服务业的兴起的基本原因,理解生产的概念并且了解生产概念的扩展,掌握生产运作管理的概念。
重点:社会组织的基本职能,生产运作管理;第二节生产运作的分类?基本要求:理解生产运作的两种基本分类:掌握制造性生产与服务性生产的基本的特征。
重点:制造性生产与服务性生产的基本的特征第三节生产运作的类型?基本要求:了解生产类型的划分的类型,理解不同生产类型的特征,掌握提高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类型效率的途径。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排序》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排序》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比较与排序》,详细内容为第一节《排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掌握从大到小、从小到大、从高到低、从低到高等基本的排序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排序的概念,知道排序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
2. 培养幼儿能够运用不同的标准进行排序,提高幼儿的比较能力。
3. 培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排序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排序的原理,能够运用不同的标准进行排序。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排序卡片、磁性教具、PPT课件。
学具:彩色笔、剪刀、胶水、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大小不一的苹果,引导幼儿观察并按照大小进行排序。
2. 讲解排序概念(10分钟)利用磁性教具,展示排序的例子,让幼儿了解排序的含义,并引导幼儿说出排序的标准。
3. 例题讲解(15分钟)(1)以PPT课件的形式展示例题,讲解排序的方法。
(2)引导幼儿观察例题中的排序标准,让幼儿学会运用不同的标准进行排序。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排序卡片,让幼儿进行小组合作,完成排序练习。
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排序。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排序》2. 板书内容:(1)排序的概念(2)排序的标准(3)排序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答案:(1)橡皮、铅笔、尺子(2)我、妈妈、爸爸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掌握了排序的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排序的运用,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排序现象,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拓展延伸:1. 组织一次“排序小能手”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排序知识。
《排序》中班教案

排序中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排序。
2.掌握常见的排序算法,包括冒泡排序、选择排序和插入排序。
3.运用所学算法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
二、教学准备1.教材:排序算法教程。
2.教具:计算机、投影仪、白板和马克笔。
3.材料:一组需要排序的数字序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大家有没有听过排序这个词?你们能举例说明一下排序的场景吗?2. 概念讲解•逐步引入:通过引入排序的定义和排序的重要性,向学生介绍排序的基本概念。
•讲解示例:以一组数据序列为例,向学生展示排序前和排序后的效果,帮助他们理解排序的作用。
3. 冒泡排序算法•讲解原理:通过动画或实例,向学生解释冒泡排序的原理和实现步骤。
•展示示例:以一个简单的数据序列为例,向学生展示冒泡排序的过程,并解释每一步的原理。
•练习:让学生自己用冒泡排序算法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帮助他们巩固理解。
4. 选择排序算法•讲解原理:通过动画或实例,向学生解释选择排序的原理和实现步骤。
•展示示例:以一个简单的数据序列为例,向学生展示选择排序的过程,并解释每一步的原理。
•练习:让学生自己用选择排序算法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帮助他们巩固理解。
5. 插入排序算法•讲解原理:通过动画或实例,向学生解释插入排序的原理和实现步骤。
•展示示例:以一个简单的数据序列为例,向学生展示插入排序的过程,并解释每一步的原理。
•练习:让学生自己用插入排序算法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帮助他们巩固理解。
6. 实践运用•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给出一组数据序列,要求用所学的排序算法对数据进行排序,并比较结果的准确性和效率。
•展示结果:请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排序结果,并与全班共同分析比较。
四、课堂小结•总结回顾:回顾所学的排序算法及其应用场景。
•思考问题:请学生思考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的关系。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用Markdown文本写一篇关于排序算法的总结,包括算法原理、实现步骤和应用场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WU-HRM
对于单台设备作业排序问题
人力系
❖按照最短加工时间优先规则安排作业,可使 工作的平均完成时间最短,在制品最少;
❖按照最短交货期优先规则安排作业,可使最 长拖期时间与平均拖期时间最小化。
CWU-HRM
人力系
2. 流水线的作业排序
问题描述P207
CWU-HRM
人力系
❖多工件两台设备的排序问题算法
6
1
2
3
加工时间 2
5
6
7
8
10
等待时间 0
2
7
13
20
28
完成时间 2
7
13
20
28
38
交货期 10
15
18
14
12
20
拖延时间 0
0
0
6
16
18
CWU-HRM
人力系
作业排序 1 工件编号 4 加工时间 2 等待时间 0 完成时间 2 交货期 10 拖延时间 0
按照EDD
2
3
4
2
1
5
8
7
5
2
10
CWU-HRM
作业排序的目的
1. 满足交货期要求 2. 缩短生产周期 3. 使在制品库存最小 4. 使平均流程时间最小 5. 提高机器/工人的时间利用率 6. 使生产和人工成本最低
三、排序问题的一般假设
一个工件不能同时在几台设备上加工 工件数、机器数和加工时间是已知的,且加工时间与加工
顺序无关 每台设备同一时间只能加工一个工件(不考虑多工位组合
12
5
6
27
32
32
38
15
18
17
20
CWU-HRM
人力系
作业排序 1 工件编号 2 临界比率 1.375 加工时间 8 等待时间 0 完成时间 8 交货期 12 拖延时间 0
按照SCR
2
3
4
1
3
5
1.86
1.9
2.8
7
10
5
8
15
25
15
25
30
14
20
15
1
2
15
5 6 2.83 6 30 36 18 18
机床) 工件的工艺过程都是确定的,一种工件不能同时有多种加
工工艺 每台设备只能胜任一道工序,不能适应多种工序的加工
(设备与工序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不考虑一对多的关系) 一个工件加工开始后,不允许中断中途插入其他工件,必
须把该工件加工完成后才可以安排其他工件的加工
四、排序方法
人力系
❖ 排序规则
MWKR(Most Work Remaining)
LWKR(Least Work Remaining)
MOPNR(Most Operations Remaining)
RANDOM
CWU-HRM
6.2 制造业作业排序
人力系
1. 单台设备上的作业排序
一台设备面对多个工件需要加工 顺序的变化产生什么影响? 案例
生产运作管理
第6章 作业排序
人力系
什么时候需 要排队?
CWU-HRM
为什么会出现排队现象?
顾客
到达
顾客排队 服务设施
顾客
离开
❖ 假定每小时平均有4位顾客到达,服务人员为每位顾客的平均 服务时间为15分钟。如果顾客到达的间隔时间正好是15分钟, 而服务人员为每位顾客的服务时间也正好是15分钟,那么,就 只需要一名服务人员,顾客也根本用不着等待。
J1
J2 机器
J3
Jn
到达系统工
件的集合
离开系统 (机器)
CWU-HRM
例
人力系
❖ 有6个工件需要在某台设备上加工,各工件的加工 时间如表所示(工件编号是工件达到工作地的先 后次序,当前日期为1)。采用不同的排序规则进 行排序。
工件编号 1
2
3
4
5
6
加工时间 7
8
10
2
5
6
交货期 14
12
20
10
部
D(12)
C(6)
装
A(15)
B(8)
总
D(7) C(5)
A(4)
装
(c)装配顺序为D→C→A→B,总装配时间为51小时
D(7)
A(4) B(10)
6.1 作业排序的基本概念
人力系
一、作业排序的定义 生产作业排序就是指对于等候某个设备或工作中 心加工的多个任务,确定这些任务加工的先后次 序。
二、目的 三、一般假设
15 8 6 12
总装定额工时 (小时)
4 10 5 7
一个排序的例子
部
装
A(15)
B(8)
C(6)
D(12)
总
A(4)
B(10)
C(5)
装
(a)装配顺序为A→B→C→D,总装配时间为48小时
部
C(6) B(8) 装
D(12)
a/b c
A(15)
总
C(5)
B(10)
D(7)
装
(b)装配顺序为C→B→D→A,总装配时间为45小时
Johnson算法 1954年
最小加工时间出现在第一台设备,则尽量往前排 最小加工时间出现在第二台设备,则尽量往后排
i
1
2
3
4
5
6
M1 8
4
7
1
3
10
M2 3
2
6
9
2
5
CWU-HRM
人力系
❖多工件多设备的排序问题启发算法
关键工件法
1983年提出
1. 计算每个工件的总加工时间Pi,找出加工时间最长 的工件C为关键工件
15
18
CWU-HRM
按照FCFS
人力系
作业排序 1
2
3
4
5
6
工件编号 1
2
3
4
56Leabharlann 加工时间 7810
2
5
6
等待时间 0
7
15
25
27
32
完成时间 7
15
25
27
32
38
交货期 14
12
20
10
15
18
拖延时间 0
3
5
17
17
20
CWU-HRM
按照SPT
人力系
作业排序 1
2
3
4
5
6
工件编号 4
5
6 4 4.5 4 36 38 10 28
CWU-HRM
各排序规则的结果比较
人力系
排序方法 先来先加工 最短加工时间 最短交货期 最小松动时间 临界比率最小
总延期工件数 5 3 4 5 5
平均拖延时间 10.33 6.67 6.33 8.67 11.17
平均流程时间 24 18 19.5 22.83 25.33
临界比:工件剩余的
FCFS(First Come First Served)交货时间和工件余下
EDD(Earliest Due Date)
加工时间之比
SPT(Shortest Processing Time)
SCR(Smallest Critical Ratio)
最小松动时间优先规则(交货期-加工时间,STR)
❖ 在以下情况将出现排队现象:
平均到达率(顾客/小时)高于平均服务率(顾客/小时) 顾客到达的间隔时间不一样(随机) 服务时间不一样 (随机)
你觉得应以怎样的准则排队?
❖超市收银 ❖病人看病 ❖银行办业务 ❖………
一个排序的例子
四种型号的电视机的装配工时定额
型号
A B C D
部装定额工时 (小时)
17
10
17
22
12
14
15
0
3
7
5
6
6
3
6
10
22
28
28
38
18
20
10
18
CWU-HRM
人力系
作业排序 1 工件编号 2 松动时间 4 加工时间 8 等待时间 0 完成时间 8 交货期 12 拖延时间 0
按照STR
2
3
4
1
4
3
7
8
10
7
2
10
8
15
17
15
17
27
14
10
20
1
7
7
5
6
5
6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