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溴马隆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10年经验
苯溴马隆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疗效观察

苯溴马隆是一种常用的治疗高尿 酸血症和痛风的药物,但其疗效 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探讨。
研究方法和范围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 患者分为苯溴马隆组和对照组,观察 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范围包括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 ,年龄在18-65岁之间,性别不限。
CHAPTER 02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概述
CHAPTER 03
苯溴马隆的药理学特性
苯溴马隆的作用机制
促进尿酸排泄
苯溴马隆可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 重吸收,从而促进尿酸的排泄, 降低血尿酸水平。
抑制尿酸生成
苯溴马隆还可抑制尿酸盐在肝脏 的合成,从而减少尿酸的生成。
苯溴马隆的药代动力学
01
02
03
口服吸收
口服苯溴马隆后,药物迅 速吸收,血尿酸水平在服 药后2-4小时开始下降。
CHAPTER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苯溴马隆能够有效降 低血尿酸水平,并可 缓解痛风急性发作。
苯溴马隆的不良反应 相对较少,耐受性良 好。
对于轻、中度肝肾功 能不全患者,苯溴马 隆是安全、有效的降 尿酸药物。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较小,可 能存在一定的偏倚。
缺乏对不同程度病情患者的分 层分析。
与其他疗法的比较
与别嘌呤醇的比较
苯溴马隆在降低血尿酸水平方面与别嘌呤醇相似,但痛风发作频率和疼痛程度降低幅度大于别嘌呤醇 。
与秋水仙碱的比较
秋水仙碱主要用于急性痛风发作期的治疗,虽然能够快速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导致严重的消化道 反应和骨髓抑制。而苯溴马隆主要用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的长期治疗,可有效降低血尿酸水平, 减少痛风发作次数和疼痛程度。
苯溴马隆与别嘌呤醇治疗原发性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疗效比较

苯溴马隆与别嘌呤醇治疗原发性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疗效比较原发性痛风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以血清尿酸水平升高和反复发作的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发病基础,长期未能及时有效地降低血尿酸水平容易导致痛风发作和关节破坏,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苯溴马隆和别嘌呤醇是目前治疗痛风高尿酸血症的常用药物,两者在临床应用中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针对苯溴马隆和别嘌呤醇治疗原发性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疗效比较仍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本文旨在对苯溴马隆与别嘌呤醇治疗原发性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苯溴马隆是一种新型的尿酸合成酶抑制剂,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和β-葡萄糖酸酶的活性来降低尿酸合成,进而降低血尿酸水平。
别嘌呤醇是一种老牌的尿酸合成酶抑制剂,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来降低尿酸合成。
两者在治疗原发性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是目前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对两者进行比较。
为了对苯溴马隆与别嘌呤醇治疗原发性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我们对相关的临床研究进行了检索和综合分析。
我们发现,由于苯溴马隆和别嘌呤醇属于不同的药物类别,因此二者在治疗原发性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上存在一定差异。
苯溴马隆能够通过直接抑制尿酸合成酶的活性来降低血尿酸水平,其降尿酸效果较为明显。
临床研究表明,苯溴马隆治疗原发性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疗效优于别嘌呤醇,能够更快地降低血尿酸水平并减少痛风发作的风险。
苯溴马隆对肾脏和肝脏的影响较小,患者的耐受性较好。
而别嘌呤醇需要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来降低血尿酸水平,其降尿酸效果较为缓慢,且容易引起肝脏和肾脏的不良反应。
苯溴马隆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能够减轻痛风发作时的关节炎症状。
临床研究显示,苯溴马隆治疗原发性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时,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血尿酸水平,还能够减轻关节炎症状,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而别嘌呤醇则主要起到降尿酸的作用,其抗炎效果较弱。
苯溴马隆与别嘌呤醇治疗原发性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疗效比较

苯溴马隆与别嘌呤醇治疗原发性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疗效比较原发性痛风是一种代谢紊乱性疾病,由于体内尿酸排泄减少或生成增加而导致尿酸积聚引起高尿酸血症,进而引发关节炎和石状结节等临床症状。
普遍认为,痛风的发病与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但遗传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痛风的发病率。
治疗原发性痛风高尿酸血症的主要目标是降低血尿酸水平,减少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次数,减轻并预防关节和肾脏的病变。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苯溴马隆和别嘌呤醇,那么这两种药物的疗效究竟如何呢?本文将对这两种药物在治疗原发性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中的疗效进行比较,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苯溴马隆的治疗作用苯溴马隆是一种利尿剂,能够促进尿酸的排泄,通过增加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以及抑制尿酸的再吸收而起到降低血尿酸水平的作用。
苯溴马隆还可以减少尿酸的生成,对尿酸代谢也有一定的影响。
苯溴马隆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尿酸水平,缓解痛风患者的症状,并减少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次数。
二、别嘌呤醇的治疗作用三、苯溴马隆与别嘌呤醇的疗效比较苯溴马隆和别嘌呤醇是目前常用的两种治疗原发性痛风高尿酸血症的药物,它们在降低血尿酸水平、减轻痛风症状、预防病情进展等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
在具体的治疗效果上,两者是否有所差异呢?在临床实践中,很多医生和患者对于这个问题常常存在疑虑。
我们有必要对苯溴马隆与别嘌呤醇的疗效进行比较。
1. 降低血尿酸水平的疗效比较苯溴马隆能够通过促进尿酸的排泄以及减少尿酸的生成来降低血尿酸水平,其降尿酸效果明显。
而别嘌呤醇则主要通过抑制尿酸的生成来降低血尿酸水平。
根据临床研究显示,苯溴马隆和别嘌呤醇在降低血尿酸水平的效果上没有明显差异,但是苯溴马隆作为利尿剂,其降尿酸作用更为迅速和明显,因此对于急性症状较重的痛风患者,苯溴马隆可能更具有优势。
2. 缓解痛风症状的疗效比较苯溴马隆和别嘌呤醇在缓解痛风症状的效果上也没有明显差异。
两者均能够减轻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次数,缓解关节疼痛和肿胀等临床症状。
苯溴马隆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疗效观察

中国医药导刊
2014年 第 16 卷 第 5 期(总第127期)
859
肾功能及血常规。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所测得的血尿酸值 来判断疗效;所测得白细胞、肌酐、谷丙转氨酶检测结果 来判断药物的安全性。治疗疗效按显效、有效、无效进 行评定;显效:治疗8周后血尿酸降至正常或较治疗前下降 ≥30%;有效:治疗8周后血尿酸较治疗前下降10%~30%;无 效:治疗8周后血尿酸较治疗前下降<10%。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 资料用率(%)表示,采用卡方(χ2)检验;均采用SPSS 19.0统 计分析软件,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观察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白细胞、肌酐、谷丙转氨酶、 血尿酸检测结果比较( x ±s)(见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组内血尿酸比较(t分别为15.732,19.429,P均<0.01),有统计 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尿酸比较(t=-2.386,P<0.05),有 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白细胞、肌酐、谷丙 转氨酶结果无明显变化。
6.0±1.1 107.8±12.3 92.3±13.5 41.6±5.9 5.9±1.4 112.2±13.1 93.8±13.8 42.5±6.4
2.2 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治疗有效病例为4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6.8%; 观察组治疗有效病例为5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1.7%,观察 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893,P<0.05)(见表3)。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包括控制饮食总热量,限制 高嘌呤食物,不使用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严禁饮酒,多饮水 (每天2 000ml以上)。 观察组 :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 口服苯溴马隆 ( 立加利 仙 , 德国赫曼大药厂生产 , 昆山龙灯瑞迪制药有限公司分 装 , 生产批号 :1208211, 分装批号 :130612),50mg/ 次 ,1 次 / 日 , 连续 8 周 , 早餐前服用。对照组 :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 口 服别嘌醇 ( 上海信谊万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 生产批 号:05130601),100mg/次,1次/日,连续8周,早餐前服用。两 组患者均在使用降尿酸药物4周和8周后复查血尿酸,肝、
苯溴马隆治疗痛风疗效观察

长期的临床试验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02
缺乏对比研究
目前对于苯溴马隆与其他降尿酸药物之间的对比研究不足,因此难以判
断其在各种治疗方案中的优劣。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相关的对比研究,
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03
副作用问题
虽然苯溴马隆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但仍有可能出现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
反应。因此,需要加强对于药物安全性的监测和管理,同时探索降低副
作用的方法。
新药研发进展与趋势
新型降尿酸药物
目前国内外正在研发一些新型的降尿酸药物,如尿酸酶抑制剂、尿酸转运蛋白 抑制剂等。这些新药有望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并提高痛 风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个性化治疗方案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未来的痛风治疗将更加注重个体化。通过对患者的基因 、生活习惯、合并症等方面的全面评估,为每个患者量身定制最合适的用药方 案。
对患者和医生的建议与展望
患者教育
加强痛风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鼓励患者保持健康的 生活方式,如低嘌呤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
早期诊断与治疗
对于疑似痛风患者,应尽早进行诊断和降尿酸治疗。在痛风急性发作期,除了使用抗炎药 物缓解疼痛外,还应积极采取降尿酸治疗,以预防痛风石形成和关节破坏。
长期随访与监测
痛风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随访和治疗。医生应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及 时调整用药方案。同时,关注患者的肝肾功能、心血管状况等合并症情况,预防潜在的风 险。
THANKS
感谢观看
过敏反应
应立即停药并就医,遵医嘱使用抗过敏药物 。
肝功能异常
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如有异常应调整用药或 遵医嘱使用保肝药物。
苯溴马隆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疗效观察

长期使用苯溴马隆的患者应定 期监测肝功能及肾功能等指标 ,以确保药物安全性。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苯溴马隆能够有效降低血尿酸水 平,对高尿酸血症患者具有显著
疗效。
苯溴马隆的副作用相对较小,安 全性较高,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苯溴马隆的治疗效果与别嘌呤醇 相当,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因此更具优势。
研究不足与展望
预防痛风发作
苯溴马隆可以用于预防痛 风发作,通过降低血尿酸 水平,减少痛风发作的风 险和频率。
治疗痛风石
苯溴马隆可以用于治疗痛 风石,通过降低血尿酸水 平,减少痛风石的形成和 大小。
03
临床试验设计
研究对象和入选标准
研究对象
年龄在18-60岁之间,经过检查确诊 为高尿酸血症的患者。
入选标准
血尿酸水平高于正常值,无其他严重 疾病,愿意接受试验的患者。
长期使用苯溴马隆的安全性和 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苯溴 马隆的使用需谨慎,需要调整
剂量或禁用。
对于不同病因导致的高尿酸血 症,苯溴马隆的疗效可能存在 差异,需要进一步探讨。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苯溴马 隆的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对其 作用机制的研究尚不够深入, 未来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01
在接受苯溴马隆治疗期间,痛风 关节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由治 疗前的平均每月2次减少至每3个 月1次。
02
统计分析显示,苯溴马隆在预防 痛风关节炎发作方面具有显著疗 效。
苯溴马隆的安全性评价
在本试验中,大部分患者接受 苯溴马隆治疗后未出现明显不 良反应。
少数患者出现轻度胃肠道不适 及皮疹等反应,但均未影响治 疗进程。
疗效评估标准
抗痛风的特效药物——苯溴马隆

抗痛风的特效药物——苯溴马隆痛风是因血尿酸增高及尿酸盐结晶在关节和组织沉积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它包括关节炎、痛风石、泌尿道尿酸性结石及痛风性肾病等。
引起痛风的原因为体内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尿酸过剩,高于正常值。
这可因尿酸氧化酶(或尿酸酶)的缺乏使尿酸不能被氧化而增多;亦可因肾脏功能不全使尿酸排泄减少,两者均可造成高尿酸血症。
针对痛风的不同临床阶段,抗痛风药可分为控制急性关节炎症状和抗高尿酸血症两大类药物。
苯溴马隆(Benzbromarone)【适应证】本品为强有力的促尿酸排泄药,适用于反复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伴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石。
【药理】(1)药效学:其作用机制与丙磺舒相似,即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而达到降低高尿酸血症和组织中尿酸结晶的沉着,亦可促进尿酸结晶的重新溶解。
本品促尿酸排出的作用比丙磺舒强,并与丙磺舒有协同作用。
(2)药动学:本品口服吸收好。
口服本品50~100mg,吸收约50%,其余以原形从粪便中排出。
由于在肠内排泄,此药亦可用于血肌酐值5mg/100ml的肾功能不全者。
口服100mg,6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而在6~12小时稍降,其蛋白结合率为99%。
本品在肝脏代谢,其代谢物为有效型。
服药24小时血中尿酸降为服药前的66.5%。
在肝内去溴离子后以游离型或结合型主要从胆汁排出,其次从粪便排出,少部分从尿液排出。
【不良反应】①胃肠道反应:恶心、腹泻及腹部不适等。
②引起肾结石形成和肾绞痛。
③偶见粒细胞减少,激发关节炎急性发作。
以上不良反应都不常见。
其他如发热、皮疹和肝肾功能损害则更为少见。
【禁忌症】对本品过敏者。
肾结石者(肾小球滤过率<20ml/min)、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注意事项】①服用过程中多饮水,碱化尿液。
对肾功能下降,血肌酐>130μmol/L者仍然有效,但必须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
②定期检测肾功能以及血尿酸和尿尿酸的变化。
长期用药应定期检测肝功能。
③必须在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症状控制后方可应用本品。
痛风长期服用苯溴马隆要注意什么?医生总结的5个注意点和您分享

苯溴马隆是痛风病人常用药物之一,它通过抑制肾脏对尿酸的重吸收从而促进尿酸排泄,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疗效明确,一直以来是临床痛风治疗的一线药物。
2014年年末,我国国家药监总局发布公报,警示苯溴马隆可能有严重肝功能损害,提醒注意监测肝功能,关注该药的肝损伤风险。
不过苯溴马隆肝功能损害的几率非常之低,好比飞机飞行遇到空难的几率,不能因为有空难可能就禁止飞行吧,因此苯溴马隆还是广泛在临床使用。
药品和药物对表用法用量:苯溴马隆半衰期相对较长,每天服用一次即可,一般推荐小剂量起始,成年人每天早餐后50mg即可,用药1~3周检查血清尿酸浓度,在后续治疗中,成人和14岁以上的年轻人每日50~100mg (1~2片) 。
轻中度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无需减量,对肾小球滤过率20~60ml/min的患者推荐剂量为50 mg/天。
具体用量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人情况决定。
用药过程中,药物会促使尿酸大量从尿液排出,为防止尿酸在尿道形成结晶,一般需要大量饮水,建议每日不少于2升水。
注意事项:1.苯溴马隆服药后,常见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胃内饱胀感和腹泻等现象。
罕见有荨麻疹(风疹)、眼结膜发炎(结膜炎),短时间的阳痿,变态性的局部皮肤湿疹(皮疹)。
如果症状明显不适,需要联系医生就诊。
2. 痛风急性发作期间,不可服用苯溴马隆降尿酸,急性期使用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
3. 中重度肾衰患者禁用苯溴马隆。
轻度慢性肾衰的人可以使用,因为苯溴马隆进入人体后,经肝药酶代谢成羟基苯溴马隆,后者绝大部分经过胆汁和粪便排出体外,仅仅少量药物经过肾脏排泄,所以,轻度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可以使用。
4.妊娠和哺乳期、已经有泌尿系结石、尿路梗阻或结石的,禁止服用苯溴马隆。
5.服药过程中监测肝功能,同时尽量避免和其它肝损伤药物同时服用。
如果出现肝功能的异常,包括ALT,AST及碱性磷酸酶的升高情况,同时可有食欲缺乏,劳累乏力感,恶心,腹痛,黄疸等症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情况考虑是否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苯溴马隆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10年经验(2009-06-30 10:01:07)关键字:血尿酸高尿酸血症痛风苯溴马隆摘要本文报道了10年来采用苯溴马隆口服75~200mg/天,治疗200例病人(103例痛风,97例高尿酸血症)的疗效。
血尿酸水平平均下降54%,痛风患者的关节损害在治疗后的一年末,其严重性和发生率下降75%,且在随后的几年很少复发。
所有病例的痛风石沉积在6~18个月内消失。
足量的液体摄入和碱化尿液可有效降低尿路疾患的发生(发生率仅3%),尽管在治疗前有35%患者尿酸排泄过多,而33%患者存在尿路结石史或相关泌尿系统问题。
本药耐受性良好,高达96%患者可耐受。
肾脏的耐受性也通过常规分析和功能检查得到证实,长期服用对肝脏、神经和眼是安全的。
生物学指标和临床应用结果提示,苯溴马隆适用于绝大多数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者。
(S.A. Med. J. 59,701,1981)痛风性关节炎只有在血尿酸水平维持在持续稳定的低水平才能有效疗效。
这一结论,是通过对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长达10~20年的观察,研究如何预防对骨关节、肾脏和血管的长期损伤作用后得出的。
尽管秋水仙碱和抗炎药对于控制急性痛风的发作非常有效,但却不能针对病因治疗,也无法干预关节、软组织、肾脏和动脉损伤的病变进程。
通过减少尿酸的合成(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或促进尿酸经肾脏排泄,可以把血尿酸控制在饱和浓度的6.4mg/dl以下。
但后者更加合理,因为只有20%患者存在尿酸生成过多,其余80%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排泄不足。
别嘌呤醇已经在临床上大量使用了多年,它可以降低30%~35%血尿酸水平,副作用发生率为15%~20%,高达12%以上的服用者可因严重副作用而被迫中断治疗。
丙磺舒由于半衰期较短,每日需服用2~3次,其平均降血尿酸水平为33%,副作用不常见,但高达1/3的患者可因严重毒性反应而中断治疗。
此外,丙磺舒也与某些经肾脏排泄的药物相互影响。
苯磺唑酮同样具有降尿酸作用,其副作用包括血液异常,可引起25%患者停药治疗。
此药具有促进抗凝血作用。
此外丙磺舒和苯磺唑酮小剂量服用时,均可诱发短暂性尿酸增高,此作用可被乙酰水杨酸拮抗。
由于上述药物具有诸多降尿酸作用的局限性、可能的副作用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促使人们寻找更有效和更好耐受性的化合物。
在苯唑呋喃类药物中,苯溴马隆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药物,并且在生物活性和临床疗效方面作用更强。
实验证实,苯溴马隆是一种尿酸经肾脏重吸收的强抑制剂,在25mg及以上的剂量使用时,对于痛风和非痛风患者均有明显的降低尿酸血症和促尿酸排泄的作用。
欧洲的研究结果在7年后也被美国的研究者所证实。
苯溴马隆的的降尿酸作用是迅速的,服药后尿尿酸排泄大约在5小时达到峰值,其促排泄作用持续15~21小时。
它的一些代谢物也参与了这一延长排尿酸的作用。
这一作用也不受尿酸PH值影响。
肾功能不足可降低排尿酸作用,因此必须把肌酐清除率维持在15~20ml。
苯溴马隆 100mg的生物作用相当于丙磺舒1.5g,大于别嘌呤醇300mg。
阿司匹林与苯溴马隆合用可轻微降低后者的促尿酸排泄作用,然而药物研究和临床试验均显示阿司匹林可以完全清除噻嗪类利尿剂产生的高尿酸血症作用。
与丙磺舒不同,苯溴马隆不影响肾小球对有机酸的分泌,也不影响青霉素经尿道排泄。
特异性实验和长期的临床观察表明,苯溴马隆对肾脏的电解质排泄、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功能均无影响。
苯溴马隆的降血尿酸水平作用似乎只与其促排作用有关,它既不影响尿酸经唾液、胃和胆汁的排泄,也不影响其在肠道的清除。
10例患者每日口服苯溴马隆200mg,连服2周的研究证实,苯溴马隆的降尿酸作用没有酶类的参与。
直到1967年,已经有一些欧洲国家和日本研究了苯溴马隆治疗痛风的作用,而北美在1975年完成了325例患者的大样本、对照性研究。
加拿大、法国和希腊均有相关的临床报道。
而最近Matzkies和他们合作者报道,通过对3899名患者的观察,苯溴马隆在剂量低至50mg/天甚至25mg/天时仍然有显著疗效。
我们的临床经验建立在1968年以来200例高尿酸血症患者的长期治疗基础上。
从这一大样本研究得出的结论进一步证实了我们以前的报道。
病人与方法:1.病例组200例病人包括103例痛风患者,其中52例只有关节损害,23例另有肾结石或尿路结石史,16例有关节损害和痛风石,12例同时有关节损害、痛风石和既往的泌尿系统疾病。
41例患者有原发性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42例有继发性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14例有严重的肾功能不足。
103例痛风患者(男性100例,女性3例0),年龄为25~83岁(平均51.9岁)。
33%有家族痛风史,27%的患者痛风持续10~40年,50%患者持续1~5年。
38%病例的高尿酸血症(>700mg/天)不伴有尿道疾病史,但39%病例与尿道疾病有关。
无痛风石患者的平均尿酸清除率为6.13ml/min,而伴有痛风石者为4.57ml/min。
无泌尿系统症状病史的患者平均尿PH值为5.83,有症状者为6.05。
超过50%的患者合并有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脂血症、肥胖和糖尿病等相关问题,17%患者合并高血压,6%患者有蛋白尿,12例患者有轻度肾功能不足,9例有肝硬化或脂肪肝。
1/3患者酗酒。
1例亚洲籍患者有2/3的腺苷-磷酸核糖转移酶和50%的腺昔脱氨基酶缺乏。
73例患者首选苯溴马隆作为抗高尿酸血症药,另有29例则是作为以前的疗效差或耐受性差的药物的替代品(即20例苯扎隆,1例丙磺舒和8例别嘌呤醇)。
原发性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41例生物学功能失调的患者均无既往的使用利尿剂、抗炎药或肾功能不足病史,尿酸清除率显著降低的痛风患者也如此(尿酸清除率平均值5.73ml/min,62%患者低于6.2ml/min)。
37例男性和4例女性患者(平均42.8岁)的代谢紊乱的发生率与痛风患者一样高,可称之为嘌呤代谢紊乱的“痛风前阶段”。
继发性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42例患者(37例男性,5例女性,平均45岁)的病情与利尿剂应用、抗炎治疗和/或伴有肾病(如:肾病综合征,狼疮肾病和膜性肾小球肾病等)有关。
患者治疗前的尿酸清除率平均5.35ml/min,74%患者低于正常值—标准差。
2例并用苯溴马隆替代苯扎隆治疗,1例替代别嘌呤醇。
严重的肾功能不足:12例严重肾功能不足(平均血清肌酐水平6.1mg/dl)患者与高尿酸血症有关,并采用苯溴马隆治疗。
另有2例通常需做血液透析的患者也采用苯溴马隆治疗。
2. 剂量苯溴马隆按常规剂量口服,并随病情发展调整经过8年的治疗后,如果血尿酸水平低于5mg/dl,可进一步减少剂量,即使患者有痛风石病史。
从第五年起所有原发性高尿酸血症患者均可采用苯溴马隆50mg/天治疗。
对于继发性非症状性高尿酸血症的严重病例,如果是由于肾病的自然病程导致肾脏损害引起的,用药剂量则应增加。
严重肾脏损害和其他治疗组的极少数病例,服用大剂量苯溴马隆(达300mg/天)。
单剂量服药时建议于早晨口服50mg或100mg;口服剂量为150mg或200mg时则早晨100mg,其余晚上服用。
这样可使全天的血尿酸水平维持稳定。
3. 治疗持续时间(疗程)痛风组患者:用药时间达10年8个月(平均5年1个月),有29例服药超过5年。
原发性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最长治疗时间为8年5个月(平均3年1个月),有15例超过3年。
继发性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最长治疗时间为9年(平均3年4个月),有15例超过3年。
严重肾功能不足:最长时间为4个月(平均35天)。
4.相关治疗措施预防关节损害和出现泌尿系统症状相当重要,相关措施包括:⑴口服秋水仙碱1mg/天,连续2-3个月以上(痛风组患者);⑵足量的液体摄入(2.1升/天);⑶口服碳酸氢钠、小苏打、氯化钠或钾盐以碱化尿液(中性更好)对于有尿结石史或尿酸盐产生过多,以及存在增加尿酸排泄或排尿减少等环境因素情况下(如无节制饮食,过度出汗),更应强调足量的液体摄入和碱化尿液。
我们发现,在治疗的头一年,应当强调严格控制嘌呤摄入和饮酒。
经过一年的成功治疗后,这一限制只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5。
随访治疗开始时对病人的观察较频繁,而后至少每4个月1次。
观察项目包括:血尿酸水平、24小时尿尿酸排泄和清除率及尿液PH值,以及尿酸盐结晶和红、白细胞计数等。
至少一年做一次肾功能和血液检测。
出现关节不正常或痛风石时则立即进行反复的关节放射影像学检查。
同时,特别关注苯溴马隆对肝脏、神经系统和眼的影响。
结果:1。
生物学指标采用苯溴马隆治疗后,所有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呈现戏剧性的快速下降,而后保持相当稳定而且,远低于5mg/dl的“安全水平”。
少数病例的血尿酸水平稍高于6mg/dl,但可能是由于并发症引起的。
伴或不伴有痛风石的患者,其终末血尿酸水平无显著差异。
苯溴马隆的持续性促排尿酸作用,是通过持续性增加尿尿酸排泄而体现的(超过开始时的27-40%)。
所有病人在治疗期间的尿酸清除率也相应地提高(平均增加180%)。
排尿量的增加(2.1L/天)促进了药物的促排尿酸作用。
对于严重肾功能不足的患者,每天服用苯溴马隆100mg、200mg和300mg 后,只是分别降低血尿酸水平23%、27%和46%,分别增加尿尿酸排泄3%、27%和33%,对尿酸盐清除的增加作2.临床结果只有坚持足够的疗程才能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表3显示了苯溴马隆对比性治疗对痛风临床过程的戏剧性改变的结果。
我们对73例采用苯溴马隆作为首选用药的痛风患者计算其关节症状发作的“严重度指数”,依据每次发作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按1-3评分,计算出全年关节症状发作的积分值。
结果发现,苯溴马隆治疗后3个月,“严重度指数”从治疗前的9降至4,在随后9个月进一步下降至2。
在治疗的前3个月,18/73(24%)患者出现明显或中度的痛风发作。
在图中的曲线下分别用黑点、圆圈和半圆圈来表示严重度。
从治疗的第一个月开始,痛风的明显发作变得少见,关节损害的总人数也明显减少。
5例轻微关节疼痛者与中断秋水仙碱的用药有关,部分与增加促排尿酸药物的日用量有关。
采用大剂量和快速增加剂量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关节症状发作,但伴有痛风石患者病情并不会更严重。
一些患者关节损伤的程度可因治疗前的一些伴发因素而加重。
在开始治疗后的前10-12个月,对饮食进行严格的控制,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这一点前面已经讨论过。
我们发现,采用苯溴马隆治疗一年后,轻中度关节损害的发生率非常低,一例明显发作者是在4年后的酗酒后发生,一例患者在第6年参加宴会后轻度发作;而另外3例轻度关节疼痛是由于减少苯溴马隆服药剂量引起的,并且在几天内自行缓解。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所有病例的其他非典型性肌肉、软组织和外周血管症状均明显而快速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