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40年代戏剧散文

合集下载

40年代戏剧散文

40年代戏剧散文
标志着作者的剧作题材已从历史转向现实,并自觉地转 向自然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1、《上海屋檐下》描写的是一群立人檐下的小市民和 穷苦知识分子的生活。通过对这些人物不幸命运的描 写,对黑暗现实有了深刻的揭示。 2、作者把剧情的时间精心安排在一个郁闷的黄梅时节, 象征着抗战前夕的政治气候,反映出小人物的苦闷、 悲哀和失望,更显示了革命风暴的即将到来。
6
4、与戏剧冲突的特征相一致,夏衍以洗 炼含蓄的手法着力描绘戏剧人物的内心 世界。他把剧中人复杂的情感、心理变 化,凝炼在简朴的几句台词中,而将丰 富的潜台词留给演员去创造,让观众去 体味。剧作的这种委婉细腻的情调和审 美特征是由夏衍的个人气质和主体审美 心理影响的。
7
分析:三幕剧《上海屋檐下》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1937年)
14
2)浪漫主义的结构。 该剧在结构上,也体现着浪漫主义的特征,历
史上的屈原,其政治生活达30年之久,曾但 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等要职,辅佐过两代君王, 三次放逐,可剧本只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加以表 现,这一天不仅概括了屈原一生的悲剧,实现 了其伟大人格,而且也反映了战国时期激烈的 政治斗争。剧本在结构戏剧冲突时,十分集中, 先是以桔颂作为揭示屈原崇高思想和性格的一 条内线,然后,则把他放在激烈的斗争中刻划, 在诸多事件中,作者紧紧抓住屈原同楚国统治 集团在对外矛盾和斗争,并把它作为主要矛盾 冲突,一切情节安排和人物活动都围绕着它而 展开,随着矛盾冲突的发展,不同人物的面貌 和他们的复杂关系,都得到揭示。
9
第二节、郭沫若历史剧创作 一、郭沫若40年代的历史剧《屈原》等的创作及其背景 《屈原》取材于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写伟大诗人、政
治家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遭际。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诗人, 其诗作《离骚》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郭沫若首次将其形象 塑造于舞台之上。他以神来之笔,在从清晨到午夜这段非常有限 的舞台时空里,概括了这位诗人一生的悲剧,谱写了一曲屈原的 颂歌。 根据《离骚》的诗意,郭沫若在《屈原》中,虚构并成功地 塑造了一位美丽的女性形象,此即少女婵娟。作为侍者,她一直 守护在屈原身旁,至真至纯,蔑视权贵,是道义美的化身。最后 饮下南后加害屈原的毒酒,含笑身亡。《屈原》于1942年首演 于重庆,轰动山城。

【VIP专享】40年代戏剧、散文

【VIP专享】40年代戏剧、散文

40年代戏剧、散文第一节40年代戏剧概述戏剧组织一、中国剧作者协会1937年7月15日成立,中国剧作者协会(原上海剧作者协会)成立,这是中国文艺界第一个抗日统一战线组织。

主要活动:1、创作《保卫卢沟桥》,作为抗战以来第一个宣传鼓动的抗战剧,拉开了抗战戏剧大幕。

2、淞沪会战爆发后,与上海剧团联谊社联合发起组织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成立了十三支救亡演剧队伍,投入抗敌宣传。

二、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1937年12月13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

重庆雾季演剧活动和上海孤岛戏剧成为抗战时期中国两个戏剧活动中心,迎来了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

这里没有剧种流派之分,也没有阶级阶层之分,抗战洪流把他们挟裹在一起,只是为着同一个信念。

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8年初,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响应着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号召,新兴的中国话剧艺术“从锦绣丛中走向了十字街头,从上海深入内地,从都市到了农村,从社会表层渐向社会里层。

作品:《好一计鞭子》《保卫卢沟桥》《台儿庄》《八百壮士》《咋们要反攻》《打鬼子去》等。

随着抗日运动的深入,这些组织不断扩大和发展,创作内容不断丰富。

戏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对抗日宣传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抗战初期各种短剧流行,短剧的形式最鲜明的特色就是打破了舞台和观众之间的墙,使观众参与到戏剧中来,在演员和观众之间、观众和观众之间,都产生了心灵的感应和情感的交流。

这正是戏剧的政治教化功能和宣泄功能的统一。

剧作家1、阳翰笙(1902——1993)四川高县人抗战时期历史剧《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还有《草莽英雄》等。

2、阿英(1900——1977)安徽芜湖人1、上海孤岛时期历史剧《碧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被称为“南明史剧”,轰动孤岛文坛2、《洪宣娇》试图以太平天国革命“成长与毁灭”的过程来隐喻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的行径。

3、还有现实题材剧《五姊妹》神话传说剧《牛郎织女》三、杨村彬(1911——1989)北京人代表作《清宫外史》三部曲:《光绪亲政记》《光绪变政记》《光绪归政记》四、姚克(1905——1991)福建厦门人代表作《清宫怨》这些剧作家从历史中选材,借古讽今。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第一学期,每周4课时上编(1917-1949)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的大致时间(1898年)2、民族生存危机引起传统思想根基的动摇和瓦解,严复、梁启超的反思。

3、回顾思想变化的背景原因:先是寻求社会组织的变化,继而影响到文化,从而影响到文学的变化过程。

4、“小说界革命”及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点出此口号是小说这一文类在近现代取得显赫地位的理论开端。

5、现代化发生阶段梁启超的功绩,“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及身体力行。

6、略述戏剧观念的更新。

“言文合一”观念下最初的“白话文运动”及具有现代意义上文学观的王国维及周氏兄弟。

7、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1898-1917)各类文体中成就最大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8、小说的成绩,谴责小说的盛行(四大代表作品)。

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吴趼人与“鸳鸯蝴蝶派”的关系。

民初初徐枕亚的《玉梨魂》,鸳蝴派的“五虎将”。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中国文学进入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五四文学革命。

2、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国内外的形势。

3、创作实绩:小说,鲁迅、叶圣陶。

诗歌,胡适、郭沫若、沈尹默、刘半农4、陈独秀与《新青年》及“德先生”、“赛先生”。

《新青年》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作用和地位。

5、理论建设: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及“八事”。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及“三大主义”。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中的观点及对新文学健康发展的意义。

6、外来文艺思潮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简述五四时期外国文艺的类别及对当时创作的影响。

7、新文学社团与流派概述。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新月社。

其他流派的蜂起:语丝社、未名社、湖畔诗社等。

8、二十年代文学论争概述。

新文学阵营对林纾的批判。

新文学阵营与复古派《学衡》《甲寅》的对立。

9、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1、20 年代小说概况。

新第二十一章40年代戏剧、散文新课件

新第二十一章40年代戏剧、散文新课件
18
第三节 四十年代散文
40年代杂文形成了以下特点:
• 一、杂文创作向全国扩展。 • 二、作者队伍迅速壮大。 • 三、杂文数量大大增加。 • 四、在风格流派上更趋多样化。
“鲁迅风”杂文流派
“鲁迅风”杂文流派出现于“孤岛” 时期的上海,主要作者有巴人(王任叔)、 周木斋、唐弢、柯灵、孔令境等。1939年 1月,《鲁迅风》杂志创办,是这一流派最 终形成的标志。1941年,周木斋病逝,巴 人奉调印尼,“鲁迅风”杂文流派解体。
40年代戏剧、散文
第一节 40年代戏剧概述 一、40年代戏剧特点 1)抗战开始时戏剧趋向小型化、轻型化、通俗化,
后逐渐为多幕剧,如“好一计”鞭子等,后夏衍戏 剧、郭沫若戏剧、陈白尘戏剧都为大戏。 2)多为紧跟形势,为社会服务的现实题材戏剧:夏 衍、田汉、宋之的、于伶、陈白尘、吴祖光。 3)后期出现了讽刺喜剧如陈白尘的《升官图》等; 郭沫若、欧阳予倩、阳翰笙等的历史剧影响较大。
• 在大关节目上不违背历史的真实:历史剧既以历史为题材,要有客观 的根据,科学学的性质,不能完全违背历史的事实。对于所处理惯,时代 的风尚、制度、精神,总要尽可能的收集材料,务求无懈可击。如: 《屈原》的主要内容基本符合历史真实:屈原是诗人兼政治家,坚决 主张联齐抗秦,曾被楚怀王信任重用。后来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 襄王继位,重用亲秦派,将屈原放逐汉北,屈原抱负不能实现,不忍 祖国沦亡,抱石自沉汨罗江。
• “失事求似”:是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失 事”是可以与历史事实有出入,“求似”是要准确 地把握历史精神。郭沫若认为历史剧最重要的不是 外在的历史事实,而是内在的历史精神。郭根据这 一原则“据今推古”创作了一批取材于战国时代的 历史剧-以“仁”反奴。
• 郭沫若历史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屈原、如姬、聂 政等)1、是时代的和民族的英雄,具有人格美;2 、要求以仁义打破旧束缚,反对投降、分裂和倒退 ;3、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有悲剧的命运,具有 历史的悲壮性。

第二十章 40年代散文和戏剧

第二十章 40年代散文和戏剧

沈从文:《湘行散记》、《湘西》、 《从文自传》。 张爱玲:《流言》:《公寓生活记趣》。 苏青:《浣锦集》。
第二节 40年代戏剧
郭沫若:《屈原》:屈原、婵娟。 夏衍:《法西斯细菌》:俞实夫。 陈白尘:《升官图》。 杨绛:喜剧双璧《称心如意》、《弄真成 假》。 丁毅、贺敬之执笔:《白毛女》:喜儿。
第二十章
40年代散文和戏剧
第一节 40年代散文
一、报告文学: 丘东平:《第七连》、《我们在那里打了败 仗》。 二、鲁迅风杂文: 聂绀弩:《历史的奥秘》、《蛇与塔》。 王实味:《野百合花》、《政治家-艺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李广田:《灌木集》。 冯至:《山水》:《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 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 王了一(王力):《龙虫并雕斋琐语》。

中国现当代文学 19-40戏剧及散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  19-40戏剧及散文
聂绀弩《我若为王》
3.小品散文的绵延与开展。
茅盾的《白杨礼赞》、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沈从文 《湘行散记》 等 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卓然名家,在看似无关抗战宏旨的漫 谈中,传达出对生活本身的热忱与兴趣。这种热忱和兴趣 正是一个民族的力量和自信的表现。
二、梁实秋的散文
• 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 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 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 日报》副刊《平明》,
艺师生集体创作,贺敬之、丁 毅执笔。
(二)、剧本摒除了原故事中的传奇 色彩和迷信色彩,融进了阶级斗
争的思想内容。
“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 ‘鬼’变成人”
(三)、塑造了杨白劳、喜儿等农民形象 杨白劳:旧社会老一辈农民,忠厚、勤劳、善良、软弱。 喜儿:与父亲有着不同性格的另一种农民形象。她天真活泼, 勤劳善良,有顽强的反抗和复仇精神。
• 话剧剧本:《赛金花》、《上海屋檐下》、 《心防》、《法西斯细菌》、《复活》、《戏 剧春秋》、《芳草天涯》等
• 剧作特点:
日常生活的戏剧性:善写普通知识分子与小市民平凡
的人生。
简约含蓄的情节结构 人道主义观点:与民主主义立场结合,关注大时代中个
人的命运,浓郁的人情味,含泪的笑类似契诃夫。
代表作《上海屋檐下》: 1、不以激烈的戏剧冲突和慷慨激昂的情调取胜, 而以发掘富有意味的日常生活细节和含蓄隽永的 抒情见长。 2、散文式双层戏剧结构的创造 3、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治进行了深刻暴露和辛辣讽刺。 该剧艺术特征:
A、讽刺泼辣犀利,气势挥洒纵横,构思大胆奇妙, B、漫画化和性格化结合,荒诞性和真实性统一,喜剧性和 悲剧性交相映衬, C、善于吸收中国传统的讽刺艺术特点,注重喜剧的民族化。

20第十九章 40年代戏剧、散文

20第十九章  40年代戏剧、散文
.
第一节 4O年代 戏剧概述
概观
1937年7月15日,中国文艺界第一个抗日统一战线 组织中国剧作者协会(原上海剧作者协会)成立。 上海戏剧界、电影界近百人参演三幕话剧《保卫卢 沟桥》,作为抗战以来第一个宣传鼓动的抗战剧, 拉开了抗战戏剧大幕。
随着抗战转入相持与稳定阶段,较大型规模的戏剧 演出开始出现。1937年12月31日,中华全国戏剧界 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来自上海、南京等全国各地 数十个进步戏剧团体、千百戏剧人汇聚一堂,迎来 了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
阳翰笙
.
.
陈白尘
以擅长写讽刺喜剧著称。抗战时期他 创作了《魔窟》、《乱世男女》、《结 婚进行曲》等多幕剧和总称为《后方小喜 剧》的一组独幕剧。其中《乱世男女》 (1939年)和《结婚进行曲》(l942年) 受到广泛好评。 1945年出版的《岁寒图》是陈白尘的又一 部力作。剧本以知识分子为题材,赞扬了 主人公名医黎竹荪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 里爱岗敬业、矢志不移、坚贞不屈的可贵 品质,同时也抨击了冷酷如铁、严寒如Biblioteka 的黑暗社会。.夏衍
(1900-1994),原名沈乃熙,字 端先,浙江省杭县人。
1920年杭州甲种工业学校毕业, 因成绩优异,被保送赴日留学。
第二年考人日本福冈明治专门学 校电机科,1925年人九州帝国大 学工学部冶金学科。
1927年回到上海,在白色恐怖下 加人中国共产党。从此,投身于 党所领导的革命文艺运动,成了 职业革命者。
《秋声赋》(1941年)、《风雨归舟》(1942年)又 名《再会吧,香港》,与洪深、夏衍合作)、《黄金时 代》(1942年)、《丽人行》(1946年-1947年)、 《朝鲜风云》(1948年)等。 《丽人行》 以全景性构思容纳了三条各自相对独立又有联系的剧情 线索,通过女工刘金妹、地下革命工作者李新群、资产 阶级女性梁若英三位女性的不同命运,体现剧作家对时 代的思考。 多场式(21场)的戏剧结构,以报告员串起全剧,多头 线索有条不紊,灵活归一。这是田汉对话剧结构的创新。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朱栋霖版)配合扬州大学中文系2013-2014年第二学期教学上编(1917-1949)第八章30 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30 年代中、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

30 年代小说的基本流派概况。

3、萧红、沙汀、艾芜、吴组缃、李佶人小说创作简况。

4、丁玲小说创作概况。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的20年代丁玲小说创作。

丁玲在延安时期的小说创作及代表作品《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

5、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刘呐欧、穆时英、叶灵凤的创作概况。

施蛰存的代表小说《将军底头》《梅雨之夕》《石秀》中表现出的精神分析特色。

新感觉派小说的总体特色。

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1、茅盾在五四时期的理论倡导及文学主张。

茅盾与《小说月报》。

茅盾的中、短篇小说创作概况及代表作品农村三部曲和《林家铺子》。

2、《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地位。

《子夜》写作的背景及“主题先行”的问题。

茅盾长篇小说创作的意义。

3、吴荪甫、赵伯韬等人物形象分析。

4、《子夜》的“网状结构”及艺术特色。

第十章30 年代小说(三)1、老舍小说创作的分期及长、中及短篇小说代表作品。

老舍小说中“幽默”风格的演化。

老舍小说表现的国民性思考主题。

2、《骆驼祥子》在老舍小说创作中的地位。

祥子与虎妞的人物形象分析及悲剧原因。

《骆驼祥子》地域风格的表现及开创意义。

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四)1、五四运动对巴金的影响。

巴金小说创作概况及代表作品简述。

2、巴金小说对“家”的主题的关注。

3、《激流三部曲》的内容及表现出的反封建思想。

《激流三部曲》众多人物塑造的成功。

《家》中觉慧人物形象分析,觉新身上表现的复杂性。

4、《激流三部曲》的艺术成就及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贡献。

第十二章30年代小说(五)1、“京派”“海派”概念及相互间的论争。

2、沈从文湘西背景对其小说创作的意义。

3、沈从文小说的两类题材:城市与知识阶级,乡村与抹布阶级,两类题材中的代表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流。

“鲁迅风”杂文流派出现于“孤岛”时期的上海,主要作者
有巴人(王任叔)、周木斋、唐弢、柯灵、孔令境等。1939
年1月,《鲁迅风》杂志创办,是这一流派最终形成的标志。

1941年,周木斋病逝,巴人奉调印尼,“鲁迅风”杂文流派
解体。

这一流派以继承鲁迅精神和鲁迅杂文为己任,强调以杂文为 武器进行战斗。同人们合出过杂文集《边鼓集》《横眉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吴祖光(1917—2003, 原籍江苏武进县,生于北京) 最早以《凤凰城》引人注目, 有《正气歌》《风雪夜归人》 《牛郎织女》《林冲夜奔》 《少年游》等。吴祖光戏剧 创作大致有三种风格。一种 是《凤凰城》《孩子军》 《正气歌》之力烈,另一种
是《风雪夜归人》《牛郎织
女》《林冲夜奔》《少年游》 之隽永,还有一种是《捉鬼
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史剧创作是“失事
求似”。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
发展历史的精神。
(郭沫若《历史·史剧·现实》)

“人的尊严”,“把人当成人”,由仁义观念而产生的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精神和悲剧精神,是郭 沫若历史剧创作的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 郭沫若历史剧的现代人文主义精神以新的内涵焕发出时 代色彩。
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但不拘泥于历史。这是郭沫若作为 一个浪漫主义剧作家的特点。 郭沫若是个感情激越充沛奔放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历 史剧和他的诗一样,具有浓烈的诗意与优美的抒情,他 的历史剧有浪漫主义诗剧的特征。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迅速反映时代面影的散文次
文体,在抗战初期曾一跃而为当时文学创作的
生李君玉在父母双亡后,从北平来上海投靠舅 舅和舅老爷,却遭遇一连串推脱敷衍的喜剧性 遭遇。该剧以西方流浪汉体小说的结构方式 (以李君玉上海投亲的遭遇贯穿全剧),行云 流水般地展开一幅现代都市人情冷暖、世态炎 凉的世俗风情画。
五幕喜剧《弄真成假》(1945年)描写破落穷
苦人家的子弟周大璋和张燕华为追求金钱婚姻 而费劲心机,到头来弄真成假一场空的可笑和 可悲。《称心如意》和《弄真成假》都带有几 分讥刺与嘲讪,然面对世事的参差和愚谬,杨 绛给予更多的是原宥和理解,她是取“微笑否 定”的喜剧态度。
电影《清宫秘史》(周璇、舒适饰)
“被人称为爱国主义影片而实际是卖国主义影
片的《清宫秘史》,在全国放映之后,至今没 有被批判。” (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一封信》, 1954年10月16日)
夏衍的《法西斯细菌》,主人公俞实夫潜心搞
科研,希望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为国家民族服务, 但最终认识到 “人类最大的传染病——法西斯 细菌不消灭,要把中国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不可能……”俞实夫的觉醒与转变过程,被写得 真实可信,颇具感染力。《芳草天涯》则细腻 地刻画了知识分子的恋爱婚姻心理,显示出夏 衍戏剧创作的独特魅力。他也因此而遭到批评。
个人集主要有《生活、思索与学习》《窄门集》(巴人)、
《消长集》(周木斋)、《投影集》《短长书》(唐弢)、 《市楼独唱》(柯灵)、《秋窗集》(孔令境)等。
“野草”杂文流派因《野草》而得名。《野草》
是一个专登杂文的小型刊物,由夏衍、宋云彬、
聂绀弩、孟超、秦似等五人合编,1940年8月在 抗战大后方桂林创刊,1943年6月出至第5卷第5 期休刊。1946年10月,在香港复刊,续出11集, 另有新集2本。
杨绛(1911—2016,
江苏无锡人,原名杨季 康)先后在东吴大学、 清华大学就读,1935年 与钱锺书结婚后一起留 学英法,1938年回到上 海任教于高校。她创作 的风俗喜剧有《称心如 意》《弄真成假》,于 上海“孤岛”时期筑起 一道“含泪的喜剧”风 景。
(杨绛)
四幕喜剧《称心如意》(1944年)写青年女学
陈白尘

陈白尘(1908—1994,江苏 淮阴人,原名陈增鸿),最初参加 南国社,以擅写讽刺喜剧著称。

他的含泪微笑式的揶揄逐渐被更为 凛冽的讽刺艺术所替代(以四幕讽 刺喜剧《恭喜发财》为代表),浪 漫化历史剧亦逐步向历史真实、艺 术真实、现实倾向性相统一的方向 倾斜(以五幕历史剧《金田村》为 代表)。

完稿于1945年的三幕讽刺喜 剧《升官图》借鉴了果戈理 名剧《钦差大臣》的构思与 讽刺手法。戏剧围绕两个强
盗一夜升官梦展开,将一群
官僚大员同时臵入一个古宅 梦境恣意表演,淋漓尽致地
展现出了官僚集团内部寡廉
鲜耻的权钱黑幕关系,这可 称为国民党统治时期活生生 的“官场现形记”,取得了 良好的讽刺效果。

姚克(1905—1991,福 建厦门人,原名姚莘 农),就读于东吴大学。 代表作《清宫怨》 (1942年)当年在上海 公演,轰动一时,后改 编为电影《清宫秘史》。 四幕剧《清宫怨》以光 绪皇帝和珍妃的爱情悲 剧为“经”,以甲午战 争、戊戌变法、庚子事 变等历史背景为“纬”, 通过对宫廷日常生活的 描写,表现清廷内部维 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政 治斗争。
“野草”杂文作家在反抗日寇、反对投降、批
判周作人、“战国策”派等方面,较为集中地
发表了笔锋犀利的文章。
梁实秋从1940年开始
写作《雅舍小品》。 他的散文执意规避抗 战题材,专注于日常 人生。他继承30年代 论语派的余绪,以达 士情怀苦中寻乐、苦 中作乐,善于以亦庄 亦谐的幽默化笔触营 造出闲适通脱的艺术 境界。
陈白尘

三幕正剧《岁寒图(1945
年)是一首悲壮深沉的知
识分子“正气歌”。剧作 家将一代名医黎竹荪臵入
一个低俗不堪的市侩社会
中来描思摹形,将黎竹荪 矢志不移、刚正不阿的凛
然正气嵌入一个吞噬人的
黑暗环境下来雕刻对比, 将黎竹荪一片爱国赤诚和
黑暗政府冷酷如铁两个完
全不同的冷热世界激荡形 势来演进戏剧冲突过程。
传》《嫦娥奔月》之尖锋。

五幕剧《风雪夜归人》(1942 年)于若淡若疏、简练抒情中 叙述了一个沉痛隽永的人生寓 言。该剧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 了京戏名伶魏莲生和官僚宠妾 玉春之间的爱情故事。剧作家 以两个边缘小人物(魏莲生和 玉春)对自我价值审视、拷问、
觉醒与追求的心理变化过程,
来展现个人追求自由、幸福生 活的合法性与本真性价值,这 本身就闪耀着一道人性灵动的 旖旎风光。
在恋爱和家庭的问题上消费乃至浪费最大限度
的精力者,不过是知识分子,在劳苦人民中这 类问题并不是这样麻烦的……(《芳草天涯》) 把一个小问题夸张成为很大的问题,而又企图 用一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它的方法去解决。 ( 何其芳《评<芳草天涯>》)
田汉创作的《丽人行》,打破幕的分割,运用
多场次结构。全剧分为21场,由报告员串联 全剧,全景式行云流水般地展开广阔画面,是 田汉对话剧结构形式的创新。 剧中女工刘金妹、地下革命工作者李新群、资 产阶级女性梁若英三位女性的不同经历,牵引 出三条分别展开又交织穿插的情节线,全景式 地反映了抗战胜利前后正义与邪恶的搏斗,人 物的挣扎、奋斗,对光明的渴望。
.
1937年7月15日,中国文艺界第一个抗日统一
战线组织中国剧作者协会(原上海剧作者协会) 成立。章泯、尤兢等集体创作,上海戏剧电影 界近百人参演的三幕话剧《保卫卢沟桥》拉开 了抗战戏剧大幕。 随着抗战转入相持与稳定阶段,较大型规模的 戏剧演出开始出现。1937年12月31日,中华全 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 重庆雾季演剧活动和上海“孤岛”戏剧,成为 抗战时期中国的两个戏剧活动中心。
1941年12月至1943年春,先后创作了
《棠棣之花》(1941)、《屈原》 (1942)、《虎符》(1942)、《高 渐离》(1942)、《孔雀胆》 (1942)、《南冠草》(1943)六部 历史剧。
《屈原》,屈 原(金山、张 瑞芳饰)
五幕史剧《虎符》的题材出自战国时期信陵君窃
符救赵的故事。该剧以窃符为中心,围绕主人公 如姬展开,通过叙述如姬不惜以王妃之尊及付出 生命的昂贵代价窃符的事件,揭示出生命的崇高 意义。 《虎符》中反复张扬“把人当成人”这一“仁义” 思想,如姬也因具有这一思想被作者看作“时代 之先驱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