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戏剧散文
关于戏曲的名家散文

关于戏曲的名家散文
以下是一些关于戏曲的名家散文:
《乱弹》作者:鲁迅
《听歌》作者:夏丐尊
《平剧的艺术的讨究》作者:老舍
《怀魏握青君》作者:朱自清
《昆曲的欣赏》作者:叶圣陶
《戏如人生》作者:丰子恺
《川剧杂记》作者:李劼人
《观剧偶感》作者:茅盾
《戏曲与小说的历史和现状》作者:郭沫若
《略谈梅兰芳》作者:老舍
《看戏》作者:冰心
《中国戏剧的史地背景》作者:曹禺
《我与川剧》作者:阳友鹤
这些散文中,作家们以各自的角度,描绘了中国戏曲的丰富多彩和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制定(朱栋霖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上)模块一:20年代文学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教学设计:课前布置重点文献预习。
课堂讲授从文献解读入手,表述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和发生过程。
知识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端。
教学要点:人的观念与文学的发展。
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西方思潮的内外在关系。
重点:1、重点文献:《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红楼梦评论》。
2、“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4、推动中国文学现代化观念变革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贡献。
5、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里各文体创新的努力及其局限。
难点:以“人”的观念的演变重新阐释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人”的观念的演变是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2、简述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及其特点。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教学设计:在重点文献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讲授和提问的方式分析“五四”文学革命的性质和过程。
知识点:《新青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
教学要点:五四文学革命的过程,内容,意义。
教学要求:五四文学革命产生必然性、历史价值和得失反思。
重点:1、重点文献:《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人的文学》。
2、五四文学革命的时代背景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3、五四文艺思潮与论争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4、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及新文学社团流派对五四文学的推动作用。
难点:五四文学革命的复杂社会背景及其发生的内在历史逻辑。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五四文学革命标志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确立?2、简介《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的主要内容并比较二者的不同特点。
绪论

5、茅盾的小说创作 6、老舍的小说创作 7、巴金的小说创作 8、京派小说和沈从文,“新感觉派”
9、现代戏剧,曹禺的戏剧创作 10、艾青、田间、臧克家、袁水拍 的诗歌创作 11、解放区文学
12、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13、钱钟书的小说创作
学习方法 1、读原著、研究文献
2、参加课堂讨论 3、撰写课程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分期 1、20年代:五四-1927 2、30年代:1927-1937 3、40年代:1937-1949
基本内容 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运动
基本文体 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课程内容 1、“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2、鲁迅的小说与散文创作 3、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4、郭沫若、李金发、闻一多、徐志 课程论文 3、期末考试
3:3:4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第一学期,每周4课时上编(1917-1949)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的大致时间(1898年)2、民族生存危机引起传统思想根基的动摇和瓦解,严复、梁启超的反思。
3、回顾思想变化的背景原因:先是寻求社会组织的变化,继而影响到文化,从而影响到文学的变化过程。
4、“小说界革命”及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点出此口号是小说这一文类在近现代取得显赫地位的理论开端。
5、现代化发生阶段梁启超的功绩,“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及身体力行。
6、略述戏剧观念的更新。
“言文合一”观念下最初的“白话文运动”及具有现代意义上文学观的王国维及周氏兄弟。
7、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1898-1917)各类文体中成就最大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8、小说的成绩,谴责小说的盛行(四大代表作品)。
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吴趼人与“鸳鸯蝴蝶派”的关系。
民初初徐枕亚的《玉梨魂》,鸳蝴派的“五虎将”。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中国文学进入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五四文学革命。
2、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国内外的形势。
3、创作实绩:小说,鲁迅、叶圣陶。
诗歌,胡适、郭沫若、沈尹默、刘半农4、陈独秀与《新青年》及“德先生”、“赛先生”。
《新青年》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作用和地位。
5、理论建设: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及“八事”。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及“三大主义”。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中的观点及对新文学健康发展的意义。
6、外来文艺思潮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简述五四时期外国文艺的类别及对当时创作的影响。
7、新文学社团与流派概述。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新月社。
其他流派的蜂起:语丝社、未名社、湖畔诗社等。
8、二十年代文学论争概述。
新文学阵营对林纾的批判。
新文学阵营与复古派《学衡》《甲寅》的对立。
9、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1、20 年代小说概况。
中国现当代文学 19-40戏剧及散文

3.小品散文的绵延与开展。
茅盾的《白杨礼赞》、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沈从文 《湘行散记》 等 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卓然名家,在看似无关抗战宏旨的漫 谈中,传达出对生活本身的热忱与兴趣。这种热忱和兴趣 正是一个民族的力量和自信的表现。
二、梁实秋的散文
• 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 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 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 日报》副刊《平明》,
艺师生集体创作,贺敬之、丁 毅执笔。
(二)、剧本摒除了原故事中的传奇 色彩和迷信色彩,融进了阶级斗
争的思想内容。
“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 ‘鬼’变成人”
(三)、塑造了杨白劳、喜儿等农民形象 杨白劳:旧社会老一辈农民,忠厚、勤劳、善良、软弱。 喜儿:与父亲有着不同性格的另一种农民形象。她天真活泼, 勤劳善良,有顽强的反抗和复仇精神。
• 话剧剧本:《赛金花》、《上海屋檐下》、 《心防》、《法西斯细菌》、《复活》、《戏 剧春秋》、《芳草天涯》等
• 剧作特点:
日常生活的戏剧性:善写普通知识分子与小市民平凡
的人生。
简约含蓄的情节结构 人道主义观点:与民主主义立场结合,关注大时代中个
人的命运,浓郁的人情味,含泪的笑类似契诃夫。
代表作《上海屋檐下》: 1、不以激烈的戏剧冲突和慷慨激昂的情调取胜, 而以发掘富有意味的日常生活细节和含蓄隽永的 抒情见长。 2、散文式双层戏剧结构的创造 3、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治进行了深刻暴露和辛辣讽刺。 该剧艺术特征:
A、讽刺泼辣犀利,气势挥洒纵横,构思大胆奇妙, B、漫画化和性格化结合,荒诞性和真实性统一,喜剧性和 悲剧性交相映衬, C、善于吸收中国传统的讽刺艺术特点,注重喜剧的民族化。
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清末小说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4、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6、20年代的三次文学论争:(1)1919年3月,北京大学旧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人办《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相抗衡,近代翻译文学家先驱林纾,旧文学观念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
中国著名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书目(五篇材料)

中国著名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书目(五篇材料)第一篇:中国著名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书目散文(鲁迅《野草》(丰子恺《缘缘堂随笔》沈从文《从文自传》《湘西》《湘行散记》周作人《苦雨》《喝茶》《自己的园地》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集》巴金《随感录》(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梁实秋《雅舍小品》戏剧(曹禺《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夏衍《上海屋檐下》陈白尘《岁寒图》吴祖光《风雪夜归人》贺敬之、丁毅《白毛女》欧阳予倩《桃花扇》阿英《三大南明史剧》中国当代文学(1949至今)诗歌(舒婷:《双桅船》(北岛:《北岛的诗》(顾城:《黑眼睛》、《顾城诗全编》阎月君、周宏坤选编:《后朦胧诗》(海子、欧阳江河、多多、严力、芒克、翟永明、海男、蓝蓝、西川、钟鸣、陈东东、李亚伟等戏剧《探索剧作选》《高行健戏剧集》(赖声川《暗恋桃花源》(台湾)(孟京辉《恋爱的犀牛》散文杨绛:《干校六记》、《杨绛散文》(余秋雨:《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季红真编:《当代女性散文精选》小说刘心武《刘心武小说选》张贤亮《张贤亮集》、《感情的历程》、《我的菩提树》《王蒙文集》(10卷)、《活动变人形》《高晓声代表作》(张承志《张承志集》、《北方的河》(贾平凹《贾平凹集》、《浮躁》、《秦腔》《废都》(韩少功《诱惑》、《马桥词典》阿城《棋王》《1985年小说在中国》、《探索小说选》(刘索拉:《你别无选择》残雪《天堂里的对话》、《突围表演》《黄泥街》(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蛙》陈晓明选编:《中国先锋小说精选》、(苏童:《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妻妾成群》、《红粉》《我的帝王生涯》、《米》、《红粉》……(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方方:《行云流水》、《方方文集》(5卷)(池莉:《太阳出世》、《池莉文集》(6卷)刘震云:《塔铺》、《官场》、《官人》《一地鸡毛》《故乡面和花朵》刘恒:《白涡》、《刘恒自选集》(5卷)《狗日的粮食》张洁:《无字》、《张洁集》(王安忆《王安忆自选集》(6卷)《长恨歌》《小鲍庄》等铁凝:《哦,香雪》、《玫瑰门》((陈染:《私人生活》张炜:《古船》林白:《一个人的战争》((路遥:《平凡的世界》、《人生》(陈忠实:《白鹿原》(阿来:《尘埃落定》(王小波《王小波文集》(中国青年出版社)(王朔《我是你爸爸》、《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过把瘾》等(阎连科《受活》、《丁庄梦》卫慧〈上海宝贝〉第二篇:诗歌散文小说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四种体裁,在考试中比较少见。
论中国现代散文诗剧的文体发源与历史流变

理论新见
用的戏剧形式是对话,只有通过对话,剧中人物才
能互相传达自己的性格和目的” ,对话的形成使作
79
“散文诗的戏剧化”,而最具代表性的“戏剧化的散
文诗”,则为鲁迅的 《过客》。
品由散文诗升华为散文诗剧。戏剧对话呈现出戏剧
自由诗、格律诗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诗的
角色的性格特点、戏剧剧情与戏剧冲突。在 《人力
作同时诞生的,是欧美散文诗人十分钟情的一种文
剧化”则是在诗歌中融入剧的因子,使诗歌升华为诗
体形式。虽然在理论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进
剧。“诗的戏剧化”又可以细化为两种文体形式,一
行阐释与建构,但是丰富巨大的创作实践已然证明
是“纯诗的戏剧化”,二是“散文诗的戏剧化”。“纯
了散文诗剧所具有的独特文体魅力。
虽然对话不是以诗体的形式写成,但只要语言表现
出“诗的题旨”“诗的节奏”“诗的美丽”“诗的意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首散文诗是胡适 1918
年 1 月在 《新青年》 第 4 卷第 1 号上刊载的 《人力车
夫》,以白话谱就,体裁形式为典型的分段排列。同
境”也可算作是诗剧。但梅特林克和美士裴儿的作
时被胡适注入戏剧因子——戏剧角色,形成戏剧对
散文诗与散文诗剧此种杂糅性文体区别于散文文体
散文诗最突出的体裁形式即为分段排列,这是经过
的关键之所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二
中外无数学人的大量创作实践所证实的。假若采用
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文附质也……
分行排列,无疑就会倒向纯诗,使散文诗的文体独
质待文也”。具体来说,散文诗与纯诗一样,为诗
“诗体的”“作诗须如作文”。此外,胡适注意到 《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书目:
孙玉石.<野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版。 彭斌柏.重读<朝花夕拾>.鲁迅研究月刊.1991(4)
四、粱遇春的散文随笔——“中国的伊 利亚”p116-118(略)
泪与笑
粱遇春
匆匆过了二十年,我自然是常常哭,也常常笑,别人的啼笑也看过无数 回了。 可是我生平不怕看见泪,自己的热泪也好,别人的呜咽也好;对于几种 笑我却会惊心动魄,吓得连呼吸都不敢大声,这些怪弄的笑声,有时还是 我亲口发出的。 我们一生忙碌,把不可再得的光阴消磨在马蹄轮铁,以及无谓敷衍之间, 整天打算,可是自己不晓得为什么这么费心机,为了要活着用尽苦心来延 长这生命,却又不觉得活着到底有何好处,自己并没有享受生活过,总之 黑漆一团活着,夜阑人静,回头一想,哪能够不吃吃地笑,笑里感到无限 的生的悲哀。 泪却是肯定人生的表示。因为生活是可留恋的,过去的是春天的日子, 所以才有伤逝的清泪。若使生活本身就不值得我们的一顾,我们哪里会有 惋惜的情怀呢?当一个中年妇人死了丈夫的时候,她嚎啕地大哭,她想到 她儿子这么早失去了父亲,没有人指导,免不了伤心流泪,可是她隐隐地 对于这个儿子有无穷的慈爱和希望。她的儿子又死了,她或者会一声不响 地料理丧事,或者发疯狂笑起来,因为她已厌倦于人生,她微弱的心已经 麻木死了。
(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p112 (二)语丝社散文和周作人对“美文”的倡导p113 (三)朱自清、冰心、许地山、叶圣陶与文研会作家散文 p113-114 (四)瞿秋白的文艺通讯 (五)郁达夫、郭沫若与创造社作家散文p115-116 (六)粱遇春的散文随笔p116-117 (七)徐志摩、陈西滢与新月社、现代评论派散文p118
第六章 20年代的戏剧
第一节 话剧的引进与建设p104-106 一、文明新戏 二、 “爱美剧”(业余的、非职业的戏剧)
第二节
早期话剧创作
三种创作思潮: 1、现实主义 2、浪漫主义 3、趣味主义
一、现实主义戏剧思潮—社会问题剧的
创作
代表戏剧家:胡适、汪仲贤、陈大悲、
欧阳予倩等。 胡适与《终身大事》 ①1919年3月,刊载于《新青年》, 中国第一部刊载于正式刊物的话剧创 作。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 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 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 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 家乡了。
谈酒
周作人
喝酒的趣味在什么地方?这个我恐怕有点说不 明白。有人说,酒的乐趣是在醉后的陶然 的境界, 但我不很了解这个境界是怎样的,因为我自饮酒以 来似乎不大陶然过,不知怎的我的醉大抵都只是生 理的,而不是精神的陶醉。所以在我说来,酒的趣 味只是在饮的时候,我 想悦乐大抵在做的这一刹 那,倘若说是陶然那也当是杯在口的一刻吧。醉了, 困倦了,或者 应当休息一会儿,也是很安舒的, 却未必能说酒的真趣是在此间。昏迷,梦魇,呓语, 或是 忘却现世忧患之一法门;其实这也是有限的, 倒还不如把宇宙性命都投在一口美酒里的耽溺 之 力还要强大。
三、浪漫主义戏剧思潮与田汉、郭沫若 的戏剧创作
一、生平: 田汉(1898—1968年)
二、独特的艺术观 戏剧不仅要暴露人生,而且还要美化人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田汉戏剧创作的两个主题
1、对真艺术与真爱情的追求——浓
厚的浪漫主义气息。代表作:《梵峨 嶙与蔷薇》1920;《湖上的悲剧》 2、对“美”(艺术、爱情)的幻 灭与毁灭——具社会批判性,现实感 强。代表作:《获虎之夜》1924; 《名优之死》1929
三、《朝花夕拾》p112略
•《朝花夕拾》初版本封面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 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 奇,心里是这么芜杂。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 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 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 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 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 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 ,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 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朝花夕拾.小引》
二、朱自清的美文p122-124
记实的议论性散文。《生 命的价格——七毛钱》等。 写景抒情的美文。《荷塘 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 淮河》 写人叙事的美文。《背影》 《给亡妇》等。
朱自清散文艺术特色:
真挚深厚的感情注入,以情动人。 情景交融,具有细密幽远的意境。 缜密精巧的结构艺术。 语言清新洗练,朴素典雅,是纯粹的白话美 文。
(四)创作分期
1、五四时期:社会问题剧。反映广泛社 会生活,涉及婚姻、恋爱,女性问题、民 间艺人生活等,基本都是悲剧。 代表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 《湖上的悲剧》等。 2、30年代剧作转向,以无产阶级戏剧为 主,表现工人、农民的反帝爱国斗争,艺 术上过于粗糙化、概念化。代表作:《乱 钟》、《扫射》、《回春之曲》1935
3、抗战前后:抗战爆发后,创作《芦沟 桥》等宣传抗日剧本;抗战胜利后,创作 《丽人行》。 4、解放后:改编剧本《谢瑶环》,创作 《关汉卿》,被称为“梨园领袖”。
田汉戏剧的艺术特点:
1、浪漫抒情剧。 ①奇异的民俗色彩《获虎之夜》; ②不寻常的神秘色彩《湖上的悲剧》; ③重主观抒情。主人公内心抒发,内心独 白。 2、重视戏剧语言,风格偏于华丽。 3、重象征、重哲理。《古潭的声音》
第三节 《野草》《朝花夕拾》p125- 129
一、《野草》《朝花夕拾》的贡献 是鲁迅著作中,最个人化的作品。 开创了现代散文的两个创作潮流和传统,即 “闲话风”“独语体”。
影的告别
鲁迅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 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呼呜呼,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 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 装作喝干一杯酒,我 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二、“趣味主义”戏剧思潮的艺术实践
(一)导火索:1921年,汪仲贤指导的萧 伯纳社会问题名剧《华伦夫人之职业》, 观众未及终场而退席。 (二)戏剧观:主张发扬传统戏曲“目的 在于娱乐”的“纯粹艺术倾向”,反对 “利用艺术去纠正人心,改善生活”的易 卜生式社会问题剧。 (三)代表作家: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戏剧 系的熊佛西、余上沅、丁西林等人。
丁西林的知识分子的幽默世态喜剧
1、生平:丁西林(1893——1974) 2、创作分期及代表作——以1937年抗战 爆发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①20年代到抗战前:幽默世态喜剧 代表作:《一只马蜂》1923、《压迫》 1925 ②抗战到40年代:尖锐的讽刺剧 代表作:《三块钱国币》1939、《等太太 回来的时候》1939
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历史剧创作 ——“以古喻今”
1、《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 《湘累》、《棠棣之花》 2、《孤竹君之二子》、《广寒宫》 3、《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 《王昭君》、《聂瑩》
第七章 20年代的散文
第一节 20年代散文概述(略) 一、现代散文的发生与自觉:五四散文的勃兴 二、20年代散文的多样化发展
三、现代散文的主要特点。p118
第二节
周作人 、朱自清
一、周作人“冲淡平和”的散文小品p118-122
五四时期谈时事的、具有战斗 性的、浮躁凌厉的散文。《前 门遇马队记》《裸体游行考订》 等。 五四时期及20年代“言志”的、 平和冲淡的美文。《故乡的野 菜》《乌篷船》《北京的茶食》 《喝茶》等。 三、四十年代:“文抄公体” 散文(笔记体散文一种)《游 山日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