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合集下载

二十年代散文7[1]

二十年代散文7[1]

周作人的散文
周作人(1885-1967) 浙江绍兴人。 周作人 ( 1885 - 1967 ) , 浙江绍兴人 。 他 因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对新文学的建设作过多 方面的贡献而受到人们的赞颂; 因在30 30年代反 方面的贡献而受到人们的赞颂 ; 因在 30 年代反 对左翼文学而引起过人们的争议和批评; 对左翼文学而引起过人们的争议和批评 ; 也因 在抗战时期投敌变节而受到人们的唾弃。 在抗战时期投敌变节而受到人们的唾弃 。 他是 现代文学史上毁誉交加的一个著名作家。 现代文学史上毁誉交加的一个著名作家。 20年代是周作人散文创作的鼎盛期 。 20 年代是周作人散文创作的鼎盛期。 他在 年代是周作人散文创作的鼎盛期 20年代出版的散文集有 年代出版的散文集有: 自己的园地》 20 年代出版的散文集有 : 《 自己的园地 》 《 雨 天的书》 泽泻集》 谈虎集》 谈龙集》 天的书》《泽泻集》《谈虎集》《谈龙集》。
鲁迅的《野草》 鲁迅的《野草》
《野草》的艺术特点: 野草》的艺术特点:
象征主义艺术方法的广泛应用。 野草》 (1)象征主义艺术方法的广泛应用。《野草》中的多数 篇章把作者深刻的人生感受通过主观想象的作用化为 具有象征性的艺术形象, 具有象征性的艺术形象 , 从而对现实世界构成了多义 性的象征。 秋夜》中的“枣树” 影的告别》 性的象征 。 《 秋夜 》 中的 “ 枣树 ” , 《 影的告别 》 中 影子” 求乞者》中的“求乞者” 复仇》 的 “ 影子 ” , 《 求乞者 》 中的 “ 求乞者 ” , 《 复仇 》 中的裸立者。 中的裸立者。 奇幻壮美的意境创造。 野草》构思奇巧, (2)奇幻壮美的意境创造。《野草》构思奇巧,想象丰 很多篇章写的都是梦境,它们都像梦那样朦胧、 富 , 很多篇章写的都是梦境 , 它们都像梦那样朦胧 、 缥缈、奇幻而美丽。 缥缈、奇幻而美丽。 富于哲理。 (3)富于哲理。

7(中国现代文学史)20年代散文(阅读)

7(中国现代文学史)20年代散文(阅读)
《题辞》: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 ,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地火正在地下运 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 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 ,我将歌唱……”
鲁迅——《野草》
“美学风格 ”
象征 隐喻
如果我们可以把“象征 主义”的出现作为现代主 义诗歌开始的标志的话, 那么这种诗风的真正开创 者,就是鲁迅,而它的代 表作就是《野草》。
徐舒自如的语言
周作人散文
“他的作风,可用龙井 茶来打比,看去全无颜色 ,喝到口里,一股清香, 令人回味无穷,前人评诗 ,以’羚羊挂角,无迹可 求‘说明神韵,周氏散文 ,其妙处正在神韵。”
周作人散文
《寻路的人》:
“这太残酷了,为什么不照例用敝车送的呢?为什么不 使他缓缓的走着,看沿路景色,听人家谈论走过应走的路程 ,再到应到的地点,却一阵风的把他送走了呢?这真是太残 酷了。”
20年代散文
语丝社:
从成员构成看,语丝同仁在办刊宗旨和创作态度上很相 近,即提倡自由思想和独立意识,提倡美的、艺术的生活。 语丝作家群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展开积极的 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对迂腐的封建礼教和落后的思想意识 、僵化的传统观念、军阀官僚的残暴统治和虚伪的文风进行 了猛烈的抨击,同时大力提倡美的、艺术的生活,提倡思想 和言论自由。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 虚”。
“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远还仿佛有无量 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 加色,加味,加香。这时,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 写。这也就是我所谓‘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 口,同时感到空虚’”
鲁迅——《野草》

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第七章 20年代散文教学目标:1、把握整个20年代散文的发展概况。

2、掌握重要作家如周作人、朱自清等人的创作。

3、把握鲁迅《野草》的创作特色。

教学重点:1、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2、朱自清的散文特色。

3、鲁迅《野草》的创作特色。

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周作人、朱自清的散文(2课时)教学重点:周作人的“闲话体”艺术散文风格。

一、20年代散文概况:鲁迅在30年代曾经这样回顾:到了“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之上。

朱自清则评价说:五四阶段散文创作的派别林立,“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

迁流曼延,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

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

”这时期产生了周作人、冰心、朱自清、郁达夫等现代散文四大家以及鲁迅、林语堂、徐志摩、梁遇春等诸多不同风致的散文名家。

到了三十年代则出现了何其芳的《画梦录》,四十年代又出现了张爱玲的《流言》,是现代散文家的队伍不断扩大。

二、简介五四前期的《新青年》“随感录”散文。

(1) 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

此后有诸多报刊仿效开设同类栏目,使杂文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任务.成为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2)《新青年》随感录特点:a、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是其中主要作家。

此外还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

b:“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

周作人曾列举自己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的文章,毫不留情地指出“它只是顽强地主张自己的意见,至多说得理圆,却没有什么余情”。

(3)《随感录》对后起的“语丝”派等散文诸流派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新青年》《语丝》分化后,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义作家群,所谓言志指派散文流派,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与前一派自是路向不同;不过,在五四初期大体上还是取同一创作立场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20年代散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20年代散文

鲁迅、周作人散文比较:
取材上不同: 周作人:平凡的身边琐事。 鲁迅:反映社会内容的重大题材。 抒情色彩不同: 周作人:恬淡悠然冷静。 鲁迅:爱憎分明 艺术风格不同: 周作人:挥洒自如,从容不迫,流畅自然。 鲁迅:语言凝练,结构谨严,追求诗的境界。

三、 俞平伯——名士气度,常怀身世 之感
两类: 一类是记叙性的,情感真切感人, 语言质朴 另一类是写景的散文,意境优美
3.朱自清散文风格:

缜密细致,温柔敦厚,漂亮精美, 情景交融。 融情于景,以情见长,重情 (“以情胜”),情景交融是其 散文的主要特点。但也有“着意 为文”精细之嫌。
举例:《生命的价格-七毛钱 》 朱 自清
我亲眼看见的一条最贱的生命,是七毛
20年代有散文集《燕知草》和《杂
拌儿》。其中名篇有《桨声灯影里 的秦淮河》、《陶然亭的雪》、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钱塘江 大夜潮》等。
四、“文学研究会”成员的散文
(一)冰心的散文
什么是“冰心体”散文?
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
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 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

你病重的时候最放不下的还是孩子。病的只 剩皮包着骨头了,总不信自己不会好;老说: “我死了,这一大群孩子可苦了。”后来说 送你回家,你想着可以看见迈儿和转子,也 愿意;你万不想到会一走不返的。我送车的 时候,你忍不住哭了,说:“还不知能不能 再见?”可怜,你的心我知道,你满想着好 好儿带着六个孩子回来见我的。谦,你那时 一定这样想,一定的。
五、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 文
(一) 郁达夫的散文 (二) 郭沫若的散文 (三) 梁遇春的散文

六、语丝派、新月派和现代评论

第七章 散文(一)

第七章 散文(一)

第二, 第二 , 以 《 背影 》 、 《 儿女 》 、 《 给亡妇 》 背影》 儿女》 给亡妇》 为代表的一组散文, 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 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 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 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第三, 第三 , 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 小品, 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 淮河》 荷塘月色》 淮河》、《荷塘月色》等 。
“真正的流浪汉所以不会引起人们的厌恶, 真正的流浪汉所以不会引起人们的厌恶, 因为他已经做到无人无我的境地, 因为他已经做到无人无我的境地,那一刹 那间的冲动是他唯一的指导,他自己爱笑, 那间的冲动是他唯一的指导,他自己爱笑, 也喜欢看别人的笑容, 也喜欢看别人的笑容,别的他什么也不管 又说: 流浪是指流浪的心情。 了。”又说:“流浪是指流浪的心情。” ——《 ——《谈“流浪汉”》 流浪汉”
2、《语丝》派 、《语丝 语丝》
语丝社是以1924年11月创刊于北京的 语丝社是以1924年11月创刊于北京的 语丝》周刊而得名的, 《语丝》周刊而得名的,是现代文学史上 第一个以散文创作为主的文学刊物, 第一个以散文创作为主的文学刊物,倡导 思想和言论自由。 思想和言论自由。 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犀利、泼辣的杂文, 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犀利、泼辣的杂文, 二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冲淡、 二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冲淡、古雅的小品 散文 。
林语堂论“小品文笔调” 林语堂论“小品文笔调”的三个特 点 盖诚所谓‘宇宙之大, 第一,无所不谈。他说: : 第一,无所不谈。他说:“盖诚所谓‘宇宙之大,苍蝇
梁遇春(1904-1932): 梁遇春(1904-1932): 春醪集》《泪与笑》 》《泪与笑 《春醪集》《泪与笑》。 耽于思索,探求人生哲理,能旁征博引, 耽于思索,探求人生哲理,能旁征博引,语 言机智而有文采,潇洒自如, 言机智而有文采,潇洒自如,有孤傲气和懒 散的绅士风, 人死观”“流浪汉” ”“流浪汉 散的绅士风,对“人死观”“流浪汉”话题 较感兴趣,常多妙语妙想。 较感兴趣,常多妙语妙想。

8第八章 二十年代的散文

8第八章  二十年代的散文

第四节

《野草》
“小粉红花”只会做美好未来的梦,小 飞虫追求光明却被自己的追求而烧灼; 只有枣树,才是这夜空的真正敌人,它 孤独而倔强,具有坚毅的生命力。这是 一个坚韧的文化战士对自我存在价值的 肯定。
第四节

《野草》
《过客》中的“过客”,不知道前方是 什么,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但他依然 不停地跋涉、坚定地向前走,不停留在 任何温适的地方。《雪》中“朔方的 雪”、《这样的战士》中的“这样的战 士”,和“过客”一样,都是鲁迅自我 的写照。
梁遇春(1904-1923)耽于思索,他的 随笔也有许多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和洞明 的见解。《春醪集》谈论知识,探索人 生,或旁征博引,或触景生情,浮想联 翩;语言机智常有精妙的警句和思想的 闪光。
第三节

冰心
朱自清
许地山的散文集《空山灵雨》近似散文 诗,有浓厚的宗教气氛,既有对现实的 不满,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名篇 《落花生》质朴短小,有寓意,主张人 生“要学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 伟大好看的东西。”这是他人生态度的 集中体现。
第四节

《野草》
《野草》中的24篇散文诗就其题材而言 各自成篇,彼此不相连属,就情绪而言 又浑然一体。一部分作品是表现作者内 心迷惘、痛苦、苦闷的自我的主观情绪 以及对自我存在价值的反省、自剖,捕 捉自我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情绪、 心理、意识(包括潜意识),逼视自己 灵魂的最深处,进行深层次的哲理的思 考。
第三节
冰心
朱自清
第三节
冰心
朱自清
第三节

冰心
朱自清
冰心的散文集有《往事》和《寄小读者》。 冰心的散文很少有故事、情节、人物、或细节 之类,有的只是一缕幽思,一种挚情,一段佳 意,一股情绪。冰心以诗似的散文文字,抒写 自己的感想和自然的风景,由于她所表现的多 是刹那间涌上心头的思想情绪,空灵而缠绵, 纤细而澄澈。所以,冰心的散文无须受严谨结 构布局的约束,常常保持着行云流水般的自然、 飘逸之趣。

20第七章:现代散文

20第七章:现代散文
3,40年代散文。中国散文作家全面加入到民族战争的洪 流中,“鲁迅风”和《野草》杂文,梁实秋等人的散文是 这一时期的重要收获。
.
中国现代散文的两个基本方向
1,言事说理的散文,主要文体是随笔、杂感,以《新青年》 随感录,周作人散文,鲁迅的小品文和杂文,“语丝”派, 《野草》派,梁遇春、陈西滢等,属于这一代表,30年代 开始的林语堂和《论语》派,丰子恺、夏丏尊等,发展了 这一线索;
夏衍的《包身工》深刻地反映了日本纱厂中国女工的悲惨 生活,“在中国的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记录”。
.
践行“美文”的抒情、叙事散文
五四时期,周作人提倡“美文”,是中国现代文艺散文理 论的先行者。语丝派的周作人、林语堂、章川岛、孙伏园 等人积极写作“美文”,形成语丝文体,对现代散文的独 特贡献。在周作人影响下,俞平伯、朱自清、冰心等纷纷 写作 “美文”。
.
鲁迅的杂文 鲁迅的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从1918年至1926年,杂文集有《坟》、《热风》、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鲁迅前期杂文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批评和 文化批评。
他从进化论出发,以个性主义 和人道主义为武器,对陈陈相因
的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心理
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充分体现了
彻底反封建的“五四”精神。
鲁迅后期杂文创作从1927年到1936年,杂文集有《而已 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 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
. 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 外集》、《集外集拾遗》等。
.
“鲁迅风”杂文 “鲁迅风”杂文流派出现于“孤岛”时期的上海,以1939

20年代散文

20年代散文

1901年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习。 1906年赴日本留学,开始学建筑,后来走 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1911年回国,曾就职于浙江省教育司, 浙江第五中学教员。 1917年到北京,先后任北京大学国史编纂 处编纂员、文科教授,兼任燕京大学、北 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教授。 1920年底参与筹组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 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学。 1921年后写了许多针砭时弊、批判封建文 化的散文。 1922年7月起兼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 1923年第一部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问世。
四、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 作家散文
2.朱自清 代表作:《背影》、《温州的踪 迹》、《荷塘月色》、《桨声灯 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 (1898 - 1948) ,原名自华,字佩弦, 号秋实。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 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 1920 年毕业 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 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 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二、《新青年》“随感录”作家 群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的作 家主要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 钱玄同、周作人等,尤其是鲁迅。
(1)李大钊(1889-1927)
《青春》、《今》、《新的!旧的!》、《新纪元》 等 在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一九年,他发表了许多热情地 宣传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与资产阶级 改良派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在思想 界引起了广泛强烈的反响。 他在一九一八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任 经济学教授,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这年年 底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并于次年主编 《晨报副刊》。同时,他还协助北京大学学生创刊 《国民》和《新潮》。 宣传鼓动性与散文诗的艺术相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20年代散文教学目标:1、把握整个20年代散文的发展概况。

2、掌握重要作家如周作人、朱自清等人的创作。

3、把握鲁迅《野草》的创作特色。

教学重点:1、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2、朱自清的散文特色。

3、鲁迅《野草》的创作特色。

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周作人、朱自清的散文(2课时)教学重点:周作人的“闲话体”艺术散文风格。

一、20年代散文概况:鲁迅在30年代曾经这样回顾:到了“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之上。

朱自清则评价说:五四阶段散文创作的派别林立,“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

迁流曼延,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

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

”这时期产生了周作人、冰心、朱自清、郁达夫等现代散文四大家以及鲁迅、林语堂、徐志摩、梁遇春等诸多不同风致的散文名家。

到了三十年代则出现了何其芳的《画梦录》,四十年代又出现了张爱玲的《流言》,是现代散文家的队伍不断扩大。

二、简介五四前期的《新青年》“随感录”散文。

(1) 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

此后有诸多报刊仿效开设同类栏目,使杂文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任务.成为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2)《新青年》随感录特点:A、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是其中主要作家。

此外还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

B:“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

周作人曾列举自己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的文章,毫不留情地指出“它只是顽强地主张自己的意见,至多说得理圆,却没有什么余情”。

(3)《随感录》对后起的“语丝”派等散文诸流派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新青年》《语丝》分化后,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义作家群,所谓言志指派散文流派,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与前一派自是路向不同;不过,在五四初期大体上还是取同一创作立场的。

三、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1、简介: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櫆寿,浙江绍兴人。

1903年赴南京求学,1906年留学日本。

回国后任中学教员、大学教授。

1921年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执留北平,出任伪职,被指责为汉奸文人。

抗战后被捕。

1949年出狱,定居北京。

散文集《谈虎集》、《谈龙集》等。

(1927年提出“闭门读书论”批判左翼文学的“投机趋时”;1937年后,沦为汉奸)2、周作人的散文理论及其“闲话体”风格言志散文周作人的散文,有“浮躁凌厉”与“冲淡平和”两体。

前者多收入谈虎集、谈龙集中,思想意义与社会意义显然更加积极;但真正显示周作人创作个性,并成为他对现代文学艺术独特贡献,而且实际影响更大的,确是后者。

周作人的散文多做闲谈体,所追求的是自然而隽永,是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

周作人有名士派的夙缘,有叛徒与隐士的二重性格。

《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蓬船》等,很能代表周作人言志小品的风格。

周作人的现代散文理论独树一帜,而且他散文创作也和他的理论相呼应。

周作人的言志散文理论和风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散文理论: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以记叙和抒情为主的艺术散文创作,将叙事、抒情、说理结合在一起。

散文不但应是记叙的,而又是艺术性的;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

这是周作人发表于1921年的《美文》中重点强调的观点。

这给现代散文文体和标准的形成造成很大的影响。

自此,现代文学史上形成了浩浩荡荡的“言志派”这一散文流派。

(1920年之前,文坛上多流行议论性散文。

)(2)“闲话体”艺术散文的风格。

以生活见闻和日常生活体验为载体,抒发情绪,寻觅交流者,从而形成了周作人的独特风格。

①取材广泛,不拘一格,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诸如茶食、野菜、野花、菱角、自己的初恋、爱女的生病等,在平淡的叙述中有人生的况味,有内心的情趣。

尽管那种情趣可能未免落寞、颓废,适合所谓中年心态。

如《北京的茶食》中写道:“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心要的……”这里写的都是平常的事物,但跟人生不无关系,颇有生活情趣。

②“冲淡平和”的抒情特色。

周作人的人生观之一就是顺从自然,天人合一。

他说过:“人的脸上固然不可没有表情,但我想只要淡淡地表示就好,譬如微微一笑,或者在眼光中露出一种感情,自然,恋爱与死等都可以算是例外,无妨有较强烈的表示,但也似乎不必那样掀起鼻子,露出牙齿,仿佛是要咬人的样子。

这种嘴脸只好放到影戏里去,反正与我没有关系,因为二十年来我不曾看电影。

”他的散文作品混杂着寂寞的痛苦和淡淡的喜悦,可以说是苦中作乐,忧患中的洒脱,这就是周作人所说的“凡人的悲哀”。

如:《乌篷船》,作者似是在漫不经心地指点朋友如何游览他的故乡,实际要表达的是自我的处世态度:闲适和隐逸,一种消闲的人生观。

周作人的许多作品都流露出这种淡淡的惆怅或落寞,这一方面是一种“人到中年万事休”的心态,另一方面是思想观、人生观和文学观的矛盾所带来的苦涩。

③文词的涩与简单。

周作人认为文词应“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揉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有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的统一,才可以造出有雅致的俗语文来,我说雅,这只是说自然,大方的风度,并不要禁忌什么字句,或者装出乡绅的架子。

”在他的散文中,随外可见这种文白杂揉,简单又自然的文词。

文章以文言入文,似“涩”,但读起来,并没有艰涩、生硬之感。

全文才100多字,几乎是一句就产生一个转折,简洁通达的文词,却形成一种古雅、“低徊趣味”的审美效果。

四、朱自清的散文。

朱自清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脍炙人口名篇的散文家,他以自己的创作,彻底地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

和冰心一样,朱自清也擅长从古典语词中吸收营养,但是他驾驭白话的能力更为高超。

他的《荷塘月色》、《背影》和《给亡妇》等名篇已经与中国古典散文名篇并驾齐驱。

他的散文语言和文体之完美,在现当代作家中罕有人比肩。

1、朱自清散文突出的美学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擅长写景和抒情的“工笔美文”。

其抒情散文的特点:“文中有画,画中有情”。

例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绿》、《荷塘月色》等,都体现出他对景物的细致刻画和对声音色彩的敏感,以千姿百态的鲜明形象、巧妙地比喻和通感等手法,营造出至情至美的意境。

但是这类散文有些地方过于雕琢,给人一种厌烦感。

(2)从人格到文风都继承了中国“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从而表现出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美学风格。

例如《背影》以平实的口吻和朴素的文字写出家道的不幸,父亲那矮而胖的“背影”在朱自清压抑的情感中体现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给亡妇》叙述日常生活琐事,但是生死离别的悲恸却醒目地留在字里行间;《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到卖唱游女和自我道德质疑的时候,那种微微的痛楚,也使桨声灯影变得虚幻起来;《荷塘月色》中,那种“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落寞感直达人的心灵深处。

这种情感收放有度的散文美学保持了情与景的统一,是别人难以模仿的。

因此,朱自清的散文美学也是独树一帜的。

2、朱自清抒情散文的特点:(1)感情真挚醇朴。

(2)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

(3)善于集赋、比、兴各种手法,起承转合,手挥目送,既曲尽其意又余韵袅袅。

(4)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朱自清对优雅和谐、含蓄节制的美的追求,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延续,另一方面也隐含着对中国现实社会景象的逃逸和否定。

教学小结:周作人与朱自清来两人同时提倡艺术性的“美文”与议论性的说理性散文;他们二人在性格、禀趣上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一方面积极关注时事与国计民生;另一方面有深受传统文人的之志趣与艺术的影响,因而其创作呈现出两面性。

第二节:《野草》(2课时)教学重点:《野草》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一、简介:《野草》(散文诗集,独语体散文)1、关于“独语体散文”就是“自言自语”式散文,不需要听众和读者,甚至直接排斥读者或者和读者之间形成紧张关系。

只有这样,独语的内容才能直接逼视自我和灵魂,才能捕捉到自我微妙的感觉、情绪、心理、意识和哲学思考。

因此,当1919年鲁迅发表一组类似于《野草》的7篇散文时,就是直接将其命名为《自言自语》。

独语体散文的问题价值:1、具有自我审视的性质,具有强烈的内省精神。

2、借鉴了来自异域的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2、关于《野草》该作品写于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共23篇,1927年劫机出版,最初发表于《语丝》。

这是“五四”退潮后,鲁迅思想矛盾加剧,进行上下求索时候的作品。

(《新青年》的解体、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北洋军阀的的腐败、兄弟的失和——时代苦闷与个人苦闷的结晶。

)《野草》在思想上已抒写个人内心的苦闷、解剖心灵为主要特色,也有部分正视现实之作。

他认为当时的社会为一个“黑色的大染缸”,惟“黑暗与虚无”是“实有”,作者在这的环境之中探索着人生之路。

作品正是反映了鲁迅的这种战斗、探索、彷徨、苦闷的内心感受。

二、作品的内容与特色:1、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类①寄托自己的苦闷、求索和进取情怀的作品。

(这类作品虽然流露出彷徨、苦闷、寂寞的情绪,但着重表现的下在黑暗重压下的战斗精神、追求精神和牺牲精神。

)《秋夜》、《雪》、《过客》、《这样的战士》是诗人自我的精神写照,反映了鲁迅清醒执着,在苦闷当中确又永不停息的战斗的坚韧意志。

“枣树”任性的战斗精神;(默默地铁似的直刺奇怪而冷的天空);“朔方的雪”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战斗;“过客”不只前方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依然不停地跋涉,坚定地向前走去;“这样的战士”:一个孤独而坚强的人,“但他举起了投枪”(反复)勇猛战斗永不歇息。

《影的告别》中“影子”面临着黑暗与光明的两重威胁。

“彷徨于无地,彷徨于明于暗之间”《颓败线的颤动》所表现的是爱人者的悲剧。

“老母亲”鲁迅的写照;《死火》自己一心救国的热情到冷冽的社会面前成了“死火”。

②对社会丑恶世态和病态心理的揭露与鞭挞。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复仇》、《立论》等对国民的愚昧、麻木、圆滑、势利、无聊、中庸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③对封建专制势力、反动军阀的批判。

《淡淡的血痕》《一觉》《失掉的好地狱》对军阀的残暴、军阀混战的危害、政客的争权夺利讽刺与控诉。

2、艺术特色①熔散文的形散神聚合诗歌的诗情画意与一炉,形成独创性的体裁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