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散文鲁迅的散文创作
第二讲,鲁迅及20年代小说

二、鲁迅影响下的“乡土写实小说”流 派
代表作家: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许杰、许钦文、蹇先艾等乡土写实 小说流派。 主要题材和主题是:地域风情、习俗,社会批判,农村的落后、野蛮 乡土文学具有如下三个特征:“由对故乡的怀念,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描绘 和对故乡日益衰败的慨叹三者交织而成的‘伤感的故乡风’,‘近乎无事的悲 剧’,‘国人沉默的灵魂’。”(陈平原) 茅盾《关于乡土文学》: “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象看 一幅异域的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 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 一个只具有游历家的眼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给我们以前者;必须是一个具有一 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与了我们。” 王鲁彦:《菊英的出嫁》浙东“冥婚”习俗;《柚子》“看杀头”,地方军 阀视人命如草芥而围观者则始终麻木不仁 许杰:《惨雾》写南方农村宗族间的“械斗”;《赌徒吉顺》写农村“典 妻”习俗;《出嫁的前夜》写农村“冲喜”恶习。 彭家煌:《怂恿》写湖南农村土豪恶霸间的争斗; 台静农:《蚯蚓们》《负伤者》写“卖妻”、“典妻” 蹇先艾:《水葬》
五、20年代女作家与女性小说
图像(依次):苏雪林、陈西滢与凌淑华、冰心
图像依次:庐隐、冯沅君、石评梅、丁玲
冰心( 1900~1999):原名谢婉莹,小说代表作《两个家庭》
《去国》等。冰心歌唱爱的写作:(1)歌唱“万全之爱”; (2)歌唱母爱;(3)儿童之爱;(4)自然之爱 庐隐(1898~1934):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小说代表作 《海滨故人》《象牙戒指 》《女人的心》等。庐隐创作的主 要内容:(1)抒写现代女性的精神痛苦;(2)探索女性同 性情谊;(3)批判封建男权;(4)关注社会现实 冯沅君(1900~1974):河南唐河县人,原名冯恭兰、冯淑 兰,笔名淦女士、沅君等。现代著名学者、作家。冯沅君的 创作倾向: (1)主要描写“情人的爱”与“母亲的爱”之间的冲突; (2)批判封建节烈观对女性的残害; (3)在两性关系中以灵的结合睥睨肉体的欲望。 她的第一个小说集《卷葹》收小说4篇:《隔绝》、《隔绝 之后》、《旅行》和《慈母》,这4篇小说主题基本相同,一 方面是女主人公刻骨铭心的自由恋爱,大胆而热烈;另一方 面是作为封建婚姻制度维护者的长辈对主人公爱的“隔绝”。
鲁迅散文诗集(优秀10篇)

鲁迅散文诗集(优秀10篇)现代散文诗集篇一午夜的细雨,飘落在深秋的街头。
世间的一切,重温润物无声的温柔。
做着一个春天的梦。
细雨滴落眉间,凉得通透。
无边的思绪,放飞在雨里。
织就一张斩不断的网。
前方幽暗的灯光,引领疲倦的脚步。
路在脚下,心在远方。
坎坷无法阻挡飞蛾扑火的悲壮。
呼出的热气,混入凉凉的细雨。
冬天的信使,带去一腔热血的奔放。
执着的信仰从不惧怕寒凉。
一枚黄叶,跳动在枝头,展示生命的荣枯。
细雨打开冬天的门楣,雨后的白雪书写着春天的诗行。
野草是散文诗集吗篇二《野草》主要内容《野草》各篇主要描写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状态,以及对革命力量的热烈呼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民劣根性不留情面的。
批评,和对自我严格的解剖等;其中也涵盖着生与死、爱与恨、梦与醒、友与仇、过去与未来、光明与黑暗、爱者与不爱者、沉默与开口、希望与绝望、爱抚与复仇、眷念与决绝等一系列对立统一、激烈斗争又在斗争中融合的概念和形象。
鲁迅散文篇三鲁迅散文精选“友邦惊诧”论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②,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③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
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
报上不是说过,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④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吗?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
不道国民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横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
中国国某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
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好个国民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那一个“友邦”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鲁迅《野草》的艺术特点

鲁迅《野草》的艺术特点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里的标志性的里程碑,他的白话文小说有如一颗巨石,沉沉地砸向当时国人麻木的心灵。
鲁迅的散文亦是如此。
他的散文不但在为白话文的传播上做出了贡献,更在于皆由此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好的故事”的向往和追求,从而在黑暗的长空里划出一道黎明。
因此,鲁迅的散文亦是不下于其小说的于中国文学的重要存在。
下面就来浅述几个在鲁迅散文中比较明显的特点。
一、注重象征手法的运用,文章具有音乐美和画面美。
鲁迅就是现代散文诗的关键开创者,此类散文调集于《野草》中。
《野草》就是鲁迅先生作于20年代的散文集,初看看,我们可能会感觉其语言晦涩,涵义颇深,再一看,我们就可以风彩鲁迅先生那满腔的热情与真挚。
《野草》就是一部象征主义的艺术精品,其中最具有艺术特色的就是运用寓意方法而缔造的各种形象。
比如说借予“小红花”寓意幸福的心愿,借予新月寓意新希望等等,以缔造存有物质感的形象去整体表现繁杂的内心体会-----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旧思想的衰退,对新思想的涨潮深感的迷茫与迷茫,着重于整体表现的就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精神、崇尚精神、牺牲生命精神。
寓意手法的运用并使《野草》恰当地整体表现了当时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同时象征手法的运用也增强了其文章的艺术表现力,使之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很有感情。
鲁迅也注重写实手法、抒情手法的并用。
语言精致形象、饱含深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柏,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本科.鲁迅研究.资料

高自考《鲁迅研究》【填空题】1. 鲁迅的创作:1)前期创作:现实题材小说集《呐喊》《彷徨》;抒情散文集《野草》;叙事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2)后期创作:历史题材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遍文学》《且介亭杂文》。
3)鲁迅一生共创作杂文700多篇,结为16集,约135万字,在其170万字的全部著作中,占将近百分之八十。
2.《摩罗诗力说》1.鲁迅也是中国比较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摩罗诗力说》被认为是比较文学的不朽之作。
2.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写道:“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乎?”3.《摩罗诗力说》介绍英国的两位浪漫主义诗人是拜仑(裴伦) 和雪莱(修黎)。
4.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提出:“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5.《摩罗诗力说》介绍英国的两位浪漫主义诗人是__拜仑__和__雪莱__。
6.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提出:“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_爰生自觉_”。
7.鲁迅的《摩罗诗力说》是中国近代第一篇系统评介西方文艺思潮的论著。
8、鲁迅的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写于留学日本时期,后收入哪部作品中?(《坟》)9.(《摩罗诗力说》)被认为是中国比较文学开创时期的杰出之作。
10.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通过介绍摩罗诗人的创作,竭力鼓吹(浪漫主义)。
11.(《摩罗诗力说》)一文是鲁迅早期美学思想的价值表现。
12.(《摩罗诗力说》)被认为是中国比较文学开创时期的杰出之作。
13.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通过介绍摩罗诗人的创作,竭力鼓吹(浪漫主义)。
14.(《摩罗诗力说》)一文是鲁迅早期美学思想的价值表现。
3.《野草》:1.鲁迅曾说他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面。
2.在《野草》中,和战斗的人生哲学相背离的另一种人生态度是(奴才哲学)。
3.鲁迅曾称《野草》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
第2章20年代小说(4)鲁迅作品分析《伤逝》

鲁迅与许广平相识于1923年10月,那时 鲁迅开始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后改 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讲师,每周讲 授一小时中国小说史,而许广平是该校国文 系二年级学生。在每周三十多点钟的课程中, 她最盼望听讲小说史,上课时常选择第一排 座位。在学校,鲁迅是一位在学生中找..\图 片1副本.jpg不出一句恶评的老师,而许广平 则是一位听课时喜好忘形而直率地提问的小 学生。
(三)文本解读
小说采用涓生手记的形式,用诗一样 婉曲而凄迷的语言诉说涓生的忏悔,以丈 夫的视角来体察夫妻近一年来的思想感情 和关系的微妙深刻的变化。
思考
1、哪些描写表明涓生和子君是 追求 个性解放的青年? 2、他们恋爱的过程大致分为几个不 同的阶段? 3、他们爱情悲剧的真正原因?
男女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是一对受到“五四” 新思潮影响,要求个性解放的青年知识分 子。 他们相互认识后,在时代精神的感召和鼓 舞下,大胆追求自由恋爱,勇敢地反抗封 建道德和世俗偏见,毅然地冲出了家庭的 束缚,在众目睽睽之下同居在一起。 最后却因涓生得到的一张辞退信而断了生 路,他们也与狂人、吕纬甫和魏连殳一样, 在强大的社会势力面前,无法逃脱失败的 命运。
3、采用了“手记”的形式 以涓生的自白口吻书写,真切、感伤。作品 用这种方式让主人公充分地倾诉自己的感情, 包括幻觉想象忏悔,都又非常细致的表现, 显示了特别真切的艺术效果。 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 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 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 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 悔恨和悲哀。 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 或者使她快意……。
鲁迅的散文诗作品

鲁迅的散文诗作品
我还记得那个晚上,月亮挂在天上,就像一个大大的银盘。
我在这月光下,经历了一件有趣的事儿。
那天,我闷得慌,就出门溜达。
走着走着,来到了一条小巷子。
巷子里头静悄悄的,只有我自己的脚步声。
突然,我听到一阵吵闹声。
走近一看,原来是两个小孩在争一个风筝。
“这是我的!”一个穿着小花褂的小男孩喊着,眼睛瞪得圆圆的。
“明明是我先看到的!”另一个扎着小辫子的女孩也不甘示弱,双手紧紧抓着风筝不放手。
我站在一旁,看着他们争得面红耳赤,忍不住笑了起来。
“小朋友,别争啦,咱们一起想想办法,说不定能让你们都满意。
”我说道。
两个小孩停了下来,看着我,眼神里带着疑惑。
我接着说:“要不这样,咱们一起把风筝放起来,然后轮流玩,好不好?”
他们想了想,点了点头。
于是,我们在那月光下,一起放起了风筝。
风筝飞得高高的,孩子们的笑声也传得远远的。
那夜的月光,见证了我们的欢乐。
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幕还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就像一幅温暖的画。
那夜的月光,真美啊!。
现代文学史第五讲鲁迅的文学创作

三、对鲁迅的多种阐释
1、30年代右翼文人苏雪林的《鲁迅传论》(写于1966年) 2、80年代评价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中国新文 学的奠基人。 3、90年代评价鲁迅是生命主义者。认为鲁迅以自己的独 特的对世界和人生的体验,揭示了人世间的丑恶和黑暗, 并与一切黑暗抗战到底。反抗绝望,是鲁迅的人生哲学。 4、近几年,有学者把鲁迅看作是一个自由主义者。 5、当下对鲁迅的批评(柏杨 余英时 王蒙 王朔 葛红兵 )
《朝花夕拾》
1、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共十篇。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 《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12部分组成。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总 题为“旧事重提”,待到1927年5月编订成书的时候,改题为《朝花夕拾》。是鲁迅 追怀往事“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 2、这组散文的风格自然、亲切、和谐、宽松,有一种“谈闲天”式的氛围。《朝花夕拾》 开创了现代散文创作潮流的“闲话风”散文风格。 3、《朝花夕拾》写的是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一些趣事,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天真之气,有一 种充满人情味的美好动人的力量。 4、《朝花夕拾》写了人类天性中的至爱与真情。 5、《朝花夕拾》也写了旧制度旧礼教对人性的摧残与戕害,从而构成一种批判的风格。
1、侧重于对传统散文风格的继承; 2、刻画出一些情态逼真的人物形象 3、渗透在事实与情节抒写中的思想批判 4、墨淡意浓、深情平易的语言格调。
《朝花夕拾》——“闲话体”散文 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在简洁的描写 中分清是非, 使回忆与感想、抒情与幽默 和谐地结合起来 。
《野草》开了中国散文诗的先河
创作背景

《野草》中的散文诗写于1924到1926年间,大约与此同时,鲁迅完成了《彷徨》。
在二十年代中期,鲁迅正经历着他人生中的第二个低潮期。
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是五四启蒙运动开始退潮,《新青年》的文学团体已经散伙,用鲁迅的说法是:“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而各种黑暗力量又围拢上来,这让鲁迅不免由悲观而走入虚无。
《题〈彷徨〉》这首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便颇能表达鲁迅这一时期的精神苦闷。
而从个人生活方面来说,也发生了重大的变故。
首先是兄弟失和。
1923年7月十四日,鲁迅与周作人的太太羽太信子发生了一次严重冲突,随即与周作人彻底闹翻了,于8月初,鲁迅搬出了八道湾十一号。
这件事给鲁迅以重大的打击,终于大病了一场,还吐了血,几欲死去。
另外就是在1925年的女师大风潮事件中,鲁迅因为在报纸上撰文表态支持学生并联络其他教员反对杨荫榆而被时任教育部长的章士钊撤了在教育部的任职。
这一时期,鲁迅不断地与陈西滢之流打笔仗,同时又要和章士钊打官司,心情可想而知。
拖了大半年,虽然打赢了官司,恢复原职,但紧接着又发生了“三•一八”惨案,让鲁迅出离了愤怒,而在3月26日的《京报》上有消息透露当局正在讨论通缉学界人士,内中就有鲁迅。
这最终迫使鲁迅离开北京而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
所以,在《野草》和《彷徨》中,我们可以嗅到同一种精神气息,那就是被悲哀、痛苦和虚无所缠绕,又竭力想从中挣扎出来的那一种精神上的苦闷和苍凉。
《野草》就是在这痛苦的煎熬中的思想和情感的结晶,鲁迅自己称之为开放在“地狱边上”的“惨白色的小花”。
野草》写于“五四”后期,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其中之一。
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
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五四以后不久,《新青年》的团体解 散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 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 的伙伴还是会 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 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有了小感触 ,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 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鲁迅:《南腔北调集· 自选集自序》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战斗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 久的业绩”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鲁迅对章太炎的这一评价,其实也适 用于他自己。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鲁迅杂文的意义:
具有强烈批判倾向、论战色彩的感想性文字, 对中国社会、文化以及人类内心的黑暗进行了 坚决的攻击和解剖,那是一个灵魂批评家对于 一切丑恶现象所进行的文本细读式的批评。尽 管中国文学史具有昌盛繁荣的小品文传统,但 一般都认为鲁迅式的杂感是他独创的文体,是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特别收获。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艺术特色:
侧重于对传统散文风格的继 承;刻画出一些情态逼真的人物 形象;渗透在事实与情节抒写中 的思想批判;墨淡意浓、深情平 易的语言格调。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朝花夕拾》——“闲话体”散文
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 在简洁的描写中分清是非, 使回 忆与感想、抒情与幽默和谐地结 合起来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鲁迅的杂文越到后来创作数量越多? 一、30年代严峻的文化环境决定的。 二、杂文的文体特点。
三、创作主体思想上的更加成熟,对社 会现象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鲁迅杂文的主要内容:
一是它反映的中国社会具有相当的深度和 广度,从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 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他的杂文又很具概 括性和代表性。 二是鲁迅的一生关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问 题,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杂文来完成的。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野草》的精神主旨: 战斗性。 自我解剖性。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野草》——“独语体”散文 一、以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紧张 与排拒为前提。 二、艺术的精心创造。 三、直视灵魂深处的表白和解 剖,个体本真的诗化的生存体验 。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艺术成就: 一、大胆采撷异域花果,为新文学增添 新的艺术方法——象征主义、表现主义。 二、思维的辩证性,句式回环往复,言 尽而意永。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一、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的记录。 二、艺术形式上,析理严密,行文舒卷, 于清峻中寓朴茂,于简约中见恣放,大抵 受有魏晋文章的影响 。 三、善于抓取类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 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四、篇幅短小精悍,笔墨凝练犀利,锐利 如匕首投枪。 五、语言形式上,经常向口头语言学习, 经过加工而写入文章。还主张适当地采用 外来语法 。 六、丰富的理论含量 。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参考文献资料:
孙玉石:《<野草>研究》 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 吴小美:《一部旧中国的特别的‘人史’— —再论鲁迅杂文对奴性和奴才传统的批判》 张梦阳:《悟性与奴性——鲁迅与中国知识 分子的“国民性”》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自言自语》的艺术特点: 1.篇幅短小。 2.有感而发。
3.言之有物。
4.重视抒情。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自言自语》的文学史意义: 就文体而言,它是散文诗集《野 草》的胚胎; 其中的《火与冰》和《我的兄弟》 比之《野草》中的《死火》和 《风筝》,已是具体而微。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其他回忆性散文:
《我的种痘》、《我的第一个 师父》、《女吊》、《为了忘却的 记念》、《忆韦素园君》、《忆刘 半农君》、《写于深夜里》、《关 于太炎先生二三事》,等等。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鲁迅的杂文创作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鲁迅前期的杂文收入《坟》、《热风》、 《华盖集》、《华盖集续篇》、《而已 集》这五本杂文集中。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 时感到空虚。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 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 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 朽腐。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 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 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 云楼上。
三、隐喻手法的大量运用,引人深思。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野草》的启示与意义 : 鲁迅杂糅中外象征艺术和理性启悟,充分 吸收融汇,又发挥自己的天资才情,以独特的 艺术笔触,捕捉那些意味丰厚而又微妙难言的 感觉、直觉或潜意识,进行高深超拔的“心的 探险”与哲理考辨,并寓之于生动新奇的具象 描绘中,从而展现出鲁迅式的现代思维方式、 情感方式和由此产生的鲁迅式的美学风格。这 正是凝聚了“五四”时代精神和民族化意识的 中国现代文学的美学风格精髓。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讨论:鲁迅放弃虚构文学的 创作,一心经营杂感文是不 是值得惋惜?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鲁迅的文体简练得象一把匕首,能以寸 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 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 这 是鲁迅作文的秘诀。”幽默也“是辛辣干 脆,全近讽刺。”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 导言》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主要内容:
一、经历巨大人生痛苦体验后 升华出来的哲学和诗,《过客》、 《这样的战士》等。
二、抨击世俗社会及黑暗政治, 《失掉的好地狱》、《聪明人和傻 子和奴才》等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三、思想苦闷与彷徨,《希 望》、《死火》、《影的告别》、 《墓碣文》等 。 四、清新明丽、寄意深远, 《好的故事》、《雪》等。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朝花夕拾》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朝花夕拾》简介 : 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 最初连载于《莽原》
“从记忆中抄出来”;
原题《旧事重提》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朝花夕拾》目录: 小引 狗· 鼠 猫· 阿长和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希望是什么?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 将一切都献给;/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 贝——/你的青春——她就弃掉你”,而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于 是“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虚空中的暗夜 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 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对“希望” 与“绝望”进行双重的抗战。这是鲁迅 哲学的精髓所在,也是《野草》的精髓 所在。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第三节
鲁迅的散文创作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自言自语》简介:
1919年连载于《国民公报》“新文艺” 栏上。 与《新青年》“随感录”的社会评论 文字大致同时推出。 “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 点说,就是散文诗。”——鲁迅谈《野 草》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野草》创作背景 :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 徨。传达出这个时期鲁迅精神苦闷。 个人生活方面来说,也发生了重大的变故。
所以,在《野草》和《彷徨》中,我们可以嗅到同 一种精神气息,那就是被悲哀、痛苦和虚无所缠绕, 又竭力想从中挣扎出来的那一种精神上的苦闷和苍 凉。《野草》就是在这痛苦的煎熬中的思想和情感 的结晶,鲁迅自己称之为开放在“地狱边上”的 “惨白色的小花”。
1928年以后的杂文主要收入如下集子: 《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 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 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判是鲁迅 早期杂文创作的特色。民主与科学是鲁 迅前期杂文创作的指导思想,彻底的反 封建精神是贯穿鲁迅杂文始终的灵魂。 后期杂文主要反映20 世纪30年代中 国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事件。鲁迅 的杂文越到后来创作数量越多。
什么是散文诗?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野草》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野草》简介 :
作于1924年至1926年北洋军阀 统治下的北京。 与《彷徨》大体一致的背景。 《野草》是理解鲁迅的最好窗 口,是他“荷戟独彷徨”时期 对生命和灵魂的深度透视。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野草》收录的23篇散文诗的篇目: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野草》的创作主题: 《野草》把 “ 反抗 ” 作为个体无可 逃脱的历史责任,把义无返顾执着于现 实斗争作为人生存的内在需要,从而使 人通过反抗而体验并赋予人生以创造。 它首先诘问的是生命个体自身 , 是决绝 激切地要脱出与既往历史联系的个体 , 怎样在痛苦中返向自己的内在生命 , 探 究存在的根源 , 寻求生命的依托。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主要内容:
一、爱憎鲜明、旨在社会批判 的《无常》、《狗· 鼠》、《二十 猫· 、亲切动人、描绘风俗世态 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 猖会》、《阿长与山海经》、《父 亲的病》、《琐记》等。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