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孤独者的灵魂自白 解读鲁迅《野草 影的告别》素材

合集下载

孤独者的灵魂自白——鲁迅《野草·影的告别》文本解读

孤独者的灵魂自白——鲁迅《野草·影的告别》文本解读

这 种 思 想 无法 认 同 . 无法 接 受 , 所以 “ 我 不想 跟 随 你 了 , 我不愿住 ” 。 “ 我” 备受压抑 , 苦闷彷徨 , 甚 至感到扭 曲。 于是. 抽 象 的 思 想超 脱 了具 象 之 形 . 异化为“ 影” 而 向 生 命 之 实体 — — “ 形” 告别 。 这 里 的“ 形” 不是泛指 , 而 应 该
迅全集》 第三卷 4 9页 ) 。 鲁迅 所 言 “ 执着现在 , 执 着地 上
的人 们 居 住 的 ” . 就 是 要 摒 弃 虚 幻 的理 想 . 执 着 地 改 变
人 的现 实 的 生 存环 境 鲁迅借“ 影” 之 口对 存在 于 人 们— — 包 括 青 年— —

弗 洛伊 德 精 神 分 析 认 为 。 人 在 深 度 睡 眠 的状 态 下 ,
就 会 产 生 梦境 或 意 识 的分 裂 .在 梦 境 中产 生虚 幻 的 意
识——影 子 : 其二。 当 一 个 人 思 想 陷 入 极 端 困惑 , 专 注
思 想 上 对现 实 和理 想 的错 误 思 想 和 认 识 予 以批 判 和 否
定。 所 以, 诗 的 第一 节 里 “ 影” 所象征的 , 是鲁 迅 “ 清 醒 的 现实主义” 思想 . 没 有虚 无和 幻 想 。 不 含 消极 和贬 义 。 这
会 有 影 来 告别 .说 出那 些话 — — ” 。包 含 两 层 含 义 : 其

对于 ‘ 现在 ’ 这个题 目。 都缴了 自卷 . 因为谁也开不出药
方。 所 有最 好 的药 方 , 即 所谓 ‘ 希望将来 ’ 即是。 ” ( 《 两 地 书 四》 ) “ 所谓 ‘ 希 望将 来 ’ 不 过 是 自慰— — 或 者 简 直 是

彷徨无地的他者——从《影的告别》看《野草》主体形象的特点

彷徨无地的他者——从《影的告别》看《野草》主体形象的特点

作者: 岁涵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出版物刊名: 湖北社会科学
页码: 117-120页
主题词: 自我;他人;他者;《野草》;后现代
摘要:《影的告别》在主体领域,排演了一次对主体的突围活动,用影的选择宣告了作为主体的人的失败,塑造了一个彷徨于无地的他者形象,是鲁迅对主体身份和出路的一次现代意义上的思考。

全篇的意义:只有从《影的告别》中的“影”的形象——告别自我的他者形象——出发,才能将《野草》各篇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解读,从而真正理解《野草》主体形象的后现代内涵。

[文本解读]孤独者的灵魂自白——解读鲁迅《野草 影的告别》

[文本解读]孤独者的灵魂自白——解读鲁迅《野草 影的告别》

孤独者的灵魂自白——鲁迅《野草·影的告别》文本解读北京市第八十学喻祖权贾小林《影的告别》写于1924年9月24日,发表于12月8日《语丝》周刊第四期,同期《语丝》还登载了《野草》的《求乞者》和《我的失恋》。

在鲁迅的《野草》,除《题辞》外,笔者以为唯有《影的告别》更像诗,一首极为抽象朦胧的诗。

许多人虽觉得它“离奇诡谲”,“晦涩难懂”,但仍对它极尽喜爱,其原因就在于《影的告别》“有所隐喻或象征,寄托了作者的深刻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当时复杂的思想感情。

”(李何林《鲁迅<野草>注解》)《影的告别》的起句“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告别,说出那些话——”,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佛洛依德精神分析认为,人在深度睡眠的状态下,就会产生梦境或意识的分裂,在梦境产生虚幻的意识——影子;其二,当一个人思想陷入极端困惑,专注于某个问题的思考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时,思想上就会产生惊疑、焦虑的情绪,无法摆脱,从而萌生出一种超常态的意识或情绪,而思维主体在一种超现实状态下借幻化的影子表达对现实的思考,以求得对问题的解答。

诗的影子就兼具以上两个特征。

除去起首句,全诗共五节,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影”的清醒告别。

要理解诗的蕴含,首先要对“影”在本节诗的含义作一界定。

有人据鲁迅在写作本诗同一天《给李秉的信》的话,将“影”解释为鲁迅思想上的“毒气和鬼气”。

这有点武断。

其实,“影”在全诗是一个变化的多层面的意象,含义也是复杂多向的,而且在诗的首节我们看不出有何贬义。

从诗的三个“不愿意去”的对象——“天堂里”、“地狱里”、“将的黄金世界里”看,本节的“影”没有丝毫的消极思想或情绪,更多的是对现实和理想的消极思想和行为的否定,表现为一种对现实的理性和清醒的思考。

“天堂里”、“地狱里”、“将的黄金世界里”,都是作者批判或反对的虚幻而不切实际的形而上的“未观”,特别是“将的黄金世界”,更是作者论述的着力点。

孤勇一世,孑然一身——《野草》里的鲁迅

孤勇一世,孑然一身——《野草》里的鲁迅

当五四的热潮渐渐散去,民生凋敝的社会里充斥的是消沉的青年与军阀的战火,此时,《新青年》团体解散,女师大风潮与“三·一八”惨案闹得满城风雨,这一切的社会矛盾让鲁迅坠入了郁结、苦闷的海洋。

这本写于五四退潮时期的散文诗集,几乎把鲁迅彼时所有隐晦的情绪都一一吐露,让人们看见了一个不同于以往形象的鲁迅以及他所说的“所有的哲学”。

钱理群老人说,“《野草》里有最不遮蔽的鲁迅”。

他的众多作品里有诸多写作对象,他们映射着整个社会各色的人群,鲁迅用文字来刺激着这个社会,就像一剂针,病患需要什么,他便注射什么。

而《野草》是特别的,与其说它是针砭社会,笔者更觉得它是鲁迅写给自己的文字,他不必像之前面向别人一样,需要注意文字的分寸感,需要拿捏用词的温度,独到的讽刺与批判、适时的表白与抒发在这里都变得不那么刻意,或者可以说,《野草》有的是鲁迅更多的自然流露。

鲁迅说,“我的《野草》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

在“废弛的地狱”这样的现实处境中,在长久的抗争里,战士一般的英雄也会有疲惫的知觉,所以他内心的诸多阴沉、多愁善感、疑惧、悲观与倦怠情绪的表露,是不可以用“颠覆了形象”这样浅白的话语来做一二评价的,而如此境地下开出的“惨白色的小花”便是最好的印证。

《野草》是鲁迅在深夜里层层解剖后的内心独白。

如果说白天是大庭广众之下的聚众表演,那么夜晚是脱去衣物后的自我窥视。

这样的窗口里,也许会看见鲁迅溃烂的心脏表层,也许会听见鲁迅内心最隐晦的语言,所以如同《墓碣文》里死尸的呐喊——“离开!”一样,鲁迅说过,“我不希望年轻人读书我的《野草》,我那一套太悲观、太绝望了”。

站在这样一个如同地狱般的窗口前,鲁迅难以言说的直觉、潜意识、呢喃、抱怨全被人们窥视了一遍,而在这场内心独白里,鲁迅毫不避讳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

例如,《复仇》里这场逃无可逃的杀戮,没有缘由的伤害正如没有缘由的冷漠,伤害是“捏着利刃,干枯地立着”,没有一点点反抗,而冷漠就像是“以死人似的眼光,赏鉴这路人们的干枯”,没有一丝丝温度,在这薄凉的社会里,爱与恨究竟该如何自处?因为这里全是没有知觉的受害者和没有心的围观者。

读《野草》有感:孤、空的人性

读《野草》有感:孤、空的人性

读《野草》有感:孤、空的人性推荐文章读小说《受活》有感:遗失的人性热度:读莫泊桑《羊脂球》有感:人性的悲剧热度:刘老庄八十二壮士观后感_观刘老庄八十二壮士有感热度:比较有感觉的英文歌热度:比较有感觉的英文歌曲介绍热度:编者按:《野草》是鲁迅先生的作品,里面有几篇文章,每一篇都值得让人深思。

“当我缄口不语时,我觉得懂了;当我妄图动笔时,我又感到肤浅。

”拜读鲁迅先生的《野草集》,我总是这样想。

每次阅读后,首先讶于他那大胆的想象和简洁的语言。

正如《雪》这篇文章中,先生在北国和南国雪的对比描写中道出“雨的精魂”。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中,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绝不粘连”,寥寥几笔,有力勾勒出南北方雪的不同。

细读来,让人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般形象贴切的描写。

其中南国的雪野中是否有蜜蜂,先生又用了通感的修辞。

看着茫茫的雪野,“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到他们嗡嗡地闹着。

”这是怎样的一种轻松惬意的心境!先生终于释然了些。

孩子们冻得通红的小手,一起塑雪罗汉的欢乐场面。

儿时快乐的记忆片段层层叠叠地垒加着,组合着。

这南国的雪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雪罗汉在昼夜的更替中不停地融化冻结着,然而连续的晴天又使它消尽了模样。

孩子们也对“他”失去了兴趣,“他”变得孤独了,沉默了。

再读《雪》,多多少少能从雪罗汉中看到人类的影子。

生与死向来让人无可奈何,人类本不是命运的主宰。

先生对人性的深刻思索让人怅然若失。

读罢《死火》和《影的告别》,孤独感和漂泊感涤荡在心间久久不能散去。

在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表现的人类自始至终无法摆脱的孤独于此产生共鸣。

过去的属于过去,未来也终将成为过去。

在时间的流逝面前,人类如此无助,阵阵彷徨于无地的茫然袭上心头。

在《声之善恶:什么是启蒙》的引言里说:“经典之所以被认为是经典,就是因为它包含了产生经典的时空意义和再解读的可能性。

”立足当下,重温经典,我们发现很多时代的诟病弥漫着,人类的异化,大脑的停顿。

隐秘灵魂的自我剖析与展示——解读鲁迅《野草》的色彩意象

隐秘灵魂的自我剖析与展示——解读鲁迅《野草》的色彩意象
2 0 1 4年 1 0月
阴 山 学 刊
YI N S HAN AC ADE MI C J OURNAL
0c t . 2 0l 4
V01 . 2 7 No . 5
第2 7卷
第 5期
隐秘 灵 魂 的 自我 剖 析 与展 示
— —
解 读鲁 迅 《 野草》 的色 彩 意 象
描绘 了 自己当时 的孤独 处境 :
寂 寞新 文 苑 , 平安 旧战场 。
形态 , 要 依 附于具 体 的客观 事物 , 而且 还要 依 附 于人 的世 界来 感 受 、 感知。 ” …㈣ 本 文 以 色 彩 意 象 为 着
眼点 , 剖 析《 野草》 的 内在情感 与外在 形式 的统 一 。
作者简介 : 金鹏善 ( 1 9 6 4一) , 男, 内蒙古包头人 , 包头师 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 主要从 事现 当代 文学研 究。
3 4
抑 不 了探 索 的热 望 , 他 终 于爆 发 出 了 心 底 的呼 号 : “ 你 来 你来 !明 白的梦 。 ”
砂、 红肚 兜 、 中 国结等 ; 又 是权 贵 的象 征 , 如“ 朱 门” , 官 印用 朱红 印 泥等 ; 还是 吉祥 喜庆 的象 征 , 如贴 红色

两间余 一卒 , 荷戟 独彷 徨 。

《 野草》 的 红色 色彩 意象 蕴涵
鲁 迅感 到 极 端 痛苦 与 矛 盾 , 但 他并 不 是 一 个悲 观 主义者 , 而是 一 个 坚 持 战斗 和追 求 光 明 的 坚 强 战 士, 不 管 困难 多大 , 路途 多 远 , 他 都 要 继 续 探 索 和奋 斗 。他 深感 自己原有 的思 想 认 识 已经 陈 旧 , 要 坚决

2020年高中语文 孤独者的灵魂自白 解读鲁迅《野草 影的告别》素材

2020年高中语文 孤独者的灵魂自白 解读鲁迅《野草 影的告别》素材

孤独者的灵魂自白——鲁迅《野草·影的告别》文本解读《影的告别》写于1924年9月24日,发表于12月8日《语丝》周刊第四期,同期《语丝》还登载了《野草》中的《求乞者》和《我的失恋》。

在鲁迅的《野草》中,除《题辞》外,笔者以为唯有《影的告别》更像诗,一首极为抽象朦胧的诗。

许多人虽觉得它“离奇诡谲”,“晦涩难懂”,但仍对它极尽喜爱,其原因就在于《影的告别》“有所隐喻或象征,寄托了作者的深刻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当时复杂的思想感情。

”(李何林《鲁迅<野草>注解》)《影的告别》的起句“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佛洛依德精神分析认为,人在深度睡眠的状态下,就会产生梦境或意识的分裂,在梦境中产生虚幻的意识——影子;其二,当一个人思想陷入极端困惑,专注于某个问题的思考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时,思想上就会产生惊疑、焦虑的情绪,无法摆脱,从而萌生出一种超常态的意识或情绪,而思维主体在一种超现实状态下借幻化的影子来表达对现实的思考,以求得对问题的解答。

诗中的影子就兼具以上两个特征。

除去起首句,全诗共五节,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影”的清醒告别。

要理解诗的蕴含,首先要对“影”在本节诗中的含义作一界定。

有人据鲁迅在写作本诗同一天《给李秉中的信》的话,将“影”解释为鲁迅思想上的“毒气和鬼气”。

这有点武断。

其实,“影”在全诗中是一个变化的多层面的意象,含义也是复杂多向的,而且在诗的首节我们看不出有何贬义。

从诗的三个“不愿意去”的对象——“天堂里”、“地狱里”、“将来的黄金世界里”看,本节中的“影”没有丝毫的消极思想或情绪,更多的是对现实和理想中的消极思想和行为的否定,表现为一种对现实的理性和清醒的思考。

“天堂里”、“地狱里”、“将来的黄金世界里”,都是作者批判或反对的虚幻而不切实际的形而上的“未来观”,特别是“将来的黄金世界”,更是作者论述的着力点。

重读《影的告别》

重读《影的告别》

重读《影的告别》重读《影的告别》鲁迅散文诗集《野草》所收的第二篇即是《影的告别》。

此篇写于1924年9月24日夜,最初发表于1924年12月8日《语丝》周刊第4期。

全诗只有四百来字,但以其想象的奇特、意象的奇崛、思想情感的复杂和丰富,成为《野草》中最具艺术魅力也是最隐晦难解的一篇散文诗。

诗作的全文如下: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

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

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乎呜乎,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

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

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

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要理解这篇散文诗,首先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一是诗中的“影”象征什么?二是“影”告别的是什么?考察以往研究者们对这两个问题的解释,从阐释视角上看,大致可以梳理为以下四种不同的派别。

一,把“影”和“形”看成鲁迅自己内心矛盾的两个侧面。

认为“‘影’的形象显然是代表着诗人的另一自我,这是一种自喻的手法”。

{1}作者是借“影”和“形”的对立来解剖自己内心深处的矛盾和阴影。

这一派别又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把“影”看成正面的积极的形象,是“‘战斗的我’,‘人’象征‘消沉的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者的灵魂自白——鲁迅《野草·影的告别》文本解读《影的告别》写于1924年9月24日,发表于12月8日《语丝》周刊第四期,同期《语丝》还登载了《野草》中的《求乞者》和《我的失恋》。

在鲁迅的《野草》中,除《题辞》外,笔者以为唯有《影的告别》更像诗,一首极为抽象朦胧的诗。

许多人虽觉得它“离奇诡谲”,“晦涩难懂”,但仍对它极尽喜爱,其原因就在于《影的告别》“有所隐喻或象征,寄托了作者的深刻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当时复杂的思想感情。

”(李何林《鲁迅<野草>注解》)《影的告别》的起句“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佛洛依德精神分析认为,人在深度睡眠的状态下,就会产生梦境或意识的分裂,在梦境中产生虚幻的意识——影子;其二,当一个人思想陷入极端困惑,专注于某个问题的思考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时,思想上就会产生惊疑、焦虑的情绪,无法摆脱,从而萌生出一种超常态的意识或情绪,而思维主体在一种超现实状态下借幻化的影子来表达对现实的思考,以求得对问题的解答。

诗中的影子就兼具以上两个特征。

除去起首句,全诗共五节,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影”的清醒告别。

要理解诗的蕴含,首先要对“影”在本节诗中的含义作一界定。

有人据鲁迅在写作本诗同一天《给李秉中的信》的话,将“影”解释为鲁迅思想上的“毒气和鬼气”。

这有点武断。

其实,“影”在全诗中是一个变化的多层面的意象,含义也是复杂多向的,而且在诗的首节我们看不出有何贬义。

从诗的三个“不愿意去”的对象——“天堂里”、“地狱里”、“将来的黄金世界里”看,本节中的“影”没有丝毫的消极思想或情绪,更多的是对现实和理想中的消极思想和行为的否定,表现为一种对现实的理性和清醒的思考。

“天堂里”、“地狱里”、“将来的黄金世界里”,都是作者批判或反对的虚幻而不切实际的形而上的“未来观”,特别是“将来的黄金世界”,更是作者论述的着力点。

《两地书(二)》有这样一段文字:记得有一种小说里攻击牧师,说有一个乡下女人,向牧师沥诉困苦的半生,请他救助,牧师听毕答道:“忍着吧,上帝使你在生前受苦,死后定当赐福的。

”其实古今的圣贤以及哲人学者之所说,何尝能比这些高明。

他们只所谓“将来”,不就是牧师之所谓“死后”么。

作者正是借“影”之口对“古今的圣贤以及哲人学者”,特别是当时激进的理想主义者所持的“将来论”给予了无情的嘲讽和尖锐的批评。

鲁迅又进一步阐述道:“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对于‘现在’这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房。

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即是。

”(《两地书四》)“所谓‘希望将来’不过是自慰——或者简直是自欺——之法,即所谓‘随顺现在’者也一样。

”(《两地书六》)如果我们把这些观点与“影”的自我表白结合起来,可以看出,作者这样论述是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的:反对回到过去,反对虚无缥缈地寄希望于将来,而是要“执着现在,执着地上的人们居住的”(《杂感》《鲁迅全集》第三卷49页)。

鲁迅所言“执着现在,执着地上的人们居住的”,就是要摒弃虚幻的理想,执着地改变人的现实的生存环境。

鲁迅借“影”之口对存在于人们——包括青年——思想上对现实和理想的错误思想和认识予以批判和否定。

所以,诗的第一节里“影”所象征的,是鲁迅“清醒的现实主义”思想,没有虚无和幻想,不含消极和贬义。

这是“影”的第一重象征意义。

这里有一个纠结,就是“你”的含义。

“你”是谁?“你”就是“影”赖以生存的“形”,“形”和“影”是相生相伴,不可分离的。

“你”喜欢“天堂”,迷信“地狱”,幻想“将来的黄金世界”,是“影”对“形”对现实认识不清、对未来存有幻想的否定和批判。

“我”(“影”)对于“形”的这种思想无法认同,无法接受,所以“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备受压抑,苦闷彷徨,甚至感到扭曲。

于是,抽象的思想超脱了具象之形,异化为“影”而向生命之实体——“形”告别。

这里的“形”不是泛指,而应该是一个确指。

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对“形”所象征的意义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形”代表的是具有某种思想的某类人。

在这一节诗里,作者连用四个“我不乐意”,六个“我不愿(意)”,表达出了强烈的爱憎情感,鲜明的取舍选择,态度坚决,立场坚定,深刻揭示出“我”(“影”)彷徨之重,困惑之深。

作者在痛苦地“呜乎呜乎”之后,做出无奈的选择——“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第二部分(第2、3节):“影”的生命趋向。

影的存在是一种自然属性,是自然存在物在光的明暗变化的作用下生成的。

影的存在具有时间性和阶段性,它游移于明暗之间。

作者正是抓住了“影”的这一特征,“黑暗又会吞并我”,“光明又会使我消失”,黑暗和光明的交错变更就是“影”的生存处境。

因此而派生出“影”的第二重象征意义,就是鲁迅思想上的苦闷彷徨的因素。

所以产生这样的思想因素,和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鲁迅的语言表达形式不无关系。

鲁迅写作《野草》的时期,正值“五四”新文化落潮,作为一个思想的先驱者,鲁迅经历了希望化为失望的苦痛煎熬,就像一个人在光明之途上走了一截,忽然又深陷于黑暗之中。

那感觉正如从白天游移到暗夜的影子。

打击之沉,失望之重,使作者简直不愿也不敢再奢求新的光明和希望。

“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南腔北调集•<自选集>序》)。

此时作者内心充满无法驱除的孤独、苦闷,从头再拾起昔日冲锋陷阵、洞彻未来的信心,那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和一次艰难的蜕变的。

其次,鲁迅这一时期的创作,包括小说,都特别注重技巧。

思想的隐喻性,表达的含蓄性,体现着鲁迅的文学主张和语言追求。

鲁迅自认为:“我的全部的哲学都包含在我的《野草》中了。

”这表明鲁迅是在以文学的方式传达他对现实的哲学思考和对生命的理性感悟。

从这个意义上讲,鲁迅是以散文诗的形式来思考人生,思考现实,思考革命,并通过诉诸文学来表达这种思考,自然就呈现出一种隐晦的抽象的特征。

而作者对现实对未来的思考仍然停滞于一种混沌之中,一时间无法得出一个清晰的认识,故而使得《野草》由于“某种原因”“技巧虽然不赖”,但表达却十分“隐晦”。

这也就给我们留下了理解的困惑。

诗的第二节说:“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是鲁迅的精神追求,这是那个时期思想的先驱者们的共同境遇,他们都不愿在不明不暗中苟且偷生,迫切地希望找到前行道路或方向。

“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是作者一时看不到光明,找不到出路的愤激的选择,这是反语。

在第三节,作者又说“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终于”表明“影”的最终归宿,也就是“影”的存在形式。

第三节最后两句:“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这里看似一个简单的句序倒置,却包含着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沉没”于暗夜,是“影”的无奈选择,无法躲避;“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用了一个后置的假设,强调一个时间的转换和影在黑夜和黎明的命运的一致性。

从诗的第二节起,作者主要写的是“影”,而没有过多地着眼于“形”。

“影”的自然存在包含两个阶段:黄昏和黎明。

前一个阶段,“黑暗”“会吞并我”;后一个时期,“光明又会使我消失”:退也唯谷,进也唯谷。

影的这种自然性与鲁迅思想上的苦闷彷徨,无路可走的情绪感受和思想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诗的第三节还有一句诗十分耐人寻味:“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灰黑的手”是虚写梦境中的视觉形象,与“你”(形)应有的鲜亮光彩之手相对照;而“喝干一杯酒”是告别前的壮行酒,显示出自我告别的决心和勇气,表明“影”与“形”的告别是艰难的,痛苦的,也是需要勇气的。

用此一句,行文上也自然过渡到了下文,即“影”的第三重象征意义——自我解剖和自我献身。

第三部分(第4、5节):“影”的自我解剖和无私献身。

诗的这一部分,包含两层意义。

第一层意义,表现“影”(“我”)自我解剖。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时,“你还想我的赠品。

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

”鲁迅向来是最严于自我解剖的。

1926年11月,鲁迅在《写在<坟>的后面》一文中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也在更无情地解剖自己。

”“我”不能给你赠品,因为我只有“黑暗和虚空而已”。

“黑暗”就是指“影”在思想上的消极思想和错误认识,这里就含有贬义了。

就像前面所说,因作者思想的局限而一时看不到前途和光明,而产生了彷徨、沉滞、悲观、失望的心理。

这就是鲁迅自言之“毒气和鬼气”。

“虚空”就是空虚,精神的空虚是一种无所寄托的百无聊赖,生命的空虚便是一种无目的的茫然无措:思想上的无寄托和行为上的无目的,构成了“影”的“虚空”的核心,也是鲁迅这一时期思想上苦闷彷徨、游移无定的直接表露。

“五四”落潮和革命阵营分化,鲁迅却仍然秉持着进化论的思想武器,无法理解和解释这种自我的消沉以至失路,茫然之中,必然感到窒息。

在1925年5月8日的《北京通信》中,鲁迅这样剖白:“我自己也正站在歧路上,——或者,说得较有希望些:站在十字路口。

”歧路彷徨使鲁迅产生了双重的绝望:一是对黑暗的中国社会的绝望,二是对自己虚无思想的绝望。

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曾反省:“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觉得惟‘黑暗和虚无’乃是‘实有’。

”(《两地书》四)这里的“黑暗和虚无”,就是鲁迅研究者所认同的“毒气和鬼气”,一方面表明鲁迅因看不到出路痛苦挣扎而产生的苦闷消极思想,另一方面,黑暗和虚空也并非毫无积极意义,它表现了鲁迅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品质。

《<呐喊>自序》中也有过类似的自我解剖:“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写作本诗的同一天晚上,在《给李秉中的信》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我自己总觉得我的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我极憎恶他,想除去他,而不能。

我虽然竭力遮蔽着,总还恐怕传染给别人,我之所以对于和我往来较多的人有时不免觉到悲哀者以此。

”行文至此,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感知“形”(你)在诗中的象征意义——青年。

鲁迅自认为那些青年朋友和自己就如同“形”与“影”的关系一样,他不愿意将自以为苦的“黑暗和虚空”来影响充满蓬勃朝气的青年。

在诗的开头鲁迅含蓄地批评了青年思想上的幼稚和认识上模糊后,这里又深入地剖析自己,避免因自己消沉苦闷而影响青年,所以“我”要离开,即使陷于更深的孤独彷徨。

诗的第五节是第二层意义,表现鲁迅无私献身的精神。

这是鲁迅作为思想的先驱者的崇高精神体现。

事实上,现实中的鲁迅也经历了这样的痛苦经历和思想蜕变过程。

《影的告别》里有一条贯穿全诗的线索,就是“我”(“影”)对待黑暗或虚空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