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语文 孤独者的灵魂自白 解读鲁迅《野草 影的告别》素材
孤独者的灵魂自白——鲁迅《野草·影的告别》文本解读

这 种 思 想 无法 认 同 . 无法 接 受 , 所以 “ 我 不想 跟 随 你 了 , 我不愿住 ” 。 “ 我” 备受压抑 , 苦闷彷徨 , 甚 至感到扭 曲。 于是. 抽 象 的 思 想超 脱 了具 象 之 形 . 异化为“ 影” 而 向 生 命 之 实体 — — “ 形” 告别 。 这 里 的“ 形” 不是泛指 , 而 应 该
迅全集》 第三卷 4 9页 ) 。 鲁迅 所 言 “ 执着现在 , 执 着地 上
的人 们 居 住 的 ” . 就 是 要 摒 弃 虚 幻 的理 想 . 执 着 地 改 变
人 的现 实 的 生 存环 境 鲁迅借“ 影” 之 口对 存在 于 人 们— — 包 括 青 年— —
。
弗 洛伊 德 精 神 分 析 认 为 。 人 在 深 度 睡 眠 的状 态 下 ,
就 会 产 生 梦境 或 意 识 的分 裂 .在 梦 境 中产 生虚 幻 的 意
识——影 子 : 其二。 当 一 个 人 思 想 陷 入 极 端 困惑 , 专 注
思 想 上 对现 实 和理 想 的错 误 思 想 和 认 识 予 以批 判 和 否
定。 所 以, 诗 的 第一 节 里 “ 影” 所象征的 , 是鲁 迅 “ 清 醒 的 现实主义” 思想 . 没 有虚 无和 幻 想 。 不 含 消极 和贬 义 。 这
会 有 影 来 告别 .说 出那 些话 — — ” 。包 含 两 层 含 义 : 其
一
对于 ‘ 现在 ’ 这个题 目。 都缴了 自卷 . 因为谁也开不出药
方。 所 有最 好 的药 方 , 即 所谓 ‘ 希望将来 ’ 即是。 ” ( 《 两 地 书 四》 ) “ 所谓 ‘ 希 望将 来 ’ 不 过 是 自慰— — 或 者 简 直 是
鲁迅作品《影的告别》鉴赏(精选8篇)

鲁迅作品《影的告别》鉴赏鲁迅作品《影的告别》鉴赏(精选8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作品《影的告别》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鲁迅作品《影的告别》鉴赏篇1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
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
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乎呜乎,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
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
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决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
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鲁迅作品《影的告别》鉴赏篇2这是一首构思非常奇特而巧妙的散文诗。
在鲁迅先生的所有散文诗中,《影的告别》最能深入我的内心。
流连于影的世界里,我竟然也会担心被“黑暗”所吞并,或者被“光明”所消灭。
我似乎也看到了影“彷徨于无地”的凄凉,内心似有一股什么东西在涌动。
于是,我明白,影其实就是鲁迅先生本人内心的象征与写照。
无疑,《影的告别》的构思是奇妙的。
他在开篇时候,就设置一个场景打开诗意的表述空间:“人在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出来说些告别的话”。
接着,他一共用了连续十一个“我不”,四个“然而”,三个“我愿意”来完成文章的构思结构,并通过这一结构,使情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孤勇一世,孑然一身——《野草》里的鲁迅

当五四的热潮渐渐散去,民生凋敝的社会里充斥的是消沉的青年与军阀的战火,此时,《新青年》团体解散,女师大风潮与“三·一八”惨案闹得满城风雨,这一切的社会矛盾让鲁迅坠入了郁结、苦闷的海洋。
这本写于五四退潮时期的散文诗集,几乎把鲁迅彼时所有隐晦的情绪都一一吐露,让人们看见了一个不同于以往形象的鲁迅以及他所说的“所有的哲学”。
钱理群老人说,“《野草》里有最不遮蔽的鲁迅”。
他的众多作品里有诸多写作对象,他们映射着整个社会各色的人群,鲁迅用文字来刺激着这个社会,就像一剂针,病患需要什么,他便注射什么。
而《野草》是特别的,与其说它是针砭社会,笔者更觉得它是鲁迅写给自己的文字,他不必像之前面向别人一样,需要注意文字的分寸感,需要拿捏用词的温度,独到的讽刺与批判、适时的表白与抒发在这里都变得不那么刻意,或者可以说,《野草》有的是鲁迅更多的自然流露。
鲁迅说,“我的《野草》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
在“废弛的地狱”这样的现实处境中,在长久的抗争里,战士一般的英雄也会有疲惫的知觉,所以他内心的诸多阴沉、多愁善感、疑惧、悲观与倦怠情绪的表露,是不可以用“颠覆了形象”这样浅白的话语来做一二评价的,而如此境地下开出的“惨白色的小花”便是最好的印证。
《野草》是鲁迅在深夜里层层解剖后的内心独白。
如果说白天是大庭广众之下的聚众表演,那么夜晚是脱去衣物后的自我窥视。
这样的窗口里,也许会看见鲁迅溃烂的心脏表层,也许会听见鲁迅内心最隐晦的语言,所以如同《墓碣文》里死尸的呐喊——“离开!”一样,鲁迅说过,“我不希望年轻人读书我的《野草》,我那一套太悲观、太绝望了”。
站在这样一个如同地狱般的窗口前,鲁迅难以言说的直觉、潜意识、呢喃、抱怨全被人们窥视了一遍,而在这场内心独白里,鲁迅毫不避讳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
例如,《复仇》里这场逃无可逃的杀戮,没有缘由的伤害正如没有缘由的冷漠,伤害是“捏着利刃,干枯地立着”,没有一点点反抗,而冷漠就像是“以死人似的眼光,赏鉴这路人们的干枯”,没有一丝丝温度,在这薄凉的社会里,爱与恨究竟该如何自处?因为这里全是没有知觉的受害者和没有心的围观者。
鲁迅孤独者经典段落摘抄

鲁迅《孤独者》经典段落摘抄以下是我从鲁迅的《孤独者》中摘抄的一些经典段落:1.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倘使你在无限广大无比辉煌的夜空里,偶然抬起头来,看见那一处星光,突然间熄灭,暗然熄灭,只有一丝火花尚在闪耀,那么朋友,不要忘记了我罢。
2.像我似的常常感到难以名状的悲哀,往往于夜深人静时悄然地浮上心头。
那悲哀浓烈得使我只能用叹息来淡化它。
我时常独自在田野间的小径上漫步,让微风徐徐地吹过我脸庞,让心灵沉浸在这份宁静与自由中。
3.我的灵魂里是有许多座空坟的,我知道这些坟其实是我自己砌的。
我看见过棺木下出殡的行列,亲闻过棺木上扶着灵輀的男女的号哭。
我也见过无数沉沉入睡着的,睡得如些安稳,睡得如此陶醉的人的脸。
这之中,我也有既醒着,而又觉悟着的人的脸。
4.我常常感到自己在人群中像是一叶孤舟,默默地漂浮在茫茫人海中。
我努力地追寻着生命的意义,然而却总是感到一种无边的孤独和迷茫。
我渴望能够找到一种方式,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点痕迹,让自己的存在得到一种证明。
5.我独自走在一条荒凉的路上,路旁的野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我感到一种孤独的自由,同时也感到一种深深的寂寞。
我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能够决定自己的方向和道路。
我必须独自面对所有的挑战和困难,用自己的力量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6.我时常想起那些曾经陪伴过我的人,他们有的已经离我而去,有的仍然在我身边。
然而无论结果如何,我都会深深地感激他们,因为他们的陪伴让我感到不再孤独。
我也会想起那些我曾经陪伴过的人,他们或许已经忘记了我,或许仍然记得我。
然而这都无关紧要,因为我希望他们能够得到幸福和快乐。
7.我深深地理解那些被人们视为孤独的人的心情。
他们或许被人们误解和嘲笑,或许被人们忽视和遗弃。
然而在我看来,他们并不是孤独的怪物,而是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
他们的内心世界可能比任何人都要丰富和敏感,他们的情感可能比任何人都要深刻和真挚。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无法与他人建立联系,无法融入社会的大环境中。
鲁迅《野草》赏析

鲁迅《野草》赏析鲁迅《野草》赏析《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
第二个讲和这种哲学相联系,反抗绝望的哲学,这是大家这几年发掘而谈的比较多的一个东西。
但是我觉得有些是过分地在哲学层面上,而不是生命体验。
这是鲁迅转向自己内心世界进行激烈搏斗时产生的一种精神产物。
头一种是鲁迅面对那样一种旧的势力,旧的世界的时候,产生的一种生命哲学,韧性*,是一种战斗。
那么这个就是他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这种开掘思考的时候,就是反抗绝望。
所谓反抗绝望,并不是一个封闭世界的孤独自我精神煎熬和咀嚼,而是坚决进行叛逆抗争中感受寂寞感受孤独时候,那种灵魂自我抗争,自我反思。
他的所有的内涵联系,通读《野草》都是和现实生存环境有深刻的联系。
《过客》刚刚发表一个多月,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叫赵其文来信问鲁迅这篇散文诗的命意。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鲁迅回答他,鲁迅说“《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的那样,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走,就是反抗绝望。
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
”这就是鲁迅的哲学,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你自己前面一路光明,马上就可以得到或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
和一种前面不知道是什么,甚至明知道可能是一场悲剧,那么我还要追求它。
他说更勇猛、更悲壮。
在《野草》里边第一篇《秋夜》以后,来了一篇叫做《影的告别》,影子的告别,这是《野草》里最晦涩的一篇作品。
影子对形,对一个人的形诉说自己前来告别的原因。
这本来就带着一种虚无的观念,整个这篇散文是讲自己内心世界的那样一种虚无绝望,而本身自己又有一种抗争这样虚无绝望的思想,这样的矛盾状态。
他用自己的沉默,向虚无黑暗做最后的悲壮的抗争。
还有一个叫《求乞者》。
在那种冷漠无情的社会里边,鲁迅所坚持的是一种人的骨气,人的反抗的精神。
他憎恶的是一种求乞的姿态,一种奴隶式的求乞,伸出一个手来跟人家要东西,这种求乞。
鲁迅《野草》:《影的告别》《一觉》原文

鲁迅《野草》:《影的告别》《⼀觉》原⽂鲁迅《野草》:《影的告别》《⼀觉》原⽂ 引导语:关于鲁迅先⽣的《野草》,⼤家是否知道?下⾯是⼩编整理的其中的《影的告别》与《⼀觉》原⽂,欢迎⼤家阅读。
鲁迅《野草》:《影的告别》原⽂ ⼈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世界⾥,我不愿去。
然⽽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地。
我不过⼀个影,要别你⽽沉没在⿊暗⾥了。
然⽽⿊暗⼜会吞并我,然⽽光明⼜会使我消失。
然⽽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暗⾥沉没。
然⽽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
我姑且举灰⿊的⼿装作喝⼲⼀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远⾏。
呜乎呜乎,倘若黄昏,⿊夜⾃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暗⾥彷徨于⽆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
我能献你甚么呢?⽆已,则仍是⿊暗和虚空⽽已。
但是,我愿意只是⿊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远⾏,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暗⾥。
只有我被⿊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
⼀九⼆四年九⽉⼆⼗四⽇ 〔1〕本篇最初发表于⼀九⼆四年⼗⼆⽉⼋⽇《语丝》周刊第四期。
⼀九⼆五年三⽉⼗⼋⽇作者在给许⼴平的信中曾说:“我的作品,太⿊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暗与虚⽆’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着偏激的声⾳。
其实这或者是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许未必⼀定的确的,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暗与虚⽆乃是实有。
”(《两地书·四》)可参看。
鲁迅《野草》:《⼀觉》原⽂ 飞机负了掷下炸弹的使命,像学校的上课似的,每⽇上午在北京城上飞⾏。
〔2〕每听得机件搏击空⽓的声⾳,我常觉到⼀种轻微的紧张,宛然⽬睹了“死”的袭来,但同时也深切地感着“⽣”的存在。
彷徨于无地——《影的告别》赏析

彷徨于⽆地——《影的告别》赏析中国的现代新诗,有着两部奠基之作,⼀部是郭沫若的《⼥神》,另部⼀是鲁迅的《野草》。
不同于《⼥神》的是,作为散⽂诗体裁的《野草》,既是奠基之作,同时亦是巅峰之作,⽆论是在⽂体的创造性上,还是在现代诗性所抵达的深度与⼴度上,⾄今都未见有作品超越。
即使置于鲁迅先⽣的全部创作中,《野草》亦堪称皇冠上的明珠,或将是他最具时间穿透⼒的作品。
然⽽,如同李商隐的⽆题诗⼀般,《野草》虽为经典,却隐晦难解,众说纷纭。
诗集中的《影的告别》《墓碣⽂》《死⽕》等篇,诗思诗境,尤显复杂,使得⼤多的批评⽂字,沦⼊鲁迅思想的考证,索隐,于⽂本所固有的诗思诗境之美,终显隔靴搔痒。
因此,我的这篇赏析⽂章,主要试图进⼊散⽂诗《影的告别》的⽂本内部,进⾏⼀番诗性的巡游。
⼈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在⼈们的⽇常经验中,“形”与“影”可谓须臾不可分离,⽆论是“影”告别“形”,还是“形”抛弃“影”,似乎都是难以发⽣的现象。
然⽽,“形”为实,“影”为虚,由这种虚实相伴相随的关系,⼈们可以引发⽆数的联想,⽐如,⼈的⽣存、⽣活为实,⼈的思想、理想为虚,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种“形”与“影”的关系。
⼈的思想、理想依附于⽣存、⽣活,但在⼀定条件下,⼈的思想、理想⼜确可以借助于如⾔语、纸张、影视等媒介,别离了⼀个⼈的⽣存、⽣活,⽽独⽴地在另⼀个世界⽣发影响。
我举这样⼀个例⼦,是想说明,在诗性的空间,鲁迅的“影”来向“形”告别,⾃有其理趣所在,并⾮表象的不可思议。
并且,鲁迅在“影”的告别时,预设了⼀个“⼈”——即“形”,“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亦颇有意味:本来,在⼈的梦境中,就允许出现任何荒诞的场景,况⼈在深酣的睡眠中,是不会关注现世的时间的,⾃然也不会关注到光线中的影⼦,⼀直相随的影⼦,此时似乎已不存在了。
因此,在睡到这个恍兮忽兮的梦中时分,出现影⼦告别的独⽩,读者是不会感到突兀的。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世界⾥,我不愿去。
对自我灵魂的审视与拷问——读《影的告别》兼议《野草》的现代主义色彩

作者: 郝福伟
作者机构: 海南省琼州大学中文系海南琼州572200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
页码: 27-31页
主题词: 人生困境;孤独;彷徨;现代主义
摘要:《影的告别》是《野草》中写得离奇诡谲、晦涩难懂,又深切地表现了鲁迅先生当时的思想和心境的篇什之一.通篇只是"影的独白,却形象地传达出了鲁迅在自己的生活和思想转折关头的困惑和怀疑.作品在超现实的意象中描述了现代人选择的痛苦,这是无路可走,又不得不走的窘境.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鲁迅一贯具有的孤独和悲凉,看到了其作品所展示的现代内涵和人生意义.鲁迅对世界的荒谬、怪诞、阴冷感,对死和生的强烈感受是那样的锐敏和深刻,使得鲁迅在创作上,有着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被称为"独语的《野草》是鲁迅这位孤独而坚韧的文学家对现实也是对自己灵魂的深沉的拷问,《野草》中那些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情绪、心理、意识,体现了鲁迅全部的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具有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者的灵魂自白——鲁迅《野草·影的告别》文本解读《影的告别》写于1924年9月24日,发表于12月8日《语丝》周刊第四期,同期《语丝》还登载了《野草》中的《求乞者》和《我的失恋》。
在鲁迅的《野草》中,除《题辞》外,笔者以为唯有《影的告别》更像诗,一首极为抽象朦胧的诗。
许多人虽觉得它“离奇诡谲”,“晦涩难懂”,但仍对它极尽喜爱,其原因就在于《影的告别》“有所隐喻或象征,寄托了作者的深刻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当时复杂的思想感情。
”(李何林《鲁迅<野草>注解》)《影的告别》的起句“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佛洛依德精神分析认为,人在深度睡眠的状态下,就会产生梦境或意识的分裂,在梦境中产生虚幻的意识——影子;其二,当一个人思想陷入极端困惑,专注于某个问题的思考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时,思想上就会产生惊疑、焦虑的情绪,无法摆脱,从而萌生出一种超常态的意识或情绪,而思维主体在一种超现实状态下借幻化的影子来表达对现实的思考,以求得对问题的解答。
诗中的影子就兼具以上两个特征。
除去起首句,全诗共五节,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影”的清醒告别。
要理解诗的蕴含,首先要对“影”在本节诗中的含义作一界定。
有人据鲁迅在写作本诗同一天《给李秉中的信》的话,将“影”解释为鲁迅思想上的“毒气和鬼气”。
这有点武断。
其实,“影”在全诗中是一个变化的多层面的意象,含义也是复杂多向的,而且在诗的首节我们看不出有何贬义。
从诗的三个“不愿意去”的对象——“天堂里”、“地狱里”、“将来的黄金世界里”看,本节中的“影”没有丝毫的消极思想或情绪,更多的是对现实和理想中的消极思想和行为的否定,表现为一种对现实的理性和清醒的思考。
“天堂里”、“地狱里”、“将来的黄金世界里”,都是作者批判或反对的虚幻而不切实际的形而上的“未来观”,特别是“将来的黄金世界”,更是作者论述的着力点。
《两地书(二)》有这样一段文字:记得有一种小说里攻击牧师,说有一个乡下女人,向牧师沥诉困苦的半生,请他救助,牧师听毕答道:“忍着吧,上帝使你在生前受苦,死后定当赐福的。
”其实古今的圣贤以及哲人学者之所说,何尝能比这些高明。
他们只所谓“将来”,不就是牧师之所谓“死后”么。
作者正是借“影”之口对“古今的圣贤以及哲人学者”,特别是当时激进的理想主义者所持的“将来论”给予了无情的嘲讽和尖锐的批评。
鲁迅又进一步阐述道:“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对于‘现在’这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房。
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即是。
”(《两地书四》)“所谓‘希望将来’不过是自慰——或者简直是自欺——之法,即所谓‘随顺现在’者也一样。
”(《两地书六》)如果我们把这些观点与“影”的自我表白结合起来,可以看出,作者这样论述是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的:反对回到过去,反对虚无缥缈地寄希望于将来,而是要“执着现在,执着地上的人们居住的”(《杂感》《鲁迅全集》第三卷49页)。
鲁迅所言“执着现在,执着地上的人们居住的”,就是要摒弃虚幻的理想,执着地改变人的现实的生存环境。
鲁迅借“影”之口对存在于人们——包括青年——思想上对现实和理想的错误思想和认识予以批判和否定。
所以,诗的第一节里“影”所象征的,是鲁迅“清醒的现实主义”思想,没有虚无和幻想,不含消极和贬义。
这是“影”的第一重象征意义。
这里有一个纠结,就是“你”的含义。
“你”是谁?“你”就是“影”赖以生存的“形”,“形”和“影”是相生相伴,不可分离的。
“你”喜欢“天堂”,迷信“地狱”,幻想“将来的黄金世界”,是“影”对“形”对现实认识不清、对未来存有幻想的否定和批判。
“我”(“影”)对于“形”的这种思想无法认同,无法接受,所以“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备受压抑,苦闷彷徨,甚至感到扭曲。
于是,抽象的思想超脱了具象之形,异化为“影”而向生命之实体——“形”告别。
这里的“形”不是泛指,而应该是一个确指。
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对“形”所象征的意义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形”代表的是具有某种思想的某类人。
在这一节诗里,作者连用四个“我不乐意”,六个“我不愿(意)”,表达出了强烈的爱憎情感,鲜明的取舍选择,态度坚决,立场坚定,深刻揭示出“我”(“影”)彷徨之重,困惑之深。
作者在痛苦地“呜乎呜乎”之后,做出无奈的选择——“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第二部分(第2、3节):“影”的生命趋向。
影的存在是一种自然属性,是自然存在物在光的明暗变化的作用下生成的。
影的存在具有时间性和阶段性,它游移于明暗之间。
作者正是抓住了“影”的这一特征,“黑暗又会吞并我”,“光明又会使我消失”,黑暗和光明的交错变更就是“影”的生存处境。
因此而派生出“影”的第二重象征意义,就是鲁迅思想上的苦闷彷徨的因素。
所以产生这样的思想因素,和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鲁迅的语言表达形式不无关系。
鲁迅写作《野草》的时期,正值“五四”新文化落潮,作为一个思想的先驱者,鲁迅经历了希望化为失望的苦痛煎熬,就像一个人在光明之途上走了一截,忽然又深陷于黑暗之中。
那感觉正如从白天游移到暗夜的影子。
打击之沉,失望之重,使作者简直不愿也不敢再奢求新的光明和希望。
“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南腔北调集•<自选集>序》)。
此时作者内心充满无法驱除的孤独、苦闷,从头再拾起昔日冲锋陷阵、洞彻未来的信心,那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和一次艰难的蜕变的。
其次,鲁迅这一时期的创作,包括小说,都特别注重技巧。
思想的隐喻性,表达的含蓄性,体现着鲁迅的文学主张和语言追求。
鲁迅自认为:“我的全部的哲学都包含在我的《野草》中了。
”这表明鲁迅是在以文学的方式传达他对现实的哲学思考和对生命的理性感悟。
从这个意义上讲,鲁迅是以散文诗的形式来思考人生,思考现实,思考革命,并通过诉诸文学来表达这种思考,自然就呈现出一种隐晦的抽象的特征。
而作者对现实对未来的思考仍然停滞于一种混沌之中,一时间无法得出一个清晰的认识,故而使得《野草》由于“某种原因”“技巧虽然不赖”,但表达却十分“隐晦”。
这也就给我们留下了理解的困惑。
诗的第二节说:“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是鲁迅的精神追求,这是那个时期思想的先驱者们的共同境遇,他们都不愿在不明不暗中苟且偷生,迫切地希望找到前行道路或方向。
“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是作者一时看不到光明,找不到出路的愤激的选择,这是反语。
在第三节,作者又说“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终于”表明“影”的最终归宿,也就是“影”的存在形式。
第三节最后两句:“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这里看似一个简单的句序倒置,却包含着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沉没”于暗夜,是“影”的无奈选择,无法躲避;“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用了一个后置的假设,强调一个时间的转换和影在黑夜和黎明的命运的一致性。
从诗的第二节起,作者主要写的是“影”,而没有过多地着眼于“形”。
“影”的自然存在包含两个阶段:黄昏和黎明。
前一个阶段,“黑暗”“会吞并我”;后一个时期,“光明又会使我消失”:退也唯谷,进也唯谷。
影的这种自然性与鲁迅思想上的苦闷彷徨,无路可走的情绪感受和思想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诗的第三节还有一句诗十分耐人寻味:“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灰黑的手”是虚写梦境中的视觉形象,与“你”(形)应有的鲜亮光彩之手相对照;而“喝干一杯酒”是告别前的壮行酒,显示出自我告别的决心和勇气,表明“影”与“形”的告别是艰难的,痛苦的,也是需要勇气的。
用此一句,行文上也自然过渡到了下文,即“影”的第三重象征意义——自我解剖和自我献身。
第三部分(第4、5节):“影”的自我解剖和无私献身。
诗的这一部分,包含两层意义。
第一层意义,表现“影”(“我”)自我解剖。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时,“你还想我的赠品。
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
”鲁迅向来是最严于自我解剖的。
1926年11月,鲁迅在《写在<坟>的后面》一文中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也在更无情地解剖自己。
”“我”不能给你赠品,因为我只有“黑暗和虚空而已”。
“黑暗”就是指“影”在思想上的消极思想和错误认识,这里就含有贬义了。
就像前面所说,因作者思想的局限而一时看不到前途和光明,而产生了彷徨、沉滞、悲观、失望的心理。
这就是鲁迅自言之“毒气和鬼气”。
“虚空”就是空虚,精神的空虚是一种无所寄托的百无聊赖,生命的空虚便是一种无目的的茫然无措:思想上的无寄托和行为上的无目的,构成了“影”的“虚空”的核心,也是鲁迅这一时期思想上苦闷彷徨、游移无定的直接表露。
“五四”落潮和革命阵营分化,鲁迅却仍然秉持着进化论的思想武器,无法理解和解释这种自我的消沉以至失路,茫然之中,必然感到窒息。
在1925年5月8日的《北京通信》中,鲁迅这样剖白:“我自己也正站在歧路上,——或者,说得较有希望些:站在十字路口。
”歧路彷徨使鲁迅产生了双重的绝望:一是对黑暗的中国社会的绝望,二是对自己虚无思想的绝望。
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曾反省:“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觉得惟‘黑暗和虚无’乃是‘实有’。
”(《两地书》四)这里的“黑暗和虚无”,就是鲁迅研究者所认同的“毒气和鬼气”,一方面表明鲁迅因看不到出路痛苦挣扎而产生的苦闷消极思想,另一方面,黑暗和虚空也并非毫无积极意义,它表现了鲁迅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品质。
《<呐喊>自序》中也有过类似的自我解剖:“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写作本诗的同一天晚上,在《给李秉中的信》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我自己总觉得我的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我极憎恶他,想除去他,而不能。
我虽然竭力遮蔽着,总还恐怕传染给别人,我之所以对于和我往来较多的人有时不免觉到悲哀者以此。
”行文至此,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感知“形”(你)在诗中的象征意义——青年。
鲁迅自认为那些青年朋友和自己就如同“形”与“影”的关系一样,他不愿意将自以为苦的“黑暗和虚空”来影响充满蓬勃朝气的青年。
在诗的开头鲁迅含蓄地批评了青年思想上的幼稚和认识上模糊后,这里又深入地剖析自己,避免因自己消沉苦闷而影响青年,所以“我”要离开,即使陷于更深的孤独彷徨。
诗的第五节是第二层意义,表现鲁迅无私献身的精神。
这是鲁迅作为思想的先驱者的崇高精神体现。
事实上,现实中的鲁迅也经历了这样的痛苦经历和思想蜕变过程。
《影的告别》里有一条贯穿全诗的线索,就是“我”(“影”)对待黑暗或虚空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