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20年代散文
1927年鲁迅出版的散文诗集

1927年鲁迅出版的散文诗集
《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收1924年至1926年间所作散文诗23篇,书前有《题辞》1篇,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
20世纪20年代初期,作者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处于极度苦闷中的鲁迅当时心境很颓唐,但对理想的追求仍未幻灭,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
诗集内容形式多样、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乐性,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集以独语式的抒情散文形式,诗性的想象与升华,深化了中国散文诗的艺术和思想意境。
《野草》各篇主要描写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状态,以及对革命力量的热烈呼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民劣根性不留情面的批评,和对自我严格的解剖等;其中也涵盖着生与死、爱与恨、梦与醒、友与仇、过去与未来、光明与黑暗、爱者与不爱者、沉默与开口、希望与绝望、爱抚与复仇、眷念与决绝等一系列对立统一、激烈斗争又在斗争中融合的概念和形象。
20年代散文的主要特点

20年代散文的主要特点
1. 反传统和反古典,20年代散文的一大特点是对传统和古典
观念的反抗。
作家们试图打破传统的文学规范和约束,追求个性化
和创新的表达方式。
他们摒弃了古典主义的修辞和格律,更加注重
自由的写作风格和个人的表达。
2. 现实主义和写实,20年代散文作品强调对社会现实的观察
和描绘。
作家们关注社会问题、阶级冲突、城市生活、工业化进程
等现实主题。
他们通过真实、细腻的描写,力图展现出真实的社会
面貌。
3. 流派多样化,20年代散文涌现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其中包括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实验性写作等。
自然主义注重对社
会现象的客观描写,现代主义则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和个性化的表达,实验性写作则尝试突破传统的叙述方式和结构。
4. 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20年代是个人主义盛行的时期,散
文作品也反映了这一特点。
作家们追求个人独特的表达方式,探索
内心世界和个体的存在意义。
他们倡导自由思想,对传统观念和道
德规范提出质疑,试图突破社会束缚。
5. 简洁明快的语言,20年代散文作品的语言风格多以简洁明快为主。
作家们追求简明扼要的表达,避免冗长的修辞和华丽的辞藻。
他们倾向于使用口语化的语言,使作品更贴近日常生活。
总的来说,20年代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反传统和反古典、现实主义和写实、流派多样化、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以及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
这些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作家们的创新精神。
7(中国现代文学史)20年代散文(阅读)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 ,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地火正在地下运 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 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 ,我将歌唱……”
鲁迅——《野草》
“美学风格 ”
象征 隐喻
如果我们可以把“象征 主义”的出现作为现代主 义诗歌开始的标志的话, 那么这种诗风的真正开创 者,就是鲁迅,而它的代 表作就是《野草》。
徐舒自如的语言
周作人散文
“他的作风,可用龙井 茶来打比,看去全无颜色 ,喝到口里,一股清香, 令人回味无穷,前人评诗 ,以’羚羊挂角,无迹可 求‘说明神韵,周氏散文 ,其妙处正在神韵。”
周作人散文
《寻路的人》:
“这太残酷了,为什么不照例用敝车送的呢?为什么不 使他缓缓的走着,看沿路景色,听人家谈论走过应走的路程 ,再到应到的地点,却一阵风的把他送走了呢?这真是太残 酷了。”
20年代散文
语丝社:
从成员构成看,语丝同仁在办刊宗旨和创作态度上很相 近,即提倡自由思想和独立意识,提倡美的、艺术的生活。 语丝作家群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展开积极的 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对迂腐的封建礼教和落后的思想意识 、僵化的传统观念、军阀官僚的残暴统治和虚伪的文风进行 了猛烈的抨击,同时大力提倡美的、艺术的生活,提倡思想 和言论自由。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 虚”。
“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远还仿佛有无量 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 加色,加味,加香。这时,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 写。这也就是我所谓‘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 口,同时感到空虚’”
鲁迅——《野草》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课《灯下漫笔》

第一单元抨击时弊忧思家国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文本导读】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一直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地位。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麻木;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革命昙花一现,紧接着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黑暗中国亟待彻底的革命。
另一方面,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开始大声疾呼,要唤醒“铁屋子”里的人们,并荷戟奋战,要“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但是,统治阶级及一些反动的复古主义者,却极力鼓吹中国的所谓精神文明,妄图维护封建主义的文化,维护人吃人的等级制度。
这就需要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揭露复古派的阴谋,擦亮广大人民的眼睛,于是,作为已觉醒的先驱者之一的鲁迅写了一系列文章予以反击,本文就是其中一篇。
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那个时代……【作者卡片】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
【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累.坠( ) ②编纂.( ) ③嗜.好( ) ④兑.现( ) ⑤万姓胪.欢( ) ⑥折.价( ) ⑦杀掠.( ) ⑧数.见不鲜( ) ⑨国粹.( ) ⑩不肖.( ) ⑪鉴略.( ) ⑫时日曷丧..( ) ⑬新颁.( ) ⑭勒.令( ) ⑮木塞.( ) ⑯复辟.( ) ⑰黄巢.(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巢 窠 ②⎩⎪⎨⎪⎧ 兑 蜕 ③⎩⎪⎨⎪⎧ 鉴 签④⎩⎪⎨⎪⎧ 曷 溘 ⑤⎩⎪⎨⎪⎧ 孺 嚅濡⑥⎩⎪⎨⎪⎧ 嗜 耆 蓍 ⑦⎩⎪⎨⎪⎧ 胪 颅鲈⑧⎩⎪⎨⎪⎧ 殃 泱 怏 ⑨⎩⎪⎨⎪⎧ 倘 徜 淌 ⑩⎩⎪⎨⎪⎧ 纂 篡攥 ⑪⎩⎪⎨⎪⎧ 详 祥 佯 ⑫⎩⎪⎨⎪⎧ 偕 揩 楷 谐⑬⎩⎪⎨⎪⎧ 萃 粹瘁悴 猝3.近义词辨析①退化·蜕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兑现·兑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执迷·执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题名·提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点突破】1.文章开始叙述“我”兑换现银一事有什么作用?点拨从结构上看,兑换现银起了一个引子的作用,作者从切身的生活小事中引出本文“漫笔”的话题——“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中国现代文学之经典散文三篇

中国现代文学之经典散文三篇(篇一)老舍经典散文:《林海》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
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同时走进原始森林,足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那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大兴安岭那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
那个地点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但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内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每条岭差不多上那么和气,自山足至岭顶长满了宝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不可一世。
目之所及,哪里差不多上绿的。
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
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
可能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
是的,那个地点是落叶松的海洋。
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两山之间往往流淌着清可见底的小河。
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
我是爱花的人,到那个地点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
兴安岭多么会装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非常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
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
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非常好。
看到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学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用过那个地点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
千山一碧,万古常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
因此,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及至看到了林场,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载。
我们不仅取宝,也作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常青,而且能够综合利用。
山林中差不多有非常多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
20年代散文概述

20年代散文的成就:
1、散文样式自身的轻快便利。 2、中国散文自身悠久的历史 传统。 3、外国散文的艺术借鉴 4、时代风云的影响。
“随感录”作家群与现代杂文
时评、短论为主;论战、批判色彩浓重。形式多样, 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最早显示了白话文的艺术特质,奠 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影响
1、陈独秀:“随感录”文体的开创者。 主要作品有:《偶像破坏论》等。
周作人的双重人格 要想了解周作人的散文,必须首先了解周作人的人格。在周作人身上,显著地 体现着双重人格的现象。作为封建旧时代的“叛徒”,他具有一定的进步思想, 是激进的思想启蒙主义战士,是一个“流氓鬼”;而作为“隐士”,他又具有浓 厚的退隐思想,时刻想着退下来,放弃战斗,躲开纷纭复杂的现实矛盾,躲进 “苦雨斋”,闭门读书,做一个闲适的隐士,当一个“绅士鬼”。他曾经自我解 剖说,当“绅士鬼”在他心中占了上风时,他便“学习对淑女们的谈吐与仪容, 渐渐地由说漂亮话而进于摆臭架子。”而当“流氓鬼”占优势时,“我便跟了他 去彷徨,什么大街小巷的一切隐秘无不知悉,酗酒、斗殴、辱骂,都不是做不来 的,我简直可以成为一个精神上的‘破脚骨’。”在周作人的语境里,“绅士鬼” 是指维护社会现存秩序的上流社会的有教养的人士, “流氓鬼”是指对现存社 会秩序持叛逆精神、反抗态度的人。这两个鬼经常在周作人身上发生冲突、交锋, 使他摆脱不掉,他说:“我对于两者都有点舍不得(放弃),我爱绅士的态度与 流氓的精神。” 周作人之所以摆脱不掉两个鬼的纠缠,在行动上表现得既有“叛徒”的激进,又 有“隐士”的消极,主要是因为他始终没有找到正确的前进道路,并坚持走下去。 对于这一点,他在《寻路的人》一文中说得非常明白,“我是寻路的人。我日日 走着路寻路,终于还未知道这路的方向。” 由于不知道路的方向,所以只能在 “十字街头的塔里”,“不知所向”。(《十字街头的塔》)应该说,周作人对 自己的剖析是非常坦诚的。 1935年,他在《五十自寿诗》里说自己“半是儒家半释家”,道出了双重人格的 根源。
第四章 20年代新诗散文

情主人公的形象。
3,诗的抒情性与个性化的本质得到了充分重视与加强。创作形式自由
多变,大量采用比喻、象征手法,以人格化的自然为主,也化用了古
代神话、历史故事甚至西洋典故,形象选择巧妙、恰切而新颖。
4,由于《女神》的创作环境主要是“盲目欧化的日本”,这多少影响
了作者对祖国传统文化作“理智的爱”的辩证态度,夹用英文偏多,
有些“过于欧化”,有些诗作稍嫌粗糙。
声音
我要时时刻刻想着我是个中国人,我要做新诗,但是
中国的新诗,我并不要做个西洋人说中国话,也不要
人们误会我的作品是翻译的西文诗。
(闻一多《<女神>之地方色彩》)
《前茅》
1928年由创造社出版部出版, 所收诗歌创作于1921年— 1924年,多数为1923年所作。 它们是诗人告别《星空》中 那种苦闷、矛盾后的希望战 歌,《我们在赤光之中相见》 《太阳没了》《上海的早晨》 等诗预示了诗人诗风的转变。
《女神》在形式方面实践了诗人绝对的自由,绝对的自主
的艺术主张,这是与他的让感情“自然流露”的诗歌主张 相一致的。它没有固定的格律和形式,完全服从诗人感情 自然流泻的需要。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意义和贡献
1,集中而强烈地表现了冲破封建藩篱、扫荡旧世界的狂飙突进的五四
时代精神。
2,奇特雄伟的想象扩大了新诗的表现领域,创造了全新的现代诗歌抒
作。……无论是唯物还是唯心,都揉进了他所谓的 “泛神论”。
(孙党伯《郭沫若对现代学术思想的贡献》)
.
显示了彻底破坏和大胆创新的精神。在五四时代氛围中,诗人
反抗、叛逆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张扬。诗人对太阳、山河、海洋、 生、死、火山、光明、黑夜等一切具有破坏与创造力量的事物, 都无比祟拜。(《我是个偶像崇拜者》《匪徒颂》《立在地球 边上放号》)
《现代文学史》学习参考资料(20年代部分)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等主编)学习参考资料(“20年代文学”部分)一、基本知识与基本概念[填空类知识]1、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1917年的大张旗鼓的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20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
2、1898年前后,严复翻译的几部西书将西方19世纪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绍到中国来。
其中,《天演论》(赫胥黎原著《进化论与伦理学》)把进化论思想带进中国。
3、发生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20年来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
4、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在上海创刊,标示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点。
5、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辞《敬告青年》中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又于1919年1月声言《新青年》同人“拥护德谟克拉西(democracy,民主)和赛恩斯(science,科学)两位先生”。
6、1917年1月,《新青年》(2卷5号)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2月的《新青年》(2卷5号)上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7、1919年1月,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办了《新潮》月刊,一起提倡白话文,一批知识分子形成了新文学的统一战线。
8、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提出要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十个字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稍后,周作人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两篇重要文章阐述了新文学应当具有的思想内容。
9、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
鲁迅是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
10、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传活动,并根据生活实感创作了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短篇文言小说《怀旧》。
11、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记录了他对先驱者命运的深刻思考;他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点染而成的。
12、鲁迅前期的杂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而已集》这五本杂文集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周作人散文的两种风格:
• 周作人的散文分为“浮躁凌厉”和“冲淡平和” 两体。他最擅长的为“冲淡平和”的闲谈体,意 蕴深远、风格独到、造诣极高。 • “浮躁凌厉”的杂感(多收入《谈龙集》《谈虎 集》) • “冲淡平和”的小品(重点) • 从内容上看分别对应:注重议论、批评的杂感和 偏于叙事抒情的小品两类。
2.周作人的散文作品: 20年代是周作人散文创作的鼎盛期。他在20年 代出版的散文集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 书》《泽泻集》《谈虎集》《谈龙集》
周作人在现代散文史上的影响之一,是创造了 闲适、清涩、充满趣味性、知识性的一脉散文 来。短小精悍、简洁老练是周作人小品散文的 一般特征。
A.小品文(随笔,美文):更倾向于把文章当成“自己的园 地”,是抒我之情的“言志”。他乐于饮苦茶、读杂书, 陶醉于他的“苦雨斋”那浓郁的古典氛围中,去玄思冥想, 言志作文,在文学上寻找安慰。代表的散文是《北京的茶 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篷船》等。 B. 周作人的小品散文常将口语、文言和欧化语杂糅调和, 产生了一种“涩味”与“简单味”,很耐人咀嚼。 C. 三四十年代周作人的实验了一种“文抄公体”的散文形 式,文章的主干是精心挑选的或苦涩或华美的古文,连缀 其间的是周作人的评点,用简明、朴实的现代白话,或两 者兼而有之。
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 (一)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 人。他因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对新文学的 建设作过多方面的贡献而受到人们的赞颂; 因在30年代反对左翼文学而引起过人们的 争议和批评;也因在抗战时期投敌变节而 受到人们的唾弃。他是现代文学史上毁誉 交加的一个著名作家。
1.“周作人的散文观:‚美文‛概念的提 出
丰子恺 《缘缘堂随笔》—“佛理与清淡” 梁遇春 《春醪集》《泪与笑》—“绅士风情” 许地山 《空山灵雨》—“宗教与哲理”
叶圣陶《五月卅一日急雨中》 写实风格
《藕与莼菜》 郑振铎《街血洗去后》 《山中杂记》 茅盾 《五月三十日的下午》 《 宿莽集》 瞿秋白《 饿乡纪程》 报告文学的先声 《赤都心史 》
• “用赤子之心”写作的丰子恺。 《缘缘堂随笔》 • 受英国随笔影响甚大的梁遇春。 《春醪集》《泪与笑》 • 报告文学的先行者瞿秋白。 《饿乡纪程》《赤都心史》 • 表现了宗教气氛的许地山等。 《空山灵雨》集
(三)丰子恺(1898—1975)的佛理气 1、风格:以佛理阐释生活,于俗相中发 现真理。潇疏淡远,哲理浓厚,清淡悲悯, 显得老气横秋。
四、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 文
• (一) 郁达夫的散文 • (二) 郭沫若的散文 • (三) 梁遇春的散文
四、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 (一) 郁达夫的散文
郁达夫的散文率真、坦诚,文笔恣肆,具有浓烈的 抒情性。 《还乡记》、《还乡后记》、《立秋之夜》、《给 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以及书简、游记、日记等。 《还乡记》、《还乡后记》主要是写“零余者”羁 旅生活的作品;途中的风土人情和人物的伤感彷徨 交相描绘,抑扬变化、往复回环,构成了作品的内 在节奏和情韵之美。
第七章
20年代丰富绚烂的散文
•
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过渡的过程中,过 渡最自然,最成功的是散文。从传统文学中 自然的过渡,保持了与传统更多的联系。
鲁迅在30年代曾这样评说:“到五四运 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 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
“五四”时期散文创作总貌
• 创作相当发达,品种体式繁多,既有杂感 小品,也有抒情“美文”,哲理随笔,还 有散文诗,文艺性的通讯。各自发扬着文 体的优长,张扬着作家的个性,与传统文 言散文争相媲美。 • 20年代的重要散文作家有:鲁迅、周作人、 朱自清、冰心、许地山、郁达夫、梁遇春、 林语堂等。
• 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并提倡抒 发个人情性的“言志”小品文。 • “美文”就是记叙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美文可 以是叙事的,也可以是抒情的,但都是为了表达自 己的“思想”。 • 周作人所提出的“美文”就是通常说的散文小品。 特点是“真实简明”,又幽默、雍容、漂亮、缜密。 • “美文”的提出,是五四时期个性解放要求在散文 创作上的体现,在内容与形式上都“给新文学开辟 了一块新的土地”。
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时照片
(二) 郭沫若的散文 张扬自我,热爱自然,关心社会是其特 点。散文主要收录在《橄榄》、《水平 线下》等集子中。其代表作是《小品六 章》。
(三) 梁遇春的散文
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 系学习。1928年秋毕业后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翌年返回北 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后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文学活动 始于大学学习期间,主要是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和写作散文。 1926年开始陆续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 文学》、《新月》等刊物上发表散文,后大部分收入《春醪集》 和《泪与笑》。 他的散文多谈人生哲理,博学多思。形成了非绅士的‚流浪汉‛ 风格。怀疑、彷徨、恣肆、追求是其散文复杂的主题。散文创 造受到英国兰姆等散文家的影响。
举例:《喝茶》
• “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 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 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 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 “喝茶以绿茶为正宗,红茶已经没有什么意味, 何况又加糖——与朱奶?……红茶带‘土斯’ 未始不可吃,但这只是当饭,在肚饥时食之 而已;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绿茶,在鉴 赏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 果腹了。‛‚喝茶当于瓦屋纸宵下,清泉绿 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 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 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 不可,但偶然的片刻的优游乃正亦断不可 少。‛
举例:《乌蓬船》
• “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 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寥和白殇渔 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 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偏门外的鉴湖一带, 贺家池,壶筋左近,我都是喜欢的,或者往娄公埠 骑驴去游兰亭(但我劝你还是步行,骑驴或者于你 不很相宜),到得暮色苍然的时候进城上都挂着薛 荔的东门来,倒是颇有趣味的事。( …… )夜间睡在 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 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 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 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 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
举例:《北京的茶食》
• 总觉得住古老的京城里吃不到包含历史的 精炼的或颓废的点心是一个很大的缺限, •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 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 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 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 且是愈精炼愈好。
5.周作人散文的影响:
• 俞平伯、钟敬文,废名等,都是周作人 这一流派。对后来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 俞平伯:《杂拌儿》《燕知草》集 • 钟敬文:《荔枝小品》集 • 冯文炳(废名) :《竹林的故事》
(二) 俞平伯——名士气度,常怀身世之感 俞平伯(1900-1999):诗人、散文家、学者。 浙江德清人,文学研究会成员,提出了“诗的 平民化”主张,诗重音律,喜写景抒情、忆旧, 笔墨精简,清新自然。 20年代有散文集《燕知草》和《杂拌儿》。其 中名篇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陶然亭 的雪》、《西湖的六月十八夜》、《钱塘江大 夜潮》等。 风格:玄妙的哲理与感伤的思绪的融合,独抒 性灵,用笔细腻,意境朦胧灵动。但有时过多 铺饰,少了天然之趣。
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创作的议 论时政的杂感短论。 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 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 • 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 迅是其中主要作家。此外还有李大钊、 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
•
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 主要是以鲁迅为旗手和代表的政治杂文、 杂感。 《新青年》——《莽原》——《语丝》— —《萌芽》、《太白》、《中流》 • 后分化为自由主义作家群:《语丝》—— 《骆驼草》、《水星》、《论语》
2、作品:《缘缘堂随笔》等。
(四)许地山的宗教情感散文
《空山灵雨》(192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是五四后 最早的个人散文集。主要是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用 佛教文化的智慧和基督教的博爱观念来探究人生的哲 理,解自身之困惑,启读者之思索。语含机锋,颇有 参禅意味。 《落花生》分析:要做平凡的人,有意义的人。宽容、 博爱思想。“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 人”。其中的爱与朴实更多来自于宗教观念。
俞平伯
(三)痴情于乡村生活的废名 小说的散文化追求,注重意境的传达,清新 素朴,抒情浓郁,融合古典诗歌的象征手法 与西方的现代技巧,追求一种朦胧的散文意 境,语言晦涩,“有意低徊,顾影自怜”, 鲁迅批评此之为“废名气”。
三、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散 文
(一)冰心 1、宣扬爱的哲学 2、文学观: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白话文的雅 化,文学化,艺术化;中文的西文表达法,西文表 达的中文化。 3、冰心体散文:文字清丽畅达、情感真诚温柔、情 绪雅致婉约。 4、作品:《笑》、《往事》(2篇)、《山中杂 记》、《寄小读者》等
4.平和冲淡的小品文
• 平和冲淡,闲适自如的优裕文风,飘逸洒脱而又 自成定格。
• 周作人散文的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淡中蕴涵 着无穷的韵味的浓,初看平淡无奇,凝神观之, 里面蕴涵着无穷的大千世界。 • 周作人的散文不追求文字表面的漂亮和雕琢,而 是凭渊博的学识和恬淡的趣味,把文体发展到任 心闲话、着手成春的境地。
4.平和冲淡的小品文
(2)既具有浓厚的趣味性,也有知识性。 (3)恬淡从容,率真亲切。
举例:《苍蝇》
• “希腊有一篇传说,说明这个缘起,颇有趣 味。据说苍蝇本来是一个处女,名叫默亚 (Muia),很是美丽,不过太喜欢说话。她也 爱那月神的情人恩迭米盎(Endymion),当他 睡着的时候,她总还是和他讲话或唱歌,使 他不能安息,因此月神发怒,把她变成苍蝇。 以后她还是纪念着恩迭米盎,不肯叫人家安 睡,尤其是喜欢搅扰年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