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剧性散文与散文戏剧性

合集下载

第五讲,十七年时期的戏剧

第五讲,十七年时期的戏剧



话剧方面,由于艺术形式本身反 映现实、阐发革命政治观念的特 殊优势,使它自然成为备受重视 的文化工具。 新兴的歌剧,艺术上探索着民族 化的道路,思想情感则高度革命 化。《红霞》《洪湖赤卫队》《 刘三姐》《红珊瑚》《江姐》等 是最具影响的歌剧作品。

总之,戏剧整体上成为与形势 、政策紧密配合的一种文化实 践方式。配合很大程度上限制 着艺术家的艺术想象与表现。 如曹禺新中国成立初写的《明 朗的天》艺术上并不成功。

但是,对于戏剧这种综合性艺 术舞台艺术来说,由于它的“ 写剧—演剧—观剧”的三度创 造所决定,观念的现实转化需 要经过更多的环节,在较为复 杂的流动行的对象化过程中, 观念就会被冲淡。观念规训和 艺术想象之间就会产生距离。
二、独幕剧与“第四种剧 本”

1、独幕剧。 独幕剧在50年代曾是当代话剧 领域最为活跃的艺术。形式轻 快灵活,易于掌握,便与推广 ,特别适合配合和展开宣传教 育工作。

对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禁区的 突破,大胆的干预生活,揭露 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如剧本五幕剧《同甘共苦》 (岳野)、四幕剧《布谷鸟又 叫了》(杨履方)、四幕剧《 洞箫横吹》(海默)等。

这些作品风格清新,书写人 情、人性,张扬人道主义精 神,突破了“工人剧本”“ 农民剧本”“部队剧本”充 斥剧坛的状况,因此被称为 “第四种剧本”。


剧本包含了两个戏核:女诗人蔡 文姬和政治家曹操。 在蔡文姬身上,聚合了母亲与女 性的情的丰富,中华传统美德及 读书人怀抱天下的气与义,但这 种聚合不是符号化的叠加,而是 渗透着生命的爱与哀,痛与重, 不忍与不能。
艺术成就
1、经典反案之作 2、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蔡文姬。 3、充满了浪漫的主情主义。郭沫若说 :“蔡文姬就是我!”该剧承袭了其历 史剧一贯的艺术风格——浪漫的主情 主义。全剧诗情洋溢,无处不渗透着 作家强烈的主观感情。

浅谈汪曾祺散文的趣味情

浅谈汪曾祺散文的趣味情

浅谈汪曾祺散文的趣味情汪曾祺是中国近现代散文作家、戏剧家。

他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趣味情而著名,颇受读者欢迎。

本文将从汪曾祺散文作品中的情态、主题以及语言风格三个方面来浅谈汪曾祺散文的趣味情。

汪曾祺的散文作品充满了情态的趣味。

他善于在平实的文字中表达出琐碎生活中的趣味和情感。

在他的散文《蝴蝶日记》中,他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蝴蝶的生活,从而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美的独特感悟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汪曾祺在散文中所展现的情态趣味,带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和意境的沉浸,使人不禁沉醉其中。

汪曾祺散文的主题也呈现出趣味情。

他的作品常常以生活琐事为主线,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描写,将普通事件转化为有趣的故事,使散文具有戏剧性的张力和感染力。

在他的散文《猫的故事》中,他通过一个猫咪和主人的亲密关系,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纽带,表达了对真实情感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些趣味十足的主题不仅增添了散文的趣味性,也让读者在欣赏中对生活的本质有更深的思考。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也蕴含着趣味情。

他的语言简洁明了,直抒胸臆,有时用幽默的笔调来调侃一些现象和习俗。

他的语言流畅自然,常常运用比喻、夸张和反语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充满了趣味性。

在他的散文《垃圾焚烧场上的花园》中,他用生动的描写和抒情的语言将焚烧场上的花园与生命的美好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语言风格不仅让散文生动有趣,也使读者更容易沉浸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汪曾祺散文的趣味情体现在情态的趣味、主题的趣味以及语言风格的趣味上。

他深入生活,观察细节,将琐碎的事物转化为有趣的故事,表达了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美的追求。

汪曾祺独特的趣味情不仅让散文作品生动有趣,也让读者在欣赏中得到心灵的满足和感动。

文学作品的文学形态与文学类型

文学作品的文学形态与文学类型

文学作品的文学形态与文学类型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字运用艺术表达,传递思想感情,具有多样的形态和类型。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的文学形态与文学类型,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特点。

一、文学作品的文学形态文学形态是指作品在形式上的表现方式,包括散文、诗歌、戏剧等。

每一种文学形态都有其独特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手法。

1. 散文散文是一种以平实、自然的语言表达思想、记叙故事或论述问题的文学形态。

散文可以写人物、描写景物、叙述事件,以及思考社会、人生等主题。

散文的语言通常质朴、自由,不受格律和韵律的限制。

2. 诗歌诗歌是一种以鲜明的语言形象、韵律和节奏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形态。

诗歌的表达方式通常通过押韵、节奏、修辞等手法来塑造独特的美感。

诗歌可以描绘自然景色、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同时也可以通过隐喻和象征来传达深层次的意义。

3. 戏剧戏剧是一种通过对话和动作来表现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形态。

戏剧通常以舞台演出形式呈现,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戏剧具有故事性强、情感冲突明显等特点,可以展示出人物的性格、社会背景和价值观。

二、文学作品的文学类型文学类型是指作品的内容和题材特点,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

每一种文学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法。

1. 小说小说是一种通过故事情节来描述人物、事件和社会生活的文学类型。

小说通常以虚构的方式表达,可以塑造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描绘各种社会背景和风貌。

小说的创作形式和题材多样,涵盖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科幻等各种文学风格。

2. 散文散文也可以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来看待,其主要特点是以叙述、描写、议论等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散文具有灵活多变的创作方式,可以涉及各种主题和情感体验。

散文可以是抒情的,也可以是思考性的,甚至可以是具有寓意和象征意义的。

3. 诗歌诗歌是以语言的美感和表达的深度来表现思想和情感的文学类型。

诗歌通常采用押韵、节奏等修辞手法来营造音韵美和节奏感。

浅谈散文化小说的特点与应对方法

浅谈散文化小说的特点与应对方法

浅谈散文化小说的特点与应对方法散文化小说是一种融合了散文和小说的文学形式,旨在以散文的文笔和小说的叙事手法来呈现特定主题或故事情节。

它既具有散文的自由,又融入了小说的戏剧性与故事性,具有深厚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然而,散文化小说并不是所有作家都能驾驭的文学形式,需要有一定的写作技巧和适应方法。

特点一:散文化小说以文笔为主散文化小说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尤其是对散文性质的了解。

散文化小说以对文本的品味和感受为主,在描述事件、人物和环境等方面,需要用细腻、感性的文笔来表达。

这种叙述与特定主题或故事情节的融合是散文化小说的重要特点之一。

应对方法:在写作过程中应注意平衡文笔与情节,避免文笔过于繁琐、花哨,或者情节简单、平淡的情况。

要根据主题和叙事需要选择适当的语言风格,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传达想要表达的信息。

特点二:散文化小说注重情感体验散文化小说还注重对人物、事件、环境等的情感体验,强调作者对所写内容的感性认识和情感感受。

通常情感贯穿整个故事情节,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增强读者对故事的感受和理解。

应对方法:写作时应注重描绘人物和环境的感性特点,让读者感受到情感的渗透。

另外,也要关注读者的情感体验,通过不同的情节设置和细节描述,让读者更易于产生情感共鸣。

特点三:散文化小说强调叙事性与散文相比,散文化小说更为强调情节的叙事性和戏剧性。

它需要有清晰的情节线索和明确的人物关系,以便有效地吸引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应对方法:在写作故事情节时,应注意情节的起承转合,设计好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际关系,让故事情节更加有吸引力。

同时,注意散文文笔与情节的平衡,使故事情节更具可读性和观赏性。

总结而言,散文化小说结合了散文的文笔和小说的叙事手法,在创作时需要注重文学功底的积累和情感体验的传递。

作者应当掌握好文笔与情节的平衡、情感共鸣和叙事性等特点,以此来创作出质量优秀、深具意义、具有吸引力的散文化小说。

散文的表达方式

散文的表达方式

散文的表达方式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包含了广泛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它不拘泥于特定的结构和格式,可以更自由地展现作者的情感、思想和生活体验。

散文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表达,从而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散文表达方式。

1. 描述:散文中的描述是与读者分享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通过生动细腻的描绘,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场景、人物、物体的细致观察和真实感受。

例如,作者可以通过描写春天的细雨如丝般缠绕大地,暗示着春天的温暖和生机。

2. 叙述:叙述是散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

通过事件的叙述,作者可以向读者展示事情的发展和变化。

作者可以运用抒情、幽默、激动等手法,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叙述也可以是个人经历或者回忆的描述,用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3. 抒发感情:散文常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情绪。

作者可以借助语言的力量,直接或间接地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读者。

有时,作者会通过温情的叙述和真挚的感受,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4. 议论:散文也可以用来进行思想和观点的阐述。

作者可以通过清晰明了的语言,对某个问题或主题进行分析和评述。

辅以合理的论据和例证,以及扎实的逻辑思维,作者可以引导读者思考,并产生共鸣或者得出结论。

5. 比喻与象征:比喻与象征是散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抽象的概念或事物用具体的形象进行类比,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形象力。

比喻和象征可以使散文中的意义更加深刻和丰富。

6. 对话:对话是散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

通过刻画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作者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人物性格、态度和思想。

对话可以使散文更具有戏剧性和生动感,引发读者思考和联想。

总结起来,散文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作者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运用适合的形式和技巧。

通过生动的描写、真实的叙述、情感的抒发、思想的阐述以及比喻和象征的运用,散文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美感。

阅读散文,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和人生的意义。

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

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

余秋⾬散⽂艺术特⾊ 导语:当代⽂坛群星璀灿,优秀的⽂艺作品如⾬后春笋,层出不穷。

⽽余秋⾬的散⽂却恰似⼀株奇葩傲⽴苍穹,格外引⼈注⽬。

下⾯是⼩编整理的余秋⾬散⽂的经典艺术特⾊,希望⼤家喜欢。

余秋⾬散⽂集《⽂化苦旅》问世以来,受到海内外华⼈的⼴泛好评和关注,他相继⼜推出了《出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叹》、《⾏者⽆疆》、《⽂明的碎⽚》,创造了“⽂化散⽂”这⼀全新的形式,从⽽形成了“秋⾬⽂化”现象。

与此同时,他散⽂中的⽂化批评、⼈⽂反思、⼈性溯源也引起了⽂化学术界的批评和讨论,见仁见智,葆贬皆有。

那么余秋⾬散⽂的⽂化魅⼒究竟表现在哪些⽅⾯呢?他的散⽂是什么原因如此引⼈关注和思考呢? ⼀、对散⽂传统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余秋⾬散⽂对于散⽂传统模式有了较⼤的突破与创新,适应了⽂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个⽅⾯: 1、篇幅上得到了拓展。

在散⽂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古典散⽂等同于“⼩品⽂”,即所谓“⼀粒沙⾥见世界,半瓣花上说⼈情”, “以⼩见⼤” 是它在选材⽴意上的基本原则,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

由于传统⽂体篇幅的束缚,使得散⽂的发展固定在短⼩简约的模式,极⼤地制约了散⽂的表现内容。

例如被称为“范⽂”的杨朔的《荔枝蜜》、《⾹⼭红叶》,冰⼼的《笑》、《⼩桔灯》等。

但余秋⾬的⽂化散⽂从全新的⾓度透视中国⽂化,选取⼤场景、⼤题材,表现⼤主题。

⾸先从篇幅上,给⼈的感觉就是磅礴⼤⽓、容纳古今、⽓象万千的鸿篇巨制,《遥远的绝响》14000余字、《苏东坡突围》有10700余字、《⼀个王朝的背影》近13012余字,《⼗万进⼠》26700余字,连《柳侯祠》最短,也有2800余字,这些篇⽬的特点是字数多、容量⼤、历时长。

情节复杂。

两者相较,前者仿佛温⽂尔雅的“⼩溪轻流”,⽽后者则为磅礴壮美的黄河泰⼭。

余秋⾬的⽂化散⽂吞吐古今、驰骋万⾥,仿佛他作品⾥的“三叠泉”,裹挟着⾃然的冲击⼒,雷霆海啸般翻卷⽽来,带给⼈审美的强烈震撼,仿佛长河落⽇的圆融⽓派,⼜仿佛黄钟⼤吕的磅礴⽓势,令⼈荡⽓回肠,从精神上为之⼀振。

“戏剧性”不止是矛盾冲突——论老舍戏剧创作得失

“戏剧性”不止是矛盾冲突——论老舍戏剧创作得失
常常忘了打架 , 实际上是缺少推动戏剧情节向前发展的矛 胜的剧本往往看不清人物 , 也就是缺少鲜明的性格, 不能给
盾冲 突; 《 大地龙蛇》 结构 很幼稚; 《 面子问 题》 事情太简单, 读者和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一般剧本的缺点都是事情多, 动作少, 更缺少戏剧性, “ 还未到‘ 有戏’ 的地步” 。 …《 归去 材料多, 而对人的了解认识不多, 观众看完记不住人物。因 此, 剧本创作需要“ 紧紧地盯住人物……小说与戏剧既要故 来兮》 和《 谁先到了 重庆》 还算成功, 老舍认为他用了技巧。

要: 老舍从剧本与 小说创作 的区别认识到戏剧 创作需要 矛盾冲 突, 但是 老Biblioteka 的剧 本常常呈现 出淡化情 节
冲 突及散 文式 的结构特 点。老舍认识 到戏剧性不止 需要 矛盾冲 突, 还要 创造一 种新 的戏 剧 审美意 象。老舍 戏剧 创作 的成功与 失败都 与此审美观 念有关。
关键词 : 戏剧 性 ; 矛盾 冲突; 老舍 ; 创 作
但是龙须沟和茶馆的成功也可以归功于此龙须沟茶馆注重横向展开与时代变迁结合许多人物许多事件都围绕的是龙须沟茶馆进行虽找不到贯穿全剧的矛盾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但人物形象多而不乱真实质朴而自然结构散漫却有情调意境
第l 4卷 第 1 期 2 0 1 4年 1月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URN AL OF J I XI UNI VE RS I T Y
老舍很快明白了 戏剧幕与幕之问的 结构关系, 并认识到戏 义》 第十四 讲《 戏剧》 中提出: “ 古代戏剧多取材于伟人的 故
剧与小说文体的区别。“ 我发现了剧本是另一种东西, 绝不 事 , 而且把结局看成顶要紧的东西。近代戏剧结构的取材 是小说诗歌的姐妹, 而是另一家人。 ” l l 即 便是有很多戏剧 多是平凡的事实, 而结构 的重要似乎移到性格 的表现上 ” l 2 老舍创作戏剧并非不知道矛盾冲突的重要性 , 可他 理论及小说创作经验, 刚刚开始学写话剧 , 老舍还是饱尝失 去。

中国现当代文学 19-40戏剧及散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  19-40戏剧及散文
聂绀弩《我若为王》
3.小品散文的绵延与开展。
茅盾的《白杨礼赞》、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沈从文 《湘行散记》 等 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卓然名家,在看似无关抗战宏旨的漫 谈中,传达出对生活本身的热忱与兴趣。这种热忱和兴趣 正是一个民族的力量和自信的表现。
二、梁实秋的散文
• 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 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 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 日报》副刊《平明》,
艺师生集体创作,贺敬之、丁 毅执笔。
(二)、剧本摒除了原故事中的传奇 色彩和迷信色彩,融进了阶级斗
争的思想内容。
“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 ‘鬼’变成人”
(三)、塑造了杨白劳、喜儿等农民形象 杨白劳:旧社会老一辈农民,忠厚、勤劳、善良、软弱。 喜儿:与父亲有着不同性格的另一种农民形象。她天真活泼, 勤劳善良,有顽强的反抗和复仇精神。
• 话剧剧本:《赛金花》、《上海屋檐下》、 《心防》、《法西斯细菌》、《复活》、《戏 剧春秋》、《芳草天涯》等
• 剧作特点:
日常生活的戏剧性:善写普通知识分子与小市民平凡
的人生。
简约含蓄的情节结构 人道主义观点:与民主主义立场结合,关注大时代中个
人的命运,浓郁的人情味,含泪的笑类似契诃夫。
代表作《上海屋檐下》: 1、不以激烈的戏剧冲突和慷慨激昂的情调取胜, 而以发掘富有意味的日常生活细节和含蓄隽永的 抒情见长。 2、散文式双层戏剧结构的创造 3、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治进行了深刻暴露和辛辣讽刺。 该剧艺术特征:
A、讽刺泼辣犀利,气势挥洒纵横,构思大胆奇妙, B、漫画化和性格化结合,荒诞性和真实性统一,喜剧性和 悲剧性交相映衬, C、善于吸收中国传统的讽刺艺术特点,注重喜剧的民族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戏剧性散文与散文戏剧性张瑞田,1963年生于吉林市。

长于国际题材随笔写作,着有《在政治的浪尖上——我对首脑们说》《探险亚马逊》等书,同时发表数十篇文化随笔、散文。

书法作品数度参加全国书法展览,并在书画专业媒体发表一百余篇书法评论。

2007年至今,在《书法报》开设“瑞田观点”专栏,结集出版《“南斯北张”有关书法的问题》(与斯舜威合着)一书。

供职于某文学杂志社。

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二十一年前,余秋雨在《收获》杂志开设“文化苦旅”专栏,历时两年,一系列文章极大丰富了当代散文创作,催生出文化散文新说。

文章发表的过程,余秋雨还不为更多的人所知,甚至一些读者以为余秋雨是一个文学新人。

我是随着一期期的《收获》,读完了余秋雨一篇篇的文章,转瞬二十一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读余秋雨时的愉快心情。

当时,我致书友人,坦陈余秋雨的散文时代即将到来。

我对余秋雨有偏爱,原因很简单,我是学戏剧出身的,当一名曹禺、奥尼尔、易卜生、迪伦马特一样的剧作家,一直是我的远大理想。

因此,我也读了具有“南余”之称的戏剧学学者余秋雨的着作,如《艺术创作工程》、《戏剧审美心理学》,尤其是后者,我读了三遍之多。

1990年代初,余秋雨《文化苦旅》单行本历尽波折得以出版,获台湾最佳读书人奖,余秋雨逐渐红起来,一直红到大火熊熊。

文学界与作家们对余秋雨的情感有点复杂,甚至不认为《文化苦旅》是严格意义的散文,对余秋雨本人也不知说什么才好。

但,余秋雨是忽略不得的,靠文章可以成为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不是等闲之辈可为。

于是,鲁迅文学奖降临到他的头上,文学界不能不以文学的眼光来审视余秋雨。

只是这时候的余秋雨完全“做大”,对某些荣誉已熟视无睹了。

时间会澄清许多东西,与1987、1988年拉开一段距离,我们看问题的眼睛似乎会清晰一些、明亮一些。

对余秋雨的评价不神化,也不妖魔化了。

文学评论家、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王中忱在《日本学论坛》(2001年第1期)发表了《殖民主义冲动与二叶亭的中国之旅》一文,其中谈到了余秋雨《文化苦旅》中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这里真安静》。

王中忱说:“……这里还应该提到余秋雨先生收在《文化苦旅》(上海,知识出版社, 1992年3月) 中的《这里真安静》,这篇散文也写到了二叶亭四迷。

作者过访新加坡,一位朋友带领他到一个墓地去参观,在那里和二叶亭相遇。

二叶亭四迷的墓为什么建在了新加坡? 原来,1903 年离开北京回国后,二叶亭的求职、谋生并不顺遂,好不容易进入朝日新闻社,写作和工作也很不如意,所以,又萌动去海外的念头。

1908 年6月,他作为朝日新闻的特派员奔赴俄罗斯,途径中国的大连、哈尔滨等地,曾小做停留。

二叶亭的第二次中国之旅,算是旧地重游,但因为日俄战争后,日本已经在中国东北占据优势地位,他的心境也今非昔比了。

走在大连街头,‘行人皆我同胞,店头招牌皆我日本方形文字,再也没有人用怀疑军事侦探的奇异目光看我,对谁都可以毫无顾忌的挥手致意,在宽阔的大道上阔步行进,我的喜悦之情无法按捺’。

一个殖民地新主人的神态跃然活现于纸上。

在俄罗斯,二叶亭工作到1909年2月,身体感到不适,随后病情不断加重,4 月,决定取道欧洲,经伦敦乘日本航船贺茂丸号回日本。

5月10日,船在从哥伦坡到新加坡途中,二叶亭四迷病逝。

13日,贺茂丸号停靠到新加坡,二叶亭的尸体在当地火化,他的墓也就留在了这里。

不过,在日本本土,还有一座二叶亭四迷的墓,那是二叶亭的朋友和东京外国语学校的校友1921年在东京丰岛区染井墓地给他修建的。

余秋雨先生的文章说,在新加坡的这片墓地,他先看到的是日本军人的墓,即二战时期担任日本南洋派遣军总司令的寺内寿一和他数万名战死的部下的墓,然后看到了日本女人的墓,从20 世纪初到二战结束期间到南洋谋生的日本妓女的墓,最后才看到日本文人二叶亭四迷的墓。

虽然按照埋葬的年代,可能顺序正好相反,二叶亭是比较早地进入这块墓地的。

在日本军人墓前,余秋雨先生历数寺内寿一等军阀的暴虐,在日本妓女墓前,他表达了对这些不幸女性的同情,也分析了造成她们不幸的历史根源。

到了二叶亭四迷的墓前,余秋雨先生首先感到意外,但也产生了一种‘亲切感’,所以,他的文章写到这里,议论和抒情都达到了高潮:‘……一半军人,一半女人,最边上居高临下,端坐着一位最有年岁的文人。

这么一座坟地,还不是寓言么?二叶亭四迷早早地踞守着这个坟地,他万万没有料到,这个坟地以后会有这般怪异的拥挤。

他更无法设想,多少年后,真正的文人仍然只有他一个,他将永久地固守着寂寞和孤单。

我相信,如果二叶亭四迷地下有灵,他执拗的性格会使他深深地恼怒这个环境。

作为日本现实主义文学的一员大将,他最为关注的是日本民族的灵魂。

他怎么能忍心,日日夜夜逼视着这些来自自己国家的残暴军士和可怜女性。

但是,二叶亭四迷也许并不想因此离开。

他有民族自尊心,他要让南洋人知道,本世纪客死外国的日本人,不仅仅只有军人和女人。

‘还有我,哪怕只有一个:文人!’从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得知,对二叶亭,他是有所了解的,但显而易见,国内现有的关于二叶亭的研究和译介,局限了余秋雨先生的知识视野。

如果他对这位‘日本现实主义文学的一员大将’的另一面,也就是他的‘志士气质’和‘东亚大经纶家’性格有所了解,如果知道二叶亭的大陆志向和经营满蒙的构想,知道他那惊世骇俗的‘胯当政策’,应该是另有一番感慨了吧。

”王中忱感慨地说:“……无论是周一良先生的论文,还是余秋雨先生的随笔,都让我们感到,学术信息闭塞和有关资料的匮乏,未必是造成二叶亭认识盲点的根本症结。

……而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虽然看似个人色彩鲜明,但其实并无创见和洞见,在他那慷慨激昂的议论中,分明可以感受到近些年来颇为流行的所谓文人——知识分子超政治、超意识形态的幻想,看到更早一些年代曾在文艺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万能论的痕迹。

仿佛只要是文人,就天然和军人、政治家有清浊之别,如果是现实主义的文学家,那就更天然会是反动军人、政治家的审视者和批判者,天然会是不幸女性的同情者。

支撑余秋雨先生那极具煽情色彩的‘寓言’故事和遮蔽人们全面认识二叶亭四迷的视线的,难道主要不是这样一些长期被视为无须质疑和追问的前提?”王中忱对余秋雨的批评,学理性强,也有历史深度和思想锋芒,是我所见“批余”文字中论据充分、视角独特的论述。

文学评论家张志忠对王中忱的观点保守地认同,他说:“这两点批评,理论上我想是可以成立的,不过具体到余秋雨,或者可以作一些分辨。

第一点,对二叶亭的误读,不但是借第二手第三手材料了解二叶亭的余秋雨出了差错,问题的原因首先是在一些研究介绍二叶亭的日本文学研究者那里;连那些专家都所知有限,何况并非专业的日本研究者的余秋雨呢?第二点,超政治、超意识形态和现实主义万能论与中国学者对二叶亭的误读与推崇,显然是有内在联系的,但是,具体到余秋雨,怕也未必,因为没有什么证据,而只是一种推论。

不过,王中忱的批评让我们看到事实的真相,看到二叶亭的不为国人所之的另一面,功莫大焉。

”学者的理性和对历史与文学的认知与判断能力,张志忠赞赏王中忱之余,对余秋雨的《这里真安静》推崇倍至。

他在《狂戾军乐、凄迷艳曲和庄重美文的三重奏——读余秋雨这里真安静》(《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6.3)一文中指出,余氏从这墓地的偏远、凄凉、冷落和被遗忘中,解读出日本军人令人悚然惊心和让人畏惧的民族性格,以及妓女的出卖肉体与日军的屠杀掠夺之间内在动因的深刻同一性。

与此同时,还对日本作家给予了完全不同于军人和妓女的另一种评判,从而使这片墓地以及这篇文章,有了一个特别的“三元结构”。

不错,《这里真安静》的确是一篇充满了感情要素的文章,正如同张志忠所说:“十余年后重读此文,当年的惊讶感不会复现,但是,文章的感染力犹然存在。

这是一篇让人屏住呼吸、蹑手蹑脚地轻轻捧读的文字。

这里真安静,安静得让我们也情不自禁地放松了脚步……”在王中忱看来,《这里真安静》受了硬伤。

那么何以一篇受了硬伤的文章依旧令张志忠“情不自禁地放松了脚步”呢?依我看来,还是余秋雨写文章的“道行”——戏剧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余秋雨是戏剧学教授,在讲台上的风采远远超过了“百家讲坛”上那些所谓的学术超男和学术超女。

写文章,哪怕是理论文章,笔致洞达,文采斐然,耐读也爱读。

1980年代,全国展开了一场戏剧观的大讨论,余文高屋建瓴,客观、坦诚地分析了各家之说,以真挚的情感倡导学术争鸣的互补、而不是互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许,戏剧助燃了1980年代的文化运动,一时间,戏剧性也成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文化概念,甚至文学界、电影界也讨论起戏剧性问题,一些先锋作家、导演、编剧,鼓吹小说、电影的非戏剧性、淡化情节等等,试图以艺术家的主观意识进行创作上的探索。

等到叫好不叫座的小说、电影面对读者、观众的冷漠,而对市场价值一天比一天重视的当下,一度热血澎湃的艺术家们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于是,对戏剧性的漠视,就成了愚蠢的行为。

余秋雨当然知道戏剧性的重要,尽管他不能赋予自己的戏剧作品更多的戏剧性,写不出可以让剧院经常上演的好剧本,但是,他巧妙地把写戏的才能再恰当不过地落实到自己的散文创作之中了。

戏剧性成全了余秋雨。

在张志忠看来,《这里真安静》是狂戾军乐、凄迷艳曲和庄重美文的三重奏,细细品来,这不正是戏剧性的直接体现嘛。

这究竟是天赐文缘,还是意外巧合,难道一生顺遂的余秋雨所面对的全部是戏——一半军人,一半女人,最边上居高临下,端坐着一位最有年岁的文人。

这么一座坟地,还不是寓言么?当然是寓言,还是戏剧性的寓言。

《酒公墓》更胜一筹。

此文余秋雨记述了乡人张先生的坎坷的一生——美国归来,难酬大志,旧社会被土匪绑票,新社会又因把“东风压倒西风”写成“西风压倒东风”被打成右派,平反后,只能靠写墓碑换酒为乐,死之前,奢望余秋雨先生写一块墓志,又遭拒绝,余先生仅写“酒公张先生之墓”七字。

《酒公墓》形象的鲜明性,情节的曲折性、传奇性,自然产生了戏剧性,构成了极大的审美诱惑。

我对戏剧性的理解相对简单,无非是无巧不成书而已。

的确,《酒公墓》太巧了,如果说这是一篇小说,其中的细节真实也是值得推敲的,何况还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

《老屋窗口》像一首诗,看似淡薄,其实凝重。

余秋雨出生的老屋是一个意象,“雪岭顶上,晃动着一个红点”又是一个意象,买老屋的陈米根、母亲,还有余秋雨,一同结构了一个感伤的故事——青春与故园,抗争与妥协,幻想与现实,“你永远奔驰在轮回的悲剧,一路扬起朝圣的长旗”,看看,值得留恋的过去,多么辛酸的现实。

不过是一篇回乡记,却写得如丝如缕,写出了戏剧性才嘎然而止。

貌似写景的《三峡》,也没有忘记以诗性的想象设计悬念,制造冲突,感叹“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的争逐。

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个主题日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