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释兵权:最大的成功换回最大的噩梦

合集下载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简介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简介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简介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三国时期的曹操和刘备之间的一幕。

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208年,当时曹操在讨伐张鲁的过程中,刘备率领大军前来助战。

曹操为了测试刘备的忠诚和诚实,便设下了一场陷阱。

故事发生在曹操的大营中,曹操设宴款待刘备,席间曹操亲自斟酒给刘备,并说,“我有一事不明白,听说你有意图谋反,你可否解释一下?”刘备当即大惊失色,他知道曹操对他心存疑虑,但他也知道此时此刻的回答将关系到自己的生死和徐州的命运。

他沉吟片刻,然后举起酒杯,郑重地说,“我对您的忠诚,胜过酒的甘甜。

如果我有一点不忠,让我在这杯酒中死去。

”说完,他一饮而尽。

曹操见状,心中暗自欣喜,因为他知道刘备已经被自己的计谋所困住,而且刘备也不敢有所隐瞒。

于是,曹操便宣布了自己的真实用意,他说,“我之所以这样问你,是因为我听到有人诬陷你,我并不相信这些谣言。

现在你的举动已经证明了你的忠诚,我会将你当做亲人一样对待。

”。

刘备听了曹操的话,心中暗自庆幸,他知道自己通过这次考验,不仅得到了曹操的信任,也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他在心中暗自发誓,以后一定要报答曹操的恩情。

而曹操也因为刘备的忠诚和诚实而对他更加信任和器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杯酒释兵权并不是真的要测试对方是否有反叛之心,而是要考验对方的忠诚和诚实。

在人际交往中,诚实和忠诚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只有建立在诚实和忠诚的基础之上的友谊和合作才能长久。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坚守自己的信念,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考验,都要保持诚实和忠诚,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也才能赢得自己的尊严和荣耀。

总之,杯酒释兵权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诚实和忠诚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

希望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诚实和忠诚品质,用行动来诠释这个古老而又永恒的道理。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西汉末年的杯酒释兵权事件。

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9年,当时西汉朝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汉景帝刘启的大臣王莽虽然已经掌握了实权,但仍有人对他心存不满。

在一次宴会上,王莽举杯向诸位大臣敬酒,并说,“我将释放我的兵权,让诸位大臣来管理。

”这番话听起来颇具仁义之风,但实际上却是王莽的一场政治陷阱。

因为在当时,王莽已经通过一系列手段将军队控制在自己手中,而这番话不过是为了让大臣们自相残杀,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然而,就在王莽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全局之时,一个名叫王匡的大臣却毫不犹豫地接过了王莽递来的酒杯,喝下了其中的酒,并说,“臣愿意接下这份兵权。

”这一举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王莽也没有料到会有人敢于挑战他的权威。

王匡的举动激起了其他大臣的勇气,他们纷纷表示愿意接下兵权。

王莽虽然对此感到愤怒,但却无可奈何。

在那一刻,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成为了后人口口相传的佳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权力面前,勇敢和坚定的态度是不可或缺的。

王匡敢于接下兵权,不仅仅是因为他有勇气,更是因为他有信念。

他相信自己有能力管理军队,也相信王莽的统治是不公正的。

正是这种信念,让他敢于挑战权威,最终改变了整个局势。

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当权力集中在某个人手中时,往往容易滋生腐败和专制。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应该有权利参与到政治决策中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的统治。

只有当每个人都敢于挑战不公正的现状,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民主和公平。

在当今社会,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王匡那样的勇气和信念,勇敢地站出来,为公正和民主发声。

只有当每个人都敢于接过那杯酒,才能够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历史故事

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历史故事

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历史故事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

“杯酒释兵权”做为一个成语,逐步引申为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赵匡胤与汉高祖大杀功臣的行为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

“杯酒释兵权”做为一个成语,逐步引申为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事件经过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当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叹了一口气,给他们讲了一番自己的苦衷,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

但做皇帝也太艰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宋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

”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恳请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可生之途”。

宋太祖缓缓说道:“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

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的产业。

历史趣谈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简单介绍 结果如何

历史趣谈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简单介绍 结果如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简单介绍结果如何
导语: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发生在宋朝时候的事情,在宋朝刚建立的时候,赵匡胤想到自己是被部下拥戴当上皇帝的,他一直担心自己手下的武将也有可能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发生在宋朝时候的事情,在宋朝刚建立的时候,赵匡胤想到自己是被部下拥戴当上皇帝的,他一直担心自己手下的武将也有可能被手下们黄袍加身。

后来,赵匡胤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了这些武将对自己的威胁,使得宋朝出现了安定的局面。

一些人认为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非常和善的,很多开国君主都是找个理由杀死跟随自己的开国功臣。

赵匡胤不杀掉这些功臣反映了他柔和的执政理念,在俘虏南唐后主李煜后,赵匡胤只是将李煜软禁,并没有杀了他。

宋朝的前面是五代十国,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很多武将拥兵自重,靠着手下的兵力割据一方。

五代十国时期出现了很多君主,但这些君主都没有使自己的王朝持续下去。

赵匡胤经历了五代十国的乱世,他迫切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持续的王朝。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正是在五代十国背景下进行的,很多高级将领在杯酒释兵权的情况下丧失了兵权。

赵匡胤解除了这些武将的兵权后,为新诞生的宋朝迎来了安定的局面。

宋朝初年没有了什么战乱,五代十国时期武将叛乱的风气不再有。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杯酒释兵权使得宋朝出现了稳定局面,不会再有武将割据叛乱的情况出现。

另一方面,杯酒释兵权使得宋朝的军队战斗力骤然下降,在与北方少数民族作战时经常打败仗。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历史上真实的“杯酒释兵权”始末

历史趣谈历史上真实的“杯酒释兵权”始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历史上真实的“杯酒释兵权”始末导语:宋太祖即位后,接受赵普建议,解除武将兵权,以免重蹈晚唐五代灭亡之覆辙。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指挥使宋太祖即位后,接受赵普建议,解除武将兵权,以免重蹈晚唐五代灭亡之覆辙。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等宿将饮酒,劝谕他们释去兵权,这是消除禁军将领发动兵变夺取政权而采取的重要步骤。

开宝二年(969),太祖又宴请节度使王彦超、武行德、郭从义、白重赞、杨廷璋,劝使罢镇改官,以消除藩镇割据的隐患。

这就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对于宋太祖这一行为,世人皆以为赵匡胤得了天下以后,惟恐功臣会学他的样子谋反作乱。

于是借饮酒之际劝说武将放弃兵权,从而稳定了江山。

根据史书记载,“杯酒释兵权”事件确实发生过,而且发生了两次。

但是如果认为宋太祖通过这两次事件就成功解决了来自军队的威胁,其实杯酒释兵权是一种误读。

宋太祖即位之初,国家有两股军方势力。

一是禁军势力,即由中央政府直属的主力部队(殿前司、侍卫亲军司),总兵力不足20万人;二是藩镇势力,即由驻守各地的藩镇(节度使)统领的军队,人数并不确定。

经历过五代时期藩镇作乱,靠军队支持夺取政权的赵匡胤,深感军权旁落对政权的潜在威胁。

建隆元年(960年)四月和九月,赵匡胤登基后不久,两个实力派藩镇昭义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相继拥兵反叛。

赵匡胤亲率精兵良将出征,至十一月方将叛乱平息。

此后的一天,赵匡胤与心腹谋臣赵普有一段很著名的谈话。

赵匡胤问:“自唐末以来数十年,帝王换了八姓,国家战火不熄,生灵涂炭,这是什么原因?我要平息天下的兵火,为国家谋一个长治久安之计,应该怎样。

宋太祖为何要“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为何要“杯酒释兵权”?

五代乱世,谁手下有兵,谁就敢造反当皇帝。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兵强马壮的将领发动兵变,推翻旧朝,建立新朝,是当时习惯性发作的恶疾,每隔几年、十几年,就会发作一次。

赵匡胤通过兵变起家,深知兵变的危害,他建立宋王朝之后,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防止其他武将发动兵变,夺走赵宋的江山。

事实上,赵匡胤称帝后不久,建隆元年当年,便发生两场叛乱。

什么叛乱?有两名忠于后周的将领,叫做李筠、李重进,以“反宋复周”为口号,相继起兵造反。

不过,由于他们的实力不足以对抗朝廷,叛乱很快被赵匡胤平定。

但是,万一其他的武将也怀有李筠、李重进那样的心思,又该怎么办?一个新王朝开国不久,根基未稳,皇帝为防止开国功臣篡位,往往会先下手为强,大开杀戒,诛杀那些可能会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功臣、将领。

汉朝的刘邦、吕后,明朝的朱元璋,就是这么做的。

成语所说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也是这么回事。

这是釜底抽薪、斩草除根的做法,虽然可能有效,但很残忍,很野蛮。

那么赵匡胤会不会这样做呢?不会。

因为他并不是一个嗜杀、残忍的人,虽然他是军阀出身,但宅心仁厚,反对滥杀无辜,这一点与其他军阀很不一样。

但是,如果不能消除兵变的潜在威胁,皇位终究是不稳当的。

怎么办?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之后,赵匡胤便去找他足智多谋的亲信赵普商量。

他问赵普:“这天下自唐朝末年以来,短短几十年间,帝王换了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我想平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开创长治久安的局面,该如何做呢?”赵普回答说:“唐朝末年以来,天下之所以兵变频发、战乱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原因不在其他,在于各个军阀兵权太重。

今天要这天下安定下来,实现长治久安,也没有其他奇巧的办法,惟有将各军阀的兵权、兵力收归朝廷,则天下自安。

”赵普尚未说完,赵匡胤便打断他的话,说道:“卿不必再说下去,我已明白了。

”过了一段时间,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赵宋开国第二年,赵匡胤邀请执管大宋中央军队——禁军的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喝酒。

杯酒释兵权典故

杯酒释兵权典故

杯酒释兵权典故杯酒释兵权是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大家清楚杯酒释兵权的典故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杯酒释兵权典故,供大家阅读! 杯酒释兵权典故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

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

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

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

这到底是什么道理?”赵普说:“道理很简单。

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

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

”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

后来,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

”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

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

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主呀!”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角说:“亏得你提醒一下。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

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

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

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

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

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

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

你们想不干,能行吗?”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

杯酒释兵权什么意思 影响有哪些

杯酒释兵权什么意思 影响有哪些

杯酒释兵权什么意思影响有哪些
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北宋建隆年间,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下属将领也被迫“黄袍加身”,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的历史事件。

后演变为一个成语,引申为轻而易举解除将领兵权。

杯酒释兵权什么意思
1杯酒释兵权的由来
杯酒释兵权发生在北宋建隆二年,有一次,赵匡胤宴请石守信、高怀德等高级禁军将领,在酒宴上赵匡胤感谢部下拥戴他当上了皇帝并吐露了自己心中的忧虑,随后软硬兼施地对部下说了一番话。

第二天这些将领赶紧上表提出辞呈,请求解除兵权,告老返乡,颐养天年。

就这样赵匡胤不费一兵一卒,和平地掌握了军权,这则故事就被成为杯酒释兵权。

2杯酒释兵权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方面,对当时的宋朝,国家的统一战争并没有真正的结束。

在那样的背景下,赵匡胤选择软硬兼施的方法解除了将军们的权力,有效地加强了中央的权力。

在当时为稳定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国家陷入内乱之中,保证社会的安宁,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正常运作。

其次,在经济方面,宋朝初年国家刚刚稳定下来,经济处于恢复时期,如果发生大规模的战乱,对于经济的恢复是有致命打击的。

兵权问题的和平解决,可以使得社会保持稳定,促进各地区的交流与沟通,加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这个是宋朝初年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

最后,在文化方面,杯酒释兵权有效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与加强。

对于刚刚建立的大宋王朝,国家内部文化差异巨大,稳定的环境可以加速这些地方的交流,促进文化的发展。

以上三个方面来说,杯酒释兵权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杯酒释兵权:最大的成功换回最大的噩梦
宋太祖赵匡胤篡取了后周帝国的江山社稷之后,对后周的旧臣一个不杀,全部予以提拔重用。

仅凭此一点,就已经显示出了不同寻常的政治胸怀和统治智慧。

不过,仅凭此一点,还远远保证不了一个新建政权的稳固。

大宋帝国建立刚过百天,原后周的两员重将——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和淮南道节度使李重进(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就因拒受新朝统御,相继在潞州(今山西长治)、扬州起兵叛乱。

两场战事的规模虽然都不算很大,但也一直折腾到这一年的年末才得以平息。

赵匡胤为此深为忧虑,身为帝王,他当然希望自己创建的政权长期巩固,而不要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

从公元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帝国,到960年大宋帝国诞生,短短53年间,中原大地历经五代八姓十三帝(亦有十四帝、十五帝的算法)。

宋人范浚在《五代论》中将造成这种乱局的原因总结为:“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

”从军中小校一步一步走上皇帝宝座的赵匡胤,自然深深懂得兵权对于王朝兴衰的决定性作用。

事实上,他自身的经历就是最直接的警示:后周皇帝曾视他为最亲信的将领,绝对不可能叛变。

他自己的例子就足以使他对任何忠诚都失去信任。

凡能做大事者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善于用简单的办法处理复杂的事情。

既然武将的兵权是隐患,那么就解除武将的兵权。

而宋太祖采取的办法居然是请大家喝酒,酒后实话实说。

时机当然很关键,此时天下初定,还没哪个将领拥有能与太祖相抗衡的实力。

另外,太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以厚禄为条件,劝大家放弃权力,多置良田美宅,日夜饮酒作乐,一心追求享受。

这样的方案固然很准确地把握住了人性的弱点,但究其实质无非是以优厚的物质待遇交换权力。

不过在这个过程里,赵匡胤的坦诚和仁厚是必须肯定的。

杯酒释兵权实际上进行过两次。

第一次是在建隆二年(公元961年),释掉的是中央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四人的兵权。

此后中央禁军的领兵权一分为三,禁军将领在皇帝身边发动兵变直接夺取政权的威胁基本消除。

第二次是在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又释掉一批方镇节度使的兵权,以消除藩镇割据的隐患。

通过两次宴请,中央直属部队和地方军阀的主要兵权全部收回,自唐中叶开始持续200多年君弱臣强的政治格局终于打破。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流传千年,但仔细考证却是查无实据的,很多人因此怀疑其真实性。

当然,怀疑主要针对“杯酒”这种过于戏剧化的情节,兵权是确实释掉了。

宋初一系列政治、军事制度改革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程度,这有大量史料证明。

更大的争议在于如何评价“杯酒释兵权”的作用。

开国皇帝滥杀功臣几乎是为稳固权力而形成的一种自然规律,而宋太祖通过和平手段,不伤和气就解除了大臣们的权力威胁,显然是一种很高明的统治艺术。

问题是“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最多也只能做到“安内”,却无法解决外患。

大宋立国319年间,确实没有发生过重大的内乱,但却从始至终被外患所困,以至先后两次亡国于军力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政权。

几乎所有的政权在创立之初,总会有一个时期在军事上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

何况大宋是由后周平稳过渡而来,后周的军事实力居五代之首,直接的交战纪录甚至还胜于北方的超级军事强国契丹,这样的家底为大宋毫发无损地全盘继承过来之后,竟迅速衰败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原因就是宋庭对自身军力的人为削弱。

而所谓“安内方略”的基本指导思想其实就是以金钱赎买(事实上这也是大宋外交中的基本原则),造成国家的经济负担沉重。

另外,这种指导思想还有一个必然结果:既然皇帝随时防备着臣属叛变夺权,臣属自然时刻以表明忠心为第一要务,于是大宋君臣皆以不生事为最高原则,以苟且偷安为最大满足,进而只贪图享乐、毫无进取之心,这也是大宋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

细数起来,中国古代的大朝代创立者中,只有赵匡胤是真正的军人出身,而在此之后,他人生最主要的课题就是如何避免自己的故事再次发生。

只是他稳固了皇权的同时,也埋下了国家积贫积弱的种子。

最大的成功竟换回来最大的噩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