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什么意思
杯酒释兵权2个典故

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赵匡胤与汉高祖和明太祖大杀功臣的行为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
“杯酒释兵权”做为一个成语,逐步引申为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强干弱枝从唐朝中叶以来,形成了地方藩镇权势过大的局面,他们常常割据一方,乃至进行武装叛乱,给朝廷造成严重的威胁。
在宋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依据宰相赵普提出的“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十二字方针,分别从政权、财权、军队这三个方面来削弱藩镇,以达到强干弱枝、居重驭轻的目的。
在“削夺其权”方面,赵匡胤陆续派遣文官到地方州郡担任长官,以取代跋扈难制的军人;并在知州之外设立通判,两者共掌政权,互相牵制,分散和削弱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在“制其钱谷”方面,赵匡胤设置转运使来管理地方财政,并规定,各州的赋税收入除留开其正常的经费开支外,其馀的一律送交京师,不得擅留。
这样,既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又使地方无法拥有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
在“收其精兵”方面,赵匡胤将厢军、乡兵等地军中的精锐将士,统统抽调到中央禁军,使禁军人数扩充到几十万,而地方部队只剩下一些老弱兵员,只能充当杂役,缺乏作战能力,根本无法和中央禁军抗衡,这就摧毁了地方反抗中央的军事基础。
太祖通过对藩镇权力的剥夺,对武臣的压抑,改变了五代时期藩镇割据、朝廷寡弱、武人跋扈、文臣无权的状况,提高了中央的威权。
在中央内部,太祖又着手分割宰臣的权力,为宰相设置了副相参知政事,来分散和牵掣宰相权力,宰相和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而军政归于枢密院,其长官叫枢密使,枢密院与执政合称“二府”,财政大权另归于三司,其长官叫三司使,号称“计相”,这三者地位都差不多,都直属于皇帝。
杯酒释兵权的意思详解、造句、读音、解释、近反义词、出处

杯酒释兵权的意思详解、造句、读音、解释、近反义词、出处成语名称:杯酒释兵权
成语读音:bēi jiǔ shì bīng quán
成语解释:释:解除。
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将领的兵权。
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成语出处: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
成语造句:张大振《国学大讲堂·谈一谈王熙凤》:“怕他们再反他,于是就演出了一场杯酒释兵权的把戏,从而稳固了自己的统治。
”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政治斗争
成语繁体:桮酒釋兵権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成语形式:5字成语
杯酒释兵权成语接龙:
权变锋出随机应变,锋芒毕露。
形容言辞辩捷锐利。
权豪势要有权力的豪门;有势力的要人。
权均力敌双方权势相当,不相上下。
同“权均力齐”。
权均力齐双方权势相当,不相上下。
权移马鹿指恃权专横跋扈,任意颠倒是非。
权倾天下权势压倒天下。
形容权势极大。
杯酒释兵权的意思是释:解除。
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将领的兵权。
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赵匡胤与汉高祖大杀功臣的行为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
”杯酒释兵权”做为一个成语,逐步引申为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事件经过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当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叹了一口气,给他们讲了一番自己的苦衷,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
但做皇帝也太艰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宋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
”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恳请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可生之途”.宋太祖缓缓说道:”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
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的产业。
同时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同你们再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人见宋太祖已把话讲得很明白,再无回旋余地,当时宋太祖已牢牢控制着中央禁军,几个将领别无他法,只得俯首听命,表示感谢太祖恩德。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
杯酒释兵权

宊太祖缓缓说道:“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 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丌过是想多聚金钱, 多多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亍贫乏而已。你们丌如 释去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 永进丌可动的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 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同你们再结为婚姻,君 臣乊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丌是很好 吗!”
参不将领
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 张令铎,赵彦徽,罗彦环。
时代背景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末,宊太祖平定李筠及 李重迚叛乱后的宊太祖赵匡胤一天,召见赵普问 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 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乊 兵,建国家长久乊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赵 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所考虑,听了太 祖的发问,他便说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亍藩镇 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 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 自然就安定了。赵普的话还没说宋,宊太祖就连 声说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 喝酒,当酒兴正浓的时候,宊太祖突然屏退侍从叹了一口气, 给他们讲了一番自己的苦衷,说:“我若丌是靠你们出力,是 到丌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但做皇帝 也太艰难了,还丌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丌敢安枕而 卧啊!”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宊太祖继续说:“这丌 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丌想要呢?” 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 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 谁还敢有异心呢?”宊太祖说:“丌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 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丌想 当皇帝,到时也身丌由己了。” 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 弄丌好还会引来杀身乊祸,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恳请宊太 祖给他们指明一条“可生乊途”。
石守信等人见宊太祖已把话讲得很明白,再无回 旋余地,当时宊太祖已牢牢控制着中央禁军,几 个将领别无他法,只得俯首听命,表示感谢太祖 恩德。 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的典故

杯酒释兵权的典故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杯酒释兵权的典故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杯酒释兵权的典故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禁军军将也黄袍加身,使类似澶州兵变和陈桥兵变的历史剧重演,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威胁利诱双管齐下,暗示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赵匡胤与汉高祖、明太祖大杀功臣之举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
赵匡胤有一天召赵普问道:“从唐朝末世以来数十年,皇帝已经换了八个家族了,战争频繁不休不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什么原因呢?朕想停止天下兵戈,使国家长治久安,如何才能做到?”赵普回答:“陛下讲了这事,是天地人神之福啊。
造成天下的混乱,非别的原因,就是藩镇的权力太大,君弱而臣强罢了。
今日如想要解决这样的情况,唯有削弱藩镇的权力,限制他们的财政,将他们的精锐的军队没收,这样天下就会和平了。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赵匡胤在退朝后留下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诸高级将领饮酒。
酒至半酣,宋太祖对军将们说:“我若没有诸位,也当不了皇帝。
虽然我贵为天子,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
当了皇帝之后,我终日没有好好睡过。
”此话令石守信等人大惊失色:“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谁敢再有异心?”赵匡胤说道:“谁不想要富贵?有朝一日,有人以黄袍披在你身上,拥戴你当皇帝。
纵使你不想造反,还由得着你们吗?”石守信等将领跪下磕头,哭着说:“臣等愚昧,不能了解此事该怎么处理,还请陛下可怜我们,指示一条生路。
”赵匡胤借机表达了自己让他们放弃兵权的想法,建议“人生苦短,犹如白驹过隙,不如多累积一些金钱,买一些房产,传给后代子孙,家中多置歌妓舞伶,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没有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大臣们答谢说:“陛下能想到我们这事,对我们有起死回生的恩惠啊!”第二天,各位军将就称病,请求辞职,赵匡胤一一敕准,并且给予他们优厚的退休金。
杯酒释兵权的典故

杯酒释兵权的典故典故介绍杯酒释兵权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禁军军将也黄袍加身,使类似澶州兵变和陈桥兵变的历史剧重演,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威胁利诱双管齐下,暗示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赵匡胤与汉高祖、明太祖大杀功臣之举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使用的和平手段,不伤君臣和气就解除了大臣的军权威胁,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内方略。
“杯酒释兵权”做为一个成语,逐步引申为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历史故事来源宋太祖宋代第一个皇帝赵匡胤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
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
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
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
这到底是什么道理?”赵普说:“道理很简单。
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
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
”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
后来,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
”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
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
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主呀!”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角说:“亏得你提醒一下。
”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
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
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
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此时是公元961年。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
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
杯酒释兵权

事件影响
宋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加强了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造成了统一的政治 局面,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 良好条件,但是由于“以防弊之政,作立 国之法”,一些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的政策和措施,转化成为它的对立面。 “冗官”、“冗兵”和“冗费”与日俱增, 使宋封建国家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这 也是宋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
Back
事件原因
一、北宋建立初期,禁 军的控制。 三、避免类似陈桥兵变事件的重演。
Back
事件过程
赵匡胤有一天召赵普问道:“从唐朝结束 以来的数十年,皇帝已经换了八个家族了,战 争频繁不休不止,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是为何呢?朕想结束天下的战争,使国家长 治久安,如何才能做到?”赵普回答:“陛下 讲了这事,乃是天地之福,人神之福啊。造成 天下的混乱,并非别的原因,就是藩镇的权力 太大,君主弱而臣子强。如今想要解决这样的 情况,只有削弱藩镇的权力,限制他们的财政, 将他们的精锐的军队没收,这样天下就会和平 了。”
Back
谢谢!
宋太祖
杯酒释兵权
历 史 背 景 事 件 原 因 事 件 过 程
历 史 评 价
事 件 影 响
历史背景
杯酒释兵权:中国古代北宋初期,宋太祖 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 治,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因 为是在酒席上做出了决策,所以史称“杯酒释兵 权”。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 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 其后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杯酒 释兵权”做为一个成语,逐步引申为泛指轻而易 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Back
历史评价
“杯酒释兵权”这个历史事件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制 度的重要反映,对其评价却争议较大。有人认为:几乎所 有的开国皇帝都有杀功臣的行为,但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却使用和平手段,不伤君臣和气就解除了大臣的军权威胁, 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内方略。 但是其历史影响却远远不是这样简单。也有人认为:宋太 祖专力巩固中央政权,“杯酒释兵权”含有对内严防的性 质,直接造成内政腐朽。在外患强烈的背景下,削夺大将 兵权也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原因是皇帝直接掌握兵权, 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致使宋朝与辽、 西夏、金的战争连连败北,无力解决边患。军事积弱,还 使两宋亡于社会制度落后于自己的游牧民族。
杯酒释兵权的典故讲了什么

杯酒释兵权的典故讲了什么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北宋乾德年间,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下属将领也被迫“黄袍加身”,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的历史事件。
下面小编给你具体讲讲吧。
杯酒释兵权的典故讲了什么宋太祖即位以后,大封功臣。
后周大将慕容延钊带领重兵,镇守真定(今河北正定),因拥护宋太祖,升任殿前都点检,掌管禁军。
石守信和一个叫韩令坤的将领,也因功同领禁军。
但是,后周领兵在外的节度使,还没有全部降服。
宋太祖即位不到半年,两个节度使先后起兵反宋。
宋太祖亲自带兵出征,平定叛乱,宋朝的统治才安定下来。
大臣赵普见宋太祖不断封赏将领,怕他们有了兵权,背叛朝廷,很是担心。
他把这个想法向宋太祖讲了几次,宋太祖却不当一回事。
有一次,赵普又提了出来。
宋太祖说:“他们都是我的亲信,一定不会背叛的,你为什么这样担忧呢?”赵普说:“我也不担心他们反叛,只怕这些人不能控制部下,将士中间万一有人贪图富贵,想拥立他当皇帝,他到时也身不由己了。
”宋太祖终于醒悟了。
一天,宋太祖召赵普进宫,商议政事。
他叹了一口气,问赵普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帝王一连换了好几个姓,战乱不停,百姓遭殃,不知原因何在?我要让天下停止战乱,国家长治久安,究竟应该用什么办法呢?”对于这个问题,赵普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竹。
他回答说:“这不是别的原因,只是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
现在要治国,也没有其他特别巧妙的办法,只有夺他们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谷,收他们的精兵……”不等赵普说完,宋太祖连忙打断他的话,说:“你别再说下去,我已经全懂了。
”公元961年,宋太祖下令罢免了慕容延钊、韩令坤统领禁军的兵权,派他们到外地去当节度使,从此不再设立统领禁军的殿前都点检这一官职。
石守信因为拥立有功,暂时没有下令罢免。
就在这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宋太祖请石守信等高级将领饮酒。
一桌丰盛的酒席,君臣同饮,大家喝得兴高采烈。
忽然,宋太祖趁着酒兴,装出一副忧虑重重的样子,对石守信等人说:“我要是没有你们出力帮助,也不会有今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什么意思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什么意思?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
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故事,希望对你有用!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得后周政权后,有鉴于唐中叶以来藩镇割据,武将拔扈,不利于中央集权,乃与宰相赵普密商,决定削夺大将兵权。
在结束五代十国局面的过程中,北宋统治者着重考虑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使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跋扈局面不再继续出现;二是如何使赵宋王朝长期巩固下去,不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
建隆元年(960年)末,宋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进叛乱后的一天,召见赵普问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所考虑,听了太祖的发问,他便说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赵普的话还没说完,宋太祖就连声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全明白了”。
于是一个重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计划就这样酝酿出来,
并逐步付诸实施了。
在北宋中央集权方面,最重要的是兵权,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范浚在《五代论》中指出:“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
这些话揭示了唐末五代以来,在政治局面变换中,兵权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从小军官到殿前都点检,又从殿前都点检跃上皇帝宝座的赵匡胤,十分懂得军事力量的重要作用。
因此,宋朝一建立,他就吸取后周灭亡的教训,加强了对禁军的控制。
建隆二年太祖鉴于当时已控制局势,就着手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把殿前都点检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罢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罢为成德节度使。
因为殿前都点检是宋太祖黄袍加身前担任过的职务,从此不再设置。
由石守信接替韩令坤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
起初太祖以石守信等人都是自己的故友,并不介意,赵普就向他数次进言说:“臣也不担心他们会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万一有作孽之人拥戴他们,他们能够自主吗”?这些话实际上是提醒宋太祖,要他记住陈桥兵变的事件,避免类似的事件重演。
果然宋太祖采取措施要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公元961年8月22日(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当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叹了一口气,给他们讲了一番自己的苦衷,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
但做皇帝也太艰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
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宋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
”
一席话,软中带硬,使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锅,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恳请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可生之途”。
宋太祖缓缓说道:
“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
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的产业。
同时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同你们再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
石守信等人见宋太祖已把话讲得很明白,再无回旋余地,当时宋太祖已牢牢控制着中央禁军,几个将领别无他法,只得俯首听命,表示感谢太祖恩德。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
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三衙统领。
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后,太祖另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
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
禁军领兵权析而为三,以名位较低的将领掌握三衙,这就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以后宋太祖还兑现了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
张令铎的女儿则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什么那么容易杯酒释兵权之所以这么容易,与当时的国家局面也有关,当时的宋朝已经实现了大统一,全国百姓都是期盼着安宁。
如果有哪个武将叛乱的话,必然会遭到全国百姓的一致讨伐。
而在五代十国时期,全国各地有很多武将割据一方,一个武将作乱并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
杯酒释兵权看起来很容易,但是宋太祖也是冒着风险的。
因为如果这些将领不是自己主动辞职的话,那么这些将领的部下肯定又有兔死狐悲的感觉,那么他们有可能会叛乱。
而这些将领自动辞职了,他们的部下也就没什么话说了。
赵匡胤的厚赏也使得杯酒释兵权变得容易起来。
赵匡胤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收集到了很多金银财宝,这些金银财宝对整个国家来说还没有取到太大的作用,因为一个国家需要的是粮食。
但这些金银财宝对个人来说很重要,赵匡胤将金银财宝赏赐给了这些武将,这些武将就安安静静地回家了。
为什么宋太祖要杯酒释兵权,因为宋太祖赵匡胤是靠陈桥兵变登上皇位的,他怕他的手下也会像他这样黄袍加身。
为此,赵匡胤一直忧虑这件事。
在一次酒会上,赵匡胤向这几个老部下说出了自己的忧
虑。
这几个老部下本来是不太情愿辞去职务的,但是宋太祖赵匡胤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禁军,他们手中掌握的禁军很难与宋太祖赵匡胤抗衡。
因此在第二天的朝会上,这几个将领向皇帝递交了辞书。
宋太祖赵匡胤欣然接受了他们的辞呈,任命他们为地方的节度使。
这几位高级将领在做了节度使以后,没有了权力,就无法再影响宋朝的政局了。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几位高级将领威胁着他的皇帝宝座和大宋的安定。
为什么宋太祖要杯酒释兵权,不仅仅是他考虑自己个人的地位,他也考虑到了大宋的稳定。
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将领们拥兵自重,经常出现叛乱情况。
赵匡胤是经历过五代十国的人,因此他不想让新建立的宋朝成为一个短命王朝。
宋太祖实行杯酒释兵权的原因主要是考虑到大宋的稳定,至于其中他个人的原因,也许是有的。
历代很多开国皇帝都会杀开国功臣。
赵匡胤有一点可能是出于私心。
但是杯酒释兵权这件事确实使得宋朝初年出现了稳定局面,使得百姓不再受战争之苦,所以说,杯酒释兵权从这方面来说还是有益处的。
对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历史评价“杯酒释兵权”这个历史事件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反映,对其评价却争议较大。
有人认为:几乎所有的开国皇帝都有杀功臣的行为,但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却使用和平手段,不伤君臣和气就解除了大臣的军权威胁,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内方略。
但是其历史影响却远远不是这样简单。
也有人认为:宋太祖专力巩固中央政权,“杯酒释兵
权”含有对内严防的性质,直接造成内政腐朽。
在外患强烈的背景下,削夺大将兵权也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原因是皇帝直接掌握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致使宋朝与辽、西夏、金的战争连连败北,无力解决边患。
军事积弱,还使两宋亡于社会制度落后于自己的游牧民族。
宋朝确立的文人治军的军事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彻底消除造成强唐灭亡的藩镇军制,其出发点是好的,结果是富有成效的,思想也是先进的。
而两宋亡于游牧民族原因则是多方面的,与两宋朝对峙的先是辽、夏,再是辽、金,最后是金、蒙,从作战态势来看,北宋面临的是两线作战只能主守;更重要的是此时的游牧民族不但具有勇猛强悍、灵活机动的特点,而且已经跨过农业社会门槛,实现了封建化,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初步发展,兼具游牧社会和农业社会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