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侍
参 知 政 事
皇 帝
同中书门下三品
政 事 堂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中 书 省
尚 书 省
门 下 省
三 省
有名无实
中 书 门 下(行政)
(同平章事)
二府
二 府 三 司 制
枢 密 院(军事)
(枢密使)度 支(度Βιβλιοθήκη 使) 三司(财政) 盐 铁(盐 铁使)
户部(户部使)
元朝则实行一省制
1368年初,朱 元璋在以应天 为南京称皇帝, 建明朝,年号 洪武。朱元璋 就是明太祖。
既然废除了丞相, 为何又设殿阁大 学士?
由于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 一人,致使政务十分繁忙, 遇事无人商量。所以,明太 祖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 问,但无实权。
明成祖时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批 红
明 殿 阁 大 学 士
票 拟
清 朝 前 期 的 中 央 权 力 机 构
皇
帝
内 阁 六 部
议 政 王 大 臣 会 议
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
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 丞相制度始创于秦朝, 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此后曾多次发生丞相 ——明太祖《皇明祖训。序》 专权,皇帝大权旁落 的现象。为防止此类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事情的重现,加强君 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 ? 辰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辰即时劾奏, 权,明太祖在中央废 对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除了丞相,由六部分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理朝政,直接对皇帝 负责。
本课目标
• 1 熟悉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 和元朝一省制,并记忆相关机构及其长 官名称,理解其中枢权力的划分和相互 关系 • 2 熟悉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的过程和清朝 军机处的职责和效率,从而认识明清皇 权的发展
2025(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清单【时空坐标】【整体框架】【必考知识总结】【教材问题思考及课后活动】【时空坐标】【整体框架】【必考知识总结】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被拥立为皇帝,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定位都城,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措施:(1)军事方面: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控制军队;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行政方面: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并且三年一换;设通判分化知州的权力。
(3)财政方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2.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措施:(1)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2)宋太宗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格局逐渐形成;(3)武将受到多重限制;(4)重视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①措施: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②作用:营造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结果:宋朝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稳定。
(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辽:10世纪初、契丹族、耶律阿保机(辽太祖)、上京临潢府。
2.西夏:11世纪前期、党项族、元昊、兴庆府。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背景:宋真宗时,宋辽爆发澶渊之战,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宋军获胜。
2.澶渊之盟:(1)内容:辽宋议和,辽退兵,送给辽岁币。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①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政策,使全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②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③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宋太祖: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
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
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期击北汉、南唐,屡建战功。
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
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
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他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赵匡胤的为政举措

赵匡胤的为政举措宋初,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之下,北有契丹和北汉,南有南唐等一些小国家。
宋太祖在位期间,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使国家逐步走向统一,同时通过采取“收起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的“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革除了五代弊政,使国家呈现出和平、安定的局面。
[20]政治中央集权宋朝的政治机构,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分列为政事、军务和财政三大系统,相互平行,分别由皇帝直接统属。
另设御史台等机构。
地方权力集中到朝廷后,又进一步集中于皇帝。
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
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设转运使把地方收入大部分运送中央;在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和核准。
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
“官”是一种等级待遇,供定薪之用,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
“职”只是一种虚衔,如学士、待制等,不是职务。
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握有实权。
宰相:宋沿唐制,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
尚书、门下列于外朝,中书设于禁中,称政事堂。
实际执政的宰相仍沿唐制,用同平章事名号,无定员,有二人即分日掌印。
宋初仍用后周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为相。
公元964年,范质等三相请退,独用赵普作宰相。
为了防止赵普擅权,又以薛居正、吕余庆作副相,称参知政事,此后成为定制。
枢密使:唐代宗时,开始设内枢密使,用宦官掌管朝廷机密。
唐末,枢密使专权,造成祸乱。
五代时,仍存枢密院掌管朝政。
枢密使等于宰相之外的又一个宰相。
宋朝建立后,枢密使改为专掌军事政令,调动禁军,与宰相文武并立。
中书省与枢密院号称“二府”(政府、枢府)。
枢密院的大事都要奏报皇帝批旨。
宰相与枢密使分别朝奏,彼此不相知。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同步习题: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基础过关练题组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A.派文臣做知州B.设“三衙”收精兵C.设三司使管财政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2.宋既对地方藩镇“削夺其权”“收其精兵”“制其钱谷”,又在地方设置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以收夺部分权力和监察官吏。
这说明宋代()A.强化了君主专制B.消除了地方藩镇割据C.加强了中央集权D.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3.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借鉴的视角来看,当今的政治建设应()A.加强军队建设B.重视精兵简政C.加强民主政治建设D.大力发展经济题组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4.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见干戈”。
这说明澶渊之盟()A.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C.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D.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5.北宋长期与辽、西夏等政权对立,其原因是()A.国防虚弱B.豪强争权C.藩镇割据D.分封诸侯6.宋太祖时,全国有禁军十九万三千人。
宋仁宗时对西夏用兵,禁军激增到八十二万六千人,军队规模空前庞大。
这种急剧变化最有可能()A.提高军队的战斗力B.造成财政状况恶化C.增强对社会的控制力D.消除周边的政权威胁题组三王安石变法7.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危机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8.王安石一派新官僚班子,如吕惠卿、章惇、蔡确都因推行新政而得以加官进爵。
这表明()A.统治者重视文官的选用B.王安石变法成效显著C.宋神宗支持新政D.老百姓拥护变法9.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宋仁宗的政治措施

宋仁宗的政治措施
宋仁宗赵祯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措施,这些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人才选拔:宋仁宗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他延续了宋太祖赵匡胤的祖训,以仁德治国、以文官治国。
他注重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并且善于发现并留住人才。
2. 改革官制:宋仁宗在位期间,对官制进行了改革。
他废除了唐朝以来的“两税法”,实行“一条鞭法”,将原来的实物税改为货币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3. 发展经济:宋仁宗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
同时,他还支持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纺织业、陶瓷业等。
4. 加强中央集权:宋仁宗在位期间,加强了中央集权。
他削弱了地方藩镇的权力,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5. 实行宽容政策:宋仁宗本人具有宽容的性格,他在位期间实行宽容政策,对官员的冒犯指责听之任之。
这种宽容政策有利于政治氛围的宽松,也有利于人才的发挥。
6. 关心文化事业:宋仁宗在位期间,非常关心文化事业。
他下令对图书馆的藏书进行编次和整理,成《崇文总目》66卷,是北宋一部重要的官修目录。
总的来说,宋仁宗的政治措施主要体现在人才选拔、官制改革、经济发展、中央集权、宽容政策和文化事业等方面。
这些措施为宋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960 年
北宋建立
1004 年
澶渊之盟
和是主流
1125 年
金灭辽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和,蕃平汉交人往户1休2养1年生息,人
人安居,不乐战斗。 ——(北宋)苏辙:《栾城集》
唐 朝的建 立
历史解释
“西夏”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
建立的朝代,自称邦泥定国或大白高国 [1] 。因其在西北,故称之为西夏。 [2-3] 前期和辽、北宋,后期与金朝并立。历经十帝,享国189年。从881年 李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起,李氏政权共计346年。
★★宋辽澶渊之盟的影响、评价(积极影响):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有利于 双方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消极影响:北宋每年给辽岁币,增加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宋夏和约的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宋夏和约签订的影响:宋夏边境贸易兴旺;促进了宋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交融 。 宋辽澶渊之盟、宋夏和约订立的影响:积极影响:使双方边境保持了相对和平稳定 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与交融。消极:宋给 辽、西夏交纳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赋税负担。
侯课背诵·北宋政治
wenguzhixin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措施:①军事: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②行政:在中央,分化 事权,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设通判分化知州的权力。③财政:设 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政策: 目的:为防止武将专权。措施:(1)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2)重视文教事业,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 位。积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政策,营造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 的提高;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稳定。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
枢密院与中书门下相互制约
02
枢密院与中书门下相互制约,使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
限制武将权力
03
宋太祖限制武将的权力,使武将只能统兵作战,不能参与政治
决策。
03
CATALOGUE
经济措施
掌控地方财政
01
02
03
设立转运使
掌控地方财政大权,所有 财政收入除留一小部分作 为地方开支外,全部运交 中央。
改革土地制度
总结词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加强中央集权
详细描述
宋太祖通过改革土地制度,实行“均田制”,将国家 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并限制土地买卖,有效防止 了土地兼并。这一措施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同时,改革土 地制度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因为国家可以更好地掌握 土地资源,控制土地的分配和再分配。此外,均田制 还为国家的军事和政治建设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使 地方司法工作有法可依, 减少地方势力对司法公正 性的干扰。
监督地方司法执行
通过派遣监察使臣监督地 方司法执行,确保中央对 地方司法事务的公正性和 透明度。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制定统一的度量衡制度
通过制定统一的度量衡制度,确保全国范围内的公平交易和市场 秩序。
推行统一的货币制度
通过推行统一的货币制度,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掌控,打击地方 假币和通货膨胀现象。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 权的措施
目录
• 政治措施 • 军事措施 • 经济措施 • 社会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01
CATALOGUE
政治措施
强化中央机构
设立中书门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北宋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㈠集军事权于中央:
①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召集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将领举行酒会,以威胁和利诱相结合的手段,解除了他们的兵权。
②取消禁军最高统帅,把禁军两司分为三司(殿前司和侍卫马步军司),三司长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由资历较浅易驾驭的将领任之,只有领兵权,调兵权和发兵权由枢密院掌握,分别对皇帝负责。
③对禁军实行“更戍法”,不断更换士兵的戍守地点,使得“兵无长将,将无长兵”
④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全国军队分为禁军,厢军,乡兵,番兵四支,禁军一半驻防京师及附近,其余分戍全国各要冲地区,边境上只屯驻少量禁军。
⑤确立养兵募兵制度,每逢灾年招募饥民当兵成为一项定制。
㈡集行政权力于中央:
①分割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权力,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管盐铁,度支和户部,以分割宰相的财权,设审刑院分割宰相的司法权。
②削弱州郡长官的权力,取消州郡一级长官统领支郡的制度,规定州郡长官只负责本州事务,不许他们兼管他地。
由朝廷选派文官担任州一级长官,称知州,另设通判监督知州。
州郡文件必须通判署名才能生效
③官,职,差遣分离,官是一种虚衔,用以表示官位和俸禄的高低,职是文官的荣誉头衔,差遣是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
④发展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序。
增加了录取名额,提高了录取人的待遇,广泛吸收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参政,自宋太祖后期起,新中举人必须经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
㈢集财政和司法权于中央:
在各路设四司,转运使。
“漕臣”,管理财政监察地方管理;“宪臣”,主管地方司法;“帅臣”主管地方军事;“仓臣”,主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
四司称“漕宪帅仓”,使宋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高度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