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大将蒙恬(想象图) 完整版pt
秦长城遗址
6
思想上: 焚书坑儒
完整版pt
7
汉武帝加强 中央集权的 措施
完整版pt
8
王国问题
主父偃 “推恩令”
皇帝
中
中
央
诸侯王 诸侯王
诸侯王 央
统
统
辖
辖
诸侯王 诸侯王 诸侯王
侯侯侯侯侯侯 侯侯侯
“推恩令”妙在哪儿?
没有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王国 问题,诸侯国对皇帝更是感恩戴德, 从而加强了中央王朝的统治,维护 了国家的统一。
完整版pt
9
派卫青、霍 去病北击匈 奴
完整版pt
10
思想问题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儒术:以儒家学说 为主,又加入法、 道二家的某些混杂 的思想主张。
董仲舒
完整版pt
1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何意义?
提示:“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有 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成为封建 统治的正统思想,统治长达2000多 年!
完整版pt
12
说说秦始皇 和汉武帝的 功与过
完整版pt
13
秦始皇加强中 央集权的措施
作者:保定历史一班 张秋红
完整版pt
1
巩 政治 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固 统
经济
统一字
措 思想 焚书坑儒
施 交通 车同轨、修筑弛道
完整版pt
2
皇帝
太
丞
御 史
历代王朝巩固统治措施

1.历代王朝巩固统治措施
西周:分封制
秦朝:中央集权制
西汉:颁布“推恩令”
2.两场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汉化改革)
3.古代中国对外交流
西汉: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新疆→中亚→西亚→欧洲)唐朝: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路线:刘家湾→马六甲海峡→印度洋→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4.古代中国的伟大成就
四大发明·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故宫
医学:华佗(东汉)张仲景(东汉)李时珍(明朝)
5.科举制度、诸子百家的思想
科举制度:隋朝创立唐朝完善清末废除的封建分科考试制度
6.清朝边疆地区与反抗外来侵略
巩固边疆地区:
西藏→班禅、达赖
新疆
东、西北地区→伊犁将军
少数民族→避暑山庄、外八庙
反抗外来侵略:
1561-1565戚继光抗倭
1662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5-1686康熙帝出兵雅克萨
引领时代前进的近代西方思想解放运动:。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1)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建立中朝制度。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设立了中朝制度,即选拔低级官吏,加侍中、给事中、中常侍等头衔,与尚书、大将军共同组成决策军国大事的决策机构,即中朝,也称内朝;而原来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朝廷则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内外朝的划分大大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2)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权力,颁布推行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并通过酎金夺侯,削夺侯爵。
推恩令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提出的旨在通过将王国土地进一步分封给王国庶子,以削弱王国力量的法令。
推恩令规定,除了嫡长子可以继承王位外,其余庶子还可以分得一块土地,成为列侯。
汉代规定,侯国与县相等。
而诸侯国通过进一步分封后,与郡无异了。
从而王国力量被大大削弱,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左官律和附益法汉武帝时期,规定王国官员为“左官”,地位低于中央官,并且不能到中央任职,从而限制了诸侯网罗人才。
附益法,即规定诸侯不得与地方官结交。
通过左官律和附益法,诸侯仅得衣食租税,较远支脉,与一般富室无异。
(3)创办太学,改革官制,通过征辟和察举选拔官吏。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指导思想,为此汉武帝兴办太学,选拔官吏子弟入太学学习,学习优秀者,可以授予官职。
察举制汉武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
汉朝初期的官吏来源主要是功臣和通过任子、赀选进入政府的。
任子,即两千石官,为官三年,可以推荐子弟一人入朝为官;赀选,即家资达到一定的程度,即可以通过向国家缴纳一定的资财,以获取官位。
任子和赀选很难获得真正的人才。
因此汉武帝于元光元年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人入朝为官。
察举制建立之初,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察举制逐渐演变为一种门生故吏制度,推举者和被推举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报恩的关系,很难再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至东汉末年,此制因为战乱和自身弊病逐渐废弛。
(4)通过设立司隶校尉和刺史制度,以监察地方事务。
经济:(1)改革币制,收缴地方的铸币权,由国家统一制造五铢钱,颁行于天下。
高三历史 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高三历史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教学重点1.清政权的建立和清统一全国。
2.清朝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军机处的设置和清初的文字狱。
●教学难点1.八旗制度。
2.议政王大臣会议。
3.军机处。
女真族开展简表:一、清朝的建立及清军入关:1.满洲的兴起:〔1〕满洲是由东北的〔〕人开展而来的,明朝初年,东北女真人的建洲等部,归〔〕管辖;〔2〕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领袖〔〕,以〔〕为据点,经营三十多年,用〔〕统一女真各部。
影响:完毕了女真社会的长期分裂、割据和动乱的场面,客观上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开展和满族一一共同体的形成。
〔3〕他还筑城池,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建立〔〕制度。
内容: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展战争和消费活动;作用: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开展,稳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建立:〔〕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史称“后金〞,定都〔〕;〔2〕权利的开展:①后金为对抗明朝的民族压迫,誓师攻打明朝;后来,后金将都城迁到〔〕;②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继承汗位,皇太极采取的措施:军事:他继续对明朝展开攻势,并结合〔〕各部,权利不断扩大;政治:改族名为〔〕,在〔〕年自称皇帝,改国号为〔〕;注:满洲在辛亥革命后称满族3.清军入关和统治全国的开始:〔1〕清军入关:1644年,多尔衮率领大军南下,以明将〔〕为前导,打败农民军,进占;〔2〕不久,清〔〕迁都,开始了清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二.清朝稳固统治的措施:1.军事上:剿灭农民军和明朝剩余权利,统一全国〔1〕清军南下剿杀农民军,得到了北方的〔〕、〔〕的响应,最后镇压了农民军;〔2〕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陆续消灭南明的小朝廷,至此,清朝根本上统一中国;2.政治上: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原因: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决定军国大事,使皇权受到限制;设立:〔〕时设立;①目的:②特点:“亲信充任、皇帝裁决、跪受笔录、传达执行〞③结果: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时撤销④影响: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展到顶峰。
1、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二、复习方法1、列表巧记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2、方法点拨: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内容多、头绪乱。
逐个朝代分中央和地方设置表格记忆整体性强,纲目清晰,能够增强记忆效果。
三、知识要点一、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一)夏朝: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二)商朝政治制度:1、内服外服制度;2、神权色彩浓厚,商王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3、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有很大自主权。
(三)西周政治制度:分封制:1、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裔,建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特点:①规定了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和义务;②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③分封对象多元化;④层层分封。
4、作用:①西周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③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特点: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②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③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3、作用:①确立了权力、财产和土地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贵族的“世卿世禄”特权;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实现“国”和“家”一体化;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
实质:维护宗法制、分封制必不可少的工具。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国家政治机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②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一)形成过程:1、秦朝(1)统一全国的条件:①春秋开始,兼并战争频繁,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及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有那些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及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有那些?赢政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一、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赢政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B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C: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
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二、文化方面:1、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三、思想: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种植的书,其它一律烧毁,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全部活埋,这就是“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四、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36---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以上是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
2.汉武帝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政治:内外朝制度--加强皇权刺史制度推恩令和附益之法经济: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平抑物价军事:北击匈奴进军南越对西域的管辖思想文化:改革教育察举制度独尊儒术汉武帝大一统措施(1)政治方面改革官制,加强皇权。
打破封侯为相的惯例,起用布衣为相,完全控制丞相。
任用低级的官吏和侍从人员为尚书令、侍中等职,共议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其中尚书令权力日重。
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僚的控制。
实行察举制,前106年,汉武帝分全国为13州,每一州作为一个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颁布推恩令和限制蕃王的“附益之法”,使诸侯王问题得以解决。
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包括:
1. 责令各地设立郡县官府,并设立太守和县令,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2. 设置各级官员,包括三公九卿、郡守、县令等,以加强对地方行政和军事的管理。
3. 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政策和制度,强化中央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4. 加强对军队的统一管理,设立卫队和卫尉制度,以确保朝廷的军事力量。
5. 推行招贤纳士政策,选拔人才并使其服从朝廷控制。
这些措施的影响主要包括:
1. 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使得地方藩侯的势力受到限制,稳定了国家政权。
2. 十分有力地推动了行政和军事制度的改革,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和治理能力。
3. 增加了中央对地方资源的调配和征税权力,提高了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4. 通过选拔和任用人才,促进了中央政权的稳定和发展。
5. 奠定了后代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不能,原因:禁军将领无调兵之权,禁 军的调动权归枢密院,而枢密院又直接由 皇帝指挥。
材料一:使京师之兵足发制诸道,则无外乱; 合诸道之兵足发制京师,则无内变。 ----朱弁《曲洧旧闻》 材料二:诸镇皆自知兵国精锐非京师之敌,莫 敢有异心者。 ----司马光《涑水记闻》 请思考: 材料反映宋初统治者在集中军权方面有何重 要措施?采取这种措施所遵循的重要原则是 什么?
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1、从课本89页第一段找出北宋建立的时间,人物,和事件, 2、北宋建立的方式与西汉、唐朝有何不同?
1)西汉、唐朝是借农民战争之机建立的;
2)北宋王朝是通过兵不血刃的兵变而建立的,社会 未经大的动乱;
3.宋代周,与历史上哪一事件极为相似?
——历史上隋代北周
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周世宗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结束分裂 割据局面,准备了重要条件。 5.北宋采取什么策略消除分裂局面?思考其原因
(二)分裂局面的结束
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1、从课本89页第一段找出北宋建立的时间,人物,和事件, 2、北宋建立的方式与西汉、唐朝有何不同? 3.宋代周,与历史上哪一事件极为相似? 4.北宋 统一 的条件是什么? 5.北宋采取什么策略消除分裂局面?思考其原因 1)北宋对辽政权还没有必胜的把握,只能采取守势; 2)南方的割据政权实力较弱,其统治区域大都物产富; 6.你认为北宋是否统一了中国?为什么?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看材料:(太祖)召(赵)普曰:“天 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 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何故也?吾欲息 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 如?” 普曰:“唐末以来,战斗不息、 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也,节镇太重,君弱 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它奇巧也, 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 自安矣。” 试问: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 本原因是什么?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
朝代 帝王
措
施
秦
秦始皇 (嬴政)
政治:1、首称“皇帝”,总揽军政大权。 2、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推行郡县制。 经济:1、统一钱币(圆形方孔钱)。 2、统一度量衡。 思想文化:1、统一文字(小篆)。 2、焚书坑儒。 政治:“推恩削藩”。 经济:统一铸币(五铢钱);盐铁官营。 军事:反击匈奴。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1、废丞相和行省制,设“三司”、“六部”。(明太祖) 2、设立厂(成祖)、卫(太祖)特务机构,监视臣民。 3、实行削藩政策。(建文帝) 4、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控制。(成祖) 思想文化:八股取士。(太祖) 政治:设军机处(雍正)。 思想:制造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