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合集下载

秦始皇治理天下的措施

秦始皇治理天下的措施

秦始皇治理天下的措施
1. 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秦始皇实行了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统一了全国各地的书写和计量方式,以加强统一管理和控制。

2. 统一法律和行政制度:秦始皇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行政制度,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原则,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郡县,派遣官员管理,确保中央政权的控制。

3. 修建和扩建经济基础设施:秦始皇大力修建和扩建水利工程、道路、宫殿和官署,以改善社会经济条件,加强统治的基础。

4. 实行县官制和监察制度:秦始皇设立了县官和监察机构,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和反腐败工作,平抑了地方豪强势力。

5. 实行军队的县制和防线的修建:秦始皇将军队的管理权下放到县级,推行农兵制度,加强了军队的实力,增强了国家的安全。

6. 禁烟煤炭:秦始皇禁止私人开采和销售煤炭,以控制资源,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和统治。

7. 铸币和流通货币:秦始皇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制度,铸造了一系列的金、银和铜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加强了国家财政。

这些措施使得秦始皇能够实现对天下的有效统治和控制,同时也为后来的统一大一统为治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巩固皇权的措施

秦始皇巩固皇权的措施

秦始皇巩固皇权的措施
-建立中央集权:由秦始皇主政,实行封建制度,中央集权,废除六国统治;
-推行兵马大法:于战国末期所出,统一兵制,一统天下军事领域;
-颁布诏书:出具国家文件,向各地派遣诏书,控制地方,维护中央权威;
-筑长城:秦始皇筑建长城,防护边境,加强统治;
-统一衡制:建立统一的衡制,使各地实行衡量制度,形成统一的货币体系;
-统一文字:汉字统一,推行统一流通的汉字书写系统;
-设置监察制度:设置一定的机构,监督百姓,控制官吏;
-统一法律制度:推行统一的法律制度,使全国接受统一的法律,加强统治;
-推行国考制度:设置国考,定期招收官吏,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自治;
-推行农事制度:制定农民劳动时间及农作物收获时期,处理农事纠纷。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及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有那些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及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有那些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及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有那些?赢政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一、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赢政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B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C: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

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二、文化方面:1、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三、思想: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种植的书,其它一律烧毁,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全部活埋,这就是“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四、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36---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以上是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

2.汉武帝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政治:内外朝制度--加强皇权刺史制度推恩令和附益之法经济: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平抑物价军事:北击匈奴进军南越对西域的管辖思想文化:改革教育察举制度独尊儒术汉武帝大一统措施(1)政治方面改革官制,加强皇权。

打破封侯为相的惯例,起用布衣为相,完全控制丞相。

任用低级的官吏和侍从人员为尚书令、侍中等职,共议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其中尚书令权力日重。

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僚的控制。

实行察举制,前106年,汉武帝分全国为13州,每一州作为一个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颁布推恩令和限制蕃王的“附益之法”,使诸侯王问题得以解决。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政治上: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2.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3.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二、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三、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隶书四、思想上:实行“焚书坑儒”五、军事上:北拒匈奴筑长城,开发南疆修灵渠解析:一、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A赢政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B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C: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

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二、文化方面:1、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三、思想: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种植的书,其它一律烧毁,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全部活埋,这就是“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四、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36---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以上是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

2.汉武帝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政治:内外朝制度--加强皇权刺史制度推恩令和附益之法经济: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平抑物价军事:北击匈奴进军南越对西域的管辖思想文化:改革教育察举制度独尊儒术汉武帝大一统措施(1)政治方面①改革官制,加强皇权。

打破封侯为相的惯例,起用布衣为相,完全控制丞相。

任用低级的官吏和侍从人员为尚书令、侍中等职,共议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其中尚书令权力日重。

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归纳秦朝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及意义

归纳秦朝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及意义

归纳秦朝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及意义1.引言概述部分可以对整篇文章的主题进行简明扼要地介绍和概括。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概述内容:概述:秦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而短暂的一个朝代,其统治者秦始皇通过一系列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确立了他的威望和权力并奠定了统一中国的基础。

本文将着重探讨秦朝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及其意义。

通过对主要措施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秦朝统治的核心机制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请编写文章1.1 概述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会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介绍归纳秦朝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及其意义的主题。

同时,我们还会简要说明文章的结构和目的,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重点,我们将详细介绍秦朝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具体要点。

其中,我们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主要措施一、主要措施二和主要措施三。

在每个部分中,我们将列举出各个措施的要点,并详细解释其背后的意义和作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会回顾和概括主要措施,强调它们对于巩固秦朝统治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会探讨这些措施的意义,包括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远影响,以及对后世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通过以上结构的安排,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本文的内容和逻辑,并对秦朝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及其意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应该解释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明确说明为什么要探讨归纳秦朝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及其意义。

可以参考以下内容:目的部分:本文的目的是探讨秦朝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及其意义。

通过对秦朝历史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秦朝的统治方式和治理策略,进而认识到秦朝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首先,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中央集权的帝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了解秦朝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为后来的统治者和政治家提供借鉴和启示。

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引言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普遍实行郡县制秦朝推行了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郡县,实行地方政权的一元化管理。

每个郡都设有郡守来进行地方行政管理,并加强了地方人员的选拔和监督。

郡县制的实施使中央政府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地方事务,并通过派驻的郡守来巩固其统治。

二、设立郡县法官为了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秦朝设立了郡县法官,负责审理地方案件。

这些法官由中央政府任命,直接向中央上报案件的判决结果。

对于重大案件,还需要上报中央政府进行审批。

通过设立郡县法官,中央政府能够直接掌握地方事务的审判权,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地位。

三、推行郡县制度的统一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许多地方仍然保留着各自的地方制度。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朝推行了郡县制度的统一,统一了全国的地方政权。

通过推行统一的制度,中央政府能够更好地统一管理各地,削弱地方豪强的势力,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

四、设置郡县学校为了加强对地方教育的管理,秦朝设置了郡县学校,由中央政府来派遣教育官员进行管理。

郡县学校主要负责教育地方士人,选拔有才华的人才,并灌输中央政府的统治思想。

通过设置这些学校,秦朝能够更好地控制地方教育,培养效忠中央政府的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

五、推行均田制为了加强对土地的控制,秦朝推行了均田制。

均田制是指将土地按照人口数量进行平均分配,以此来确保农民的生产力和纳税能力。

通过均田制,中央政府能够更好地掌控土地资源,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六、限制私人武装力量为了防止地方豪强和诸侯国的起义,秦朝限制了私人的武装力量。

中央政府规定只有官员和军人才能拥有武器,民间禁止私自拥有军火。

这一措施大大减弱了地方势力,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在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和文化方面。

一、政治方面: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因此自称“始皇帝”。

2、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以下设诸卿,分掌政事。

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

3、制定颁布了《秦律》。

二、经济方面:1、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收税。

2、统一度量衡。

3、统一货币。

4、统一车轨,修驰道。

三、文化方面:1、下令小篆为通行全国的文字,以后又在社会上流行更为简单的隶书。

2、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兴办学校,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原因: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

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

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秦吸取周天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4、地理原因:由于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束缚了过多的劳动力,无法更多的发展商业与手工业。

而且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评价方法:史论结合
灵渠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
—李白
巩 固 统 一
经济方面: 统一车辆形制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文化方面: 统一文字 军事方面: 御匈奴,筑长城 思想方面: 焚书坑儒
加 强 中 央 集 权
大功:统一中国,建立中
央集权制、车同轨、书同文, 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 修长城御匈奴,等等。
大过:焚书坑儒、横征
暴敛、严刑峻法等。 评价原则:一分为二
御 史 大 夫
皇帝制 三公制 中 央 集 权 制

地方:
尉 郡守
县令
郡县制
作用及影响:国家通过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管理
人民、征收赋税,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
经济方面: 统一车辆形制
[车同轨] [秦驰道遗址]
作用及影响:使车辆在全国通行无阻。
今天仍有一些道路沿当年驰道的遗迹修建。
第14课
学习目标
1、掌握基本史实。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统一文字、货币、 度量衡,万里长城,焚书坑儒。 2、理解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 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他所采用的一系列加 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对 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方面: 建立 ① 经济方面: 统一 ⑤
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 钱、统一度量衡;
文化方面: 统一文字为小篆 ; 军事方面: 御匈奴,筑长城 ; 思想方面:焚书坑儒 。
秦始皇所采取的各项措施 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些措施 的实施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要求:根据提示问题,以小组 为单位完成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万志炳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下列基础知识: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郡县制、皇帝、三公、交通的畅达、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小篆和隶书、圆形方孔钱、焚书坑儒、万里长城、灵渠。

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及有关课外书籍,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秦始皇和他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的了解,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思考“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懂得综合分析问题的重要性,知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前预习,阅读课文内容并编写出总结课文内容的歌谣;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开展讨论;课后每位学生完成一篇历史小论文的写作。

通过上述活动,培养主动学习,并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学习的习惯,并能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的去探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秦始皇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

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以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废分封,立郡县难点:中央集权制的概念三、课前准备:学生围绕本课的活动建议进行预习并写好小论文《我看秦始皇》;学生自编自演短剧《关于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争论》;教具:投影片“秦始皇画像”、“秦朝行政简表”、“统一文字表”、“田畴异亩……文字异形”、“秦长城示意图”;灵娶的录像片段;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货币实物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可是统一后秦朝十来年就灭亡了,秦始皇的暴政更是招徕后世不尽的骂名。

但秦始皇真的无一可取吗?不是的。

就在这短短的十几年中,秦始皇建立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统一的成果,这些措施甚至对我国未来二千年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完这一课,我们就能对秦始皇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评价。

(二)新课讲授一、政治方面:“废分封,立郡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1.皇帝称号的确立师: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制订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

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比以前传说中的三皇五帝都要强,王这个称号已不能显示自己的主尊地位,于是把“三皇”的“皇”字和“五帝”的“帝”字取来,组成“皇帝”的称号。

这个称号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朝灭亡。

当时嬴政自称始皇帝,后代依次称二世、三世,以至千秋万世。

皇帝的权利至高无上,一切事务都由皇帝说了算。

但是国家很大,事情也很多,秦始皇每天要阅读大量奏章。

秦时的文书是简,他一天要批阅100多斤奏章,看不完是不休息的。

一个人怎么也忙不过来,怎么办呢?必须找一些人来协助他处理国家事务,即在中央推行三公制。

2.中央机构的三公制(投影:秦朝行政简表)师:三公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呢?生: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太尉管理全国的军事。

御史大夫监督百官。

师:三公里面谁位置最高?生:回答略师:同学们要注意。

三公各司其职,互不统属,他们地位是平行的,都对皇帝负责,都由皇帝任免,互相监督。

3.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师:秦朝的疆域很大,在地方上又怎样进行管理呢?。

当时秦始皇的臣子有两种观点,他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让我们再现当时廷议的情形,你们来说说秦始皇采用了哪一派的观点?其具体措施是什么?表演历史剧。

再现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争论。

生:回答。

如分封制产生了不好的结果。

诸侯分裂割据,导致了长达500多年的混战局面——春秋战国时期。

商鞅变法,推行县制,成功地加强了君主的权力等等。

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观点,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发展到40多郡),郡下设县。

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

(结合秦朝行政简表讲述)郡守、县令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他们都由皇帝直接任命,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4.作用和影响请同学们分析考虑一下,秦始皇推行上述这些措施,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生:讨论后回答(如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巩固了全国的统一,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免。

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互不统属,对皇帝负责。

全国的一切大权都掌握在皇帝手中)师:这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制度建立起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什么是专制集权统治?它是我国封建社会自秦开创,历代封建王朝基本沿袭下来的政治体制。

“专制主义”是指君主专制,皇帝独裁,造成皇权的绝对权威,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最大限度的集中人力物力。

“中央集权”体现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当中,即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把地方权利收归中央,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全。

用中央集权代替过去的以血缘纽带的分封体制,国家可以直接管理人民征收赋税,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历代都基本上沿用了这套制度,并加以发展。

现在我国的政治制度不是专制,但仍是中央集权。

二.经济方面:车同轨,书同文师:秦始皇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巩固了统一。

他很得意,于是就出去巡游,想看看自己的大好河山。

可他一路上遇到了不少麻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投影:“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说文解字》师:举例对上文做解释:秦始皇车队进了以前韩国地界,路上行驶很慢还发生了堵车现象,因为韩国修了许多路障和堡垒加强防卫,不利于车辆通行。

而且秦国车辆比较大,韩地的道路只能供韩地的两辆车并行。

到了前楚国都城,城市很繁华发现楚人的穿戴和自己不一样,买东西时商人不收秦钱,他们只能用身边的黄金。

因为度量衡不统一,还和别人吵架。

不久到了吴地的溧阳,秦始皇他们一进城就傻眼了,一句话也听不懂,写的字也不认识。

如果这许多问题不解决,秦始皇的江山是坐不稳的。

秦始皇后来想了什么办法?1.车同轨生:秦始皇下令,拆除一切路障,统一车辆形制,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辆在全国通行无阻。

修建驰道,从咸阳通往全国各地。

师:请看陕西古杨村秦驰道遗迹,驰道师是专供帝王行驶马车的道路,这样可以加强地方和中央的联系,战时也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调动军队。

生:修建灵渠,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2000年来灵渠一直是沟通南北水路的重要通道。

师:播放灵渠与驰道的录像加深印象。

2.书同文生:秦统一后,下令废除各国的文字,让李斯负责整理出一种笔划比较简省的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使用。

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划更为简单的隶书。

(投影:统一文字图)师:中国的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纂——隶书——楷书这样一个发展阶段。

3.统一货币与统一度量衡生:秦始皇下令,全国各地一律使用秦国的圆形方孔钱,其它各国的旧货币如齐国的刀形币,赵国的铲形币,楚国的蚁鼻钱通通作废。

(传阅战国期间各国所推广使用的货币)师:为什么秦国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呢?生:秦的圆形方孔钱体现了古代天圆地方的思想,圆形代表天是圆的,方孔代表地是方的,宣扬统一的思想。

师:很好。

秦始皇是一个相当有作为的皇帝,他用统一货币的方法无形中宣扬国家统一的思想,这种潜移默化的方法比传统的说教更能深入人心。

统一度量衡我们在哪里学过?什么是度、量、衡?生:在商鞅变法学过。

规定以原来秦国的度量衡制度作为统一使用的标准。

这样一来,全国的尺寸、斗升、斤两都一样了。

度,是计量长度;量,是计量容积;衡,是计量轻重。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秦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和车同轨,起了什么作用?生:从统一角度回答。

师:小结,这些措施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巩固和加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并对以后中国的货币和计量单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军事方面:御匈奴,筑长城师:在秦朝时,我国的边疆还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如北方的匈奴。

燕、赵、秦国都曾修筑长城来阻挡匈奴的骑兵。

秦统一后积极对匈奴用兵,采取主动进攻的防御政策,大将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

为巩固统一局面,预防匈奴南下,秦始皇征发大量民工修建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它将原秦、赵、燕三国北方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向东西续修,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指《秦长城示意图》,明确秦的长城与今天的长城不同,今天的长城是明后修建的,明示长城两端点)全长1万多华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长城实际上划出了一条农耕地带和畜牧地带的分界线,万里长城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象征,但修筑它需要大量劳力夜已继日超负荷的劳动,劳工不堪苦累,无数人惨死脚下,也为我们留下孟姜女哭长城的绝唱。

四.思想方面:焚书坑儒师:秦始皇统一六国和实行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

但是,他的统治也有十分残暴的一面。

焚书和坑儒两件事的发生,就是他进行残暴统治的两个事例。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把秦国以外的历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诗书以及诸子百家的书,统统烧毁。

只许保留医药、卜巫(预测吉凶)、种树的书不烧。

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事件。

在焚书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12年,有一些儒生在背后骂秦始皇贪权专断,滥施刑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