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汉武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秦皇汉武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一、政治上,为加强封建统治,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①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大权;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

二、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秦国的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

三、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

四、思想上,为加强思想控制,进行“焚书坑儒”。

五、军事上,命大将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并修筑了万里长城和灵渠。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一、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二、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三、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太学。

四、军事上,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收回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汉武帝中央集权措施

经过汉初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到公元前一四O年汉武帝即位以后,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汉武帝继承文景之治造成的富强国势和安定政局,对内加强皇权巩固统一,进一步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继续打击地方割剧势力 推恩令:汉武帝于公元前一二七年(元朔二年)采纳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 左官律:后来,汉武帝又“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 “附益法”: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以达到孤立诸侯王的目的。 这样才最后解决了皇胡同王国的矛盾,使中央集权体制全面巩固下来,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 2、打击地方豪强。 西汉前期,随着封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地豪强势力大为膨胀。对于这种地方豪强势力,汉武帝采取了限制和打击的政策,一方面继续推行汉初以来迁徙豪强的办法,把他们迁到关中,置于中央政府控制之下;另一方面利用以严酷著称的官吏诛杀豪强。 公元前一O六年(元封五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第一条就是对“强宗豪右”的限制。通过上述措施,地方豪强势力受到了一定的打击,有的甚至倾家荡产。 此后,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 3、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高皇权,采取了限制丞相权力的措施。与此同时,还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待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这样,在朝宫中有了“中朝”(或称内朝)和外朝之分。中外朝的形成,显示了统治权力的高度集中。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汉武帝颁行了一套新的选用官吏制度(其一为察举制。其二为“征召”之制。其三,博士弟子,考试成绩优异者,也可入仕),注意选拔入才,充实官僚机构。汉武帝在广开仕途的同时,又采取措施,加强了地主阶级专政的重要工具--军队和法律。 4、加强中央集权的财经措施。 汉武帝时期,在财政经济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以解决由于战争和宫廷奢侈生活所造成的经济困难。其主要措施是:(一)改革币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通行五铢钱。(二)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政策。(三)算缗和告缗。 上述各项措施的实行,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暂时解决了由于战争和奢侈浪费所造成的困难,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势力,巩固了地主阶级专政。 5、独尊儒术 汉武帝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封建专制主义,而且在思想上也加强了统治。 汉初经过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地主阶级的统治已经巩固,社会经济有了新的

商鞅 秦始皇 汉武帝 孝文帝改革措施整理

1、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内容:⑴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⑵奖励生产——(富国)重农抑商 ⑶奖励军功——(强兵)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获得爵位的最好途径 ⑷承认土地私有——最有利于地主阶级的利益体现了变法的性质,最关键 ⑸推行县制——对后世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 (6)统一度量衡 影响: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秦孝公支持;(2)商鞅坚定;(3)百姓信任;(4)根本原因:改革的措施符合时代的要求。 商鞅变法成功的启示:(1)商鞅变法符合时代要求,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要有勇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3)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有不怕挫折和牺牲的精神。 2、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的措施、和影响有哪些? (1)政治上: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利,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影响----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上: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 影响---促进经济发展。 (3)思想上:焚书坑儒影响----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4)文化上:统一使用小篆;影响----促进各地文化交流。 (5)军事上: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影响----巩固边疆领土。 影响: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他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被后来的历代王朝沿用。 3、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的措施有哪些? (1)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2)政治上:A、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影响-----削弱诸侯国的实力; B、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置司隶校尉,在地方设“刺史”; (3)外交上: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4)军事上:派霍去病、卫青北伐匈奴。 评价:使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巩固了大一统的格局。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原因)、内容(措施)、作用分别是什么? 目的(原因):为了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主要内容(措施): (1)迁都洛阳: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2)实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说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推进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5再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1考点汇总:考点5.2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精讲考点汇总表 【原题再现】为解决下图所反映的问题,当时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 B.设立中朝 C.颁布“推恩令” D.设立藩镇【答案】C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 ○○○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背景:

(1)汉初推行郡县制,并分封同姓子弟做诸侯王驻守各地。 (2)诸侯国与中央矛盾激化,导致“七国之乱”。 2.措施: (1)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 (2)酎金夺爵,废诸侯 (3)设刺史,监察地方 3.影响:削弱诸侯王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期中央与地方的斗争中,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关于汉武帝集权措施的相关内容的考查,一般以呈现新材料为主,综合考查内阁制等相关知识,难度不大,考生要分析和理解相关概念、具体内容、影响等相关知识即可。 1.有学者在研究汉朝制度变革时指出:如果天下是块大奶酪的话,在一定时期内,奶酪的大小不变化,那么参与分这块奶酪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奶酪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参加分配的人实力就越小。这里所描述的制度变革是 A. 郡国并行制度 B. 郡县制 C. 推恩令 D. 察举制度 【答案】C 1.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①汉初郡国并行制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③唐中期设节度使④宋太祖派文官做地方官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汉初郡国并行制最终导致了汉代的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故排除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最终有效的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②;唐中期设节度使最终导致了唐末的藩镇割据,严重威胁到了中央集权,故排除③;宋太祖派文官做地方官,就防止了武将专权的弊端,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④;综上所述,这一题的正确答案为B。 2.黄仁宇在论及西汉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 A. 郡县制 B. 封国制与郡县制并存 C. 行省制度 D. 州郡县三级交错管理 【答案】B 3.班固在《汉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 , “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这可以佐证 A. 刺史设置有助于加强君主专制 B. 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 C. 察举制度有利于选拔司隶校尉 D. 监察制度有利于京畿稳定 【答案】D 【解析】司隶校尉是地方的监察官员,侦察揭发不法行为,不回避权势,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故A项排除;郡国并行是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项排除;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排除;材料反映了司隶校尉在京师不避权贵、严格监察使得在京师的权贵畏惧,有利于京师地区的稳定,故D项正确。 每道试题20分,总计100分 1.汉高祖刘邦灭异姓王后,大封刘姓诸王,立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明初朱元璋将除太子之外的23个儿子和1个从孙都封为藩王,以“藩屏帝室”。血缘分封的长期存在说明了 A. 有利于中央集权和政权的长期稳定 B.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教案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教案 〖课程标准〗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下列基础知识: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皇帝、三公、郡县制、交通的畅达、文字的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小篆和隶书、圆形方孔铜钱、万里长城、焚书坑儒。 2、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及有关课外材料,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3、通过对秦始皇其人和他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的了解,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4、通过思考“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懂得综合分析问题,知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课前预习,阅读本课内容并写出课文内容提要; 2、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开展讨论; 3、指导学生结合秦始皇的有关史实,评价历史人物。 4、组织开展学生小组交流学习,使学生能够自主性学习,并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区探究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以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 2、认识古代的专制与民主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与第13课都是有关秦朝的历史,第13课重在了解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和灭亡的历史进程;本课则重在突出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后世的影响。教材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对这些措施进行了阐释。 教学重点: 政治方面“废分封,立郡县”(中央集权制)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中央集权制的概念,各项措施与建立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在第13课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秦朝的短暂的历史和秦始皇的业绩与暴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史实,有助于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中央集权制”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并对比西周的分封制与郡县制,说一说它们的不同之处。 学生可能对学习秦统一后的具体措施更感兴趣,如文字、货币、长城等,可以组织活动,加深认识。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即兴朗诵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由其中“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导入到本课内容。新授课: 过渡:秦始皇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请大家浏览本课小标题,说一说当年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实现巩固统治。(方法指导)

浅谈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浅谈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分校(工作站)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专业会计专科 学号 1361001459766 学生姓名李娟 2014 年 06 月

摘要 当代伟人毛泽东非常欣赏汉武帝,称其“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总而言之“他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前人的评价充分肯定了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业绩。然而,正如美国学者享德里克·房龙所说:“对任何一件历史问题都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奋斗。”本人在此将竭尽驽钝,对汉武帝功绩略述一二。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关键词:汉武帝汉代政治帝王形象攻击卓越

浅谈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汉书》中称赞汉武帝:“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清人赵翼在书中说:“武帝驾远驭……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西汉是强盛的一代,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 一、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 汉初高祖比较周与秦的制度,认为秦亡是因用郡县之治。文帝时经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软弱措施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景帝时,王国问题更为严重,御史大夫晁错针对当时的政治危机,提出了严厉的“消藩”主张,认为诸王“消之亦反,不消亦反。消之,其反亟,祸小。不消,反迟,祸大”,最后引发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爆发和最终的平叛,是西汉王国割据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虽然中央免除了地方王国的行政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消减了王国官吏,但王国在地方的势力依旧很大,他们的存在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如何进一步削藩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是汉武帝在政时期所面临的迫切的政治问题。鉴于前朝的教训,为进一步削减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强干弱枝的积极措施: (一)针对地方诸侯的权力划分政策 针对地方王国诸侯,汉武帝继续推行汉景帝时实行的将王国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的政策,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第12课汉武帝巩固的大一统王朝 金丝峡镇初级中杨丹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背景,列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相关图片、史料等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利用图例来理解“推恩令”,学会对比同类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下来。汉武帝大一统局面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教材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讲述的是汉武帝对大一统王朝的巩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是秦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延续,这为以后学习唐宋元巩固中央集权打下了基础,教学中结合相关图片、图例、相关史实等,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来分析概括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最终使西汉王朝达到鼎盛。 【教学重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及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教学方法】探究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猜一猜,想一想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师提问:这里的他是谁?学生回答:汉武帝。 师述:汉武帝有什么功绩,才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他又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这节课。 二、学习新课 (一)解释什么是“大一统” 单纯指地域统一作为概念,更多指中央加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统一的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二)“推恩令”的实施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第14课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万志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下列基础知识: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郡县制、皇帝、三公、交通的畅达、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小篆和隶书、圆形方孔钱、焚书坑儒、万里长城、灵渠。 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及有关课外书籍,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秦始皇和他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的了解,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思考“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懂得综合分析问题的重要性,知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前预习,阅读课文内容并编写出总结课文内容的歌谣;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开展讨论;课后每位学生完成一篇历史小论文的写作。通过上述活动,培养主动学习,并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学习的习惯,并能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的去探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秦始皇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以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废分封,立郡县 难点:中央集权制的概念 三、课前准备: 学生围绕本课的活动建议进行预习并写好小论文《我看秦始皇》; 学生自编自演短剧《关于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争论》; 教具:投影片“秦始皇画像”、“秦朝行政简表”、“统一文字表”、“田畴异亩……文字异形”、“秦长城示意图”;灵娶的录像片段;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货币实物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可是统一后秦朝十来年就灭亡了,秦始皇的暴政更是招徕后世不尽的骂名。但秦始皇真的无一可取吗?不是的。就在这短短的十几年中,秦始皇建立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统一的成果,这些措施甚至对我国未来二千年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完这一课,我们就能对秦始皇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评价。(二)新课讲授 一、政治方面:“废分封,立郡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 1.皇帝称号的确立 师: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制订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比以前传说中的三皇五帝都要强,王这个称号已不能显示自己的主尊地位,于是把“三皇”的“皇”字和“五帝”的“帝”字取来,组成“皇帝”的称号。这个称号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朝灭亡。当时嬴政自称始皇帝,后代依次称二世、三世,以至千秋万世。皇帝的权利至高无上,一切事务都由皇帝说了算。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

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在中央,设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 思路解析:秦王嬴政为了加强中央统治,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从而巩固统治。答案: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2.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令拆除一切路障,统一_________,规定所有车辆领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_________,使车辆在全国通行无阻。 思路解析:秦朝统一后,秦始皇统一车辆形制,规定所有车辆的两个轮子的距离为六尺,使车辆在全国畅行无阻,史称“车同轨”。 答案:车辆形制六尺 3.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 A.西起嘉峪关,东到渤海 B.西起陇西,东到大海 C.西起陇西,东到渤海 D.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思路解析:秦始皇为了抵御匈奴进攻,修建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余里的长城。答案:D 4.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 A.打破儒学的独尊地位 B.为了加强思想统治 C.打击妄议朝政的儒生 D.镇压企图叛乱的六国旧贵族 思路解析:秦统一后,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 答案:B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_________”称号,并确立了_________至高无上的地位。 思路解析:该题考查了秦王嬴政称帝,确立了皇权至上的原则。

答案:皇帝皇帝 2.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上,废除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_________,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 _________ 、 _________ 二级行政机构,郡的长官称_________,县的长官称_________。 思路解析:该题考查了秦王嬴政在地方上废分封,设立郡县,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答案:分封制郡县郡守县令 3.在秦朝的中央政府中,分管军事的官员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思路解析: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在中央设立太尉,掌管军事,郡守负责地方事务,丞相辅助皇帝。 答案:B 4.秦为了统一文字,规定把哪一种字体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 A.大篆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思路解析:秦统一后,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 答案:B 5.万里长城在秦始皇时期,其主要功能是( ) A.旅游景点 B.军事防御 C.划定国界 D.扩大秦朝疆域在世界的影响 思路解析:秦始皇为了抵御匈奴进攻,修建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余里的长城。答案:D 6.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集权统治的主要特征是( ) A.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比较分析

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比较分析 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将秦皇汉武合而并称并感叹略输文采。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其首创皇帝制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被后代沿袭。汉武帝时代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英雄时代,其在位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大大巩固了秦始皇首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功莫大过秦皇汉武”,同样的丰功伟绩,同样的浩瀚帝国。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秦王扫六合”。经过艰苦卓绝的兼并战争,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局面,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之后他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与制度也成为后代的蓝本。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秦首倡一系列中央集权措施:设立皇帝制度,自称皇帝,德盖三皇,功过五帝,唯我独尊,皇权至高无上;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下设卿士,三公之间相互牵制保证皇权独尊,又大大加强了决策的科学性;推行郡县,创新地方管理制度,巩固中央集权;统一文字促进海内文化统一,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积极作用;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和驰道;重视水利,兴修灵渠,开发岭南,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秦始皇又修筑长城、出击匈奴,提高军事力量,提高防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安全。“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形成,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 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除了上述对其丰功伟绩的力证,秦始皇的严刑苛政使人民生活在罪深火热之中,骇人听闻。滥施刑罚,滥用民力,。耗费民力修长城、修阿房宫,以致民怨沸腾,阶级矛盾激化。“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既是愚民政策的表现,又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是暴君的典型。这也成了秦帝国快速消亡的最重要原因。贾谊《过秦论》中有曰:“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汉武帝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也非常强盛。近代学者夏曾佑在他的著作《中国汉古代史》中说,历代帝王,有的是“一朝之皇帝”,

【期末复习】秦始皇统一与汉武帝大一统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20**年秋新人教版(部编版20**)七年级历史上册 秦始皇统一与汉武帝大一统 一、选择题 1、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有() ①推行郡县制②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③焚书坑儒④修筑长城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一组秦始皇措施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巩固国家统一 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B.焚书坑儒 C.修筑长城D.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4.秦朝一位盐商,要到外地去购进一批食盐.这位商人携带的货币应该是() A . B . C . D . 5.为加强中央集权,主父偃给汉武帝的建议是( ) A.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D.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 6.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是从哪一位皇帝开始( ) A.秦始皇 B.汉武帝C.汉高祖 D.汉景帝 7.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底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A.颁布“推恩令”B.实行分封制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8.“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接受此建议,采取的措施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减轻赋税,发展生产 C.以德化民,稳定民心D.分封诸侯,加强皇权 9.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封建帝王。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 ) A.国家统一 B.外族骚扰C.中央集权 D.儒家思想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1.研读史料,感知史实,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是重要的历史学习方法。认真阅读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禹在年老的时候……准备传位给伯益,但禹死后诸侯不朝(伯)益而朝启,启便即天子之位——《史记·夏本纪》 材料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 材料三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主父偃)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汉书·主父偃传》 (1)材料一中“启即天子之位”说明什么政治制度代替了禅让制?材料二说明西周开始实行什么政治制度? (2)材料三说明秦朝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 (3)材料四反映了汉武帝为加强统治采取了什么措施?对巩固统治发挥了什么作用? (4)根据上述问题的回答,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特征。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即位之初他所继承的……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社会现实。要讲到正面的

我评秦始皇和汉武帝教学设计 川教版(精美教案)

《我评秦始皇和汉武帝》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总体思路: 、理论来源:年,湖北大学育心理学教授黎世法教开始进行现代教育理论与教学方式的实验研究并提出了“异步教学法”。对老师来说,这是“五步指导法”,即指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根据不同的学情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强化总结。对学生来说,这是“六步学习法”:即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该方法已经在全国实验推行了多年了,全国有万多所中小学在实验和实践,我却是今年才在网上看到了相应的理论,觉得比较有可操作性,于是准备自己也来实验一下。 、该理论的特点:完全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从学生自学开始,老师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适度的指导,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在独自自学,或三两人交流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基础进而提升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按照此理论组织教学,则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完全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课堂表现出来的教学特色:学生自行收集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合作学习,学会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具体的教学法有体现老师指导作用的讲述法,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讨论法,合作学习法,辩论法。 、本课对于“异步教学法”的实践:《我评秦始皇和汉武帝》本身也是一个活动课,需要学生的参与,更能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其中也会学到许多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方法,在课堂辩论中,老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给予指导,课后也需要一个评价和小结,这些正好来实践“异步教学法”的几个步骤,基于以上考虑,设计了此课。 二、教材分析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和不断巩固的时期,正是这一时期初步奠定了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轮廓,也草成了后来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所以本阶段在本期教学内容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的技巧非常缺乏,而正确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所以本课的学习还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年幼无知,看待问题比较片面,也没有掌握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往往对历史人物的看法比较主观,而且不善于用历史史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不善于处理与自己不同观点者的争论,容易发生吵架的现象;还有一部分学生人云亦云,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此次课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能用史实证明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理智的对待不同观点;()学会理直气壮的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活动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主题活动巩固和拓展有关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知识; ()巩固关于统一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初步学习收集、整理相关历史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材料说明观点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敢于独立发表个人见解、勇于探讨争论的个性,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通过本主题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运用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原则和基本方法,并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

七年级历史上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同步练习4 北师大版

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自主学习 1.秦王赢政采用“”称号,并确立至高无上的地位。 2.秦始皇废除西周时实行的,建立、二级行政机构,各级官员都由直接任免。 3.秦始皇下令拆除一切,统一车辆,使车辆在全国通行无阻。 4.秦始皇规定以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后又推出一种新的字体。 5.为了防御进攻,秦始皇筑起西起,东至的万里长城。 6.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秦始皇采纳的建议,实行“”。 基础巩固 7.秦始皇在中央设置丞相,其主要职责是( ) A.辅助皇帝处理国政 B.掌管军事 C.掌管监察 D.掌管刑狱 8.“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里的“一人”指的是“皇帝”。“皇帝”的称呼最早出现在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9.在秦朝的中央政府中,分管军事的官员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10.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郡县制是在 ( ) A.秦国 B.秦朝 C.赵国 D.晋国 11.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集权统治的主要特征是 ( ) A.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国家一切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 C.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D.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12.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秦王说:“统一以后只留下一种。”请问秦始皇统一后通行全国的标准文字是 (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13.秦始皇统一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 ) A.刀形币 B.蚁鼻钱 C.铲形币 D.圆形方孔钱 14.万里长城在秦始皇时期的主要功能是( ) A.旅游景点 B.军事防御 C.划定国界 D.扩大秦朝疆域在世界的影响 15.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 A.打破儒学的独尊地位 B.为了加强思想统治 C.打击妄议朝政的儒生 D.镇压企图叛乱的六国旧贵族 16.秦始皇实行的下列措施中对思想文化起破坏作用的是 ( ) A.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B.设立皇帝 C.焚书坑儒 D.废除分封制 17.以下各类书籍中,哪些不在秦始皇焚毁之列 ( ) A.《诗》 B.《书》 C.百家著作 D.医药、种树类书籍 18.下列事件与秦始皇无关的是 ( )

汉武帝的功劳和秦始皇的过失

汉武帝的功劳和秦始皇的过失 二组 汉武帝的功劳: 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在位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武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1: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诸侯国越分越小,无力与中央抗衡。 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设太学。 3:经济上,将地方的盐田经营权和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抑制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4: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武帝下令治理黄河,经过治理,有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公元前119年,漠北战役,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抗衡,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走廊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加强了汉与西域的关系。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运转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秦始皇的过失: 焚书坑儒 秦始皇为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巨大的骊山陵墓,每年役使七十多万犯人和奴隶。再加上修长城、修驰道等,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多万人。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秦朝的赋税也很重,农民要将收获得三分之二上缴国家。那时的刑法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车裂等十多种,而且一人有罪,家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人

高考汉朝历史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高考汉朝历史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的国势已相当强大了。可是当时有三大问题存在。一是诸侯王尚有一定的政治、社会势力,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二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在发展;三是匈奴不断入侵,两越不断制造事端,边境不宁。这三个因素促使汉武帝决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1. 改革中枢体制 建立中朝 “中朝”亦称“内朝”主要是由皇帝身边的较低级的亲信官吏和侍从人员组成的决策机构。 西汉前期,丞相都由列侯充任,位高权大。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自己的权力,就重用身边的人员,于是尚书令一职日益重要。尚书令原是少府的属官,为皇帝管章奏文书。此时,大臣们的章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先送尚书台(尚书令的官署)。武帝又选用一些有才能的士人为郎,加以侍中、给侍中、常侍等头衔,出入宫廷,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为“外朝”。从此以后,尚书台的权力日重,大臣要参预中枢,必须加“领尚书事”或“平尚书事”的头衔。“中朝”是皇帝身边的御用工具。 设置刺史:秦朝于每郡置监御史一人,以监察地方。西汉初,省废。武帝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个州部(监察区),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刺史“以六条问事”,一条是监察“强宗豪右”,五条是监察郡守、尉和王国相。征和四年(前89年),又于首都所在地设司隶校尉,掌纠察京师百官(三公除外)和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弘农七郡。 这套监察制度比秦朝的监察制度严密得多,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整个官僚机构的控制。

我评秦始皇和汉武帝

我评秦始皇和汉武帝 市教学设计参赛作品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教学特色:“异步教学法”的尝试 2007年12月 一、教学设计总体思路: 1、理论来源:1979年,湖北大学育心理学教授黎世法教开始进行现代教育理论与教学方式的实验研究并提出了“异步教学法”。对老师来说,这是“五步指导法”,即指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根据不同的学情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强化总结。对学生来说,这是“六步学习法”:即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该方法已经在全国实验推行了20多年了,全国有5万多所中小学在实验和实践,我却是今年才在网上看到了相应的理论,觉得比较有可操作性,于是准备自己也来实验一下。 2、该理论的特点:完全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从学生自学开始,老师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适度的指导,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在独自自学,或三两人交流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基础进而提升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按照此理论组织教学,则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完全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3、课堂表现出来的教学特色:学生自行收集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合作学习,学会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具体的教学法有体现老师指导作用的讲述法,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讨论法,合作学习法,辩论法。 4、本课对于“异步教学法”的实践:《我评秦始皇和汉武帝》本身也是一个活动课,需要学生的参与,更能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来解决问题的能

力,而且在其中也会学到许多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方法,在课堂辩论中,老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给予指导,课后也需要一个评价和小结,这些正好来实践“异步教学法”的几个步骤,基于以上考虑,设计了此课。 二、教材分析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和不断巩固的时期,正是这一时期初步奠定了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轮廓,也草成了后来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所以本阶段在本期教学内容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的技巧非常缺乏,而正确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所以本课的学习还有很高的现实意义。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年幼无知,看待问题比较片面,也没有掌握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往往对历史人物的看法比较主观,而且不善于用历史史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不善于处理与自己不同观点者的争论,容易发生吵架的现象;还有一部分学生人云亦云,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此次课应该注意引导学生(1)能用史实证明自己的观点;(2)学会倾听,理智的对待不同观点;(3)学会理直气壮的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活动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主题活动巩固和拓展有关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知识; (2)巩固关于统一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初步学习收集、整理相关历史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材料说明观点的能力; (2)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敢于独立发表个人见解、勇于探讨争论的个性,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 (1)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建立中朝制度。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设立了中朝制度,即选拔低级官吏,加侍中、给事中、中常侍等头衔,与尚书、大将军共同组成决策军国大事的决策机构,即中朝,也称内朝;而原来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朝廷则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执行机构,称为外朝。内外朝的划分大大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2)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权力,颁布推行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并通过酎金夺侯,削夺侯爵。 推恩令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提出的旨在通过将王国土地进一步分封给王国庶子,以削弱王国力量的法令。推恩令规定,除了嫡长子可以继承王位外,其余庶子还可以分得一块土地,成为列侯。汉代规定,侯国与县相等。而诸侯国通过进一步分封后,与郡无异了。从而王国力量被大大削弱,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左官律和附益法汉武帝时期,规定王国官员为“左官”,地位低于中央官,并且不能到中央任职,从而限制了诸侯网罗人才。附益法,即规定诸侯不得与地方官结交。通过左官律和附益法,诸侯仅得衣食租税,较远支脉,与一般富室无异。 (3)创办太学,改革官制,通过征辟和察举选拔官吏。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指导思想,为此汉武帝兴办太学,选拔官吏子弟入太学学习,学习优秀者,可以授予官职。

察举制汉武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汉朝初期的官吏来源主要是功臣和通过任子、赀选进入政府的。任子,即两千石官,为官三年,可以推荐子弟一人入朝为官;赀选,即家资达到一定的程度,即可以通过向国家缴纳一定的资财,以获取官位。任子和赀选很难获得真正的人才。因此汉武帝于元光元年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人入朝为官。察举制建立之初,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察举制逐渐演变为一种门生故吏制度,推举者和被推举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报恩的关系,很难再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至东汉末年,此制因为战乱和自身弊病逐渐废弛。 (4)通过设立司隶校尉和刺史制度,以监察地方事务。 经济: (1)改革币制,收缴地方的铸币权,由国家统一制造五铢钱,颁行于天下。汉朝初年,地方郡国拥有铸币权,从而导致货币制度的不统一,不利于经济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因此汉武帝下令收缴地方铸币权,将各地钱币运往长安,予以销毁。同时令上林三官(钟官、技巧、辨铜)铸造五铢钱,因由三官制造,又称“上林三官钱”。五铢钱质地较好,私铸无利可图,从而达到了统一货币的目的。五铢钱铸造后,通行于全国,自汉武帝至隋朝,通行七百余年。 (2)盐铁官营汉武帝接受了东郭咸阳和孔仅的建议,将盐铁业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经营,具体做法就是在中央设立大农丞,地方设盐官、铁官。地方盐铁官吏主要由熟悉盐铁业务的商人担任。通过盐铁

秦始皇统一与汉武帝大一统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麦档网文库 https://www.360docs.net/doc/102823090.html, 1 2017年秋新人教版(部编版2016)七年级历史上册 秦始皇统一与汉武帝大一统 一、选择题 1、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有( ) ①推行郡县制 ②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③焚书坑儒 ④修筑长城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一组秦始皇措施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巩固国家统一 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 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 .焚书坑儒 C .修筑长城 D .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4.秦朝一位盐商,要到外地去购进一批食盐.这位商人携带的货币应该是( ) A . B . C . D . 5.为加强中央集权,主父偃给汉武帝的建议是( ) A .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D .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 6.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 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是从哪一位皇帝开始( )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汉高祖 D .汉景帝 7.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 半,余下的封底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 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A .颁布“推恩令” B .实行分封制 C .派张骞出使西域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8.“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接受此建议,采取的措施是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减轻赋税,发展生产 C .以德化民,稳定民心 D .分封诸侯,加强皇权 9.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封建帝王。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 ) A .国家统一 B .外族骚扰 C .中央集权 D .儒家思想 第II 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1.研读史料,感知史实,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是重要的历史学习方法。认真阅读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禹在年老的时候……准备传位给伯益,但禹死后诸侯不朝(伯)益而朝启,启便即天子之位 ——《史记·夏本纪》 材料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材料三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主父偃)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汉书·主父偃传》 (1)材料一中“启即天子之位”说明什么政治制度代替了禅让制?材料二说明西周开始实行什么政治制度? (2)材料三说明秦朝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 (3)材料四反映了汉武帝为加强统治采取了什么措施?对巩固统治发挥了什么作用? (4)根据上述问题的回答,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特征。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