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重点讲解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串讲资料,徐中玉,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串讲资料,徐中玉,金启华,

「问答题」分析本文谋篇布局的特点。
答:作为一篇史论文章,作者的谋篇布局极具匠心。先是开门见山,点明主旨。“弊在赂秦”
四字,片言居要,为一篇之警策。然后针对六国不同情形,分别从“赂秦而力亏”、“不赂秦以赂者丧”
两方面加以论证,继而为六国谋划,提出了封谋臣、礼奇才、并力向西的强国之策,最后向宋朝廷发出语重心长的告诫,与开头呼应,表明了文章主旨之所在。
《天仙子》张先
「要点」张先的词语言工巧,韵味隽永,追求一种朦胧美,曾以三处写“影”佳妙而著名,世称“张三影”。
「问答题」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答:由于“云破月来花弄影”而使满篇生辉。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要点」这首词具有明显的豪放色彩。
《秋声赋》欧阳修
「要点」这是一篇体物写志的文赋。
「注释」
一、“夫秋,刑官也,于是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1 、“夫秋”二句:《周礼》把官职分为天、地、春、秋、冬之类。因秋天有肃杀之气,所以把掌管刑法、狱讼的刑官分属于秋。2 、“时”指一年四季。于时:在四季之中。古人以阴阳配四时,把春夏分属于阳,秋冬分属于阴,出自《汉书》。3 、“兵象”:战争这象。因战争是肃杀之事,故时又以秋治兵,出自《汉书》。4 、“行”
「要点」《望海潮》词牌曲是柳永的首创。
《六国》苏洵
「要点」使六国灭亡的三个原因:1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推荐下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

(推荐下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的全部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一、初唐1、王绩:长于五律,《野望》已是五律典型.多吟咏隐居旷达之趣,寄寓激愤之情。

2、初唐四杰:(1)文学观:反齐梁的宫廷文学,提倡刚健有骨气的诗风,文章要有一定的经世教化的作用。

(2)创作成就:A诗歌:都是中下层文人,他们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

B:对诗歌体式的成熟和完备做了贡献如七言歌行《长安古意》体式非常大;五律王勃 C:开拓了新的诗风,以清新的诗风为文坛带来新鲜的风气。

D:骈文赋3、陈子昂:(1)文学成就:以汉魏的的五言古诗为主,诗的内容比较充实,有为而作,风格质朴刚健.诗文理论代表新作:《与东方左使扎序》骨气端详,音情顿挫,光英郎练,有金石声。

以深刻的内容质朴刚健的风格破除六朝余袭,他的五古开启了李白等人的五古.4、宫廷文人:(1)上官仪:五言诗,格律工整,内容空洞.(2)文章四友:杜审言,崔融,李峤,苏味道。

作品多歌功颂德,宫苑游宴,风格典丽精工。

(3)沈宋:多奉和之作,他们的创作使五七律得以完型。

二、盛唐1、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出现原因:开元社会安定,具备隐居的经济基础;以隐求士的终南捷径成为时尚;佛道的思想流行提供了思想基础。

古代文学史二考点、重点浓缩精华

古代文学史二考点、重点浓缩精华

南戏《拜月亭记》的艺术特点:(1)善于运用误会巧合的戏剧结构方法。

(2)曲文本色自然,贴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才学小说:(1)清代炫耀学问以才学见长的小说。

(2)影响最大的是《镜花缘》。

(3)其他代表作品有《螵史》、《野叟曝言》、《燕山外史》等。

程甲本:指乾隆五十六年(1791 ),程伟元和商鹤对《红楼梦》前八十回进行加工,并增补后四十回而首次出版的一百二十回活字本《红楼梦》。

诚斋体:杨万里,号诚斋,其诗歌被称“诚斋体”。

“诚斋体”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作诗,想像新奇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

其中以绝句最为出色。

《窦娥冤》的悲剧性:它是关汉卿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作品。

其悲剧性有三:一,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和事事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品格竟成为她含冤受屈的主观因素。

二,对封建官府、官吏、法律的信任竟成为她含冤受屈的客观因素。

这对封建王法、官吏、官府是一个绝大讽刺,也极大地加重了此剧的悲剧性。

三,高尚成了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是对传统道德和官方提倡的程朱理学的讽刺。

《窦》剧中的窦娥正是以她的孝顺与贞节得到了人们的同情,可这种高尚却成了高尚者的墓志铭。

《窦娥冤》中窦娥的品格与反抗精神及其悲愤艺术特色:窦娥的品格主要为两方面:一,窦娥的反抗精神。

这是窦娥形象中最为宝贵的品格。

其反抗性主要表现为四点:(1)公堂对薄,坚强不屈。

(2)怨赴刑场,骂天咒地。

(3)三桩誓愿,表明怨情。

(4)鬼魂上场,复仇雪恨。

二,善良质朴,孝顺贞节。

这是人们广泛认同该剧的重要原因。

这一品格表现为三个方面:(1)为婆婆甘愿屈招。

(2)赴刑场途中不走前街走后街。

(3)鬼魂嘱托窦天章照顾婆婆。

其悲剧艺术特色是:一,冤案的形成非受贿所致。

二,孝女节妇为提倡孝道、贞节的社会所吞噬。

三,相信官府却为官府所冤杀。

杜丽娘及主要人物形象:杜丽娘是《牡丹亭》中第一主角,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中难得的典型形象。

她出生名门,自幼受封建教育和严格管束,为此精神苦闷、优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重点讲解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重点讲解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重点讲解宋代部分复习要点宋代文体以词与文为主,对于一些经典诗词要求背诵,特别就是一些警句,经典名句。

作家以欧阳修、王安石、柳永、苏轼、黄庭坚、李清照、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辛弃疾、姜夔为主。

篇目得重要性与可能出题方式,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有《欧阳文忠公集》。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诗歌有“欧、梅”,散文有“欧、苏”,词有“欧晏"。

欧阳修就是北宋诗文革新得领导人物。

欧阳修得诗文革新理论与韩愈一脉相承,重视道统与文统。

欧阳修“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宋史?本传》),曾巩、王安石、三苏就就是得欧阳修奖掖,显名于世,接受她得影响,成为诗文革新运动得中坚力量。

苏轼在《六一居士集叙》中称赞她:“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无论状物写景、叙事怀人、议论抒情,文笔皆纡徐委曲、条达疏畅,语言明白易晓,且针对世事,言之有物。

(一)《戏答无珍》背诵:“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二)《踏莎行》,背诵。

特色:这首词得上片就是写行人得离愁,下片就是写行人对思妇得思念。

1暗用典故,情深意长.2层次递进,韵味无穷。

3以乐景写哀景。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一篇史论.主旨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采用了对比论证手法。

(四)《秋声赋》这就是一篇体物写志得文赋.告诫人们不必悲秋怨秋恨秋,而要顺应自然规律,表现一种超脱得情怀.1、此文就是怎样描绘“秋声”形象得?或具体分析《秋声赋》如何运用铺陈比喻来描摹秋声得?答:这篇文章里,作者先用风雨、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再从“色、容、气、意”四个角度进行描摹,把无形得秋声写得有声有色,有意有形,从而描绘了一个独特得“秋声”得形象:虽令人感到悚然,感到悲凉,但又气势恢宏。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故称柳七。

世称柳屯田。

善于填词,以铺叙委婉细密见长.柳词流传甚广,一西夏归朝官曰:“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中国文学史2重点内容

中国文学史2重点内容

A、韦词将身世之感打入词中,同是写男女恋情,写女子容貌,温词是客观 的描写,韦词是浸满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B、韦词词风清疏,用清疏的自然景物表达情思。温词比较秾艳,常用华美 的物象营造浓烈的氛围。
菩萨蛮 温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 面交相映。新贴绣(一作著绮)罗襦,双双金鹧鸪。 菩萨蛮 韦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琵琶金翠羽,弦 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 高适岑参诗歌特点比较: • 艺术方面 • 1、风格:高适诗雄浑悲壮、深沉、质朴;岑参诗 雄放、洒脱。 • 2、表现手法:高适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 刚健质朴、精炼准确;岑参则好比喻和夸张,语 言新奇自如,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 思想内容方面 • 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善于以政治家 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 家安危、百姓苦难联系起来,大胆揭露问题,表 达自己的看法。 • 岑参边塞诗以瑰丽的语言,描写带异域情调的新 鲜事物和奇特风光,塑造了一个个千姿百态的艺 术形象,内容丰富多彩。
杜甫的地位和影响:



思想上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的影响: 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等;诗歌上受到了我国优 秀诗歌传统的影响:《诗经》、《离骚》、汉 乐府、建安诗歌、初盛唐诗歌等;语言上也受 到前人的重要影响。 杜甫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他对后代诗人的 影响也是很深远的,白居易、元稹受到了他缘 事而发、写民生疾苦的一面;韩愈、孟郊、李 贺等受到他奇崛、散文化、炼字的影响;李商 隐受到他律诗的组织严密,跳跃性大的特点的 影响。对宋诗的影响更大 思想方面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他系念国家的 安危,同情人民的疾苦,为历代士人所景仰, 在士人人格的形成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古代文学作品选二》《古代文学作品选二》自学笔记--金元部分金元部分论诗(池塘春草谢家春)○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工诗词,善散文,金元之际最优秀的诗人,风格雄健苍凉(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文学观点:元好问主张写诗要从现实生活中取得创作的源泉,自然天成,反对伪饰。

一方面,他肯定了陶渊明的“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其淳”的诗风,另一方面也十分推崇建安以来刚健质朴的诗风。

贬抑绮靡纤巧的齐梁诗风,看不起西昆体和江西诗派,抨击了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陈师道脱离现实,闭门苦吟的创作倾向,指出这是“可怜无补费精神”。

岐阳(百二关河草不横)○元好问,丧乱诗。

○思想内容:再现了蒙古军队围攻岐阳给当地带来年深重灾难,哀伤岐阳失陷,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而又无可奈何的郁结之情。

○首联写关中一带虽有雄关险塞,但守备荒废,长期遭受战祸。

接下去写西望岐阳,音信全无,陇水东流,如泣如诉。

五六两句写野蔓萦尸骨,残阳照空城,反映出战争的残酷。

末联写作者面对日益迫近的亡国惨祸,问天无路,满腔悲愤。

○全诗风格哀婉,词语精工:后三联直承首二句,写陇水哭声,野蔓战骨、残阳空城,组成一幅三秦战乱图,并赋以人的情意,深痛感人。

窦娥冤○关汉卿,号已斋叟,13世纪的伟大戏剧家,《救风尘》、《蝴蝶梦》、《鲁斋郎》、《拜月亭》、《望江亭》、《讽风月》、《金线池》……○《窦娥冤》揭露了元代混乱的社会现实和封建官府的腐朽和残暴,并成功刻画了窦娥这个封建社会受迫害妇女形象。

○窦娥原本是一个安于现状、安分守己、惧怕官府的弱女子,她把不幸归于命运,愿意忍受巨大的痛苦,但无情的现实使窦娥的纪想破灭了。

“没来由犯王法”之后,她感到无比冤屈。

她曾在太守面前极力辩白,但当看清腐败的官员根本不会为一个无权无势未行贿赂的女子伸张正义后,窦娥极度愤怒。

在行将受刑前,她指责天地不辩清浊、颠倒黑白、欺软怕硬,这实际上是对封建政治的愤怒控诉与强烈抗议。

本剧以一个平凡、善良的女子的觉醒和反抗,提示了封建社会“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严酷现实,提出了造成窦娥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统治的腐败,并歌颂了人民不屈不找的反抗精神。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X桢为“七子〞。

竹林七贤: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X伶、王戎与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XXXX、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基本上继承了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直抒胸臆、言情务尽的传统,但许多诗中又采用了比兴手法,是诗歌形象鲜明又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因为建安文学有这些特点,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刚健悲凉、清峻通脱的格调,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

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

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

世称正始之音。

正始之音是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永明体:魏晋以来,中国音韵学有了新的发展,在南朝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对音韵很有研究的学者沈约用四声叠韵的原理来研究诗歌中的音韵配合,指出八种声病必须避免,音韵搭配要合协。

在沈约的倡导下,一些作家将这些诗歌音律和晋宋以来诗歌中的排偶、对仗的形式结合起来进行创作,于是产生了一种新的诗体:新体诗,又叫“永明体〞骈文:骈,辆马拉的车,引申为偶,对偶。

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文以双句为主,句子叫骈句、俪句,讲究对仗与声律,其中以四、六句相间作为固定的格式,唐中时称为四六文。

骈文是一种诗化的散文,讲求形式之美,助长形式之风流行。

宫体诗:就内容而言,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如:女性;在情调上,清艳,风格柔媚,注重辞藻、对偶与声律。

大小谢:谢灵运、谢眺阴何:阴铿、何逊《昭明文选》:《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精简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精简知识点

第五章宋代文学一、西昆体的一般特色讲究修辞,大量用典,以学问为诗二、梅尧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主要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1.干预政治、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作品;2.个人日常生活的琐碎事务。

艺术特点:1.追求“苦硬”、“瘦劲”,要求平淡其表,深邃其里。

2.风格:平淡、古淡三、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征1.苏舜钦的诗歌中,以风格豪犷雄放的作品最为引人注目。

2.早期诗歌创作重视反映现实,揭露社会黑暗,敢于大胆直言,如《吴越大旱》。

3.后期诗风变化,多寄情山水自然景物之诗,富有幽独闲放趣味。

四、王安石的文学创作成就1.文论:重在致用,把文章看作为政治服务的工具,长短篇均谨言,语言质朴简洁而说理透彻,概括性很强。

2.小品文:篇幅不长而笔力雄健,富有感情,文风峭刻。

3.散文:以议论说理见长,结构严谨,析理透辟。

4.诗:早期:直道其胸中事,意味较薄;晚年多描写山水的小诗,新颖别致而雅丽精绝。

5.词: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和表现范围。

6.王荆公体(半山诗)○1指王安石晚年诗歌风格,既清新闲适,又沉郁悲壮。

○2主要是绝句,雅丽精绝,含蓄深婉。

有向唐诗复归的倾向。

五、曾巩散文的艺术风格1.追求古雅平正,雍容冲和的艺术风格,叙事、议论都冲和平淡,委屈周详。

2.长于议论,多引经据古,明白详尽;布局完整谨严,节奏舒缓不迫;语言干净,思致明晰。

如《墨池记》3写作手法和技巧风格:开阖、承转、起伏、回环都有一定的法度,规矩严密。

六、苏洵散文的特点1.文章以议论为主,结构谨严,说理周详,气势磅礴而曲折多变。

2.论点鲜明,笔锋老辣,纵横恣肆3.具有雄辩的说服力,带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

七、苏辙散文的特点文章接受父兄疏放洒脱影响的同时,把委婉迂徐的艺术情趣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其《黄州快哉亭记》,记事详赡工稳,文风淡泊平和,议论以稳健见长,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授。

八、苏轼诗歌的主要题材内容1.社会政治诗: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

如《荔枝叹》。

2.山水景物诗:常常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重点讲解宋代部分复习要点宋代文体以词和文为主,对于一些经典诗词要求背诵,特别是一些警句,经典名句。

作家以欧阳修、王安石、柳永、苏轼、黄庭坚、李清照、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辛弃疾、姜夔为主。

篇目的重要性和可能出题方式,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有《欧阳文忠公集》。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诗歌有“欧、梅”,散文有“欧、苏”,词有“欧晏”。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领导人物。

欧阳修的诗文革新理论与韩愈一脉相承,重视道统和文统。

欧阳修“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宋史?本传》),曾巩、王安石、三苏就是得欧阳修奖掖,显名于世,接受他的影响,成为诗文革新运动的中坚力量。

苏轼在《六一居士集叙》中称赞他:“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无论状物写景、叙事怀人、议论抒情,文笔皆纡徐委曲、条达疏畅,语言明白易晓,且针对世事,言之有物。

(一)《戏答无珍》背诵:“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二)《踏莎行》,背诵。

特色:这首词的上片是写行人的离愁,下片是写行人对思妇的思念。

1暗用典故,情深意长。

2层次递进,韵味无穷。

3以乐景写哀景。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一篇史论。

主旨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采用了对比论证手法。

(四)《秋声赋》这是一篇体物写志的文赋。

告诫人们不必悲秋怨秋恨秋,而要顺应自然规律,表现一种超脱的情怀。

1、此文是怎样描绘“秋声”形象的?或具体分析《秋声赋》如何运用铺陈比喻来描摹秋声的?答:这篇文章里,作者先用风雨、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再从“色、容、气、意”四个角度进行描摹,把无形的秋声写得有声有色,有意有形,从而描绘了一个独特的“秋声”的形象:虽令人感到悚然,感到悲凉,但又气势恢宏。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排行老七,故称柳七。

世称柳屯田。

善于填词,以铺叙委婉细密见长。

柳词流传甚广,一西夏归朝官曰:“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他是北宋第一个大量写慢词的人。

有《乐章集》。

(一)《雨霖铃》抒发了离情别绪和身世凄怆之感。

分析此词点染、铺叙的特点。

此词善用点染、铺叙,景深情长,上片的“念去去”是点,点明这次分明是去而又去,远而又远,接着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种景物加以渲染,衬托出“去去”的水远山遥和离情的深沉凝重。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点,点明离别的时间和气氛,然后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具体形象来构成一种凄清的意境,借以烘托伤秋伤别的情感。

这里点染、铺叙交织使用,从而化虚为实,把一首深情款款、哀凄感人的叙事曲,写得自晓畅,情事俱显。

(二)《望海潮》,词牌曲是柳永的首创。

是一首铺叙都市生活的长调。

背诵。

据说金主亮闻此歌,遂起投鞭渡江之意。

1、艺术特色:1)抓住具有特征的事物。

2)夸张的笔调。

3)音律和谐。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

世称王荆公。

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一)《桂枝香.金陵怀古》是一首怀古词。

1、分析此词表现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上片写景,热情地赞美了金陵一带壮美的江山和风帆来往、酒旗飘扬的繁荣景象;下片怀古,对六朝统治者因竞逐豪奢而导致相继败亡的历史,发出了深深的慨叹,不只怀古,而且警时。

词人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深刻的了解,对北宋王朝的前途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

2、艺术特色:1)托故喻今。

2)写景如画。

3)典故运用,化用前人诗句。

(二)《答司马谏议书》这是一篇书信体政论文。

了解此文的写作背景。

1、本文的结构特征。

1)直接从“所操之术多异”出发,提出变法的原因。

2)逐条驳斥司马光五条谬论(核心部分)。

3)提出自己变法的目的是为了“膏泽斯民”。

2、艺术特点:1)书信体和驳论体结合。

2)谦和的应酬和激烈的论辩结合。

(三)《明妃曲》是一首咏史诗。

1、分析此诗以议论入的特点。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年枉杀毛延寿”一是由意象式而为议论式,“意态由来画不成”,不仅感叹翻新,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画理命题:“人生失意无南北”,不仅感叹历史人物,同时也是现实人生的写照。

这种议论式笔法既使作品曲笔转折,纵横跳跃,又使作品深含理趣,体现了宋人与唐人不同的艺术思维和艺术表现。

2、分析如何塑造昭君形象。

1)形象描绘。

2)侧面烘托。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多面手天才,他诗、词、文、书、画都取得开创性成绩。

文有“欧苏”,诗有“苏黄”,词有“苏辛”,书法有“苏黄蔡米”,唐宋八大家之一。

开创的豪放词。

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有《东坡文集》,《东坡乐府》。

(一)《游金山寺》主题句“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诗歌主旨:厌倦官场,思乡归隐。

1、结构特征:1)开头从江水入手,点明诗歌思乡主旨。

2)描绘了长江傍晚、初夜到深夜的瑰丽景色,富有变化,情寓景中。

3)后四句写归隐心情。

(二)《江城子》一首悼亡词,悼亡诗古已有之,而将悼内容写词中,苏轼为首创。

1、分析此词的艺术表现特点。

此词想象丰富,结构往复曲折。

作者在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中驰骋想象,并把过去与未来、梦境与现实、生者与死者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

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回环往复,曲折有致,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真挚深婉的情感历程。

(三)《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怀古词。

背诵。

宋代豪放词的代表作。

词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写的是(周瑜)。

1、分析此词的艺术表现的特点。

此词的整体艺术表现主要是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一种恢弘峥嵘的意境。

先是由“大江东去”建立起博大、开阔的空间意象,再从“千古风流人物”带出时间的长远,空间的长江水变成了时间的洪流,冲刷着“故垒西边”的历史,拍打着“乱石穿空”的岩岸;映现出“雄姿英发”的身影,激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全词笔力雄健,一气如注一洗婉约词愁山恨水之景、游子思乡之情与低徊婉转之调,表现出一种全新的气象,因而被誉为“古今绝唱”。

(四)《赤壁赋》是一篇文赋 .背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予之所共适。

”1、分析本文所表现的哲理意义。

本文为苏轼被贬黄冈游赤壁时所作,在这种心境下游赤壁,当有无限苦闷,诸多感慨。

然作者不仅能“入乎其内”地深锐感受到人类无法逃避的忧患意识,同时也能“出乎其外”地深刻领悟到“物与我皆无尽”、“造物者无尽藏”的宇宙人生哲理,因此,才能写出这篇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的赋中佳作,文中带有浓厚的老庄色彩,但这种在贬谪逆境中的旷达精神是积极健康的。

2、艺术特色:1)有对偶句式和押韵,主客问答等赋体特征。

2)随意的散文笔调和优美的诗歌意境3)写景、抒情和说理结合。

(五)《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一首咏物词。

背诵。

此词格调清空,意境高远,深具“坡仙”个性。

黄庭坚评论此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六)《定风波》表现词人雨后信步的所见所感,抒发不怕风雨的豪迈坦荡胸怀。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要能体悟其中豪迈情怀以及人生哲理。

(七)《方山子传》塑造了一位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

1、艺术特色:1)人物性格前后的强烈对比。

2)文意富有韵味。

杨万里,字廷秀,自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其诗时称“诚斋体”。

杨万里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有《诚斋集》。

おお(一)《初入淮河绝句》背诵“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二)《闲居初夏午睡起》张浚评此诗“胸襟透脱”。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昆山(今苏州昆山)人。

和陆游、杨万里、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

有《石湖居士诗集》。

《四时田园杂兴》是一组田园诗,共60首。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梁启超说:“亘古男儿一放翁。

”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一)《关山月》艺术特色1)精于锤炼、言简意赅、感情充沛的特点。

2)全诗层次分明。

3)“月”是全篇结构之线索:就将三个不同场景凝聚在同一夜晚的明月之下。

4)作者选取典型事物、创造典型场景来进行强烈的对比。

(二)《书愤》背诵。

这是陆游爱国诗的代表作,也是他七律的代表作。

在这首诗中陆游把描写国事与回忆自己的抗敌经历,把抒发爱国之情与感慨自己的不幸遭遇紧密地结合起来。

1、艺术特色:1)此诗在感情的表达上深得老杜诗沉郁顿挫的精髓。

2)议论为诗,但议论是在形象构建基础上而发的。

)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高超的语言技巧。

(三)《沈园》二首了解诗歌写作背景,另写有《钗头凤》。

(四)《卜算子.咏梅》是一首咏物词。

背诵。

以梅花的孤高凄凉来衬托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人。

豪放派词人。

有《稼轩长短句》。

(一)《水龙吟》背诵。

熟悉此词典故的运用。

分析此词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1)环境渲染2)动作描写3)运用典故4)直抒胸臆。

抒情主人翁豪迈而又孤独,栩栩如生。

(二)《摸鱼儿》背诵。

熟悉此词典故。

梁启超评“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主旨:这是一首比兴寄托之作,以残春风雨、落红飞絮来象征南宋国势的萧条零落。

分析《摸鱼儿》比兴手法的运用 .1)在伤春、宫怨的形式下,表达了作者深沉细腻的忧国之情,写得缠绵悱恻,意脉深远。

作者借主人公的伤春之情引出对君王的哀怨之情,由美人之喻扩展为一个完整的抒情女主人公的形象。

2)通过惜春、劝春、怨春的过程,十分熨贴地描绘出惜春人恋春而又怨春的感情特征。

作者写伤春之情,是感叹青春年华的虚掷,既是切合典故中美人的命运,也暗喻自己的被闲置的遭遇。

看似闲笔,实则构成了此词的完整意境,大大增强了此词的感染力。

(三)《青玉案.元夕》背诵,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梁启超评“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此词是借元宵节观灯来寄托情怀,“那人”是作者自己人格的象征,是写自己被统治阶级所排斥而又不肯趋炎附势的品格,隐喻作者在遭受排斥打击后仍不肯随波逐流的品格。

艺术特色:全词用的是对比和以宾衬主的手法,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笔法。

构思新颖,语言工巧,曲折含蓄,余味不尽。

(四)《清平乐.村居》运用白描手法。

(五)《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首怀古词。

背诵,熟悉典故。

分析《永遇乐》用典的艺术。

答:词中用典很多,而且多是历实,全词由典故和对方历史的评论组成,而所用典故和所写史实圴与眼前的江山、本朝的时事结为一体,化为统一的意境,并于历史和现实的映照中评论古今,纵横驰说,很好的抒发诗人借古讽今与吊古伤今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