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2011年度中医诊疗分析,总结及优化(精)

合集下载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2011年度中医诊疗分析,总结及优化评估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2011年度中医诊疗分析,总结及优化评估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2011年度中医诊疗分析,总结及优化评估一、中医诊疗总结:1.通过临床实践,对近一年诊治患者分析总结:从脾心痛的发病机理分析:肝郁化火,忧愁思虑,或恼怒伤肝,肝气不舒,肝气横逆犯脾,气机逆乱,气滞血瘀,瘀阻脉络,心脉不通而发心痛;另一方面,木克脾土,脾胃升降功能失常,中焦气滞,影响心脉运行,可致心痛反复发作。

肝胆湿热,痰热壅阻:恣嗜肥甘厚味 ,烟酒过度 ,或情志过极 ,损伤脾胃 ,运化失司 ,痰湿阻于中焦 ,日久化热 ,痰热壅阻 ,瘀血内生 ,痰瘀交阻 ,心脉不畅 ,遂发。

本病的发生多由感受六淫之邪、饮食不节、情志失畅、胆石、虫积、创伤等因素,引起邪阻气滞,肝胆不利,湿郁热结,蕴于中焦,或表现为肝郁气滞之证,或为肝胆湿热之证,或为胃肠热结之证,此三方面的证候也是本病最先出现、最常见的证候。

但急性胰腺炎发病,转变极快,且气、湿、热结聚不散则酿生热毒,热毒炽盛又易导致血热妄行而致血瘀,热毒血瘀互结,肉腐血败成脓,即所谓“邪热炽盛,郁火熏蒸,血液胶凝”,“伏火郁蒸血液,血被熬成瘀”是也。

故本病在发病时不论其处于那种辨证分型都有热毒血瘀互结的病理本质。

2.治疗中抓住辨证要点: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 ,思虑过度损伤脾胃者日众 ,加之生活水平提高 ,饮食肥甘厚味 ,烟酒不绝于口 ,导致脾胃不和 ,成为脾心痛发病的原因。

脾心痛的辨证 ,应重在辨病位 ,辨兼证 ,辨标本。

二、中医诊疗评价分析:急性胰腺炎中医治疗方法:该疾病证型较多,根据本科室特点,根据就诊患者发病程度,根据就诊患者中证型所占比例情况,根据脾心痛诊疗方案确定:(1)肝郁化火:治法:疏肝解郁,通俯泻火。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2)中成药制剂:木香顺气丸。

三、优化评估:祖国医学认为,本病轻症属“胃脘痛、腹痛、胁痛,呕吐”范畴,重症属“结胸、厥逆”范畴。

本病的发生与肝胆、脾胃、大肠等关系密切,起因于暴饮暴食、贪凉饮冷、恣啖膏粱厚味,或暴怒伤肝,情志不畅,或蚘虫扰窜,皆可引致发病。

脾心痛诊疗方案

脾心痛诊疗方案

脾心痛【定义】脾心痛,是指上腹急性发作的剧痛,伴恶心呕吐、发热、血、尿淀粉酶增高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西医学中的轻症急性胰腺炎属该病症范畴。

【诊断标准】一、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年))(一)中医辨病依据:上腹急性剧痛,伴恶心呕吐、发热、血、尿淀粉酶增高。

(二)症候分型及辨证依据:1、湿热瘀滞证中医辨证依据:腹痛拒按,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染,胸闷不适,大便不通,身热,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病因病机:饮酒、过食肥甘食品损伤脾胃,脾胃升降失司;或胆石、蛔虫内生,胆石、蛔虫阻塞胆管使肝胆疏泄失司,湿、热、瘀积于中焦,中焦不通而发病。

病位:在中焦。

病性属实。

2、淤血阻滞证中医辨证依据:腹部疼痛或剧或缓,痛处固定不移,或可见包块质硬,扪之碍手,经久不愈,舌质黯,或青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病因病机:湿、热、痰、瘀等治病因素积于中焦,正气不足,无力抵御邪气,邪气瘀滞中焦、气血不通,发为淤血内停阻滞中焦经脉而发病。

病位:在中焦。

病性属虚实夹杂二、西医诊断西医诊断依据:参考西医《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2003 版》进行诊断。

(1)急性、持续性腹痛(偶无腹痛),伴有轻且局限腹膜炎体征;(2)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大/ 等于正常值上限3 倍(少数病例血清淀粉酶活性正常或轻度增高)(3)腹部B超或CT检查见胰腺肿大或伴有胰周炎性渗出。

(4)入院内48小时内的RANSO评分小于3分。

【鉴别诊断】一、中医鉴别诊断:1、真心痛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出现上腹痛的表现,应高度警惕,防止与胰腺炎相混。

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汗出等,病情较急,老年人既往无胃痛病史,而突发上腹痛者,当注意真心痛的发生。

脾心痛部位在中上腹,病前有过失肥甘油腻,饮酒诱因,常伴恶心、呕吐,畏寒发热等症状,疼痛持续时间较长。

脾心痛

脾心痛

• ①急性呼吸衰竭:
• ②急性肾衰竭:
• ③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
• ④消化道出血:
• ⑤胰性脑病:
• ⑥败血症及真菌感染:
• ⑦高血糖:
• ⑧慢性胰腺炎:
•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 (一)白细胞计数
• • (二)血、尿淀粉酶测定 • 血淀粉酶正常值 25~125U/L • 尿淀粉酶正常值 80~300U/L

分型
急性胰腺炎临床分型: • 轻型 (AP)
• 重症 (SAP)
• 病理分型: • 一、水肿型(间质型)
• 二、出血坏死型
西医的病因
• 1.机械性 胆道梗阻,胰管梗阻,十二指肠反流,手
术等。 • 2.代谢性
酒精中毒,甲亢等。
• 3.感染性 病毒,如腮腺炎病毒、柯萨基病毒-B、埃
可病毒等。
2020/2/6
• 重症除具备轻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且 具有局部并发症(胰腺坏死、假性囊肿、脓肿) 和(或)器官衰竭。由于重症胰腺炎病程发展险 恶且复杂,国内外提出多种评分系统用于病情严 重性及预后的预测,其中关键是在发病48或72小 时内密切监测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的变化,综合评 判。
治疗
• 一、轻症急性胰腺炎,治疗措施: • 1、抑制胰腺分泌: • (1)禁食、胃肠减压:必要时置鼻胃管持
中医中药治疗
总原则: 急性脾心痛是以邪热实证为主,故其
急救当以祛邪缓急为原则,“急则治其 标”。
“六腑以通为用”,当以通里攻下为主。 • 治法: 通里攻下、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益气养阴。
20 1、肝脾气滞(常见于轻型水肿性胰腺炎) • • 2、脾胃湿热(常见于严重水肿型,热毒炽
续吸引胃肠减压,适用于腹痛、腹胀、呕 吐严重者; • (2)胆碱能受体阻断剂: • (3)H2受体阻断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 (4)生长抑素及类似药:

外科---脾心痛(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方案(版)

外科---脾心痛(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方案(版)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实用中医内科学》第二版(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和2014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发布的《重症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

①主要症状:脘腹胀满、拒按、痞满燥实坚。

②次要症状:微热或壮热甚则出现寒热往来、口干渴、尿短赤。

③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洪数或弦滑。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美国胰腺病协会(APA)2012年修订的《急性胰腺炎分级和分类系统》及2014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发布《中华医学会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治指南2014年版》。

急性胰腺炎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的疾病,重者可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可伴有器官功能障碍,或出现坏死、脓肿或假性囊肿等局部并发症者,或两者兼有。

临床表现为:①症状:以急性起病的上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急性、突发、持续、剧烈的上腹部疼痛,常向背部放射);②体征:上腹部压痛、和/或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脐周或肋下瘀斑③辅助检查:血尿淀粉酶水平大于正常值3倍,CT或MR有急性胰腺炎的影像表现,同时有胰周广泛渗出、和/或胰腺坏死等改变;④改良Marshall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BalthazarCT分级有助于对胰腺炎轻重度判定。

无器官功能衰竭、无局部或全身并发症为轻症急性胰腺炎(器官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依据改良Marshall 评分系统,任何器官评分≥2分可定义存在器官功能衰竭);有局部或全身并发症,或有器官功能衰竭但持续时间<24小时为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

有器官功能衰竭但持续时间≥24小时为重症急性胰腺炎。

(二)急性胰腺炎分期1.初期:自发病至1周左右。

2.进展期:发病后1周左右至3周。

3.恢复期:发病后3周左右至4周及以上。

(三)证候诊断1.初期a.结胸里实证:寒热往来、腹部硬满而痛,拒按,大便秘结,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舌红苔黄腻或黄厚而燥,脉沉紧。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诊疗方案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诊疗方案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①《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颁发,1993年;第四版,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颁发,2002);②《急性胰腺炎》(张肇达,等.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1)主要症状:起病突然,常有饮酒和进油腻食物等诱因,以急性起病的上腹疼痛为主要症状。

(2)次要症状:常伴有腹胀、恶心、呕吐,可伴有轻度发热、黄疸、便闭等表现。

(3)体征:上腹部压痛、伴或不伴腹肌紧张和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正常。

(4)舌脉:舌淡红或红,苔薄白、或薄黄、或黄厚、或黄腻、或燥,脉细或紧或弦数或弦滑数。

(5)现代影像技术(超声、CT、MRI):表现出胰腺炎的特征,可见胰腺非特异性增厚或肿大,胰周边缘不规则或有一个间隙的少量积液。

具备主症,结合查体及现代影像技术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①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学组.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2007);②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2007)》。

(1)以急性起病的上腹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轻且局限腹膜炎体征;(2)血淀粉酶升高(超过正常值高限3倍);(3)腹部B超或CT或MRI查及胰腺肿大或伴有胰周炎性渗出;(4)入院24小时内的APACHE II 评分<8分,入院48h内的Ranson 评分<3分,入院72h内的Balthazar CT 分级Ⅱ级以下。

以上1,3必备,参照2、4即可诊断。

(二)证候诊断1.肝郁化火证:突发的中上腹疼痛,走窜两胁、腰背,伴低热、咽干、口苦、暧气、恶心、呕吐、大便干结。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

2.肝胆湿热证:持续的腹部及两胁疼痛、阵发性加剧,胸闷、恶心、呕吐、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目黄、身黄、尿黄。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滑数。

3.腑实热结证:上腹疼痛,拒按,痛如刀割,腹胀难忍,时有恶心呕吐,发热口渴,烦躁,大便秘结,小便短黄。

中西医结合治疗轻型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轻型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轻型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分析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轻型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56例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大承气汤口服及灌肠。

比较两组病例临床症状、体征缓解的时间及血淀粉酶恢复情况。

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轻型急性胰腺炎有可靠的疗效。

标签:轻型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大承气汤;奥曲肽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

临床以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和血胰酶增高等为特点。

大承气汤经多年的临床验证,能有效缓解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

2009年5月~2011年4月,笔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上大承气汤治疗轻型急性胰腺炎(MAP),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9年5月~2011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确诊的56例MAP患者,按年龄、体重、病因分层后再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简称对照组)。

治疗组28例,男15例,女13 例,年龄22~79 岁,平均(49 ±23)岁;对照组28例,男14 例,女14例,年龄20~77 岁,平均(48±24)岁。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作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腹部 B 超或CT、心电图及血、尿淀粉酶检查。

1.2?诊断标准符合“中国轻型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 [1]中的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全部患者均有暴饮暴食、酗酒等诱发因素,表现为突发上腹部剧烈刀割样疼痛或胀痛,伴恶心呕吐、发热。

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升高;血清淀粉酶500 U 以上(比色法);尿淀粉酶1 000 U 以上(比色法);B超或CT检查可见胰腺肿胀,并排除其他急腹症。

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在多参数监护情况下均采用:禁食或胃肠减压;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调节酸碱平衡;抑制胃酸、胰酶分泌,抑制胰腺分泌选用醋酸奥曲肽注射液(国药一心制药有限公司,H20041557)0.1 mg 皮下注射,每8小时1次;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静脉营养与支持治疗。

中医护理急性胰腺炎疗效的分析

中医护理急性胰腺炎疗效的分析

中医护理急性胰腺炎疗效的分析摘要:急性胰腺炎是伴有全身及局部并发症的急性胰腺炎,是一种病情险恶、并发症多、病死率较高的急腹症,大多数患者是由于胆道疾病、长期酗酒和暴饮暴食引起的。

随着医学的发展,重症急性胰腺炎治愈率有所提高,但总体死亡率仍高达17%左右。

急性胰腺炎发病急骤、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轻则导致患者胰腺水肿,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重则导致患者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胰腺出血坏死、休克及继发感染等并发症,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且发病率至今仍呈逐年升高趋势,死亡率也一直居高不下,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关键词:中医护理;急性胰腺炎;疗效分析1中医情志护理:急性胰腺炎发病急骤、病情凶险,身体上的疼痛及昂贵的医疗费用,难免会给患者带来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使治疗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日常护理中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交流,耐心解答患者疑惑,将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主要治疗方法及于术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提高患者对急性胰腺炎的认识;与患者交流过程中发现患者处于过分焦虑、恐惧的情绪中时,要对患者表示理解,鼓励患者说出心中担忧,并采用音乐渲染或榜样法来疏导患者情绪,增强患者抗病信心。

2中药灌肠护理:中药灌肠的目的在于促进患者肠蠕动,解除肠麻痹。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取左侧卧位,适当将其臀部垫高,将事先准备好的大承气汤装于灌肠袋中f温度控制在40℃左右),选用16号肛管屈膝插入25 cm,将药液均匀、缓慢灌入患者肠道内,1次灌输量控制在< 150 mL. 4-6次/d。

3胃肠减压护理:当患者出现呕吐频繁或腹胀明显时,可遵医嘱行胃管置入以帮助患者胃肠减压。

首先,通过负压吸引器将患者胃内容物及气体充分吸出,以减少胰液分泌。

然后将胃管及负压引流器妥善固定好,待患者腹痛等症状好转后给予中药鼻饲,鼻饲前后均以温开水冲洗胃管,完成后夹闭胃管th,再次进行胃肠减压。

此操作期间护上要注意观察胃肠减压抽出物性状、数量及颜色,同时留意患者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现象。

脾心痛精深中医临床路径应用的统计分析报告及改进要求措施2011年12年13年

脾心痛精深中医临床路径应用的统计分析报告及改进要求措施2011年12年13年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临床路径应用的统计分析及难点分析及改进措施(2011年度)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临床路径在我科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路径方案实施情况实施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临床路径以来,我科收治脾心痛病人22例。

严格按照临床路径实施方案选择病人,共有21例符合条件并进入临床路径。

具体如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 ICD-10编码:K85);临床分型为肝郁化火证、肝胆湿热证、腑实热结证;严格遵照脾心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执行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参照①《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版,中华人民国卫生部制定颁发,1993年;第四版,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颁发,2002);②《急性胰腺炎》(肇达,等.人民卫生,2004)。

(1)主要症状:起病突然,常有饮酒和进油腻食物等诱因,以急性起病的上腹疼痛为主要症状。

(2)次要症状:常伴有腹胀、恶心、呕吐,可伴有轻度发热、黄疸、便闭等表现。

(3)体征:上腹部压痛、伴或不伴腹肌紧和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正常。

(4)舌脉:舌淡红或红,苔薄白、或薄黄、或黄厚、或燥,脉细或紧或弦数或弦滑数。

(5)现代影像学技术(超声、CT、MRI):表现出胰腺炎的特征,可见胰腺非特异性增厚或肿大,胰周边缘不规则或有一个间隙的少量积液。

具备主症,结合查体及现代影像学技术可确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中药服:按照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治疗方案辩证使用中药汤剂。

2、中医外治法:按照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诊疗方案,辩证选择使用中医外治法。

3、针灸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辩证分析,选择穴位针刺治疗。

4、嘱咐患者卧床休息,禁食。

二、统计分析实行中医治疗脾心痛临床路径后,分别从六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住院天数:经过比较,入临床路径病例住院天数平均缩短1-2天。

医疗费用:入临床路径病例平均费用6000元,一般中、西医治疗脾心痛病例平均费用10000元,医疗费用明显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
2011年度中医诊疗分析,总结及优化评估
一、中医诊疗总结:
1. 通过临床实践,对近一年诊治患者分析总结:从脾心痛的发病机理分析:肝郁化火,忧愁思虑, 或恼怒伤肝,肝气不舒, 肝气横逆犯脾, 气机逆乱, 气滞血瘀, 瘀阻脉络, 心脉不通而发心痛; 另一方面, 木克脾土, 脾胃升降功能失常, 中焦气滞, 影响心脉运行, 可致心痛反复发作。

肝胆湿热,痰热壅阻:恣嗜肥甘厚味 ,烟酒过度 ,或情志过极 ,损伤脾胃 ,运化失司 ,痰湿阻于中焦 ,日久化热 ,痰热壅阻 ,瘀血内生 ,痰瘀交阻 ,心脉不畅 ,遂发。

本病的发生多由感受六淫之邪、饮食不节、情志失畅、胆石、虫积、创伤等因素, 引起邪阻气滞, 肝胆不利, 湿郁热结, 蕴于中焦, 或表现为肝郁气滞之证, 或为肝胆湿热之证, 或为胃肠热结之证, 此三方面的证候也是本病最先出现、最常见的证候。

但急性胰腺炎发病, 转变极快, 且气、湿、热结聚不散则酿生热毒, 热毒炽盛又易导致血热妄行而致血瘀, 热毒血瘀互结, 肉腐血败成脓, 即所谓“邪热炽盛, 郁火熏蒸, 血液胶凝”, “伏火郁蒸血液, 血被熬成瘀”是也。

故本病在发病时不论其处于那种辨证分型都有热毒血瘀互结的病理本质。

2. 治疗中抓住辨证要点: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 ,思虑过度损伤脾胃者日众 ,加之生活水平提高 ,饮食肥甘厚味 ,烟酒不绝于口 ,导致脾胃不和 ,成为脾心痛发病的原因。

脾心痛的辨证 ,应重在辨病位 ,辨兼证 ,辨标本。

二、中医诊疗评价分析:
急性胰腺炎中医治疗方法:该疾病证型较多,根据本科室特点,根据就诊患者发病程度,根据就诊患者中证型所占比例情况,根据脾心痛诊疗方案确定:
(1肝郁化火:治法:疏肝解郁,通俯泻火。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2 中成药制剂:木香顺气丸。

三、优化评估: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轻症属“胃脘痛、腹痛、胁痛,呕吐”范畴,重症属“结胸、厥逆”范畴。

本病的发生与肝胆、脾胃、大肠等关系密切,起因于暴饮暴食、贪凉饮冷、恣啖膏粱厚味,或暴怒伤肝,情志不畅,或蚘虫扰窜,皆可引致发病。

中药治疗的关键是尽早促使肠蠕动的恢复,可用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和通里攻下。

常用药物主要有:柴胡、黄连、黄芩、枳实、厚朴、木香、白芍、芒硝、大黄等,随症加减。

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采用皮硝腹部外敷,并以大柴胡汤、调胃承气汤加味、泻热汤等以大黄为主药的通腑方药,刺激胃肠道运动、减少胃肠道内毒素的吸收和肠麻痹、肠损伤带来的后期细菌移位,减少胰腺和腹腔感染。

急性胰腺炎早期适时采用中药灌肠,通过直肠给药可促进中药的吸收,排除肠道内积气及积便。

缓解腹部症状及体征,并且通过局部给药起到抑制肠道内细菌过度繁殖,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防止继发感染的作用。

病程2周后以调理脾胃、滋阴益气活血为主,辨证施治。

总之,不论是治疗水肿型还是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可视为取得疗效的关键性措施。

实践证明, 柴胡疏肝散,迄今仍是临床上治疗急性胰腺炎常用的
基本方剂, 其疗效确切。

近年来, 随着对本病病因、病机及疾病发展规律认识的加深, 各种治法层出不穷。

但根据本病多为气机不畅、实热蕴结的里热实证, 当前中医药治疗急性胰腺炎, 都以理气、化瘀攻下、清热解毒为治疗大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