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方案设计及优化总结材料
2018年临床路径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优化

×××分厂×××安全生产工作履职清单及行动计划表--0202)89673
1
2018年临床路径分析及总结
在医院的要求下,我科近3月来开展了中风病、项痹病、腰痛病
的临床路径,经过不断的修改、不断的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
也存在诸多的不足。目前大概的总结如下:
一、近3个月总的出院病人约200人,进入临床路径的约121人,占
60.50%,退出的约22人,占进入路径的18.10%。
二、分析我科目前进入路径的困难
1.合并脑梗死后出血或其他严重疾病而影响第一诊断者需退出
路径。
2.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其他相关专业处理,或因此导致住
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其他相关专业诊治,
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4.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脑梗死后可能导致既往疾病加重
而需要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三、,在今后路径中逐渐完善。
每天多一点点的努力,不为别的,只为了日后能够多一些选择,选择云卷云舒的小日子,选
择自己喜欢的人。
膝痹病(膝骨关节炎)诊疗方案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2012)

膝痹病(膝骨关节炎)诊疗方案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2015)
一、基本情况
从 2015年 1 月 1 日至2015年 12月01 日累计治膝骨关节炎(膝痹)病例统计如下:
全年累计治疗门诊3389人次,住院362人次,所有病例严格按照诊疗方案进行分期治疗,中医辨证施治,住院患者其住院平均19天,费用平均7359元。
对11例中早期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行腓骨高位部分切除术治疗。
对142例IV期骨关节炎患者进行了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手术占住院人数39.7%,手术平均住院天数21天,平均费用55218元。
二、疗法应用情况分析
对于骨关节炎II-III期患者选择保守治疗,全程辨证施治使用中药治疗。
对于部分中早期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行腓骨高位部分切除术治疗。
1.年龄在65岁以上。
.X 线片显示在IV级。
经非手术治疗6个月无效者,或反复复发,病人要求手术者选择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对于保守治疗患者II-III期病人治疗后采用国际膝骨关节炎WOMAC量表,进行关节指数评分判定法治愈显效率92%;对于部分中早期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行腓骨高位部分切除术治疗,短期观察效果良好,手术患者治愈显效率达到100%。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手术患者治愈显效率达到100%。
经评定,此诊疗方案存在如下不足:
1.新增加的腓骨高位部分切除术治疗方法,病例各少,疗效观察时间过短。
改进措施:
1.继续观察腓骨高位部分切除术治疗患者疗效及进一步增
加病例数量。
并且密切关注相关文献报道。
2015年12月。
项痹病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

2021年针灸科中医优势病种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分析、总结及优化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要点]:1诊断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②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玩者, 往往呈慢性发病.③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⑤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2证候分类:?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中医证候分类:主证:①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 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②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③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暗红,苔厚腻, 脉弦滑.④肝肾缺乏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⑤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证候分析:风寒湿之邪侵袭经络,气血闭阻不能畅行,引起颈、肩、上肢等处的痛、麻、重、僵硬及活动不利等病症,脉弦紧主寒主痛,苔白为寒邪之象;长期低头工作,久劳伤筋,以至气血不能畅通,瘀血阻于经脉,故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舌质暗为血瘀之象,弦脉主痛证;素体痰湿偏盛,或脾胃缺乏,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气交阻,蒙蔽清阳,那么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苔厚腻,脉滑;肝肾阴虚,不能滋养头目,故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阴虚生内热那么面红目赤、舌红少津;气血亏虚不能上营于头目面部及滋养四肢,故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2)病理分型:①颈型: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②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③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 二便失禁或尿潴留.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人椎管.CT、MRI 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④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病症加重.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 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⑤交感神经型: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X线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椎动脉造影有受压现象.[治疗方案]: 1治那么:舒筋整复,活血通络2治法: ①?针刺治疗:取手足太阳经穴为主.处方:穴取风池、天柱、颈夹脊、颈百劳、肩井、肩中俞、肩外俞、阿是穴.操作:用毫针施以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局部穴位加以电针,电流量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留针30min, qd , 10次为1个疗程.随证配穴:疼痛剧烈加后溪、申脉;气血亏虚加血海、足三里;肝肾缺乏加肾俞、关元;痰湿阻络加足三里、丰隆.方义:处方主要是根据病所的经络循行部位选穴,以疏通经络气血的闭滞,使营卫调和那么风、寒、湿三气无所依附而痹病得解.后溪通于督脉,申脉通于阳跷,为八脉交会穴配穴法,主治颈、肩、背之病.血海有活血、养血作用,取“血行风自灭〞之意.足三里健运脾胃而化湿,以治着痹,又益气血生化之源.丰隆为胃之络穴,可化痰湿.肾俞、关元益火之原而补原阳.②TDP电磁波治疗:局部照射30min, qd.因其具有热效能,用以治疗寒证、虚证、痛证.③拔罐:适量,留罐5〜10min , qd.拔罐具有温经通络、驱湿逐寒、行气活血及消肿止痛的作用.④中频脉冲电治疗:患部,20〜30min , qd.以镇痛、锻炼肌肉、促进血液循环作用.⑤颈椎病推拿:准备手法:先用滚法放松患者颈、肩背部的肌肉;接着,用拇指与食中三指拿捏颈项两旁的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治疗手法:用拇指指腹点揉风池、太阳、百会、风府、天宗、曲池、合谷等穴;弹拨缺盆、极泉、小海等穴;牵引颈部,即用两手托患者下颌及耳后部,对称用力向上拔伸,动作轻缓持续,逐渐加大力量,然后在保持拔伸同时缓缓作颈部前屈、后伸与左右旋转的动作.结束手法:拍打颈肩背部和上肢;搓揉患肢肌肉;牵抖上肢.⑥药物:内治:风寒痹阻型,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用桂枝附子汤加减;气滞血瘀型, 宜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方用舒筋汤;痰湿阻络者,除湿化痰、温经通络,方用温胆汤;肝肾缺乏者,补益肝肾、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汤;气血亏虚型, 宜补益气血,方用归脾汤.各型可用云南白药胶囊.⑦健康教育和心理疗法.⑧整肌理筋法:患者取坐位,首先使用根底手法,揉捏颈部肌肉和韧带,提拿肩部肌肉,重点用拇指指腹与中指指腹按揉风池穴、风府穴及脊柱旁开 1.5寸的软组织,对颈部出现的痛性筋结,手法的刺激量要偏重,以患者能耐受酸胀度为限,以到达整肌理筋的效果.⑨调颈法.(1)C1-4 :以C2左侧触痛为例,患者坐位,腰部挺直、颈肩部肌肉放松、颈部前屈约10度-15度.向左侧弯10度-15度医者站于患者背后,左手拇指固定之触痛点,右手放于患者前额部向左下方瞬间旋转,即可听到咔喀声音,诊查触痛点消失或缓解.(2)C5-7 :以C5:左侧触痛为例,患者坐位,腰部挺直,全身放松,让患者头部后仰约20度左右,并向左侧弯15度-20度,医者站于患者背后,左手拇指固定之触痛点,右手放于患者前额部,向左下方瞬间旋转,即可听到咔喀声音,诊查触痛点消失或缓解.[疗效评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②好转:原有各型病症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③未愈:病症无改善.[运动辅助疗法]:①?双手托顶:站立或坐位.两手手指交叉相插,反转交叉指手掌,掌心向上, 尽量伸直两上肢顶举,同时头部后仰,直视手背.使经常低头垂臂的工作姿势得以舒展平衡.② 单手托顶:站立位,两手手腕尽量背屈,一手向上挺举托天,另一手向下牵压压地,使两上肢在腕背屈位形成上下对抗性伸展,同时头颈转向〔上肢下压〕一侧.两手交替自我推托,缓慢进行.③转颈后瞧:站或坐位〔有眩晕者宜坐位〕.将头颈慢慢向一侧旋转,并尽量向后瞧望,直至最大限度;再缓慢恢复到正中位,准备向另一侧旋转头颈瞧望前方.如是交替操作.④ 抬头望月:坐位,仰头,面看向天花板,用枕颈部关节和肌肉力量作为支点;先收缩右侧枕颈部肌肉,同时将头看向右上前方,好象观看右上方天空月亮那样的动作;然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收缩左枕颈肌,将头看向左上前方,如是交替进行.此法目的,主要是增进枕下三角区小肌肉群和血管神经功能.[分析、总结和优化]:1、我院针灸科在诊治项痹病的过程中,发现局部患者对该病的认知严重不足,依从性差,在到达该病治疗周期后仍有局部临床病症无好转.因此我们推荐实施个体化的康复举措.应考虑到患者的生活和职业环境,根据其实际需求和目标选择个体化的康复举措,满足患者出院后的实际需要. 因此在原诊疗方案中增加了健康教育和心理疗法.2、进一步完善项痹病的诊疗方案,充实项痹病的传统医学治疗方法,发挥中医药优势.3、继续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合理化中医药解决方案,对于顽固性面瘫提出了在局部取穴根底上配合经络取穴,进一步扩大了选穴的治疗范围.4、完善项痹病各期的治疗方案,提出“针刺+电针+灸法+中药〞的治疗方法.验证了多种疗法效果要优于单纯针刺治疗的作用.将传统中医药治疗手法应用于现代医学中,传统医学以其副作用小,效果显着的优势,进一步表达了传统医学的治疗优势.5、整肌理筋法和调颈法是根据病情需要,在科学的力学原理指导下以“四两拔千斤〞的轻巧之力纠正筋骨的病理位置,特别是在颈椎前屈后伸旋转的同时,能使椎间子L受到牵张,加上调颈的力量落到交点上,因而,能使病变颈椎的椎间子L较大幅度的张开,调整了颈椎的生理平衡,恢复了脊柱的内外平衡,到达使错位的关节复位,重建脊柱新的力学平衡.同时调颈法中采用“均抗;〞矫正法的原理,有助于肌肉的放松.同时又根据颈椎生理力学的原理特点, 我们在上段治疗时以颈部前屈为主,由于前屈要比后仰平安的多.在颈椎下段以后仰为主,平安系数高,有利于手法的操作.但是,颈椎的生理曲度是否正常,操作时,手法的角度、力度、大小都不相同.所以应特别注意手法的应变水平、及辩证施治,应根据病灶点的部位、程度、方向、病情的轻重、缓急, 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及心理状态,选用轻巧平安的治疗手法.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所讲“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这样才能到达预期的效果.同时,调颈法不需天天进行,一般急性病那么每周三次矫正,急性期过后那么以每周二次为佳,然后改为一次,慢性病患者那么每周一次或二次.这样才能做到筋骨并重,才能做到整肌和整脊同时进行,才能提升疗效,适应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对老年人,或有严重骨质疏松、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变的患者,不宜采用该手法治疗.。
临床路径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优化

临床路径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优化临床路径是一种系统性的临床管理模式,通过严格规范和标准化诊疗流程,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提高医疗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临床路径的制定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病人的病情特点、医院的资源情况以及医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等。
在实际应用中,临床路径需要不断地评估和优化,以适应不同的临床情况。
首先,临床路径的制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制定临床路径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对疾病的发展过程、诊断和治疗的关键节点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评估。
只有对这些关键节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并制定相应的操作流程,才能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诊疗效果。
临床路径的制定还需要充分考虑医院的资源情况,避免因为资源的不足而导致无法执行。
其次,临床路径的实施是关键。
实施临床路径需要有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包括明确的责任分工、规范的操作流程、足够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
只有通过规范的操作流程,才能保证诊疗过程的一致性,提高医疗质量;只有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才能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医疗效率。
同时,在实施临床路径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临床判断能力,以保证临床路径的有效实施。
然而,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临床路径的制定需要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和科学依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是每个临床路径都有充足的证据支持。
这就需要医务人员有很强的临床判断能力,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疗决策。
另外,临床路径的制定还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需求和价值观,个性化诊疗也是临床路径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对临床路径的评估和优化变得尤为重要。
评估临床路径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包括医疗质量评估、资源利用评估、患者满意度调查等。
通过评估,可以发现临床路径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
另外,还可以借鉴其他医院的经验和做法,充分利用共享资源,不断完善和提升临床路径。
总的来说,临床路径的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优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2024年面瘫病专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

2024年面瘫病专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标题:____年面瘫病专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引言: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点是患者面部表情肌肉的运动功能异常或消失。
面瘫病的发生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因此在近年来,面瘫病的专诊疗方案逐渐受到重视和关注。
本文旨在分析、总结和优化____年面瘫病专诊疗方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第一部分:面瘫病的现状和问题分析1. 面瘫病的分类和病因2. 目前面瘫病专诊疗方案的优势和不足3. 患者面临的困扰和需求第二部分:____年面瘫病专诊疗方案的分析与总结1. 综合医学与个体化治疗的结合1.1 综合医学的定义和实践1.2 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和意义1.3 如何将综合医学与个体化治疗结合起来2. 先进技术的应用和发展2.1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面瘫病诊断中的优势2.2 神经电生理检查在面瘫病评估中的作用2.3 应用机器学习技术提升面瘫病治疗效果3. 药物治疗的研究和创新3.1 基于分子机制的新型药物研发3.2 中药治疗在面瘫病中的应用前景3.3 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的优化与改进4. 康复治疗的综合管理和跟踪4.1 康复治疗的内容和重要性4.2 康复治疗的综合管理和协同合作4.3 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康复治疗第三部分:____年面瘫病专诊疗方案的优化建议1. 加强面瘫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1.1 提高医务人员的面瘫病识别和评估能力1.2 推广面瘫病的早期筛查方法和工具2. 优化面瘫病治疗的技术手段2.1 利用先进的影像技术精准定位2.2 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方案2.3 建立面瘫病治疗的追踪和评估机制3. 改进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3.1 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3.2 制定康复护理方案,提高康复效果3.3 加强康复知识宣传和教育结论:面瘫病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诊疗方案的优化对于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综合医学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先进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药物治疗的研究和创新、康复治疗的综合管理和跟踪等方面的努力,才能为____年面瘫病专诊疗方案的优化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方向。
康复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方案优化

康复科诊疗方案及方案优化2010年中风康复诊疗方案中风(stroke)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病。
其定义为:由于急性脑血管破裂或闭塞,导致局部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大于24小时或死亡。
中风包括脑出血、脑梗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中风的康复评定1.昏迷和脑损伤严重程度的评定:①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 GCS﹤8分为昏迷状态,属重度脑损伤;9~12分为中度损伤;13~15分为轻度损伤。
②中国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标准。
2.运动功能评定①Brunnstrom六阶段评定:Ⅰ阶段:急性期,发病数日到两周,患侧上下肢呈弛缓性瘫痪。
Ⅱ阶段:发病约两周后,痉挛开始出现,无随意运动。
Ⅲ阶段:发病两周到五周,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痉挛加重。
Ⅳ阶段:共同运动模式减弱,开始出现分离运动,痉挛减弱。
Ⅴ阶段:分离运动为主,痉挛明显减轻。
Ⅵ阶段:共同运动完全消失,痉挛基本消失,协调运动大致正常。
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③其他功能障碍评定:如感觉、认知、构音、心理等。
二.中风的康复治疗目标:通过PT、OT、ST为主的综合康复措施,最大限度的促进功能障碍的改善,达到生活自理,提高生活质量,使其早日回归社会。
适应症:①病情稳定,合并症和并发症稳定和得到控制。
②有明显的持续性神经功能缺损,如运动、认知等障碍。
③有充分的认知功能可以完成学习活动。
④有充分的交流能力能和治疗师完成交流性活动。
⑤有耐受主动性康复训练的体质。
禁忌症:①病情过于严重或进行性加重中,如深昏迷、颅压过高等。
②伴有严重的合并症,如严重感染、心肌梗死等。
③存在严重的系统性并发症,如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高血压、急性肾功能不全、严重的精神病等。
(一)康复治疗分期:1、急性期的康复治疗发病后数日,应以临床抢救为主。
康复措施应早期介入,但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如果患者神知清醒又无进行性卒中表现,可尽早开始康复治疗。
消化内科工作年终总结病例分析与诊疗优化

消化内科工作年终总结病例分析与诊疗优化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所负责的消化内科工作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果。
通过深入分析和仔细研究病例,我们团队成功地实施了一系列的诊疗优化措施,提高了患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本文将总结我所参与的病例分析与诊疗优化工作,并探讨其中的一些关键点。
1. 胃溃疡病例分析在我们的消化内科诊疗工作中,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通过对一组胃溃疡患者的分析,我们发现既往常规的治疗方案效果不佳。
于是,我们开始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来优化患者的诊疗方案。
我们首先对患者的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了筛查,发现很大一部分患者存在感染。
因此,在治疗方案中加入了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并根据幽门螺杆菌菌株的耐药情况进行个体化的选择药物。
此外,我们还结合营养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善,针对每个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通过这一优化措施,我们的胃溃疡患者的治愈率大幅提升,复发率明显降低。
通过深入分析病例数据,我们发现幽门螺杆菌的根除和综合治疗方案的实施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2. 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病例分析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是消化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通过对一组这类患者的分析,我们发现很多患者在入院时未能进行正确的病因诊断和脾功能相关的检查。
这导致了一些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不确定,难以实现针对性的治疗。
因此,我们提出了完善病因诊断和脾功能相关检查的方案。
在患者入院时,我们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病因筛查,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同时,我们提出了一系列脾功能相关的检查指标,并制定了具体的评估标准。
在确诊后,我们采取了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对于肝硬化患者,我们强调了病因治疗的重要性,并结合具体病情进行营养支持、症状缓解和并发症预防等方面的治疗。
对于脾功能亢进的患者,我们推荐了脾功能抑制和脾功能减压的治疗方法,以有效控制相关症状。
通过这一优化措施,我们发现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预后显著改善。
更多的患者获得了精准、针对性的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8总结及2019优化方案1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8总结及优化方案神经内科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是我科门诊病人第一大病种,住院病人第二大病种。
2014年我科针对此优势病种制定了专门的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在实行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5-2017年做了一定的修订,进一步修订了病种范围;2018年运行良好,同时发现一部分问题,故进行进一步总结优化。
一、年度总结眩晕住院人数:眩晕综合征135人次(2017年165人),平均住院费用:6377.64院(2017年6546.14元),平均住院天数8.92天(2017年7.89天);其中费用降低,与控制药品费用有关,住院天数稍延长,与检查预约时间显著延长有关。
其他眩晕(BPPV和其他前庭性眩晕)23人次,平均住院费用5184.05元,平均住院天数6.78天。
诊断为大脑动脉粥样硬化(未纳入路径)共82例,平均住院天数9*.71天,平均住院费用8128.86元。
二、优化方面1.病种优化:中医“眩晕”涵盖了西医较广泛的病种,其治疗差异较大,第一版原诊疗方案包括“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后循环缺血/TIA”,后面逐渐去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TIA”,后增加“眩晕综合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总结2018年的临床数据,因病情特点及医保诊治的具体需要,眩晕的诊断中大脑动脉粥样硬化占了较大的部分,拟在2019年将此病种纳入诊疗或新建立诊疗方案,待进一步总结完善。
2.检查方面:(1)这类病人建议常规行前庭功能检查复位,2018年我们增加“徒手平衡功能检查”的项目,但无手法复位的收费,2019年拟增加此项收费(具体视医院审批情况决定)。
(2)2018年的方案中我们增加了HAMA/HAMD评分,许多反复头晕发作的患者诊断倾向躯体化障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9年拟全面纳入各种量表评分。
3.治疗方面:(1)中成药方面:规定尽量每个病人均使用院内制剂晕乃停口服液;因药房药品目录大调整,目前无眩晕的其他相关口服中成药,大部分予取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冈县中医医院
2011年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分析总结及优化方案
慢性肾衰及肾风为我科优势病种,慢性肾衰根据常见的原发病临床表现和预后情况,一般认为中医古代文献中关于本病的描述,散见于水肿、呕吐、癃闭、虚劳关格等病症之中,本病多食水肿、淋证、消渴、血尿等病迁延日久的结果。
诸症消退后,长期呈虚劳的表现,其后期呕吐常与癃闭并见,再结合本病的严重预后,故应属于中医“关格”范畴。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科以慢性肾衰竭作为我科的优势病种之一。
针对慢性肾衰及肾风的患者,发挥中医中药特色,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及社会效应。
一、慢性肾衰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2011年我科出院病人共计 366人,其中有慢性肾衰竭患者195例,。
其中男性100例,女性95例,年龄49~79(59.39士4.35)岁,病程—天(11.12士1.72)天,其中脾肾气虚证型患者52 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26.6%,脾肾阳虚证型患者30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15.3%,气阴两虚证型患者26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13.3%,肝肾阴虚证型患者30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15.3%,阴阳两虚证型患者33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16.9%,湿浊证患者5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0.025%,湿热证型患者 8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0.04%,水气证型患者4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0.02%,血瘀及虫毒证型患者4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0.02%,中医特色疗法有穴位敷贴,按摩刮痧等特色疗法,其中中医特色疗法参与病例185人次,
占慢性肾衰竭总数的95 %,中药汤剂病例160人次,占195人次中的82.1%。
治疗方法:2011年我科制定的诊疗方案。
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
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显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60%。
有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
稳定: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2.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
(1)临床症状积分减少≥60%。
(2)内生肌酐清除率或肾小球滤过率增加≥20%。
(3)血肌酐降低≥20%;
以上(1)为必备,(2)、(3)具备l项,即可判定。
有效:
(1)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
(2)内生肌酐清除率或肾小球滤过率增加≥10%。
(3)血肌酐降低≥10%。
以上(1)为必备,(2)、(3)具备1项,即可判定。
稳定:
(1)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积分减少<30%。
(2)内生肌酐清除率或肾小球滤过率无降低,或增加<10%。
(3)血肌酐无增加,或降低<10%。
以上(1)为必备,(2)、(3)具备1项,即可判定。
无效:
(1)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2)内生肌酐清除率或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3)血肌酐增加。
以上(1)为必备,(2)、(3)具备1项,即可判定。
(二)评价方法
1.中医主要症状积分表。
2011年度慢性肾衰疗效结果
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住院天数
(天)195 90 191 4 98.2% 11.2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总结:2011年我科出院病人共计 366人,其中有慢性肾衰竭患者195例,。
其中男性100例,女性95例,年龄49~79(59.39士4.35)岁,病程—天(11.12士1.72)天,其中脾肾气虚证型患者52 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26.6%,脾肾阳虚证型患者30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15.3%,气阴两虚证型患者26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13.3%,肝肾阴虚证型患者30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15.3%,阴阳两虚证型患者33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16.9%,湿浊证患者5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0.025%,湿热证型患者 8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0.04%,水气证型患者4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0.02%,血瘀及虫毒证型患者4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0.02%,中医特色疗法有穴位敷贴,按摩刮痧等特色疗法,其中中医特色疗法参与病例185人次,占慢性肾衰竭总数的95 %,中药汤剂病例160人次,占195人次中的82.1%。
难点分析:慢性肾衰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具有多系统临床表现的疾病,单一药物无法取得较好疗效,必须按照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进行中西医结合一体化治疗。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努力做到中西药有
机结合而不是中西药混用。
二、肾风疗效评价
2011年我科出院病人共计人,其中有肾风患者例,。
其中男性例,女性例,年龄48~78(59.39士4.35)岁,病程—天(11.12士1.72)天,其中气阴两虚证型患者例,占肾风竭患者的%,脉络瘀阻证型患者例,占肾风患者的%,风湿内扰证型患者例,占肾风患者的%,风热扰络证型患者例,占肾风患者的%,湿浊犯脾证型患者例,占肾风患者的%,下焦湿热患者例,占肾风患者的%,中医特色疗法有穴位敷贴,按摩刮痧等特色疗法,其中中医特色疗法参与病例人次,占肾风总数的72.4%,中药穴位敷贴病例人次,占人次中的82.1%。
治疗方法:2011年我科制定的诊疗方案。
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临床缓解: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5%。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2.疾病综合疗效评价标准
缓解:肉眼血尿、水肿等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尿蛋白转阴,尿红细胞消失,24小时尿蛋白定量<0.20g,肾功能恢复/保持正常,持续3月以上。
显效:肉眼血尿、水肿等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尿蛋白减少≥50 %,尿红细胞减少≥50 %,肾功能恢复/保持正常,持续3月以上。
有效: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尿蛋白减少≥25%,尿红细胞减少≥25%,肾功能改善/维持原水平,持续3月以上。
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二)评价方法
2.西医疗效评价方法: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常规、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或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
2011年度肾风疗效结果
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住院天数
(天)997 588 391 18 98.2% 11.2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总结:2011年我科出院病人共计人,其中有肾风患者例,。
其中男性例,女性例,年龄48~78(59.39士4.35)岁,病程—天(11.12士 1.72)天,其中气阴两虚证型患者例,占肾风患者的%,脉络瘀阻证型患者例,占肾风患者的%,风湿内扰证型患者例,占肾风患者的%,风热扰络证型患者例,占肾风患者的%,湿浊犯脾证型患者例,占肾风患者的%,下焦湿热患者例,占肾风患者的%,中医特色疗法有穴位敷贴,针灸,按摩刮痧等特色疗法,其中中医特色疗法参与病例人次,占肾风总数的72.4%,中药穴位敷贴病例人次,占人次中的82.1%。
难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