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生产总值数据分析和预测
农业市场分析

农业市场分析一、市场概况农业市场是指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等环节所组成的经济体系。
本文将以中国农业市场为例进行分析。
1.1 农业市场的规模根据中国农业部的数据,2022年中国农业市场总规模达到X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X%。
农业市场的规模在过去几年持续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产品需求的增加。
1.2 农业市场的主要特点农业市场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季节性波动:农业生产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大,因此农产品的供应和需求也存在季节性波动。
2) 区域性差异:中国的农业市场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受气候、土地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
3) 价格波动较大:农产品价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天气、政策、市场需求等,导致价格波动较大。
二、农产品供应与需求分析农产品供应与需求是农业市场分析的重要内容,下面将对中国农产品的供需情况进行分析。
2.1 农产品供应分析中国农产品供应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1) 农业生产技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在逐年增加。
2) 农业政策支持: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通过提供补贴、优惠政策等方式,促进农产品的生产。
3)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干旱、水灾等会对农产品的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导致供应减少。
2.2 农产品需求分析中国农产品需求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1) 人口增长:人口的增长会带动农产品需求的增加,特殊是粮食、蔬菜、肉类等基本农产品的需求。
2) 城镇化进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在增加。
3) 收入水平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增加,人们对高品质、安全的农产品的需求也在增加。
三、农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农业市场竞争格局是指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主体之间的竞争关系,下面将对中国农业市场的竞争格局进行分析。
3.1 农产品生产主体中国农产品生产主体主要包括农户、农业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等。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业企业和合作社涌现,它们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方式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区农业生产率及其变化分析

改⾰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区农业⽣产率及其变化分析2019-10-30内容提要:本⽂使⽤DEA⽅法分析了我国改⾰开放以来农业⽣产率及其变化趋势。
我们的分析表明,我国农业⽣产率在1980~2005年间平均年增长速度为2.2%,其中技术进步率为4.2%,⽽相对技术效率则以每年1.9%的速度恶化;从地域上看,东部地区的⽣产率增长率与技术进步率要快于中、西部地区。
在相对技术效率上,东部地区基本保持稳定,⽽中、西部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化;我国农业⽣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技术进步。
缩⼩农业⽣产地区差异的⾸要任务是加快现有农业技术推⼴,遏制技术效率恶化的困境。
关键词:农业⽣产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DEA⽅法中图分类号:F304.7⽂献标识码:A⽂章编号:1003-4161(2008)03-0001-041.引⾔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始终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个难题。
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开放⾸先解放了农业部门的⽣产⼒,农业部门获得了快速增长。
然⽽,80年代中期后农业的增长⼜开始下降(黄季,2004)[1]。
以不变价格衡量的农业产值平均增长率从1981~1984年的9.4%下降到1985~1989年的3.97%,虽然在1992~1995年期间的增长率达8.4%,但1996年以后农业的增长率⼀直在5%左右徘徊,农业农村的发展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
理论研究以及⽣产实践均表明了技术进步与⽣产率的提⾼在长期经济增长中的居于中⼼地位(纳尔森,2001,P.3)[2]。
持续的农业⽣产率的提⾼,即提⾼了农民的收⼊⽔平,也为⾮农产业发展提供了所需要的劳动⼒,⽽劳动⼒由低效的农业向⾼效⾮农产业的再配置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个重要源泉(胡永泰,1998)[3]。
因此,研究农业⽣产率的现状以及动态演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政策内涵。
已有⽂献对农业⽣产率的估算主要有两种⽅法:参数⽅法(⽣产函数法)和⾮参数(DEA)⽅法。
参数⽅法包括增长会计法和⽣产函数法。
中国农业宏观环境分析

农业行业及上市公司分析09级会计一班小组成员:李亚奇 200900620刘芳 200900620刘圣婕 200900620柳薇 200900620286王楠 200900620373王雨萌 200900620第一篇农业行业及宏观环境简介一、行业简介农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
它是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
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种植的活动部门是种植业,利用土地空间进行水产养殖的是水产业,又叫渔业,利用土地资源培育采伐林木的部门,是林业,利用土地资源培育或者直接利用草地发展畜牧的是牧业。
对这些产品进行小规模加工或者制作的是副业。
它们都是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这些景观或者所在地域资源进行开发展出的是观光业,又称休闲农业。
这是新时期随着人们的业余时间富余而产生的新型农业形式。
农业属于完全竞争行业,其特征是:厂商数量很多,产品同质无差异,没有价格控制能力,生产要素自由流通。
二、中国农业大环境(一)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农业1、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农业,金融危机对农业尤其是农产品价格的影响,显得尤为突出。
年初的农副产品的暴涨,价格比去年涨上约150%,而下半年7月农产品价格又如过山车,价格回落至前年11月的水平。
如大豆的价格年初一路飙涨,最后又回到原地。
2、优势农产品出口受阻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农业大省黑龙江的农产品进出口受到较大影响。
哈尔滨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8月黑龙江省优势出口产品乳品的出口为0.4万吨,同比下降78.5%;价值0.1亿美元,下降81.3%。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黑龙江省乳品有4个月为零出口。
从进口方面看,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使得进口大豆的价格更低,内外价差明显形成价格高地,刺激大豆进口量激增,进而冲击了黑龙江省的大豆产业,造成部分企业停产或倒闭。
3、农产品的稳定供给问题在金融危机背景之下,农产品的价格开始出现下跌或波动,由此会影响到农民出售农产品的价格收入,进而会影响到农产品的市场供给(二)国家政策1、农业税费改革2006年,取消农业税,农民减负1200亿元。
农业与农村行业数据分析:赋能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

农业与农村行业数据分析:赋能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一、农业农村行业数据分析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正身处一个数据驱动的时代。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传统农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之一,农业一直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
然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存在着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环境压力大等问题。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行业的数据分析成为了必然趋势。
农业大数据包含了土壤、气候、作物、市场、农户行为等多方面的信息,这些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为农业农村行业数据分析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政策支持。
在此背景下,农业企业和政府部门开始重视数据分析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以期通过数据驱动的决策,推动农业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二、农业农村行业数据分析目的和意义农业农村行业数据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从海量的农业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通过分析土壤、气候、作物生长等数据,可以精确掌握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实现精准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二)优化资源配置数据分析有助于了解农业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通过合理规划,可以优化土地、水资源、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配置,减少资源浪费。
(三)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对市场供需、价格波动、消费者偏好等数据的分析,可以帮助农户和企业制定更有效的市场策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支持政策制定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评估农业政策的效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数据分析可以揭示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为农业科技研究提供方向,推动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农业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农业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农业是中国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贯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然而,在经历了漫长的人工劳动时代之后,我们正迅速迈入智能化、科技化的时代。
当今,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人工智能的普及,农业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已经成为当今农业发展的趋势,也成为了革新农业生产方式的关键所在。
农业大数据,是指涉及农业生产的各类数值、数字、图像、声音等数据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种植结构、气候温度、灾害风险、土地利用状况、农作物生长、运输物流、市场行情以及消费者反馈等诸多信息。
这些数据信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采集,例如基于传感器技术的实时监测、移动设备的位置识别、智能图像的识别比对、互联网的数据挖掘和分析等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信息的收集整合,可以对农业生产进行高效的分析,并根据数据信息进行决策和规划。
采集和分析农业大数据,将为农业生产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可以使农民的收益得到提高,促进粮食丰产、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农业发展。
“云”技术在新型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解决农民在储存、处理和备份数据上的问题,而且可以为农业生产的多个环节提供数据支持。
比如,通过远程飞机无人机的运行,可以对农田进行高效的空中巡视,进行气象数据、土壤数据、植被数据等信息的收集,以管控农业生产的风险以及方便农民决策。
例如,利用无人机测画,发现若干个小块地需要进行集中施肥,同时发现需要控制田地的水分平衡,避免多余的灌溉造成水分过度的浪费,这些数据都能够通过移动设备实时上传到“云”上,为农民决策提供参考。
利用大数据可以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针对作物的品种、数量、种植技术等进行研究,分析得到的农业数据将为农民提供更加实用的种植技术指导。
例如,有研究表明,制定科学的浇水措施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通过利用移动设备和运营商提供的设备,可以实现对田地内的水分纪录,让农民更加精准的进行浇灌,从而大大提高作物的产量。
此外,当我们对农业种植的各个生长阶段进行更为精细的监控,有助于很好地管理农作物,减少损失,同时还能够规避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行业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分析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农业行业数据的深入分析,揭示农业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为我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数据支持。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1. 数据来源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各省市农业农村厅、行业协会、企业内部数据等公开渠道,涵盖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农业投入品、农业科技、农业金融等多个方面。
2. 数据处理(1)数据清洗: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清洗,剔除异常值和重复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数据整合: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数据库。
(3)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农业行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三、农业行业发展现状1. 农业生产(1)粮食产量稳定增长: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稳定增长,人均粮食占有量不断提高。
(2)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3)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不断涌现。
2. 农产品加工(1)加工能力增强:农产品加工能力不断提高,加工产值逐年增长。
(2)产业链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了从原料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3)品牌建设: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知名品牌不断涌现。
3. 农产品流通(1)流通渠道多样化:农产品流通渠道不断丰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2)物流配送体系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不断完善,冷链物流、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
(3)市场竞争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国内外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4. 农业投入品(1)投入品结构优化:农业投入品结构不断优化,绿色、环保、高效投入品占比不断提高。
(2)投入品质量提升:农业投入品质量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3)投入品监管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不断加强,违法违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近代中国农业产值结构

近代中国农业产值结构农业产值结构是反映农业生产结构的核心内容,生产的目的是创造经济效益,产值则是经济效益的最直接体现。
本章主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分析近代中国的农业产值结构。
第一节关于近代中国农业产值的若干估计关于近代中国农业产值的情况,缺乏较为系统而全面的调查数据,这里选择一些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估算数据,首先分析农业产值在国民所得中的比重,然后分析一定时期内农业内部各部门的产值结构。
一、农业产值在国民所得中的比重巫宝三先生根据大量的统计调查数据估算了1933、1936及1946年的中国国民所得(见表4-1),其数据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三四十年代中国的国民经济状况。
表4-1 1933、1936及1946年的国民所得资料来源:《社会科学杂志》1947年第9卷第2期,第19页。
从表4-1可以看出,农业产值在国民所得中是占据绝对优势的,农业的基础地位相当稳固。
1933—1936年农业产值以及国民所得都是在增加的,说明这一期间农业生产的经济环境比较稳定,没有发生大的事件或者天灾,国民生产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而1946年的国民所得和农业产值均较1933年和1936年明显下降,这当然与多年的抗日战争有直接关系。
战争使社会环境恶化,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与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一期间我国农业产值在国民所得中的比重见表4-2。
表4-2 1933、1936及1946年的国民所得分类占比资料来源:《社会科学杂志》1947年第9卷第2期,第20页。
表4-2中的数据更加直观地表明,农业产值在国民所得中的比重基本在60%以上,其他各业中比较突出的商业也只占到总产值的10%左右。
1933—1936年农业产值的比重由61.5%上升到64.5%,增长了3个百分点。
但是到1946年,农业产值的比重却下降了,而银行保险业、自由职业和政府劳役的产值比重却上升了,说明这一时期,社会环境的恶化对农业的打击是很严重的。
二、农业内部的产值结构关于近代中国农业内部各部门的产值结构缺乏系统的第一手统计资料,巫宝三先生在计算1933年中国国民所得的过程中,曾对全国农业净产值做出一个估算,如表4-3所示。
中国农业生产对经济的影响分析

中国农业生产对经济的影响分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之一,农业生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中国农业生产对经济的影响。
一、农业生产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中国是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农业生产总值为6.1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8%。
虽然这个数字在近年来逐渐下降,但农业生产仍然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之一。
农业生产对国民经济具有多重作用。
首先,农业生产为国内市场提供了大量的食品和原材料,保障了国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其次,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压力。
再次,农业生产对于国际贸易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的一些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为中国的出口创造了巨额收入。
二、现代农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支持,中国的现代农业生产已经开始发展壮大,并对经济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农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代农业通过科技创新和规模效应的提高,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
其次,现代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农机制造、化肥生产等。
再次,现代农业在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农村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持下,农村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源,推动了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其次,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社会的整体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经济落后的状况,提高了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的发展。
再次,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出口,为中国的国际贸易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的农业生产对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序列分析》
课程论文
任课教师姓名曹慧荣
所在学院数信学院专业名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所在高等院校廊坊师范学院
中国农业生产总值数据分析和预测
摘要:本文旨在分析中国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数据,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建立模型,为中国经济分析、预测和控制提供参考资料。
首先,根据1979-2010年中国农业生产总值的数据绘制时间序列图,观察序列特征。
然后,通过自然对数变换将近似指数上升的数据转化为上升的数据,在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结合样本自相关系数和样本偏相关系数的特征初步建立合适的ARIMA模型,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白噪声检验和参数的T检验。
最后,根据T检验、白噪声检验的结果,结合AIC信息准则对模型进行优选,并根据最终确定的模型对2011-2015年中国农业生产总值进行预测,从而为中国经济的分析、预测和控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农业生产总值非平稳时间序列对数变换 ARIMA模型AIC信息准则预测
一、引言: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
人们不止满足于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还越来越追求精神生活的充盈与充实。
随着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第一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作用越来越大。
加快发展第一产业,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利于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有利于扩大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1]对全国经济发展的局部协调和宏观调控,都不能忽视第一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因此,研究中国国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数据,通过建立合适的模型对其进行分析和预测,能为中国国的经济分析、预测和控制提供有重要意义的参考资料。
二、数据的获取和初步观察:
查阅《财新网农业生产总值宏观数据》[2]获取1979-2010年中国农业生产总值的数据,整理到表格中(见表1)
链接:/macro/industry_data.html?id=I0013#top
表1 1979-2010年中国农业生产总值
从表1不难看出:中国从1979年以来,农业生产总值大致呈加速增长的趋势。
结合上述数据,利用SAS软件绘制中国1979-2010年农业生产总值的时间序列图(程序见附录1,时间序列图见图1)。
三、模型的初步建立和检验:
为方便观察数据的特征,准确识别模型,我们将表1的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变换(程序见附录2),并作变换后的时间序列图(程序见附录3,变换后的时间序列图见图2)。
图3 变换后的数据的样本自相关系数
从图3可以看出:变换后的数据的样本自相关系数有缓慢下降趋势,结合我们观察的图形,我们知道要对序列做差分运算,作一阶差分(程序见附录5),观察一阶差分后的样本自相关系数(见图4)和样本偏相关系数(见图7): (1)观察样本自相关系数:
图4 一阶差分后的样本自相关系数
从图4可以看出:一阶差分后的样本自相关系数1步后是截尾的,于是初步确定为MA(1)模型,进而进行参数估计(程序见附录6),并对参数进行T检验,对所得的结果进行白噪声检验(参数估计和检验结果见图5,白噪声检验结果见图6)。
图5 MA(1)模型参数估计和检验结果
图6 MA(1)模型白噪声检验结果
从图5和图6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MA(1)模型通过了白噪声检验,拟合较充分;参数均通过了T检验。
此模型是比较理想的。
(2)观察样本偏相关系数:
图7 一阶差分后的样本偏相关系数
从图7可以看出:一阶差分后的样本偏相关系数1步后是截尾的,于是初步确定为AR(1)模型,进而进行参数估计(程序见附录7),并对参数进行T检验,对所得的结果进行白噪声检验(参数估计和检验结果见图8,白噪声检验结果见图9)。
图8 AR(1)模型参数估计和检验结果
图9 AR(1)模型白噪声检验结果
从图8和图9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AR(1)模型通过了白噪声检验,拟合较充分;参数均通过了T检验。
此模型是比较理想的。
(3)进一步综合考虑样本自相关系数和样本偏相关系数,考察ARMA(1,1)模型:
对ARMA(1,1)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程序见附录8),并对参数进行T检验,对所得的结果进行白噪声检验(参数估计和检验结果见图10,白噪声检验结果见图11)。
图10 ARMA(1,1)模型参数估计和检验结果
图11 ARMA(1,1)模型白噪声检验结果
从图10和图11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ARMA(1,1)模型通过了白噪声检验,拟合较充分;但参数MA1,1和AR1,1均不能通过T检验,说明参数显著为0。
此模型不是理想的。
四、模型的优选和数据预测: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拟合表1对数变换后的数据的比较理想的模型有MA(1)模型和AR(1)模型。
进一步,我们根据AIC信息准则[5]对模型进行优选。
从图5和图8可以看到:MA(1)模型的AIC值为-88.1866,AR(1)模型的AIC 值为-87.1721,即MA(1)模型的AIC值较小。
故而我们选择MA(1)模型作为拟合表1变换后数据的最终模型,从而选择ARIMA(0,1,1)模型作为拟合表1数据的最终模型。
结合前述MA(1)模型的分析过程(程序见附录6,模型结果见图12),可以得到ARIMA (0,1,1)模型的方程式为: t a B gdp B *)61358.01()ln(*)1(+=-。
图12 MA(1)模型的结果
根据此模型,我们可以对2010-2015年中国农业生产总值进行预测(程序见附录9,预测结果见图13)。
2011-2015年中国农业生产总值的预测结果
通过对预测值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预测值的95%置信区间上下限相差不大,
五、结论:
本文对1979-2010年中国农业生产总值的数据进行分析:在对数据及其时间序列图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判断此为非平稳数据,从而选择非平稳数据的处理方法,在先后进行对数变换、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寻求较理想的ARIMA 模型;在对
模型作白噪声检验、参数T 检验后,根据AIC 信息准则对模型进行优选,最终确定的模型为ARIMA (0,1,1)模型,方程式为:t a B gdp B *)61358.01()ln(*)1(+=-;根据这个模型我们还对2010-2015年中国农业生产总值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见表2)。
参考文献
[1]应用实践序列分析(第二版) 王燕编 [2]财新网数据统计
附录1:
data exp; input gdp@@;
year=intnx('year','1jan1979'd ,_n_-1); format year year4.; cards ; 1325.30 1454.10 1635.90 1865.30 2074.50 2181.65 2506.40 2498.30 2837.93 3276.88 4100.60 4954.30 5146.40 5588.00 6605.10 9169.20 11884.60 13539.80 13852.50 14241.90 14106.20 13873.60 14462.80 14931.50 14870.10 18138.36 19613.37
21522.28
24658.10
28044.20
30777.50
36941.10
;
run;
proc gplot data=exp;
symbol1i=spline;
plot gdp*year=1;
run;
附录2:
data lexp;
set exp;
lgdp=log(gdp);
run;
附录3:
proc gplot data=lexp;
symbol1 i=spline;
plot lgdp*year=1;
run;
附录4:
proc arima data=lexp;
identify var=lgdp nlag=12; run;
附录5:
identify var=lgdp(1) nlag=12; run;
附录6:
estimate q=1 plot;
run;
附录7:
estimate p=1 plot;
run;
附录8:
estimate q=1 p=1 plot;
run;
附录9:
forecast lead=6 interval=year id=year out=results;
run;
data results;
set results;
gdp=exp(lgdp);
l95=exp(l95);
u95=exp(u95);
forcast=exp(forecast+std*std/2);
run;
proc print data=results;
var year forcast;
where year>='1jan2011'd;
run;
本论文仅供个人参考使用,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联系方式:QQ—103947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