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心理学的有机整合将是新世纪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到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使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加完善,培养学生实际解决心理方面问题的能力。

关键字:信息技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

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在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上,教育部部长助理、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又强调,不应当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学习的对象,而应当作为学习的工具,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对现代新型人才的需求,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将是新世纪心理学课程的发展方向。二者的有机整合的实现,将使得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更好的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心理健康的工具和教师的有效教学工具,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大批具有二十一世纪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人才的目的。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是指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共同完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有利于使学生的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的讲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整合后,教学的规则发生了变化,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出来。

信息技术整合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在现有教学体制下,所有教学活动应符合课程目标,通过网络通讯功能及虚拟功能等营造学习者有效的学习环境,真正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之中。教学设计应以学为中心,创设主动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某一综合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许多其它学科的知识。例如:上课时,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类别,并告诉学生可用什么方法找到这些相关的资料,以及这些资料有

什么用,激发学生寻找资源的动机和热情,让学生有主动寻找资源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会学生的是搜集材料的价值观点,以任务为驱动,以目标作为寻找资源的目的和策略。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技术不足以收集资源时,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新技术。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地指导和帮助。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的基本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教的对象是学生,学的主体也是学生,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能脱离学生。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更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更好的培养学生而出发,才能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2、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原则

传统教育过于严谨,缺乏创新意识,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从而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要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反思的空间,激发学生发挥其特有的潜力,这样才更有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4、课程开放性和动态性原则

开放性和动态性充分体现了时代发展的特征和信息技术的优势。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后,必须体现课程自身的开放性和动态性。课程要求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进行开放和动态更新,开放和动态可以使整合后的课程得到不断的充实、完善,能随时做出调整以满足某个方面的需求。课程的开放性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更充分的学习和利用课程资源;而课程的动态性,能够使得课程内容不断得到更新,更有价值性。

三.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的模式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最低层次,也是目前大多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处于的层次。

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的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的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该层次的教学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较小,只是必要时偶尔用一用。学生也只有听、看,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因此,仍是被动型的学习。

例如在介绍情绪调节这一课时就事先把教案由计算机教师编成多媒体课件,课上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使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部分内容,达到了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

2、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完成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作用。要实现上述目的,并不需要复杂的信息技术,只需在有互联网或局域网的硬件环境下,采用简单的QQ、聊天室、博客等工具即可。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或学生的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如:为什么学生会品行不良、老师优劣之我见等,并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利,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对课程的形式、教师的优缺点、无法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充分的交流。

3、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因此,教学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此外,教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主要应用技术有个别辅导软件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工具。

4、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在此层次,主要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

四.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优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新世纪心理学课程的发展方向。它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造精种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的有目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信息交流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同时在整和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到相应的问题:

1、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肯定会不断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冲击和技术的阻碍,信息化时代的心理学教师必须具备挑战新事物的心理素质和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同时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一个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我们怎么能相信他会将信息技术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地整合。

2、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学习,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被动的学。所以,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学校、教师尤其是我们的心理学老师,也要自觉地做好学生课外阅读和学习交流的指导工作。

3、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应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设施不到位,也无从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心理学课程的有效整合了。

4、在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过程中,师生之间在课堂上或网络学习环境里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仍需要不断地加强。

5、资源的大量化和多样化,容易混淆学生的视线,使他们产生迷茫而无法进行正确和有效的信息收集、加工、分析和利用。教师应当给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与心理学课程整合的探究》

《现代信息技术与心理学课程》

《信息技术与教育心理学课程整合的实践和体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