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奥数 第7讲 最有问题

四年级奥数  第7讲  最有问题
四年级奥数  第7讲  最有问题

第7周最优问题

专题简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下面类似的问题:完成一件事情怎样合理安排才能做到用时最少、效果最佳。这类问题在数学中称为统筹问题。解决此类问题时,必须树立统筹思想,能同时做的事,尽量同时做。有时,我们还会遇到“费用最省”“面积最大”“损耗最小”等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可以从极端情况去探讨它的最大(小)值。这些问题在数学中称为极值问题。统筹问题和极值问题实际上都属于最优问题。

例1:用一只平底锅煎鸡蛋,每次只能放两个,煎一个需2分钟(规定正反面各需要1分钟)。问煎三个至少需要多少分钟?

练习一:1、烤面包时,第一面要烤2分钟,第二面只要烤1分钟,即烤一片面面包需要3分钟。小丽用的烤面包机一次只能放两片面包,她每天早上吃三片面包,最少需要烤多少分钟?

2、用一只平底锅烙大饼,锅里只能同时放两张大饼,烙熟大饼的一面需要3分钟,现在要烙三张大饼,最少需要几分钟?

3、小华用平底锅烙饼,这只锅同时能放四张大饼,烙一张要4分钟(每面各需要2分钟),可小华烙六张饼只用了6分钟,他是怎样做的?

例2:妈妈让小明给客人烧水沏茶。洗水壶需要1分钟,烧开水需要15分钟,洗茶壶需要1分钟,洗茶杯需要1分钟,拿茶叶需要2分钟。为了使客人早点喝上茶,按照最合理的安排,多少分钟后就能沏茶了?

练习二:1、小虎早晨要完成这样几件事:烧一壶开水需要10分钟,把开水灌进热水瓶需要2分钟,取奶需要5分钟,整理书包需要4分钟。为了尽快做完这些事情,最少需要几分钟?

2、小强给客人沏茶,烧开水要12分钟,洗茶杯要2分钟,买茶叶要8分钟,放茶叶要1分钟。为了使客人能早点喝上茶,按照最合理的安排,多少分钟就能沏茶了?

3、在早晨起床后的1小时之内,小欣需要完成以下事情:叠被子3分钟,刷牙洗脸8分钟,读外语30分钟,吃早餐10分钟,收碗擦桌子5分钟,收听广播30分钟。为了尽快做完这些事,应怎样安排才能使所用的时间最少?最少需要多少分钟?

例3:五(1)班赵明、孙勇、李佳三位同学同时到校卫室等候校医治病,赵明打针需要5分钟,孙勇包纱布需要3分钟上,李佳点眼药水只需要1分钟,卫生室只有一位校医。问校医如何安排三位同学的治病次序,才能使三位同学留在卫生室的时间总和最短?请你算出这个时间?

练习三:1、甲、乙、丙三人分别拿着2个、3个、1个热水瓶同时到开水供应点打热水。热水龙头只有一个,怎样安排他们打水的次序,可以使他们打热水所花的总时间(包括等候时间)最少?(假如打满1瓶水需要1分钟)

2、甲、乙、丙三人到商场批发部洽谈业务,甲10分钟就能洽谈完,乙16分钟能洽谈完,丙8分钟能洽谈完。怎样安排三人谈话的先后次序,使三人所花的总时间最少?最少时间是多少?

3、甲、乙、丙、丁四人同时到1个水龙头处用水,甲洗拖把需要3分钟,乙洗抹布需要2分钟,丙洗衣服需要10分钟,丁用桶接水需要1分钟。怎样安排四人用水的次序,使他们所花的总时间最少?最少时间是多少?

例4:用长18厘米的铁丝围成各种长方形,要求长和宽的长度都是整数,并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少。

练习四:1、用长26厘米的铁丝围成各种长方向形,要求长和宽的长度都是整数,那么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最大是多少?

2、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分米,它的面种最大是多少?

3、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6平方厘米,并且长和宽的长度都是整数。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最长是多少厘米?

例5:用3~6这四个数字分别组成两个两位数,使这两个两位数的乘积最大。

练习五:1、用1~4这四个数字分别组成两个两位数,使这两个两位数的乘积最大。

高斯小学奥数六年级上册含答案第07讲 不定方程

第七讲 不定方程 不定方程,顾名思义就是“不确定”的方程,这里的不确定主要体现在方程的解上.之前我们学习的方程一般都有唯一解,比如方程3419x +=只有一个解5x =,方程组25238x y x y +=??+=?只有一组解12x y =??=? . 什么样的方程,解不唯一呢?举个简单的例子,二元一次方程25x y +=的解就不唯一,因为每当y 取定一个数值时,x 就会有相应的取值和它对应,使方程成立,这样一来就会有无穷多组解.通常情况下,当未知数的个数大于方程个数时..............,这个方程(或......方程组)就会有无穷多个解............ . 可是方程的解那么多,究竟哪个才是正确的呢?应该说,如果不加任何额外的限制条件,这无穷多个解都是正确的.但在实际情况中,我们通常会限定方程的解必须是自然数,这样一来,往往就只有少数几个解能符合要求,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所有的解都不对. 练一练 求下列方程的自然数解: (1)25x y +=; (2)238x y +=; (3)321x y +=; (4)4520x y +=.

本讲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样的一类方程(或方程组):它们所含未知数的个数往往大于方程的个数,而未知数本身又有一定的取值范围,这个范围通常都是自然数——这类方程就是“不定方程”. 形如ax by c +=(a 、b 、c 为正整数)的方程是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标准形式.解这样的方程,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枚举.那怎样才能枚举出方程的全部自然数解呢?我们下面结合例题来进行讲解. 例1. 甲级铅笔7角一支,乙级铅笔3角一支,张明用5元钱买这两种铅笔,钱恰好花完.请 问:张明共买了多少支铅笔? 「分析」设张明买了甲级铅笔x 支,乙级铅笔y 支,可以列出不定方程:7350x y +=,其中x 和y 都是自然数.怎么求解呢? 练习1、(1)求3535x y +=的所有自然数解;(2)求1112160x y +=的所有自然数解. 一般地,如果x m y n =??=?是ax by c +=的一组解,那么x m b y n a =+??=-? (当n a ≥时)也是ax by c +=的一组解.这是因为()()()()a m b b n a am ab bn ab am bn c ++-=++-=+=.另外,x m b y n a =-??=+? (当m b ≥时)也是ax by c +=的一组解,理由相同. 这条性质有什么用呢?我们以求2350x y +=的自然数解为例,我们容易看出它有 一组自然数解1010x y =??=?.应用上面的规律,x 每次增加3,y 每次减少2(只要y 还是自然数),所得结果仍然是2350x y +=的一组解,所以138x y =??=?、166x y =??=?、194x y =??=?、222x y =??=?、250x y =??=?都是2350x y +=的自然数解.另外x 每次减少3(只要x 还是自然数),y 每次增加2,所得结果也是2350x y +=的自然数解,所以712x y =??=?、414x y =??=?、116x y =??=? 也都是2350x y +=的自然数解.而且这样就已经求出了2350x y +=的所有自然数解,它们是: 116x y =??=?、414x y =??=?、712x y =??=?、1010x y =??=?、138x y =??=?、166x y =??=?、194x y =??=?、222x y =??=?、250x y =??=?. 这就告诉我们,在求形如ax by c +=(a 、b 、c 为正整数)的不定方程的自然数解时,我们可以先找出一组解,之后其余的所有解都可由这一组解的x 值每次变化b ,y 值每次变化a 得到(注意变化的方向相反,一个增加,另一个就得减少,才能保证ax by +的大小不变).

四年级奥数 第4讲 解决问题(1)

第4周解决问题(一) 专题简析: 解答应用题时,必须认真审题,理解题意,深入细致地分析题目中数量间的关系。通过对条件进行比较、转化、重新组合等多种途径,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从而使问题顺利地得到解决。 例题1:某玩具厂把630件玩具装在5个塑料箱和6个纸箱里,1个塑料箱与3个纸箱装的玩具同样多,每个塑料箱和纸箱各装多少件玩具? 练习一1、:百货商店运来300双球鞋,装在2个木箱和6个纸箱里。如果2个纸箱同1个木箱装的球鞋同样多,每个木箱和每个纸箱各装多少双球鞋? 2、新华小学买了2张桌子和5把椅子,共付款195元。已知每张桌子的价钱是每把椅子的4倍,问每张桌子多少元? 3、王叔叔买了3千克荔枝和4千克桂圆,共付156元。已知5千克荔枝的价钱等于2千克桂圆的价钱,问每千克荔枝和每千克桂圆各多少元?

例题2:一桶油连桶重180千克,用去一半油后,连桶还有100千克。问原来油和桶各多少千克? 练习二:1、一筐梨连筐重38千克,卖掉一半后,连筐还有20千克。问原来梨和筐各多少千克? 2、一筐苹果连筐重35千克,先拿一半送给幼儿园小朋友们,再拿剩下的一半送给一年级小朋友,余下的苹果连筐共11千克。问这筐苹果原来重多少千克? 3、一只油桶里有一些油,如果把油加到原来的2倍,桶连油重38千克;如果把油加到原来的4倍,这时油和桶重46千克。问原来油桶里有油多少千克? 例题3:有5盒一样的茶叶,如果从每盒中取出200克,那么5盒茶叶中剩下的茶叶和原来4盒茶叶的质量相等。原来每盒茶叶有多少克?

练习三:1、有6筐梨,每筐梨的个数相等。如果从每筐中拿出40个,6 筐梨剩下的个数的总和正好和原来两筐梨的个数相等。原来每筐有多少个梨? 2、在5个木箱中放着同样多的橘子。如果从每个木箱中拿出60个橘子,那么5个木箱中剩下的橘子个数的总和等于原来2个木箱里橘子个数的总和。原来每个木箱中有多少个橘子? 3、某食品店有5箱饼干,如果从每个箱子里取出20千克,那么5个箱子里剩下的饼干正好等于原来3饼干的质量。原来每个箱子里装有多少千克饼干? 例4:一个木器厂要生产一批课桌。原计划每天生产60张,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4张,结果提前一天完成任务。原计划要生产多少张课桌?

六年级奥数第七讲1行程问题教师版

第七讲行程问题(一) 知识点拨: 发车问题 (1)、一般间隔发车问题。用3个公式迅速作答; 汽车间距=(汽车速度+行人速度)×相遇事件时间间隔 汽车间距=(汽车速度-行人速度)×追及事件时间间隔 汽车间距=汽车速度×汽车发车时间间隔 (2)、求到达目的地后相遇和追及的公共汽车的辆数。 标准方法是:画图——尽可能多的列3个好使公式——结合s全程=v×t-结合植树问题数数。 (3)当出现多次相遇和追及问题——柳卡 火车过桥 火车过桥问题常用方法 ⑴火车过桥时间是指从车头上桥起到车尾离桥所用的时间,因此火车的路程是桥长与车身长度之和. ⑵火车与人错身时,忽略人本身的长度,两者路程和为火车本身长度;火车与火车错身时,两者路程和则为两车身长度之和. ⑶火车与火车上的人错身时,只要认为人具备所在火车的速度,而忽略本身的长度,那么他所看到的错车的相应路程仍只是对面火车的长度. 对于火车过桥、火车和人相遇、火车追及人、以及火车和火车之间的相遇、追及等等这几种类型的题目,在分析题目的时候一定得结合着图来进行. 接送问题 根据校车速度(来回不同)、班级速度(不同班不同速)、班数是否变化分类为四种常见题型: (1)车速不变-班速不变-班数2个(最常见) (2)车速不变-班速不变-班数多个 (3)车速不变-班速变-班数2个 (4)车速变-班速不变-班数2个

标准解法:画图+列3个式子 1、总时间=一个队伍坐车的时间+这个队伍步行的时间; 2、班车走的总路程; 3、一个队伍步行的时间=班车同时出发后回来接它的时间。 时钟问题: 时钟问题可以看做是一个特殊的圆形轨道上2人追及问题,不过这里的两个“人”分别是时钟的分 针和时针。 时钟问题有别于其他行程问题是因为它的速度和总路程的度量方式不再是常规的米每秒或者千米每小时,而是2个指针“每分钟走多少角度”或者“每分钟走多少小格”。 流水行船问题中的相遇与追及 ①两只船在河流中相遇问题,当甲、乙两船(甲在上游、乙在下游)在江河里相向开出: 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船船速+乙船船速 ②同样道理,如果两只船,同向运动,一只船追上另一只船所用的时间,与水速无关. 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顺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船速-乙船速 也有:甲船逆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船速-乙船速. 说明:两船在水中的相遇与追及问题同静水中的及两车在陆地上的相遇与追及问题一样,与水速没有关系. 例题精讲: 模块一发车问题 【例 1】某停车场有10辆出租汽车,第一辆出租汽车出发后,每隔4分钟,有一辆出租汽车开出.在第一辆出租汽车开出2分钟后,有一辆出租汽车进场.以后每隔6分钟有一辆出租汽车回场.回场的出 租汽车,在原有的10辆出租汽车之后又依次每隔4分钟开出一辆,问:从第一辆出租汽车开出后,经过多少时间,停车场就没有出租汽车了? 【例 2】某人沿着电车道旁的便道以每小时4.5千米的速度步行,每7.2分钟有一辆电车迎面开过,每12分钟有一辆电车从后面追过,如果电车按相等的时间间隔以同一速度不停地往返运行.问:电车的 速度是多少?电车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四年级奥数第一讲_图形的计数问题

第一讲图形的计数问题 一、知识点: 几何图形计数问题往往没有显而易见的顺序,而且要数的对象通常是重叠交错的,要准确计数就需要一些智慧了.实际上,图形计数问题,通常采用一种简单原始的计数方法-一枚举法.具体而言,它是指把所要计数的对象一一列举出来,以保证枚举时无一重复、.无一遗漏,然后计算其总和.正确地解答较复杂的图形个数问题,有助于培养同学们思维的有序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典例剖析: 例(1)数出右图中总共有多少个角 分析:在∠AOB内有三条角分线OC1、OC2、OC3,∠AOB被这三条角分线分成4个基本角,那么∠AOB内总共有多少个角呢?首先有这4个基本角,其次是包含有2个基本角组成的角有3个(即∠AOC2、∠C1OC3、∠C2OB),然后是包含有3个基本角组成的角有2个(即∠AOC3、∠C1OB),最后是包含有4个基本角组成的角有1个(即∠AOB),所以∠AOB内总共有角: 4+3+2+1=10(个) 解:4+3+2+1=10(个) 答:图中总共有10个角。 方法2:用公式计算:边数×(边数—1)÷2 5×(5-1)÷2=10 练一练: 数一数右图中总共有多少个角?

例(2 )数一数共有多少条线段?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分析:①要数多少条线段:先看线段AB、AD、AE、AF、AC纵向线段,再看BC、MN、GH 这3条横向线段: (4×3÷2)×5+(5×4÷2)×3=60(条) ②要数有多少个三角形,先看在△ABC中,被GH和MN分成了三层,每一层的 三角形一样多,所以只要算出一层三角形个数就可以了。 (5×4÷2) ×3=30(个) 答:在△ABC中共有线段60条,共有三角形30个。 练一练: 图中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例(3)数一数图中长方形的个数 分析:长边线段有:6×5÷2=15 宽边线段有: 4×3÷2=6 共有长方形:15×6 = 90(个) 答:共有长方形90个。

四年级奥数第一讲---数的整除问题

四年级奥数第一讲---数的整除问题

第一讲数的整除问题 一、基本概念和知识: 1、整除: 定义:一般地,如果a,b,c为整数,且a÷b=c,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用符号“b| a”表示。 2、因数和倍数: 如果a能被b整除,即a÷b=c 由a÷b=c得:a=b×c,我们就说b(c)是a 的因数(或约数),a是b(c)的倍数. 提醒: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练习: 写出下面每个数的所有的因数: 1的因数:__________________; 7的因数:__________________; 2的因数:__________________; 8的因数:__________________; 3的因数:__________________; 9的因数:__________________; 4的因数:__________________; 10的因数:__________________;

5的因数:__________________; 11的因数:__________________; 6的因数:__________________; 12的因数:__________________; 公因数(公约数):几个自然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公约数)。 如:3和4的公因数是:___________,6和8的公因数是:___________, 3、质数与合数: 在上面的题目中,我们发现,1只有1个因数,有些数只有2个因数,还有些数有很多因数。根据因数的多少,我们可以把大于1的自然数分为两类:质数与合数。 (1)质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素数)。 (2)合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3)0和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六年级上奥数第七讲追及问题

六年级上奥数第七讲追 及问题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第七讲追及问题【知识概述】 追及问题也是行程问题中的一类。这类问题的特点是:两个物体同时向同一方向运动,出发的地点不同(或者从同一地点不同时出发,向同一方向运动),慢者在前,快者在后,因而快者离慢者越来越近,最后终于追上。解答这类问题时,要理解速度差的含义(即单位时间内快者追上慢者的路程,也就是快者速度减去慢者速度)。要解决追及问题,要掌握以下几个基本公式: 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 速度差=路程差÷追及时间 快者速度=速度差+慢者速度 慢者速度=快者速度-速度差 【经典例题】 例1. 一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同时从甲乙两城同时出发,向一个方向前进,汽车在前,每小时40千米;摩托车在后,每小时75千米。经过3小时摩托车追上了汽车。甲乙两城的距离是多少? 例2. 小彬和小明每天早晨坚持跑步,小彬每秒跑4米,小明每秒跑6米.如果小明站在百米跑道的起点处,小彬站在他前面10米处,两人同时同向起跑,几秒后小明能追上小彬? 例3.甲乙两人赛跑,甲的速度是8米/秒,乙的速度是5米/秒,如果甲从起点往后退20米,乙从起点处向前进10米,问甲经过几秒钟追上乙? 【变式训练】1.甲乙两车相距90千米,两车同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6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经过多少小时甲车能追上乙车?

2.某学校组织学生看电影,第一批的学生骑自行车先走,他们的速度是200/分,10分钟后,其余同学乘汽车前往电影院,汽车的速度是600/分,结果所有的同学同时到达。求学校和电影院的距离。 3.小明步行上学,每分行75米,小明离家12分钟后,爸爸发现小明的数学书没有带,就骑自行车去追,每分钟行375米,爸爸出发多少分钟后能追上小明? 4、已知甲骑自行车追赶前面步行的乙,乙的速度是每分钟60米,甲的速度是每分钟150米,甲出发8分钟追上乙,那么乙比甲早出发多少分钟? 例4、甲每小时行6千米,乙每小时行千米,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去B地,甲到达B地后立即沿原路返回,在距B地3千米处与乙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5.小兰和小松同时从学校去少年宫,小兰步行每分钟走6米,小松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5千米,小松比小兰早到12分钟,学校到少年宫一共有多少米? 例6、快车长106米,慢车长74米,两车同向行使,快车追上慢车后,又给过1分钟才超过慢车,如果相向而行的话,车头相接后经过12秒两车才完全离开。就两列车的速度? 变式训练1、在400米的环行跑道上,甲、乙两人同时同地起跑,如果同向而行3分20秒相遇,如果背向而行40秒相遇,已知甲比乙快,求甲、乙的速度各是多少 例7、某校202名学生排成两路纵队,以每秒3米的速度去春游,前后相邻两个人之间的距离为米。李老师从队尾骑自行车以每秒5米的速度到队头,然后又返回到队尾,一共要用多少秒? 巩固训练: 1.两辆汽车相距1500千米,甲车在乙车前面,甲车每分钟行610米,乙车每分钟660米,乙车追上甲车需几分钟?

(完整版)四年级奥数第四讲_等差数列含答案

等差数列 一、知识点: 1、数列:按一定顺序排成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项,第一项称为首项,最后一项称为末项。数列中共有的项的个数叫做项数。 2、等差数列与公差: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与它前一项的差都相等,这样的数列的叫做等差数列,其中相邻两项的差叫做公差。 3、常用公式 等差数列的总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 首项=末项-公差?(项数-1) 公差=(末项-首项)÷(项数-1) 等差数列(奇数个数)的总和=中间项?项数 二、典例剖析: 例(1)在数列3、6、9……,201中,共有多少数?如果继续写下去,第201个数是多少? 分析:(1)因为在这个等差数列中,首项=3,末项=201,公差=3,所以根据公式: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便可求出。 (2)根据公式: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 解:项数=(201-3)÷3+1=67 末项=3+3?(201-1)=603 答:共有67个数,第201个数是603 练一练:在等差数列中4、10、16、22、……中,第48项是多少?508是这个数列的第几项? 答案: 第48项是286,508是第85项 例(2 )全部三位数的和是多少? 分析::所有的三位数就是从100~999共900个数,观察100、101、102、 (998) 999这一数列,发现这是一个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要求和可以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来解答。 解:(100+999)?900÷2 =1099?900÷2 =494550 答:全部三位数的和是494550。 练一练:求从1到2000的自然数中,所有偶数之和与所有奇数之和的差。 答案: 1000

小学四年级奥数 第13讲:位值原理

位值原理 叁仟陆佰伍拾捌 3 6 5 8 加油站 位值原理的定义: 同一个数字,由于它在所写的数里的位置不同,所表示 的数值也不同.也就是说,每一个数字除了有自身的一个值外, 还有一个“位置值”.例如“2”,写在个位上,就表示2个一, 写在百位上,就表示2个百,这种数字和数位结合起来表示数

的原则,称为写数的位值原理. 【例1】(★) 填空: ⑴ 123=1个( )+2个( )+3个( ) ⑵234=( )个100+( )个10+( )个1 ⑶24=2×( )+4×( ) 【例2】(★ ★) : ⑴ 30300 3 3 ⑵ 22030 2 2 3 ⑷657=( )×100+( )×10+( )×1 2 3 ⑸ ( )=5×100+7×10+9×1 ⑹ 23+45=( )×10+( )×1 ⑺ 234+321=( )×100+( )×10+( )×1 =( )×111 ⑶ abc 100 10+ 1 ⑷ abcd a b c d ⑸ 1

【例3】(★★★)【例5】(★★★)(希望杯五年级一试试题) ⑴ 三位数abc比三位数cba小99,若a,b,c彼此不 同,则abc最大是_____。 ⑵a b a b 98790807 【例6】(★★★★) 【例4】(★★★) 计算:(123456+234561+345612+456123+561234+612345)÷7 从1~9九个数字中取出三个,用这三个数可组成六个不同的三 位 数.若这六个三位数之和是3330,则这六个三位数中最小至少是 多 少?最大的至多是多少? 【例7】(★★★★★)(希望杯四年级二试试题) 本讲总结 数abcd,abc,ab,a依次表示四位数、三位数、 两位数及一位abcd abc ab a 1787,那么满足条件的是多少? abcd a c=a c 重要应用: ①计算——分位计算 ②代数化表示——分类讨论

小学四年级奥数第7讲 最优化问题后附答案

第7讲最优化问题 一、知识要点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下面的问题:完成一件事情,怎样合理安排才能做到用的时间最少,效果最佳。这类问题在数学中称为统筹问题。我们还会遇到“费用最省”、“面积最大”、“损耗最小”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可以从极端情况去探讨它的最大(小)值,这类问题在数学中称为极值问题。以上的问题实际上都是“最优化问题”。 二、精讲精练 【例题1】用一只平底锅煎饼,每次只能放两个,剪一个饼需要2分钟(规定正反面各需要1分钟)。问煎3个饼至少需要多少分钟?练习1: 1、烤面包时,第一面需要2分钟,第二面只要烤1分钟,即烤一片面包需要3分钟。小丽用来烤面包的架子,一次只能放两片面包,她每天早上吃3片面包,至少要烤多少分钟? 2、用一只平底锅烙大饼,锅里只能同时放两个。烙熟大饼的一面需要3分钟,现在要烙3个大饼,最少要用几分钟?【例题2】妈妈让小明给客人烧水沏茶。洗水壶需要1分钟,烧开水需要15分钟,洗茶壶需要1分钟,洗茶杯需要1分钟。要让客人喝上茶,最少需要多少分钟? 练习2: 1、小虎早晨要完成这样几件事:烧一壶开水需要10分钟,把开水灌进热水瓶需要2分钟,取奶需要5分钟,整理书包需要4分钟。他完成这几件事最少需要多少分钟? 2、小强给客人沏茶,烧开水需要12分钟,洗茶杯要2分钟,买茶叶要8分钟,放茶叶泡茶要1分钟。为了让客人早点喝上茶,你认为最合理的安排,多少分钟就可以了?【例题3】五(1)班赵明、孙勇、李佳三位同学同时到达学校卫生室,等候校医治病。赵明打针需要5分钟,孙勇包纱布需要3分钟,李佳点眼药水需要1分钟。卫生室只有一位校医,校医如何安排三位同学的治病次序,才能使三位同学留在卫生室的时间总和最短?

六年级奥数-第七讲.行程问题(一).教师版

第七讲行程问题(一) 教学目标: 1、比例的基本性质 2、熟练掌握比例式的恒等变形及连比问题 3、能够进行各种条件下比例的转化,有目的的转化; 4、单位“1”变化的比例问题 5、方程解比例应用题 知识点拨: 发车问题 (1)、一般间隔发车问题。用3个公式迅速作答; 汽车间距=(汽车速度+行人速度)×相遇事件时间间隔 汽车间距=(汽车速度-行人速度)×追及事件时间间隔 汽车间距=汽车速度×汽车发车时间间隔 (2)、求到达目的地后相遇和追及的公共汽车的辆数。 标准方法是:画图——尽可能多的列3个好使公式——结合s全程=v×t-结合植树问题数数。 (3)当出现多次相遇和追及问题——柳卡 火车过桥 火车过桥问题常用方法 ⑴火车过桥时间是指从车头上桥起到车尾离桥所用的时间,因此火车的路程是桥长及车身长度之和. ⑵火车及人错身时,忽略人本身的长度,两者路程和为火车本身长度;火车及火车错身时,两者路程和则为两车身长度之和. ⑶火车及火车上的人错身时,只要认为人具备所在火车的速度,而忽略本身的长度,那么他所看到的错车的相应路程仍只是对面火车的长度. 对于火车过桥、火车和人相遇、火车追及人、以及火车和火车之间的相遇、

追及等等这几种类型的题目,在分析题目的时候一定得结合着图来进行. 接送问题 根据校车速度(来回不同)、班级速度(不同班不同速)、班数是否变化分类为四种常见题型: (1)车速不变-班速不变-班数2个(最常见) (2)车速不变-班速不变-班数多个 (3)车速不变-班速变-班数2个 (4)车速变-班速不变-班数2个 标准解法:画图+列3个式子 1、总时间=一个队伍坐车的时间+这个队伍步行的时间; 2、班车走的总路程; 3、一个队伍步行的时间=班车同时出发后回来接它的时间。 时钟问题: 时钟问题可以看做是一个特殊的圆形轨道上2人追及问题,不过这里的两 个“人”分别是时钟的分针和时针。 时钟问题有别于其他行程问题是因为它的速度和总路程的度量方式不再是常规的米每秒或者千米每小时,而是2个指针“每分钟走多少角度”或者“每分钟走多少小格”。 流水行船问题中的相遇及追及 ①两只船在河流中相遇问题,当甲、乙两船(甲在上游、乙在下游)在江河里相向开出: 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船船速+乙船船速

四年级奥数第一讲-一笔画问题

第十二讲一笔画问题 那么,什么叫一笔画1什么样的图可以一笔画出■?欧竝又是如何彻底证明尢桥冋题的不可能性呢?下面,我们就来介貂这一方面的简单知谋数学书我们把由有限个点和连接这些点的线(线段或弧)所组成的图形叫做圈(如圈3 )S圈中的点叫做曙的结点!连按两結点的线叫做圏的边. 如图 (b)中,有三个结点:氐F. G,四条边:线段臥FG以及连接臥F的两段呱?从图Q、0>)中可以看岀,任意两点之间都有一条通路〔即可臥从其中一点出发,沿着图的边走到另一点左WJI的通路为或A-Df I…”这样的图,我扪称为连通图;而下图中〔亡)的一些^点之间却不存在通略(如M与N),像这样的图就不是连逋图将 所谓图的一笔ML指的就是;从图的一点出发,笔不离纟氐遍历每条边恰好一次,即每条边都只画一次,不推重复■从上图中容曷看出;能一笔画出的图首先必须是连逋图-但是否所有的连逋图都可以一笔画出呢?下面,我们就来探求醉抉这个问题的方法。 为了叙述的方使’我们把与奇数条边相连的结点叫做奇吊把与偶数条边相连的点称为播点■如I上鹵申的八个给点全是寄■点,上扇(b)申卫、F衣奇 為G为偶点。 容易知道,上图00可以一笔画出,即从奇点E出发,沿箭头所指方向. 经过匚G> E.最后到达奇点心同理,从奇点F出发也可以一笔画也最后到达奇点氐而从偶点G岀发,却不能一笔画出?这是为什么呢? G

事实上,这并不杲偶然现象?假定某个图可以一笔画成,且它的结点X既不 是起点,也不是终点,而是中何点,那么X—定是一个偶点.这杲因为无论何时 通过一条边到达X,由于不能重复,必须从另一董边离开X.这样与X连纟吉的边 - 定成对出现,所以X必为偶点,也就是说:奇点在」笔画中只能作为起或终点? 由此可臥看出,在一个可以一笔画出的图中,奇点的个数最多只有两个。 在七桥问题的图中有四个奇点,因此,欧拉断言’这个图无法一笔画岀,也 即游人不可能不重复地1次走遍七座桥.更逬1步地,欧拉在解决七桥问题的同 时彻底地解决了一笔画的问题,给出了下面的欧拉定理; ①凡是由偶点组成的连通图,一定可以一笔画成;画时可以任一偶点为起 点,最后一定能以这个点为终点画完此图。 ②凡是只有两个奇点(其余均为偎点)的连邇图,一定可以一笔画完;画时 必须以一个奇点为起点,另一个奇点为终点。 ③其他情况的图,都不能一笔画出。 下面我们就来研丸1笔画问题的具体应用: 例1观察下面的图形,说明哪些图可以一笔画完,哪些不能,为什么?对于 可以一笔画的图形,指明画法. 分析与解答 (a)图;可以一笔画,因为只有两个奇点A、B;画法为A-头部-翅膀- 屋部f翔牆f噹。

四年级奥数第三讲-数阵图含答案

第三讲 数阵图 一、知识点: 一些数按照一定的规则,填在某一特定图形的规定位置上,这种图形,我们称它为“数阵图”,数阵图的种类繁多,绚丽多彩,这里只向大家介绍三种数阵图,即封闭型数阵图、辐射型数阵图和复合型数阵图。在解答这类问题时,要善于确定所求的和与关键数字间的关系式,用试验的方法,找到相等的和与关键数字:要会对基本解中的数进行适当调整,得到其他的解,从而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和严密性。 二、典例剖析: 例(1) 将1~6分别填在图中,使每条边上的三个○内的数的和都等于9. 分析: 因为 1+2+3+4+5+6 = 21 ,而每条边上的三个数的和为9,则三条边上的和为 9×3 = 27 , 27-21 = 6 , 这个 6 就是由于三个顶点都被重复算了一次。所以三个顶点的和为 6 ,在 1-----6中,只能选1、2、3 填入三个顶点中,再将4、5、6填入另外的三个圈即可。 解: a b . c . d . e . f . 练一练: 把1~8个数分别填入○中,使每条边上三个数的和相等 . 答案:

例(2 )把1~7填入下图中,使每条线段上三个○内的数的和相等. 分析: 中心圆填入的数设为x ,x 参与3条线的连加,设每条线数字和都为S.由题意: 1+2+3+…+7+2x=3S 即28+2x=3S 或28+2x ≡0(mod 3) 借用同余工具,是在两个未知数的不定方程中先缩小x 应该取值的范围.在mod3情况下,只要试探x ≡0,1,2三个值,很轻松地解出:x ≡1(mod3),回复到x 取值范围为1,2,…,7.有x 1=1,x 2=4,x 3=7, 得到:x 1=1,S 1=10;x 2=4,S 2=12;x 3=7,S3=14; 由此看出关键在求S (公共和)及x (参与相加次数最多的圆中值). 解: a . b 练一练: 把1~11填入图中,使每条线上三个数的和相等. 答案:

(完整版)四年级奥数第四讲_等差数列含答案[1]

第四讲等差数列 一、知识点: 1、数列:按一定顺序排成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项,第一项称为首项,最后一项称为末项。数列中共有的项的个数叫做项数。 2、等差数列与公差: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与它前一项的差都相等,这样的数列的叫做等差数列,其中相邻两项的差叫做公差。 3、常用公式 等差数列的总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 首项=末项-公差?(项数-1) 公差=(末项-首项)÷(项数-1) 等差数列(奇数个数)的总和=中间项?项数 二、典例剖析: 例(1)在数列3、6、9……,201中,共有多少数?如果继续写下去,第201个数是多少? 分析:(1)因为在这个等差数列中,首项=3,末项=201,公差=3,所以根据公式: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便可求出。 (2)根据公式: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 解:项数=(201-3)÷3+1=67 末项=3+3?(201-1)=603 答:共有67个数,第201个数是603 练一练: 在等差数列中4、10、16、22、……中,第48项是多少?508是这个数列的第几项? 答案: 第48项是286,508是第85项 例(2 )全部三位数的和是多少? 分析::所有的三位数就是从100~999共900个数,观察100、101、102、 (998) 999这一数列,发现这是一个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要求和可以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来解答。 解:(100+999)?900÷2 =1099?900÷2 =494550

答:全部三位数的和是494550。 练一练: 求从1到2000的自然数中,所有偶数之和与所有奇数之和的差。 答案: 1000 例(3)求自然数中被10除余1的所有两位数的和。 分析一:在两位数中,被10除余1最小的是11,最大的是91。从题意可知,本题是求等差数列11、21、31、……、91的和。它的项数是9,我们可以根据求和公式来计算。解一:11+21+31+……+91 =(11+91)?9÷2 =459 分析二:根据求和公式得出等差数列11、21、31、……91的和是459,我们可以求得这9个数的平均数是459÷9=51,而51恰好是这个等差数列的第五项,即中间的一项(称作中项),由此我们又可得到S=中项?n,但只能是项数是奇数时,等差数列有中项,才能用中项公式计算。 解二:11+21+31+……+91 =51?9 =459 答:和是459。 练一练: 求不超过500的所有被11整除的自然数的和。 答案: 11385 例(4)求下列方阵中所有各数的和: 1、2、3、4、……49、50; 2、3、4、5、……50、51; 3、4、5、6、……51、52; …… 49、50、51、52、……97、98; 50、51、52、53、……98、99。 分析一:这个方阵的每一横行(或竖行)都各是一个等差数列,可先分别求出每一横行(或竖行)数列之和,再求出这个方阵的和。 解一:每一横行数列之和: 第一行:(1+50)?50÷2=1275 第二行:(2+51)?50÷2=1325

六年级奥数-第七讲-分数应用题

分数应用题 例1:某车间生产一批零件,第一天生产了1 3,第二天生产了剩下的 2 5 ,还差360个完成任务。这批零件多少个? 例2:某车间计划生产一批零件,第一天生产了2 7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生产70个,第三天生产了300个,这时完成零件数超 过了计划的1 10 。原计划生产零件多少个? 例3:某校三个年级共有学生480人,五年级的人数比四年级多1 8 ,六年级的人数比五年级少14人,六年级有多少人? 例4:春风小学原计划栽杨树、柳树和槐树共1500棵,植树开始后,当栽了杨树的3 5 和30棵柳树后,又临时运来了15棵槐 树,这时剩下三种树的棵数恰好相等。试问原计划这三种树各栽多少棵?练习题: 1、一条水渠,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 3 ,第二天又修了余下的 1 3 ,还剩300米没有修。这条水渠全长多少米?

2、一瓶酒精第一次倒出13,然后倒回瓶中40克,第二次倒出瓶中剩下酒精的59 ,第三次倒出180克,瓶中剩下60克。原来瓶中有酒精多少克? 3、某校六年级三个班同学做数学学具。六(1)班做的学具占三个班总件数的25,六(2)班做的学具比六(3)班多14 ,比六(1)班少10件。问六(2)班做学具多少件? 4、某工厂原有工人248人,其中女工占 1531 ,后来调走几名女工,这样女工人数占总人数的715 。问调走了几名女工? 5、图书室里有文艺书、科技书和连环画共1880本,文艺书借出25 ,科技书借出50本,又买来40本连环画,这时三类书本数相同,问原来这三类书各有多少本? 例5:甲桶食油比乙桶食油多2.4千克,如果从两桶里各取出0.6千克食油后,甲桶里剩下的521等于乙桶里剩下的13 。问两桶原来各有食油多少千克?

小学奥数举一反三(四年级)1-40

四年级数学奥数培训资料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四年级奥数举一反三第1讲至第40讲全 目录 第1讲找规律(一) 第2讲找规律(二) 第3讲简单推理 第4讲应用题(一) 第5讲算式谜(一) 第6讲算式谜(二) 第7讲最优化问题 第8讲巧妙求和(一) 第9讲变化规律(一) 第10讲变化规律 第11讲错中求解 第12讲简单列举 第13讲和倍问题 第14讲植树问题 第15讲图形问题 第16讲巧妙求和 第17讲数数图形 第18讲数数图形 第19讲应用题 第20讲速算与巧算 第21讲速算与巧算(二) 第22讲平均数问题 第23讲定义新运算 第24讲差倍问题 第25讲和差问题 第26周巧算年龄 第二十七周较复杂的和差倍问题 第二十八周周期问题 第二十九周行程问题(一) 第三十周用假设法解题 第三十一周还原问题 第三十二周逻辑推理 第三十三周速算与巧算(三) 第三十四周行程问题(二) 第三十五周容斥原理 第三十六周二进制 第三十七周应用题(三) 第三十八周应用题(四) 第三十九周盈亏问题 第四十周数学开放题

第1讲找规律(一) 一、知识要点 观察是解决问题的根据。通过观察,得以揭示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找规律: 1.根据每组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找出规律,推断出所要填的数; 2.根据相隔的每两个数的关系,找出规律,推断出所要填的数; 3.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数据之间的联系,从而很快找出规律; 4.数之间的联系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只要言之有理,所得出的规律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 二、精讲精练 【例题1】先找出下列数排列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4,7,10,(),16,19 【思路导航】在这列数中,相邻的两个数的差都是3,即每一个数加上3都等于后面的数。根据这一规律,括号里应填的数为:10+3=13或16-3=13。 像上面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串数叫做数列。 练习1:先找出下列各列数的排列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2,6,10,14,(),22,26 (2)3,6,9,12,(),18,21 (3)33,28,23,(),13,(),3 (4)55,49,43,(),31,(),19 (5)3,6,12,(),48,(),192 (6)2,6,18,(),162,() (7)128,64,32,(),8,(),2 (8)19,3,17,3,15,3,(),(),11,3.. 【例题2】先找出下列数排列的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1,2,4,7,(),16,22 【思路导航】在这列数中,前4个数每相邻的两个数的差依次是1,2,3。由此可以推算7比括号里的数少4,括号里应填:7+4=11。经验证,所填的数是正确的。 应填的数为:7+4=11或16-5=11。 练习2:先找出下列数排列的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10,11,13,16,20,(),31 (2)1,4,9,16,25,(),49,64 (3)3,2,5,2,7,2,(),(),11,2 (4)53,44,36,29,(),18,(),11,9,8 (5)81,64,49,36,(),16,(),4,1,0 (6)28,1,26,1,24,1,(),(),20,1 (7)30,2,26,2,22,2,(),(),14,2 (8)1,6,4,8,7,10,(),(),13,14 【例题3】先找出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23,4,20,6,17,8,(),(),11,12

小学四年级奥数举一反三第1讲至第40讲参考答案精编版

小学四年级奥数举一反三参考答案 第1讲练习1: (1)2,6,10,14,(18 ),22,26 (2)3,6,9,12,(15),18,21 (3)33,28,23,(18),13,(),3 (4)55,49,43,(37),31,(),19 (5)3,6,12,(24 ),48,(),192 (6)2,6,18,(54),162,() (7)128,64,32,(16 ),8,(),2 (8)19,3,17,3,15,3,(13),(3),11,3.. 练习2: (1)10,11,13,16,20,(25 ),31 (2)1,4,9,16,25,(36 ),49,64 (3)3,2,5,2,7,2,(9 ),( 2 ),11,2 (4)53,44,36,29,(23),18,(14),11,9,8 (5)81,64,49,36,(25 ),16,(9),4,1,0 (6)28,1,26,1,24,1,(22 ),( 1 ),20,1 (7)30,2,26,2,22,2,(18 ),( 2 ),14,2 (8)1,6,4,8,7,10,(10 ),(12),13,14 练习3: (1)1,6,5,10,9,14,13,(18 ),(17) (2)13,2,15,4,17,6,(19 ),(8 ) (3)3,29,4,28,6,26,9,23,(13),(20 ),18,14 (4)21,2,19,5,17,8,(15 ),(11 ) (5)32,20,29,18,26,16,(23 ),(14 ),20,12 (6)2,9,6,10,18,11,54,(12),(162),13,486 (7)1,5,2,8,4,11,8,14,(16 ),(17) (8)320,1,160,3,80,9,40,27,(20 ),(81) 练习4:(1)2,2,4,6,10,16,(26),(42) (2)34,21,13,8,5,( 3 ),2,( 1 )前一个数减第二个数等于第三个数 (3)0,1,3,8,21,(55),144.前一个数的2倍加前两个数的差。 (4)3,7,15,31,63,(127 ),(255 ) (5)33,17,9,5,3,(2) (6)0,1,4,15,56,(209)前一个数的3倍加前两个数的差。 (7)1,3,6,8,16,18,(36),(38),76,78 (8)0,1,2,4,7,12,20,(33 )

四年级数学奥数培优第四讲:图形(一)

第四讲:图形(一) 爱学教育老师奥数2015·四年级·竞赛·秋 三角形种类: 面积公式: 三角形的高: 1、如图,?ABC面积是30平方分米,D是BC的中点,AE的长是ED的2倍。那么?BED的面 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如图,三角形ABC的面积是240平方厘米,D是BC的中点,AD的长是AE的3倍,EF 的长BF的3倍,那么三角形AEF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如图,三角形ABC中,D、E为两个三等分点,F是 AB的中点,若三角形DEF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那 么四边形AFEC的面积为多少平方厘米?

4、如图,BD=3AD, CE=4AE,三角形ADE的面积是2平方厘米,求三角形ABC的面积? 5、如图,在△ABC中,BD=2DC,AE=BE,已知△BDE的面积为6平方厘米,求四边形ACDE 的面积。 6、将三角形ABC的BA延长1倍到D,CB边延长2倍到E,AC边延长3倍到F。若三角形 ABC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求三角形DEF的面积? 7、如图,三角形ABC是正三角形,D、E分别是AB、BC的中点,已知三角形BDE的面积是6平方厘米,求三角形ABC的面积。 8、已知三角形ABC的面积为180平方厘米,D、E把三角 形分成两部分,BD=3AD,CE=2AE,求三角形ADE的面积。

9、如图,在平行四边形BCEF中,有一个直角△ABC,BC=8厘米,AC=7厘米,阴影部分面 积比△ADH大12平方厘米,求AH的长度。 10、如图所示,已知一个四边形的两条边的长度和三个角,求这个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11、如图,边长为20厘米和30厘米的两个正方形拼在一起,求阴影△ABC的面积。

小学四年级奥数第1讲简便运算

名师堂学校秋季班小学数学四年级讲义时间:9月3日 第1讲速算与巧算 教学目标: 1、养成在心算中养成凑数、搭配、的思维习惯。 2、利用运算定律简化运算。 3、根据某些算式的规律,学会创造条件,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简便运算。重点:运算定律 难点:熟练运用适当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基本运算规律: 考点一:加减法简便运算 例1.计算:78+76+83+82+77+80+79+85 【练习】 1.995+996+997+998+999 2、64+62+58+57+63+56 例2.19999+1999+199+19 【练习】 18+298+3998+49998 例3.325+46-125+54 537-(543-163)-57 425-172-28 【练习】 8732+2387-2732 328-(284-172) 523-(175+123) 512-44-56 考点二:乘法简便运算 例4、25×38×4 125×35×8 【练习】 25×36×4×2 50×78×2 125×66×8 例5、25×32 125×16 25×19×64×125

【练习】 32×25 48×125 25×48×125×2 例5、125×34+125×66 43×11+43×36+43×52+43 【练习】 34×55+34×44+34 127×56+127×45-127 例6、72×99 45×101 课后巩固练案 72×125 28×25 2×31×5 72×125×3 4723-(723+189) 2356-159-256 3600-785+534-215 124×64+124×36 21×73+21×26+21 1456-299 384-1567-433-842 203×64 12345×99+12345×9999-98×12345 每周家庭作业: 9999+999+99+9 11+23+35+45+39+77+100 58×99 1999-99-899+201 (1+11+21+31+41)+(9+19+29+39+49) 1321×99 125×48 28×25 125×25×32 345×27+345×72+345 (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