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字与词的关系.ppt

合集下载

论“字”对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影响

论“字”对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影响

论“字”对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影响0.引言“字”在汉语中有两个意义:第一是方块字的意思,这里的“字”是文字学的单位;第二是指汉语中可从语音、语义、语法(至少是构词法)角度来分析的一个单位。

在下面的讨论中,如无特殊的说明,“字”都取第二个意义。

当然,这一意义上的“字”与汉字是密切相关的。

下文我们将谈到,汉字对汉语语素单音节特点的形成和存续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现今为学术界普遍接受的、以西方语言为基础而形成的语言学理论体系中,没有“字”这一级单位,也没有“字”的概念。

然而对于汉语来说,“字”却是确确实实的存在,是绕不过、躲不开的事实。

“字”在汉语中,已超出了文字学的概念。

在分析汉语的语义和语法时,以及在做中文的信息处理时,都不能无视“字”这一单位的存在。

(赵元任,1968,1975;吕叔湘,1980;孔宪中,1992;徐通锵,1998)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字”是单音节的“字”。

1.音节、语素、“字”语言底层最小的单位是单个的音素,即元音或辅音,然后音素构成音节,音节构成语素,语素构成词,词构成短语,短语构成句子,……,如此层层组合,直到最高层次的单位--语篇。

在这个从下到上的层次结构中,意义最初从音节这个层次进入,也就是说,音节以下的语言单位不具备语义,开始附着语义的最小单位一般是音节,当人们约定俗成把音节用于指称某个事物时,音节就有了意义。

具有意义的音节或音节组合叫做语素。

语素是语言中承载意义的最小单位。

语素是构词的单位,也称为词素。

(Bolinger, 1981:52)现代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双音节以上的语素数量不多,可列举无遗。

汉语具有语素单音节的特点,绝大多数汉语研究者对此都不持异议。

(赵元任,1968;朱德熙,1985;张永言,1988;杜永道,1992;吕叔湘,1996)汉语具有意义的音节是带声调的音节。

脱离语境和没有上下文的单音节有时具有不止一个的备选义,亦即有可能等同于多个语素,但在具体的使用中,一个音节通常等同于一个语素。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版)课件--第二章 文字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版)课件--第二章 文字
11
三、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由于汉字有上述的三个特点,用它来记录汉语时,就不能完全同汉 语相符合,汉字和 汉语就形成了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一)汉字不能直接地明确地表示汉语的词或语素的读音 (二)汉字和汉语里的词不能完全相对应 (三)同一个词有时可以用不同的汉字来表示,这就形成了一大批音、 义全同而字形 不同的异体字 (四)同一个音节,为了表示不同的义而用不同的形来表示,于是形 成了一大批形、 义全异而音同的同音字
12
四、汉字的历史功绩
(一)汉字记录、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中华民族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主要是靠汉字记载下来的。汉民族的文化 历史悠久 ,记载古代文化的文献典籍异常丰富,这是一份珍贵的遗产,现在它已成为 中华民族和全世 界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 (二)汉字在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实行“书同文”,统一了文字。有了统一的文字,就有了统一的 书面语 言。这种统一的书面语言,对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居住地广、方言复杂的民 族大家庭的成 员,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量,由此可见,汉字在维护民族团结、国家 统一和约束方言等方面所产生的一种精 神力量、凝聚力量,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三)汉字在同兄弟民族交往和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语、汉字现在不仅仅是汉族人民通用的语言文字,也是汉族人民同兄弟民族交际的 工具 (我国的兄弟民族为了同汉族人民相互学习,交流经验,也在学习和使用汉字)。 同我国相邻 的朝鲜、韩国、越南、日本也都使用过汉字,现在日本还用部分汉字配合 在一起记写日语。汉字也是联合国法定的六种工作文字之一。因此,汉字在促进我国 对外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方面都曾发挥过并将继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返回
9
巫、史这一类人在使用文字的过程中,除了整理已有的一些文字,还会因实 际需要不断添造 一些新文字。这样,约定俗成,渐渐形成了文字的体系。因 此汉字绝不可能是由某一个人或 几个人创造的,它同其他文字一样,是人类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民群众的伟大 创造。为什么传说汉字是仓 颉创造的呢?我们推想仓颉可能就是巫、史一类的人物,并且创 造 文字是一 件了不起的大事,于是就把仓颉推出来作代表,而且把他神化了,因此出现 了种种 类乎神话的传说。 汉字产生的确切年代,现在还不能断定。从考古研究的资料来看,汉字 的历史可以远溯到 五 六千年之前。1952年在西安东郊半坡村氏族文化遗址 (即通常说的半坡文化)发现的陶器上, 共有二三十种重复出现的符号,人们 认为这些可能就是汉字的前身。现在能够看到的最古的 成批 的汉字资料,是 商代后期的甲骨卜辞和青铜器铭文,大约有3500个汉字。从文字结构来 考察, 除了象形以外,会意、形声、假借等方法都已经应用,可算是基本成熟的文 字了。这 种文字,距离现在也已有3000多年了。在汉字形成的历史过程中, 从原始文字演变为商代的 相当发达的文字的具体途径,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现代汉语中语素,词,汉字三者的含义和关系

现代汉语中语素,词,汉字三者的含义和关系

现代汉语中语素,词,汉字三者的含义和关系近代以来,人类不断发展,语言也随之发展。

现代汉语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系统,语素、词、汉字这三者组成了汉语词语体系,其中,汉字可谓是中国语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占据了中国文化的核心,而且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首先,让我们来深入地认识语素、词、汉字三者的含义。

语素是最基本的词汇构成单位,它是语言系统中的非常微小的组成部分,比如介词、连词、副词等等。

词是语素的组合,它们代表着某一概念、某个特定的信息,比如“爱”、“美”、“心”等等。

而汉字,其实本质上是独特的象形文字,它代表一个词语,并把它的语义联系到某个概念或某种感情。

汉字一般是由一个或数个汉字组成,汉字的组合可以表达更多的意思。

三者都是汉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含义和功能,也是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根本区别。

比如,作为抽象概念的“爱”,在英语中可以用 love表示,但在中文中,只有一个字“爱”,它可以表达更多的温和而真挚的情感,反映出中国人内心深处真挚而平和的心理。

三者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汉字的本质是由语素组成,词语的意义都是汉字组合而成,语素是词语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而词语的自由组合则使得汉字可以表达更丰富的意义。

也就是说,汉字、语素、词语三者密不可分,它们组成了现代汉语中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

就此而言,语素、词、汉字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它们在构成汉语词语体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如果我们想要熟练地理解中文文化,就必须要弄懂它们三者的含义,从而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总之,语素、词、汉字三者都扮演着汉语语言体系里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的关系不仅仅是关系到汉语词语体系,它们也重要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质,进而深入地认识中国文化,这也是我们以汉字为中心、以文字为中心的语言系统。

汉语字与词的关系

汉语字与词的关系

汉语字与词的关系汉语字和词是汉语语言两个重要的基本单位。

汉语字和词在语言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功能。

本文将探讨汉语字和词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汉语语言中的重要性。

一、汉语字和词的基本概念字是构成语言的最小单位,它是代表事物的符号。

在汉语中,字是由一定笔画、构造和意义组成的。

汉字是代表语言意义的符号,具有独特的汉字文化魅力。

词是由一个或多个汉字组成的完整的语言单位。

词是有意义的语言单位,是句子的构成部分。

汉语中的词有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之分,单音节词指由一个汉字组成的词,多音节词指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词。

汉语字和词是汉语语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1.汉语词是由汉语字组成的汉语词是由汉语字组成的。

一个汉字可以单独成为一个词,也可以与其他汉字组成一个多音节的词。

例如,“人”可以单独成为一个词,也可以与其他汉字组成“人民”、“人类”等词。

2.汉语词可以通过组合搭配产生新的意义汉语中的词是可以通过组合搭配,形成新的意义。

例如,“看书”、“买东西”等词,通过词语之间的组合,形成了新的含义。

3.汉语字和词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汉语字和词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

一方面,词语的产生离不开字的创造和发展,词是各个字之间的组合,字是词的构成元素;另一方面,汉语字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词,在语言中起到各种不同的作用。

三、汉语字和词在汉语语言中的重要性汉语字和词在汉语语言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重要性,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汉语字和词是汉语语言的最基础单元,是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基础。

汉语中的每一个汉字和词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意义和语法特征,是构成汉语语言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元素。

2. 汉语字和词体现汉语语言的文化内涵汉语字和词是汉语语言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

例如,汉字“福”表示好运、吉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符号;“大龙虾”一词是中国南方地区餐饮文化中的代表性词汇,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 汉语字和词反映着历史和社会的变迁汉语字和词反映了历史和社会的变迁。

文字

文字

Copyright © by ARTCOM PT All rights reserved.
15
www.art-com.co.kr
文字的产生
四、原始的图画文字——早期文字
Company Logo
我国纳西族使用的“东巴文”已经属于文字,与 记事图画有了本质的区别。
可见: 1.字形与语词的声音挂钩,因而可以念出来,这是文 字发展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一步。 2.记事图画与原始文字的关键区别在于:是否用借音 的办法扩大文字所能够记录的语词的范围。
文字是为了记录语言而发明的一种书写符号系统。书写符号并不一定都
是文字,一些指示性的标记符号,只是单个的、孤立的书写符号,不可能进 行排列组合,无法标记语言。只有形成体系的书写符号才能标记复杂的语言 体系。如汉字就是由一整套形体符号如笔画、部件、单字、字组、标点等构 成的汉字体系,而英文等拼音文字则包括字母、字母顺序、拼写规则等。
Copyright © by ARTCOM PT All rights reserved.
16
www.art-com.co.kr
文字的基本性质
Company Logo
文字是书写/视觉形式对语言再编码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符号系统,文字是符号系统,两者是对应关系 某一级文字单位——语言的一级单位(音义结合体)
23
www.art-com.co.kr
自源文字及其发展
Company Logo
把几个象形小图形放在一起,其意义合起来表示语言中的一个音义结
合体,这是“会意”造字法,例如“休” 。
在单个象形图形的某个部分加上一些简单的标记,表示语言中另一个音
总之,文字的发明使人类历史进入到文明时代。
人类文化的演进过程中,语言的出现是第一个里程碑,它使 非洲猿人取得了人类祖先的地位;文字是第二个里程碑,它 使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或者说从史前时期进入有

汉语的“字”与英语的“词”的联系与区别

汉语的“字”与英语的“词”的联系与区别

汉语的“字”与英语的“词”的联系与区别作者:王小峰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年第03期摘要:每一种语言的研究,必有一个单位是基本单位,它是从事语言研究的出发点,在英语中是“词”,而在汉语中则是“字”,汉语的“字”与英语的“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他们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关键词:汉语的“字” 英语的“词” 联系区别1 汉语的“字”与英语的“词”的联系汉语的“字”与英语的“词”存在一定的对应性,即他们都是各自语言研究的基本单位,但是只有在他们各自语言中的地位才有对应性,具体来说他们都具有四个特点:①是语言的天然单位。

②是本民族认识世界的基本点。

③是语言各平面的交汇点。

④在语言组织(语法)研究中起承上启下作用。

2 汉语的“字”与英语的“词”的区别“字”是汉语的基本单位,而“词”则是英语的基本单位。

The word is the unit par excellence of traditional grammatical theory. (Lyons,1968:194)“In the beginning,there was the word.”太初有道(logos)词是英语民族认识世界的基本单位。

《圣经》创世纪第一章:Word=reason (logos)词是语言各平面研究的交汇点:Phonological/orthographical wordGrammatical wordLexeme词在语法上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位置,是词法和句法交汇点。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英语的word即“词”,可以分为morpheme即“词素”,而morpheme又可以分为自由词素(free morpheme)和粘着词素(bound morpheme),自由词素可以独立成词,例如,bed,tree,sing,etc.而粘着词素则必须依赖一定的词根才能成词,例如,s在dogs,al在national,以及dis在disclose中。

汉字的义 课件

汉字的义 课件

玷(沾)污清白 发扬光(广)大 一张一弛(驰)
性格粗犷(旷) 民生凋敝(蔽) 横渡(度)长江
一筹(愁)莫展 欢度(渡)春节 步人正轨(规)
大有裨(稗)益 相形见绌(拙) 堕(坠)落腐化
பைடு நூலகம்
汉字教学篇
快 方必
国际汉语教师资格 证重点(汉字笔画)
出头与不出头:出头--由(黄寅)、黾 (渑、绳、蝇)奄(俺、淹、掩)。不出 头--龟(阄)。出头--异、弄、弃、弁、 弈、算、弊。不出头--畀bì(痹、箅、 鼻)。出头--圣(怪、坚)。不出头--泾、 径、经、劲、茎、颈。 号、考、污--末笔向上不出头。末两笔笔 顺:横、竖折折钩。“考”字下部不能如 阿拉伯数字“5”。
汉字的义
一、字义与语素义 二、字形和字义的关系 三、汉字所表意义的发展 四、字义和词义
一、字义与语素义
1. 一个汉字代表一个语素,字义也就是这个字 所记录的语素的意义。据统计有88%的汉字属于这种 类型。
牛 家畜名。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车。肉和奶可食。 山 ①地表上由土石形成的隆起的部分:一座山。
②形状像山的东西:冰山。 ③人字形屋顶的房屋两侧的墙壁:山墙。
王宁认为本义是“相对较早的意义,是其他意义引申发展的 起点,而词义引申的基本规律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 由实义到虚义。这样,本义就应该是那些较为具体的或有特殊 所指的实在意义。”
《说文》:“自,鼻也。象形。凡自之属皆从自。”
王力《古代汉语》:“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 汉语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在汉字未产生以前,远古汉语的词 可能还有更原始的意义,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今天 我们所能谈的只是古文献史料所能证明的本义。理解汉字的造 字本义,对这个汉字的众多义项之间关系的梳理是有帮助的, 对学习汉语的学生来说,理解汉字的造字本义,更能加强对汉 字的字感。”

古代汉语中字与词的关系

古代汉语中字与词的关系
• 齐王怪之,因不敢饮,详醉去。(《史记·吕太 后本纪》)
• 春正月,阳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汉 书·高帝纪上》)
• “阳”、“佯”、“详”上古三字同在阳部。
• 《说文》:“所,伐木声也。从斤,户声 。《诗》曰‘伐木所所’,疏举切。”今 本《诗经·伐木》作“伐木许许”。
• 从弟子女十人所。(《史记·西门豹列传 》)
• 许慎《说文解字》收正篆9353个,另收重 文1163个,约占总字数的十分之一,重文 就是异体字。
• 清代编纂的《康熙字典》收字近五万,其 中约三分之一是异体字。
课下作业 (10月11日交)
• 暖—煖 • 猫—貓 • 磚—甎 • 睹—覩 • 猪—豬 • 嘩—譁 • 瓶—缾 • 悴—顇 • 歡—懽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 善。(老子,第八十章)
•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周易·系辞下) 尺蠖,虫名,北方称步曲,南方称造桥虫 ,体细长,生长于树,爬行时一屈一伸。
• 通假有两种情形: • 音同通假;
• 音近通假。
➢说明:本课件对通假字的分析主要依据郭 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增订本),商务 印书馆,2010年。
音同通假例
声符相同
•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诗经·大雅·既醉)锡,借 为“赐”。上古音,两字皆从“易”得声,同属锡部 ,心母。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 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 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 第五十七章)忌讳,禁忌避讳。奇物,邪事、奇事。
•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 日其蚤,献羔祭韭。(《诗经·豳风·七 月》)
“蚤”通“早”,不只见于《诗经》,在《左 传》、《孟子》中也见使用,可见“蚤”通“ 早”在上古已经约定俗成,为社会所公认了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仅仅是记录汉语的符号,而且作为中国
人观念中的一个“中心主题”在某种程度
上也是体现词义的物质外壳,具有第二语 言的功能。
• 早在1975年赵元任先生首先提出:“按西方语 言学家的眼光来分析汉语并确定像结构词 这样的单位可能有用……但这不是汉人想 问题的方式,汉语是不计词的,至少直到 最近还是如此。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字’是 中心主题, ‘词’则在许多不同的意义上都是 辅助性的副题。”
• 第一个提出“字词之分”的学者是章士钊 先生,他在1907年出版的《中等国文典》 里第一次提出了后来成为汉语语法基础的 “词”的概念,说:“句,集字而成者也 ,如《孟子》云:‘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共九字为一句,分视之则为字,合观 之则为句,此字与句之区别也,右所引句 ,共九字也,而自文法上观之,则‘孟子 ’、‘齐宣王’、‘雪宫’皆名词;‘见 ’,动词;‘于’,前置介词,共五词也 ,是一字可为一词,而一词不必为一字。 泛论之为字,而以文法规定之则为词,此
(赵元任《汉语词的概念及其结构与节奏》 )
索绪尔的观点
• 索绪尔认为,世界上的文字有两种不同的体系, 一 为表音体系, 一为表意体系。表意体系的文字,“这 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 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 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 汉字”。“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 文字符 号“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 就 是语言的音、义投射到了符号上, 符号具有了音、 义。所以, 索绪尔又进一步阐述说:“对汉人来说 , 表意字和口说的词都是观念的符号;在他们看来 , 文字就是第二语言。在谈话中, 如果有两个口说 的词发音相同, 他们有时候就求助于书写的词来说 明他们的思想。但是这种代替因为可能是绝对的, 所以不致像在我们的文字里那样引起令人烦恼的 后果。汉语各种方言表示同一观念的词都可以用 相同的书写符号。”
• 古代汉语多为单个汉字记录单音节词,容易 造成字与词的混同,汉字形体本身的表意性 又和词义密切相联,这就使汉语字与词之间 的界限不清。汉语的词不仅仅是通过字得
到记录,而且汉语单音节词的词义本身就 是通过字形的分布和组合来示,字形以整 体之形或局部之差来显示词义的存在状况
和发展轨迹。因此,可以说汉语中的字,
• 可是,说“同源词”时,如果说成“同源字”,只要局限 在说单音词,这是可以的,不会引起混淆。王力先生的《
同源字典》《同源字论》,都用的是“字”,不是“词” ,不熟悉中国古代文献的人总要纠正它一下,其实大可不
必。《同源字典》搜集的都是古汉语单音词,这些词到了
现代汉语里不少已变成不独立成词的语素,如果站在贯通 古今的立场上,就得说“同源词”或语素,那多麻烦。说
实践中的区分》
徐通锵的观点
• 徐通锵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明确主张:“汉语的基本结 构单位是‘字’,不是‘词’。”这里,“字”的概念不 仅指书面意义上的汉字,本质上指的是语言中一种音义结 合的单位,而且在徐先生建立的“字本位”理论体系中, 这一音义结合的单位既不是语素,又不是词。徐先生在其 《‘字’和汉语的语义句法》中说:“词是印欧系语言的基 本结构单位,而汉语的基本单位是字。字不能光看成为‘ 写’的文字,而最重要、最基本的是‘说’的字的忠实记 录。字与词有原则的区别。字的含义广泛、模糊,并没有 专一的所指。许慎的《说文解字》的‘字’指‘字’的书 写形体;平常说的‘吐字清楚’、‘字正腔圆’中的字指 字音,即音节;而‘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 章’中的字则是指音义结合的语言结构单位。这说明,‘ 字’可以指‘言’,‘言’也可以指‘字’,如五言诗、 七言诗等,言和字可以合而为一。‘字’实际上是形音义
——杨端志《训诂学与现代词汇学在词汇词义研究方 面的差异与互补》
王宁的观点
• 字与词在国外语言学里完全不是一回事,但在汉语 尤其是古代汉语,情况比较复杂,有时候它绝对需要 分开,混淆会出大纰漏;有些时候,分不分没有关系 ,原则上两个术语可以通用。
• 例如说到“通假字”,绝不能换说“通假词”, 因为它说的是书写方式问题。“申”字借作“信 ’’,字是两个,记录的却是同一个词,“信”字当 “信用”讲,与当“申展”讲写的是一个字,记 录的却明明是两个词。在这些地方“字”和“词 ”不能乱用,不能混同。又如,在汉语里,“词根” 也不好叫“字根”,它跟字形没有必然联系,而字 是没有“根”的,它有“初文”,却不标志词的最 初来源。尽管中国古代文献管实词一律称“字” ,“字根”恐怕实际指的是“词根”,但为了说 得确切些,还是换成“词根“的好。
汉语字与词的关系
张润香
• 概述 • 传统小学的观点 • 现代语言学观点 • 字与词的复杂关系 • 总结
概述
• 《现代汉语》对“字”的定义为:文字是 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重要的辅助 性交际工具。
• 对“词”的解释:词是由语素构成,比语 素高一级的语言单位。词是句中最小的能 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独立运用”是 指能单说(单独成句)或单用(单独做句 法成分或单独起语法作用)。
• 字与词的关系极其复杂,尤其是引入西方现 代语言学观点之后,学术界对于字与词的 关系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以下进行系统介 绍。
传统小学的观点
• 我国古人认为, 古汉字是在语义所指客观事 物原型基础上经抽象概括创造出来的, 也就 是说, 在造字的时候就已把语言中的音、义 投射到文字上, 即所谓“近取诸身, 远取诸 物”,“依类象形, 故谓之文”。一旦成为“ 字”, 它就具有了形、音、义。这是许慎《 说文解字》以来的基本观念。《说文解字 》就是兼释形、音、义的。
杨端志的观点
• 书写符号与语言的关系有两层:
• 第一层, 一切的文字都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在这一层 上, 汉字与拼音文字并没有什么不同。
• 第二层, 表意体系的文字也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但这种符号 是接收了语言音、义投射的符号, 是能“和整个词发生关 系”的符号, 是能“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 的符号。
• 所以, 在第一个层次上, 把汉字与拼音文字并列, 看成同类 的符号, 并不是汉字的本质。而在第二个层次上, 把汉字看 作投射了语言音、义的符号, 才是汉字的真正的本质。也 正因为汉字符号是接收了语言音、义投射的符号, 所以它 具有了语言中的音、义, 它是形、音、义三结合的符号,这 就与汉语的语言符号取得了一致性。所以, 它就可以充当 汉语的语言单位。
“同源字”,这“字”表示一个单音节的语言单位,是很 科学的。再说,早期汉语大量采用字变手段来造词,词的
派生如果没有语音变化,就要以另造新字为分化的标志。
所以,同源字就是同源词,它们是两个等同的概念,在理
论上不会犯任何错误。不理解作者的用心,非要在这里掰 “字”和“词”的区别,就显得有点教条了。

——王宁《论形训与声训——兼谈字与词、义与训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