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边缘》中的疯女人形象解析

合集下载

读书心得——《简爱》中“疯女人”形象的“对象化”分析

读书心得——《简爱》中“疯女人”形象的“对象化”分析

读书心得——《简爱》中“疯女人”形象的“对象化”分析当今后殖民女性主义研究者对于女性主义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成熟,并且相应的理论受到了研究者青睐,而国内的批评家都会采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他者”,或种族压迫、性别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角度来分析西方女性作品。

然而,笔者认为对于西方经典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形象的分析可以通过“对象化”理论来讨论,探究女性形象所传达出的后殖民女性主义信息,而不是让主人公被动地置于批评家视野之下。

也就是说,可以把女主人公的怪异行为归结成她们故意实施的行为,再运用对象化理论说明她们采取这种手段的真实意图,即在主流社会之下的女性是如何反叛男性标准来争取自由平等的权力的。

女性主义作家,性别平等运动家Joy Goh-Mah曾经指出:by being objectified,a person is denied agency(一旦某一类人被对象化了,那么他们的作用就会被否定)。

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分析一下《简爱》中的梅森的形象,这样读者就会感受到梅森因受到各种势力压迫而表现出的内心苦闷以及她对现实世界男性标准的不满和为争取平等权利与地位的抗争。

一、《简爱》中“疯女人”形象《简爱》中的梅森被简爱和罗切斯特看成是“疯女人”,而这位“疯女人”在短暂的出场后就消失了,那么根据Martha Nussbaum和Rae Helen Langton 共同完成的“对象化”理论,笔者认为“疯女人”之所以会疯,是因为她有意这样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颠覆男性给女性设定的标准,进而达到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目标。

不同的研究者对于《简爱》有着不同的理解:传统的文学批评观点认为,这部小说主要表达了一种理想的爱情,一种超越一切等级、美貌、财富等外在因素的爱情,也是一种追求灵魂与肉体一致的精神之爱,而另一种的观点则是由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芭所提出的,即简爱和梅森分别代表着女性的两面,而梅森就代表了女性的创造力和无穷的破坏力[1]。

《欧美电影中的“疯女人”形象研究(1944-2022)》

《欧美电影中的“疯女人”形象研究(1944-2022)》

《欧美电影中的“疯女人”形象研究(1944-2022)》一、引言欧美电影中一直存在着“疯女人”这一特殊形象,她们在银幕上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复杂性吸引了观众的注意。

从1944年至2022年,这一形象经历了多次演变和重塑,反映了社会文化、性别观念和电影艺术的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这一时期欧美电影中“疯女人”形象的演变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

二、早期“疯女人”形象(1944-1960)在早期电影中,“疯女人”形象往往被描绘为神经质、行为怪异的女性。

这些角色通常被用来表现家庭悲剧、精神疾病或社会冲突等主题。

然而,由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这些形象往往被描绘得过于单一和片面,缺乏深度和复杂性。

三、中期“疯女人”形象(1960-1990)随着社会和文化观念的变革,中期电影中的“疯女人”形象开始逐渐变得多样化。

这一时期的“疯女人”不再仅仅被视为单纯的病理患者或悲惨角色,她们开始被赋予更多的个性和复杂性。

例如,某些“疯女人”形象开始展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成为女性解放和性别平等的象征。

四、现代“疯女人”形象(1990-2022)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电影中的“疯女人”形象逐渐丰富多样。

这些角色不再被简单地归为单一的类别,而是更加真实和立体地反映了当代女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她们可能具有强烈的情感波动、复杂的心理世界和独特的个性魅力。

同时,这些角色也经常涉及到性别、权力、家庭、爱情等多元主题,为观众提供了更丰富的思考空间。

五、影响“疯女人”形象的因素1. 社会文化因素:欧美电影中的“疯女人”形象受到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

随着社会进步和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电影中的“疯女人”形象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

2. 电影艺术发展:电影技术的发展和艺术观念的更新也为“疯女人”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导演和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创新的拍摄手法,将这一特殊形象塑造得更加生动和立体。

3. 女性主义运动: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也为电影中的“疯女人”形象提供了更多的灵感和启示。

新视阈中的疯女人_析_简_爱_中疯女人形象的文本隐喻功能

新视阈中的疯女人_析_简_爱_中疯女人形象的文本隐喻功能

第16卷第5期呼伦贝尔学院学报No.5 V ol.16 2008年10月 Journal of Hulunbeier College Published in October.2008新视阈中的疯女人——析《简·爱》中疯女人形象的文本隐喻功能熊修春 李玲爱(九江学院 江西 九江 332005)摘 要:本文从全新的角度对《简·爱》中的“疯女人”形象进行重新解读,认为该疯女人不光喻示简·爱童年时代的愤怒与反抗,更主要是揭示男主人公罗彻斯特虚伪的人格,同时还喻示着爱情的火诫,使贵贱之爱成为可能,其行为轨迹构成文本结构中与主线并行的一条隐线,具有深刻而重要的文本隐喻功能和谋篇布局意义,从而实现了作者真正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 疯女人;简·爱;火诫;隐喻功能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601(2008)05-0050-03闻其声却不见其人,窥其影却不谋其面;黑夜纵火,诡秘伤人——这就是《简·爱》里的疯女人伯莎·梅森,也就是罗彻斯特的疯前妻。

20世纪的评论家们,尤其是女权主义批评家,在对女主人公简·爱进行淋漓尽致的剖析和褒贬之余,也已经把笔锋指向那个被丈夫罗彻斯特禁闭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了。

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家桑德拉·吉而伯特及苏珊·古芭在她们合著的《阁楼上的疯女人》中认为伯莎就是女主人公简·爱心灵中的阴暗面,就是她一直想抑制的另一个凶悍的秘密的“自我”。

国内评论家朱虹先生认为疯女人的塑造带有明显的“哥特式情节剧”的特征:“在这个三角的格局中,疯女人只是简的陪衬,以自己的丑与恶衬托出简的善与美;疯女人只是一个道具,三角关系中的多余者、罗彻斯特与简的爱情中的一个障碍物……”①尽管对于疯女人的评论褒贬不一,但是她的存在至少有两点必然的理由:(1)喻示了男女主人公性格的另一面;(2)在关键时刻挽救了故事情节。

斗争或是逃离——《不朽》中的“疯女人”形象分析

斗争或是逃离——《不朽》中的“疯女人”形象分析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是一名法籍捷裔的著名作家,曾在20世纪西方文坛叱诧风云,其长篇小说代表作有《玩笑》《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朽》《生活在别处》等。

昆德拉的作品文体糅杂、内涵丰富、风格独特,受到了众多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青睐。

除了在小说创作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昆德拉在小说理论方面也颇有独到见解,他的随笔集《小说的艺术》就较为系统地厘清了昆德拉的小说诗学,向读者呈现了作家的艺术渊源、小说理想和小说美学观,因而被译成多国文字,昆德拉也因此书而荣获了法兰西科学院奖[1]193。

他的另外三部随笔《被背叛的遗嘱》《帷幕》和《相遇》也进一步阐述了其对小说艺术的见解和追求,旨在纠正人们对其作品的意识形态误读,也试图“将自己从带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边缘文化身份中解救出来”[2]。

昆德拉的“复调”叙事技巧和“政治”以及“性”这两大主题都是国内外学者和评论家研究的焦点。

结合女性主义的“疯癫”理论和福柯主义权力理论,研究昆德拉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为解读性别语篇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疯女人”和“疯癫”理论“疯女人”形象作为西方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文学隐喻,一直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焦点,在文学发展史的长河里不断地再现和重塑,如莎士比亚作品《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夏洛蒂·勃朗特作品《简·爱》中的伯莎·梅森等。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认为:“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

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

”[3]因此,每一位女性的“疯癫”其实都被打上了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烙印。

作为“野心勃勃、冷酷无情”的女性代表,麦克白夫人怂恿并教唆麦克白一步步地实施杀戮以登上王位,却因罪恶感而惶惶不可终日,最终发疯自杀。

一旦失去了作为男性获取权力的棋子的价值,等待着她们的就只有死路一条。

“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梅森则被认为是女主人公简·爱和作者的“黑暗的替身”[4],代表男权压迫下的女性发出怒吼。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伯莎·梅森的“疯癫”形象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伯莎·梅森的“疯癫”形象

目录【摘要】 ...................................................................................................... - 2 -一、“疯女人”形象呈现 ............................................................................ - 3 -二、“疯女人”写作隐喻 ............................................................................ - 3 -(一)、“疯女人”在小说中作用 ........................................................ - 3 - (二)、男权压迫与“疯癫”的产生 .................................................. - 5 -三、“疯女人”形象与女性写作的关联.................................................... - 6 -四、结语 ...................................................................................................... - 8 - 参考文献 ...................................................................................................... - 9 -【摘要】伯莎.梅森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悲剧性人物,是潜藏在桑菲尔德庄园的一座阁楼上的带有精神病史的一朵罂粟花。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疯女人”意象阐释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疯女人”意象阐释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疯女人”意象阐释
宋银苗
【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3)006
【摘要】“疯女人”是20世纪女性文学中常见的母题之一,托妮·莫里森在其作品中将其注入了黑人性,多维度地塑造了父权制和种族歧视双重归置下的“黑色疯女人”形象,再现了她们的愤怒、焦虑、悲伤以及由此产生的疯魔性,同时显示了她们的智慧、勇敢以及对自由的不断追求.她们成为非裔美国女性文学中新兴的特立独行的群体,使得少数族裔女性文学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化.
【总页数】2页(P212-213)
【作者】宋银苗
【作者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连云港222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疯女人”意象阐释 [J], 宋银苗
2.《秀拉》中妇女的呐喊——试析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笔下的疯女人秀拉 [J], 吴红兵;李红梅
3.女性精神的栖息地——从托尼·莫里森小说中阐释女性人物精神困境 [J], 王芳
4.托尼·莫里森作品中“家”的意象研究 [J], 王玲
5.在路上:荒诞的存在与个体的反抗——对托尼·莫里森《仁慈》中“反抗哲学”的文化阐释 [J], 王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_疯女人_形象解析_奚丹芸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_疯女人_形象解析_奚丹芸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疯女人”形象解析奚丹芸一、引言英美文学作品中对于疯女人形象的构建很早便已经出现,像莎翁创作于17世纪开端的名作《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娅和《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都堪称其中的代表人物。

同时,随着英美文学的发展,莎士比亚之后的英美文学作品中对于疯女人形象的描述与运用以更高的频率不断出现。

她们形象各异,在作品中的职能不同,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也都不一样。

有趣的是,学界对于疯女人形象群体的关注却远远滞后于她们产生的时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疯女人形象群体中的成员都是以边缘人物的身份出现在读者的视线中。

同时,从成因上来说,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疯女人形象群体的设置原因很复杂,疯女人形象的出现与刻画既有可能是时代运动和社会思潮大背景渲染之下的结果,也很有可能跟作家们的自身经历、个人观念或者想要表达的文学含义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本文则主要专注于一点,着重从女性意识的角度对英美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若干“疯女人”形象及这些形象所表示的文化意义的变迁展开探讨。

二、“疯女人”群体在英美文学中的出现与形象价值变迁如上文中所言及的,英美文学中的“疯女人”形象虽然很早就已经产生,并且在后来的发展中队伍不断壮大,具有代表性与研究价值的个例也不断丰富,但在非常长的一段时期里,学界对于英美文学作品中疯癫女性人物形象的关注度一直不够高。

较早的典型疯癫女性形象如前文中略有提及的奥菲利娅和麦克白夫人,她们全都产生于17世纪,但真正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疯癫女性群体进行专门价值研究的学术著作,如女学者S·M·吉尔伯特和苏珊·格芭所合著的《阁楼上的疯女人》却迟迟地出现在了遥远的200余年之后。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角色的价值,特别是疯癫女性这一特殊群体潜在艺术价值的可挖掘性、可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时代女性意识的觉醒程度。

在女性意识蒙昧且受到压制的时代里,文学作品中的疯癫女性形象往往较少,即便出现,其意味也相对单纯得多,要么是作者无意为之的结果,要么是简单的结构上的需要。

《简·爱》和《藻海无边》中的“疯女人”形象分析

《简·爱》和《藻海无边》中的“疯女人”形象分析

《简·爱》和《藻海无边》中的“疯女人”形象分析○吴明靖(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 101101)[摘 要] 《简·爱》中的伯莎·梅森是一个带有野蛮属性的疯子,《藻海无边》中的安托万内特是一曲殖民主义的悲歌。

本文通过形象学和后殖民理论,分析“阁楼上的疯女人”在两部作品中不同形象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 《简·爱》; 《藻海无边》; 形象; 殖民[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5)10-0067-02 《简·爱》是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自1847年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和评论界的关注。

时至今日,人们已不只感动于男女主人公曲折浪漫的爱情故事和简·爱独立不羁地追求平等、幸福的可贵精神,而是转移视角,将目光投向作品里一个边缘化的人物形象———疯女人伯莎·梅森。

琼·里斯(Jean Rhys,1894-1979)1966年写出《藻海无边》(Wide Sargasso Sea),被公认为是《简·爱》的前传。

《藻海无边》虽然保持了《简·爱》基本的故事表象,但决非简单地模仿或改写,而是一种再创造。

一、两个不同的伯莎·梅森《简·爱》中伯莎·梅森的故事是由罗切斯特一面之词叙述的。

罗切斯特年轻时落入了父兄和梅森家共同设立的圈套,跟伯莎·梅森结了婚,婚后才知道她有一个疯子母亲,她本人粗野下流,26岁就已成为一个无可救药的酒鬼和疯子。

他出于人道主义,才把她带回英国。

伯莎·梅森的形象是通过简·爱看到的,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和野兽、魔鬼差不多的疯子,一个可怕的怪物。

在作品中我们听不到伯莎的语言,她只是被言说、被塑造、被控诉的失去任何申辩权利的女人。

《藻海无边》中伯莎·梅森原名叫安托万内特,是英国殖民者在牙买加的混血后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公柯蕾儿反 抗男权的精神一直为 女性 主义者所乐道 , 但是
细读剧本则会 发现柯蕾儿就是个 十足的疯子 。文论著作 《 阁
楼 中的疯 女人 》 对女性作 家作品 中行为异常 的女性进行 了深 刻分 析 , 将 她们概括 为“ 阁楼 中的疯女人 ” , 指 出“ 疯 女人 ” 形
同“ 魔鬼” , 与“ 家庭天使” 相对应 , 具有两大特征 : 一是性格怪 异、 疯狂 , 具有强大的破坏性 ; 二是居住 环境 与世隔绝且 阴暗
还冷 眼冷 语 , 甚 至要对她的试验说三道 四的女儿 动粗 。 “ 柯蕾
活 ,有 着疼 爱她 的丈夫 、朋友和 亲人 ,但她并不 满足 ,她要追求冲破世俗 、打破 陈规 的生活。结果 ,不顾 一切地 去打破世 俗 的代价是 她失去 了爱情 、亲情、友情 ,最终沦为杀 人狂魔 ,变成 了一个 十足 的疯 子。细读剧本就会发现她 的这 种疯狂行 为正是酒神精神 的反 映,酒神精神使得她 强烈反抗男权 ,但也 导致 了命运 的悲凉 。 [ 关键词 ] 《 边 缘》 ;疯女人 ;酒神精神 [ 文献标 识码 ] A [ 中图分类号 ] I 5 6 1 . O 7 3
[ 基金项 目] 安徽 师范大学校青年研 究课题 “ 解析格 拉斯佩 尔悲剧 中疯女人的酒神精神”( 2 0 0 9 x q n 2 2 ) [ 作者简介 ] 叶红 ( 1 9 7 4 一 ) ,女 ,硕士 ,讲师 ,研 究方 向为英美文学。
美 国剧 作家 苏 珊 ・ 格拉 斯佩 尔 ( S u s a n Gl a s p e l 1 ) 在其戏
柯蕾 儿不仅 是个不 称职 的源自子 , 而且还是 个魔鬼 妈妈 。
她 把与前 夫生 的女 儿伊 丽莎 白 ( E l i z a b e t h ) 丢 给她 姐姐 阿德
莱德( Ad e l a i d e ) 抚养 , 自己则不 管不 问。1 7 岁的伊丽 莎 白漂
亮懂 事 , 深受 大家的喜爱 。但柯蕾儿对 乖乖 女伊 丽莎 白却非 常地讨 厌 。听到 一年 多未 见 的女 儿来 看她 , 柯蕾 儿无 动于 衷、 依 旧在花房 里忙试 验 , 而且对 到花房来找 她的伊 丽莎 白
心 欲绝 的柯 蕾儿不顾 在场 的丈夫 、 姐姐 以及 汤姆 , 又跑 向情 人狄克 , 央求狄克把她带走。
进行 反思 。在此将对 戏剧《 边缘 》 中的主人 公柯蕾儿 的疯狂
及其成 因进行解读 。


《 边缘》 中的疯女人
《 边缘 》 为剧 作家 苏珊 ・ 格拉斯 佩尔 的代表作 之一 , 其主
Vo 1 . 2 6 No . 1 1
NO V . 201 3
戏剧《 边缘》 中的疯 女人形象解 析
叶 红
( 安徽师范大学外 国语学院 ,安徽芜湖 ,2 4 1 0 0 0 )
[ 摘
要] 戏剧 《 边缘》塑造 了一个酷爱 自由,却不 断走 向 自由对立 面的现代女性形象 。主人公柯 蕾儿过着衣食无忧 的生

姆( T o m) 到花 房来 吃早餐 , 却受 到柯 蕾儿的百般阻拦 。生气
的哈瑞 “ 拍 打着胸脯 ” 说: “ 玫瑰 花也会得肺 炎吗? ” 不 得 已柯
席 。美 国女性主义文论 家桑德拉 ・ 吉尔伯特 ( S a n d r a Gi l - 中指出 , 疯女 人几乎 出现在 l 8 世纪末 和 1 9 世纪 每一位女作
蕾儿放他 们进来用 餐 , 但 叫他 们快点 吃完走人 , 并把 汤姆 的
鸡 蛋砸得粉碎 , 以显示她要击碎所有 约定俗成的东西 。好客
的哈瑞责怪柯蕾儿不该 对客人如此无礼 , 但柯 蕾儿根本不在
乎别人 的看法 。
柯蕾 儿不仅为人冷漠 , 而且还是个水性杨 花之人 。 “ 她有 好 几个情 人 , 并 在他们 面前公 开调情 , 甚 至还 当着宠 爱她 的 丈夫哈瑞 的面 ” 。在 哈瑞 的面前 , 柯 蕾儿笑着 对狄克说 : “ 小 心, 狄克 。你 不慎 重点?哈瑞会怀疑我是你 的新 相好 。 ” 不仅 和狄 克关 系暖昧 , 而且她还勾引好友汤姆 。因为欣赏汤姆 的 洒脱 与不俗 , 柯 蕾儿便 向汤姆投 怀送抱 , 但遭 到 了拒绝 。伤
在阴暗封闭 的花房里忙 着培育举世无双 的新 品种植 物 , 屋外 则 是寒风 瑟瑟 、 大雪 纷飞 。为 了不让心爱 的植物受 冻 , 柯蕾 儿 叫人把 家 中所 有的 暖气 都供应 给花房 。柯 蕾儿 的丈夫 哈 瑞( Ha r r y ) 无法 忍受 家 中的寒冷 , 叫上 客人狄 克 ( Di c k ) 和汤
剧 中塑造了一大群心理扭 曲的疯 女人形象 : 《 琐事 》 中的明妮
( Mi n n i e ) 、 《 野外 》 中 的帕 特 里 克太 太 ( Mr s . P a t r i c k ) 和 阿丽 ( Al l i e ) 、 《 边 缘》 中的柯 蕾儿 ( C l a i r e ) 等 。疯女人 是文 学作 品 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 在古今 中外文 学作 品 中占有引人注 目的
b e r t ) 和苏珊 ・ 格巴( S u s a n Gu b a r ) 在《 阁楼 中 的疯 女人 》 一 书 家 的作 品中 。可见 , 疯女 人形象是一个 不可忽视的文学研究 对象 , 对此研究 不仅 能够丰富这一形象 群体所蕴藏 的复杂 的 社会 文化 意义 , 而且 还能够启迪人们对 产生这一现象 的根源
第2 6 卷第 1 1 期 2 0 1 3 年1 1 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C h a n g c h u n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