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1核心考点 地球仪与地图

考前90天突破——高考核心考点

第一讲地球仪与地图

【核心突破】

读地球表面某区域的经纬网示意图,据图回答1~3题。

1.M和N两点的实际距离约是()

A.4444千米B.3333千米

C.2222千米D.1823千米

2.若一架飞机从M点起飞,沿最短的航线到达N点,则飞机飞行的方向为()

A.一直向东B.先东北再东南

C.一直向西D.先东南再东北

3.与M点关于地心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A.(60°N,80°E) B.(60°S,100°E)

C.(30°S,100°E) D.(60°S,80°W)

解析:第1题,计算任意一条纬线长是L′=L·cosα(L是赤道长,α是该纬线的度数),

那么M、N两点间的实际距离是L′=40°

360°·40 000千米·cos 60°≈2222千米。第2题,地球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过此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长,在M、N之间大圆劣弧向北凸出,从M点到N点的飞行方向是先东北再东南。第3题,关于地心的对称点坐标,纬度数相同,南北纬相反,经度数互补,东西经相反。

答案:1.C 2.B 3.B

(2011·成都模拟)读下面两个岛屿图,回答4~5题。

4.甲岛位于乙岛的()

A.西南方向B.东北方向

C.东南方向D.西北方向

解析:甲岛为台湾岛,乙岛为马达加斯加岛,根据两岛的相互位置可以推知答案。

答案:B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比例尺比乙图小

B.甲岛屿的面积比乙岛大

C.甲、乙两岛都在东半球、中纬度

D.甲岛南北距离比乙岛短

解析:甲岛的纬度比乙岛的高,相差相同的纬度,实际距离要短。

答案:D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图中虚线表示晨昏线,此日过后不久是我国的植树节,2010年该区域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据此回答6~7题。

6.①②③④四地段中水能蕴藏量可能最大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从等高线的数值可以判断,①②③④四地段中②④两地是山谷,最有可能发育河流,而④地等高线最为密集,且经过的等高线条数多于②地,平均坡度比②地大,因此,落差大,水能丰富。

答案:D

7.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虚线表示晨线

B.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C.该地区昼短夜长,但昼越来越长

D.该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在增大,并接近年度最大值

解析:此日过后不久是我国的植树节,说明此日在3月12日之前,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该区域昼短夜长,但昼越来越长,该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在增大,但并不接近最大值;再根据图示判断,图中虚线为昏线。

答案:C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回答8~10题。

8.关于图中的地形判断不正确的是()

A.A处是山谷 B.B处是山地

C.CD处是山脊D.EF处是山谷

9.图中两山峰的温差为()

A.1.2℃B.1.2℃~2.4℃

C.2.4℃~4.8℃D.0℃~2.4℃

10.图中有一处适合户外攀岩运动,运动员从崖底攀至陡崖最高处,高差可能有() A.101米B.198米

C.298米D.601米

解析:第8题,根据等高线分布判断A处为鞍部,B处是山峰,CD处为山脊,EF处为山谷。第9题,结合图中等高距判断图中左侧山峰海拔高度大于1 200米,小于1 400米,B山峰海拔大于1 000米,小于1 200米,故两山峰高度差大于0米,小于400米,故温差为0℃~2.4℃。第10题,根据陡崖高度的计算公式(n-1)·d≤H<(n+1)d(此处n=2,d=200米)求得200米≤H<600米,故选C。

答案:8.A9.D10.C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读图回答11~13题。

11.下列有关图中等高线表示的基本地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AB线表示山谷B.CD线表示山脊

C.F处可能为火山口D.F处为山峰

解析:由图可知AB线表示山脊;CD线表示山谷;F处示坡线向内是山顶处的低洼部分,可能为火山口,不是山峰。

答案:C

12.图中E处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A.80米B.180米

C.200米D.210米

解析:E处陡崖的相对高度应为100米≤H<200米。

答案:B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③处比②处坡度更陡一些

B.①河流的河段丙、丁之间的流向大致是从南向北

C.若要在河流①修建大坝,则乙处比甲处位置好

D.若该地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区,则②地区最适宜发展的产业是甜菜种植业

解析:甜菜最适宜在中温带生长,我国东北地区为其主要种植区,故D项说法错误。

答案:D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虚线表示拟建的公路线),回答14~15题。

14.图中主要河流的流向为()

A.从西南流向东北 B.从东北流向西南

C.从北流向南 D.从南流向北

15.若在甲、乙两城镇之间修建一条公路,有①线和②线两个方案,②线方案与①线方案相比,主要的有利条件是()

A.线路较短,工程量小

B.坡度较平缓

C.不用修大型桥梁,少占耕地

D.连接多个居民点,社会效益大

解析:第14题,结合图中经纬线及等高线的分布判断河流由西南流向东北。第15题,对比①②两线,②线路较长,坡度较陡,但跨河流少,修建桥梁少,并且少占耕地;图中无居民点。

答案:14.A15.C

16.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某校高中学生夏令营在图示区域进行了野外天文、地质、植被、聚落等综合考察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们沿图中的登山线路行进,观察到沿途植被垂直变化不大,你认为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把夜晚宿营地点选在图中A处,请根据图中信息简述理由。

(3)某同学建议在图中C处建一火情瞭望台,你认为此建议可采纳吗?________,若用现代化的手段动态监测森林火灾,最好采用________技术。

(4)若考察小组在D处突遇泥石流,①②③④四条逃生路线中最佳的是________。某同学因私自外出,在B处迷了路,请你给他指出独自走出困境的最佳路线。

(5)简要分析图中E城镇形成的有利区位条件。

解析:图示地区的最高海拔在600米以下,山麓到山顶的相对高度较小,垂直差异不显著;A处位于鞍部,地形平坦开阔,适于宿营;监测森林火灾可利用遥感技术,瞭望台应建在海拔高的地方;遇到泥石流逃生时,应沿着与泥石流垂直的方向往高处跑;B处为一溪流可沿溪流向下游走,以摆脱困境;E位于河流交汇处,河流提供水源和便利的水运,同时该地地形平坦利于城市的发展。

答案:(1)沿线相对高度不够大,水热状况垂直分异不显著

(2)位于鞍部,地形相对平坦开阔。

(3)不可采纳遥感

(4)②顺河谷的溪水流向走。

(5)地形平坦,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

17.(2011·海口模拟)读图,回答问题。

(1)B位于山顶甲的________,D、G两地的相对高度是______。

(2)C、D两地高程相等,若分别从C、D两地登上甲山顶,各有什么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3)该地欲在图中建一油港,有两种方案:方案一,在A处建

港;方案二,在B处建港,经过分析讨论最终选择方案二,试分析其理由。

(4)现欲从油矿区向油港铺设输油管道,线路如图中用“”符号所示,试说明选择该线路的理由。

(5)港口计划在E处或F处利用水力发电,各有什么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解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等高线地形图上,在进行交通线、引水线、输油管线等的选择时:①要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地段。②在选择引水路线时,不要被距离的稍远或稍近所迷惑,而应当根据水由高处向低处流这一关键要求,确定较合适的引水路线。③选择输油线时,要使线路尽可能缩短,还要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

答案:(1)东方0~50米之间

(2)C处有利条件是直线路程短,不利条件是坡度陡;D处相反。

(3)B处等深线密集,水深;小港湾,易于避风;离油矿近,运输方便。

(4)离油港近;基本与等高线走向一致,坡度小,工程施工难度小,且油可从高处向低

处自流。

(5)E处有利条件:上游有两个支流,水量较大;离油港近,架设线路短。不利条件:E 处到油港坡度大,架线困难;落差小,水能小。F处有利条件:落差大,水能大;从F处到油港坡度平缓,架线容易。不利条件:离油港较远,架设线路长,水量比E处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